短篇姊妹小说
❶ 三姊妹出嫁是哪份卷子上的了
《三姊妹出嫁》,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卷子上。
《三姊妹出嫁》,是汪曾祺短篇小说。
《三姐妹出嫁》原文:
三姊妹都有了人家了。大姐许了一个皮匠,二姐许了一个剃头的,小妹许的是一个卖糖的。
麻皮匠的脸上有几颗麻子,一街人都叫他麻皮匠。他在东街的“乾升和”茶食店廊檐下摆一副皮匠担子。“乾升和”的门面很宽大,除了一个柜台,两边竖着的两块碎白石底子堆刻黑漆大字的木牌----一块写着“应时糕点”,一块写着“满汉饽饽”。这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放-副皮匠担子一点不碍事。麻皮匠每天一早,“乾升和”才开了门,就拿起一把长柄的笤帚把店堂打扫干净,然后就在“满汉饽饽”下面支起担子,开始绱鞋。他是个手脚很快的人。走起路来腿快,绱起鞋来手快。只见他把锥子在头发里“光”两下,一锥子扎过鞋帮鞋底,两根用猪鬃引着的蜡线对穿过去,噌一噌,两把就绱了一针。流利合拍,均匀紧凑。他绱鞋的时候,常有人歪着头看。绱鞋,本来没有看头,但是麻皮匠绱鞋就能吸引人。大概什么事做得很精熟,就很美了。因为手快,麻皮匠一天能比别的麻皮匠多绱好几双鞋。不但快,绱得也好。针脚细密,楦得也到家,穿在脚上,不易走样。因此,他生意很好。也因此,落下“麻皮匠”这样一个称号。人家做好了鞋,叫佣人或孩子送去绱,总要叮嘱一句:“送到麻皮匠那里去。”
这街上还有几个别的皮匠,怕送错了。他脸上的那几颗麻子就成了他的标志。他姓什么呢?好像是姓马。
二姑娘的婆家姓时。老公公名叫时福海。他开了-片剃头店,字号也就是“时福海记”。剃头的本属于“下九流",他的店铺每年贴的春联都是一“头等事业,顶上生涯"。自从满清推翻,建立民国,人们剪了辫子,他的店铺主要是剃光头,以“水热刀快"为号召。时福海像所有的老剃头待诏一样,还擅长向阳取耳,捶背拿筋。剃完头,用两只拳头给顾客哔哔剥剥地捶背,噔噔地揪肩胛后的“懒筋”--捶、揪之后,真是“浑身通泰"。他还专会治“落枕"。睡落了枕,歪着脖子走进去,时福海把你的脑袋搁在他弓起的大腿上,两手扶着下腾,轻试两下“咔叭"就扳正了!老年间,剃头匠是半个跌打医生。
这地方不知怎么会有这么一个传统,剃头的多半也是吹鼓手。可能时福海也是个吹鼓手。他吹唢呐,两腮鼓起两个圆圆的鼓包,憋得满脸通红。他还会“进曲”。好像-城的吹鼓手里只有他会,或只有他擅长这个玩意儿。人家办丧事,“六七”开吊,在“初献"“亚献”之后,有“进曲"这个项目。赞礼的礼生喝道:“进一曲!”时福海就拿了一面荸荠鼓,由两个鼓手双笛伴奏。唱一段曲子。曲词比昆曲还要古内容是神仙道化”,感叹人生无常,有《薤露》《蒿里》遗意,很可能是元代的散曲。时福海自己也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但还是唱得感慨唏嘘,自己心里都酸溜溜的。
时代变迁,时福海的这一套有点吃不开了。剃光头的人少了“”水热刀快"不那么有号召力了。卫生部门天天宣传挖鼻孔、挖耳朵不卫生。懂得享受捶背揪懒筋乐趣的人也不多了。时福海忽然变成一个举动迟钝的老头。
时福海有两个儿子。下等人不避父讳,大儿子叫大福子,小儿子叫小福子。大福子很能赶潮流。他把逐渐暗淡下去“时福海记”重新装修了一下,门窗柱壁,油漆一新,全都是奶油色,添了三面四尺高、二尺宽的大玻璃镜子。三面大镜之间挂了两个狭长的镜框,里面嵌了磁青研银的蜡笺对联,请一个擅长书法的医生汪厚基浓墨写了一副对子:
他还置办了“夜巴黎”香水、“司丹康”发蜡。顶棚上安了一面白布制成的“风扇”,由滑车牵引,叫小福子坐着,一下一下地拉“风扇”的绳子,使理发的人觉得“清风徐来",十分爽快。这样,“时福海记”就又兴旺起来了。
大福子也学了吹鼓手。笙箫管笛无不精通。这地方不知怎么会流传“倒扳桨”“跌断桥”“剪靛花”之类的《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时期的小曲。平常人不唱,唱的多是理发的、搓澡的、修脚的、裁缝、做豆腐的年轻子弟。他们晚上常常聚在“时福海记”唱,大福子弹琵琶。“时福海记”外面站了好些人在听。
三姑娘许的这家苦一点,姓吴,小人叫吴颐福,是个遗腹子。家里只有两个人,一个老母亲,是个踮脚,走起路来一踏一贴的。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妈妈很慈祥,儿子很孝顺。吴颐福是个很聪明的人,十五岁上就开始卖糖:卖糖和卖糖可不一样。他卖的不是普通的艺院糖、花生糖,他卖的是“样糖”。他跟一个师叔学会了一条手艺:能把白糖化了,倒在模具里,做成大小不等的福禄寿三星、财神爷、麒麟送子。高的二尺,矮的五寸,衣纹生动,须眉清楚;还能把糖里加了色,不用模子,随手吹出各种瓜果,桃、梨、苹果、佛手,跟真的一样,最好看的是南瓜:金黄的瓜,碧绿的蒂子,还开着一朵淡黄的瓜花。
❷ 銆婅姦鑺辫崱銆嬪彿绉板婂圭瘒鐨勭煭绡囧皬璇存槸鍝绡囷紵鍏朵富瑕佷汉鐗╂槸璋侊紵
銆婅嵎鑺辨穩銆嬶紝涓讳汉鍏鏈夋按鐢熷珎锛屾按鐢熷拰涓浜涘囧コ
❸ 短篇言情小说讲双胞胎姐妹的
这本书应该是席绢的《潇洒出阁》 内容简介 江临波和江秋水是一对孪生姐妹花,她们有着同样超水准的美貌,但是性格却大相径庭。父母一心期待姐姐读书成才,妹妹早早嫁为人妇。事与愿违,姐姐与妹妹认识的朋友一位超级有才的赛车手酷哥康硕认识,其实是康硕开始把姐姐错认为妹妹了,后来两人相爱了,上大学期间就结婚生子。而妹妹却在垃圾高中遇到老师白悠远,因为结下梁子,所以妹妹开始奋发图强,并且考取师大。妹妹毕业后一心想下台中找白悠远报仇,结果欢喜冤家终成眷属。江家的无敌姐妹花都潇洒出阁。
❹ 杨柳岸|乡情如画——读李建学短篇小说《两姊妹》
乡情如画
读李建学短篇小说《两姊妹》
(杨凌作家杨柳岸,原名杨晖,被称为“陕西文学守望者”,有《守望家园》等评论集出版。)
如果要用很简短的话,来概括李建学的短篇小说《两姊妹》(原载于《飞天》2015年二期)的故事情节,只能说——小说写了姐妹俩作为“留守妇女”一年里的日常劳动与生活,并且,这两个姐妹共享一个情人。再简单地说,是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感情。
“留守妇女”一词所指的,是近些年中国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人群,如这篇小说中所写的:“男人们一窝蜂进城挣钱去了,果园和庄稼就顺顺儿的压在女人身上。”妇女们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随丈夫一同出去打工,只好留在农村家里。如此女人和丈夫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一年中往往只有一次短短地相聚时光,这就是春节时全中国特有的打工者回家过年。这篇小说故事发生的地域,应该是陕西甘肃两省、渭河上游、陇海铁路沿线一带的农村,如小说中姐姐金菊感叹的:“你没看电视上的,好多村庄都空了。我们这算是河道里,靠在铁路边,多少还有点人气儿”。再加之作者李建学的故乡在那里,按常理,他们农裔城籍作家写农村故事,往往都会以自己熟悉的家乡为背景,那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之一种。
这姊妹俩,金菊和银菊,年龄在三十岁左右,都是有儿有女,在子女生育上她们已无遗憾。她们各自的家在相邻不远的两个村子,相互走动很容易。由于她们和娘家弟媳都难相处,所以相互走动就更勤些,“几天不见,免不了惦记”,“平时,都是姐妹之间来来往往,相帮着过日子。看见的人都会羡慕地说,看人家姊妹亲热的。”金菊成熟稳重些,而银菊由于以前也在大城市打工多年,见多识广,心眼活些。所以姐妹俩也算在性格上有些互补。 她们的丈夫都在千里万里之外不同的城市打工,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要操心照顾,而田地里的农活,更是让她们成了最主要劳力,经常是在农忙时需要相互帮忙,忙完你家忙我家。农村,靠庄稼吃饭,田地里的活儿是头等大事,一年四季都有忙不完的农活。可以说这篇小说就是主要写了姐妹俩一年之中在农活上的辛劳。这决定了这篇小说没有太明显的惯常所见的故事情节,所以这篇小说并没有以情节的发展为线索,而是以自然时间为顺序,平淡的故事情节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缓缓推动。所以各种农作物、那些果树庄稼也成了小说叙事的主角,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道具。劳动的程序和劳动本身,似乎也成了小说要表达的对象。小说在一些自然段或章节前,错落有着这样一些表示季节变幻时间流动、农作物和相对应节令的描写语句——“三月间,给果树疏花的时候,福生来帮的忙。”“两亩苹果,要套六七万个袋子,一个人每天最多套两千多,忙得人连饭都吃不到嘴里。”——这应该是六月的事。“花椒红了,河道里到处弥漫着麻麻的香气。”——这应该是七月的事。“往城里送新玉米的时候,银菊把掰下来的嫩棒子跟福生家的装在一车,让他一个人拉着去卖。”——这应该是七、八月份的事。“暑假过后,镇上的中学才开学,金菊的儿子闯了祸。”——这事虽不是农事,却也是小说故事的一个线索,这一小事的解决也为金菊与福生的接近埋下伏笔。“秋天来了,渭河二岸瓜果飘香。”——简单一句,如诗如画,透露着一年丰收的喜悦。“七月十五,河道里的村庄大多都要杀羊,敬神,过会。”——这里的七月十五,是指的农历,民间有过中元节一习俗。“二十四个秋老虎,也就是中午有点老虎的样子。”——这是写时间节气,不过联系下文写金菊与福生的性事,民间有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一说,读者要如此相关联想,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腊月二十一,妹夫回来了。”——小说临近尾声,姐妹俩各自的丈夫回家过年,他们俩在旅途中时,也是“春运”众多旅客中之一二。小说结尾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好日子总是很短暂。元宵节还没有过,山西那边就来了电话,催丈夫动身。”“正月一出来,一切都回到原来的路上了。” “二月二,炒豆豆。”“三月三,苦菜芽芽打搅团。”“一阵阵春分暖暖地轻抚过来,渭河二岸的桃花、杏花、梨花、苹果花、李子花次第开放。” “天热起来,单薄的衣裳穿上身,姐姐和妹妹都察觉了对方悄悄露出的几分风骚。”
如此可以看出,这篇小说淡淡的故事情节,是和一年四季节令农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说中处处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似乎可闻到淡淡的瓜果的甜味。情节发展中透着劳动的汗水之味,也有着丰收的喜悦之气。小说作者似乎对农事很熟悉,对农村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比如写“两亩苹果,要套六七万个袋子”这简单的一句话,如果不懂农村生活,就很难写出。小说写姐妹俩的对话时,同时写到她们是在家里院子里打油菜籽,使用的农具是“顺手操起连枷”和“摸起一把木叉”。而在花椒红了采摘花椒这个农活时,金菊的公公怕刚会走路的孙子如果也跟着金菊去山上采摘花椒,担心“让花椒把娃娃的眼睛蛰了”。这一点小细节,非外行所能写得出。并且如此小细节贯穿全篇,可以说字里行间透着清新的乡村田园之气,并没有大段的风景描写,却从这些小细节中让人眼前油然浮现出相应的画面。可以说整篇小说就是一幅乡村风情画。从一对姐妹的日常生活中,描写了乡村田园风光,小说有田园诗的品质,轻快,透露着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气。但小说并没有回避与掩饰当下农村生活中许多现实情况,如农村留守妇女田间劳动负担过重,付出的劳动与经济收入并不平等,农村劳力缺乏是普遍现象,农村个别老人没有得到应有的赡养,等等。而特别尖锐的是,小说写出了一个很现实,也很似乎让一些人难以启齿的问题,这也是这篇小说一个主要情节,那就是,留守妇女她们的感情生活,她们的生理需要如何解决?
小说中,当金菊在妹妹家帮忙干农活时,见有个男人和妹妹关系比较暧昧,一次姐妹二人说知心话,妹妹银菊向姐姐说了她和情人福生好上的经过。福生因为妻子瘫痪而长期不能过夫妻生活主,导致他和银菊好上后却“不行了”,可能是心理因素的缘故,他自杀的心思都有了,但银菊不嫌弃他的性无能,给他爱心,经过半年多时间和银菊亲密接触,他的“病”好了,又成为一个男人了。得知了妹妹的秘密,姐姐先是难以接受,她替妹妹担心,担心她的名声,担心她的婚姻家庭。而妹妹银菊因为早早地就到大城市打工多年,所以见识广,思想开放,她不以为然,她还半开玩笑地说要把她的情人“匀给”姐姐,缓解一下姐姐守活寡的痛苦。而相对传统一点的姐姐金菊自然开始是难以接受的。而金菊的性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金菊“她也有把蔫茄子当男人使的羞耻,说不出口。”“这些年不是没有人打她的注意。先是吃饱了没事干的村干部,动不动就往她跟前凑,村主任在果园里还想硬上,满嘴的烟臭都喷到她脸上了,终是让她给骂散火了。金菊这一房在庄里家口多,势大,公公婆婆也不是任人欺负的人,也就没人太明目张胆。偶尔夜里有来摸门子的,公公灵性得很,咳嗽一声足以下破色胆。当然,主要是她本人不愿意。一方面是担心名声,担心贪恋一时的放纵给家庭带来的灾祸。另一方面,也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这些年,庄里能拿得出手的男人都走了,留下来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吃父母耍钱的懒汉二流子,这些人躲都躲不及,哪里还敢纠缠。”这里的“也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也透露出她微妙的内心: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的她,长年没有男人,正常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其痛苦只能是个人难以启齿的秘密。如妹妹猜想的,说不定姐夫也在外有人了呢?当然这话是妹妹也是怂恿姐姐不要太折磨自己,在对待自己身体需要求方面,放开一点。但也不能排除姐夫在外边就真的没有什么。妹妹在向姐姐坦白了自己的情事后,深有感触地说:“姐啊,我真操心男人在外面困久了,落下病根子。男人啥难事都能顶,那事不行了,精神就顶不住了,就会想到死。有一天他们真要跟别的女人有点那啥,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人活几十年,好日子才几天啊?姐你可记牢了,这是我多年想明白的道理,城里的大教授未必想得出来”。这是银菊从她自身经验得出来的,她说这话,也有一种自豪感:她给了福生性爱,是她挽救了一个男人。她的话朴素,却也达观,性自由,自然,不必太刻意,朴素的人道主义。她之所以把她的情人要“匀给”姐姐,也正是这种达观思想作基础的,她也并没有把福生看作是自己的固定情人,性治疗,性慰藉,娱乐,精神生活,她把自己的性爱快乐要与姐姐分享,“人活几十年,好日子才几天啊?”性快乐,是天伦之乐,要及时行乐。妹妹这话之所以说得好,表达了要及时行乐的思想态度,却并没有滑向绝纵欲,是她话说得有分寸感,是替别人着想,是假设姐夫偶有出轨行为,让姐姐宽容对待。她虽然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但她说出了一个很深的伦理思想:爱情和婚姻是两个概念,性的自然需求和家庭社会伦理也是两个概念,既然是两个概念,如果不能完美统一时,不可强求,顺其自然为好。
金菊经过了思想上的斗争,还是接受了妹妹的“好意”,在妹妹的安排下,经过了一点好事多磨的曲折,金菊终于享受到了久违的男人的爱抚,“这回福生没有客气,卯足了劲给金菊下了一场透雨,干裂的土地欢欣鼓舞的承受了。金菊软软地躺在福生身边回味的时候,清楚的想起来,从正月初九丈夫出门前那一回到现在,已经是八月二十六,她才正儿八经的做了一回女人。”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在写完那段精彩的性爱描写后,有一句画龙点睛之笔:“一个女人诞生了!”对于这篇小说《两姊妹》中金菊和福生的性爱结束后,也可以说:“一个女人复活了!”小说结尾处,姐妹二人,在各自丈夫不在身边时共事一夫,她们相互之间多少会产生一点醋意,这也在人之常情范围内,人有享受自己性快乐的权利,但也不是完全放纵欲望。性,在生活中很重要,但也并非是唯一,生活,应该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乡间有一俗语:“关起门来过日子”,就是说家庭的私生活的私密性给予充分考虑,在人性高度上给予关注。生活中就是因为有秘密,生活才是有内涵的,丰富的。写人性,是文学艺术的一个永恒主题。许多文学作品之大胆地所以揭示那些秘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为了从人性的高度上保护那些秘密,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人性化,更为人道主义。小说的基调是明快的,清新的,是散发着泥土香味,小说中人们相互帮助关心,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如小说中银菊也时常去照顾福生瘫痪的妻子,帮助其擦身子;福生也是善良的勤劳的,他没有抛弃自己患病的妻子,即使不能有正常的夫妻生活。他后来有两个女人主动投怀送抱,你情我愿,艳福不浅,那也是他好人有好报的结果。如果有人要说,男人福生是这姐妹俩共同的性伴侣,有性需求时招之既来,没有感情的性关系是不道德的。这应该是过时的传统道德观念,而事实上,也不能说姐妹俩各自和福生就没有感情,只是他们各自的感情是复杂的,难以用既定的称谓来说,只可意会难以言说的。
性,是生命的火焰。如山上的花要开放,如田野里的庄稼要生长,如田园的生活要样如诗如画。这篇流淌着田园诗般情感的小说,也如沈从文那篇同样有着田园诗般的小说《边城》一样,也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有一点姐妹俩谁也说不好,这样的日子,哪一天会是个头?会是个啥样子的头?两个人都不敢想,也不愿想。忙了,也顾不上仔细想。先这么过吧。”——顺其自然。
2015/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