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碑的短篇小说
『壹』 求短篇小说名字
周海亮小小说 入侵者
这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母亲,我们愿意用生命将她捍卫。
话是王说的。对他的勇士,对他的百姓。
王的土地,安静并且富庶。田野,炊烟,流水,教堂,古老的王国,一成不变。王的百姓世代生活在这里,劳作,歌唱,抚琴,舞蹈,信仰独属于他们的神灵。王和百姓都认为这里永远不会遭到侵犯,然入侵者还是杀来。十万武装到牙齿的异族骑兵轻而易举地拿下王的北方小镇,然后一路往南,逼近都城。王匆忙集结的队伍不堪一击,从前线逃回来的士兵告诉王,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王点头,表示同意,然后,摆摆手,兵就被处死了。王不会放过任何逃兵,王的土地上,绝不允许贪生怕死之辈。
王派出他的第二支队伍,然后,第三支庞大的队伍开始集结。第二支队伍是去送死,士兵们唯一的任务,是将敌人尽可能拖住。第三支队伍才是真正的队伍,王不仅亲自挂帅指挥,还押上王国的所有:最精良的武器,最坚固的铠甲,最强壮的战马,最充足的粮草,最勇敢的士兵,最严明的军规……
如王所料,第二支队伍全军覆没。可是他们将敌军拖住整整十天,十天时间里,敌人没有前进一步,王的第三支队伍却已经开赴前线。战斗极其惨烈,所有人都知道,假如战败,他们会失去生命,他们的父亲和孩子会沦为奴隶,妻子会受尽凌辱……更为可怕的是,他们将会失去祖先留给他们的土地……
战局在第五天开始扭转。王的队伍终于不再撤退,他们将敌人死死扛在河的对岸。这不但是王的功劳,士兵的功劳,更是百姓的功劳——孩子们为锻造兵器的铁匠拉起风箱,姑娘们为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妇女们赶制着冬衣,老人则跪倒在神灵的塑像前,默默为每一名士兵和每一寸土地祈祷……
半个月以后,敌军开始撤退;一个月以后,敌军开始溃败;两个月以后,仅余的三万异族骑兵被困山谷。此时战局明朗,王只需一场大胜便可将敌军彻底消灭。夜里,王召来他最博学并且最信赖的谋士,王想采取一种最稳妥并且代价最小的方式。
可是我们不必将他们杀干净。谋士说,我们只需要将他们赶走……
他们是入侵者。王握紧拳头,我绝不会让任何入侵者活着离开我们的土地!
可是代价太大。谋士说,如果将他们全都消灭,我们至少还会牺牲三万名年轻人……
为了最终的胜利,战至一兵一卒又有何妨?
可是王,您知道异族为何会突然侵犯我们吗?
因为他们看上了我们的土地。
也许是这样。不过他们似乎认为,这土地也应该属于他们……
无稽之谈!王说,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并让这片荒蛮之地变得美丽并且富饶。他们为这片土地做了什么?他们不但什么也没有做,并且发动战争,屠杀百姓……
可是王,您真的要不惜一切代价吗?
我说过,我已经决定了!王抡起拳头,将木几捶得“咚咚”有声。
王与谋士,最终决定挖一条暗道。暗道从小镇开始,一直延伸到山谷。然后,王的五千死士会突然出现在敌军的阵营,烧毁他们的营房,捕杀他们的首领,让他们措手不及。王和谋士将这次行动称之为“天衣”,将这条地道称之为“卫国暗道”。
清晨,“卫国暗道”开始动工。几百名志愿者轮流挖掘,进度惊人。可是挖到接近山谷的地方,他们遇到了麻烦。数不清的深埋在地下的石碑阻挡了暗道的推进,他们必须在这里,绕一个很大的弯。
他们请示王。王和谋士进入暗道,王被眼前的景象吓呆。
石碑如此之大,如此之多,令王匪夷所思。王推断,多年以前,这里也许是一个古老的广场。王趴上石碑,却看不懂那些碑文。王向谋士请教,谋士只一眼,便说,这些石碑,至少存在了五千年。
怎么可能?王说,我们的王国,不过两千年历史。
这不是我们的石碑。谋士说,这些石碑,属于进攻我们的异族人。
你确定?
我确定。谋士说,我不但确定这是异族人的石碑,并且知道碑文的意思。事实上,尊敬的王,我不得不告诉你,真正的入侵者,其实是我们。
你先告诉我,石碑上写的是什么?
谋士便趴上石碑,一字一顿地念起来:
这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母亲,我们愿意用生命将她捍卫。
『贰』 孙犁的小说散文结集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孙犁全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孙犁纪念馆”座落在河北省安新县“华北明珠——白洋淀”畔。
目录
人物生平
成就及荣誉
代表作品
评价
著作
散文
风格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孙犁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
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 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孙犁全集
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 风云初记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 白洋淀纪事
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他早年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晚年的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他既写出了象《荷花淀》那样优美、抒情的小说,又写出了象“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阴晴冷暖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这样消沉、悲观的诗句。孙犁的作品反差如此之大,以至于读他前后不同时期的文章对他产生判若两人的感觉。这究竟是为什么?一个真实的孙犁到底又是什么样子呢? 孙犁是热爱生活的,否则无法想象他笔下所描绘出来的那么多美丽风景和人物形象,尽管他出生在国家和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段里。伟大的抗日战争,曾召唤无数革命青年投身其中,孙犁也不例外。异常残酷的烽火岁月,却使人民的精神品质和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传统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孙犁为之而感动,创作了象《荷花淀》、《芦花荡》、《光荣》、《嘱咐》、《风云初记》等一大批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他的小说,“把纷涌的战争风云映衬在白洋淀的月光苇影,以及冀西山地的红袄明眸之中,从而发现那些在日常伦理生活中真正值得珍视的人性之善、人情之美” 。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并塑造了一大批善良纯朴的农村妇女形象。水生妻、秀梅、吴召儿、春儿、妞儿……孙犁不仅描写她们的美丽容貌的特殊素养,而且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他在文学的世界里构筑他理想的王国。孙犁曾经说过:“文艺虽小道,一旦出版发行,就也是接受天视民视,天听民听的对象,应该严肃地从事这一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因此,孙犁的文章,都是他亲身经历,他说:“我回避我没有参加过的事情”,“我写到的都是我见到的东西,但是经过思考,经过选择”。可以说孙犁笔下 的那些美丽可爱的人物形象里寄寓了他全部的憧憬和理想。 然而现实和理想永远充满着矛盾。作为一名解放区作家,孙犁曾一度受到广泛地阅读和推崇,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立人,与赵树理的“山药蛋派”构成解放区文学的双璧。但正当孙犁在小说中对生活寄予满腔热情时,现实处境却使他越来越感到困惑和紧张。1942年整风运动带来的精神冲击,1946年因发表小说受到的公开批评,土改时因《一别十年同口镇》、《新安游记》等文章被定为“客里空”的典型,以及解放后对知识分子的一连串批判,尤其是1955年批判胡风运动对知识界造成的大规模振荡,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身体素质不好并且时刻耽心自己在写文章中犯错误的孙犁长期绷紧的神经终于在1956年春天崩溃。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 象所有现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作家的命运也和时代紧紧相联。当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并逐渐收缩知识分子言说的空间时,有的作家积极投身其间,有的作家在参与和退避之间犹豫徘徊,有的则保持沉默。沈从文、孙犁当属后者。如果说沈从文的沉默中饱含了太多的辛酸和无奈,那么孙犁的沉默则是以一种主动退缩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道德操守,尽管此中也有较多的无奈和被迫。 和沈从文的后半生一直沉默到死截然不同,孙犁“文革”以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而且一反过去唯美的创作倾向,对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险恶有较多的揭露批评。比如他在《后富的人》一文中,对社会不公和由此造成的贫富悬殊曾有辛辣的讽刺和批评。他通过一高级住宅处川流不息的拣破烂的外地人日常生活的描绘,特别是在一天清晨散步时遇见一个刚从一幢楼房的垃圾间出来,满身满脸是黑灰的外地来的小姑娘所带给他的心灵震撼,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国家已经有不少人,先富了起来。这些从农村来城市觅生活的,可以说是后富起来的人吧。”在《芸斋书简——致韩映山》的信中,他列举了一次因简单的答话,使人家认为受了挖苦,以至怀恨在心,结果当这个人后来成为文革中造反派的小头头时,并极尽报复之能事,“其用心之毒,手段之辣,几乎使我丧生”。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险恶。 对于他一生视为神圣的文坛,对其“商贾化”的现象加以了尖锐的批评,并多次指出:“因为文坛文风不正,致使一些本来很有前途的作者,经不住诱惑,走入歧途”。对流行的以“研讨”、“庆祝”等形式“花钱买名声”的做法,孙犁不屑一顾:“‘花钱买名声’,尤其是‘花别人的钱,替自己造声势’,我极不愿为,而耻为之。” 对于文坛的官场化现象,孙犁指出:“文艺团体变成官场,已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越嚷改革,官场气越大,却令人不解。”“文艺界变为官场,实在是一大悲剧。”进而他指出:“如果文途也象宦途(实际上现在文坛宦途已经难分),急功近利,邀誉躁进,总是没有好结果的。”他对一些所谓新潮作家的浅薄和无知提出批评和忠告:“当代一些所谓新潮作家,他的处女成名作,也是适合了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得以走红。这本来无可厚非,继续努力,自然可成名家。然每当跻身官场(文艺团体也是官场),便得意忘形,无知妄作。政治多变,稍遇挫折,便怨人尤天,甚至撒泼耍赖。这不只有失政治风度,也有损作家风采。”对于文坛上一些丑恶现象,他不无悲愤地感叹:“呜呼!文坛乃人民之文坛,国家之文坛,非一人一家、一伙人之文坛。为什么不允许人注视它,这能禁得住吗?可怜的是,近年来,文坛上的一些人物。不自爱重,胡作非为,人民已经不愿意再关心和爱护这个坛口了。” 孙犁的文学生涯肇始于抗日战争风云初起之时,延续了近70年。特别是在晚年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写下了100多万字的作品,迎来了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从早年作品的清新、优美,到晚年作品的切中时弊,不平则鸣和悲悯情怀,他完成了从孙犁的理想到理想的孙犁的人格塑造和人生旅程。回顾平生,孙犁曾感慨万千:“我不知道,我现在看到的,是不是我青年时所梦想的,所追求的。……”曾经怀笔从戎的孙犁,晚年独居陋室,体弱多病,著书不辍,时常思念那些逝去的岁月,在孤独和衰老中咀嚼人生的况味,有时不免热泪盈眶。他曾在一篇题记中喟然长叹:“今晋察冀故人凋谢殆尽,山川草木,已非旧颜,回首当年,不禁老泪之纵横矣。”行文至此,我脑际忽然幻化出清人严遂成《三垂冈》中的诗句:“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这诗句的意象倒是孙犁先生的一生形象的概括,于是,索性将它用作了本文的题目。 孙犁以90岁高龄终其一生,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大富大贵。他留给世人的唯有那朴素的文字,以及隐藏在那文字下面真诚的人性和火热的心肠,令后来者为之唏嘘不已……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 、《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编辑本段评价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图画。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 孙犁纪念馆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编辑本段著作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书屋;1959,人文(高中语文课本) 荷花淀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人教版课文)报纸的故事(北师大版第十一册)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天下出版社 《村歌》(中篇小说)1949,天下出版社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读者出版社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三联出版社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知识书店出版社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中青出版社 《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天津人民出版社 《津门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出版社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百花出版社 耕堂读书记
《晚华集》(散文集)1979,百花出版社 《秀露集》(散文、小说集)1981,百花出版社 《耕堂杂录》(杂文集)1981,河北人民出版社 《疆定集》(散文集)1981,百花出版社 《琴和箫》(小说、散文集)1982,花山出版社 《孙犁小说选》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孙犁文集》(l一5册)1981一1982,百花出版社 《耕堂散文》1982,花城出版社 《尺泽集》(散文集)1982,百花出版社 《孙犁文论集》1983,人文出版社 孙犁散文
《书林秋草》(杂文集)1983,三联出版社 《孙犁散文选》1984,人文出版社 《远道集》(散文)1984,百花出版社 《老荒集》(散文集)1985,上海文艺出版社 《陋巷集》(散文集)1987,百花出版社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出版社 《无为集》(散文)1989,人文出版社 《芸斋小说》1990,人民日报出版社 《孙犁文集》正编5卷,续编3卷,共8卷,2002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孙犁全集》共11卷,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编辑本段散文
《相片》《识字班》 《第一个洞》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三烈士事略并后记 》《塔记 》《王凤岗坑杀抗属》 《采蒲台的苇》 《安新看卖席记 》 书的梦
《张秋阁 》《光复唐官屯之战》 《学习》 《宿舍》《节约》 《小刘庄》 《挂甲寺渡口 》《厂景 》《访旧 》《婚俗》 《一天日记》 《回忆沙可夫同志》 《黄鹂 》《石子 》《善暗室纪年》序《伙伴的回忆》《服装的故事《悼画家马达》《删去的文字》《童年漫忆》《谈赵树理》《谈柳宗元》《吃粥有感》《红楼梦》杂说《方纪散文集》序《书的梦》《画的梦》《戏的梦》《夜思》《悼念李季同志》《乡里旧闻》《同口旧事》《新年悬旧照》《报纸的故事》《亡人逸《芸斋琐谈》《母亲的记忆》《青春余梦》《芸斋梦余》《猫鼠的故事》《夜晚的故事》
编辑本段风格
读孙犁的作品,最早是从小说开始的。给我强烈的印象是风格别致。同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绘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的战争描写,而是更多地展示战争中人物心灵的美,却自有一种吸引人的神奇力量。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那时最爱读的是《芦花荡》和《荷花淀》,至今一闭眼,便浮现出朦胧迷离的月光下,听水生说明天要到大部队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多细腻、传神的细节哟! 也许是年龄小、阅历浅吧,那时不怎么爱读孙犁的散文,觉得太平淡,没有奇崛的句子,词藻也不花哨,写人叙事,多是白描。那时更喜欢浓妆艳抹,词藻华丽,热烈奔放,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随着年龄地增长,阅历地加深,才感到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含蓄蕴藉,朴素洁净,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才领悟到浓妆艳抹易,平淡自然难,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这时,爱其散文胜爱小说,对其新时期的散文更是钟情不已。《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怀人记事,思及故乡,追忆童年和战争岁月,还是咏物之作,都融入了深刻的生活感悟。孙犁先生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自甘寂寞,正因有了这种难得的品性,才能长期以宁静沉潜的心态,进入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艺术境界。 孙犁先生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他的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随着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现,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又帮助着其作品诗情画意地形成。他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致,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读其散文,如同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平静随和地倾诉,需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读。《黄鹂》中,他充满深情地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赞喻贾平凹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耕耘不已的农民,同时又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孙犁先生生活简朴,不慕荣华,他对头年冬季贮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黄白色菜花喜爱之极,精心放在水盆里,摆在书案上。于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玑的美文《菜花》。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样是美的。作者在结尾写道:“现在,我已衰老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许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当于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1992年孙犁先生写了一篇意味淡远的《扁豆》。“白扁豆细而长,紫扁豆宽而厚,收获以后者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时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面粉,谓之扁豆鱼。”写到这里,突然一转,切入1939年的生活记忆,与一个单身游击队员共同生活的时光。“每天天晚,我从山下归来,就坐在他的已烧热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饼子和炒扁豆。灶上还烤了一片绿色的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由物及人,对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与怀想,朴实真挚,情理兼备,境界高远,细中见大,灵动飘逸,炉火纯青。 在十七年间,孙犁的小说从书名来看视乎是未完成之作,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甘苦体验。孙犁先生的风格与日本川端康成类似,但二人的源头却迥然不同:孙犁源于对故土的爱,而后者却因其生世。孙犁对“小说散文化”孜孜以求,善于刻画形形色色的村姑形象: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并赋予其革命色彩;另一方面又在关于革命的叙事中,突出乡村日常生活的清新与阴柔意味,从而在实际上展示一个为人低调、襟怀淡薄、情感阴柔的作家在革命年代对于人生的某些独到发现。 文如其人。孙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低调为人,爱憎分明。作家谢大光在《孙犁印象记》中说得好:“孙犁的作品和他的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赖的。这里可以借用他在纪念俄国作家契诃夫时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叁』 巴金、老舍、叶圣陶、冰心、季羡林、安徒生、马克吐温、高尔基、鲁迅、的著名作品都有哪些
巴金作品 :激流三部曲 家 春 秋;爱情三部曲 雾 雨 电;晚年作品《随想录》,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
老舍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叶圣陶作品:《隔膜》(短篇小说集)1922,商务
《雪朝》(新诗集)与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务
《火灾》(短篇小说集)1923,商务
《稻草人》(童话集)1923,商务
《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
《线下》(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城中》(短篇小说集)1926,上海文学周报社
《风浪》(儿童歌剧)1928,商务
《未厌集》(短篇小说集)1929,商务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开明
《恳亲会》(戏剧)1930,小说月报社
《当代英雄的石像》(童话集)1931,开明
《脚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国书店
《三种船》(散文集)1925,生活
《未厌居习作》(散文集)1935,开明
《圣陶短篇小说集》1936,商务
《叶绍钧选集》1936,万象
《叶绍钧文选》1936,仿古书店
《四三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
《小白船》(童话集)1936,艺林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品选》1937,全球书店
《给战时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1941,三通书局
《遣愁集》(小说、诗歌集)1943,创作文艺社
《微波》(短篇小说集)1944,艺光出版社
《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
《绍钧杰作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46,全球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49,全球书店
《怎样游戏》(儿童文学)1947,中华
《李太太的头发》(散文、短篇小说集)l947,博文书店
《叶圣陶文集》1948,春明
《皮包》(短篇小说集)1948,中华
《叶圣陶短篇小说集》 1954,人文
《叶圣陶童话选》 1956,少儿
《叶圣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
《叶圣陶选集》 1958,香港新艺出版社
《叶圣陶选集》 1959,人文
《抗争》(短篇小说集)1959,人文
《箧存集》(诗集)1960,作家
《叶圣陶散文甲集》 1983,四川人民
《叶圣陶序跋集》 1983,三联
《我与四川》(散文、诗歌集)1984,四川人民
《叶圣陶散文乙集》 1984,三联
《稻草人》和其他童话 1984,少儿
《童话》1985年,新蕾出版社
《叶圣陶童话选》1986,吉林人民
《叶圣陶代表作》1987,黄河文艺
冰心作品:冰心全集第一卷 冰心全集第二卷 冰心全集第三卷 冰心全集第四卷
冰心全集第五卷 冰心全集第六卷 冰心全集第七卷 冰心全集第八卷
以上文件都比较大,建议下载后,离线浏览
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 小橘灯 斯人独憔悴
秋雨秋风愁煞人 两个家庭 我做小说,何曾悲观呢?
"破坏与建设时代"的女学生 去国 寄小读者
季羡林作品: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
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安徒生作品:001 打火匣 002 皇帝的新装 003 飞箱
004 丑小鸭 005 没有画的画册 006 跳高者
007 红鞋 008 衬衫领子 009 一个豆英里的五粒豆
010 一个贵族和他的女儿们 011 守塔人奥列 012 蝴蝶
013 贝脱、比脱和比尔 014 烂布片 015 织补针
016 拇指姑娘 017 跳蚤和教授 018 区别
019 一本不说话的书 020 夏日痴 021 笔和墨水壶
022 风车 023 瓦尔都窗前的一瞥 024 甲虫
025 幸福的家庭 026 完全是真的 027 蓟的遭遇
028 新世纪的女神 029 各得其所 030 一星期的日子
031 钱猪 032 在辽远的海极 033 荷马墓上的一朵玫瑰
034 野天鹅 035 母亲的故事 036 犹太女子
037 牙痛姑妈 038 金黄的宝贝 039 民歌的鸟儿
040 接骨木树妈妈 041 沙丘的故 事 042 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
043 迁居的日子 044 鬼火进城了 045 幸运的套鞋
046 鹳鸟 047 枞树 048 香肠栓熬的汤
049 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 050 天上落下来的一片叶子 051 恶毒的王子
052 演木偶戏的人 053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 054 安妮·莉斯贝
055 素琪① 056 藏着并不等于遗忘 057 谁是最幸运的
058 钟声 059 顽皮的孩子 060 识字课本
061 老约翰妮讲的故事 062 老墓碑 063 姑妈
064 墓里的孩子 065 老路灯 066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067 老房子 068 天鹅的窠 069 创造
070 冰姑娘 071 小鬼和小商人 072 阳光的故事
073 依卜和小克丽斯玎 074 梦神 075 老上帝还没有灭亡
076 园丁和他的贵族主人 077 书法家 078 茶壶
079 小小的绿东西 080 一点成绩 081 天国花园
082 最难使人相信的事情 083 一枚银毫 084 肉肠签子汤
085 光棍汉的睡帽 086 做出点样子来 087 老橡树的最后一梦
088 字母读本 089 沼泽王的女儿 090 跑得飞快的东西
091 钟渊 092 狠毒的王子 093 多伊和他的女儿们
094 踩面包的姑娘 095 守塔人奥勒 096 安妮·莉丝贝特
097 孩子话 098 一串珍珠 099 墨水笔和墨水瓶
100 墓中的孩子 101 家养公鸡和风信公鸡 102 沙冈那边的一段故事
103 演木偶戏的人 104 两兄弟 105 教堂古钟
106 搭邮车来的十二位 107 屎壳郎 108 老爹做的事总是对的
109 雪人 110 在鸭场里 111 新世纪的缪斯
112 冰姑娘 113 蝴蝶 114 普赛克
115 蜗牛和玫瑰树 116 害人鬼进城了 117 风磨
118 银毫子 119 伯尔厄隆的主教和他的亲眷 120 在幼儿室里
121 金宝贝 122 狂风吹跑了招牌 123 茶壶
124 民歌的鸟 125 绿色的小东西 126 小精灵和太太
127 贝得、彼得和皮尔 128 隐存着并不就是被忘却 129 看门人的儿子
130 搬迁日 131 谎报夏
132 姨妈
133 癞蛤蟆 134 教父的画册 135 碎布块
136 汶岛和格棱岛 137 谁最幸福 138 树精
139 看鸡人格瑞得的一家 140 蓟的经历 141 你能琢磨出什么
142 好运气在一根签子里 143 彗星 144 一个星期的每一天
145 阳光的故 事 146 曾祖父 147 烛
148 最难令人相信的事 149 一家人都怎样说 150 跳吧,舞吧,我的小宝宝
151 大海蟒 152 园丁和主人 153 跳蚤和教授
154 老约翰妮讲了些什么 155 大门钥匙 156 跛脚的孩子
157 牙痛姨妈 158 最后的一天 159 亚麻
160 “真可爱” 161 海的女儿 162 邻居们
163 夜莺
马克吐温作品: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密西西比河上》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艰难岁月》(1871)则反映他在西部新开发地区的生活经历。 马克·吐温还写过一些针砭时政、讽刺封建制度和宗教以及抨击黑奴制的小说,如与查·沃纳合写的《镀金时代》,以英国为背景的《王子与贫儿》和《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1889)以及《傻爪威尔逊》(1894)。 马克·吐温晚年在作品中流露对现实的失望和对“人类”(实为对有产阶级)的悲观态度。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品有《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人是怎么回事?》(1906)、《神秘的来客》(1916)等。但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口授而由秘书笔录的《自传》。
高尔基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马卡尔·丘德拉的故事》
《伊泽吉尔老太婆》
《圣诞节的故事》
《加那瓦洛夫》
《在草原上》
《奥尔洛夫夫妇》
《沧落的人们》
《春的旋律》
《戈尔特瓦的集市》
《一本令人不安的书》
《阿尔达莫洛夫家事》
《克里姆·沙姆金的一生》最重要的《母亲》
鲁迅作品: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好了,就这些了,不知你需不需要,如果满意的话多给点吧。谢谢
『肆』 蒋光慈的主要作品
新梦(诗集)1925,上海书店哀中国(诗集)1925,上海新青年社
少年飘泊者(中篇小说)1926,亚东
鸭绿江上(短篇小说集)1927,亚东
短裤党(中篇小说)1927,泰东;1958,人文
纪念碑(通信集)与宋若瑜合著,1927,亚东;后改名《最后的血泪及其他》,1932,新文艺书店
野祭(中篇小说)1927,创造社
菊芬(中篇小说)1928,现代
最后的微笑(长篇小说)1928,现代
光慈诗选1928,现代
哭诉(诗集)1928,春野书店
战鼓(诗集)1929,北新
丽莎的哀怨(长篇小说)1929,现代
冲出云围的月亮(中篇小说)1930,北新
异邦与故国(日记)1930,现代
乡情集(诗集)1930,北新
光慈遗集(诗,小说合集)1932,现代
田野的风,原名《咆哮了的土地》(长篇小说)1932,湖风
夜话(短篇小说集)1936,生活
蒋光慈选集(小说集)1951,开明
蒋光慈诗文选集1955,人文;增订本改名为《蒋光赤选集》,1960,人文
蒋光慈文集(1—3卷)1982—1985,上海文艺
俄罗斯文学(文学评论集)改编,1927,创造社
失业以后(短篇小说集)编选,1930,北新
现代中国作家选集 编选,1930,上海光华书局
两种不同的人类(短篇小说集)编选,1930,北新
新文艺诗选 编选,19333,上海南强书店
冬天的春笑(新俄国小说集)苏联索波里等著,1929,泰东
爱的分野(小说)苏联罗曼诺夫著,与陈情合译,1929,亚东
一周间(长篇小说)苏联里别津斯基著,1930,北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