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同志短篇小说
1. 求BL小说,要农村的,攻或者受有一方是农村的,这类小说,越多越好,结局一定要HE。 求推荐或者发送!
《晨曦》by 周而复始
陈素从农村考到大城市想改变人生的命运却遇见了王峻,他的人生也改变了.
《成功传》by 胖红红
一个小人物都市游的流水账。
成功是个来自偏远地区的小人物,资质平平,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甚至是在工作中都是不起眼的小角色。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贫困山区中学教书,后来因学校整编而面临裁员下岗,为此,一向先做后想的成功毅然辞职,离开家乡北上来到繁华都市,开始了一个小人物的都市冒险……
平凡的小人物不平凡的人生,很生活化的描写,很真实的经历,很幸福的结局…
《重生之苏晨的幸福生活》by 来自远方
苏晨,男,二十九岁,生日当天,工作丢了,股票被套牢了,男朋友和别人跑了。不过此人个性凉薄,对钱财观念不重,工作可以再找,股票可能会升值,两条腿的男人满大街都是。于是,此君仍吃得香睡得好。
没曾想到一觉醒来,竟重回到高中时代!
一切重来之后,会有什么际遇?
《竹外桃花开》 by 停息
《浮生光影》by海墨
《心蚀》 BY 林染
《明星路之农民攻进城+番外》——农村攻的,但挺好看!
《村里那点事》
《晨曦》
《细雨》by:周而复始
《狱鬼》
《难言之欲》蓝淋——我刚看完,挺好看的
《色、、》楚云暮——强推!!
《兄弟》——我刚接触bl时看的了,看得黯然神伤
《君子之交》蓝淋
《化雾》by 洗尘的细雨
2. 一部关于农民工的耽美小说其中农民工是受
这个是我昨天刚看过的,有生子情节。。。受是个农民工
3. 求推荐 乡土农村BL小说
1、《上赶着不是买卖》
《上赶着不是买卖》是作家金大的扛鼎之作,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内容简介:张宁正在水房洗头的时候,就觉得屁股疼了下,好像被什么蛰了一样,他没多想,接着洗头。结果没洗两下,屁股又被蛰了。张宁回头看了下,一个小眼睛男生就站在他后面,贼头贼脑的。
张宁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屁股被掐了,还是两次!他迅速冲了下头发,拿了脸盘毛巾洗发水就想往外走,还没走两步,就被那人一把拉住。
4. 李准的成名作后
1953年11月20日,《河南日报》发表了李准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一条路》,在出版单行本时名字改为《不能走那条路》。小说写的是农民张栓因为做小买卖,“捣腾牲口”,欠下了账,想卖掉土改时分的土地,“剩几个钱再去捞一家伙”;而村里的另一个农民宋老定,土改之后攒了点钱,想买下这块地为后代置业,后来在他的儿子、共产党员东山的劝说下,放弃了买地的念头,而将自己的钱拿出来帮助张栓,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这篇小说是最早反映土改后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文艺作品,小说对以宋老定为代表的自发资本主义做了批评,指出只有互助合作才能使农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1954年1月26日的《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小说,并加了编者按:“小说《不能走那一条路》,原发表在去年十一月二十日的《河南日报》上。这篇小说,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几个不同的农民形象,表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思想对农民自发倾向进行斗争的胜利。这是近年来表现农村生活的比较好的短篇小说之一。”《人民日报》转载时还是用的“不能走那一条路”的题目。
之后全国各地多家报纸先后予以转载,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文艺界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最令人关注的是“李琮事件”。河南省档案馆馆藏的两份档案真实地记录了这篇小说在当时的影响和由此引发的“李琮事件”。
一份是1954年3月27日中南局下发的《关于转载李准写的小说的通知》。《通知》要求“分局和省(市)报纸都要转载,要按照《人民日报》稿刊登,并根据《人民日报》按语的精神撰写按语,号召农村干部、知识分子学习这篇小说,若可能可以编成地方演唱材料供农村剧团采用”。当时的中国,农民翻身获得土地以后,开始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生产资料收归集体,集中劳动,平均分配,消灭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而合作化导致的后果是严重挫伤了勤劳者的积极性,生产力明显降低,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面对这种形势,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个正面典型,来证明既定路线方针的正确无误,而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当时的形势,毛主席看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在《人民文学》上全文转载。同时,毛主席在河南视察了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刘庄大队,并树立其为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当时的权威评论认为:《不能走那条路》“指明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通过合作化步入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这篇小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形势下起到了指点迷津的关键作用。
1954年4月,《不能走那条路》由通俗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到1959年先后印刷4次。该小说曾先后改编成电影、话剧、梆子、坠子、闽剧、豫剧、眉户剧、话剧、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南局的这份通知印证了该篇小说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和引起的重视程度。
另一份档案,是1954年6月27日,河南省委宣传部向省委提交的一份请示。这份请示是在宣传部组织召开完李准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研讨和批评座谈会之后,向省委汇报座谈会的情况及形成的主要意见的请示。主要内容是:“1954年5月24日、25日,省委宣传部组织了李准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的研讨和批评座谈会,并成立了研讨会的临时党组。”座谈会肯定了李准的小说“是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一篇小说”,“《河南日报》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已经发表并作评论推荐这篇小说,而《河南文艺》却始终未登载,反登载了基本是错误的李琮同志的批评文章,以与《河南日报》分庭抗礼”。认为“编辑部及其他一些文化艺术部门的一些错误不是偶然的,是因为他们长期脱离党的领导,脱离政治,脱离实际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反映”,严厉批评了编辑“把《河南文艺》作为少数几个人的自封阵地,在处理作品问题上,常常夹杂一些个人的好恶”,“这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原则性错误,是与总路线的精神背道而驰的”,认为“如果脱离总路线而发展下去,造成河南文艺界的思想更加混乱,不仅纵容了这些犯错误的同志,更严重的是足以窒息了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在研讨会上,省委宣传部就自己“官僚主义、分散主义、不抓中心关键、不解决问题的思想作风”做了认真检讨,并认为“省文联和《河南文艺》编辑部的一些同志的错误思想,在河南文化艺术界工作的干部中是带有普遍性的”。 那么,“李琮事件”又是怎么回事呢?《不能走那条路》发表以后引起广泛关注,评价颇高,但也有人提出了批评。1954年《文艺报》第二期刊登了李琮的《〈不能走那条路〉及其批评》,文章对小说做了大体肯定,但也指出:“《不能走那条路》也像一般初学写作者的作品一样,有一些由于作者生活经验、思想水平和艺术能力的限制而产生的缺点。”作者认为,小说的缺点在于:“首先是对于张栓的处理上的不当。……要想如作者所想象的:使农民避免阶级分化,也必须着重地帮助和吸引张栓这样的人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但是,作品中却只把宋老定当做了自发资本主义思想的代表者,而把张栓放在不足重视的、好像不需要着重批判和改造的地位上。要知道,宋老定的落后思想和张栓的‘吃飞利’思想,是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的。两者都是农村资本主义倾向的根据。”此外他还认为小说中斗争的展开简单化了,“在东山来说,完全依靠的是讲一般的道理;斗争的解决,在宋老定来说,则完全是依靠对于过去的回忆,”作者也因此认为对这个小说的评价过高了,“我以为……对《不能走那一条路》的作者的帮助上,还有不实事求是的地方。……忽视对于青年写作者的培养,这是错误的。但我们也不应该赞同‘拔苗助长’的办法,因为它对于青年写作者并不是真正的帮助。”
随后《文艺报》在1954年第七期发表了康濯的文章《评〈不能走那条路〉及其批评》,对李琮的文章做了批评,指出,“这篇文章虽也有某些个别部分不无一定的优点,但整个来说,我以为是轻率的,有错误的”,“《人民日报》转载这篇小说时所加的鼓励和赞扬的按语,就严肃地说明了党对这个作品的恰当的评价”。康濯在文章中一一反驳了李琮的观点,也对《文艺报》做出了批评。可以说,“李琮事件”是导致《文艺报》编委会改组,副主编兼编辑主任陈企霞被撤销职务,而主编冯雪峰则被降为七位编委之一,并且不是常务委员的导火索。
李准发表《不能走那条路》处女作时只有25岁,从此开始了创作生涯。河南省档案馆馆藏的另外几份档案可以大致勾勒出李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历。1954年8月主动要求举家到荥阳县落户当农民,1955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59年他担任编剧的电影《老兵新传》被评为国庆十周年优秀影片,荣获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发表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引起广泛注意和好评,后改编成电影《李双双》,家喻户晓,也被称为李准的代表作。1962年元月,李准的行政级别已是十六级,1962年8月李准成为“吃皇粮”的专业作家。“文革”前,他写了近50篇小说,10多部电影剧本,逐渐形成了拙朴、平易、诙谐的独特艺术风格。
5. 100部短篇农村好看的小说
10部短篇农村好看的小说:《猎户家的小娘子》、《幻想农场》、《分手吧,我要回家种地》、《农家新庄园》、《旺夫命》、《农家仙田》、《随遇而安之宅门旧梦》、《丑女如菊》、《锦衣香闺》、《回到古代去种田》。
1、《猎户家的小娘子》
《猎户家的小娘子》作者是一本连载于晋江文学网的原创言情爰情类网络小说。该小说作者是女王不在家,现已出版。
该小说是一部温馨的乡村爱情小说,讲述了大山里,清纯善良小梅子,为流言所逼寻死,却被高大健壮沉默寡言的猎户萧荆山所救,并嫁他为妻之后的一系列故事,短小精悍的种田文。
6. 推荐几个农村题材的同志小说。谢谢!
你去淡蓝官网上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