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短篇小说介绍视频
㈠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的内容简介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㈡ 契诃夫短篇小说-套中人的梗概
1、梗概
《套中人》写一个小城的中学古希腊文教员别里科夫,他在晴天也穿着雨鞋、带着雨伞出门,习惯于把一切日常用具装在套子里面。他与世隔绝,好比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却喜欢到处告密,长期危害了这个小城居民的自由,小城的生活因而变得死气沉沉。他也想到结婚,但害怕"生出什么事来",久久不敢向女方求婚,后来看见她竟骑自行车上街,认为太不体面,因此和她哥哥争吵,被从楼梯上推下来,不久即死去。
2、作品简析
作品通过对别里科夫的思想性格特征的刻画及其婚事遭遇的描写,塑造出一个胆小怕事,因循守旧、害怕新事物和扼杀新思想的"套中人"的典型形象,从而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造成的恶浊黑暗的政治空气,批判了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反动势力,并暗示出反动势力最后覆灭的命运。
3、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1879年进入莫斯科医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契诃夫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评论家称,他的小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
㈢ 契诃夫简介
安东·帕夫洛维奇·契诃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其剧作也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忠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现况。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以及作品的幽默性和艺术性。
契诃夫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他的优秀剧本和短篇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清晰的解答,集中讲述一些貌似平凡琐碎的故事,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有时可以称之为令人难忘的或是抒情意味极浓的艺术氛围。
他采取简洁的写作技巧以避免炫耀文学手段,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3)契诃夫短篇小说介绍视频扩展阅读:
1904年,1月17日,《樱桃园》在莫斯科艺术剧院首演,由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执导(契诃夫原本想让它成为一部喜剧,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除了将一些闹剧元素有所保留外,将全剧变成了一部悲剧)大获成功。
5月,他出现了严重的哮喘,为此,他于6月赴德国巴登魏莱尔疗养,出现了心力衰竭。7月15日,契诃夫在巴登魏莱尔与世长辞。他的遗体被运回俄国,后葬于莫斯科。
19世纪80年代,也就是契诃夫刚开始创作时,俄国大量流行的幽默杂志对他影响很大,他的作品里逐渐形成了一种机智幽默,略含讥刺,平而不淡,浓而不烈的风格。
经常就是这样:由于人物本身有着某种滑稽可笑的东西,同时他又遇着了不和谐的环境,他的行为、动作,他的思想、心理无一不显得可笑,这便给作品奠定了幽默的基础,增加了喜剧的成分。
㈣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有哪些主要内容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内容概述:契诃夫早期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些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面上写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实际上却是在无情的讥刺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一个文官的死》(《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另一类是反映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苦生活的,如《苦恼》、《万卡》、《哀伤》等。
《一个文官的死》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在看戏时打了个喷嚏,把唾沫星溅在前座的一位将军的秃头上,他虽三番五次向将军道歉,但是却唯恐将军大人不肯原谅他并怪罪于他,从此心神不宁,战战兢兢,不久便撒手西去了。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正是大官们的飞扬跋扈造成了卑微的小人物的畏惧和奴性心里。作家早期创作的另一个短篇《苦恼》写一个孤苦伶仃的老马车夫,在儿子死后整整一个星期几次想找人倾吐内心的痛苦,但是谁也不理睬他,他只好向他的老马诉说。这篇小说是对当时冷漠无情的社会的控诉。
到了19世纪90年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走向了繁荣和成熟,许多优秀名篇都产生于这个时期,如《第六病室》、《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带阁楼的房子》、《醋栗》、《套中人》等。
《带阁楼的房子》批判了错误的社会思潮“小事论”。在作者看来,要紧的不是热衷于“小事”的改革,而是要解决“好几百年”以来不断“重演的那套旧故事”。然而由于思想的局限,作家还指不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这一时期的作品还对知识分子的空虚无为和小市民的庸俗丑恶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如作品《跳来跳去的女人》、《文学教师》、《约内奇》等。
在契诃夫90年代的创作中,农民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对农民问题很关心,特别是在1892年迁居离莫斯科不远的农庄之后,他同农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对农民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创作了一组描写俄国农村和农民的作品。如《农民》就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民的贫困生活,《峡谷里》则描写了90年代资本主义在俄国农村发展的情景。
㈤ 契诃夫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契诃夫的著名作品:
1、短篇小说
《给博学的邻居的一封信》、《皮靴》、《马姓》、《凡卡》、《迷路的人》、《预谋犯》、《未婚夫和爸爸》、《客人》、《名贵的狗》、《纸里包不住火》、《哼,这些乘客们》、《普里什别叶夫中士》、《猎人》、《哀伤》。
《胖子和瘦子》、《喜事》、《在钉子上》、《胜利者的得意洋洋》、《小公务员之死》、《不平的镜子》、《谜一样的性格》、《站长》,《文官考试》、《戴假面具的人》、《变色龙》、《外科手术》、《太太们》、《幸福的人》、《在别墅里》、《大提琴的浪漫故事》。
《一件艺术品》、《白嘴鸦》、《苦闷》、《凡卡》、《食客》、《校长》、《伤寒》、《吻》、《沃洛嘉》、《祸事》、《婚礼》、《逃亡者》、《无依无靠的人》、《精神错乱》,《贼》、《村妇》、《古塞夫》、《跳来跳去的女人》、《邻居》。
2、剧作
《论烟草的危害》、《蠢货》、《伊凡诺夫》、《求婚》、《林神》、《被迫无奈的悲剧角色》、《结婚》、《纪念日》、《海鸥》、《万尼亚舅舅》、《海鸥》、《三姐妹》、《樱桃园》。
(5)契诃夫短篇小说介绍视频扩展阅读:
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
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
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
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他的短篇小说《凡卡》被选入中国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
㈥ 契科夫简介
契科夫简介
俄国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详细信息:
生平经历
早期
巅峰时期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
契诃(hē)夫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
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
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
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
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
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玛克西姆·玛克西姆·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底层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生谢幕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
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
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㈦ 契诃夫有哪些著名的短篇小说
契诃夫的著名作品:
短篇小说《给博学的邻居的一封信》,《皮靴》、《马姓》、《凡卡》,《迷路的人》、《预谋犯》、《未婚夫和爸爸(现代小品)》、《客人(一个场景)》、《名贵的狗》、《纸里包不住火》、《哼,这些乘客们!》、《普里什别叶夫中士》、《猎人》、《哀伤》,《胖子和瘦子》、《喜事》、《在钉子上》;
《胜利者的得意洋洋(一位退休的十四品文官的故事)》、《小公务员之死》(Смерть чиновника)、《不平的镜子》、《谜一样的性格》、《站长》,《文官考试》、《戴假面具的人》、《变色龙》(Хамелеон)、《外科手术》。《太太们》、《幸福的人》、《在别墅里》、《大提琴的浪漫故事》、《一件艺术品》、《白嘴鸦》,《苦闷》(Тоска)、《凡卡》(Ванька)和《食客》、《校长》,《伤寒》、《吻》、《沃洛嘉》、《祸事》、《婚礼》、《逃亡者》、《无依无靠的人》;
《精神错乱》,《贼》、《村妇》、《古塞夫》,《跳来跳去的女人》、《邻居》,《匿名氏的故事》和《大沃洛嘉和小沃洛嘉》。《一个女人的天地》、《黑修士》、《大学生》,《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凶杀》《农民》、《贝琴涅格人》、《在故乡》、《在大车上》“短篇三部曲”:《醋栗》、《套中人》(Человек в футляре)、《有关爱琴的故事》。《在圣诞节节期》、《在峡谷里》。《补偿的障碍》、《没出嫁的新娘》《主教》。
剧作:《论烟草的危害》,喜剧。喜剧《蠢货》和四幕喜剧《伊凡诺夫》,独幕笑剧《求婚》和四幕喜剧《林神》。独幕笑剧《被迫无奈的悲剧角色》、《结婚》。独幕笑剧《纪念日》四幕喜剧《海鸥》(Чайка)。四幕剧《万尼亚舅舅》(Дядя Ваня)喜剧《海鸥》(Чайка)四幕正剧《三姐妹》(Три сестры),悲喜剧《樱桃园》。
小说集,《在黄昏》,在这本书中第一次署上了真名,并把这个集子献给了德米特里·瓦西里耶维奇·格里果罗维奇。
中篇小说:《草原》(Степь),《没有意思的故事》,《第六病室》(Палата №6),《决斗》《我的一生》《姚内奇》(Ионыч)。
报告文学《库页岛旅行记》。
(7)契诃夫短篇小说介绍视频扩展阅读:
契诃夫所获荣誉
随着文学的发展,世界文学评论家喜欢把那些优秀的短篇小说家说成是某方面的“契诃夫”,以致一些优秀的作家往往被冠以“契诃夫”称号,比如,美国短篇小说家约翰.契弗就被公认为是“美国郊外的契诃夫”,而爱尔兰短篇小说家威廉.特雷弗则被称为“爱尔兰的契诃夫”,美国作家卡佛、耶茨,捷克斯洛伐克的赫拉巴尔亦在不同程度被人称为契诃夫。
会产生此种现象主要是契诃夫的小说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直面现实的笔触,契诃夫一生以短篇小说为主,他创作态度严谨,重视文学的写生,笔下一草一木无不栩栩如生,刻画心理亦往往入木三分,是世界短篇小说巅峰之一,并成为短篇小说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㈧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的简介
契诃夫是一位风格独特的短篇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意义深刻,形象鲜明。其中轻快幽默者妙趣横生,让你会心而笑,又若有所思,久久回味;而凝重深沉者则荡气回肠,令人心灵震颤,难以释怀。作者对种种社会弊端痛加针砭,对庸俗生活无情嘲讽,对底层民众深切同情,对光明未来无限向往,使我们深受启迪,产生共鸣,心怀感动。本书精选了《变色龙》、《万卡》、《套中人》、《一个文官的死》等14部短篇小说。
《一个文官的死》展示了沙皇俄国的官场: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蛆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及其奴才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变色龙》是契诃夫送给世人的一面镜子,读者不难在百余年后的一些“现代人”身上看到“变色龙”的影子。《嫁妆》则揭示了又一种怪诞的社会现象:物贵于人。奇卡玛索娃的女儿玛涅奇卡行将出嫁,母女俩缝制了许多衣服,但玛涅奇卡不幸离开人世,她的孤苦伶仃、身穿丧服的老母仍在一个劲儿地缝制和置办“嫁妆”。贫乏的生活,空虚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