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人性的短篇小说
Ⅰ 有哪些值得一读的短篇或中篇小说
不说以前,单说现在的网络文学,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者很多,登载这种中短篇小说的平台更是数不胜数。在这么多不断增加的中短篇小说中,我会向你推荐以下这些作品:
国内作品:
1、鲁迅《呐喊》《故事新编》
鲁迅先生就不用我过多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大家在语文课本上也读过不少他的作品,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少年闰土》《狂人日记》等等。
他主要写的是杂文,但也写过小说,《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就是他的三部小说集。用短篇小说的篇幅来刻画人性与社会炎凉,读起来可能费力,因为他采用了很多隐晦的描写,所以需要认真用心地去解读。
总结:
个人觉得,好看的中短篇小说很多都被收录进了语文教材里。就算是因篇幅限制,或者是某些要求需要改动,但还是值得我们去找来原版小说进行阅读的。
毕竟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最终还是到了我们面前,这就是一种最好的证明。
只有好的作品,才会被时间和岁月留下来。
Ⅱ 求一些获奖(不是茅盾奖,鲁迅奖这么重量级的)短篇小说,10000字左右,希望文章有深度,布局有特点
其实我觉得《战起1938》《百年家书》都挺好看的,前者好像是茅盾奖,而且都是穿越的,一个去到二战时期的欧洲,一个穿到了苦战时期的中国!很好看啊一点都不玛丽苏!
Ⅲ 《罗生门》 :无可规避的恶
“ 《罗生门》作为一则短篇小说,内容极短,但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本文较大的篇幅都在介绍日本文学,我认为日本文学中蕴含的独特的美学思想才是打开其作品内涵的一把钥匙。”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于1915年(日本大正4年)发表在《帝国文学》上的一篇短篇小说。在这之后,芥川龙之介将其创作的短片小说集也取名为《罗生门》,除了《罗生门》这篇小说,其中还囊括了像我们所熟知的《竹林中》、《地狱变》等。
芥川龙之介被誉为“文学鬼才”,外界评价他的作品“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一个不曾有过的领域”。《罗生门》取材自日本古典故事,篇幅很简短,只有三千多字,但这篇小说在芥川文学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很大数量的日本文学作品阅读起来会有一种很“丧”的感觉,作品字里行间弥漫着病态与死亡。像三岛由纪夫、太宰治的某些作品完全就像是自说自话,在自己的世界里痛苦挣扎。充斥在网络各个角落的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就出自于太宰治的《二十世纪旗手》(并非出自《人间失格》,且是太宰治引用寺内寿太郎的绝笔)。
这句话在网络上走红,并被频繁地引用,用来当作个人的标签,不免显得滑稽可笑。似乎一夜之间,不带点悲伤忧郁的气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这着实有点无病而呻吟了。但在日本文学中,这种丧文化,或者说死亡美学是否也是在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呢?
我伪装成骗子,人们就说我是个骗子。我充阔,人人以为我是阔佬。我故作冷淡,人人说我是个无情的家伙。然而,当我真的痛苦万分,不由得呻吟时,人人却认为我在无病呻吟。——《斜阳》太宰治
直白地来讲,日本文学中看似病态的文字,其实是作者真的病了,而且病得不轻。这种“病”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比如我最近要写的卡夫卡、伍尔夫也是如此。伍尔夫的作品晦涩难懂,说白了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思维跟作者完全不在一个轴上,意识流手法表现出的景象跟我们用眼睛所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独特的美学思想在日本文学中显得更为密集,而这又是与日本文化相辅相成的。日本文化的特点是物哀、幽玄、侘寂,这之中又以“物哀”较为突出。这三个词语是不能用汉语的词义来对应的,“物哀”的概念来源于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1001~1008年)。
《源氏物语》主要表现在去追求人性的真实,这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定下了基调,而“物哀”表达的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有感而发,类似于睹物生情, “物哀”并不只包含消极情绪,也不等同于颓废意识,这种情感或喜悦、或悲哀、或恐惧、或愤怒、或思恋、或憧憬。
这是一种审美特质,是对生命富有的感性而细腻的认知。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文学中朴实无华的文字却可以展现出极其细腻的阴柔之美。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如果把他的作品撕去封面只看内容,纤柔、秀丽的风格会很容易被错认为是女性作家的作品。
基于这种感性细腻的认知,外界环境稍有的微妙变化对内心造成的一丝涟漪也会被无限地放大出来。死亡美学的兴起又要与日本历史和社会大环境联系起来,战乱或是自然灾害后混乱的社会秩序在作家身上造成的创伤更甚。而武士道精神也改变了日本人民对于死亡的认知。
以死亡的方式去求取精神的完善。破碎、绝望成了对美的追求。死亡意味着干净漂亮地让一切归零而终止,他们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要以干净漂亮地方式结束。如本应是作家创作的最高峰时期却选择自杀的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太宰治。
作为日本“无赖派”代表人物的太宰治和三岛由纪夫,他们的作品本质上都意在表述对社会、对权威的讽刺与反抗。但面对黑暗不堪的社会,对现实的绝望,唯有自杀去寻求精神的完善。所以往往我们看到的以为病态的文字实质上是病态社会的折射。
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便是我对你的期待!只要你受得了我的书,我们就一定合得来!——《快乐的科学》尼采
独特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一个独特的世界,病态的文字逼迫着我们不得不去直面世间的虚无。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当我们了解生活的真相后仍然能保持热爱生活的勇气,在经历过无比的黑暗之后依然坚信世界是美好的,这才是作品的价值所在。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
无可规避的恶
《罗生门》描述的是“家将”在一个夜里从好人变成坏人的心理演变。罗生门是日本京都罗城的城门,后来通常被借指人世与地狱之界门,事实与假象之别。
我看的最多的是鲁迅的译本,个人认为鲁迅的文字较为贴合这怪诞吊诡的故事和阴森恐怖的氛围,具有一定的日本叙事风格。
“乌鸦啄食死人的肉;昏沉的云雾;朱漆柱上的蟋蟀;腐烂地臭气;胡乱抛着的死尸。”
文章开篇是一大部分的场景描写,每一句话都弥漫着强烈的阴森之气。《罗生门》发表于1915年,此时的日本,资本主义高速蓬勃发展,同时又是一个天灾人祸的乱世。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处于京都的罗生门附近都已经是格外的荒凉。
此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变得陌生,善、恶、虚、实模糊不清,一切都被孤立,看不到任何人性的真诚。在这样的背景下,芥川写下了一个吊诡的故事。
老妪拔下死尸上的头发拿去做假发;年轻女人把蛇肉晒干当作鱼干拿到军营里售卖;家将剥下老妪的衣服绝尘而去。
如果孤立地去看待亵渎、欺骗、抢夺,毋庸置疑他们所做的都是恶事。但他们却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老妪拔下的头发是卖蛇肉的女人尸体上的,家将抢夺的是拔死人头发的老妪身上的衣服。
“拔死人的头发,真不知道是怎样的恶事呵。只是,这里的这些死人也是活该的人们”。因为年轻女人生前也做过恶事,老妪便对自己拔头发的恶事心安理得。看到这里,我们也许会稍有迟疑,但判断过后仍会认为老妪的做法是恶的。
但如果他们三个人都是迫于生存而不得不做的呢?
“我呢,并不觉得这女人做的事是恶的。不做,便要饿死,没法子才做的罢。那就,我做的事,也不觉得是恶事。这也是,不做便要饿死,没法子才做的呵。”
一个合理的解释,恶行也可以顺理成章,在生存面前,似乎一切也都能被原谅,按照老妪的逻辑,“那么,我便是强剥,也未必怨恨罢。我也是不这么做,便要饿死的了”。家将剥下老妪的衣服,将她猛烈地踢倒在死尸上。一场雨的功夫,家将完成了从善至恶的转变。
决定行为的既非善良也非罪恶,而是自己的好恶。芥川将“家将”置于这样一种选择当中,彻底剥掉道德的外衣,使我们不得不直视赤裸的人性。说到底,生存才是普罗大众直面的问题,圣人不常在。
“恶”也是会传染的,“人人都在做恶,我也不妨做恶”,如果人人都在效仿罪恶,拿别人的罪恶来掩饰自己的罪恶,藉所谓的说辞来欺骗自己的内心,那总有一天罪恶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这在当今的社会也是普遍存在的。
人从本性上就是护短的,有勇气坦然接受残酷的人才是大写的人。芥川在描述人性的善良与道德的力量时依然流露出悲观主义的态度,他认为道德和理性在今日已经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人的利己之心总是促使人们做出可怕的事情。
到底是社会的恶摧残了人的善,还是人的恶灭绝了社会的善。芥川以敏感的心感知人性,用他锐利的眼睛洞察人性,在罗生门下,他把人们赤裸的人性放在舞台中央,使之暴露在聚光灯下,使人们逃无可逃。一个人可以不去逼迫自己做好事,但可以选择不做坏事。
不过我用刀杀人,你们用手里的权利、金钱,甚至是阳奉阴违的几句话,就能杀人,当然不一定要见血,人虽活着,可这也是杀人呀。——《竹林中》芥川龙之介
Ⅳ 屌丝心中的女神——贾平凹小说《五魁》简评
《五魁》写了什么故事呢。陕北高原有“背新娘”的习俗,五魁是个单身汉,专门帮人背新娘。这次新娘很漂亮,要嫁给柳风寨的柳少爷。在背的的路上,抬聘礼的小伙子就故意放慢速度,有意要逗一逗新娘子,结果路上遇到白风寨的土匪,新娘就被掳白风寨。五魁为了救新娘就跑到白风寨,找到寨主,说这个新娘是“白虎”克夫,没想到寨主真的放了他们回来。却不料六少爷带上人抢回新娘子的时候,不小心炸断了双腿。五魁为了接近少奶奶就去柳家做长工,少奶奶在柳家却饱受折磨。终于在一次爆发后,少奶奶求五魁带她远走高飞,但是五魁却犹豫了,少奶奶被抓住打断了双腿。五魁就放了一把火,两人趁乱逃到了山上。五魁把渴慕的美艳女人背上山后,筑屋,在中间扎起一堵界墙。尽管女人多次暗示,但是五魁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女人在山上越来越无聊,五魁就给她买了一条狗。有一天五魁突然发现女人竟在和狗交媾,五魁杀了那条狗,女人抓花了自己的脸,跳崖自尽。几年以后,五魁成了最大的土匪,娶了十一个压寨夫人。
这个故事现在看来依然非常重口的,性压抑、性虐待、人兽。如果是结局是两人逃到白风寨,成为一代“神仙眷侣”,那么就是武侠故事;如果两人逃到山上,后来解放了,党把两人救下山,那么就是一个红色革命故事。但是毕竟不是故事会的猎奇,贾平凹也并没有那样写,那么他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故事的主角五魁长又丑又穷,少奶奶在他心目就是“菩萨”,菩萨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按现在说法就是他心中的女神。当他背少奶奶时内心是非常高兴的,虽然新娘要嫁给别人,但是柳家大少爷身材魁梧,按现在现在的说法就是“高富帅”,五魁心里认为自己是配不上她的。后来新娘被掳走了,五魁冒险到白风寨,他本来可以背着新娘远走高飞,但他并没有。他认为只有新娘只有嫁到柳家才会幸福,他依然认为只有柳家才能给她幸福。五魁原以为白风寨是土匪窝,寨主是凶神恶煞的土匪,却没想到白风寨非常和谐,为了庆祝娶压寨夫人还请人唱戏,寨主不仅不凶神恶煞,反而长得很英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帅”。白风寨不仅不像土匪窝,反而像“解放区”,寨主不像土匪,反而像党员。这里五魁能够把少奶奶从白风寨带回来,说明其实五魁是很有胆识的,这也为他后来成为土匪埋下了伏笔。后来五魁到柳家做长工,为了少奶奶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非常开心,少奶奶也非常照顾,但是当少奶奶要让他带他走时,他却犹豫了。最后两人逃到山上,但他依然在两人之间筑起一道“墙”,五魁的一段内心独白是非常有意思的,通过一只蚊子“意淫”一墙之隔的“女神”:
后来尽管女人多次性暗示五魁,但五魁却依然不敢越雷池一步。很多人不理解五魁,孤男寡女,难道不应该是干材烈火吗?是因为不解风情吗?其实五魁心里是明白的。同样做一名屌丝,其实我是非常理解五魁的,五魁心中始终是自卑的,女神在他心中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五魁甚至想过将被打断腿的少奶奶送给白风寨的寨主,做“睡美人”,自己却从来没有过一丝占有的欲望,他的内心独白是这样的:
这就像一个现在的屌丝,为了女神做了很多事,但并不求回报,并没有真正理解“女神”,仅仅是自我感动罢了。而后来故事的最后五魁成了土匪,娶了十一个压寨夫人,女人成为他的玩物,没有了“爱”,只有肉体的欢愉,就如韦小宝的七个夫人仅仅是他的”战利品”罢了。五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就像有的人,爱情破灭以后,就开始“放浪形骸”。
故事中的“少奶奶”,这个女人来说,这个女人命运是非常悲惨的,从一开始就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要嫁给柳少爷,是父母之命。五魁两次两次“救她”,也说不上到底是好是坏。第一次五魁从白风寨救回,却不成想,柳少爷双腿被炸断。第二次五魁带她逃上山,不料生活却落入清贫。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后来在山上,女人有意无意提到那个土匪。也是虽然是土匪,但至少还是正常男人,而且长得很英俊。女人在最后抓花自己的脸,大概是恨自己生得太漂亮吧,那么她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有人说是因为羞愧,个人感觉是因为绝望吧,不论是柳少爷还是五魁,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只有自杀才能解脱。
2018.1.28
Ⅳ 推荐一些比较经典的短篇侦探小说
那么我推荐些日系推理短篇给你吧,至少本人觉得不错。
一、小栗虫太郎的《完全犯罪》,故事发生在中国,我很喜欢里面的那个苗族军官。还有里面收录的其他短篇都不错,至少超级诡异;
二、大孤圭吉的《银座幽灵》,一本书共22个短篇,我完全被作者那最纯粹的本格推理之风所深深折服了;
三、海野十三的《三个人的双胞胎》,一句话:“科学的谋杀、瑰丽的奇想”。
四、梦野久作的 《日本推理名作选》,本书收录十余则变格派大师梦野久作的精采短篇,其中〈妖鼓〉为其成名作。一具音色阴沈、具有百年历史的奇鼓,始於一则幽怨诅咒,相传闻者皆死!身为制鼓名人后代的音丸九弥,彷佛受到传闻的魅惑,一步步走向咒怨砌成的死亡之井。情节融合了现实与虚幻的元素,在解谜之余,令人惊叹人性的幽黯离常远比事件本身更加曲折难解。
至于另类刺激的经典短篇侦探小说,个人推荐:
一、《亚森·罗宾探案集》,亚森罗宾既是一位可与福尔摩斯齐名的神探,又是一位具有强烈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侠盗”,书中每个故事情节诡异奇特,惊险刺激,常常令人不忍释卷。
二、《纽约三部曲》,《玻璃城》、《幽灵》、《锁闭的房间》被称为纽约三部曲。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侦探小说,而是通过营造哥特式的紧张气氛,一个又一个悬念来诱使读者与之一起踏上追寻身份和存在意义的心灵之旅。
三、《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不是侦探小说,而是短篇悬念故事,书中的短篇故事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
拒绝拷贝贴,手打真功夫。另外推理小说和短篇侦探小说是不同的,但两者本人都给楼主推荐了,而且以上推荐的小说本人全部都买书看过,现在这些书也在本人的书柜里收藏着。
Ⅵ 如何评价毛姆的《患难之交》
在《患难之交》这篇短篇小说中,作家毛姆运用对比和反讽的修辞手法,在语篇布局上处处照应,时时伏笔,从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虚伪冷酷的绅士形象,阐释了不可以貌取人的哲理。
Ⅶ 推荐十部经典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往往篇幅长,容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结构宏伟。短篇小说则篇幅短小精悍,情节简洁,人物集中,结构精巧。前者体现的是作者的叙事抱负,后者更体现审美与情趣。现在社会生活节制快,生存压力大,极少有人能沉下心来去啃“大块头”的世界名著。
所以,我推荐十部国内外经典短篇小说,闲暇时,耗二十分钟甚至三五分钟,享受文学经典给予人的慰藉,提高人文素养。好吧,这理由太巨大,换个小理由——打发时间,充实一下寂寞空虚冷的灵魂。
1《孔乙己》——鲁迅
推荐语:
有人问鲁迅,在他创作的30篇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哪一篇,鲁迅回答说是《孔乙己》。《孔乙己》不但是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一。
这篇小说,我们初中时就曾在语文课本中学习过,也许一辈子都不能完全读懂。孔乙己是一个非常饱满的艺术形象,在他身上集中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他身上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是现在和将来还有无数孔乙己活着。
我们写作,或者与人交流时,如何用一件道具,表现一个人死要面子,穷困潦倒,好吃懒做?鲁迅只用了一件长衫,两句话。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洗。”
2《命若琴弦》——史铁生
推荐语:
小瞎子是老瞎子的徒弟。师徒以拉三弦琴说书为生。
小瞎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山里姑娘,还把初吻给了她,姑娘嫁了别人。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这张药方就能让他的眼睛看到世界。
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坚持了几十个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看到光明,看到山山水水,看到小芳。弹断一千根琴弦后,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他找到了失恋后的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
命若琴弦,琴弦虽然坚韧却也亦断,这不就是我们丰盈又脆弱的生命吗?
3《古典爱情》—余华
推荐语:贫寒学子柳生入京赶考,在一座大宅的阁楼邂逅了富家小姐惠。屌丝逆袭白富美的桥断不回出现在余华的小说里。在故事的五分之二处,一副余华氏暴力美学徐徐展开。
“公子切记,不管榜上有无功名,都请早去早回。”后面的情节,可以拍成恐怖片了。
余华常自诩以川端康成为师,连这篇故事的男女主角的名字——柳生和惠,都是日本烂大街的名字。可是这篇故事的叙述语言极具中国古典美,情节一如既往,像一张散发血腥味的温和笑脸。残忍与瑰丽的外衣下,隐藏着淡淡的温情。
4《河边的台阶》——泰戈尔
推荐语:
第一,如果直接叙述一对男女的爱情故事,情节难免令人乏味。大诗人泰戈尔玩出了新花样,借助河边台阶的口吻讲一个女人等待苦行僧丈夫的故事娓娓道来。——“如果把发生的事情都印在石头上,那么,你就可以在我的每一个台阶上读到许多昔日的故事。你如果想听过去的故事,那就请你坐到我的台阶上来;只要你侧耳细听这潺潺的流水,你就可以听到过去无数动人的故事。我现在还记得从前发生的一个故事。那天也像今天这样。”
第二,爱情与信念的两难,苦行僧是爱自己的妻子的,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民国电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画面,一些仁人志士和美女发生关系后,都会深情地凝视着她,悲凉道:“奈何七尺之躯,以许国,再难许卿。”然后,提上裤子走人,给世人留下一抹倔强的背影,继续轰轰烈烈地闹革命。这也是爱情和事业的两难。
人生的两难实在太多,我高中的班主任有一天给我们上晚自习的时候,看了一下手表,已经22点30分了,冷不丁来一句,“我多想陪陪家人。”这也是两难。
人生那么多两难,还活着干什么?请看下一篇。
5《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推荐语:
自诩文艺青年的人,如果没有听过“欧亨利氏结尾,”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欧亨利小说向来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著称。
《麦琪的礼物》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女主人公德拉和她的丈夫詹姆斯都很贫穷。他们都有一件最珍贵的礼物。圣诞节到来之际,他们为了给对方买一件与之相配的礼物,不惜卖掉了自己珍贵的东西。而他们所准备的礼物此时也失去了意义。
这对年轻小夫妻也是幸福的,因为有爱情。有了爱情,在贫富悬殊,人情冷暖的社会,可以找到安慰。无论老公或者妻子回家多晚,在城市的某间屋子里,都有一盏灯在等待者。活着干什么呢?少年少女们,先谈个对象再说吧。
6《套中人》——契诃夫
推荐理由: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我们都是套中人别里科夫, 我们都活在一个有一个套子里,从一个套子换了另一个套子。这个套子是鞋子车子,女子,屋子……
我们能看到别里科夫有形的套子,却看不到自己心里无形的套子。
7《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推理理由:这又是一篇中学课文,十年前学习的课文,至今还受益匪浅。
从写法上讲,堪称现实主义创作经典,明暗两线,最终交叉;以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心理,作者述而不叙。再次就不再引用。
小说主题,令人心里悲凉。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是古今中外,相同之处,放之四海八荒而皆准。
8《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
推荐理由:
海明威常言自己的创作是冰山理论。。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文字简约到不使用一个形容词。文中男女每一句话,都能让人有很多种猜想。
海明威是最能将感情藏自文字背后的作家。准确的说,《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文字只能占到小说八分之一,另外八分之七是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感情。
这种写法非常累,但是文字却非常有张力。
9《竹林中》——芥川龙之介
人性中的阴暗乃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这就是《罗生门》告诉我们的真相。《竹林中》是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合集《罗生门》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多年以来,我看过十几遍了,还没确定谁是凶手,想想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无论多襄丸、妇人、还魂的武士,还是樵夫,他们的叙述究竟谁最接近真实?
这种写法,我称之为“横看成岭侧成峰”。金庸的《雪山飞狐》就抄袭了《罗生门》的写法。好吧,我说错了,是向经典致敬。
10 ,《一块牛排》——杰克·伦敦
推荐理由:
杰克·伦敦是我成年后读的第一个美国作家,《热爱生命》里那个与艰苦环境搏斗,求生意志逆天的那个采金者;《马丁·伊登》里爱着白富美,心怀作家梦想,看透资本主义本质,生无可恋,绝望自杀的水生;《白牙》和《野性的呼唤》里,狼与狗的互相融合生成。
杰克·伦敦深受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无论是野兽,他字里行间透漏着一股汗淋淋的男子汉味道。在杰克·伦敦笔下,野兽,荒原,饥饿,海啸,恶徒都不要怕,生命本能的力量会让你战胜他们。
这篇《一块牛排》却是例外,中年贫困的拳击赛汤姆·金无法战胜年轻力壮的对手,无法赢得比赛,付房租,养活老婆孩子。
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