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短篇小说莫言
㈠ 莫言是凭借哪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蛙》吗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只因为一部作品。所以不只是因为《蛙》。
不过,2011年莫言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1)第一人称短篇小说莫言扩展阅读
人物经历
童年经历
1955年2月17日,莫言(管谟业)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
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全国饿殍遍野,莫言曾在香港公开大学演讲时回忆道:“我们村里一天之内饿死了18人。”
莫言小学时便经常偷看“闲书”,包括《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青春之歌》《破晓记》《三家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在文革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后来,莫言靠着《中国通史简编》这套书度过了文革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
㈡ 莫言新书《晚熟的人》:成名之后的虚幻与真实
5年前在北师大一次座谈会上见过莫言,那次是苏童成为北师大驻校作家的入校仪式,主角是有才华有颜值的苏童,但莫言名气更大,找他签名的拍照的更多,风头一度盖过了主角,莫言自己也调侃说:差点忘了主角是谁。
在座谈会上,他说“ 羡慕苏童的文学成就,也羡慕他赢得了那么多芳心,这是我们感到没有办法的 。”感觉是个挺幽默风趣的老头。
5年后,莫言出了新书《晚熟的人》,腰封上写着“ 诺奖后首部作品 十年蕴积,人事全新 。一言掷地,壁立千仞。”发售新书的第一时间就买了,却没第一时间看,这几天终于看完了。
这本书里共收录莫言12篇中短篇小说, 创作时间从2011年2月横跨到今年6月 ,也就是说获得诺奖后的莫言一直在书写,可以说是 笔耕不缀 了。整体来说,这本书有点像披着小说皮的“纪实”文学,陌生又熟悉。
陌生的是,没有《丰乳肥臀》的历史感,也没有《蛙》里面的沉重感,有点类似于班宇的《冬泳》,是对各色人物粗粝生活的描写,不过莫言讲的是 或真或假的身边人 ,总让人疑心这些人会是他身边的谁,且 大多以第一人称代入,更接地气。
熟悉的是,在莫言小说里 熟悉的高密东北乡一直在 。前几天做到一个题,问莫言笔下的《红高粱》对应的地域是不是东北,幸好读过几本莫言的书,知道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是指山东高密的东北部,而不是东北。
有意思的点在哪儿?
在这部小说中,有几篇讲述莫言获奖后的比较有意思,有点纪实文学的味道,虚幻又真实。
《表弟宁赛叶》 中,表弟说:“你写出了《黄玉米》,骄傲了吧,目中无人了吧,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吧?但是,我根本瞧不起你,我们要超过你,我们要让你黯然失色。”
《等待摩西 》中柳向阳说:“三哥您这张脸,太有个性了。”作者说不妨挑明直接“说我丑不就得了”,柳向阳竟称:“您不丑,您是咱高密东北乡的美男子,我们单位有几个小伙子想整成您这模样呢。”
《晚熟的人》 中,有人假冒莫言的书法骗钱,蒋二口无遮拦地称:“我哥的字无论多么丑,那上面也有我哥的气息,那就像臭豆腐,无论多么臭,那也有人喜欢。”
这些真真假假光怪陆离的细节,让人窥探了莫言成名后的生活,或多或少地对名人生活有了些了解。他 通过小说或自嘲或反讽地表现出来,让人哭笑不得 ,这是属于莫言的幽默和风格,他用这种方式来揭露消解成名后的世俗。
为什么书名叫《晚熟的人》?
这本书收录了12篇小说,为什么偏要用其中《晚熟的人》来作为书名?
作者本身,对晚熟也有自己的阐述:“晚熟这个概念也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智慧。农村称一些智力水平不太高的人为晚熟,就间接地说他是一个傻子了。有的人在农村,大家都叫他傻子,但他实际上是在装傻,他一装可能装几十年, 他在装傻当中体会到了一种乐趣,而且他得到了装傻的利益 。所以农村确实有这么一种人,他在装傻,大家都说他晚熟。那么当到了一个合适的时代,出现了能够让他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他才会突然焕发出光彩来。也就是说在一个不太正常的社会环境里,有很多人的个人才华是被压住了,没有舞台让他展示。当后来社会进步了,人们自由度越来越大了,社会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展示他们自己能力的机会,那么好多当年看起来普通的人、平常的人,突然就干出了一番事业。所以在我的小说里就有这样一些人,当年都被说是傻子,结果过了几十年机会来了,他表现得比谁都厉害,这也是一个角度。 大概我想,晚熟是一个正面的褒义的词,代表了一种求新、求变、不愿意过早的固步自封的一种精神。”
这里面的主人公蒋二,就是一个晚熟的人,早年不太机敏,人家把他当做傻子,后来脑筋越发活泛,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向人生巅峰,将晚熟的智慧发挥到极致。看得出来,作者对蒋二并没有批判,而是一种 善意的讽刺,保留了一份理解和宽容。
《晚熟的人》体现了作家晚熟的气质,也预示作者还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
从莫言的这部短篇小说创作来看,延续了以往的莫氏风格,也有新的突破,从魔幻主义到关注当下,作者的文凤也更稳健从容。看过了短篇,不知道晚熟的莫言 新长篇什么时候来呢 ?
㈢ 莫言《生死疲劳》:诺奖评委是因为读完它,才给我颁奖
莫言的《生死疲劳》可真够厚,甚至让人望“厚”生畏,但是这本小说据说莫言只用了一个半月就写完了,而且不是用电脑打字,而是用“一次性的软笔”写的。这让人不禁感慨:作家心中的要表达的东西,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莫言自己也对这本书评价极高,他曾说:“ 诺奖的评委主要是因为读完了《生死疲劳》,才把这个奖项授给了我 。”听听这话,你品,你细品~
看这本书的过程,我真是五味杂陈,拍案叫绝。作为一个谈不上拥有文学鉴赏力的普通读者,我在看小说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看三点,一是故事,二是文笔,三是人性。在我看来,莫言的故事,可以用“ 天马行空,魔幻荒诞 ”来形容,至于文笔,更是复杂,可以用“ 极致的幽默 ”来形容,但是这种幽默又不是单纯的搞笑,忘了在哪看过一个大师曾说,幽默相比悲伤,是难的多的,是最高级的情感表达。关于莫言的幽默,有一句话形容最为贴切:“在 极度痛苦时笑出声来,获得内心深处的解脱 ”。最后谈谈人性。村上春树有句名言:“这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瞎腔薯太阳,二是人心 ”,我认为人性的复杂主要体现在“人”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当中。善良与邪恶、利他与利己、从众与孤独...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矛盾,都可以在人性中找到。或许正是因为“人”是如此复杂的动物,所以才滋生出来那么多关于人性的探索吧。
《生死疲劳》讲的,是一个关于“轮回”的故事。主人公西门闹是一个地主,在50年间,他经历了6次转世,第一世为驴,第二世为牛,第三世为猪,第四世为狗,第五世为猴,最终降生为人。在这50年的轮回中,西门闹以各种动物的眼睛,目睹了曾经家里的长工“蓝脸”一家三代经历的“生死疲劳”。
2012年,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磨者给他的授奖奖辞这样写道:“莫 言是继拉伯雷、斯威夫特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同时代作家中文笔更妙趣横生和令人惊骇的一位 。”的确,我在看莫言的时候,脑海里也一直浮现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本书刚巧前段时间也重读过,所以感触更深。据说对莫言影响最深的作家就是马尔克斯。那还是在1984年的冬天,当时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院读书的莫言,从一个朋友那里第一次听说了《百年孤独》,于是跑到王府井的新华书店,花了1块6毛钱,买到了这本书。不管是莫言的《红高粱》、《丰乳肥臀》还是《生死疲劳》,都是延续的类似《百年孤独》的“家族史诗”的主题。
在《生死疲劳》中,莫言以西门闹的叙事观点作为第一人称的叙事主轴,小说的历史背景则是1950年到2000年之间。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很清楚在这50年里,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剧变。正如一个读者所说:“ 这50年发生在中国农村的生死离别与社会变迁,比之前5000年间的总和还要多 。”这50年里,才能够土地革命(西门闹就是因为这个被枪毙的)到农业集体化,再到文某革,再到改革开放, 在历史的洪流面前,小人物仿佛只是一粒尘埃,命运不再是个体的选择,而是历史潮流的印痕 。
莫言的章回题目起的也特别有意思。比如“驴折腾”,一方面是西门闹前世含冤而死,所以转世为驴之后,就一直折腾,另外一方面,驴折腾的时代刚好也对应土地改革的时代,在那个热火朝的时代,大家都在“折腾”,牛犟劲呢,代表的是一种执着、坚持,也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固执坚守,比如农民对于土地的执着,就表现在长工蓝脸即使在大变革的时代,仍然坚持自己,宁死不离开土地,不入农民工社,最终死在了自己的那一块地里,其余几个章节也是类似。动物是人,人也是动物。人喂养动物,好像人是高大神圣的,但从动物的视角看人,又发现人是如此粗鄙可笑的 。这些动物的眼睛,就好像是一部不停转的摄像机,跟拍了西门屯整整50年的纪录片,反应了时代和历史的变迁 。
在这六道轮回中,我对驴的印象最为深刻。当时,西门闹被枪毙后见阎王,他一肚子委屈,非要阎王把他放回去,他要好好质问那些人,凭什么杀他?后来阎王将其投胎成驴放回人间,他目睹了自己的正妻遭人欺辱,二房、三房则成为别人的老婆,更可恶的是,自己的儿女还管别的男人叫爹。可以说,这时的西门闹,带着满腹的愤怒和仇恨,百般的不情愿,但是,当新炒的黑豆搅圆衡拌着铡碎的谷草进入它的口腔的时候,它又马上屈服了,莫言写道:“ 我不由自主地咀嚼和吞咽,在吞咽中,又使我找到了一种纯驴的快乐。 ”莫言真是个奇才,他用如此黑色幽默的语言,润物细无声地把西门闹从满腹仇恨到被消磨成了无奈的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的确,在之后的牛、猪、狗、猴的轮回中,西门闹当初的仇恨随着目睹西门家族的悲欢离合,逐渐远去,最终消散无踪。
从这个角度说, 西门闹放下仇恨的过程,其实是在轮回中读懂了人性欲望的过程 ,而正因为对各种欲望的看透,西门闹也获得了从痛苦中解脱的办法: 放下过去、活在当下 。正如莫言所说:“ 死去的人难再活,活着的人还要活下去。哭着是活,笑着也是活。 ”
最后的最后,我想引用《生死疲劳》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五十年代的人是比较纯洁的,六十年代的人是十分狂热的,七十年代的人是相当胆怯的,八十年代的人是察言观色的,九十年代的人是极其邪恶的。请原谅我总是急于把后来发生的事提前来讲,这是莫言那小子的惯用伎俩,而我不慎受到了他的影响。 ”
嗯,这是莫言的黑色幽默。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是一名专注干货分享的心理咨询师。欢迎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如有问题,欢迎后台私信。
所有遇见,皆因同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