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着的抽屉短篇小说裘山山
❶ 裘山山的主要作品
作品——《英雄有名》 《志愿者》 《我不知道他们叫什么》 《从绝境中突围》 《映秀一昼夜》 《龙宝坪大营救》 《“老虎师长”的四天四夜》 《艳遇》 《老兵沙蠡》;
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 《到处都是寂寞的心》 《春草开花》;
小说集——《裘山山小说精选》 《白罂粟》 《落花时节》 《一路有树》;
散文集——《女人心情》 《五月的树》 《一个人的远行》 《百分之百纯棉》;
长篇传记文学——《隆莲法师传》 《从白衣天使到女将军》 ;
电影剧本——《遥望查里拉》 《我的格桑梅朵》;
电视剧本———《女装甲团长》 《走进赵雪芳》等。
❷ 裘山山的人物观点
裘山山对她的孩子是比较满意的,当我们谈到“下一代”的时候,她的脸上飞扬着幸福,至诚的母爱像空气弥漫。
“我对孩子是进行的开放式教育,也就是说,比较宽松,比较民主。不大包大揽或者死板地管束。我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好处。”裘山山讲道;她的儿子已经上高中了,相对于同龄的孩子,儿子的生活能力和独立意识都明显要好,很小就自己单独住一屋,10岁就一个人乘飞机去外地,上高中住校,都是自己收拾换洗衣服,自己铺床,完全不要父母操心。这都是她有意识培养的结果。她恩欣赏这么一句话:你不能保证你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成年,你至少可以够保证他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裘山山说,我的儿子就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她的话语将我带回到了过去的时光,那十几年的历程,是她和孩子建立信任的过程,是与深沉的母爱有关的过程,它最终让裘山山体会到了天伦之乐的最大的意义。
从孩子开始懂事起,裘山山就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诚实善良的品德。特别是孩子的诚实,一直是裘山山严格要求的,她十分注重孩子的言行是否一致。裘山山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儿子7岁时,有一天放学一直没有回家,她去找,看见儿子在一个沙坑里玩儿,浑身稀脏。她没有上前呵斥孩子,而是回到家里等。儿子回来后她问,今天为什么那么晚才回来?儿子笑嘻嘻地回答说,在沙坑里玩儿了一会儿。裘山山心里涌起一丝欣慰,儿子没有说谎。至于弄脏了衣服,这在裘山山看来都不是什么缺点。她看重的是品质。
当然,淘气是孩子的天性,裘山山有时也会被儿子“作弄”。一次儿子考完试回来进门就说:“妈,我有两个消息,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你要听哪个呢?”裘山山说先听坏的吧。儿子说,“坏消息就是我的数学考得不好。”那好消息呢?,“好消息就是我很诚实,我又发现试卷上还有一道错题老师没发现,就告诉老师了,这样又被扣掉3分。”看着儿子一脸天真,裘山山笑了。
现在,尽管儿子的成绩在班上是中游,但裘山山对他是满意的,他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态。说起儿子上学时一个人背着背包、书包和行李不让她送,裘山山的笑意里充满了喜爱。 “婚姻让女人回家还是不回家?”我们最终还是谈到这个问题。裘山山的话语里带着气愤与无奈,她说:“婚姻让女人回家还是不回家,这是一个有些无聊的话题。我曾看到一个电视台讨论这个问题,无论是说回家的还是不回家的,观点都很可笑。说不能回家的,其理由竟然是男人养活不了女人,这叫什么话呢?这既是对男人的不尊重也是对女人的不尊重。”
我知道这个问题是2001年出来的,在网上炒得很热。当时裘山山曾就这个问题写了一篇文章,不赞成这样的讨论,她认为回不回家应当由女人自己决定,用不着这样讨论。裘山山说,现在有条件能回家做全职太太的女人有多少?我看她们是女人中的极少数,首先占女性三分之二的广大农村妇女无权谈这个问题,她们从来没离开过家;其次下岗女工无权谈这个问题,她们不得已回了家;离异的女性也无权谈这个问题,她们不敢回家,得自己养活自己。只有少数条件优越的城市白领女性可以讨论这个问题。而我们的媒体为什么不去关心大多数女性的生存状态,而喜欢纠缠在少数女性身上呢?
但裘山山的这篇关于女人是否回家的文章在网上却被歪曲了,致使她的观点完全与她原意相悖,她很生气,却也无奈。我清楚她说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存在,好在她能够用平静的心去对待。裘山山说,婚姻中的女人是否能够回家,的确与经济条件有关,但并不是绝对由经济条件决定的。对许多女性来说,她们工作是因为工作让她们快乐,工作让她们具有独立人格。
裘山山认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女性应该有她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它们与幸福美满的婚姻不矛盾。她说还在少年时,她母亲就给她和姐姐灌输了这一观点,因为母亲自己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她的母亲是一位知识女性,在一家报社做编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划为右派,没有了工作,也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后来随父亲到了军营,尽管父亲待母亲很好,但母亲每每买一件衣服都要当作大事来和父亲商量,很让母亲悲哀。所以她一直教育裘山山和她姐姐将来一定要经济自立,不管找什么样的男人作丈夫,都要保持自己的独立。裘山山笑称自己现在就是一个经济独立的人,所以生活很愉快。 裘山山是一个沉得住气得作家,她的作家梦在少年时就开始了。裘山山的写作是很平静的,她说自己不是文学的苦行僧,也不会将文学作为一种“苦旅”。她认为作家算不上很苦的职业,一般来说总还有份工资。有人问她,“你一部小说能挣多少的钱?”她回答只有几千块钱,这人立即闪出不可理解的目光,甚至说,那还有什么写头啊?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一笑了之。她不会在意别人怎样看作家的,她说既然是自己喜欢的事,自己选择的事,少挣点钱也没什么。再说只要不和有钱的人比,作家的生活也还是过得去的。
裘山山告诉我,在她当作家的二十几年里,她也动摇过,曾经想过做电视节目,想当老师,还想搞出版,甚至有一次跟一个律师采访了两个月后,还想当律师,但最终她还是没有放弃写作。她说写作让她我的心灵更宁静,更有归属感。
裘山山很谦虚地说,她在写作上没什么壮志,故写得很轻松,也没有特别值得夸耀的地方。她很喜欢平静的写作生活,一般情况下,她总是深居简出,很耐得住寂寞。 裘山山的人缘很好,她的朋友很多的,这是成都作家圈中的事实。谈到这些,裘山山很高兴,她说:“我在成都有一帮好朋友,十几年了,他们是我的财富。”
裘山山还谈到与阿来的交往。阿来还在阿坝时他们就很熟了,当时,阿来和她都是四川作协重点跟踪的10个青年作家之一。现在那10个青年作家中已经有不少人没写了。有一回裘山山参加一个笔会到阿坝,一路上晕车很厉害,阿来还让他夫人熬了稀饭送到宾馆给她喝,让她十分感动。
裘山山说她和朋友们并不是时常在一起,有时会好几个月不见面甚至没通电话,但只要坐到一起依然快乐开心。她认为这是朋友相处到达一定程度的表现。好朋友之间就应该这样,不刻意维护什么,平平淡淡,真诚相待,这样是最好的。裘山山说,她和朋友们在一起几乎不谈文学,只是闲聊,但很开心。裘山山是他们朋友圈儿中唯一的女性,但她和朋友相处得十分友好。
当然,还有许多好朋友在远方,她就常通过打电话或者发Emai与他们互通情况,交流情感。裘山山说,她现在越来越珍惜朋友之间情感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裘山山是如何看待新近涌现出的年轻作家的呢?裘山山认为,现在的青年作家,70年代乃至80年代出生的,他们有很多优势,思想很活跃、知识面广、自信、有个性,但也有一些弱点,比如写得太快太急,不是很注意沉淀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使一些作品流于小感觉小聪明,不太经得住时间考验。尤其是网络的存在,令许多年轻人觉得发表作品很容易,而过于频繁地表达。但对于写作越来越低龄化的现象,裘山山倒是没感觉有压力,她认为中年有中年的优势。她说她想写的东西很多,没有危机感。
裘山山是杭州人,她对杭州有什么感受呢?裘山山说,杭州是她的家乡,是她的出生地,一提到杭州她会有一种乡情。但这种感受也只有走到西湖的时候才有。回到杭州城里,她竟然也有一种外乡人的感受。在成都,这种外乡人的感觉就更明显了,尽管她已在成都生活了20多年。不过,她很喜欢这种在路上的感觉,她认为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多体验多走动是很有意的。因此她的作品没什么地域性,都是抽象的都市生活或者军队生活。她说,这种始终生活在别处的结果,能使她比一般女人眼界开阔,思想较少束缚。
目前,裘山山正在写一部新长篇,是关于一个女人命运的故事。她很看好这个题材,所以写得很慢。她要努力将这部小说写好。她说作家要写出好作品,最需要记住的就是不要急功近利,要沉住气,坚持住自己这一方天地的宁静。
❸ 上海的弄堂 陈丹燕
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下午时
候,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
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有的在骑楼的下面写
着1902,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临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深
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去的车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
弄堂里。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小得不能让人置信的店面里,千丝万
缕地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本市邮政用的邮票,
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
以跑出来买。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
拖鞋,在弄堂里人们是不见怪的。小店里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
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
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能算得上阅人多矣。
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
人人体面后面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在商店里、饭店里、酒吧里、公园里,个
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传出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
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
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这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你看
见路上头发如瀑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
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着
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
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奸商。
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老太太总是比较沉默,老先生
喜欢有人和他搭话,听他说说从前这里的事情,他最喜欢。
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还有上海人对它的重视以及喜爱。这
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从十八世纪在外滩附近有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上海
弄堂,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就在上海人的生活里出现了。
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逃跑,
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到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
栋、一排排造了八百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
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的生活。
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大到就像饭店里大厨子用的桌布一样,五味俱全。从前被
外国人划了许多块,一块做法国租界,一块做英国租界,留下一块做上海老城厢,
远远的靠工厂区的地方,又有许多人住在为在工厂做事的人开辟出来的区域里,那
是从前城市的划分,可在上海人的心里觉得这样区域的划分,好像也划分出了阶级
一样,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怀着不那么友好的态度,彼此不喜欢认同乡,因此
也不怎么来往。这样,上海这地方,有时让人感到像里面还有许多小国家一样,就
像欧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样的人,仔细地看,就看出了德国人的板,法国人的媚,
波兰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着不同的脸相。所以,在上海从小到大
住了几十年的人,都不敢说自己是了解上海的,只是了解上海的某一块地方。
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
在全上海的九千多处弄堂,差不多洋溢着比较相同的气息。
那是上海的中层阶级代代生存的地方。他们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有温饱的生
活,可没有大富大贵;有体面,可没有飞黄腾达;经济实用,小心做人,不过分的
娱乐,不过分的奢侈,勤勉而满意地支持着自己小康的日子,有进取心,希望自己
一年比一年好,可也识时务,懂得离开空中楼阁。他们定定心心地在经济的空间里
过着自己的日子,可一眼一眼地瞟着可能有的机会,期望更上一层楼。他们不是那
种纯真的人,当然也不太坏。
上海的弄堂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的。小小的阳台上晒着家制干菜、刚买来的
黄豆,背阴的北面亭子间窗下,挂着自家用上好的鲜肉腌的咸肉,放了花椒的,上
面还盖了一张油纸,防止下雨,在风里哗哗地响。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怕冷
的宝石花。就是在最动乱的时候,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世故老
人,中庸,世故,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喜欢任何激进,可也并不把自己的意见
强加于人,只是中规中矩地过自己的日子。
晚上,家家的后门开着烧饭,香气扑鼻,人们回到自己的家里来,乡下姑娘样
子的人匆匆进出后门,那是做钟点的保姆最忙的时候。来上海的女孩子,大都很快
地胖起来,因为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吃,和上海女孩子比起来,有一点肿了似的。她
们默默地飞快地在后门的公共厨房里干着活,现在的保姆不像从前在这里出入的保
姆那样喜欢说话,喜欢搬弄是非了。可她们也不那么会伺候上海人,所以,厨房里
精细的事还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调大闸蟹的姜醋蘸料,温绍兴黄酒,然后,
女主人用一张大托盘子,送到自家房间里。
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
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
着,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
❹ 《山水在父亲眼中》裘山山 第一段父亲不上峨眉山的作用
作用是铺垫和对比,突出父亲眼中的山水和普通人眼中的山水的区别,以致敬父亲和那些已经退休的叔叔伯伯们。
出处:四川省2015年对口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阅读题
《山水在父亲眼中》第一段原文:
那年父亲他们干休所分到一一个在峨眉山疗养的名额,父亲因为我在成都而要了这个名额,他到成都看过我之后就上山了。我在家里想象着他起早看日出,或者爬山时和猴子们遭遇的情形。但半个月后他回来却告诉我,他一次也没上山,只是“散步一样在附近走了走”。
我问他,那你每天干什么呢?他说看书。那地方清静,适合看书。我感到好笑,哪有这样的人,走到名山脚下了居然都不上去看看!
(4)锁着的抽屉短篇小说裘山山扩展阅读
《山水在父亲眼中》作者
裘山山,1958年5月出生,浙江嵊州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中国作协军事委员会委员。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春草开花》等,小说集《白罂粟》《一路有树》等,散文集《女人心情》《遥远的天堂》等,长篇传记文学《隆莲法师传》等。
作品曾获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冰心散文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四川省第二、三、四届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小说月报》第八、九、十、十一届百花奖,夏衍电影文学剧本奖等若干奖项。部分作品被翻译为英文、日文和韩文。
❺ 200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及作品
200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获奖作家名单为:
迟子建、铁凝、邢汶,裘山山、阎连科、阿成、金瓯、尉然、叶弥、石舒清、荆永鸣、苏童、刘庆邦、何玉茹、陈忠实
获奖作品有:
花瓣饭
谁能让我害羞
靳师傅的太阳光
黑猪毛 白猪毛
东北吉卜赛
一条鱼的战争
李大筐的脚和李小筐的爱情
天鹅绒
农事诗
外地人(两题)
人民的鱼
手艺
搁在路上的饭局
作家和他的弟弟
直过的地方
幸福的折箩
雷余的诅咒
哈一刀
像飞一样
死了一棵树
水边的阿狄丽雅
少林啊少林
比北京更好的爱情在上海
驮水的日子
甘蔗
七月的河
风锁娥眉
谁能摩挲爱情
雪是最白的纸片
贵人不在服务区
锯木场
哈瓦那
走夜的女人
❻ 《只婚不爱》结局
结局是HE,他们在一起了,有个女儿,但是陈峰死了。
最后
“梁。”她唤他。
他还是没有醒过来。
她走近他,坐在他床边,他睡得那么沉,她犹豫着该不该唤醒他。她的手搭在他的肩膀上,他身上源源不断的暖感蔓延到她的手心。
她推不下手。
原来她已经向女儿一样,学会心疼他。
她收回手,却无意之间惊讶的窥见,他的双鬓都有了几根白发。这几年,他一直是她和女儿的天与地。然而,她却忽略了,他也会老,也会累……
鼻子,一阵发酸。
带惯孩子,习惯浅睡的他醒了,静静地敞开眼睛。
她正想开口,却被他温暖的大掌覆住,他翻了一个身,伸手抱住了她。
她刚想伸手推开,告诉他外面有学生。
‘就一会儿,让我抱一会儿就好,好吗?“刚睡醒,让他的嗓子听起来沙哑无比。
她怔了一下。
“妈妈,悦悦长大了,不会再缠着你和爸爸了!悦悦不一定要有弟弟,但是你回爸爸的房间,好吗?”悦悦渐渐长大,有些事情会渐渐敏感。
她闭上眼睛,任他拥抱。
她知道,他给予她治愈伤痕的时间已经太长太长,她感激这几年,他的宽容。
仅仅是一个拥抱,他的身体已经慢慢起了反应。但是,他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行为。
他答应过自己,会放慢脚步去追求她。
即使,耗尽一生。
就算只是以这样的方式守着她和女儿,他已经很满足,很满足。觉得老天爷给的,已经够多够多。她不爱他,没关系,因为他的爱会很多很多,足够支撑这个家。
她的手慢慢搭上他的腰际,回抱他。过去的一切,真的已经离她越来越远。
少年夫妻,老来伴。
他是她的家人。
轰烈的爱情以后,留下的只有平凡,所以就算她早已对爱情失了感觉又如何?其实,真正的婚姻又需要几分爱情的冲动?
她和女儿需要的,都只是一份平静的幸福。
他们彼此拥抱着,没有亲吻,没有身体的结合,却觉得,若干年后,心,在逐步靠近。
《只婚不爱》,都市伤恋系掌门人蛋蛋的又一杰作,她是四月天小说网当红人气作者,有一定网络知名度及读者基础。
❼ 裘山山的作品赏析
《我在天堂等你》是讲述过去半个世纪的事,至今(2008年)还在感动我们。那就是真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还有面对苦难时的坚强和乐观,在逆境中的默默承受和忍耐。人身上所具有的真、善、美的东西是永恒的,无论哪个年代、无论社会怎样变迁,这样的品质都会让我们珍惜。即使现在(2008年),人们虽然比较热衷追求利益和金钱,很少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更难去回忆历史上的人和事,整天忙忙碌碌,被世俗的生活所湮没,但相信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依然会有一个角落,在期待着渴望着纯净的情感,渴望着一种让他忘掉现实世界、将灵魂升华起来的精神,一旦你把这样的东西呈现在他面前,他就会不自觉地进入其中,沉浸其中,尽情享受着真情带来的精神享受和快乐。
《我在天堂等你》使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又一次成为文学创作中鲜明的亮色,裘山山自觉地在艺术创作中实现文学的价值。也注意到裘老师在《我在天堂等你》中,几次写到女兵行进途中遇到的朝圣者。不是很清楚,这种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是来自一种天职的规定,还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欧战军和白雪梅她们,其行为是不是也是一种朝圣?
准确地说,是一种信仰。裘山山到西藏,看到那些朝圣者独自行走,或者一走一匍匐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敬意和感动。他们也许衣衫褴褛,也许饥肠辘辘,但他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有与生俱来的信仰。有信仰的人精神世界很强大,面临什么困难都可以去克服,不易被打垮。不像一些现代人,心灵很脆弱,可能也包括我裘山山自己,遇到一点挫折或困难,比如失恋啊,工作上受委屈啊,考试不理想啊,生意挫败啊,等等,都很难承受,常常会有过激反应。而欧战军和白雪梅们,却不会有这样的烦恼和困惑,他们的目的很明确,信仰很单纯。从大的方面讲,就是要统一祖国。当时中国就剩西藏和海南岛没有解放了。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正觊觎着西藏这块宝地,在他们看来,身为军人就有责任把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守住;具体来讲,军人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既然上级已经下达了这样的任务,就没什么二话好说,必须去执行,并且圆满完成。
从80年代起,西藏和西藏文化就越来越成为热点,一直延续到今天(2008年)。现在西藏的歌曲、歌手也格外吃香,甚至连西藏的佛经都制成了CD。而裘山山把西藏称为自己灵魂的故乡——“它如同故乡一样无法携带呵。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中伤。待到它的气息渐渐弱小时,我会再次登上与它邂逅的旅途,一次又一次。”
裘山山确很喜欢西藏。每次走进她,沐浴到她透澈的阳光,呼吸着干净的空气,仰视她开阔、雄伟的气势,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她与我灵魂深处的某些东西是契合的。也许是因为我生活的成都长年阴郁、低沉,也许是因为裘山山童年的经历留下了灰色的阴影,使我尤其喜欢明朗透亮的东西。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自然并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人的自然。西藏对很多人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当人们从都市的嘈杂、忙碌和琐碎中,一下走进高原时,会有一种突然离地而起,升腾进入到另一个境界的快感。哪怕是个匆匆过客,也可以在这片永恒的苍凉中放下烦杂的欲念,休整疲惫的灵魂,以自己的方式与自然对话,感悟人类最本原的,从而也是最简单、最重要的法则——生存。 《春草开花》写一个生在很普通、很没有地位,甚至生活艰难的农村家庭里的女孩,从小没有读过书,没有得到过母爱,但她却有着非常倔强的性格,就是不服输,不断地与命运抗争。她的一生几起几落,几落几起,备受折磨,她依然不屈不挠的、一点点的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什么也不能把她打垮。似乎有点儿像日本的阿信,但不同的是,阿信最后成功了,而春草直到小说结束还在挣扎,还没有过上她期望的好日子,40岁的她依然辛苦劳作,要做七八家的钟点工,以便能让两个孩子在城里读书,他们还处在非常艰难的城市边缘人的境地。裘山山想通过她的命运告诉人们:就是一棵草也想开花,就是一个小人物、最底层的小人物,也想过上好日子。而春草的魅力在于,无论怎样她永不放弃,拖不垮,打不烂,她不懂什么叫坚忍不拔,但她以自己的人生诠释着这四个字。
在这个以成败论英雄,以金钱和地位论成败的社会,即便春草们还没有成功,也许永远不会成功,又有谁能蔑视这种奋斗和抗争呢?还有那个被音乐感动得流泪的票串子,还有《非常爱》里那个为女儿筹学费而偷窃的父亲,还有那个即使为了省煤气晒水,也不愿出卖阳光的靳师傅,他们的愿望,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无奈和辛酸,无不沉重地撞击着我们的灵魂。裘老师以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和感染力,从最细小、最微观的角度,切入进一个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怎样使各个阶层的人民都平等地、充分地享受到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这也许正是一个作家的使命感和悲悯情怀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