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马拉默德短篇小说

马拉默德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 2022-04-29 00:23:02

『壹』 伯纳德马拉默德 的《店员》讲了什么故事

这部1957年发表的小说,清楚地表现了马拉默德最具特色的小说主题:代表着人类普遍境遇的犹太人生活在贫穷中,忍受生存的无奈,虽看似失败者!倒霉蛋,却是道德战场上的勇士,实现着道德的完善"

《店员》讲述的是一个小店的一段兴衰史和几个与小店有关的人物的一段生活经历。全书用了10个篇章讲了小杂货店一家人及其店员在一年半中的遭遇。店主莫里斯勤劳善良,一夭工作14小时,一周工作7天,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 卖3便士的面包给一街坊妇女,他每天早晨6点摸黑起床,从不间断;为还给顾客一个被遗忘在柜台上的5分钱,他顶风冒雪追出几个街区;傍晚别的店铺已关门,他却守候那些必须准备早餐的顾客从他的店里买了东西后,才舍得关门;自己生活清苦,却还时常赊账给穷人,周济那些不幸的街坊四邻。他一贯诚实待客,可称得起是有益于他人的人。然而,他勤奋行善一生,却毫无结果,且不说没有获得社会羡慕的成功,甚至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儿子夭折,仅剩一女,因贫困而无力上大学,不得不出去工作补贴家用。美丽的女儿海伦志向远大,不甘于走父亲的路,希望获得更多的教育,摆脱现状。海伦的理想被现实所限制,她挣扎、痛苦。小杂货店店员弗兰克·阿尔番恩是意大利血统的流浪汉,从西部来到纽约以求发迹。开始他天真地想通过反抗来跳出现实的圈子,过上王子式的生活,但事与愿违,他愈是愤怒不平,愈是躁动、轻狂,愈是不能摆脱现状。他爱上了海伦,但是他的爱徘徊在物欲和精神之间,历经坎坷艰难。当他把爱看成物与物的关系时他丧失自由,丧失尊严。当他的爱是克己奉献时,他便跳出了自然人性的圈子,上升为超凡脱俗的圣人,获得了精神解放与幸福。挫折、痛苦锻炼洗涤他的心灵,爱给予他对真善美的艰苦追求以支撑,他终于扼杀自我、渴望、不羁的贪欲,从命运的王国中解放了灵魂。

『贰』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谁

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1914-1986年),美国小说家,其作品有长篇也有短篇。他的大部分作品用怜悯而扭曲的幽默描绘美国犹太人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店员》(1957年)描写一个纽约的犹太店主和他的意大利裔美国店员的故事。《房客》(1971年)讲述了住在纽约一个废弃的公寓里,一个犹太作家和一个黑人作家的故事。1959年马拉默德因其短篇小说集《魔桶》而获得国家图书奖,1967年又因其长篇小说《装配工》再次获得该奖项。《装配工》还获得了1967年的普利策奖。 马拉默德出生于布鲁克林,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他先在俄勒冈州立大学任教,1961年加入本宁顿大学任教。 他的其他小说还有:《天赋》(1952年)、《新生活》(1961年)、《费德尔曼的画像》(1969年)、《杜宾的生活》(1979年)、《上帝的恩赐》(1982年)。《伯纳德 马拉默德故事集》(1983年)作者的一部短篇小说选集。《人们》(The People)(1989年)包括一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

『叁』 现在外国有哪些有名的短篇小说家

马拉默德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曾多次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被称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本世纪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本书是根据美国午日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马拉默德短篇小说全集》翻译的。原书包括马氏短篇小说53篇,本书只选其中26篇.
伯纳德·马拉默德一九一四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亲是俄国籍美国移民,父亲是个小店主。他在三十岁之前基本没有离开过这个出生地。中学毕业后考入纽约城市学院,四年后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他为帮助父亲维持家庭生活,曾在布鲁克林区的一所中学当见习教师,但只工作了一年。后来又在市财产调查局做过一段时间的财产调查员。一九三九年赴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主攻英国文学,一九四二年获硕士学位。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布鲁克林区和哈莱姆区的夜校教书,其对象主要是贫苦的移民,因此,他十分熟悉并同情这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这些人后来也成了他文学作品中所描写和刻画的主要对象。一九四九年马拉默德到俄勒冈州立大学教授写作课,一直到一九六一年。在此之后,他到本宁顿学院教授语言文学课,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八年,曾在哈佛大学讲学,后又返回本宁顿学院,直到一九八六年三月十八日逝世。

提及澳大利亚短篇小说,我国的读者往往想到丛林传统,特别是想到亨利·劳森,因为劳森是最早介绍到我国的澳大利亚短篇小说家,他又是我国读者最喜爱的澳洲作家之一。他的故事多以乡村为背景,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要人物,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颂扬他们之间的“丛林情谊”。

『肆』 魔桶 教案

一、作者简介
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1914一1986),从俄国移居美国的犹太籍作家。他毕业于纽约市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后,就在大学任教,同时从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大多反映犹太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他们的精神面貌,他们的喜乐悲欢和强韧性格;风格幽默而含蓄,色彩浓重而明朗,笔端饱含着同情小人物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的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伙计》,描写一个原先蔑视犹太人的流民弗兰克,目赌犹太人身受的痛苦和舍己为人的慈悲心肠,灵魂从而得到“净化”,以至于自己也成了“犹太人”的故事,体现了作者所谓“人人都是犹太人”的理想。
二、作品介绍
《魔桶》是马拉默德的短篇著名代表作之一,被广泛列入文学教材,选家必选。作品描写犹太老头地沙兹曼,为了给他心爱的女儿物色丈夫,而挖空心思,以至不择手段,表现了他貌似狡猾而又心地善良的本质,同时,也刻划了沙兹曼的女儿和他中意的列奥的形象,在幽默与诙谐中给人以亲切之感。 《魔桶》 选自马拉默德的一部同名短篇小说集(1958),是美国战后短篇小说中的名作,选本必选,已成了文学教材。犹太老头儿沙兹曼看中了列奥,名义上替他撮合亲事,实为自己女儿物色对象。沙兹曼的性格写得生动活泼,他摆噱头、吊胃口,活象个老滑头,却不失心地的善良。列奥的性格优柔寡断,是缺乏生活经验时青年,作者主要写他的内心活动。作品写得幽默、诙谐,这是马拉默德的一贯特色。

『伍』 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介绍

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1914-1986年),美国小说家,其作品有长篇也有短篇。他的大部分作品用怜悯而扭曲的幽默描绘美国犹太人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店员》(The Assistant,1957年)描写一个纽约的犹太店主和他的意大利裔美国店员的故事。《房客》(TheTenants,1971年)讲述了住在纽约一个废弃的公寓里,一个犹太作家和一个黑人作家的故事。1959年马拉默德因其短篇小说集《魔桶》而获得国家图书奖,1967年又因其长篇小说《修配工》(Fixer)再次获得该奖项。《修配工》还获得了1967年的普利策奖。

『陆』 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春雨》,怎样读懂

11.当谈起弗洛伦斯时.乔治为什么会“有些不安,并且有点害怕”?(2分)
12.怎样理解乔治的两次激动?请作分析。(4分)
①“好吧,”乔治说,“散步,对我有好处。”他进到他的房间去找雨鞋。他感到一阵激动。
②刚一走上大街,冷雾就落在他的脸上,乔治可以感觉到一阵激动像电流一样流遍全身。
13.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部分。(4分)
14.“乔治想说的那些话又凝滞不动了”,小说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主题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学优网整理
11.担心女儿与这个优秀青年因相处不好而分手;害怕自己因此失去这个难得的交流对象。(2分。两个要点各1 分)
12.①一向孤独内向、无人关心的乔治,因保罗邀请散步,有了交流的机会而异常兴奋;②他走出封闭的自我,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内心被唤醒,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激动。(4分,各2分)
13.(1)描写春天的情景,展现大自然的生机,与主人公沉闷压抑的家庭环境形成对比。(2)衬托乔治走出孤独、与外界交流的喜悦心情。(3)照应题目,表达了对美好而富有生机活力的生活的向往。(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4.(1)结构上有回环跌宕之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先写乔治对生活有爱却不能说,受到保罗启发终于想说,但面对生活现实却又不能实现。(2)使主题表达更为深刻。尽管乔治主观上作了很大的努力,但孤独的困境始终使他无法表达对他人的爱。这一结局深刻说明了现代人要改变孤独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6分,各3分。要结合材料作具体分析,有欠缺酌扣)
【主要存在问题】
第11题:对人物心理把握不准,联系上下文分析不足,表述繁琐,不能抓住要点。
第12题:第①小题基本能答到点;第②小题较多学生偏离环境对人物心理的影响而将答题重点放在修辞手法及环境描写的作用上,从而导致失分。
第13题:绝大部分考生能意识到这是环境描写,但对环境描写的作用把握不准。根本原因是对小说主题未能理解,因而不能写出“对比”“喜悦心情”“向往”等主干词。
第14题:一是未能按题目要求从结构和主题角度去答题;二是理解上只关注了字面浅表意义,如:“凝滞”是因为女儿睡着了;三是误认为情节上设置了悬念。

『柒』 人一生必读的经典书籍

这是名家推荐的一生必读的名著
这本书名叫《一生必读的60本书》
里面推荐了一下60本书:
⒈圣经
2论语
3物种起源
4全球通史
5君王论
6史记
7孙子兵法
8三国演义
9战争论
10水浒传
11曾国藩家书
12毛泽东传
13汤姆叔叔的小屋
14红与黑
15红楼梦
16悲惨世界
17老人与海
18国富论
19胡雪岩全传
20飘
2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2西游记
23小王子
24呐喊
25本草纲目
26昆虫记
27倾城之恋
28一千零一夜
29百年孤独
30唐吉坷德
31变形记
32吉檀迦利
33欧也妮•葛朗台
34哈姆莱特
35简•爱
36雷雨
37茶花女
38神曲
39梦的解析
40雪国
41边城
42喧哗与骚动
43复活
44罪与罚
45四世同堂
4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47围城
48情人
49西厢记
50苏菲的世界
51瓦尔登湖
52穆斯林的葬礼
53冰心散文选
54日瓦戈医生
55美的历程
56麦田里的守望者
57伊索寓言
58活着
59我的精神家园
60我与地坛

『捌』 网上哪里有读马拉默德的文章

伯纳德·马拉默德一九一四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亲是俄国籍美国移民,父亲是个小店主。他在三十岁之前基本没有离开过这个出生地。中学毕业后考入纽约城市学院,四年后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他为帮助父亲维持家庭生活,曾在布鲁克林区的一所中学当见习教师,但只工作了一年。后来又在市财产调查局做过一段时间的财产调查员。一九三九年赴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主攻英国文学,一九四二年获硕士学位。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布鲁克林区和哈莱姆区的夜校教书,其对象主要是贫苦的移民,因此,他十分熟悉并同情这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这些人后来也成了他文学作品中所描写和刻画的主要对象。一九四九年马拉默德到俄勒冈州立大学教授写作课,一直到一九六一年。在此之后,他到本宁顿学院教授语言文学课,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八年,曾在哈佛大学讲学,后又返回本宁顿学院,直到一九八六年三月十八日逝世。�
马拉默德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继索尔·贝娄之后出现的又一名犹太籍作家。从四十年代初起从事写作并发表作品,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一直不间断写作,创作长篇小说七部:《呆头呆脑的人》(1952)、《店员》(1957)、《新生活》(1961)、《装修工》(1967)、《房客》(1971)、《杜宾传》(1979)、《天恩》(1982),五十余部短篇小说(美国一九九七年出版的《马拉默德短篇小说全集》共收集了他的短篇小说五十三篇,这个中译本选其主要短篇小说二十六篇)。其中不少作品获得各种文学奖,在欧美及世界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著名文学评论家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曾在《纽约时报》撰文称“马拉默德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是可以和契诃夫和巴别尔相提并论的小说家”。杰伊·坎特(Jay Cantor)也说他“是本世纪的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他曾担任过美国作家协会的常务理事,国际笔会美国分会的主席等职务。�
马拉默德是个天才的作家,而其天才更主要表现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如评论家罗伯特·阿尔特所说:“马拉默德的真正天才体现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在这一领域,他突出了对孤独人物的逆境的逼肖刻画。在他的几部力作中,他以十分精湛的笔触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物十分细腻的情感,表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的语言简练到不能再简练的程度。人们要了解二十世纪的美国小说这些故事是不可不读的。”�
他的作品主要是以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的,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他对这些人物的同情,也可以看到他们,尤其是犹太籍移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的坚忍的生活毅力,赞扬了他们的高贵品质,并通过他们反映出更广大范围的人类世界。人把马拉默德这种写人的精神从痛苦和孤独中得到升华的基调称之为“不幸者的人道主义”,而马拉默德正是这种不幸者的人道主义的代言人。�
马拉默德成长和生活的前半生正是世界局势动荡,经济萧条时期,如长达数年之久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正是马拉默德上中学和大学期间。他大学毕业后,这次经济萧条的余波仍未平息,美国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失业人口居高不下,寻找工作成了一个大问题。紧接着是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广岛的核爆炸,长期的冷战对峙,麦卡锡主义等等,这些马拉默德都亲身经历了或间接地感受了。作为一名犹太血统的作家,这些灾难给他留下的心灵创伤和烙印要比其他人多得多也深得多。有人称这一阶段历史是“穷凶极恶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犹太民族所受到的屠杀,迫害,歧视,他们所忍受的贫穷,饥饿,屈辱,更使他们成为人类灾难的最典型的受害者。从《圣经》中关于他们历尽艰辛穿越沙漠,前往耶路撒冷创建家园的史话,到他们流亡世界各地四海为家,以及在近代史中又遭到法西斯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式的屠杀,犹太人的历史构成了一段最悲壮的史诗。他们受尽了人间的种种磨难,但仍生生不息,顽强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养成了一种无比坚忍的性格,也培养了一种拼搏求存的精神。马拉默德正是看到了他们这种在失败中不放弃微小的希望,在苦难中保持道德的纯洁,并努力达到一种精神自由这一点;也看到他们对世界的正义,欢乐和幸福充满力量,而在悲惨的现实中默默地,不反抗地争取生存地位的顽强精神。马拉默德认为这是世界芸芸众生的小人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曾指出:“所有的人都可能是犹太人,只不过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这种广泛意义的“犹太人”实际是指人们孤立无援而又无所依傍的一种生存状态,也指那些在马拉默德小说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抽象道德概念,如苦干、诚实、宽容、忍耐、责任感等等。当然,他们也并非没有缺点和不足,如耍些小手腕骗些钱财,或行为猥琐,等等,但我们一旦发现他们这样做有时只是为了一餐一饭或仅为了生存,或为了妻儿的生存,我们不仅会把原来的鄙视化为同情,而且会为他们的生活境况而唏嘘不已,为他们的责任心所深深打动。这也会让我们联想到世界上另一个特殊民族,吉卜赛人,他们也常以类似手法谋生,而又有谁会对他们产生厌恶和偏见呢?�
马拉默德笔下的犹太人的生存环境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凄惨的画面,他们住的往往都是最脏,最破旧,最拥挤的区域。所栖居的公寓几乎都是“墙皮剥落”或废弃的库房,甚至是借助断壁残垣垒起的临时性棚户;又黑又暗的楼梯;室内只有残破的桌椅和凹陷的床;他们的门没有门牌号码,只是用粉笔或铅笔在门上写的“名片”。但是就是在这样常人所不堪忍受的恶劣环境中,他们仍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没有泯灭人性的善良,不忘记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
人类之爱是一个永恒的又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主题。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中不乏以此为题的内容。《我之死》是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五七年,主人公马库斯是个裁缝店的老板,手下有两个雇员,但是这两个雇员就如天敌一般,经常打架,而且常常是你死我活地争斗,这位波兰籍的犹太老人天性善良,总是苦口婆心地劝解,了解他们的内心痛苦,不断安慰和鼓励他们。在一次争斗中,马库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召他们,并说:“孩子们,我们是穷人,无论到哪儿,也没有人同情我们,可我们自己不能再互相伤害了……”但最后,马库斯终于因劝解他们心脏病发作,从楼梯上跌了下去,但是他死不瞑目,他的眼神仍在谆谆告诫两个青年人:“我是怎么告诉你们的?你看?”这篇基本上没有什么情节的短篇,语言是那么朴素,感情是那么真挚,让读者读后也不觉潸然落泪,一个纯朴、善良的犹太老人的形象让我们挥之不去。�
《我的儿子是凶手》是另一篇宣扬人类之爱的佳作。发表于一九六八年,文中六旬的老父亲对患孤独症的儿子十分关心痛爱,可儿子却偏偏不领情。老人每天站在走廊里听儿子的活动,在儿子离家去街上或海滨散步时,老人也不惜请了假偷偷地跟在后边,面对儿子对生活失去信心,他苦苦地哀劝,告诉他,生活的现实就是如此,“从前不易,现在也不易,这就是生活……就是他死了,又能怎么样呢?于事无补,还是于事无补,最好还是活下去。”老人两脚站在冰冷的海水里,帽子被海风多次吹落,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追着儿子,不断地抽泣着。一位深怀父爱的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对儿子那份真情真是令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老话的真实内涵。�
如果说以上两篇主要表现的是老一辈对晚一辈的关爱,那么,《伦勃朗的帽子》则反映了同事之间的爱,阿金和鲁宾都是一座艺术学院的教员,一位搞艺术史,一位是个雕塑家,两个人因一些小事而发生误会,乃至两个人互相回避,互不说话,但阿金能不顾个人脸面主动与鲁宾和解,两个人言归于好。其中阿金自我反省,设身处地地从鲁宾的情感出发去分析误会产生的原因,并在认识到自己无意中伤了鲁宾的自尊心之后主动与他冰释前嫌。故事虽然简单,却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能处好的一个做人准则,首先是充满爱,其次是有宽阔的胸怀,再次就是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失。这样,一切同志间、朋友间的矛盾、误会,甚至冲突都会如汤沃雪,立刻冰消瓦解的。马拉默德这些小说无异于一本道德课本,引人从善,催人上进。�
体现国际主义、全人类之爱的典型篇章莫过于《德国流亡者》一文。奥斯卡·加斯纳是个从德国逃到美国来的流亡者,他原是柏林的一位评论家,为躲避法西斯分子的迫害而来到美国。他到美国后语言不通,生活困难,后来努力过了语言关,并做了成功的讲演,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就在这时,他自杀了。其原因是波兰被法西斯攻陷,他们大批地屠杀犹太人、吉卜赛人以及波兰人,他已离婚的妻子因后来皈依犹太教也被法西斯杀害,他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灾难,而不是自己的安危和生活,事业,他充满了对整个人类的爱。他用英语和德语朗诵了惠特曼的诗:“我知道上帝的神灵与我如此相亲,世上的一切男人也与我手足情深,而一切女人不是姊妹便是爱人,爱是这一切创造的真正灵魂……”这里到处都流淌着爱,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类之爱,但法西斯践踏了这种神圣的爱,他不堪忍受内心的痛苦,终于满怀对法西斯的恨与对人类的爱,不忍看到人类的大批被杀戮而结束了生命。这是以死来抗议人间的暴行。�
同情与宽恕是人类之爱的典型美德体现。马拉默德的小说在这方面也有充分的展示。例如,他的名篇之一《最后一个马希坎人》中的费德尔曼,他本是个穷学生,来到意大利做艺术史方面的调研,但刚到罗马就邂逅一个流落罗马的移民流浪汉,萨斯坎德,他曾多次帮助他,但萨斯坎德并没有以德报之,而是因向费德尔曼要一身套装遭到拒绝而以怨报德,偷走了他的手稿,费德尔曼几经周折找到了他,但手稿已被萨斯坎德焚毁。费德尔曼这时已真正了解到他的生活窘况与困境,非但没有追究他,反而终于将自己仅有的两身套装送给他一套。这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同情与宽恕的博大胸怀,也从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一个社会最底层的移民流浪汉的艰苦谋生,为生存而不断努力的真实情况,他们生活状况是那么悲惨,但我们却很少看到他们的悲观情绪,而只是顽强地挣扎求生并对生活充满希望。其中在萨斯坎德那破旧不堪的冰冷的窑洞里,居然还养着一条瘦瘦的金鱼,那金鱼仍在这小天地里游来游去,还不时活泼地摆摆尾巴。这不仅说明他对生活的热爱,也成了他自身的写照与象征。�
在这一方面,《银冠》也不失为一篇佳作。这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七二年,是马拉默德中晚期的作品。故事叙述了一个名叫阿尔伯特·甘斯的青年教师,被一个贫困潦倒的犹太老人借为其父治病之机骗去近千美元的故事。犹太老人说可以通过为其父制作一顶纯银的银冠,并为他祈祷就可治愈其病。而实际上,是用幻术和催眠术骗了他。当最终阿尔伯特看穿了骗局而揭穿时,又被他们父女相依为命的真挚情感所打动,看到他们生活的境况又充满同情,终于原谅了他。在美国这样一个可以为几美元的事而对簿公堂的社会,阿尔伯特损失近千美元,而他却没有采取任何法律行动(他曾有过这一念头),足见他的同情与宽容。�
在马拉默德笔下的犹太人中,有些生活境遇较好一些的也多是一些小店主之类的人物。马拉默德的父亲就是一个小店主,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不少都成了他小说创作的素材。这些人虽然尚未流落街头,但是在大商场的挤压下,他们的店铺无一不是在惨淡经营,不是根本无人光顾,就是只能在大商场的夹缝中勉强求生。�
《杂货店》就是马拉默德在一九四三年写的一篇小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甚至包括他父亲的形象。店主萨姆·卡普兰是个为人忠厚、待人和气并十分勤劳的人。他苦心经营小店十九年,每天工作长达十八个小时,已累得浑身是病,但仍挽救不了小店濒临倒闭的厄运。因无钱进货,而同妻子发生口角,最终对“徒有辛苦而没有收获”的生活绝望,曾产生自杀的念头,幸好被邻人及时发现而救起。这使得原来不理解他的妻子转变了态度,更为体贴他了。作者虽然没有说他是犹太人,但文中提到的意第绪语报纸,以及推销员说他是“沙皇时代的俄国佬”,我们不难推测这对患难夫妻是在二十年代前从俄国移居美国的犹太人,这自然会令我们想到马拉默德的父母。他们正是从俄国移居美国的犹太籍人,也是在美国以开小店为生的。以类似背景为主线展开的小说还有马拉默德最早的作品《停战协议》(1940年),小说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攻占法国,巴黎沦陷为背景的。但小说并不着眼于战争本身,而着笔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是如何影响莫里斯和他儿子的。莫里斯是个小杂货店的主人,从俄国移民来到美国,是个犹太人,他开个小店聊以为生,妻子因病去世,与儿子利奥纳德相依为命,父子情深。莫里斯至今对童年时目睹沙俄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与屠杀记忆犹新,而这时法西斯主义猖獗,童年的噩梦随时可以重演,日夜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哀叹犹太人可怜的命运,分担着民族的痛苦与悲哀。他们父子常抱在一起哭泣,这正是犹太人的一种民族性特征,他们在这世界上,没有自己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家园,四处漂泊,寄人篱下,养成了一种比较软弱的性格。但以加斯为代表的一部分美国人却如隔岸观火,对世界局势漠不关心,对犹太人的苦难与内心痛苦幸灾乐祸,毫无同情之心,对犹太人那种软弱的性格十分鄙视。在他的心中没有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只有一种勇者为尊的心理,这当然是对美国这种很有普遍性的心理的一种批判和抨击。文中对父子情感着墨不多,但情感真挚感人,情真意切,令人感动。马拉默德本人也是有着这样的经历,自母亲死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是与父亲度过的,马拉默德对父亲十分敬爱,父亲也以聪明的儿子自豪,这些在这篇小说中的字里行间都有真情的流露。�仁爱、宽厚是犹太人的一种天性,追求幸福,追求美好的未来,也同样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但一旦两者发生矛盾或冲突,他们往往是以一种宽大广博的胸怀来消解,而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报复。这种矛盾的刻画在马拉默德的小说中也不乏其例,《春雨》和《头七年》、《魔桶》中都是写老父亲为女儿选择女婿的故事。这些老人或本身境遇不佳,或病魔缠身,穷困潦倒,但都希望自己的女儿有一个好的归宿,他们不顾颜面,四处奔波,想方设法地努力,都为着这一美好的目的,他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无论结果如何,他们这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子女真挚的情感是令人十分感动的。尤其是那些失败者,他们都无不是以十分宽宏的胸怀接受了女儿们自己的选择,也原谅了那些拒绝女儿婚事的青年人。其中《魔桶》是十分有名的短篇。主人公利奥·芬克尔是个学习犹太教律法的学生,有较好的前景,为人也很好,被一个以说媒为生的萨尔兹曼所看中,萨尔兹曼生活十分穷困,一心想为自己的女儿找一个像芬克尔这样的年轻人为婿,但是他欲擒故纵,使得芬克尔几乎丧失信心的情况下,才让他与女儿见面,故事十分生动地刻画了萨尔兹曼的形象。当他看到女儿和芬克尔终于走到了一起,他在为她真诚地祝福祈祷。故事一方面表现了慈父的爱,也表现了他们不放弃任何希望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这一辈不行了,但仍不放弃为下一代谋求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当然这种慈父的愿望并非总能如愿以偿。《春雨》和《头七年》情况就是如此。《春雨》中的父亲乔治·费舍尔十分看中常和女儿交往的弗洛伦斯的年青人保罗,但女儿因性格与他不和,虽然很爱保罗,但遭到保罗的拒绝。保罗拒绝的事是直接和父亲乔治说的,两个人冒着淅淅沥沥的春雨,漫步街上,就和朋友一样,在咖啡店小斟时,保罗把自己的想法讲了。乔治非但没有一句责难之词,还十分理解和同情他,而责备自己女儿不会与人相处。同时出于对女儿的爱,也没有立刻把这件事告诉女儿,认为这会让她和妻子伤心与失望。一个慈父和体谅的丈夫的仁慈与宽厚跃然纸上。这篇文章也充满了孤独寂寞的气氛。春雨绵绵,雨点拍打着枫叶,河水有节奏地撞击着桥墩,这些富有诗意的情景更让人产生一种孤独感,给人增加几分淡淡的哀惋,平添几缕寂寥的愁思。作者着墨不多,但却十分耐人寻味,足见马拉默德对事物观察之细、对人生领悟之深、语言驾驭能力之强。�
《头七年》是早已为不少中国读者所熟知的故事。费尔德是一个鞋匠,他想为女儿选择一个读书的大学生为婿,可是女儿却偏偏爱上了在他父亲店内打工的从波兰逃亡来的比她大七八岁的索贝尔,五年来他不计报酬,任劳任怨,为费尔德支撑着鞋店,但得知老鞋匠欲把女儿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大学生时气得辞了职。但是他也仍然忍不住把他的心愿向费尔德说了出来,这令他十分吃惊也十分气愤。但当他知道女儿也对他有意,而他生意又离不开他时,尤其是为他为了爱情而苦苦等待了五年(而且还将再等待两年)那么无怨无悔,而且又为爱情而默默地忍受着那么多的内心痛苦所深深打动。他终于有条件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上面几个故事都不是直接的爱情故事,而且对犹太人的这一问题也只是侧面反映。直接涉及这两个问题的是《湖畔女郎》这个短篇故事。这是一篇十分美丽而凄惋的爱情故事。美国籍犹太青年亨利·利文去意大利旅行,偶遇美丽的犹太姑娘伊莎贝拉。但他怕伊莎贝拉知道他是犹太人而不会再爱他,于是向她隐瞒了真相。可谁知,这位欧洲姑娘对自己是犹太人毫不隐瞒,而且受过法西斯的迫害,至今仍留着受刑时留下的伤痕。她认为她不能嫁给一个非犹太人,因为她不想隐瞒过去,而是牢记自己的历史,“我的过去对我很有意义,我十分珍视以往所受到的苦难。”这时亨利再想解释他也是犹太人时,为时已晚,他因害怕承认自己的民族而痛失了爱情。这个故事虽说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其意义早已超出这一界限,这也不仅仅是对一个爱慕虚荣的青年的惩罚,而是应如何看待自己民族的大问题。伊莎贝拉勇敢地承认她是犹太人,并把民族情感置于爱情之上,充分体现了她对这一民族是充满情感,充满希望,充满信心的。正是因为绝大多数犹太人都有这样一种民族精神才使这一分散到世界各地的民族仍保持着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愿望,共同的信念与理想。他们为自己是犹太人而感到骄傲。在《天使莱文》一篇中,马拉默德借天使莱文之口说:“我生来就是(犹太人),而且至死未变,心甘情愿。”这正是民族精神的顽强体现。所以《湖畔女郎》这篇故事绝不仅仅是一篇爱情悲剧,也可以说是一篇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它告诫犹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不要忘记自己的民族,要记住它的苦难过去,悲惨的现实,但不要放弃未来的希望。�
马拉默德通过小说的形式对无处不在的人类灾难作了历史的反思,对犹太人的坚忍精神和苦斗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他们的艰难境遇表示了同情,对他们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愤愤不平。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为什么灾难总降落到我们头上?”“犹太人生来就是受苦难?”但是他们并不自怨自艾,更不自暴自弃,而是在像野草的种子一样,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落地生根。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也不管生活多么艰辛,他们都在那里生生不息,顽强生存,这样的生存环境不仅养成了他们坚忍的精神,也培养了理性思维,这一民族孕育了不仅有马拉默德、贝娄、辛格、布罗茨基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也孕育出一大批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这些人尽管个人经历不尽相同,但都或多或少有着这一民族所经历的种种磨难的烙印:如歧视、迫害、屠杀,等等。《德国流亡者》中的犹太籍评论家奥斯卡·加斯纳从德国逃到美国,在一个新的国家他几乎失去了生活的能力,语言不通,生活贫困,他说“是他们(法西斯)毁了他的事业,让他流离失所,就像一块带血的肉扔给一群饥饿的鹰”。虽然马拉默德很少正面描写法西斯暴行,但对其在犹太人生活和思想上造成的影响倒是比比皆是,几乎每一篇故事都直接或间接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来。可以说马拉默德的小说几乎都是围绕犹太民族性这一主题展开的,他讴歌了他们高尚品质,展示了他们悲凄的生活境况,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抨击了那些种族歧视的思想,控诉了迫害犹太民族的法西斯暴行。他曾说过:“我写犹太人,一是因为我了解他们,但更主要的是,犹太人绝对是生活戏剧的最好素材。”这是因为他们最集中地最典型地代表着现代人所遭受的不幸一面:他们在强大的社会势力压迫下屡遭挫折,历经磨难;同时也代表了人们进行不屈不挠的人生奋斗和理智追求的向上一面。马拉默德的小说不仅是我们了解二十世纪美国小说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是了解人类自身的一面镜子。他小说中所贯串的犹太性,实际上也是世人几乎都拥有的一个共性,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部极好的人生教课书。�
马拉默德的作品视角独特,几乎没有十分具体的背景,没有完整的故事叙述,但是人们不难明白其背景含义和故事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他的笔调十分精练,惜墨如金,语言十分形象生动,写作手法也十分巧妙,真实与虚幻水乳交融,而且从最初创作到后期的作品也有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是马拉默德写作风格日趋成熟的标志,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二十世纪美国短篇小说发展的一种趋势。马拉默德的语言运用也为现代美国英语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找不到。你还是买书吧!

『玖』 魔桶的介绍

魔桶,作者为马拉默德B.,《魔桶》 选自马拉默德的一部同名短篇小说集,是美国战后短篇小说中的名作,选本必选,已成了文学教材。犹太老头儿沙兹曼看中了列奥,名义上替他撮合亲事,实为自己女儿物色对象。沙兹曼的性格写得生动活泼,他摆噱头、吊胃口,活象个老滑头,却不失心地的善良。列奥的性格优柔寡断,是缺乏生活经验时青年,作者主要写他的内心活动。作品写得幽默、诙谐,这是马拉默德的一贯特色。

『拾』 《修配工》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修配工》([美] 伯纳德·马拉默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C8gNN-4xi0wNjKdTtvLsTg

密码:4i3c

书名:修配工

作者:[美] 伯纳德·马拉默德

译者:杨仁敬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2

页数:320

内容简介:

孤儿出身的修配工雅柯夫为人正派,但命运多舛。他没有孩子,老婆跟别人走后,独自到大城市基辅谋生。但新生活的开辟并不容易,寄居于不准犹太人居住区域的他,被人诬陷杀害了一个基督徒小男孩。接踵而来的是荒谬的指控,漫长得不合情理的牢狱生活,肉体、精神上的非人折磨,以及雅柯夫始终如一的对理想与正义的坚守。作者以一种平实中略带讽刺的口吻,将沙皇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不动声色地迫害犹太人的暴行写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伯纳德•马拉默德

Bernard Malamud 1914-1986

出身于美国一个犹太家庭,二十二岁毕业于纽约城市学院,二十八岁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魔桶》(195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修配工》(196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文学奖)、《抽屉里的男人》(1969年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等。

马拉默德的作品大多反映底层犹太人的困苦生活,风格幽默而含蓄,色彩浓重而明朗,笔端饱含对小人物的悲悯精神。他用充满人道主义的眼光观察世界,以犹太人的坎坷命运展现现代人共有的命运。

热点内容
sf轻小说成为作者流程 发布:2025-05-16 20:47:58 浏览:248
总裁小说男主掉下悬崖 发布:2025-05-16 20:34:55 浏览:46
好看的都市修真小说推荐 发布:2025-05-16 20:34:05 浏览:339
环球总裁黑卡小说 发布:2025-05-16 20:29:00 浏览:681
古代言情已经出版前十的小说 发布:2025-05-16 20:25:57 浏览:12
小说超级美食帝国最新章节 发布:2025-05-16 20:24:05 浏览:635
女总裁进鸿门宴小说 发布:2025-05-16 20:23:25 浏览:861
复婚倒计时最新小说 发布:2025-05-16 20:10:28 浏览:926
很火的小说总裁 发布:2025-05-16 20:08:49 浏览:693
重生不带异能都市小说 发布:2025-05-16 19:52:54 浏览: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