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集
① 解读一下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
小说简介
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讲的是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这时正巧走到一个到处都堆满死尸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罗生门的地方,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到一些财物。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生罢了。她说“曾经这个妇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于是,仆人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并且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他。
芥川龙之介曾经喜欢上一名寡妇,在当时那个时代,这种行为是不被世俗所容忍的,他的养父也不允许他们再来往,因为养父对他恩重如山,他无法忤逆养父的意愿,于是对这样无能的自己感到怨恨,无法与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一起,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儿,无法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所以他把这种愿望寄托在了小说中,在读者看来,下人是个强盗,是个品行不端正胆小且又无能的人,但是在芥川龙之介眼里,这种不被世俗拘束,想做什么就可以不顾一切的去做的人,恰恰是芥川龙之介心中最向往的也不一定。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原来的出典是在平安朝的故事集《今昔物语》里。《今昔物语》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以前称《宇治大纳言物语》,相传编者为源隆国,共三十一卷。包括故事一千余则,分为“佛法、世俗、恶行、杂事”等部,以富于教训意味的佛教评话为多。
② 芥川龙之介介绍及作品简表
芥川龙之介
--------------------------------------------------------------------------------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子》(1916)、《芋粥》(1916)、《手巾》(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同年7月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毒自杀,享年35岁。
--------------------------------------------------------------------------------
作品目录:
·前言 ·代前言 ·鼻子
·山药粥 ·猴子 ·烟草和魔鬼
·戏作三昧 ·袈裟与盛远 ·蜘蛛之丝
·地狱变 ·桔子 ·沼泽地
·魔术 ·舞会 ·罗生门
·老年的素盏鸣尊 ·奉教人之死 ·秋山图
·莽丛中 ·阿富的贞操 ·报恩记
·山鹜 ·六宫公主 ·虱
·手绢 ·龙 ·女性
·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 ·一块地 ·海市蜃楼
·水虎(中篇) ·侏儒的话(中篇) ·蛙
·火男面具
③ 芥川龙之介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芥川龙之介,1892年出生于东京。
芥川龙之介出生后不久,因为母亲生病,不得不送给舅父芥川道章家寄养,后成为芥川家养子,更姓芥川。舅父是没落武士出身,虽有薄产,但还需依靠供职的薪金过活。养父尚喜南画与俳句,居住地区又是江户时代文人墨客萃聚之处,芥川自幼在这样一个文化艺术氛围浓郁的环境中生活,因此熟通琴棋书画。
他自幼聪明、好学善思,但体弱多病,神经异常敏锐,少年时期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浓厚的文学兴趣。1913年中学毕业,以优等生被优先录取在东京高等学校学习。
大学时代,他更广泛地接触了西方文化,尤其是19世纪末的西方文学对他影响更深,如斯特林堡、法朗士、波德莱尔、王尔德、爱伦·坡等作家,正如他自己所述:“我也是在19世纪90年代的艺术气氛中成长起来的”(《萩原朔太郎》)。这初步形成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在思想倾向上,他有早期法朗士的怀疑主义思想和波德莱尔的悲观厌世情绪;在艺术观念上,他有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美学观。他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尝试,参加了“新思潮”文学组织,并是其中得力的一员。后来经文友的介绍加入了夏目漱石的“星期四聚会”,成为夏目的门生。在夏目指导下进行创作,取得了文坛上的名声。
大学毕业以后,在海军军官学校任教。这时期出版了小说集多种,成为当时知名的作家。1919年3月辞去教职,加入“每日新闻”社,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21年3月曾被新闻社委派到中国考察,先后旅行了上海、杭州、南京、武汉、长沙、北京、沈阳等地,因身体健康不佳和中国动乱,不得不提前回国。在中国,他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结交了不少中国名士,也目击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灾难,这些内容都写进了《中国游记》里。
芥川龙之介晚年过着“多事、多难、多忧”的日子。他身体病弱,精神恍惚,由于社会矛盾的加剧引起思想的恐慌愈来愈严重,加之家族经济的负担加重,使他悲愁难消、痛苦难解,终于在1927年7月24日凌晨服毒自杀。他的死是社会问题。他在遗书中说他“对未来怀着莫名其妙的不安”(《致友人书》),正是因为这种不安的感觉导致出自戕的行为。这体现了一个敏感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在动荡不安和矛盾加剧的社会面前的恐惧感和绝望感。
芥川龙之介一生创作了中短篇小说一百多篇,还写下不少童话、小品、随笔、札记、评论、戏剧等等,他为日本人民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他在艺术上精益求精,苦心孤诣,所以篇篇作品构思奇巧、寓意新颖、俊逸精当,构成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之他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中的“短篇小说巨擘”;又由于他的作品奇特、别致、诡谲,所以他又被称为旷世的“鬼才”。他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一些文学评论家把他那个时代称之为“短篇小说全盛时期”。
芥川龙之介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以他辞去教职而专事文学事业的1919年为界,前后两期在创作倾向、艺术风格方面,有很多不同。
第一个时期是以历史小说为主,他发挥了自己学识丰富的特长,广采历史轶事、传闻,写出了众多的特色鲜明的历史小说。他的两篇成名作品《罗生门》(1915)和《鼻子》(1916)都取材于日本古代故事文学集《今昔物语》,利用历史的场景,写出当时日本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和事。《罗生门》写在古代平安朝末期,灾难横生,京都荒凉,一个被解雇的仆人走投无路,来到罗生门楼避雨,见门楼上尸骨如山,一个瘦弱老婆在拔死人的头发。他本想申斥老妇的不义行为,转念在生死攸关之时无道德观念可言,旋即持刀胁迫老妇,剥其衣裳而去。《鼻子》描写一位寺院方丈,鼻子长半尺,受人讥笑,使他甚为苦闷。他多方求助偏方,使鼻子短如常人状,但又招来更多的人讪笑,这更使方丈不安,以致日夜苦恼,忽然一夜鼻子长如以往,才使方丈安心。这两篇作品,洗练精悍,立意奇巧,而且语言幽默、诙谐,得到夏目漱石很高的赞赏。前篇借用仆人的转念,深刻地揭示人们在生死关头,只为个人打算的自私自利的心理;后者以方丈鼻子受尽别人的嘲弄,披露了人们专以别人不幸而快慰的阴暗心理。尽管作品让人忍俊不禁,但其背后却潜藏着作者的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他把人情的冷漠看成是人类堕落的深渊。
《戏作三昧》(1917)描写的是封建末期江户时代小说家曲亭马琴晚年的一天生活,通过马琴潜心于完成终生大作《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创作活动,吐露出芥川创作的甘苦,表达了他在艺术上刻意追求和不懈努力的精神。他笔下的马琴是“想表现我内心活动而假托的马琴”(《致边渡库辅书》)。
《地狱图》(1918)也是取材于艺术家生活的历史小说。它描写封建领主大公名下的一位名画师良秀的不幸遭遇和追求艺术完美的精神。良秀与《戏作三昧》的马琴一样,也是一位艺术大师,他自恃艺术高明,不屈从封建势力的压迫,作画嘲弄僧侣和佛陀,就连封建领主大公他也不放在眼里。他和秀丽端庄、温驯善良的女儿相依为命,但女儿不幸自幼成为领主府邸的使女。良秀除作画之外,唯一的愿望是把女儿领出府门团聚。他愿为领主画一幅地狱图的屏风以换得女儿的自由。他为了在创作上有实感,养了鹰、蛇之物,还把弟子捆绑起来让鹰、蛇来咬,使弟子恐慌万状,以便诱发出他的创作灵感。他想目击火烧华贵牛车和车子中嫔妃的凄惨景象,以便作画。阴险的领主答应画师的要求。领主骄奢淫逸,贪图画师女儿的美色,几次下手均未得逞。他借画师的要求,报复画师父女,把画师女儿捆在牛车里,架火燃烧。良秀见之,无限惊愕,但当看到女儿在烈火弥漫当中痛苦万状之时,又触发了他的艺术天性。他随即作画,在完成精美的屏风之后的第二天夜里,就悬梁自尽了。
作品情节紧凑、气氛紧张。它没有幽默、诙谐的语调,代之以肃穆、严厉的批判。作者以极大的愤怒把批判矛头指向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大公是扼杀人性和艺术的暴君,他所统辖的府邸就是人间地狱。作品生动有力地勾画了一幅封建社会的地狱图。画师良秀不惜一切,甚至不顾女儿的生命来追求艺术的精美,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至上主义倾向。作品最后以领主的惊慌和屏风地狱图成为传世之宝来结束,指出了社会最有价值的是精美的艺术品,艺术家要不惜一切追求艺术的完美。芥川说过:“人生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某傻子的一生》)。他这种唯美主义倾向,对后来的日本作家颇有影响。自然这种倾向是唯心的,但在当时却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抗,而且为了艺术完美而刻意求精,努力于技巧的提炼和纯熟,也是值得称道的。
芥川的历史小说是出色的,它题材多样,形式小巧玲珑,而且立意新颖,代表了日本近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尤其借助历史的装束,演出现代生活的悲剧,寄寓着深刻的哲理,这在盛行自然主义描写的时代以及盛行“白柳派”溢于言表的情感的抒发的文坛上,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919年以后,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日本社会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当时社会思想活跃,民意沸腾,反政府的群众活动不断涌现,革命的、民主的力量迅速增强。社会的巨大变动也冲击了芥川的书房,使他从艺术迷宫中走了出来,关注社会的激变。在创作上,他开始脱去历史的外衣,逐渐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了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现象。第一篇具有鲜明现实倾向的作品是短篇小说《桔子》(1919),它是一幅列车上的即景写生,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一个乡村小姑娘去城里做佣人,在停车的三岔路口上见到前来送行的三个弟兄,她探身窗口报之微笑,并把手中的几个桔子酬谢了弟兄。贫家孩子姐弟之间的真诚情谊跃然纸上,使人感到社会的光明。在一旁观看的“我”“顿时恍然大悟”,“忘记那无形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作者捕捉到劳动人民的真挚淳朴的情感予以表现,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的思想和对人类的希望。《桔子》是他作品中少有的对生活抱以明快心情的佳作。
继《桔子》之后,芥川又写出表现近代知识青年生活苦恼的作品:《保吉的札记》(1923)、《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1924)、《秋》(1926)以及《玄鹤山房》(1927)等。
《玄鹤山房》以老画家崛越玄鹤死前病榻的生活为中心,揭示了资产阶级家庭中的明争暗斗。画家的女儿女婿从不把重病的父母放在心上,而是希望父母早死,家产可以早日到手,并且还防范父亲外室阿芳母子前来干扰财产继承。老画家目睹家庭的矛盾,自叹一生“卑劣”,感到绝望。自缢未遂之后不久病故。作者深刻剖析了这个家庭的成员无不是自私自利者,他们每一个欲念,每一个行动无不牵动个人的私利。只有出身下层的外妾阿芳才真诚希望丈夫病愈,前来尽心侍奉。作品最后写画家死后出殡,作者让一个进步的大学生出场,暗示了旧时代即将过去,新时代将要到来。小说用一幕资产阶级家庭日常生活的悲剧,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作品阴沉灰暗,是芥川自称为“极为阴郁的力作”(《致吉田泰司书》)。
《水虎》(又译《河童》,1927)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它借用一个精神失常的人口述,偶入半人半妖的水虎世界的所见所闻,全面抨击了日本资本主义社会。水虎国是异常发达的工业国,“平均每月发明七八百种新机械”投入生产,每月也有大批水虎失业。失业的水虎被瓦斯成批毒死,制成肉食品,倾销市场,以消除水虎罢工反抗。水虎社会也有法律,它以指控罪名为手段,受害者承受精神压力自行暴亡,它也用军警镇压不合时流的艺术表演。水虎国里党派之争尖锐,各党派都标榜自己是全体水虎利益的代表者。执政党受报界政客的指使,报界则受到资本家的支配。统治者还可以随意发动战争,驱使成千上万的水虎去当炮灰,而资本家乘机大作投机生意,大发不义之财。水虎世界在作者笔下,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写照,作者借它影射业已军国主义化的日本,对其予以讽刺和批判。
芥川后期创作有不少的优秀作品,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加强,同时,悲观、厌世的情绪也有所增长。《竹丛中》(1921)借用历史题材,写了一件情杀案,由于供词相异,案情难以辨认。作品的目的不在于制造一件情节离奇、悬念众多的奇案,而是要说明客观真理难以掌握,表露出作家的深刻的悲观主义倾向。
正因为如此,他在晚年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压力,在社会矛盾加剧、革命发展的形势下,终不能弃绝旧物、摆脱旧时代的束缚而自灭。
从日本文学发展来看,芥川龙之介的创作标志着一个时代文学的转换,而他的死则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结束。
他的文名早已超出日本疆界,在世界上享有盛誉。20世纪20年代我国鲁迅先生就曾翻译了他的作品,以飨我国读者;二次大战之后,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艺术珍品。日本文学界为了纪念他,每年召开“水虎”忌,还设立了以他为名的芥川文学奖——日本文坛上最高的文学奖。
④ 芥川龙之介一生写过多少短篇小说
芥川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三十多年生命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其代表作品有《罗生门》《竹林中》等
⑤ 芥川龙之介其人及作品介绍,要文学性强点的,专业点的
芥川龙之介
(英文:Ryunosuke Akutagawa,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
芥川龙之介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寿陵余子”,笔名“我鬼”。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作家很少直接评论,而仅仅才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却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这使得他的小说即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其代表作品如《罗生门》《竹林中》已然成为经典之作。
【生平】
1892年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是一个送奶工人的儿子,生母于三十二岁时生下他,八个月后猝然发狂,其后终生为狂人。龙之介被生母胞兄芥川家收为养子,因芥川家是延续十几代的士族(武士),门风高尚,文学、演艺、美术等均是士族子弟必修科目。或许是环境使然,再加上天资聪颖,他阅读的书籍涉猎极广,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对欧美文学也兴趣浓厚,喜读易卜生、法朗士、波德莱尔、斯特林堡等人的作品,深受世纪末文学的影响。这使他日后不但成为杰出的作家,更是个博学之士。
1913年他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期间开始写作。并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成为第3次和第4次复刊的《新思潮》杂志同人。
1914发表处女作《老年》、戏曲《青年之死》。
1915年发表《罗生门》,但并没有受到重视。同年十二月经由级友介绍,出席漱石山房的“木曜会”,以后师事夏目漱石,深受夏目漱石的影向。
1916年他在《新思潮》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鼻子》,夏目漱石读到后,非常赞赏,对他多方关怀。这段时间他也开始创作俳句。之后在1916年又连续创作了《芋粥》、《手巾》,在文坛确立了新锐作家的地位。
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3年。旋辞职。
1918年他发表《地狱变》,讲述了一个战国时期的残酷故事,通过画师,画师女儿等人的遭遇。反映了纯粹的艺术和无辜的底层人民受邪恶的统治者的摧残。
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
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四个月,,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这次任务非常繁重。在任务的压力和自身压抑作用下,他染上了多种疾病,一生为胃肠病、痔疮、神经衰弱、失眠症所苦。
1922年他回到日本后。发表了《竹林中》。作品与柯林斯的《月亮宝石》结构类似,都是在一件案子的调查采集的各方的证词与说法。不同的是《月亮宝石》最后澄清了事实,而《竹林中》中各方的证词某些地方重合却又有很大矛盾,但是又都能自圆其说。整个作品弥漫着压抑,彷徨,不定向的气氛。这反应了作者本人迷茫的思想。自此以后,由于病情恶化,芥川龙之介常出现幻觉,当时的社会形式也右转,没有言论自由。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压抑,如《河童》。
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1927年芥川龙之介继续写作随想集《侏儒的话》,作品短小精悍,每段只有一两句话,但意味深长。7月24日,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35岁的龙之介在自家寓所服用致死量的安眠药自杀,枕边搁置有圣经、遗书与遗稿。
他的死,带给日本社会极大冲击,尤以文坛人士更是惋惜一个天才的早逝,1935年芥川龙之介自杀去世8年后,他的毕生好友菊池寛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新人奖“芥川赏”,现已成为日本最重要文学奖之一,与“直木赏”齐名。
1950年,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将芥川的作品《竹林中》与《罗生门》合而为一,改编为电影《罗生门》,在国际上获得多个大奖,使日本电影走向世界。此后,“罗生门”更成为华语地区对于扑朔迷离的、各方说法不一的事件的代名词。
【作品风格】
龙之介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其它更有诗、和歌、俳句、随笔、散文、游记、论文等多种。
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
芥川龙之介亦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早期的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它们可分为5类:
①取材于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如《罗生门》和《鼻子》系根据古代故事改编,揭露风行于世的利己主义;《地狱图》(1918)写一个服务于封建公侯的画师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献出女儿和自己的生命,抨击暴君把人间变成了地狱。
②取材于近世传入日本的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如《烟草和魔鬼》(1917)、《信徒之死》(1918)、《众神的微笑》(1922)等。
③描述江户时代的社会现象,如《戏作三昧》、《某一天的大石内藏助》(均1917)等。在《戏作三昧》中,通过对主人公泷泽马琴的内心活动的描写,阐述了作者超然于庸俗丑恶的现实之外的处世哲学。
④描绘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日本社会的小说,如《手绢》(1916)、《舞会》(1920)等。《手绢》讽刺了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家新渡户稻造所鼓吹的武士道精神。
⑤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的作品,如《女体》、《黄粱梦》、《英雄器》(均1917)、《杜子春》、《秋山图》(均1920)等。
十月革命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芥川也在时代的影响下,着重写反映现实的作品。其中有歌颂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颓唐消沉形成明显对照的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桔子》(1919),表现现代男女青年苦闷的《秋》(1920),刻画少年心理的《手推车》(1921),描写农村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块地》(1923),嘲讽乃木希典的《将军》(1920)以及批判军国主义思想、对下层士兵寄予同情的《猴子》(1916)和《三个宝》(1927)。
芥川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幻灭感。1927年初,发表《玄鹤山房》,通过老画家之死,揭露家庭内部的纠葛,反映了人生的惨淡和绝望心情,暗示旧事物的衰亡和新时代的来临。写这篇作品时,芥川已萌自杀的念头,使以后的作品如《海市蜃楼》等充满了阴郁气氛。《河童》(1927)通过虚构的河童国,抨击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遗作《齿轮》和《某傻子的一生》(1927)描述作者生前的思想状态。评论集《侏儒的话》(1923~1927)阐述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看法。
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他的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这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诣地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盎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纪念芥川在文学上的成就,从1935年起设立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学奖”,它一直是日本奖励优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学奖。
【主要著作】
发表年代 中文名称 日文名称 英文名称
1914年 老年 老年 Rōnen
1915年 罗生门 罗生门 Rashōmon Rashōmon
1916年 鼻子 鼻 Hana The Nose
芋粥 芋粥 Imogayu Yam Gruel
烟草与悪魔 烟草と悪魔 Tabako to Akuma
1917年 戏作三昧 戯作三昧 Gesakuzanmai
1918年 蜘蛛之丝 蜘蛛の糸 Kumo no Ito The Spider’s Thread
地狱变 地狱変 Jigokuhen Hell Screen
邪宗门 邪宗门 Jashūmon
1919年 魔术 魔术 Majutsu
1920年 南京的基督 南京の基督 Nankin no Kirisuto Christ in Nanking
杜子春 杜子春 Toshishun Tu Tze-chun
火神 アグニの神 Aguni no Kami Vulcan
1921年 竹林中 薮の中 Yabu no Naka In a Grove
1922年 轨道列车 トロッコ Torokko
1927年 玄鹤山房 玄鹤山房 Genkakusanbō
侏儒的话 侏儒の言叶 Shuju no Kotoba
文艺的、我的文艺 文芸的な、あまりに文芸的な Bungeiteki na, amarini Bungeiteki na
河童 河童 Kappa Kappa
齿轮 歯车 Haguruma Cogwheel
或阿呆的一生 或る阿呆の一生 Aru Ahō no Isshō A Fool's Life
西方的人 西方の人 Seihō no Hito The Man of the West
⑥ 如何评价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从细处着手,或取材于现实,或从日本、中国的历史传说故事吸取灵感,不拘泥于时代,描绘武士、贵族、僧侣、匠人、盗贼、平民等等各色人等的离奇故事,纵观他的全部短篇,也是一种对人间百态的展现。
芥川对人的心理状态描述是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社会人情的观察。他擅长心理描写,对人性做深层的挖掘,他笔下的主人公几乎没有几个算得上是可爱的人,除开那些穷凶极恶之人,最平常的普通百姓也是怀着隐秘不足外道的心思。
人物影响
芥川龙之介与森鸥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
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龙之介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
他的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这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诣地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盎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⑦ 芥川龙之介有一篇短篇小说是以看一件事从不同人的角度看为中心思想的叫什么来着
《竹林中》
《竹林中》是小说集《罗生门》中的一篇,所以有人也称做《罗生门》
实际上小说集《罗生门》中开篇小说《罗生门》,《竹林中》是第二篇,其实是并列关系,而许多人一提到楼主问题时候第一反应是《罗生门》,其实是个大乌龙,这些侃侃而谈的人未必认真看过芥川小说,或者看的是阉割移植的通俗版本,只是混个”我知道“了了
一定要分析的话(其实好文字一定要分析个子丑寅卯是种罪过),《罗生门》讲的是人在面临生存压力的情况下,会做出原本不可能做出的行为,并找到相应的借口来安抚内心的矛盾。《竹林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当事人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叙述他们眼中的事情经过,彼此的叙述却如此的不同,但是他们是诚恳的,是诚恳的,他们如此相信着。
⑧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小说集》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小说集》(芥川龙之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qmnjQZZV9NQhl8i3fKVayw
书名: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小说集
豆瓣评分:9.2
作者:[日]芥川龙之介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译者:赵玉皎
出版年:2015-8-7
页数:472
内容简介:
本书不仅收录了《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河童》等最广为人知的经典名篇,同时精选了《英雄之器》《南京的基督》《丝女手记》《枯野抄》等国内罕见译作,共28篇。由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现已成日本经典电影之一,其原著正是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和《罗生门》。
故事之所以可以流传百年,往往因为它超越了时间。芥川龙之介就像你身边那位高冷的同学、孤傲的同事,看似不合群,却唯有他最懂人心。每个短篇,读完最多不过十几分钟,却如走马灯一样,呈现了从大人物到小市民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芥川的小说没有难懂的情结和架构,也不渲染社会环境,而是专注展现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谋篇布局,极尽巧思。人生中每一个隐秘不足外道的心思,或蠢蠢欲动,或幻灭怀疑,一百多年前的芥川龙之介,早就看破。
作者简介:
【日】芥川龙之介
1892-1927
生于东京
日本著名小说家
短短12年作家生涯中,创作短篇小说148篇,并66篇随笔、55篇小品 文,以及游记、俳句、和歌、汉诗、评论多种文类
1915年前后发表成名作《罗生门》《鼻子》,大获好评
1922年发表《竹林中》(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原作)《六宫小姐》,文坛地位达到顶峰
1927年发表《河童》《一个傻子的一生》等,留下遗言“对将来模糊 的不安”后服安眠药自杀
对于创作定位,芥川曾表示:“我并非仅为自身人格的完成而 写作......我的创作只为造就我内心世界的诗人。”
1935年,好友菊池宽设立了以芥川名字命名的文学新人奖——“芥川赏”。现已成为日本文学最高荣誉之一
译者
赵玉皎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14期生,北京大学日本文学博士
现执教于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本文学研究者,翻译者
代表作:
专著《森鸥外历史小说研究》
小说《猫生十年》
⑨ 罗生门是短篇小说合集吗
《罗生门》是日本文豪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不过,因为该作名声较高,所以芥川龙之介的部分小说合集以《罗生门》作为提名
⑩ 芥川龙之介有作品集否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子》(1916)、《芋粥》(1916)、《手巾》(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同年7月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毒自杀,享年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