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第一部短篇小说
Ⅰ 沈从文主要作品及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在二百字左右)
原名沈岳焕,主要笔名还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1918年在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旧军队的黑暗与人民的淳朴、雄强,使他产生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性的愿望和不断思索民族命运的沉忧隐痛。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独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自学写作。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得到发表。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甜柑》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样式,引起人们的注目。《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境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并写有意在探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评论多篇。1933年9月,接编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经两年又与萧乾合编此刊。围绕这个当时地方文坛的重镇,形成了以他为首的京派作家群。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写撑渡船老人与孙女翠翠的纯朴生活及翠翠的恋爱悲剧,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径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同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 。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0年曾美国讲学。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其文学作品近年得到大力整理出版。
他的创作构筑成充满艺术魅力的湘西世界及其相映的的都市上流社会系统,表现他特殊的文化批判精神与重造民族性格的理想。对故乡自然美、人情美和乡民原始生命力的礼赞,表明他站在乡村中国立场上来看待整个中国进入现代文明的痛苦过程。他主要创造了乡土抒情小说文体,其散文继承古代游记、笔记的传统,素淡而动人,都对当代文学发生着影响。
[著作书目]
鸭子(小说、戏剧等合集)1926,北新
蜜柑(短篇小说集)1927,新月
入伍后(小说、戏剧合集)1928,北新
好管闲事的人(短篇小说集)1928,新月
老实人(短篇小说集)1928,现代
阿丽思中国游记(童话)1928,新月
篁君日记(中篇小说)1928,文化学社
山鬼(短篇小说)1928,光华
雨后及其他(短篇小说集)1928,春潮书局
长夏(短篇小说)1928,光华
阿丽思中国游记(第2卷,童话)1928,新月
不死日记(短篇小说集)1928,人间
呆官日记(中篇小说)1929,上海远东书店
男子须知(短篇小说集)1929,红黑
十日夜间(小说、戏剧合集)1929,光华
神巫之爱(中篇小说)1929,光华
旅店及其他(短篇小说集)1930,中华
凤子(短篇小说集)1930,杭州苍山书店
一个天才的通信(中篇小说)1930,光华
沉从文甲集(短篇小说集)1930,神州
旧梦(长篇小说)1930,商务
石子船(短篇小说集)1931,中华
沈从文子集(短篇小说集)1943,新月
龙朱(短篇小说集)1931,上海寻乐轩
一个女剧员的生活(长篇小说)1931,上海大东书局
虎雏(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
记胡也频(散文)1932,光华
泥涂(中篇小说)1932,北平星云堂书店
都市一妇人(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慷慨的王子(短篇小说)1933,良友
阿黑小史(中篇小说)19333,新时代
月下小景(短篇小说集)1933,现代
一个母亲(短篇小说)1933,上海合成书局
沫沫集(评论集)1934,上海大东书局
游目集(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
如蕤集(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
从文自传 1934,上海第一出版社
记丁玲(散文)1934,良友
边城(中篇小说)1934,生活
八骏图(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
从文小说集 1936,上海大光书局
湘行散记(散文集)1936,商务
从文小说习作选(上下册)1936,良友
月下小景外八篇(短篇小说集)1936,复兴
新与旧(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
东方现代文选(论难文)编选,1936,上海东方文学社
东方现代文选(记叙文)编选,1936,上海东方文学社
废邮存底(书信体文论集)与萧乾合著,1937,文生
一个妇人的日记(短篇小说)1938,晨光
记丁玲(续集,散文)1939,良友
湘西(散文)1939,长沙文史丛书编辑部
昆明冬景(论文、散文合集)1939,文生
主妇集(短篇小说集)1939,商务(长沙)
绅士的太太(短篇小说)1940,上海三通书局
如蕤(短篇小说集)1941,上海艺流书店
烛虚(散文评论集)1941,文生
沈从文自转 1943,上海中央书店
春灯集(短篇小说集)1943,开明(桂林)
云南看云集(评论集)1943,重庆国民图书出版公司
黑凤集(短篇小说集)1943,开明(桂林)
长河(第1卷,长篇小说)1945,昆明文聚社
沈从文小说选集 1957,人文
中国丝绸图案 与王家树合编,1957,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
唐宋铜镜 1958,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
龙凤艺术(文集)1960,作家
沈从文短篇小说选 1978,香港文教出版社
从文小说选 1980,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
从文散文选 1980,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1,香港商务
沈从文散文选 1981,湖南人民
沈从文小说选(1—2))1982,人文
沈从文散文选 1982,人文
沈从文文集(1—12)1982—1984,花城、香港三联
沈从文选集(1—5)1983,四川人民
湘西风采(散文集)沈从文等1983,湖南人民
神巫之爱(小说、散文集)1983,花城
凤凰(小说散文集)1986,文化艺术
沈从文代表作(小说、散文集)1987,黄河文艺
Ⅱ 沈从文萧萧发表在哪亇刋物
发表于1930年1月10日《小说月报》第21卷第1号 and 1936年7月1日《文季月刊》第1卷第2期,7月号
Ⅲ 有关沈从文的《八骏图》
《八骏图》是沈从文的一部短篇小说,以婚恋为中心,从性心理角度入手,通过主人公达士先生的视角描写了某大学八位教授的病态人生和堕落生活。这些教授身上都挂着“学者、专家”等徽章,然而,他们的生活却低俗而腐朽。
平时,他们口头上大谈泛爱主义,标榜清心寡欲,还有的炫耀独身主义,或坚持礼义道德,但一旦涉及到两性问题,就显得荏弱、萎靡而不堪一击。表面上看,他们是正人君子,但实际上却是以一种“违反人性的理想”和“阉割观念”来抑制潜意识里的爱欲冲动,来扼杀人的天性。作家借此来批判都市生活的腐化以及知识分子的堕落。
(3)沈从文第一部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沈从文一生创作了大量经典文学作品,本书辑入了其中短篇小说《八骏图》《柏子》《丈夫》《都市一妇人》等13篇佳作。其中《八骏图》是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中的典范之作,描写了所谓绅士淑女们不乏高雅却琐碎做作的情欲表达,与《柏子》《丈夫》等水上人纯情痴爱的简单纯粹形成鲜明对比,从文先生以尖锐的笔法讽刺了都市人的生存方式,寄托了其对故乡自然、健康的生存状态的认同和赞扬。
《八骏图》是沈从文短篇小说不但写于“窄而霉斋”,而且还是以这栋大学教授们宿舍楼为背景的。沈从文的“窄而霉斋”居室在福山路3号的一个小楼上。这是当时青大的一座教职员宿舍楼,坐落于八关山的东麓,拾步可到学校;距中山公园(当时为青岛第一公园)汇泉湾和海水浴场,也不过一箭之地。
Ⅳ 沈从文公开发表的第一片文章是哪一篇
作品推介:《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看点一:看沈从文的处女作
沈从文第一次在《晨报副刊》发表的作品,是署名“休芸芸”的一篇短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此文刊于《晨报副刊》第306期(1924年12月22日),1925年至1927年。此后,他的作品频繁见诸报端,1926年他的小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Ⅳ 《三三》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故事发生的地点由都市移到了乡村(湘西),小说的主要人物也由《虎雏》中强悍的军人变成了温柔的姑娘。沈从文的一支笔,只要一写到湘西,就出奇地温柔多情、从容不迫,从他的笔尖滴下的不是墨汁和墨水,而是活泼灵动的湘西清亮亮的水。《三三》是沈从文创作于1931年的一个短篇小说,文章清新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从《三三》中也能看到作家的影子和心理烙印。在这部小说中,作家自卑情结或在城——乡二元的对立和冲突中直接流露出来,或通过作家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情节的特殊设置和结局的巧妙处理,以一种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三”则为“二哥”(沈从文“沈二哥”)对张兆和的称呼。《龙朱》“一九二八年冬作”,《虎雏》“一九三一年五月十五日完成”,《三三》“一九三一年八月五日至九月十七日作于青岛”——沈从文1929年于吴淞中国公学任教期间爱上女学生张兆和,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显见,《三三》的创作正处在沈从文对张兆和展开追求而尚未结婚期间,不可避免的,《三三》的创作就带有沈从文向“三三”传达爱情信条、表示爱慕倾心的深意。而创作《龙朱》、《虎雏》时沈张尚未成婚,龙、虎二子得以此两种小说题目命名,足见沈从文舐犊之切,也从另一个角度反衬出作者对两文的喜爱。
Ⅵ 沈从文小说集
最早知道沈从文应该是从他的作品《边城》开始。
上周逛图书馆,突然看到一本《八骏图》,作者就是沈从文。我看了一眼书的背面封面,上面有一首追寻人性救赎的绝句:
觉得很有深意,便借来一读。
这本书总共收录了沈从文的13篇短篇小说,分别是:
第一篇的主要内容在 《八骏图》读后感 里已经有所阐述,接下来就简单概括一下余下作品的大致内容。
《丈夫》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农村汉子去城市找以卖S赚钱养家的妻子时的所见所闻及心理斗争,向我们展示了种种违背人伦道德的陈规陋俗以及民众尚未开化觉悟时的尊严丧失。
《都市一妇人》讲述了一位命运多舛的妇人,在经历一系列的变故之后心理发生变化,从一位单纯、美丽、大方的女子,通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的经历,变得麻木,扭曲。
《柏子》人物刻画非常简单,水手柏子靠劳力挣钱,过段时间就会和吊脚楼的JN幽会,经过一晚的的抵死爱欲,现实的艰险、苦闷、困窘等都被柏子置之脑后,新的目标又已形成:多挣钱,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作者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男女的欢爱,表现湘西人民的本性使然、自在而美丽的生命形式,呈现一种纯粹率真、健康自然的人性。
《贵生》讲的是一位五爷家的短工,暗恋桥头上卖杂货浦市人的16岁的女儿金凤。金凤爹有一次去娘家吃喜酒害蛇钻心病死掉了,算命就说金凤八字重,克父母、压丈夫。
贵生虽然暗恋金凤,但是对于算命一说有点余悸,一直未曾采取行动。终于有一天,害怕金凤被别人抢了先,所以贵生开始行动,去集市上买了一些提亲所需的东西。
但当他再次经过桥头时,却发现已经被五爷(由于赌博经常输钱,听信别人需要纳一个未开苞的女人冲霉运)捷足先登了。最后的两把火以及贵生的失踪引人深思。
贵生淳朴踏实善良但迷信懦弱又有着深刻骨髓的奴性,他的弱点可以说是造成他爱情悲剧的一大原因。
《逃的前一天》这篇文章说实话没读太懂,仿佛就是一个生活在军旅的人,在逃跑前的一天见到不同的人时心理状况,是对生命的深思?还是军旅生活的枯燥?亦或是内心的孤独……
《喽啰》…………
《说故事人的故事》这篇文章类似局中局的模式,一个经常给别人讲故事的人最终却成为另外一个故事的主角,借以讽刺那些已经深陷其中却不自知的堕落者。
《在别一个国度里》叙述的方式别出心裁,通过一位妇女和一个山大王来往书信的形式向大家述说着作为母亲一直生活在想要女儿幸福,又怕祖坟被刨,准女婿(山大王)凶恶的两难境地,然而想象总归想象,事实却是山大王修成正果,女儿也很幸福:女婿对外是山大王,在女儿面前却是一只羊,事事体贴呵护女儿。
《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三个男人,分别是军队里的我(班长)、同乡号兵,以及豆腐铺的青年老板。三个人同时爱上一个女人——其实只是豆腐铺邻居官士家的女儿, 及笄之年(15岁,刚到出嫁年纪)的美人儿。不过是远远瞥见,若隐若现,班长和哨兵只想多看一眼,以此借故总去豆腐铺,与青年老板交好,常常是讨好女人养的两只狗儿,借此感受某种不可能的关联。
后来相传女人吞金自尽,再后来是墓穴被盗。只有当事人视角里的事件,只有猜测,没有原因。通过文章可以猜测:是豆腐铺的青年老板做的,因为他确实在那晚消失了。也许他相信,吞金人七日内是可以近身肌肤而复活的,也许他只是想独自拥有心爱的女人,也许他们早已私定终身(但女人的家人应该是把她另许了别人做利益之换所以她才吞金,这些文中都没有说,但可以猜得),谁知道呢。
《节日》:这是一篇讽刺小说,特别是文末的一句话:x城是多狼的,因为小孩子的大量死亡,衙门中每天杀人,狼的食料就不如穷人的食料那么贫乏难得。
《黔小景》:作者采用隐喻的手法来表达人们的麻木,甚至粉饰太平;有些人并不麻木,但是看得清却更痛苦,因为无可奈何,那种深深的无力感,让你了然控诉也无用,但是心又不甘,所以也表达了作者深深地无力感。
《一个母亲》:主要讲述了一个母亲面对丈夫给予的爱充满了内疚、自责和不知所措。因为他们唯一的孩子竟然是她和另外一个男人的骨肉,这个男人曾经是他们家的宾客,丈夫总是在外面忙,还很放心让妻子和宾客长期呆在家,并且让妻子想尽办法让宾客无拘无束,可以说在这个悲剧中,丈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些痛苦却只能有妻子独自默默承受。
这些小说有的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有些却不甚明白,这可能是因为我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甚了解吧。。
Ⅶ 《萧萧》这篇小说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强烈的乐观主义色彩,从小说开头萧萧被嫁当童养媳,到后来因萧萧爱情萌动而越界怀孕,花狗因不愿付负责任的出逃,萧萧因怀孕被囚禁,甚至可能会被沉塘而失去生命。
这一连串的事件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但我们从小说的从头到尾,都体会不裤锋到悲剧小说的味道,散文化的笔调和抒情化的叙述风格,纯朴的民风,善良朴实的人们。
美丽的景色等等构成了一幅美丽湘西的风景画卷和一个有着美好人性的边城世界,这腔轿些正是沈成文作品中最具艺术特色之处。
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胡圆晌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
萧萧的生活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致使她不顾后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轨的行为。
(7)沈从文第一部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萧萧》是沈从文于1929年以湘西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乡下一个童养媳的遭遇与悲剧性的命运。小说表现了湘西民风的纯朴,展示了“不悖乎人性”即顺应自然人性的主题意蕴。
同时也谴责了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与野蛮并对历史文化及民族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写景优美淡雅,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情节舒缓,细节丰富而微妙。
Ⅷ 萧萧的内容梗概
《萧萧》沈从文短篇小说,写于1929年,最初刊于《小说月报》21卷1号。是一篇描写湘西社会和少女命运的小说,主人公萧萧从小失去父母,在她12岁时,没有坐花轿穿红着绿的体面,便不明不白的做了媳妇, 丈夫断奶不久,不满三岁。就在她情窦初开时,不免遭人诱奸,因为生了个儿子,才幸免于死,没有被“发卖”。她儿子长到12岁,便娶了个比他大6岁的媳妇,萧萧做了婆婆。作品带有田园牧歌般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