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日本短篇小说集光

日本短篇小说集光

发布时间: 2023-05-05 20:28:25

Ⅰ 新的一年,八本高格日本名著带你飞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在这个可爱的季节,不能因为冻手就不动手。开卷有益,八本高水平日本文学名著推荐给大家,愿大家冬天快乐。

一:《源氏物语》

物语文学在日本有很长的发展史,它是日本口头文学与中国传奇文学结合的产物。日本最值得一读的物语文学首推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作为全世界第一本真正意义的小说,它全面描绘了平安时代贵族图景。男主角源氏英俊潇洒,心地仁慈,但是在爱情和仕途上都充满了坎坷,是当时贵族阶层的理想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源氏物语》中出现了大量白居易的诗作和各种优美的和歌,真正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公认的亚洲文学十大理烂昌想藏书中,《源氏物语》也有一席之地。

二:《枕草子》

《枕草子》作者清少纳言与《源氏物语》作者同处一个时代,由于侍奉不同的主人,她们之间几乎没有多大的交集,而且,两人的文风差别也很大,一小说,一散文。清少纳言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灵心善感温柔平淡地展现平安时代的人物风情,作品中所采用的抒情艺术让人耳目一新,实在是一部雪天不错的暖手之作。对于我个人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三:《我是猫》

《我是猫》作者“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去世之后将自己的大脑捐献给了东京大学。作品以猫的眼睛看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日俄战争,“西方文明”,金钱势力等方面的嘲讽揶揄。夏目漱石的高超幽默技巧实在是令人赞叹。此书几乎每一页都有笑点,真真让人在前仰后伏中体会世间百态(笑点低的孩子要做好心理准备),最近也在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其文字之犀利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另:夏目漱石的头像曾出现在日元上,可见日本人对其认同程度之高。

四:《雪国》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作品,川端康成曾因《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拿得诺贝尔文学奖。三部作品各有千秋,其中最令我喜欢的便是《雪国》。她通过一个生活贫困却有信念的艺妓,展现出了女性美的最高境界,是作者唯美主义的最好代表。驹子所展现出来的女性的纯真,让人想到《边城》里的翠翠。

五:《金阁寺》

金阁寺是日本京都一座美丽宏伟的寺庙,是世界文化遗产,该寺在1950年时被大火烧毁,其中的很多国宝也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如今我们能在日本看到的,已经是重修后的新寺庙。《金阁寺》是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根据这场火灾写下的一个故事。“美好的东西,就要毁灭它”,一个早年丧父的小男孩,为完成父亲的遗愿 ,出家做了和尚。看到金阁寺的美,也经历了一些人生的无常,心理慢慢发生了扭曲,最终放火烧掉了寺庙。究竟什么是美,我们该如何看待美?作者带领我们在这部作品中进行了深刻地探讨。

六:《光与影》

渡边淳一被誉为是日本的情爱大师,他的大多作品中都有对爱情细腻的剖析,如《一片雪》、《紫丁香冷的街道》、《爱的流放地》等。同时,渡边先生曾经也是医学博士,因为有着这样的一种经历,所以他对病人,对生命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看法,他写作的切拆拍入点也别出心裁。因为病历本的叠放顺序不一样,两个同样身负重伤的军人从此进入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境况,但是,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我们难道就应饥御扒该把所有的错误都安放到别人头上吗?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与其说是命运的安排,不如说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

七:《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短篇小说,取材新颖,关注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寓意深刻,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国外,都具有超高的评价。我们熟知的电影《罗生门》就是根据他的《竹林中》改编的。小说集《罗生门》里面收录了很多芥川龙之介的经典之作,包括《罗生门》、《桔子》、《地狱变》、《舞会》等。如果你喜欢短篇小说的话,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可谓不二之选。

八:《海边的卡夫卡》

众所周知,作为次次都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作家,村上春树可谓是文学界的“莱昂纳多”,“最悲剧的入围者”。当然,村上的作品究竟有没有达到诺贝尔奖的评选水平,我个人是无法评说,但是,作为一个了不起的大作家,村上的作品还是有很大的可读性。《海边的卡夫卡》采用了双线叙述的手法,写了少年卡夫卡和老人中田的故事,作者运用虚幻的手法,折射现实的影子;通过人物的成长表现尊严与自由。在我看来,这是村上春树所有作品里面写得最好的一部。

日本文学作品繁多,虽与中国文学比较起来是有一定差距,而且日本文学最开始时大都是借鉴于中国,但是,其中许多优秀作品也有其自己的个性。

2016年已经开始了,不知道大家今年的读书计划是否已经订好?不妨也在你书单中加入几本日本文学名著?

Ⅱ 郭脉若的资料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培橘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 《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配悉团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陆闭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

【著作论文】

诗集《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
历史剧本《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莹》;
回忆录《洪波曲》,评论集《雄鸡集》;
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大事年表】

1892年 11月16日 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乳名文豹,号尚武,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 春 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 春 入乐山县高等小学。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 三名。
1907年 春 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 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 秋 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受损。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 秋 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 春 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 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 未实行 1911年 冬 清帝退位。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 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年底 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秋 ,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郁达夫同学。
1915年 秋 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与成仿吾同学。阅读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 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6年 夏 与东京圣路加医院护士佐藤富子相识。 冬,与佐藤富子在冈山结婚。开始新诗写作。
1917年 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 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夏 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 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
1919年夏 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作小说《牧羊哀话》。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
1920年 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为《三叶集》出版。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1921年 休学半年。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间筹备出版文学刊物。 6月 文学团体创造社在东京成立。第一部诗集《女神》问世。
1922年 《创造》季刊五一节创刊。译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923年 春 自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随即回国从事文学活动,编辑出版创造社刊物。 译尼采《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部。 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 赴日本,在福冈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屠格涅夫长篇小说《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系统了解,从此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冬 归国调查江苏、浙江军阀战祸。作《水平线下》。
1925年 在上海结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惨案实况,作二幕剧《聂耳》。《文学论集》出版。译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发表组诗《瓶》。
1926年3月 与郁达夫等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学长,实行文科改革。结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创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 3月 在南昌朱德住处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斥蒋介石叛变革命。被蒋介石政府通缉。8月 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冬 潜回上海从事文艺活动。重译《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伤寒,错过乘船转移到苏联去的机会。
1928年2月 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沪,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 行动受警方监视。通览东京东汉文库先秦史籍,研究中国古代史。译美国作家辛克莱长篇小说《石炭王》。
1929年 作自传《我的幼年》、《反正前后》。译辛克莱长篇小说《屠场》。译德国米海里斯《美术考古发现史》。
1930年 论证中国古代存在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译辛克莱长篇小说《煤油》。
1931年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译俄国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英国威尔士《生命之科学》等。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生命之科学》等译稿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被焚。作《金文丛考》、《创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辞通篡》、《金文余释之余》、《古代铭刻汇考》等。
1934年 作《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先秦天道观之演进》、《屈原研究》。再译《生命之科学》。辑译《日本短篇小说集》。
1936年作历史小品数篇,辑为《豕碲》。译日本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译德国席勒《华伦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编》、《创造十年续编》。7月 抗日战争爆发。只身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战文化工作。
1938年1月 与于立群结合,同由广州赴武汉,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0月 武汉失守,经长沙、桂林撤至重庆。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 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延光四年汉墓。9月 辞去三厅厅长职务,抗议国民党政府强行改组政治部。11月 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组成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
1941年11月 周恩来、于右任、冯玉祥等发起纪念郭沫若创作生活25周年及50寿辰。编《五十年简谱》。改写《棠棣之花》。
1942年作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译歌德《赫曼与窦绿苔》。创办群益出版社,主编学术刊物《中原》。
1943年 作历史剧《南冠草》。研究先秦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
1945年草拟《文化界时局进言》,呼吁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员会遂被国民党政府解散。《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出版。 夏 离重庆抵上海。赴南京参加国共和谈。《历史人物》出版。
1947年 译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编《少年时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黄》等。冬 迁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战回忆录》(后改名《洪波曲》)。年末 为出席新政协会议,赴东北解放区。
1949年 3月 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布拉格会议。 建国前夕 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50年 3月 当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长。 5月 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国代表团访问朝鲜。11月 出席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51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11月 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12月 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海涛集》出版。
1952年 2月 《奴隶制时代》出版,确定奴隶制社会下限在春秋、战国之交。 任中央考古训练班主任。 获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3月 出席在奥斯陆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会议。
7月 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
10月 与宋庆龄、彭真等发起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
11月 出席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1953年 作《屈原赋今译》。3月 随周恩来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吊唁斯大林、哥特瓦尔德。5月 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委会。6月 出席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获波兰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名誉院士称号。
1954年作《管子集校》。 5月 出席在柏林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 6月 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缓和国际局势会议。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55年 1月 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 4月 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6月 出席在赫尔辛基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冬 率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作《访日杂咏》等。
1956年 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主任。
1957年 17卷本《郭沫若文集》开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伦坡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
1958年 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1978年6月12日于北京逝世,终年86岁。

【英文简介】

Chinese scholar, one of the leading writers of 20th-century China, and an important government official.
The son of a wealthy merchant, Guo early manifested a stormy, unbridled temperament. After receiving a traditional ecation, in 1914 he abandoned his Chinese wife of an arranged marriage and went to Japan to study medicine. There he fell in love with a Japanese woman who became his common-law wife. He began to devote himself to the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reading Spinoza, Goethe, the Bengali poet Tagore, and Walt Whitman. His own early poetry was highly emotional free verse reminiscent of Whitman and Shelley. His translation of Goethe's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gained enormous popularity among Chinese youth soon after its appearance in 1922. Two years later, Guo's transl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Revolution, by the Japanese Marxist Kawakami Hajime, greatly influenced his own thought, and he became an adherent of Marxism. Although his writing, even his prose, was still marked by Romantic moods, he declared a rejection of indivialistic literature, calling for a “socialist literature that is sympathetic toward the proletariat. . . .”
In 1926 he acted as a political commissar in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in which Chiang Kai-shek attempted to crush the warlords and unify China. But when Chiang purged the Communists from his Kuomintang (Nationalist Party) in 1927, Guo participated in the Communist Nan-ch'ang uprising. After its failure he fled to Japan, where for 10 years he pursued scholarly research on Chinese antiquities. In 1937 he returned to China to take part in th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was given important government posts.
As a writer, Guo was enormously prolific in every genre. Besides his poetry and fiction, his works include plays, nine autobiographical volumes, and numerous translations of the works of Goethe, Schiller, Turgenev, Tolstoy, Upton Sinclair, and other Western authors. He also proced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treatises, including his monumental study of inscriptions on oracle bones and bronze vessels, Liang Chou chin wen tz'u ta hsi t'u lu k'ao shih (1935, new ed. 1957; “Corpus of Inscriptions on Bronzes from the Two Chou Dynasties”). In this work he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according to Communist doctrine, the “slave society” nature of ancient China.
After 1949 Guo held many important posi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cluding the presidenc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66 he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be attacked in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He confessed that he had failed to understand properly the thought of Mao Zedong and that all his work should be burned. Strangely, however, Guo was not, as were many of his colleagues, stripped of all official positions; by the early 1970s he again enjoyed a position of great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坐落在四川乐山市东35公里沙湾场正街。座北向南,背负绥山(即蛾眉山第二峰),面对沫水(即大渡河),是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和一个小后花园。第一院的左测房间,是郭沫若诞生处。中院右侧房间是郭沫若“结婚受难”时的新房;后院紧连小花园,有一间面对绥山的厅房,即为郭沫若四岁半启蒙受教的“绥山馆”家塾。早年之《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荣天岗扫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诗,即作于此。旧居年久失修,面目全非。近年经维修恢复原貌,于1981年11月16日郭诞辰九十周年时公开展出。
沙湾是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的诞生地,郭老在这里度过童年时代,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物和史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沙湾,"绥山毓秀,沫水钟灵",这正是历代文人对沙湾的赞誉之词。横贯光洁度湾城区南北的老街中段,一套坐西向东的四进穿斗木结构平房,这就是饮誉中外的郭沫若故居。故居前傍沫水,后依绥山,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后经逐步扩建,至郭沫若父亲郭朝沛经营家业时,达到目前规模,共有大小房间36间。今天,它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郭沫若早年的诗作《早起》、《茶溪》、《村居即景》等即作于此。郭沫若故居博物馆位于旧居墙后,占地3.35亩,为一楼一底的三合庭院仿古式建筑,馆内亭台相接,环廊相连,竹木森森,池水涟涟,奇花异草,幽香阵阵。博物馆陈列大厅内,郭老的著作、有关文物和生平事迹资料及照片,一柜柜,一框框,一幅幅,一件件依序展示在游人面前,令人肃然起敬。

著作书目

《女神》(诗集)1921,泰东
《三叶集》(散文集)
与宗白华、田汉合著,1920,亚东
《星空》(诗集)1923,泰东
《聂莹》(剧本)1925,光华
《文艺论集》(论文集)1925,光华
《塔》(小说、戏剧集)1926、商务
《落叶》(小说、戏剧集)1929,创造社
《三个叛逆的女性》(戏剧集)1926,光华
《西洋美术史》(理论)1926,商务
《橄榄》(小说、散文集)1926,创造社
《瓶》(诗集)1927,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
1929,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
1931,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3931,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现代
《沫若书信集》
1933,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
1936,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
lQ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
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
《筑》(剧本)
t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
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沫若全集》(文学编
l—5卷)
1982一1987,人文
翻译书目:
《菌梦湖》(小说)德国
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
歌德著、1922,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
河上肇著,1924,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
雪莱著,
1926,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
歌德著,1928,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
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
辛克莱著,
1928,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
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群益

Ⅲ 郭沫若散文介绍

郭沫若写了许多抒情性的散文.它们大多取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被作者自称为"自传性散文".但它们又不同于<<我的幼年>>一类自传文学,而是拣拾某些过往旧事或身边琐事以抒情寄意的优美篇什.
如早年的<<芭蕉花>>,<<铁盔>>,回忆了儿时母亲对自己的爱抚和教育,情真意切.<<路畔的蔷薇>>六则,书法了生活中偶尔掠过的感触,写的清丽淡雅,近似于象征寄托的散文诗.抗战后期写的<<银杏>>,全力赞美银杏这一"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这"中国的国树",从而讴歌了如银杏一般的高贵品质.<<丁东草>>三章通过对故乡滴泉声音的怀想表达了对与眼前嘈杂烦忧现实截然不同的清凉世界的向往,通过对白鹭,石榴的外形,内性的描绘,赞美了生活中"被人忘却了的美".文章写的隽永而又浓丽,深挚而又热烈,是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

Ⅳ 郭沫若译过《草枕》么

郭沫若译过《草枕》么?
2001-02-07裤芦毁来源:中华读书报□林德海
王成先生在《丰子恺与〈旅宿〉的翻译》一文(见2001年1月3日《国际文化》)中说:“《旅宿》是中国译者喜爱的一部作品,早在1929年崔万秋就已经翻译出版,译名为《草枕》,由上海真善美书局(1929年5月)出版,1930年上海美丽书店出版了郭沫若译的《草枕》,另外还有李君猛译的《草枕》(上海益智书店,1941)。”照此说法,就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说《旅宿》(又名《草枕》)在中国解放前已经有三个中文译本了。其实不然。据笔哗耐者所知,郭沫若虽然曾留学日本,精通日文,但他翻译的日本文学作品却很少,只有一部《日本短篇小说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3月初版,《万有文库》本,分上中下三册,同年12月又出“世界文学名著”本,合订一册,均署名高汝鸿选译),收入芥川龙之介、志贺直哉、里见弓享、葛西胡备善藏、丰岛与志雄、藤森成吉、小林多喜二、德永直、贵司山治、武田麟太郎、林房雄、片冈铁兵、井伏鳟二、中河与一、横光利一等15位作家的短篇小说共19篇。(这些译文后来(1940-1941年)又被上海三通书局分别编成几个小集子出版。)也就是说,郭沫若没有译过夏目漱石的《草枕》。那么,上海美丽书店1930年出版的《草枕》(还有王文未提到的另一个“郭译本”,即由上海华丽书店于同年出版的《草枕》)究竟是谁译的呢?笔者在编《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时,曾将这两部“郭译”《草枕》与崔万秋译本进行了一番对照,结果发现它们不仅译文而且连卷首的《译者序》均与崔译本完全相同。原来它们都是崔译本的盗版书。
末了,还应指出的是,上述引文中的“真善美书局”应为真美善书店(这是《孽海花》作者曾朴与其子曾虚白于1927年创办的一家出版社),而李君猛译本的出版社所在地应是长春,出版年应为1942年。

Ⅳ 请推荐好看的日本轻小说

东云侑子系列(东云侑子热爱短篇小说) 非常细腻的日常纯爱系作品

樱花庄的宠物女孩 关于青春与梦想的纯爱作品

光在地球之时……(光还在地球的时候……) 野村大妈新作……

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 残念的青春物语→ →

超自然异象研究社 略带怪异却很温柔的故事

翼之归处 情节曲折,描写细致,谋略的碰撞

请记得我 充满忧愁的软科幻纯爱作

丹特丽安的书架 有爱的奇幻小说

古书堂事件手帖(彼布利亚古书堂事件记事簿) 大龄版“文学少女”

神的记事本 哀愁、颓废又略带治愈的故事

黄昏色的咏使 很有透明感的奇幻小说

仰望半月的夜空 经典纯爱作品,略沉重

离别的钢琴奏鸣曲 音乐系纯爱杰作

冰结镜界的伊甸 很精彩的奇幻小说,咏使续集

变态王子与不笑猫 比较热门很萌的作品(笑)

青春纪行(金色年华) 竹宫大妈纠结的恋爱故事

人类衰退之后 田中大神讽刺作品……

以上,满足lz要求都是良作,无后宫剧情不脑残无逻辑硬伤有一定深度,然后也满足排除条件

附上附件

Ⅵ 郭沫若的资料,快!快!快!

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 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 等外 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 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消拆成仿吾、郁达夫 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 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 《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 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他 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 诗歌等。 新中阳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 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 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颂桥渗政协委员、常务委 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 《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郭沫若生平大事年表:

1892年 11月16日 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 春 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 春 入乐山县高等小学。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 三名。

1907年 春 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 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 秋 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受损。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 秋 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 春 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 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 未实行 1911年 冬 清帝退位。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 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年底 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秋 ,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郁达夫同学。

1915年 秋 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与成仿吾同学。阅读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 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6年 夏 与东京圣路加医院护士佐藤富子相识。 冬,与佐藤富子在冈山结婚。开始新诗写作。

1917年 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 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夏 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 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

1919年夏 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作小说《牧羊哀话》。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

1920年 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为《三叶集》出版。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1921年 休学半年。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间筹备出版文学刊物。 6月 文学团体创造社在东京成立。第一部诗集《女神》问世。

1922年 《创造》季刊五一节创刊。译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923年 春 自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随即回国从事文学活动,编辑出版创造社刊物。 译尼采《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部。野脊 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 赴日本,在福冈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屠格涅夫长篇小说 《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系统了解,从此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冬 归国调查江苏、浙江军阀战祸。作《水平线下》。

1925年 在上海结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惨案实况,作二幕剧《聂耳》。《文学论集》出版。译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发表组诗《瓶》。

1926年3月 与郁达夫等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学长,实行文科改革。结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创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 3月 在南昌朱德住处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斥蒋介石叛变革命。被蒋介 石政府通缉。8月 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竟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冬 潜回上海从事文艺活动。重译《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伤寒,错过乘船转移到苏联去的机会。

1928年2月 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沪,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市市, 行动受警方监视。通览东京东汉文库先秦史籍,研究中国古代史。译美国作家辛克莱长篇小说《石炭王》。

1929年 作自传《我的幼年》、《反正前后》。译辛克莱长篇小说《屠场》。译德国米海里斯《美术考古发现史》。

1930年 论证中国古代存在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译辛克莱长篇小说《煤油》。

1931年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译俄国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英国威尔士《生命之科学》等。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生命之科学》等译稿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被焚。作《金文丛考》、《创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辞通篡》、《金文余释之余》、《古代铭刻汇考》等。1934年 作《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先秦天道观之演进》、《屈原研究》。再译《生命之科学》。辑译《日本短篇小说集》。

1936年作历史小品数篇,辑为《豕碲》。译日本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译德国席勒《华伦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编》、《创造十年续编》。7月 抗日战争爆发。只身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战文化工作。

1938年1月 与于立群结合,同由广州赴武汉,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0月 武汉失守,经长沙、桂林撤至重庆。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 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延光四年汉墓。9月 辞去三厅厅长职务,抗议国民党政府强行改组政治部。11月 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组成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

1941年11月 周恩来、于右任、冯玉祥等发起纪念郭沫若创作生活25周年及50寿辰。编《五十年简谱》。改写《棠棣棣之花》。

1942年作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译歌德《赫曼与窦绿苔》。创办群益出版社,主编学术刊物《中原》。

1943年 作历史剧《南冠草》。研究先秦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

1945年草拟《文化界时局进言》,呼吁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员会遂被国民党政府解散。《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出版。 夏 离重庆抵上海。赴南京参加国共和谈。《历史人物》出版。

1947年 译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编《少年时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黄》等。冬 迁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战回忆录》(后改名《洪波曲》)。年末 为出席新政协会议,赴东北解放区。

1949年 3月 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布拉格会议。 建国前夕 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50年 3月 当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长。 5月 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国代表团访问朝鲜。11月 出席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51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11月 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12月 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海涛集》出版。

1952年 2月 《奴隶制时代》出版,确定奴隶制社会下限在春秋、战国之交。 任中央考古训练班主任。 获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3月 出席在奥斯陆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会议。

7月 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

10月 与宋庆龄、彭真等发起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

11月 出席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1953年 作《屈原赋今译》。3月 随周恩来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吊唁斯大林、哥特瓦尔德。5月 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委会。6月 出席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获波兰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名誉院士称号。

1954年作《管子集校》。 5月 出席在柏林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 6月 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缓和国际局势会议。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55年 1月 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 4月 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6月 出席在赫尔辛基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冬 率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作《访日杂咏》等。

1956年 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主任。

1957年 17卷本《沫若文集》开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伦坡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

郭沫若于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Ⅶ 有没有什么值得推荐的日本短篇小说

来福

春鸣作品

Ⅷ 求日本好看的小说,不要带色情,一定要有文学价值,看完感触很深,

岛崎藤村:浪漫诗集<若菜集>,诗集《嫩菜集》,长篇小说《破戒》《家》《春》
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渡边淳一:《死化妆》《光与影》
水上勉
:《雁寺〉《饥饿海峡》
夏目漱石: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
水上勉:长篇小说《雾和影》《饥饿海峡》,短篇小说《棺材》,后写《桑孩儿》
《五号街夕雾楼》《越前竹偶》《湖底琴音》《湖笛》《寺泊》《宇野浩二传》
大江健三郎:
短篇小说《死者的奢华》、《人羊》和《他人的脚》
山崎丰子:长篇小说《华丽的家族》处女作《暖帘》
紫式部:《源氏物语》
井上靖以短篇小说《猎枪》和中篇小说《斗牛》
辻井乔:诗集《不确切的早晨》《异邦人》及《在仿徨的季节里》《风的生涯》《桃幻记》等小说集
井上厦:《和爸爸在一起》、《吉里吉里人》、《突然遇上飘篓岛》等著作
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中篇小说《和解》《佐佐木的场合》
《在城崎》《好人物夫妇》《赤西蛎太》
江国香织:《沉落的黄昏》《一闪一闪亮晶晶》《好想大哭一场》《东京塔》《冷静于热情之间》

Ⅸ 日本恐怖小说排名,或者说说你看过喜欢的(前提是日本的)

排名之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在看过当中我有些推荐:
注:以下作家并不只写恐怖怪奇类,顺序不分先後
木原浩胜先生与中山市朗先生所编写的《怪谈新耳袋》
岩井志麻子:《真的,好恐怖》,三池崇史鬼伎回忆录之蓝本
平山梦明:《DINER噬食者》(吉林出版社的名为杀手餐厅,新雨则为噬食者),《他人事》,世界横麦卡托投影地图的独白,《导弹人》,《买鬼回家》
上甲宣之:《红莲女》《那部手机在XX》
二宫敦人:《惊叹号(《!》),《暗黑学校》
贵志佑介:《黑屋吊影》,《青之炎》,《第十三种人格的恐怖》,《恶之教典》
铃木光司:《午夜凶铃》(其实我觉著是科幻)《光射之海》
大石圭:《咒怨》,《轮回》,《甜蜜皮鞭》,《自由杀人》,《死者的体温》
小野不由美:《鬼谈百景》,《残秽》
绫辻行人:《杀人鬼》,《深泥丘奇谈》
桐野夏生:《对不起,妈妈》
坂东真砂子:《虫》
京极夏彦:《幽谈》,《冥谈》
小林泰三:《脑髓工厂》(短篇小说集,作家以科幻见长,本书中科幻与纯粹恐怖类各占一半),《醉步男》
太宰治:《叶樱与魔笛》
第17回日本恐怖小说大赛合集:《少女禁区》
冈田伸一:《我与二十三个奴隶》
远藤志雄:《第十三层》《小心身後》《呼吸暂停》《半张骨牌》(好久以前看过,资源稀缺)
沼正三:《家畜人鸦俘》
山田悠介:《8.1恐怖剧场》,《禁止入座》,《还我拇指》
加门七海:[商务]《诡故事》
荻原浩:《衣柜中的千代子》
饴村行: 《粘膜人间》
三津田信三:《祸家》《凶宅》《废园》
宫谷俊二:《绝望的世界》《间隙的世界》

Ⅹ 蟹工船的小说信息

书名:蟹工船
类型:小说
地区:日本
作者:小林多喜二 因不堪监工的残酷迫害,蟹工们终于团结起来,痛打船长和工头,并举行罢工。虽然由于日本海军的出面镇压而使这场斗争归于失败,但他们并不气馁,在总结教训后,又暗中酝酿着第二次罢工。
小说真实地揭露了渔业资本家和反动军队剥削、压迫渔工的凶残本质,正确地表现了日本工人阶级从自发反抗到自觉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之一。 小林多喜二(1903-1933),别名乡利基、堀英之助、伊东继,出身贫农,日本无产阶级作家,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1924年,小林多喜二与友人创办《光明》杂志。
1927年,他又参加了“工农艺术家联盟”,成为小樽支部干事。
1931年加入日本共产党。
1933年被捕,被严刑拷打而死。
详见词条:“小林多喜二”。
相关作品: 1927年前 《小点心铺》 《腊月》
《杀人的狗》 1928-1929年 《防雪林》《在外地主》
《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 1930年后 《沼尾村》《为党生活的人》 早在1930年初,夏衍以“若沁”的笔名在《拓荒者》第一期上发表了《关于》一文,这可能是中国文学界对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的最早评介。文章写道:“假使有人问:最近日本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杰作是什么?那么我们可以毫不踌躇地回答:就是《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的作者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文末还强调说:“我们可以大胆地推荐:《蟹工船》是一部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杰作。”
小林多喜二的代表作《蟹工船》脱稿于1929年3月,起初在期刊《战旗》上连载,同年9月出版单行本。
1930年春,鲁迅主编的《文艺研究》创刊号(1930年2月15日出版)上就刊出了《蟹工船》的出版预告:“日本普罗列塔利亚文学,迄今最大的收获,谁都承认是这部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在描写为帝国主义服务的《蟹工船》中,把渔夫缚死在船栏上,这一工船专为自身利益宁愿牺牲求救的别一工船的数百性命,这种凄惨的场面中,惊心动魄地显示出了两大阶级的对立。”
1930年4月,陈望道等主持的大江书铺出版了潘念之译的《蟹工船》,但不久即被国民党反动当局以“普罗文艺”的罪名密令查禁。
中译本《蟹工船》的封面呈紫褐色,中绘有高耸的烟囱,挺拔的水塔,以及连绵不绝的城堞式的厂房。构图刚健有力,甚为别致。全书近200页,轻磅道林纸印造,书品颇佳。而这本“禁书”的最可贵之处,是它的卷首载有小林多喜二专为中译本所撰写的《序文》。
《蟹工船》的出版,在中国读书界产生了积极而热烈的影响。王任叔在《现代小说》三、四月会刊上发表了《小林多喜二底》,予以评介与推荐。 《中国新书月报》等刊物上也刊载了评论文章。中国许多作家也热心译介小林多喜二的作品,如郭沫若就翻译了《“替市民”》(刊《日本短篇小说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3月初版)。

致中国读者
小林多喜二专为中译本所撰写了《序文》,全文如下:
中国普罗列塔利亚底英雄的奋起,对于切肤相关的日本普罗列塔利亚,是怎样地增加其勇气呢。我现在想到《蟹工船》由着潘念之同志底可敬的努力,得在这英雄的中国普罗列塔利亚之中被阅读的了,感到异常的兴奋。在这作品上所采取着的事实,象在日本底这么一般,对于中国普罗列塔利亚,或许是关系较浅罢。然而,假如把《蟹工船》则基桐底极度残虐着的原始榨取、囚人劳动,和被各帝国主义底铁链所紧缚着、被强迫在动物线以下虐使着的中国普罗列塔利亚底现状,就这么换置孙坦了过来,是不能够的么?是可以的啊!那么,这个贫弱的作品,虽是贫弱,但得成为一种力。我坚确地相信着这一点。
哦,同道的中国的朋友们啊,我永久地祝颂你们底康健与光明!
献给你紧固的握手!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七日
小林多喜二
这篇简洁精炼,而又寓意深远的《序文》,既是这位日本伟大的战士兼作家所馈赠给中国读者的珍贵礼品,也锋渗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极有意义的一页。在这短短的序文中,它含孕了多么浓郁的革命情谊,它寄托了多么殷切的深挚希望,真切感人地表露了这一日本人民的优秀儿子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热诚祝愿。 《蟹工船》中的劳动者们都是被迫背井离乡到北海道求生的农民,而驾着蟹工船“博光号”到堪察加海上捕蟹,再加工成罐头的工人们则是小林多喜二家人的缩影。
小林多喜二之所以能把工人们的痛苦描写得惟妙惟肖,就是来自家人们的缩影。1903年出生于秋田县贫农家庭的小林,曾举家背井离乡到北海道求生存。在陡峭的山坡上推手推车的双亲、在火山灰工厂劳动的姐姐和拾煤渣的妹妹,同周围的劳动者和农民一样,即便拼命工作也无法改善自己的处境。
小说中描写了在帝国主义权力和资本家的压迫下,虽然劳劳碌碌地工作着,得到的却是低廉工资的劳动者。在资本家变本加厉的压榨下,为了争取自己的正当待遇,他们团结起来反抗压迫。小林多喜二向和他生活在同一年代的所有日本人揭露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虐待和镇压,以及本应保护国民的军队与资本家相互勾结的真相。
读过小说的人都讨厌在蟹工船上对劳动者动私刑的监工浅川。小林多喜二之所以能视家人的痛苦和无产阶级的悲哀为自己的痛苦,并将此痛苦通过小说生动的表达出来,是因为他生长的环境为他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蟹工船》是小林多喜二参阅了众多资料而完成的力作。它赤裸裸地描写出北海道劳动者们的生活和北洋渔业公司对劳动者们的压榨。小林多喜二在执笔中参考了渔业劳动者、小樽的海员工会会员、函馆的劳动工会会员、小樽商业高中的同级校友的证言和自己亲身调查所得的资料,从而使《蟹工船》具有极高的现实性。
日本诗人土井大助说:“每一次重读《蟹工船》,都会发现一些自己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情节。在表现手法上也是如此。比如说在描写北方严寒天气的雨时,写到‘像纳豆抽的丝似的雨’,这不仅仅是他的文学功底深厚,比喻很形象,而且他借这个比喻写出了劳动者生活、活着的感觉,甚至劳动者的汗臭,非常逼真。“
确实如此。对小林多喜二来说,北方的严寒决不是与己无缘的事。“劳动者对生命的感觉,对生活的感觉”令他感同身受。在他生前一定经常想到父母在农闲时期推手推车维持家用的辛苦,在陡峭的山坡上,父母一边刹车一边奔跑的情景一定令他不堪回想,而多喜二将自己对父母的感情也转移到同样在北海道求生的劳动者身上。 小林多喜二的代表作《蟹工船》怎么又火了?
这话说的不是上个世纪,而是眼下被动漫和电子游戏弄得日本孩子找不到北的现在。今年以来,日本无产阶级的经典小说《蟹工船》突然火爆,累计销售已经突破百万大关,书业人士异口同声:“这恐怕连已故作者小林多喜二做梦都想不到的怪事!”
小林多喜二的代表作《蟹工船》发表于1929年,并在4年以后被东京筑地的片警毒打致死,赶巧今年是他死后75周年,加之年初的大报《每日新闻》刊登了著名文学评论家高桥源一郎等人的谈话,更使舆论集中到了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的身上。高桥说:“我让很多学生读了以后,意外地获得了共鸣,目前日本社会出现的贫困阶层跟《蟹工船》当时受压榨受剥削的情景十分相似。”
《蟹工船》描写了失业工人、破产农民、贫苦学生和十四五岁的童工被骗受雇于蟹工船“博光丸”号,长期漂流海上,从事最原始最落后最繁重的捕蟹劳动。因忍受不了监工的残酷迫害,终于团结起来举行罢工,痛打船长和工头。尽管由于日本海军的镇压使这场斗争失败了,但蟹工们并不气馁,在总结教训之后,再次暗中酝酿了第二次罢工。小说揭露了渔业资本家和反动军队对渔工的残酷剥削的本质,生动地表现了日本工人阶级从自发反抗到自觉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无产阶级启蒙之作。
根据日本官方统计,目前年收入达不到200万日元的青壮年多达2000万人,而收入为120万日元的国民可以免除所得税,因此,日本社会把这批低收入的人称为“新贫人口”。根据书店的调查,购买《蟹工船》的读者恰恰是出自这个阶层。另外,《蟹工船》还有漫画读本,一个年轻的读者曾经跟我说:“日本业主不愿雇用正式工,因为那么做既要负担医疗保险,又要支付房贴,还不如招临时工来得快,既不用支付医疗保险和房贴,还可以随时解雇,看你不顺眼就可以让你第二天别来了。比起临时工,其实业主最喜欢小时工,看你恶狠狠的,反正你顶不过他,你的小命全攥在他手里,跟《蟹工船》的监工一个德行!”
日本这些年流行一个词叫“precario”,意思是“不安定”,从日本内阁府公布的劳动人口数字表明,临时工已经占据了整个劳动力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属于不安定的状态,并对社会抱有极大的不满情绪。
数周前东京秋叶原突发杀人狂事件,一个25岁的犯人沿路刺杀无辜的行人,造成了7人死亡、10人负伤的惨案,而这个名叫加藤的男犯人就是一家汽车配件厂的临时工。从警方公布的审讯情况来看,他平时就对工厂怀恨在心,加之本身“御宅族”的偏执嗜好,使其私人的怨恨一下子发泄到了社会上,并对社会开始了最变态最野蛮的报复。日本媒体惊呼,面对这批“新贫人口”再也不能不清醒了,《蟹工船》的火爆潜藏了从未有过的社会危机,一个决非书市上的狂销就能说明的无产阶级其实是一个假命题,小林多喜二的小说眼下受到欢迎的最大理由莫过于“新贫人口”找到了折射自己受穷的一面镜子,仅此而已。毕竟,当代日本与《蟹工船》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日本政府已经对贫富悬殊日益严重的现象提出了警告。(毛丹青)
文章来源: 北京晚报责任编辑: 雨悦 2008年8月4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共产党委员长志位和夫说,《蟹工船》一书在年轻人当中很受欢迎,使得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认识。日本共产党的宣传材料对此分析说,有的年轻人无论怎样工作都看不到前途,他们过去认为责任在自己,而今他们开始意识到,这实际上是政治体制的责任,必须改变目前的政治状况。
《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还说,日本共产党的新党员人数正在急剧增加,其中年轻党员的增加尤其明显。党员人数在1990年达到50万后开始减少,过去10年一直在40万左右徘徊。然而,从2007年9月日本共产党第五次中央委员会全会召开至今,已有约9000人入党。有趣的是,新党员中有20%的人年龄在30岁以下。
小说的热卖在日本掀起了回顾小林多喜二以及70多年前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热潮。但一些学者认为,这不过是给了出版社大赚一笔的机会。《蟹工船》里的斗争故事不可能在当今的日本重演,数十年来,日本的工会成员数量一直在下降,只有极少数选民支持左派政党。
早稻田大学教授HirokazuToeda表示:“年轻人很容易感同身受,在小说中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但这种同情很零星,我认为这不会导致有组织的运动。”
年轻人追捧
《蟹工船》被日本当局认为对天皇不敬,于是书籍遭到涂抹、删除,后来列为禁书。
1953年,《蟹工船》首次以平装书的形式在日本国内出版,当时年销售量为5000本,后来又长期在书店销声匿迹。
直至2008年1月,这部经典小说突然火爆起来,出版社新潮社(Shin cho sha)称,该书目前的累计销量已突破50万册大关,而据日本《读卖新闻》介绍,购买的读者中近八成为年轻人。
《卫报》指出,对日本这样一个长期浸淫在动漫和电子游戏的文化市场而言,年轻人对《蟹工船》这样一本严肃文学作品感兴趣,实在罕见,深层原因恐怕是因为日本经济低迷,而这部作品唤起了社会底层“穷忙族”(working poor)的共鸣。

热点内容
都市小说做鸭子 发布:2025-06-28 21:42:54 浏览:705
都市神宠小说推荐 发布:2025-06-28 21:42:43 浏览:443
课本上的外国短篇小说 发布:2025-06-28 21:33:50 浏览:172
科幻言情经典小说最近 发布:2025-06-28 21:33:40 浏览:551
耿大明刘彩霞都市谋局天下小说 发布:2025-06-28 21:33:31 浏览:41
冷漠无情冷血的都市小说 发布:2025-06-28 21:22:12 浏览:551
女主武侠背景的网游小说 发布:2025-06-28 21:17:22 浏览:372
重生搞笑的网游小说 发布:2025-06-28 20:54:27 浏览:835
马克吐温是短篇小说之王 发布:2025-06-28 20:49:22 浏览:235
天尊战神免费小说 发布:2025-06-28 20:44:08 浏览: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