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 2022-04-26 09:56:37

『壹』 关于现代知识女性如何走出困境——简析多丽丝·莱辛的《19号房间》

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1919~)于1962年发表了《19号房间》(ToRoomNineteen)。后被收录在美国出版的莱辛短篇小说选《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在这篇小说中她用了心理分析的细腻手法表达了苏珊这位知识女性的生活困境,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感染,也反映出

『贰』 多丽丝·莱辛 简介和她的作品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囊括毛姆文学奖、英国皇家文学会荣誉奖等几十项文学大奖,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作家。
1919年出生于波斯(现伊朗),英裔,年随父母迁居南非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家境困窘,因眼疾辍学,16岁开始工作谋生,做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1949年回到英国故乡,翌年以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步入文坛,一举成名。自1952年起,五部曲系列小说《暴力的儿女们》的陆续发表,为她赢来世界声誉。1962年,代表作《金色笔记》问世,引起剧烈反响,堪称当代世界文学经典之作。1973年,里程碑力作《天黑前的夏天》隆重面市,以独到的眼光审视中年女性的精神危机,获得如潮好评,被《纽约时报》誉为“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 1974年,又一部重磅作品《幸存者回忆录》以富于哲人气质的深邃和诗人的想象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前途……创作绵延半个世纪,作品众多,题材广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往往幻化出石破天惊的创新手法,而对人类处境的透彻理解则贯穿始终,体现出罕见的才情。2007年,因为在文学世界的巨大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叁』 多丽丝·莱辛的写作特点

莱辛笔耕五十多年,是位多产作家,花样层出不穷,有前期的批判写实,也有中期的心理分析和苏菲主义迷思,更有晚期的“内太空”探索——而她就是执拗,不愿意称之为“科幻小说”。她既写人的生存处境,也写动物(尤其是猫)的生存之道;既写成人复杂而多变的阴暗内心,也写儿童的丑陋与野蛮。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锐利,见解新颖,极具创造力。除了长篇小说,还着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等。
莱辛小说的主题和风格,大致上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以非洲殖民地生活为背景,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为题材的作品,采用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包括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短篇小说《非洲故事集之一:这是老酋长的国度》、《短篇小说五篇》、《非洲故事集之二:阳光洒在他们脚下》以及散文集《回家》等。
第二类以现代妇女所面临的困境和她们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为题材,在艺术形式技巧上大胆实验,并且试图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更深层次。此类作品包括著名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脍炙人口的《金色笔记》以及表现中老年家庭主妇悲惨命运的《黑暗前的夏天》。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莱辛偏爱描写婚姻破裂的女人,确切地说,是描写因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离破碎的女人。她的作品有的带有半自传色彩,描写她在非洲的经历,有的着重刻画人和动物的生存之道,还有一些带有心理分析和科幻色彩。 诺贝尔文学奖把莱辛作为一个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来奖赏,可这对于莱辛来说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莱辛本人说过:“我在六十年代不是一位积极的女权主义者,从来不是。我从来不喜欢女权运动,因为我认为这项运动的基础太意识形态化。”——莱辛似乎不太乐意被定型为“女性主义作家”。
第三类,是用寓言、幻想形式来显示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并且预言世界的未来,包括长篇小说《简述地狱之行》、《幸存者的回忆》、系列小说《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档案》。
第四类,莱辛又回到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然而文风更为简洁,每部小说针对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小说的结构和风格由题材来决定。小说《简·索默斯日记》写独身妇女的困境,《好恐怖分子》写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斗争,《第5个孩子》写一个怪诞而令人震惊的青少年暴力故事。散文集《风儿吹走了我们的话》支持阿富汗民族独立斗争。《又来了,爱情》写老年人的感情纠葛。在莱辛心目中,爱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是追求复归整体的人生基本权利。然而,有些人却非常不幸地被剥夺了这最基本的人权。为了维护这最基本的权利,莱辛站在人道主义立场,发出了极其痛切的呼吁。

『肆』 多丽丝莱辛的文字风格,究竟是怎样的呢

莱辛笔耕五十多年,是位多产作家,风格层出不穷,她既写人的生计处境,也写动物的生计之道;既写成人杂乱而多变的阴暗内心,也写儿童的粗野。其风格多变,思维深邃,观念锋利,见解新颖,特别有创造力。除了长篇小说,还有诗篇、散文、剧本、短篇小说等。


『伍』 谁有读过多丽丝莱辛的<through the tunnel>. 讲的是什么.在哪里可以读到中文版的

你可以去书店购买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的《命运五部曲》短篇小说集,里面第一篇就是Doris Lessing 的Through the Tunnel《通过地道》中文版。

"莱辛的《通过地道》放在“阅世”这个专题下面,也就一万字左右,读后却难以平静。这篇小说写了一位11岁的英国少年在海边的一段经历。少年有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气质,对未曾尝试的事物充满好奇,对在能力上追敢比自己大的孩子充满渴望。他看到那些大孩子敢于长时间地潜水并游过礁石的暗道,自己也瞒着母亲勇敢地进行了尝试,苦练潜水,穿越水下暗道。这种尝试带有付出生命的危险,但他最终成功了。这是一次人生的历练,少年正在长大成人。

小说对环境气氛的描写,对少年心理活动的刻画,无不细致入微,引人入胜(韩少功的翻译当然功不可没),不愧是大家手笔。难怪,尽管谁也没能猜到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会颁给这位将近90岁的老太太,但结果出来后大家也没有什么异议,毕竟莱辛的水准是公认的。"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陆』 《金色笔记》是谁写的哪年正式发表的

《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著。 作者介绍 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曾12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莱辛也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 多丽丝·莱辛著有《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金色笔记》、《堕入地狱简况》、《黑暗前的夏天》、《最甜的梦》、《爱情,又来了》等多部作品,其中《金色笔记》被公认为是其代表作和最成熟的作品。 很多人认为莱辛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事实上,莱辛一直是从世界整体的高度来看待各种主义并存的世界。她认为,这个时候有更重要的政治,更重要的意识形态。这远远超出了女权主义的狭隘范围。这一切,与她的出身、生活经历和政治信仰是分不开的。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很长一段时间她都生活在非洲,对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非常熟悉,她开始向往一种理想的生活,而当理想破灭的时候,,她对曾经的信仰表现出了怀疑,因此感到十分痛苦。这种感情在小说《金色笔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柒』 多丽丝·莱辛写的关于猫的小说有哪些

最有名的只有《特别的猫》很不错的书,另外她还写了一些短篇也是关于猫的

『捌』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有哪些

多丽丝·莱辛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以多部鸿篇巨制而闻名于世,所得的奖项用莱辛自己的话说是:“得遍了欧洲所有的文学奖”。其实她的短篇小说也颇具特色,其中不乏名篇佳构。早期的短篇小说集《故事五篇》曾获得1954年毛姆短篇小说奖。她的中短篇小说按体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洲故事,以作者早年的非洲经历为题材;另一类以当代欧洲特别是英国生活为背景。这里选译的小说《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即属于前一类,而《穿过隧道》则属于后一类。

《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原载1955年2月26日出版的美国《纽约客》杂志,后收入短篇小说集《爱的习惯》(1957),是莱辛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第二天,《纽约客》即在其网站重新刊登了这篇小说。这篇作品曾被选入多种英文系教材。在我国,复旦大学巫漪云教授主编的《高级英语》教材即选编了该篇。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本是出生于约翰内斯堡的城里姑娘,嫁给丈夫理查德后,搬到他父亲史蒂芬的农场上,过起了农妇的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蝗灾把刚刚长出来的庄稼吃了精光,原来美丽如画的乡村转瞬间变成了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的废墟。用玛格丽特的话说:这不是废墟,那么,什么才算是废墟呢?然而饱经沧桑的老史蒂芬和儿子理查德却照吃照喝,非常乐观。 “‘本来可能会更严重的,’这就是他们说的话,‘本来可能会严重得多的’。”题目《一场并不算严重的蝗灾》和灾难的严重程度形成强烈的反差,是讽刺?还是乐观?恐怕一言难尽。多丽丝·莱辛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南非美丽的乡村景色,刻画了女主人公那微妙的心理变化,可谓入木三分。

《穿过隧道》原载1955年8月2日出版的《纽约客》杂志,两年后收入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集《爱的习惯》。该篇小说说明莱辛的一个最普通的主题之一:一个人在试图获得完整的过程中面临着对生活预先的假设。

十一岁的男主人公杰里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既不是大人又不是小孩儿。有一年夏天他和母亲去国外度假,遇到几个比他大的男孩子在游泳。当他们游泳穿过一个狭窄的地下通道,游到大海中的一块巨大的岩石的另一边的时候,他觉得遭到了冷落和排斥。杰里找到了那个地下通道,并游了过去,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尽管这意味着在水下待的时间太长就会被淹死。达到了这一目的,从某种形式上来说,他长大了,获得了独立,不再依靠母亲了。
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

那一年,雨下得还算不赖;庄稼正需要雨水的时候,雨就来了,下得不大也不小——或者当男人们说,雨下得不赖的时候,玛格丽特就是这么猜想的。在像天气一类的问题上,她从来没有自己的意见,因为即便要知道像天气这么简单的事情,也是需要经验的,而玛格丽特在约翰内斯堡出生,又在那里长大,所以就没有天气的经验。那些男人是她的丈夫理查德和他的父亲老史蒂芬,老史蒂芬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雨是毁灭性的还只是一般惹人烦的,他们两个人会就这个问题一争就是几个钟头。玛格丽特现在来这个农场已经三个年头了。她还是闹不明白,既然这些男人不管是说到天气、土地还是政府,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好话,他们怎么就不倾家荡产了呢。不过她渐渐地学会了这种语言。农民式的语言。她注意到,理查德和史蒂芬牢骚归牢骚,但他们并不会倾家荡产。他们也不会很有钱,他们就那么慢慢儿地溜跑着,日子过得还算舒适自在。

他们的庄稼是玉蜀黍。他们的农场有三千英亩,在一座座一直延伸到赞比西河[①]河谷的山梁上——那是一片地势很高的干燥的农田,整年风吹日晒,一到冬天就寒冷无比,尘土飞扬;不过眼下这几个月天气湿润,连绵数英里是绿油油的叶子,一阵阵潮湿而柔和的热浪带着水汽。多美的景色啊!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天空宛若辉煌壮丽的湛蓝色的殿堂,山下是一层层的翠绿和一片一片空旷的乡野大地,二十英里开外,在河流的对岸,一座座光秃秃的山峦直插云霄。天空把她的眼刺得生疼。她不习惯。城里的人是不大看天空的。所以,那天晚上理查德说:“政府发出预警说,要闹蝗灾了,从北方的滋生地下来。”她就本能地朝她周围的树上看看。蝗虫,成群结队蝗虫——太可怕了!然而理查德和老头子却抬起眼,朝最近的山顶上望去。“我们有七年都没闹蝗灾了,”一个说,另一个说:“它们是周期性的,闹蝗虫也是周期性的。”然后接着说:“我们这一季儿的庄稼算是完了!”

不过他们还是照常到农场去干活,直到有一天,他们在路上回家午休时,老史蒂芬停了下来,抬起手指头,指了指。“看,看哪!”他大喊:“它们在那儿!”

玛格丽特听见他的喊声,跑了出来,和他们一起朝山上望去。仆人们也从厨房里出来了。他们都站着,凝望着。在山的一层层岩石上空,是一带铁锈颜色的空气。蝗虫。它们到那里了。

理查德立即冲厨师吼。老史蒂芬朝家童叫。厨师跑过去敲打那张挂在一条树枝上的生锈的犁铧,敲犁铧是在危急的时刻,用来召集劳工的。家童朝商店跑去搜集罐头盒——只要是金属块儿就行。整个农场上响起了“嘡嘡”的锣声,劳工们从场院里涌出来,指着山,激动地喊叫。他们很快就来到了家里,理查德和老史蒂芬在向他们发布命令:快,快,快。

他们又跑着离开了,两个白人和他们在一起,几分钟之后,玛格丽特看到,农田四周都升起了烟火。政府的预警来的时候,每一块耕地都预备好了一堆堆的柴草。有七块耕地用栅栏围了起来,那里的玉蜀黍苗刚刚长出来,在浓厚的黑红色笼罩下,形成一片翠绿色的纱,每一块田地的四周都飘飘荡荡地升起了浓浓的烟云。男人们在往火里扔湿叶子,这样烟就又黑又呛人。玛格丽特在看那山峦。现在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还是铁锈的颜色,在她看的时候,这云块在向前、向外膨胀。电话铃响个不停——邻居们说,快,快,蝗虫来到这儿了!老史密斯家的庄稼已经给吃成平地了。快,你赶快点火吧!当然了,尽管每个农民都希望蝗虫能忽略掉他家的农场,接着去下一家,可是只有警告别人才是公平的;一个人做事要公平。连绵五十英里的乡野里,到处是浓烟,从无数的火堆里升起。玛格丽特在接电话,不接电话的空当里,就站着看蝗虫。空气在变黑——一种怪异的黑,因为太阳还在炽热地照射着。这像是一场黑色的草原大火,当浓烟把空气弄得很厚,阳光照下来是扭扭曲曲的——一种浓浓的炽热的桔黄色。空气也是压抑的,有一种暴风雨般的沉重。略带红色的帷幕前面是蝗虫的先头部队,后面是主力部队,从浓黑的云层里露出来,几乎顶到太阳那里去了。

玛格丽特想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来帮上忙。她不知道。这时,老史蒂芬从地里走了上来。“我们完了,玛格丽特,我们完了!”他说。“那些个要饭的主儿半个钟头儿就能把农场上的每一片叶子都吃光!可是现在才是半下午啊。咱们要是能弄出足够多的烟,弄出足够多的声音,直到太阳落山,它们也许就会在别的地方落下来。”他接着说:“让水壶一直烧着。干这活儿,口渴。”

所以,玛格丽特就去厨房,往火里加煤,烧水。此刻,在厨房的铁皮房顶上,她听得见蝗虫落到房顶上发出沉闷的怦怦的声响,或是一只蝗虫顺着铁皮斜坡,擦着铁皮“刺啦”一声滑落下来。这才是头一批。从下面的田地里,传来上百个汽油桶和金属块儿的敲打声,丁丁丁,当当当。玛格丽特往一个汽油桶里灌水的时候,史蒂芬不耐烦地等着,一个桶里灌的是茶——是桔黄色的甜甜的热茶,另一个汽油桶里灌的是水。趁这点时间,他告诉她,大约二十年前,他被蝗虫大军吃光了,吃得是倾家荡产。然后,他还在说话,就提起沉重的汽油桶,一只手提一只,用一个木头架子在两头挑着,顺着道路,慢慢地朝那些口渴的劳工们走过去。

到了这会儿,蝗虫像是冰雹一样落在厨房的屋顶上。听起来像是一场猛烈的暴风雨。玛格丽特朝外面看看,看见空中的蝗虫遮天蔽日。她咬紧牙,朝着蝗虫冲了过去;男人们能做什么,她就能做什么。头顶上,空气是厚重的——到处是蝗虫。蝗虫朝她扑打过来,她把它们扒拉开——这些沉重的、红棕色的小东西,用那晶亮的珠子一样的老人眼看着她,一边用坚硬的、带锯齿的腿钩住她。她恶心地摒住呼吸,又破门冲进了屋里。屋里则更像是在下大暴雨。铁皮屋顶在发出回响,而地里传来的敲打铁器的喧响则像是打雷。她向外面望去,所有的树都是怪怪的,静静的,上面粘着蝗虫,枝丫都压得贴到了地上。到处爬的都是蝗虫,弄得大地似乎也在动,田地她是一点儿都看不清了,蝗虫的大军黑压压的一片。朝山上望去,就像是看倾盆大雨,甚至在她看的时候,猛地又冲来一群蝗虫,把太阳的光线都遮住了。天多半像是黑夜,黑魆魆的一片。突然从灌木丛中传来清脆的“咔啪”一声响——一条树枝折断了。接着是另一条树枝折断了。一棵树顺着斜坡缓缓地倾斜下来,重重地摔到地上。从冰雹似的蝗虫群中,冲出一个人来。还是要茶,还是要水。玛格丽特给他们烧水,泡茶。她不停地往火里加煤,往罐子里灌水,现在是下午四点钟了,蝗虫在头顶上蜂拥而至,横扫过天空,已经有好几个钟头了。

老史蒂芬又走上来了——每走一步脚下都“咔吃咔吃”响,都要踩死蝗虫,他浑身上下粘的都是蝗虫——他一边咒骂,一边用他那顶旧帽子朝空中扑打。走到门口,他突然停下来,飞快地拉掉那粘着的蝗虫,把它们扔掉,接着急忙冲进免遭蝗虫侵袭的客厅。

“所有的庄稼全都完蛋了。一点儿都没剩下,”他说。

然而,锣还在敲响,男人们还在喊叫,玛格丽特问:“那,你们怎么还在干呢?”

“主要的蝗群还没有落下来。这些蝗虫带着很重的卵子。它们在寻找一个地方落下来产卵。我们要是能阻止主要的蝗群落到我们的农场上,一切就都好了。它们要是得到一个机会产卵,以后产的蚂蚱就会把我们的所有庄稼吃个精光。”他从衬衣上摘下一只跑散的蝗虫,用他的大拇指指甲掐成两段;蝗虫身体里面凝结着卵子。“想象一下,一繁殖就是几百万啊。你看见过蚂蚱群大摇大摆地爬行的场面吗?没见过?唉,你算是幸运了。”

玛格丽特心想,一群蝗虫成虫就够糟糕了。外面,地上的光这会儿是一种淡淡的浅黄色,移动的阴影使光线暗淡下来;移动着的蝗虫像云块似的忽而浓密,忽而稀疏,仿佛是暴风骤雨一样。老史蒂芬说:“蝗虫后面有风。那可不得了。”

“情况会很糟糕吗?”玛格丽特害怕地问。老人家语气重重地说:“我们全完了。这一群也许会过去,可是它们已经开始了,就会从北方一群接一群地飞过来。然后就会有蚂蚱。这一闹恐怕就是三四年呐。”

玛格丽特无助地坐了下来,心里想,唉,要完,就完吧。现在怎么办?我们三个不得不回到城里。然而刚想到这一点,她飞快地看了一眼老史蒂芬,老人家在这乡下种了四十年地,有两次弄得倾家荡产,但她知道,什么东西都不可能使他去城里当一个职员。她为他感到心痛;他一脸的倦容,由于操劳,从鼻子到嘴唇都留下了深深的皱纹。可怜的老人家。有一只蝗虫不知怎么跑到他衣兜里了,他把蝗虫举起来,拿着蝗虫的一只腿。“你那些腿啊,真有劲儿,就像是钢弹簧一样,”他乐呵呵地对蝗虫说。在过去几个小时,他虽然一直在斗蝗虫,踩蝗虫,冲蝗虫喊叫,把蝗虫扫成一大堆一大堆的,然后放火烧掉,然而他却把这一只拿到门口,小心翼翼地扔了出去,让它找它的同伴儿去,仿佛连它的一根头发丝儿都不愿意伤害似的。这使玛格丽特感到很是安慰,她立刻感到高兴了起来,高兴得毫无道理。她想起来了,在过去的三年里,男人们说,他们给彻底毁掉了,再也无法挽回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闺女,给我弄杯喝的,”史蒂芬接着说,他把一瓶威士忌放到他身边。

与此同时,玛格丽特想到,她的丈夫就在外头,在滂沱大雨般的蝗虫群中,当当当地敲着锣,往火堆上扔树叶,浑身上下都粘满了蝗虫。想到这儿她不寒而栗。“您怎么能忍受让它们碰到您呢?”她问史蒂芬。他不满地看了她一眼。她就恰如其分地感到谦卑了,正像他们结过婚后,理查德带她回到农场上时那样感到谦卑一样。当时史蒂芬头一回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她那城里人的打扮——头发是金色的,烫成波浪形,指甲尖尖的,染得鲜红。现在,她完全是一个农民的妻子了,穿着朴实的鞋子和结实的裙子。说不定她最终甚至能让蝗虫落到她身上的。

灌下去几杯威士忌后,老史蒂芬又回去战斗了,现在像是趟水一样,在闪闪发光的棕色的蝗虫的波浪中穿行。

五点钟。再过一个钟头太阳就要落山了。那时蝗虫就会落下来。头顶上还是那么厚厚的一层。树木成了闪着棕色光芒的粗糙的大堆。

玛格丽特哭了起来。整个情况都是那么完全没有希望。不是年成不好,就是蝗灾;不是蝗灾,就是虫害或草原大火。总是有事儿。蝗虫大军那“唰唰”的响声颇似暴风雨中的一座大森林。地面是看不到了,到处是闪着光芒的棕红色的汹涌的波涛。大地像是被淹没在蝗虫里了,被可恶的棕色的洪水淹没了。屋顶在蝗虫的重压之下,好像是要沉没了一样;门在蝗虫的压力之下,像是要退缩了;屋子里像要灌满蝗虫了——天已经是那么黑了。她透过窗户看看天空。空气更加稀薄,飘荡的乌云间或露出些蓝色的缝隙,那蓝色的缝隙也是冷冷的,薄薄的;肯定是太阳就要落山了。透过蝗虫的浓雾,她看见几个人影走近了。先是老史蒂芬,勇敢地大步向前走着,接着是她的丈夫,疲惫不堪,面容憔悴的样子,他们身后是仆人们。他们都在和蝗虫一起爬行。锣声已经停了下来,玛格丽特什么都听不到了,只听得无数的翅膀“沙沙”地响个不停,。

两个男人拍打掉蝗虫,走进门来。

“哎,”理查德亲亲她的脸颊,说,“主要的蝗群已经过去了。”

“看在上帝的份儿上!”玛格丽特愤愤不平,她半是哭,半是说:“这儿的情况糟糕透顶了,不是吗?”因为尽管夜晚的空气不再是浓浓的黑色,是清澈的蓝色了,一群昆虫在空中“嗖嗖”地上下翻飞,但别的一切东西——树木、建筑、丛林和大地——在涌动着的棕色的团块下面,都没有了。

“夜里要是不下雨,把它们困在这里,”史蒂芬说,“要是不下雨,用水把它们压下去的话,明天早上太阳一出来它们就走了。”

“我们一定会有一些蚂蚱的,”理查德说,“不过不是主要蝗群。那也是了不得的。”

玛格丽特自己警醒过来,擦擦眼睛,装作没有哭过的样子,给他们端来一些晚餐,因为仆人们累得都走不动了。她打发他们去场院里休息了。

她端了晚饭后,坐着倾听。她听说,玉蜀黍一棵都没有留下。一棵也没有。蝗虫一走,他们就要把栽植机弄出来了。他们必须重新开始。

玛格丽特心里想,如果整个农场上到处爬的都是蚂蚱,播种又有什么用呢?不过他们谈论政府发的新手册时,她还是听着。手册上讲解如何战胜蚂蚱。外面必须一直有人,在农场上巡逻,观察草丛中的动静。当你发现一片蚂蚱的时候——很小、很活泼的黑东西,像蟋蟀——就在这片蚂蚱周围挖个壕沟,或者使用政府提供的喷雾器对蚂蚱喷洒农药。政府要求,在这个全世界范围内彻底消灭这种祸害的计划中,每一位农民都要配合。总而言之,你必须从根源上铲除蝗虫。这些男人说话,就像是在计划一场战争,玛格丽特都听呆了。

夜晚非常宁静,除了偶尔能听到树枝折断或者一棵树訇然倒下的声音,听不到蝗虫大军在外面安营扎寨的迹象。

玛格丽特睡在理查德旁边的一张床上,她睡得很不好,而理查德睡得跟死去了一样。早晨,她醒来就看到黄色的阳光照在对面的床上——清澈的阳光,偶尔有一块阴影从中移动过去。她走到窗户边。老史蒂芬站在她前面。他站在那里,站在外面,低头凝视着那片丛林。她凝视着,感到大吃一惊——又感到着迷,这完全违背她的意愿。因为每一棵树,每一棵灌木,整个大地,仿佛都点燃起了淡淡的火焰。蝗虫们在展开翅膀,抖掉夜晚落到身上的露珠。到处都微微闪耀着略带红色的金色的微光。

她走出去和老人家站在一起,小心翼翼地站在蝗虫堆里。两个人站着,看着。头顶上,天空是蓝色的——湛蓝而澄澈。

“好美啊,”老史蒂芬满意地说。

啊,玛格丽特想,我们可能是毁了。我们可能要倾家荡产,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见过一大群蝗虫在黎明时分展开翅膀的。

在远处的山坡上,天空中出现了一片淡红色的云块。云块加厚,散开。“它们往那里走了,”老史蒂芬说,“蝗虫的大部队往那里走了,往南走了。”

此刻,蝗虫从树上,从他们周围的地上,在抖动翅膀。它们试一试翅膀,看看翅膀是否足够干,这时候它们就像小飞机一样在谨慎地移动,准备起飞。它们飞走了。一阵红棕色的汽团从延绵几英里的丛林里、从农田里——从大地上升腾了起来。阳光又暗了下来。

粘满蝗虫的树枝伸展开来,它们身上的重量减轻了,但是除了树枝和树干上黑乎乎的骨架以外,什么都没有剩下。没有绿色——一点儿绿色都没有。他们整个早上都在看,他们三个人——理查德终于起床了——棕色的树冠变薄,分裂,散开,向上飞去,和大部队会合,现在,一片棕红色的云块出现在南方的天空里。原先新种的嫩玉蜀黍苗曾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纱,而今却是光秃秃的一片。一幅劫后余生的景象——没有绿色,哪里都没有绿色。

到了中午,淡红色的云团飘走了。偶尔,只有一个蝗虫蹦了下来。地上到处是死蝗虫或是受伤的蝗虫。那些非洲劳工们用树枝把它们扫到一起,收到罐子里。

“玛格丽特,吃过晒干的蝗虫吗?”老史蒂芬问。“二十年前那一次,我破产了,就靠吃玉蜀黍饭和干蝗虫过活,吃了仨月啊。蝗虫还真算是不赖——很像是熏鱼,你要是想想的话。”

可是玛格丽特倒宁肯不去想。

吃过了中午饭,男人们去地里了。所有的庄稼都得重种。要是运气还有点儿好的话,再来一群蝗虫不要这样子过来。不过他们希望不久能下场雨,这样能长出一些嫩草来,要不那些牛就会饿死;农场上连一片草叶也没有留下。至于玛格丽特呢,她在试图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的想法。从现在开始,蝗虫就像是天气一样了——随时都会发生。她感觉就像是一场战争的幸存者;如果这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的乡野不是废墟——唉,那么,什么才算是废墟呢?

不过,男人们吃晚饭时胃口还是很好。

“本来可能会更严重的,”这就是他们说的话,“本来可能会严重得多的。”

这是《外国文艺》上的,应该比较权威

『玖』 多丽丝 莱辛的代表作

多丽丝 莱辛的代表作是【金色笔记】。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笔名简·萨默斯,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第十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3年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7日去世,享年94岁。

『拾』 Doris Leeing 作品<暴力的孩子们>内容梗概。

88岁高龄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0月11日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10月14日,莱辛代表作《金色笔记》中文版译者之一、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陈才宇表示,莱辛与著名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一样是位现实主义作家,她的系列作品生动描述了一群人的生活情状,其中《金色笔记》更是一部史诗性作品。对于《金色笔记》万花筒般繁琐的结构,陈才宇建议读者打破文章原有排列顺序跳跃阅读。

早期题材多涉及种族问题

据了解,多丽丝·莱辛1919年出生于波斯(今伊朗)境内,六岁时随家人迁到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南罗得西亚(现属津巴布韦)的一个农场生活,并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陈才宇称,由于早年在非洲生活多年,莱辛早期作品常以种族问题为题材,她的处女作《青草低吟》(又译《野草在歌唱》)就描述了一名女性白人农场雇主和黑人佣人的关系,揭露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暴力的孩子们》五部曲,以诚实而冷静的笔触记述了一名在非洲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莱辛作品研究者之一黄梅说,《暴力的孩子们》描写的故事情节与莱辛本人的生活轨迹有平行之处。据黄梅介绍,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莱辛对心理学及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的强烈兴趣开始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表现在《简述地狱之行》《黑暗前的夏天》等作品中。后来她又推出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所谓“太空小说”,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此外,莱辛的创作题材还涉及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问题。

关于《金色笔记》 内容服务形式的范例

在莱辛广泛而庞杂的作品中,代表作《金色笔记》堪称鸿篇巨制。《金色笔记》中文版译者陈才宇说,作品打破了莱辛以往按照时序叙事的传统写作方法,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构成。故事题为“自由女性”,女主角为安娜。莱辛将故事分为五节,每节中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分别记录着女作家安娜过去的非洲经历、与政治生活相关的事件和体验。在第四节和第五节之间出现了一个独立的金色笔记。这样一种结构导致小说的内容退居第二位,成为形式的注解和佐证。

这样的结构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障碍。陈才宇建议读者打破原有排列跳跃阅读,比如跳过其他内容,把红色笔记连起来阅读,再照此看其他颜色的笔记。如果光从语言上看,《金色笔记》似乎很平淡,所用的语言是日常口语,浅显而明快。对此,陈才宇说:“莱辛的作品显然不以故事取胜,而是以厚重的思想、巨大的智慧征服读者,那些嗜好阅读离奇的爱情故事或冒险故事的读者一定会很失望。有人也许还会觉得它不堪卒读,因为它像一个大拼盘,把黑色幽默、意识流等各种小说技巧混合在一起。”

陈才宇认为,莱辛作品的魅力在于浅显文字背后隐藏的深邃意义,作者貌似混乱无序的结构其实是她精心设计的一份小说主旨示意图,即它描述出了外情与内情两个层面的状态———外情是指整个世界的混乱与四分五裂,内情是指主人公安娜迷乱的、失重的灵魂。“莱辛并没有标新立异、故弄玄虚。她的艺术尝试是讲究分寸的,有理有据的,在实践中也是可以操作的。”

关于中短篇 节奏明快叙述充满张力

除了长篇,莱辛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和中短篇小说等,其中不乏佳作。

据了解,莱辛早期短篇小说集《故事五篇》曾获得1954年毛姆短篇小说奖。莱辛的中短篇小说按题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洲故事,以作者早年的非洲经验为素材;另一类以当代欧洲特别是英国生活为背景,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另外那个女人》中的作品全都属于后一类。

《另外那个女人》的编者之一黄梅是国内最早关注并研究莱辛作品的专家之一。莱辛的长篇小说叙述冗长,她更喜欢莱辛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节奏明快,叙述充满张力,读起来颇为流畅。”黄梅认为,莱辛的中短篇写作“缩微”地体现了她作为一个严肃的作家在题材、主题和风格上的追求和探索,与她的长篇作品有密切的关联。“从写作方法上看,绝大多数中短篇是写实的,如《喷泉池中的宝物》,是相当完美的传统故事,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

热点内容
不是网络小说发表的平台 发布:2025-05-15 04:16:34 浏览:802
风兔风狐网络小说 发布:2025-05-15 04:15:05 浏览:677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小说 发布:2025-05-15 04:14:24 浏览:116
傻白女配有点甜免费在线阅读小说 发布:2025-05-15 04:00:07 浏览:729
灵异都市小说排行 发布:2025-05-15 03:58:47 浏览:292
比较好看的小说言情偶有肉 发布:2025-05-15 03:58:37 浏览:241
我想免费下载小说拉萨往事 发布:2025-05-15 03:58:34 浏览:260
古代经典言情小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发布:2025-05-15 03:56:25 浏览:573
小说都市超兵王 发布:2025-05-15 03:56:23 浏览:321
莫泊桑短篇小说字数 发布:2025-05-15 03:50:53 浏览: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