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铸剑短篇小说

铸剑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 2022-04-26 09:13:03

A. 鲁迅《故事新编•铸剑》是根据刘义庆《世说新语》里面的故事改写的吗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铸剑》即是基于《搜神记》的故事讲述。

短篇小说《铸剑》诞生于1926年10月,是鲁迅供职于厦门大学期间在集美楼上应《莽原》杂志约稿而创作的。创作完成后,先刊登于《莽原》杂志,后于1936年编入《故事新编》。
最早读这篇小说是在小学三年级,看的是不知从哪里来的一本破破烂烂的缺页的线装的繁体的鲁迅作品集。那时对这篇小说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她是“故事”而且是“新编”的,所以尽管字都认不全,还是囫囵吞枣地看了很多遍。这种断断续续的阅读给我脑子里留下了一种奇异的印象:一个由嘶啦啦腾起的白气纯青的透明的剑寡言少语的黑衣人和上下翻腾的人头拼凑起的光怪陆离的印象。可能因为故事开始于一个漆黑的晚上和那个黑衣人的缘故,整个故事给我留下的是黑漆漆的感觉。到现在为止,这篇小说在我的印象里还是黑漆漆的。那么,她这种黑色的调子究竟是源于黑色场景的渲染还是来自作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心理表达呢?
黑色的时代背景

《铸剑》写于1926 年,此前,鲁迅在北平经历了“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离京南下,在厦门大学开始创作在中山大学完成创作。作者在小说中表现的复仇精神,和现实斗争是紧紧联系着的。在女师大事件、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中,鲁迅耳闻目睹了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凶残和暴虐,激起了极大的愤怒,他认为应该“抽刃而起,以血偿血”。现实的严酷也促进了鲁迅思想的发展,在坚持文化战斗的同时,他深深认识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鲁迅在给许广平的通信里面就曾经说过:“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铸剑》这篇小说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创作的。
鲁迅之所以没有用杂文的形式直接表示对黑暗时代的控诉,一个可能是此类文章已经写过了(《纪念刘和珍君》);更有一个可能是阴差阳错: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序言里说:直到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洞洞的。而北平的未名社,却不绝的来信,催促杂志的文章。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可见,《铸剑》的诞生有其偶然性的一面:杂志催稿的时候,恰好“翻着古书”,于是这篇古今交织的散发着奇异色彩的小说就诞生了。
鲁迅说不愿意想到目前,估计是被黑暗的气氛搞得喘不过气来,借由一堆故纸逃避一会儿,轻松一下,但其实心里还是想着目前------这又是回避不了的。只好借古说今了,可是今令人绝望,绝望得让人想笑,冷笑,鲁迅于是换了种说法,天马行空起来,油滑起来,荒诞起来,用浓重的墨色在稿纸上肆意涂抹起来------爱懂不懂,管他妈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作这篇以复仇为主题的旷世奇文又是必然的。
黑色的死亡气息

美术家陈丹青在《鲁迅与死亡》这篇演讲里拟定了一份鲁迅身边的死亡名单:
鲁迅的父亲(不到四十岁,死于病)
范爱农(三十多岁,死于溺水)
陶元庆(三十六岁,死于急病)
陈师曾(四十七岁,死于急病)
刘和珍(二十出头,死于枪杀)
韦素园(三十岁,死于肺病)
萧红(三十岁出头,死于肺病)
柔石(不到三十岁,死于死刑)
瞿秋白(三十六岁,死于死刑)
杨杏佛(四十岁左右,死于谋杀)
以上都是鲁迅生前所经历的亲友的死亡,这些死亡要么是暴病而亡,要么是死于枪杀,总之都属于非正常死亡。不知道冥冥之中是否真有定数,如毕加索死前所说:我的死将如海难,周围的小船为之沉没。一个大人物的命运,决定着他身边人的命运的起伏。毕加索死后,他的一个儿子造车祸而自杀,一个情人死于疯人院,最后一位夫人不久也举枪自杀。
鲁迅在去世的那年,写过一篇文章《死》,一个多月后,他真的就死了。这篇文章中鲁迅写了自己的遗嘱,遗嘱的最后一句是: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被死亡气息包围着的鲁迅,从不避讳谈死,死亡是黑色的,是没有一丝光亮的黑色,永恒的黑暗,鲁迅知道那里是永恒的归宿,黑暗而温暖,所以他摆出一副与人世间诀绝的态度说,我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式的报仇

鲁迅曾引用明朝人的话说,我的故乡不是藏污纳垢之地,而是报仇雪耻之乡。
鲁迅的话没有错,浙江这个地方,是报仇雪耻之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未清初反抗异族毁家纾难;清末民初光复会群雄视死如归慷慨悲歌。都给鲁迅留下了刻骨的印象。
像光复会坚持由鼓吹而趋向力行,开始武装革命一样,鲁迅也逐渐意识到: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
被剖肝挖心的徐锡麟,被闹市砍头的秋瑾,都走进了鲁迅的作品。
但国人的麻木和看客的不仁使鲁迅感到绝望。于是鲁迅在《铸剑》里化作那个孤独的黑衣人,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他为复仇而生,也必将为复仇而死,为复仇,黑衣人是不择手段的,哪怕是两命抵一命。但不择手段不等于不讲策略地蛮干胡来:黑衣人用变戏法的方式,把王从宝座上诱下来,心甘情愿地一步步走向死亡。
黑衣人将王的脑袋砍落在沸水之中,让眉间尺亲手报自己的杀父之仇,毕竟,眉间尺为报此仇已经抛弃了自己的身躯。
这是他应该得到的。
眉间尺名字的由来源于他的长相——眉间广尺,我认为这活脱是一幅痴呆相。眉间尺难道不是一个痴呆的人吗?他十六岁的时候,母亲告诉他到了该报父仇的时候了,他背起那把宝剑就出门了;树林里黑衣人说要他的宝剑和脑袋,他一剑削去自己的头颅,用两只手——手抓住自己的头颅,一手手握宝剑——把它们一起交给黑衣人,并没有说半句多余的话。
当眉间尺和王的脑袋在沸水里互相撕咬逐渐落于下风时,黑衣人将自己的脑袋砍入水中,与眉间尺的头一起齐心协力把王的头咬得一动不动了。
我们看到的正是鲁迅的复仇方式,没有任何宽恕和妥协,要把仇人赶尽杀绝,哪怕追到天涯海角,追到阴曹地府,也要一雪前耻。
我们不要指责鲁迅的偏激,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群体固然有偏执的一面,但这种偏执正是他们对黑暗时代的一种矫枉过正。陈独秀说过“矫枉必须过正”。另一方面,这种复仇方式其实也是中国的传统,那种“时日何丧,予及汝偕亡”的复仇的传统。

《铸剑》中的美学

从美学的角度看,诸如战争革命这类人类的暴力行为属于壮美。美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源自西方,西方美学里面有暴力美学这个概念。
中国人的观念里,暴力不是个好玩意儿,似乎跟美扯不上关系。但其实中国人早就开始欣赏暴力美。《水浒传》里武松杀嫂,多么残忍多么美;我们小时候看《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军教片,感受到的也是暴力美。
暴力美做为一种观念进入中国,还是跟电影这种文艺形式有关。比如香港导演吴宇森的枪战片的一些场景:教堂白鸽鲜血死亡和子弹。被解读为暴力美学。吴宇森在好莱坞的成功,关键的因素就是他电影中的暴力美被西方观众所认可。
台湾学者蒋勋说: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用这个观点来立论的话,暴力美的本质也是孤独。
《铸剑》里的人物都是孤独的。王是孤独的:虽富拥天下,群臣美女围绕却仍然高兴不起来。眉间尺是孤独的:十六岁前活在母亲的谎言中,一旦知道了真相,却要义无反顾地去报仇。黑衣人更是孤独的,他那身装束就不像是在人堆里混的。眉间尺的母亲也是孤独的,十六年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只为长大后报仇。
《铸剑》这篇小说给我们的心理传递了一种侵略性或是残酷性的力量,这种力量经由鲁迅的如椽大笔被无限放大,我们并不清楚这种力量有多大,甚至连其中的有些意义也变得含混不清。但我们却可以从阅读中感受到舒缓释放感觉到异样的快乐,这就是“暴力”与“美学”的结合。
我们为什么会欣赏暴力呢?因为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暴力从一种生存能力蜕变为内心的欲望;我们为什么会欣赏美呢?因为美是孤独的,我们也是孤独的,我们与美是心心相印的。
我们还会孤独下去,因此《铸剑》给我们带来的这种美是永恒的。

B. 如何评价鲁迅的《铸剑》

《铸剑》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鲁迅在其中不仅塑造了两位有英雄主义气质的人物——黑色人晏之敖和眉间尺,而且还描绘了惊心动魄的情节。

最重要的是,这篇小说传达鲁迅了对复仇精神的辩证理解,启发了我们对复仇主题的反思。

C. 鲁迅的短篇小说《铸剑》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从复仇到虚无,鲁迅先生揭示了整个人类灵魂的存在状态,具有深刻的内涵与哲理,这种对人性的孤独者的守望,恰似黑暗里的一首舞曲,在痛苦中将艺术留给后人。

《铸剑》这一小说通过对传统故事题材的改编,塑造了现代化的复仇者形象。与此同时,受作者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的影响,鲁迅先生也不自觉地解构了眉间尺这一少年复仇者形,使其沦为一个"看"与"被看"的可悲又可怜的人物。

(3)铸剑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铸剑》写于1926年底,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作品对复仇精神的描写,是紧紧联系着现实斗争的,在女师大事件、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中,鲁迅目睹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凶残和暴虐,激起了极大的愤怒,认为应该“抽刃而起,以血偿血”,这种精神就体现在了作品中。

现实的严酷也促使了鲁迅思想的发展,在坚持文化战斗的同时,他深深认识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鲁迅在1925年跟许广平的通信第十封里面就这样说过:“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很显然《铸剑》这篇小说在古代传说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D. 鲁迅铸剑主要内容

就是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啊,他们铸了剑献给了王,却被王杀掉。谁知到他们留了后手,即把雌剑献给了王,雄剑藏了起来。他们的儿子带着雄剑去报仇,在一个无名氏的帮助下,最终3人和王同归于尽。

其实,短篇小说你自己看一遍更好。鲁迅写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讽刺社会现象。说白了是讽刺所有中国人。

E. 鲁迅短篇小说有那些

鲁迅有三本短篇小说集:
1.《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新青年》,狂人,“看 / 被看”,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之一。

《孔乙己》1919,孔乙己,“看 / 被看”,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之一。

《药》1919,“看 / 被看”,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之一。

《明天》单四嫂子,“看 / 被看”

《一件小事》1919,“我”与车夫

《头发的故事》“看 / 被看”

《风波》1920,七斤

《故乡》1921,闰土

《阿Q正传》1921、12,连载于《晨报副刊》阿Q,“看 / 被看”

《端午节》

《白光》知识分子形象陈士成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1922年。

2.《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祝福》1924年,祥林嫂,“看 / 被看”。

《在酒楼上》(吕纬甫)1924年,

《幸福的家庭》

《肥皂》四铭

《长明灯》“看 / 被看”

《示众》“看 / 被看”

《高老夫子》高尔础

《孤独者》(魏连殳)1925年,

《伤逝》1925年,涓生、子君,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弟兄》

《离婚》1925年《语丝》,爱姑,也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3.《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8篇:

《序言》

《补天》原名《不周山》。

《奔月》

《理水》“看 / 被看”

《采薇》1935、12,“看 / 被看”

《铸剑》1927,原名《眉间尺》,“看 / 被看”

《出关》

《非攻》

《起死》1935、12,

《怀旧》作品中的人物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F. 鲁迅的铸剑想要表达什么

鲁迅的《铸剑》从复仇到虚无,鲁迅先生揭示了整个人类灵魂的存在状态,具有深刻的内涵与哲理,这种对人性的孤独者的守望,恰似黑暗里的一首舞曲,在痛苦中将艺术留给后人。
《铸剑》是鲁迅非常知名的一部短篇小说,很多研究者都想从故事里找出意义来,为父复仇而死的传说在中国是不少见的,被冠以忠孝的名义后终沉溺于历史的洪流中。而《铸剑》似乎倾注了鲁迅先生极大的心血,最终也不辜负期望成为先生探寻人类灵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独的代表之作,其极具先锋的艺术内涵仍恩泽此后的众多作家。
《铸剑》为何写得这样酣畅淋漓、大快人心?如前所说,这就不仅有赖于鲁迅对之题材的熟稔,而更得力于他的半生血火交织的斗争经历了。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他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

G. 简介鲁迅《铸剑》。 辽师2009现当代文学考研试题

《铸剑》是鲁迅交织着自己半生的爱恨、凝聚着自己的全部血泪写成的。
鲁迅一生最反对两个东西,一个是锦衣玉食、残民以逞的反动统治者,一个便是卑躬屈膝、低眉顺眼的奴才主义。即使在自己的《遗嘱》中,他仍这样教导自己的家人:“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且介亭杂文末编?死》)鲁迅看不起那一套忍辱求全的折中调和。看不到这一点,不足以语鲁迅;看不到这一点,也不足以谈《铸剑》。
众所周知,《铸剑》根据的是《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这则故事本来就充满了向反动统治者的复仇主义精神。试想:楚王命名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成,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报了深仇大恨。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到了鲁迅笔下,就更加生动感人了。
《铸剑》为何写得这样酣畅淋漓、大快人心?如前所说,这就不仅有赖于鲁迅对之题材的熟稔,而更得力于他的半生血火交织的斗争经历了。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他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自选集?自序》)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他深切地感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秋瑾的被杀、袁世凯的大杀“革命党人”、“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至1926年“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它是鲁迅革命的复仇主义的艺术结晶。值得注意的是,初稿1926年10月写成后,他没有马上拿去发表。1927年初带到广州后,他还在考虑,还在打磨。直到1927年4月3日,他才正式定稿、寄出发表了。自然,这篇小说也就表现了他到广州之后的新的观察、新的体验。而当时的广州,“红中夹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已经日益表面化。“山雨欲来风满楼”,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四一二”、“四一五”大屠杀已经在酝酿中了。3月20日的广州“中山舰事件”,舰长、共产党人李云龙的被杀害,正是这场大屠杀的信号和前奏。具有高度革命警觉性的鲁迅,更有把握地修改、定稿了他的《铸剑》,一篇优秀的历史小说便这样诞生了。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39788297

H. 可否请大家把余华、苏童、莫言、王朔推荐的各10篇...

余华: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 新世界出版社新近出版了由当前最具实力的四位小说家余华、莫言、王朔、苏童联手推出的“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四位作家以一流小说家的洞察力和领悟力,选出了他们苦读和苦练数十年对自己创作影响最大的小说。读者可从中看到作家与作家间的心有灵犀或神合貌离,选家与选家之间的大相径庭或不谋而合,由此对这4位作家的个人文学特色有了更进一步了解。 几位作家在各自书前“序”里,对自己所选的每一篇作品都进行了非常深刻而又感性的分析,本报从中摘录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余华:温暖的旅程 《青鱼》(杜克司奈斯)、《在流放地》(卡夫卡)、《伊豆的歌女》(川端康成)、《南方》(博尔赫斯)、《傻瓜吉姆佩尔》(辛格)、《孔乙己》(鲁迅)、《礼拜二午睡时刻》(马尔克斯)、《河的第三条岸》(罗萨)、《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莱恩)、《鸟》(布鲁诺·舒尔茨) 我经常将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名字放在一起,并不是他们应该在一起,而是出于我个人的习惯。我难以忘记1980年冬天最初读到《伊豆的歌女》时的情景,当时我20岁,我是在浙江宁波靠近甬江的一间昏暗的公寓里与川端康成相遇。五年之后,也是在冬天,也是在水边,在浙江海盐一间临河的屋子里,我读到了卡夫卡。谢天谢地,我没有同时读到他们。当时我年轻无知,如果文学风格上的对抗过于激烈,会使我的阅读不知所措和难以承受。在我看来,川端康成是文学里无限柔软的象征,卡夫卡是文学里极端锋利的象征;川端康成叙述中的凝视缩短了心灵抵达事物的距离,卡夫卡叙述中的切割扩大了这样的距离;川端康成是肉体的迷宫,卡夫卡是内心的地狱。我们的文学接受了这样两份绝然不同的遗嘱,同时也暗示了文学的广阔有时候也存在于某些隐藏的一致性之中。川端康成曾经这样描述一位母亲凝视死去女儿时的感受:“女儿的脸生平第一次化妆,真像是一位出嫁的新娘。”类似起死回生的例子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同样可以找到。《乡村医生》中的医生检查到患者身上溃烂的伤口时,他看到了一朵玫瑰红色的花朵。 这是我最初体验到的阅读,生在死之后出现,花朵生长在溃烂的伤口上。 据我所知,鲁迅和博尔赫斯是我们文学里思维清晰和思维敏捷的象征,前者犹如山脉隆出地表,后者则像是河流陷入了进去,这两个人都指出了思维的一目了然,同时也展示了思维存在的两个不同方式。一个是文学里令人战栗的白昼,另一个是文学里使人不安的夜晚;前者是战士,后者是梦想家。这里选择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叙述上惜墨如金的典范,都是文学中精瘦如骨的形象。在《孔乙己》里,鲁迅省略了孔乙已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孔乙己的腿被打断后,鲁迅才开始写他是如何走来的。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当孔乙己双腿健全时,可以忽视他来到的方式,然而当他腿断了,就不能回避。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先是声音传来,然后才见着人,这样的叙述已经不同凡响,当“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钱后,令人战栗的描述出现了,鲁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话,“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 (摘自《温暖的旅程》,余华文。) 苏童:枕边的辉煌 《威克菲尔德》(霍桑)、《万卡》(契诃夫)、《羊脂球》(莫泊桑)、《傻瓜金佩尔》(辛格)、《纪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福克纳)、《阿拉比》(乔伊斯)、《第三者》(博尔赫斯)、(鸿鸾禧)(张爱玲)、《圣诞节忆旧》(卡波特)、《马辔头》(卡佛)。 谈及短篇小说,古今中外都有大师在此领域留下不朽的声音。有时候我觉得童话作家的原始动机是为孩子们上床入睡而写作,而短篇小说就像针对成年人的夜间故事,最好是在灯下读,最好是每天入睡前读一篇,玩味三五分钟,或者被感动,或者会心一笑,或者怅怅然的,如有骨鲠在喉,如果读出来这样的味道,说明这短暂的阅读时间都没有浪费,培养这样的习惯使一天的生活始于平庸而终止于辉煌,多么好! 当然前提是有那么多好的短篇可以放在枕边。 张爱玲是这个选集里唯一的一位汉语作家,需要澄清的是我并不认为她是在国产短篇小说创作中唯一青史留名者,我选《鸿鸾禧》,是因为这篇作品极具中国文学的腔调,简约的白话,处处精妙挑剔,一个比喻,都像李白吟诗一般煞费苦心。就像此篇中两个待字闺中的小姑子二乔和四美,她们为哥嫂的婚礼精心挑选行头,但张爱玲说,虽然各人都认为在婚礼中是最吃重的角色,但“对于二乔和四美,(新娘子)玉清是银幕上最后映出的雪白的‘完’字,而她们则是精彩的下期佳片预告。”张爱玲小说最厉害的就是这样那样聪明机智的比喻,我一直觉得这样的作品是标准中国造的东西,比诗歌随意,比白话严谨,在靠近小说的过程中成为了小说。…… (摘自《枕边的辉煌》,苏童文。) 莫言:锁孔里的房间 《灯塔看守人》(显克微支)、《南方高速公路》(科尔塔萨尔)、《死者》(乔伊斯)、《普鲁斯军官》(劳伦斯)、《巨翅老人》(马尔克斯)、《公道》(福克纳)、《白净草原》(屠格涅夫)、《乡村医生》(卡夫卡)、《桑孩儿》(水上勉)、《铸剑》(鲁迅) 我想一个好的短篇小说,应该是一个作家成熟后的产物。阅读这样一个短篇小说,可以感受到这个作家的独特性。就像通过一个细小的锁孔可以看到整个的房间,就像提取一个绵羊身体上的细胞,可以克隆出一匹绵羊。我想一个作家的成熟,应该是指一个作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所谓的风格,应该是一个作家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不混淆于他人的叙述腔调。这个独特的腔调,并不仅仅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这种氛围或者像烟熏火燎的小酒馆,或者像烛光闪烁的咖啡屋,或者像吵吵嚷嚷的四川茶馆,或者像音乐缭绕的五星级饭店,或者像一条高速公路,像一个马车店,像一艘江轮,像一个候车室,像一个桑那浴室……总之是应该与众不同。即便让两个成熟作家讲述同一个故事,营造出的氛围也决不会相同。 第一次从家兄的语文课本上读到鲁迅的《铸剑》时,我还是一个比较纯洁的少年。读完了这篇小说,我感到浑身发冷,心里满是惊悚。那犹如一块冷铁的黑衣人宴之敖者、身穿青衣的眉间尺、下巴上撅着一撮花白胡子的国王,还有那个蒸气缭绕灼热逼人的金鼎、那柄纯青透明的宝剑、那三颗在金鼎的沸水里唱歌跳舞追逐啄咬的人头,都在我的脑海里活灵活现。我在桥梁工地上给铁匠师傅拉风箱当学徒时,看到钢铁在炉火中由红变白、由白变青,就联想到那柄纯青透明的宝剑。后来我到公社屠宰组里当小伙计,看到汤锅里翻滚着的猪头,就联想到了那三颗追逐啄咬的人头。一旦进入了这种联想,我就感到现实生活离我很远,我在我想象出的黑衣人的歌唱声中忘乎所以,我经常不由自主地大声歌唱:阿呼呜呼兮呜呼呜呼——前面是鲁迅的原文;后边是我的创造——呜哩哇啦嘻哩吗呼。长大之后,重读过多少次《铸剑》已经记不清了,但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渐渐地我将黑衣人与鲁迅混为一体,而我从小就将自己幻想成身穿青衣的眉间尺,我知道我成不了眉间尺,因为我是个怕死的懦夫,不可能像眉间尺那样因为黑衣人的一言之诺就将自己的脑袋砍下来。…… (摘自《锁孔里的房间》,莫言文。) 王朔:他们曾使我空虚 《莺莺传》(元稹)、《白娘子永镇雷锋塔》(冯梦龙)、《驿站长》(普希金)、《献给爱丝美的故事》(塞林格)、《忧国》(三岛由纪夫)、《没有毛发的墨西哥人》(毛姆)、《刎颈之交》(欧·亨利)、《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博尔赫斯)、《采薇》(鲁迅)、《他们不是你丈夫》(雷蒙德·卡佛) 基本上,当我空虚的时候,想要加倍空虚,我就读小说。在没有流行音乐安慰我们的时代,小说差不多是引导我脱离现实,耽于幻想的唯一东西,总能满足我精神上自我抚摩的愿望,不跟人在一起也不惊慌。我的情感发育是通过小说完成的,那使我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个瞬间超越了平凡的生活。总的来说,我读小说不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寻找教义,获得人生哲理指南什么的,正相反,是为了使自己更悲观。美好的东西在小说中往往被轻易毁灭,看得多了,便也怀疑现实。日常生活很平淡,心碎的体验一般来自阅读,习惯了,也觉得是难得的享受,又安全,进而觉得快乐是一种肤浅的情绪,尤其见不得那些宏大辉煌标榜胜利成功的叙事,觉得大都是胡扯,自欺欺人,哪个人不是拼命挣扎,谁要你来激励?我不想变成畜生,很大程度上要靠优美小说保护我的人性,使我在衣食无忧一帆风顺中也有机会心情暗淡,绝望,眼泪汪汪,一想起自己就觉得比别人善良,敏感,多情以及深沉。很多时候,我还以为从小说中能发现人生的真相。 这就是我的阅读趣味,从小说中汲取堕落的勇气和抗拒生活的力量。话说的有点大,似乎又拿小说当先生当武器了,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密友,需要了,找人家聊聊,不需要了,也很久想不起来打个电话。 这里选的十个短篇小说都是曾令我有所感的。识者可以看出我的偏好,也无非是殇情和调侃两类,《莺莺传》《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驿站长》《献给爱丝美的故事》《忧国》可算殇情,《没有毛发的墨西哥人》《刎颈之交》《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采薇》《他们不是你丈夫》大都是调侃,卡佛略微正经一点,博尔赫斯玩的比较深。 (摘自《他们曾使我空虚》,王朔文。)

I. 鲁迅的短篇小说铸剑中的眉间尺为什么那么相信那个黑衣人不怕被坑吗

0我相信以小说的环境 眉间尺是经过生死权衡的
首先他自己没有能力击毙大王这点他自己肯定是经过权衡的
成功率0%
相信黑衣人成功率50%(要么真、要么假)
而真的可信度有多少呢

主人公不是傻子,优柔寡断必定思量过多

黑衣人对主人公身份绅士的熟知度进行判断

思量就是判断,思索的过程
在交谈、辨识、询问的过程中
真的几率一定大于60%

在倾听计划的同时对计划的真实度进行辨识
一个毫无关系的江湖骗子
根本没有必要编出这样的瞎话
这样真的几率大于60%

退一步讲
万一是假的黑衣人图谋他剑
将一个孩子干掉的夺财与说一大堆鬼话骗信任
是否多此一举呢
这样真的几率又大于60%

大于50%*(1+0.6*0.6*0.6)
大于60%这种几率去完成一项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务
一定要赌的!!!

J. 铸剑是属于鲁迅的哪本书

属于鲁迅的故事新编本篇最初发表时未署写作日期。现在篇末的日期是收入本集时补记。据《鲁迅日记》,本篇完成时间为一九二七年四月三日。

热点内容
不是网络小说发表的平台 发布:2025-05-15 04:16:34 浏览:802
风兔风狐网络小说 发布:2025-05-15 04:15:05 浏览:677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小说 发布:2025-05-15 04:14:24 浏览:116
傻白女配有点甜免费在线阅读小说 发布:2025-05-15 04:00:07 浏览:729
灵异都市小说排行 发布:2025-05-15 03:58:47 浏览:292
比较好看的小说言情偶有肉 发布:2025-05-15 03:58:37 浏览:241
我想免费下载小说拉萨往事 发布:2025-05-15 03:58:34 浏览:260
古代经典言情小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发布:2025-05-15 03:56:25 浏览:573
小说都市超兵王 发布:2025-05-15 03:56:23 浏览:321
莫泊桑短篇小说字数 发布:2025-05-15 03:50:53 浏览: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