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短篇小说之恋母

短篇小说之恋母

发布时间: 2023-04-01 05:18:50

① 两篇中短篇小说的文学评论

《心经》 张爱玲的短篇
人物分析: 但是有点长。。
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她的短篇小说《心经》更是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或者说从心态上无法接受。甚至有部分人说根本不明白张爱玲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小说,一点儿都看不懂。其实,作品与读者之间是有互相选择的特性的,《心经》尤其体现了这一点。读《心经》,先要明白张爱玲那种不落俗套、天马行空、甚至带点儿偏执狂的女性的思维方式和心态。这一点上如果能通达了,那《心经》也就不难读了。就像题目暗示的,在这场畸形的爱恋中,每个人物心里都有一本经,人人有异,本本不同。
很明显,许小寒是一个非常聪明、早熟的女性。在文中可以看出来,小寒的身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男孩子喜欢她,她非常有魅力。典型的代表就是龚海立。龚海立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学习、前途,样样都好,也有女生喜欢他。但是,在许小寒和龚海立二者的关系中,很明显,龚海立根本不是小寒的对手。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一向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完全敬而远之。”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聪慧、有自我意识的年轻女性身上都不为过。因为一般来说,在年轻的时候,女性在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比男性发育的要早,也更加敏感,所以,一个20岁的男性的心理成熟度有可能只是是跟一个15、16岁左右的女性差不多。像小寒这样聪慧的女性不喜欢自己身边年龄差不多的男孩子是可以理解的。许小寒那么清灵、敏感、骄傲,而龚海立在相比之下那么迟钝、俗气、笨重。
而她周围的环境又为她的“畸恋”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就是时代的转变。在中国古代,一般的家庭里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而在张爱玲的时代就不一样了。这篇小说是1943年写的,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接触到了新型的家庭模式,许峰仪无疑也是。父亲不再是仅仅代表“严厉、父权、家长、尊敬”的符号。他可以以相对平等的姿态与女儿一起生活、玩乐。许小寒从小接触到的父亲是疼爱她的,亲近的,平等的,而不是像以前的父亲一样:严厉的,高高在上的、需要去敬重的。这其实就是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父”的形象。对传统父权的反叛在作者张爱玲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张爱玲其实扮演了一个反叛者的形象,父亲在她心里没有任何权威可言。既然父亲不再是“不可触及的权威”,那“爱”也就有了可能。试想一下,如果张爱玲的父亲是传统型的父亲,拥有不可动摇的“父权”,那张爱玲有可能写出这样的文本吗?如果许小寒的父亲也是传统“父权”的代表,那小寒还有可能爱上他吗?其实,许峰仪在这篇文章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了,不是一个“父亲”,而只是一位“男性”,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父性”。跟一个没有“父性”的、很优秀(文中说许峰仪有钱有权,且从字里行间可以推断出他应该很优秀)的男性一起生活那么久,有感情是符合情理的。
作为“父亲”,许峰仪无疑是不合格的。他明明知道女儿对他的感情,但还一直配合、纵容,这是许小寒不能自拔的直接原因。另外,作为一个纯粹的“男性”,他也是不合格的。从他对待三位女性的方式就可以看出。
第一是许太太。很多读者非常疼惜许太太,说她是伟大的母亲。但是对待这样一个很好的女性,他是怎么做的呢?随着许小寒渐渐长大,她把许太太比下去了,她更年轻、更漂亮、更聪明。所以,许峰仪渐渐的把爱移到了许小寒身上。文中许太太提到:“我三十岁以后,偶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着笑……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所以,应该怪的是许峰仪。作为人夫,这种时候,这种行为,是他应该有的吗?
第二个便是许小寒。毫无疑问,许峰仪是爱过许小寒的。小寒真的很优秀。在这种关系毫无威胁的时候,他可以安然的享受。但是,许小寒是要长大的。一方面,他不能再欺骗自己了,许小寒在渐渐的脱离“孩子”这个概念,走向一个成熟的女性。文中有提到许峰仪意识到了:“小寒——那可爱的大孩子,有着丰泽的,象牙黄的肉体的大孩子……” 、“峰仪猛力掣回他的手,仿佛给火烫了一下,脸色都变了,掉过身去,不看她”。许峰仪还没有开放到可以与自己的女儿有什么结果的地步,许小寒也到了该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的年纪,所以,他必须得放弃,为了她,更为了自己。小寒的爱那么狂烈,如果在这样下去,指不定会造成什么后果。他也想要健康、正常的生活。这种爱如此自私,必须要停留在不伤害他的利益的范围内。没有许小寒他照样可以过的很好。所以,放弃小寒的时候他没什么太大的痛苦。因为他找到了替身。
就是第三个:段绫卿。他对这个女性的伤害不言而喻。他自己也知道,绫卿是放弃了更合适的龚海立、出于对自己的爱而跟着他的。他对绫卿的需要就是对小寒的补充。绫卿与小寒长的很像,但,她不是许峰仪的女儿。所以,许峰仪想要怎样都可以。而补偿,就是金钱、物质。
这就是许小寒爱的人。那么不值。符合了张爱玲一贯的写作路子,世俗。
其实就像许峰仪在文中说小寒的一句话:“天下的天真的女孩子,大约都跟你差不多罢!”这是一句反讽的话,但很好的概括了许小寒的特色:天真又卑鄙。天真体现在她爱的纯粹以及对爱的坚持。她的爱是不掺杂任何别的成分的。比起许峰仪的自私、段绫卿的世故,她的爱无疑是最真诚的。她坚信许峰仪只会从许太太和许小寒中做选择,她以为她控制了许峰仪,但她真的是太天真了,不是许峰仪的对手。所以,当她得知许峰仪和段绫卿的关系时才会反应那么剧烈。从这一点来看,许小寒虽然比白流苏就更天真一些。但同时,她是那么自私、卑鄙。为了保住许峰仪的爱,她把自己的妈妈当做情敌,伤害了自己的朋友波兰(当然,波兰又报复回来了,这就是张爱玲的真实与世故),利用了龚海立,不惜撒谎、撒泼……这是张爱玲笔下又一个略带畸形的女性形象,与同年发表的《沉香屑》、《金锁记》、《倾城之恋》等作品中的女主角一样,可怜又可恨。
但在我看来许小寒的某些特质是受到作者的肯定的,从文章开头就可以看出来。许小寒出场时的气质其实跟张爱玲本人的气质很像,文中说她:“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她的价值在于她爱,她追求,她反抗。她有积极地热烈的世俗的生活方式,嚣张跋扈,就像张爱玲本人。“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相比之下,许太太就像是一个反面。她以前不阻止许小寒与许峰仪之间的感情,因为她不敢相信;后来,段绫卿出现了,她也不去反抗,因为在她看来,爱就那么几年,爱过去了就没了。她和许峰仪也是因为爱而结婚的,最后还不是沦落到这样一种地步。她所要求的只是一个能过得下去的生活,一个表面上还完整的家。就像许峰仪走之前她说的关于药的那番话,她只想安安静静的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等待着许峰仪爱完了之后回到她的平凡的生活中来。这也是一个悲剧女性的形象。

可以节选嘛

《边城》 沈从文的短篇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湘西苗族幕的“本质”。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麂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在这里他们是“在家的”。翠翠的形象取材于泸溪绒线铺的女孩、青岛崂山的乡村女子和“身边的新妇”沈夫人。《边城》里的爱情故事,讨论的是文化问题,性的话语和文化的话语交织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从文的文化恋母情结,铭刻下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如乾嘉苗民起义)。
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一转眼便十三岁了。”爷爷这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爷爷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轻”的形象的说明。爷爷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剧,“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年迈衰老的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爷爷死了”,翠翠这个历史的孤儿能否加入到新的历史的脚步中去呢?

② 劳伦斯的文学地位

为二十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可爱的夫人》是劳伦斯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这篇小说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是劳伦斯青年时期的母亲的绝妙写照,也是劳伦斯“恋母情结”的小说杰作。
《恋爱中的女人》与《虹》同样代表了劳伦斯小早闭携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它态慧以非凡的热情与深度探陆伏索了有关恋爱的心理问题。

③ 外国短篇小说百篇必读的图书目录

英国
萨基
敞开着的窗户
黄昏
毛姆
无所不知先生
午餐^
高尔斯华绥
质量
雅各布斯
猴爪
吉卜林
约尔小姐的马夫
威尔斯
被盗的杆菌
吴尔夫
墙上的斑点
曼斯菲尔德
画册的一页
小姑娘
爱尔兰
奥康纳
我的恋母情结
法国
巴尔扎克
刽子手
梅里美
马铁奥大义灭亲
左拉
陪衬人
波德莱尔
情人的形象
法朗士
圣母的杂耍艺人
莫泊桑
剥皮刑犯的手
西蒙的爸爸
都德
科尔尼师傅的秘密
教皇的骡子
巴比塞
十字勋章
埃梅
穿墙记
特罗亚
最好的顾客
加里

德吕翁
时来运转
俄罗斯
普希金
驿站长
果戈理
马车
……
德国
奥地利
瑞士
意大利
西班牙
波兰
匈牙利
美国
加拿大
乌拉奎
墨西哥
哥伦比亚
印度
日本
泰国
吉尔吉斯斯坦
南非
澳大利亚

④ Sons and Lovers的写作背景

作者的背景:劳伦斯出生于英国诺丁汉郡,他的父亲是一位煤矿工人,而他的母亲则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正因如此,他的父母关系非常恶劣,这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02年,劳伦斯患上肺炎,他的工厂职员的职业刚刚开始便因此而结束了。劳伦斯开始接受教师职业培训。起初,他在自己家乡教授矿工的孩子们。后来他重返校园接受教育,并于1908年取得诺丁汉大学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
在克罗伊登执教期间,劳伦斯的一些诗作引起了《英国评论》的编辑福特·马多克斯·休佛的注意。劳伦斯的短篇小说《菊花香》就发表在这本杂志上,并在伦敦引起了反响。于是一位伦敦的出版商开始向劳伦斯约稿,这是劳伦斯作家生涯的开始。1910年,劳伦斯出版了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此后不久,他的母亲就病逝了。有传闻说劳伦斯为了减轻母亲病重的痛顷备苦而故意加大她服药的剂量。劳伦斯和他的母亲关系非常亲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儿子与情人》(1913)曾引发西方评论界关于“恋母情结”的巨大争议。母亲的去世是劳伦斯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
母亲去世之后,劳伦斯肺炎复发,很快恶化成肺结核并最终要唯乎孙了他的命。在身体稍微痊愈的时候,他便决定彻底放弃教师职业,做一名专职作家。1912年,劳伦斯和他在诺丁汉大学的现代语言学教授的妻子弗丽达·冯·里希托芬私奔至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两人返回英国,并于1914年7月13日结婚。由于在一战中德国和英国是交战国,劳伦斯夫妇始终生活在官方的监视之下,他们的生活非常贫困。1915年,劳伦斯最优秀的作品《虹》一出版就因淫秽而被禁。他们甚至被指控在康沃尔海岸向德国潜艇传送谍报信息。

小说背景:
小说背景是劳伦斯的出生地——诺丁汉郡矿区。
劳伦斯通过现实主义和心理分析的写作方法,描写了十指链九世纪末叶英国工业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和特定环境下母子间和两性间的复杂、变态的心理。他强调人的原始本能,把理智作为压抑天性的因素加以摒弃,主张充分发挥人的本能。小说中,劳伦斯还对英国生活中工业化物质文明和商业精神进行了批判。

⑤ 找一些短篇继母与继子恋爱的现代言情小说

《和亲宠妃:捣蛋小子俏后妈(原:替身郡主)》
《王妃小后妈》
《我,在古代当后妈》

⑥ 莫言的代表作是啥

盘点莫言十部经典作品
《蛙》: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09年12月
【内容简介】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困穗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丰乳肥臀》:讴歌生命意义和伟大母性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年: 2003-09
【内容简介】
小说中通过母亲,含辛茹苦、艰难的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并且视上官金童为生命一般重要,其用意在于说明:人永远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生命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是第一本位的,“种”的繁衍生殖(即上官金童的重要与受宠)自然就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生命的承传、沿袭是人类赖以永恒存在的源泉。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因为有了生命的存在才显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小说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揭示了:人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美的主体、生命的承传、延续是当最受到礼赞的。没有生命的宇宙和世界,无论美与丑、纯洁与肮脏、卑鄙与高尚,都不再具有意义。所以我们才悟得了《易传》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真正含义。小说或作者的深刻性也就在于将这个似简单又普泛深刻的道理蕴含在母亲率领儿女们的顽强的求生保种的生命过程中。
那么生命的创造者--母亲无疑要受到尊敬与赞美。母亲是无私,是爱,是奉献,是生命的载体。对母亲由衷的尊敬与感恩,也表明 了人们对生命的终极崇拜和热爱。由此我携败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的母性意识或说女性意识在小说中起着主导作用。创造社会历史的可能是男性为主,创造生命历史的,或说人类历史的却是母亲生命源初的女性。这里似乎既体现了作家的心灵深沉着的恋母情结,而上官金童,作为作家思想意识的化身,他对母乳的依恋--恋乳证,在这里也找到了情感的回答,它源出于作家本人的一种情结。
小说主体仍然是展示生命的过程,讴歌生命的本体意义及母亲的伟大性。对于历史的再现与表现,以及城市生活的描写是为揭示人性之变曲,并提出问题,但不是小说的主旨。作者用笔仍然着力于刻划与表现讴歌的主题仍然是:生命、母亲、历史只是作为副线贯穿其中,着力突出的是历史的主体--人。 纵观整篇小说,我们说这是一部具有相当力度与厚度的作品,它蕴含了作家对生命、母亲、历史的深沉思索,对于社会历史与时代问题的独特、新颖的思考与探索。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与独创性。
大概由于小说篇幅太长,小说后部分在艺术手法上,显得有些尚欠锤练,不够圆熟,加之匆促收尾,读来未免使人觉得不如前部分和谐、完好,而有些迷乱,用语生硬,对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手法运用不够圆熟。诚然,这样一部巨著,存在一些个别不足且是艺术手法上的,并不影响它整体的价值。
《欢乐》:莫言中篇小说集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0-8
【内容简介】
《欢乐》主要内容简介:“莫言中篇小说系列” (三册)收入作者迄今为止的全部中篇小说二十五部。相比于作者的《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长篇巨制,这二十多部中篇小说不仅艺术风格鲜明,而且各具特色,其中有许多部,无论内容或篇幅都堪称是十分精彩的“小长篇”。
《白狗秋千架》:莫言短篇小说集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09-1
【内容简介】
《白狗秋千架》辩尺颤是莫言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所发表的短篇小说全集之一,集结了莫言自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九年创作发表的三十篇作品,其中《春夜雨霏霏》、《丑兵》、《黑沙滩》等七篇作品是首次结集出版,弥足珍贵。莫言的短篇小说故事饱满,风格多样,好似从肥沃而丰富的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丰姿多彩的朵朵奇葩,既对乡村残酷现实的犀利揭露,也有对乡村纯朴爱情的感人描写,还有种种荒诞离奇却又逼真入神的传奇述说……这些作品的结集,可以让读者充分欣赏到莫言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可以看到文学大家从事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
《天堂蒜苔之歌》:反映弱势群体生存状态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05-8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小说,我不为对号入座者的健康负责。小说中的事件,只不过是悬挂小说人物的钉子。事过多年,蒜台事件已经陈旧不堪,但小说中的人物也许还有几丝活气。
在新的世纪里,但愿再也没有这样的事件刺激着我写出这样的小说。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至今他已发表的长篇小说近十部,中短篇小说上百篇。他的小说以其斑斓的色彩,新奇的感觉,丰厚而独特的意象,推出一个类似于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的高密县东北乡的艺术世界,以至有的评论家评论说,莫言就是中国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乡村生活的记忆是莫言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和背景。
《生死疲劳》: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 2006-1-1
【内容简介】
莫言怀抱华美颓败的土地,决意对半个世纪的土地做出重述。莫言郑重地将土地放在记忆的丰碑前,看着它在历史中渐渐荒废并确认它在荒废中重新获得庄严、熔铸、锋利。
《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吊诡和狂热,唏嘘和罹难。当转世为人的“大头儿”终于执著坚定地叙述时,我们看到了一条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在莫言对伟大古典小说呼应的那一刻,聆听到了“章回体”那最亲切熟悉的大音;莫言承受着生死疲劳的磨砺以及冤缠孽结,将中国人百感交集、庞杂喧哗的苦难经验化为纯美准确的诗篇,祈祷祖国庄严、宁静、祈望人类丰沛的生命祥和、自然。

⑦ 关于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的相关问题

关于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的相关问题
(探讨)心理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影响到文学创作的心理学理论,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詹姆斯有关意识流的观点,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等,精神分析学心理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集中地表现在西方现代派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1.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
精神分析心理学十分明显地影响了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始发于法国画坛的文学流派。1886年让·莫雷阿斯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主张表现自我的忧郁、愁苦和梦幻,抒发对现实丑恶和人性阴暗面的厌恶,强调用象征的方法表现“有对象引起梦幻而产生的形象”。
象征主义文学思想与创作原则,实际上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其理论依据模配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无意识理论和自由联想的观点,特别是《释梦》的发表更是为象征主义文学提供了一把保护伞。
弗洛伊德学说对象征主义的影响主要有如下两点:首先,弗洛伊德强调: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它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透过它,人们可以窥到人内心的秘密。现实主义批评家抨击象征主义诗人的主要理由,是认为表现梦幻毫无意义,因为文学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再现“现实”才是文学的根本任务。弗洛伊德有关梦是有意义的分析论断,正从理论上支持了象征主义,使他们充满自信地表现“梦幻”世界。其次,象征主义和“象征”论,虽然发源于象征主义前驱波德莱尔的“对应”论,有一套独具特色的创作理论,但是,“象征”在象征主义诗人那里尚未具备十分完善的理论体系。弗洛伊德却通过对梦的研究,第一次对象征做了系统的、周详的探讨,对象征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弗洛伊德心理学支持象征派诗人大胆地去写梦。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维尔哈伦、叶赛宁、叶芝和艾略特等等的诗歌创作便是证明。
2.对心理小说的影响
盛行于欧美的心理小说,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心理浪漫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心理现代主义。心理浪漫主义偏重于主卖纳观倾诉,小说人物多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其思想发展轨迹。心理现实主义则偏重于客观解析,作者不动声色地对小说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心理刻画。以上两类心理小说仍是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其影响只是局部的仅限于描写手法方面。心理现代主义小说的出现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它是以现代心理学为外在动因的。它主要得力于詹姆斯的“意识流”说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这些现代心理学在根本上从创作内容到创作方法都影响了小说的发展方向。
“意识流”理论启发人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心理描写手法,如果说心理浪漫主义是主观倾诉的,心理现实主义是客观解析的,那么,意识流手法在描写人的心理世界时所采取的是按人物内心意识的流动去展现客观事物,或者说是以客观事物的呈现来展示人物的心灵。
心理现代主义小说的外在标志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因此,又称做意识流小说。它不仅表现表层意识,而且更为主旦顷要的是表现深层意识或潜意识。
从内容上看对意识流小说的演变有过影响的,还有分析心理学派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这集中表现在乔伊斯和福克纳的作品中,他们着力追求古代神话、“原始意象”和原始象征,他们在作品中通过种种隐喻进行古今联系和对比,尽力挖出一些沉积在个人无意识深处的原始的思维方式,以说明人类存在着古今相通的普遍本性。
3.对新“原罪”主题的影响
与传统文学流派中的“原罪”主题不同的是在现代派文学当中出现了新的“原罪”主题。弗洛伊德的新“原罪”说(相对于基督的旧“原罪”说而言),即有关性欲冲动、死亡本能、隐伏的恶性、俄狄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等方面的理论,为现代主义作家探索和描绘现代西方人复杂多变的心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派文学创作中新的“原罪”主题的涌现,正是弗洛伊德新“原罪”说的影响的结果。
现代派文学中的“原罪”主题,在卡夫卡一系列作品中反复出现。卡夫卡作品主要通过揭示隐藏于人物内心深处的“惧父情结”,来显示这种“原罪”主题。“惧父情结”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但只侧重其“惧父”的一面,而没有“恋母”的一面。“惧父情结”是常年做弱者所形成的情结,它“自卑感”有余,“补偿作用”不足,更谈不上什么抗争了。在他被称为《孤独三步曲》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中主人公全是在敌对环境里苦苦挣扎的孤独的人物,他们都是虽有怨怒而又逆来顺受的弱者,他们总是自怨自艾,处于莫大精神痛苦之中。他的短篇小说也大多表现这一类小人物“孤独的体验和被排斥的悲怆”,他们处在一种身不由己的处境中,备受凌辱,只能任人摆布,又总是为自己没有勇气、没有力量、无能为力而深感内疚。比如在他的著名短篇小说《判决》中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把自己订婚的事告诉他那位“魁伟”的父亲,竞招致其父的横暴无理的责骂;最后他接受其父亲叫他投河淹死的命令,奔向河边,说了声“亲爱的父母亲,我可一直是爱着你们的”,便跳河自沉溺亡了。卡夫卡的另一个短篇小说《变形记》,也是表现父权的不可动摇和惧父情结的。
发端于欧洲的现代派文学的“原罪”主题小说首先波及到了美洲。在美国作家奥尔尼的作品中主要是通过人物内心的“恋母情结”与“恋父情结”加以表现的。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处于恐惧和灭亡中的人被某种“原罪”感纠缠,痛苦不堪,互相折磨。在“恋母情结”、“恋父情结”之类“原罪”幽灵的蛊惑下,人物自觉意志往往不起作用,像在噩梦中一样,总是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向灾难和毁灭。在《榆树下之恋》一剧中,作家所展现的伊本与继母爱碧之间的爱情悲剧,正与伊本的“恋母情结”有关。在弗洛伊德理论影响下,热衷于表现这种“原罪”主题的,还有美国作家西德尼.霍华德、赫尔曼‘里塞、皮兰德娄等。
4.对文学中反理性倾向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学领域内激起了对理性精神的公开的、激烈异常的全面挑战。超现实主义文学便是这一反理性文学潮流中的代表。无意识与梦的见解是超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所谓“超现实”就是“超理性”。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无意识之所以“超过”理性的认识,其原因是,第一,无意识是心灵的本质,而理性仅仅是意识的表层。第二,无意识的本领要比简单的、直线的理性思维大得多,它能产生“既令人惊奇又令人迷惑不解的结果”。超现实主义所以称为超理性、超现实就是因为它认为无意识高于理性,无意识反映了人们内心的“自我的秘密”,是心灵活动最真实的过程,是创作的最为可靠的源泉。而要表现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最好是描写梦幻世界。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作品中充满着恍惚离奇的梦境。这种梦境效果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获得:一是忠实地记录梦境,使用的语言也是梦幻式的;二是“造梦”,主要通过意象的“随意并置”和“随意转换”两种手法。前者把若干个本来毫无意义的意象随便串连在一起,比如加斯可尼在《这形象》一诗中把“飞机”的意象与“咸肉片”、“猪油”、“文件夹”、“黄蜂”等意象组接起来;后者把一个或几个意象随意地转换成另一些毫无联系的意象。比如美国诗人查尔斯·福特在一首有名的八行短诗里,把正月里的天空转变为一只臂膀,一个小偷,一张很大的脸,把太阳变成伤口、珠宝、时差、眼睛、露滴、泪珠,把白天转化为一份赠品、一首诗、一匹畏缩地慢行着的马。
5.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受心理分析学说影响已是几次起伏。20世纪20年代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和厨川白村的生命力论以及他们的文学思想由西欧和日本传人中国。周作人、章士钊、潘光旦等人用于文学批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创造社作家试图应用于理论研究及小说创作实践。当时由于“革命文学”的提倡,心理学派追求表现性意识的表法,一度为作家们摒弃。
30年代作家们再次借鉴西方文学表现技巧时,心理分析手法又为施蛰存等作家所应用。鲁迅写第一篇历史小说《不周山》,写到“站在女娲两腿之间向上看”,也只一笔带过,并决心以后不再写这样的小说了。小说《肥皂》也是从潜意识出发,描写四铭对街头女丐的贪欲。20至30年代,心理学派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是性心理及其他变态心理描写。
由于那时中国正处于残酷复杂的年代,受影响的几个作家通过创作实践感到这些表现方法难以反映当时社会政治风貌,也不符合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审美观念。
施蛰存是30年代以心理学派理论指导小说创作的主要代表,他写过《花梦》、《梅雨之夕》等小说,都是以好色之徒为题材的。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在中国大量被翻译出版,文艺心理学在中国重新受到重视。因此,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艺心理学也就势在必行。
就现代心理学对目前文学创作的影响来说,大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提倡文学表现心灵与干预灵魂。“文学是人学”的重新提出,文学界充分认识到文学创作是作家精神创造和心灵活动的结晶,再现现实与表现心灵应该是统一的,文学更要重视表现人的心灵,传达情感。
作家王蒙、高晓声从文学本身特性出发,认为文学的职能最重要的是干预灵魂。其次,心理小说的拓展,心态小说、意识流式小说的崛起。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邓刚的《迷人的海》、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都表现了浓厚而深沉、亢奋而激越的情调,使现实主义心理小说在表现人的心灵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心态小说。
心态小说把现实主义的题旨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结合起来,把人物心理意识与外部社会现实有机糅合起来,深入展示人的心灵世界。
再次,关注爱情和性心理描写。性问题在人类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性心理也被看作是当代小说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张贤亮的《土牢情话》、《灵与肉》、《绿化树》所以受读者赞赏,乔安萍、李秀兰、马缨花一组女性形象使读者感到审美愉悦,都与其“才子淑女”式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分不开的。性心理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与美学的情感,具有社会性。因此也要防止把性问题归结为生物本能,忽视其社会制约性的错误倾向,防止庸俗低级、色情描写的污秽作品产生。
最后,注重技巧,促进了文学体裁、形式、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王蒙的《蝴蝶》、《风筝飘带》等作品,就是采取意识流时空变幻交叉的各种心理表现手法来结构作品的。随着心理描写的拓展,当代作家还创造性地使各种文学体裁交叉渗透、融合形成带有综合特点的文学样式,如诗体小说、散文化抒情小说等,这些小说由重叙事的传统而变为以抒情为主导的小说样式,从作品内容到艺术结构,从表现手段到语言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⑧ 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文学著作

古典文学作品如《孔雀东南飞》
现当代作家作品,如、柔石《怪母亲》、张爱玲《金锁记》、巴金《寒夜》、曹禺《雷雨》、许钦文《津威途中的伴侣》
外国除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之外,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小镇畸人》(The Book of the Grotesque)里的母亲这篇短文写得很很有代表性。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l,1876—194),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小城畸人》的发表,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短篇小说《母亲》是其中较有分量的一篇,小说描写了一位母亲内心的失败感。母亲早年当演员的理想终成泡影,婚姻又变成了一种生活负担。她希望儿子有所作为,但又不愿他按照丈夫的指点发展。她深爱着儿子,却又无法和他交流,想杀了丈夫,却又下不了手,最后只能在病态中等待生命的终点。本文从“母亲”病态心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出发,对“母亲”的病态心理进行了分析。二、“母亲”病态心理的表现1.对儿子的“恋子情结”借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我们可以称小说中母亲对儿子畸形的爱称为“恋子情结”。她对儿子关爱有加,但这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出自于深沉、自然的母爱。

⑨ 赤川次郎最好看的推理小说

《恋母刑警VS占星馆主》胡渣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N8jYCHhn5VuNujX9I8AQ0w 提取码: 6rex

《羡历恋母刑警裤派悄VS占星馆主》作者是赤川次郎,小说进度已完结。

热点内容
重生古言小说木莲重生 发布:2025-07-02 05:12:26 浏览:410
总裁小说管的严 发布:2025-07-02 05:09:44 浏览:302
总裁爱上我小说全文阅读 发布:2025-07-02 05:09:42 浏览:841
霜雪尽头是深渊小说免费 发布:2025-07-02 04:49:50 浏览:953
霸道总裁穿书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02 04:43:43 浏览:114
神话为背景的网游小说 发布:2025-07-02 04:33:27 浏览:203
晋江已出版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02 04:23:22 浏览:26
总裁夫人不省心秦芷芯小说 发布:2025-07-02 04:23:16 浏览:786
游戏里的战争小说 发布:2025-07-02 04:07:58 浏览:80
小说春起的结局 发布:2025-07-02 04:03:38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