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短篇小说精选
㈠ 建国初期有什么优秀的中短篇小说
1.诗歌
歌颂新中国,歌颂新生活,是建国初期诗歌的共同主题。在颂歌诗潮中,老一辈诗人更感到连绵战火之后自由与独立的可贵,他们的颂歌流露出激越的感激之情。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冯至的《我的感谢》,以及艾青、臧克家等的不少诗作都是其中的代表。在《新华颂》中,老诗人写道:"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诗句虽然流于浮泛,但作为当代诗歌的开篇之作,无论从表达内容还是形式的散文化上,都具有先行的意义。此外,艾青的"礼炮震动着整个地壳,全世界都庆贺新中国的诞生",石方禹的"祖国,我因你的名字满身光彩"等诗句,都生动地展示了建国之初人们普遍的感受和心情。
对旧时代苦难与斗争的回忆,对祖国和平与幸福的捍卫,也成为本时期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李季的长诗《报信姑娘》写了一位为救游击队侦察员而牺牲自己的女英雄。李冰的《刘胡兰》也有一定影响。乔林的《白兰花》和冯至的《韩波砍柴》,在描写旧时代苦难生活的作品中,显示出较为突出的艺术成就。
在抗美援朝题材的诗作中,未央的《枪给我吧》、《祖国,我回来了》,是广为传诵的名作。李瑛的《在朝鲜战场上有这样一个人》,田间的《给一位女郎》,张永枚的《新春》,都热情歌颂了中华儿女的献身精神和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
此时的诗歌还全面反映并歌颂了和平建设时期的新生活。李季的《玉门诗抄》、《生活之歌》,表现了石油战线的劳动者们忘我的精神,作者也因此有了"石油诗人"的美誉。在表现新生活的作品中,"生活抒情诗"尤其引人注目。闻捷的《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是这类作品的最成功代表。李瑛的《戈壁日出》,邵燕祥的《到远方去》,严阵的《江南曲》,梁上泉的《高原牧笛》,公刘的《西盟的早晨》,也都颇具特色、
老诗人艾青把目光投向世界,创作了一组国际题材的诗歌组诗《南美洲的旅行》和《大西洋》,在炽烈的感情下蕴含深邃的哲理,传达出诗人对世界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2.散文像新生活带来诗歌创作的繁荣一样,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也涌现出来。"朝鲜通迅"是建国后散文的第一批成果。影响最大的是魏巍的作品,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感情真挚,格调高昂,一时间举国传颂。其他如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杨朔的《鸭绿江南北》,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老舍的《无名高地有了名》等,都从不同角度讴歌了志愿军英雄和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此类题材的作品结集有《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志愿军英雄传》等。
反映工农业建设蓬勃发展的报告文学也很突出,如艾芜的《屋里的春天》,柳青的《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靳以的《到佛子岭去》,秦兆阳的《王永淮》,李若冰的《在柴达木盆地》等,并结集有《祖国在前进》、《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
抒情散文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冰心的《小桔灯》,杨朔的《香山红叶》,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刘白羽的《日出》,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作品,或歌颂理想、情操,或描绘河山、景物,均以新的时代精神、优美的文笔和洒脱的风格成为当代散文中的精品
众多质量上乘的作品的出现,使当代散文创作呈现出第一次高潮,为60年代初期散文创作的大丰收奠定了基础。
3.小说
建国初,小说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类题材中占比重最大的是描写民主革命斗争的,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柳青的《铜墙铁壁》,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马加的《开不败的花朵》,高云览的《小城春秋》,孙犁的《风云初纪》,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康濯的《水滴石穿》,刘澍德的《桥》等。表现工业题材的有: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草明的《火车头》等。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和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则显示了建国后少数民族文学的最初成果。
《保卫延安》和《三里湾》代表了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保卫延安》首次成功地以长篇形式表现军事题材,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小说描绘了解放战争中保卫延安的几次战役,气势恢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的形象,这是解放军高级将领第一次出现在当代文学作品里。赵树理的《三里湾》第一次描写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小说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以大故事套小故事,写人们的日常生活事件,真实地反映出合作化运动初期各类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观念,揭示了合作化运动引起的农村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恋观和道德观的变化,同时也表明实现农村变革的艰巨性、复杂性。"糊涂涂"、"常有理"、"惹不起"、"能不够"等人物形象,因为来源于生活,使人倍觉亲切。这在建国初的小说创作中是很难得的。
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是"十七年"表现工业题材的优秀中篇小说。作品以宝成铁路建设为背景,写了一对经历过硝烟战火的老战友,在和平建设时期面对新问题所产生的不同心态。作者把对人物心灵的探幽置于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大环境中去观照,既使人物思想冲突有现实依据,又展示了广阔的时代风貌。作品情绪昂扬,以抒情笔调为主,同时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其现实针对性也是很明显的。
孙犁的《铁木前传》写的是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及其儿女两代人的生活故事,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情感。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被誉为"一部诗的小说或小说的诗"。
总体来看,建国初的小说创作处于发展的酝酿期,中、短篇创作更活跃一些。原因是中、短篇样式用来反映现实生活更易于把握,更灵活。这一时期的小说取得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但受时代大背景影响,创作过分追求政治功能的弊端已初露端倪。譬如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单方面追求崇高,对历史厚度和内蕴的深度挖掘不够。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因紧跟形势而在艺术锤炼上显得欠缺。这为日后小说发展出现"左"的倾向埋下了根芽。
㈡ 朝鲜作家赵明熙主要作品和影响有哪些
朝鲜作家赵明熙是“卡普”文学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他20世纪20年代初写的抒情诗,有着较多的感伤和神秘主义色彩。从日本归国后所写的剧本《婆娑》(1923)、诗《在春天的草地上》(1924)等,表明他创作思想的进步。1925年他积极参与卖消组织“卡普”,此时创作的作品主要描写朝鲜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之下所遭受的苦难,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如短篇小说《到地下去》(1925)、《低气压》(1926)、《洛东江》(1927)、《春善》(1928)、《儿子的心》(1928)、《美妮和龙儿》(1928)等。其中《洛东江》是他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帆配模公朴成云是洛东江畔渔民的儿子,他苦苦探索反日独立之路,最终由一个民族主义者转变成为社会主义者。这篇小说是态缓20世纪20年代朝鲜人民革命运动和反日斗争的一个缩影。
㈢ 有关朝鲜作家崔曙海的简介有哪些
朝鲜作家崔曙海是新倾向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家之一。他自幼家境贫寒,16岁时即四处漂泊,过着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这种来自社会底层的经历,使他亲身体验了劳动人民的痛苦与不幸。因此,他的作品主要描写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和强烈的反抗情绪。他的几十篇短篇小说分蚂亏唤别结集《血痕》(1926)和《红焰》(1931)出版。著名的《朴石之死》(1925)写因无钱求医而死了独生子的老妇对金钱社会的诅咒。《饥饿与空返杀戮》(1925)的主人公京洙因找不到工作而被逼发疯,并发出要“砸烂这个鬼世界”的怒吼。代表作《出走记》(1925)中的主人公朴君善良、勤劳,曾怀着“开辟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弃家出走,但结果仍难以闷凯生存。经过5年痛苦挣扎与求索,终于认识到“对于这种只能维护和纵容那些虚伪、奸邪、残暴和懒惰者的制度”,“不能置之不理”,他最终走上了觉醒并反抗之路。朴君的形象是有代表性的,因此这篇小说也成为新倾向派文学的典型之作。
㈣ 依据历史背景,朝鲜解放前后主要有哪些文学创作
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朝鲜各方面的统治,进步作家已难以公开活动。只有在金日成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中产生、发展的革命文艺,如诗歌、小说、戏剧以及政论等,为朝鲜现代文学史留下光辉的一页。其中《血海》(1936)和《卖花姑娘》(1930)等,都是著名的戏剧。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朝鲜人民也迎来了自己的解放。但是几年之后,朝鲜北部和朝鲜南部分别成立了两个国家,于是朝鲜现代文学实际就成了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的现代文学。朝鲜解放后40余年来,无论是在反美侵略的解放战争,还是在战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老作家一同创作,将现代文学不断推向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朝鲜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抗日武装斗争的赵基天(1913—1951)的长篇叙事诗《白头山》(1947)、朴世永(1902—)的长篇叙事诗《密林的历史》(1962—)等;描写土地改革的有李箕永的长篇小说《土地》(1—2卷,1948—1960)、千世峰(1915—)的长篇小说《大河奔流》(1964)等;描写祖国解放战争的有黄健的短篇小说《燃烧的岛》(1952)、千世峰的中篇小说《战斗的村民》(1953)、石润基的长篇小说《时代的诞生》(1964)等;描写社会主义建设和千里马运动的有李北鸣(1908—)的中篇小说《劳动的一家》(1947)、权正雄(1925—)的短篇小说《百日红》、赵白岭(1913—)的剧本《红色宣传员》(1961)、尹世重的长篇小说《在考验中》(1963)、李根荣(1909)的中篇小说《第一次收获》(1957)等。这些作品都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主义现实的理解和感受。
㈤ 高分悬赏!关于中韩及中国朝鲜族的文学的知识!!
中国朝鲜族的文学,是该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总称。朝鲜族的民间文学,包括民谣、传说、故事、"板说理"等种类。民谣中,以"劳动歌谣"起源最早,也流传较广,其中"渔歌"、"农歌"、"纺织歌"等都有数量很多的作品;"世态谣"和"时政谣",也对朝鲜族的历史生活有着真切的反映。朝鲜族的民谣不仅有分节的短歌,也有不分节的长歌,多保留有本民族古代歌谣的创作形式及韵律。在朝鲜族民间传说中最突出的是风物传说和动植物传说,《三胎星》、《金达莱》、《百日红》等作品,是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在朝鲜族中间被称为"民谭",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有《年轻的大力士》、《红松和人参》等。"板说理"是一种朝鲜族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由一人表演,夹唱夹叙地表现故事,流传至今的"板说理"传统演出本,有《春香歌》、《沈清歌》、《裴姬咒语》等多种。中国朝鲜族的作家文学,是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现的。早期作家有金泽荣、申采浩等。在抗日救亡时期,金昌杰、李旭等人的作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代朝鲜族的主要作家,有李根全、金哲、任晓远、金成辉、林元春等多人。(一)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学�迁入初期的朝鲜族文学不仅继承和移植了朝鲜的文化遗产,并在新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创造出反映现实社会并具民族特色的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学作品,以生动的语言形式,通过神话、故事、传说、民谣等,记录下朝鲜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并反映出他们的智慧、才能、思想感情和民族风俗、及理想和愿望。�传统民谣历史悠久、数量最多,反映了朝鲜族早期的劳动、生活风貌。《越江曲》和《盼君调》唱的是迁入初期“昌禁潜耕”,骨肉天伦亲情的《摇篮曲》、《太福悲歌》、《月亮,月亮》,妻泪送郎君的《阿里郎》在朝鲜族中广泛流传。《插秧歌》、《农夫歌》描绘出朝鲜族的勤劳风貌和乐观天性。也有讽刺贪官污吏的《墨册谣》和《阿也歌》、《牛大吼》等以及描写青年纯贞爱情的歌谣等。�民间故事歌颂真善美,抨击邪恶丑,其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代表作品有《金达莱》《海兰江》《红松与人参》《年轻的大力士》《烧炭的小伙子》《沈清的故事》《春香与李道令》等。�(二)作家文学:时代精神的强音�随着文化启蒙运动的发展,作家文学也发展起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朝鲜族文人和作品,他们或用朝文,或用汉文,执笔为戈,划出了时代的强音。�(1)诗歌的发展最为迅速,硕果累累。�早在清代,朝鲜族诗人李锴(1680—1755)就以其诗文造诣而名。他才学渊博,著有《睫巢诗文集》各10卷、《原易》3卷、《春秋通义》18卷、《含中集》5卷等,作品甚丰,仅《含中集》就收有450首诗歌。�申柽(1879—1922),朝鲜族诗人、教学家。原名申圭植,1911年自朝鲜到上海后加入同盟会,1912年加入“南社”,擅长五言、七言律诗,诗调慷慨激昂,很有魏晋风骨。遗著有《儿目泪》诗集收录140余首,表达了炽热的爱国之情。�李旭(1907—1984),朝鲜族诗人,1924年发表第一中诗篇《生命的礼物》;1942年在《在满朝鲜人诗集》中发表诗作;1949年后出版诗集《北斗星》和《北陆的抒情》;之后诗集《故乡的人们》、《延边之歌》、《长白山下》、《李旭诗集》和长篇叙事诗《风云记》陆续出版问世,其创作一直到1984年逝世才终止。�尹东柱(1917—1945),朝鲜族诗人,18岁即发表《一支蜡烛》、《没有明天》、《生与死》等现代诗歌。其诗大部分收录在诗集《天、星、风与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等待黎明》、《可怕的时刻》、《十字街》、《路》、《出口成章》等,表现出对黑暗统治的愤恨之情,被人称为“闪烁在黑暗夜空里的一颗星”。�金成辉(1933—1987),朝鲜族著名诗人,先后出版过抒情短诗集《百合花》、《野菊花》、《草坪》以及长篇叙事诗《说吧,长白山》、《一棵青松》、《在树荫下》、《爱情属于祖国》等,在朝鲜族读者中很受欢迎。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感情真挚,颇具民族、时代气息。�较有影响的诗集,有金朝奎编辑的《在满朝鲜人诗集》,1942年艺文堂出版,汉文版,收录李鹤诚、金朝奎等朝鲜族诗人的53首现代诗,是建国前出版的第一部朝鲜族诗人诗集,标志着朝鲜族现代诗歌创作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朝鲜文抒情诗集《飓风》由延边文化出版社出版,收录李旭、蔡泽龙等解放前从事创作的老诗人和解放后步入诗坛的15位青年诗人的23首诗歌,是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步朝鲜族诗集,在朝鲜族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金哲(1932- )中国当代的朝鲜族诗人。原名金龙燮,生于日本下关。幼年时曾随父飘流于台湾及南洋一带。1945年中学毕业后,做过小学教师。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某文工团任编导,创作了《血红的日记》等诗作。1953年转业到《东北朝鲜人民报》工作,发表了《拔界石》等作品。1962年起,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主席、延边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主编等职务。金哲的主要作品,多收入《边疆的心》、《东风万里》、《黎明》、《山乡之路》、《晨星传》和《金哲诗选》等作品集中。任晓远(1926-)中国当代朝鲜族诗人。原名任镐,笔名百川、光芒、采玉,生于朝鲜咸镜南道,幼年随父母飘泊,到中国黑龙江省定居。青年时代起,做过小学教师、土改工作队员、编辑和记者。1956年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后历任文学期刊《阿里郎》主编、延边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主席等职务。194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代表性作品,有诗集《金达莱》、《啊,母亲的怀抱》、《心灵的地平线》、《长白拾翠》、《人生在世》、《海兰江的杜鹃 》和《遥远的情思》等。�(2)小说的创作内容丰富,紧扣时代脉膊。�历史学家兼文学家申采浩(1880—1936)一生论著丰硕并发表了不少诗歌、小说和散文,其中短篇小说有《梦天》、《百岁老僧话沧桑》、《龙与龙的鏖战》等。此外,发表过抒情诗《思韩》、《你的》、《晨星》、汉诗《秋夜述怀》、《故国》、《北就偶今》及随笔《大黑虎一夕谈》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20世纪20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忧国思想。朝鲜族第一部小说集是1941年11月用朝文出版的《出芽的大地》,收录有当时活跃在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作家全昌杰等人的短篇小说七篇。大部分作品以反映朝鲜族人民在黑暗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和不屈的斗争为内容,深刻烙上了时代的印记。�1954年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朝鲜族第一部长篇小说《说吧,海兰江》(朝鲜族作家金学铁著)。这篇小说对后来朝鲜族小说创作的发展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它把许多壮烈动人的情节和社会背景联结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整体画卷,为朝鲜族小说创作提供了优秀典范。�1983年经裴永镇翻译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用汉文出版了朝鲜女故事家金德顺(1900—1988)讲的民间故事《金德顺故事集》,收录的故事优美动人,富于感染力,语言艺术风格独特,有浓厚的朝鲜族民俗特色。这本故事集是中国首次出版的民间故事家本人的专集,已翻译介绍到几十个国家。李根全(1929-)中国当代的朝鲜族作家。原名李根赫,吉林舒兰人。小学毕业后即开始做工,1945年起做过武工队员和土改工作队员,1948年到《吉林日报》工作,其后担任过《延边日报》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主席等职务。1951年开始文学活动,以写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货车》、短篇小说集《果树开花的时候》和长篇小说《老虎崖》、《苦难的年代》等。林元春(1937-)中国当代朝鲜族作家。吉林延吉人。1960年毕业于延边大学语文系。1958年起发表文学作品。历任延边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延边文联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副主席等职务。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亲戚之间》、《彩霞》和长篇小说《波涛上的爱情》等。你还可以在各大网站搜索有关知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很多的.无法一一列举
㈥ 随着朝鲜的解放,黄键发表了哪些短篇小说
1945年朝鲜解放,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先后创作了《旗帜》,《矿脉》、《牧畜记》等短篇小说,在文坛引起轰动。朝鲜解放战争期间,他随军到前线,发表了朝鲜人民军保卫祖国英勇事迹的短篇小说《燃烧的岛》,被评为描写战争题材的优秀短篇小说。
㈦ 作品精选算短篇小说集吗
作品精选是指集合了一个或者几个作者写的作品里最好的内容集结成书,并不限定小说的篇幅长短,可能是短篇,也可能是中篇或者长篇,而短篇小说集则完全是由短片小说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