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鬯短篇小说
① 《对倒》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对倒》(刘以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t5X-6u_HUf9fwEdKVzKOsg
书名:对倒
作者:刘以鬯
豆瓣评分:7.6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6
页数:284
内容简介:
一个是上海移居香港,在回忆中怀旧的中年男子;一个是香港土生土长,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们互不相识,各自游荡在70年代的香港街头,带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远去,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过……
“对倒”指一正一负双连邮票,借用此形式,作者于1972年创作了 长篇小说《对倒》,后又浓缩为短篇,本书为长、短篇合集。2000年,《对倒》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花样年华》。
作者简介: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七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一九四一年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哲学)毕业。一九四八年底定居香港。一九四一年至二〇〇〇年,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任报纸副刊编辑、出版社和杂志总编辑。其中,一九四九年及一九五七至一九六二年,任《香港时报》副刊(《浅水湾》《快活谷》)编辑;一九六三年至八十年代,任《快报》副刊(《快活林》《快趣》)主编;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至一九九一年四月四日,任《星岛晚报•大会堂》主编。一九八五年一月综合性文学月刊《香港文学》创刊,他即出掌主编一职,直至二〇〇〇年七月一日退休,在任共出刊一百八十八期。在超过半世纪的编辑生涯里,他笔耕不辍,迭有新猷,发掘并栽培了许许多多文学新人,为发展香港文学贡献至钜。
他一九三六年开始进入文坛。一九四八年,首部小说《失去的爱情》(中篇)在上海问世;迄今已有逾四十种文学著作,主要包括小说集、散文和杂文合集,还有文学评论集等。作品屡获奖项,入选海内外多种选本、鉴赏辞典和大学教材,并被译为英、法、意、荷、日、韩等多国语言。一些小说如《酒徒》《对倒》在各地均有多种版本先后销行,还被改编搬上银幕。
刘以鬯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九八五年与其他三十名文艺家共同发起成立“香港作家联会”,先后当选副会长、会长。一九九四年受聘为香港临时市政局“作家留驻计划”第一任作家,主编完成香港文学界前所未有的大型《香港文学作家传略》。二〇〇一年至二〇一五年,先后荣膺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教授及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香港书展及文学节首届“年度文学作家”、香港艺术发展局“杰出艺术贡献奖”“终身成就奖”、香港特区政府荣誉勋章和铜紫荆星章等荣誉与奖项。
② 刘以鬯的创作
创作有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多种文字。1936年开始创作,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一直致力于严肃文学的创作,主张文学创作要有试验和实践。代表作品有小说《酒徒》、《对倒》、《寺内》、《打错了》、《岛与半岛》、《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模型.邮票.陶瓷》等;评论有《端木蕻良论》、《看树看林》等。《刘以鬯中篇小说选》和《对倒》,分别获第四届和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
③ 刘以鬯的作品年表
1951年 天堂与地狱 (短篇小说集,香港海滨书屋)
1963年 酒徒 (长篇小说,香港海滨图书公司)
1977年 寺内 (中、短篇小说集,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1977年 端木蕻良论 (文学评论集,台湾世纪出版社)
1979年 陶瓷 (长篇小说,香港文学研究社) 1980年 刘以鬯选集 (小说、散文、评论合集,香港文学研究社)
1981年 天堂与地狱 (中、短篇小说集,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2年 看树看林 (文学评论集,香港书划屋图书公司)
1984年 一九九七 (中、短篇小说集,台湾远景出版公司)
1985年 春雨 (中、短篇小说集,香港华汉文化事业公司)
1985年 短绠集 (文学评论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1年 刘以鬯卷 (小说、诗、散文、评论合集,香港三联书店)
1993年 岛与半岛 (长篇小说,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93年4月 酒徒 (金石图书贸易有限公司)
1994年 黑色里的白色 白色里的黑色 (中、短篇小说集,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94年9月 刘以鬯的实验小说 (小说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 蟑螂(英译本) (中、短篇小说集,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
1995年5月 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 (长篇小说,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95年11月 寺内(小说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5年12月 刘以鬯中篇小说选 (中篇小说集,香港作家出版社)
1997年8月 见虾集 (散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月 龙须糖与热蔗 (小说、随笔合集,北京新世纪出版社)
2000年7月 酒徒 (长篇小说,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0年12月 对倒 (长、短篇小说集,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001年2月 对倒 (长、短篇小说集,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1年4月 打错了 (微型小说集,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001年5月 刘以鬯小说自选集 (中、短篇小说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年9月 不是诗的诗 (小说、散文、剧本、评论合集,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001年12月 过去的日子 (中短篇小说集,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2年7月 畅谈香港文学 (评论、随笔合集,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003年4月 对倒(法译本) (长篇小说,法国E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
2003年6月 他的梦和他的梦 (小说、散文,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3年7月 酒徒 (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004年10月 多云有雨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5年4月 异地.异景.异情 (香港文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5年4月 香港原创文学丛书 (香港文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5年5月 模型.邮票.陶瓷 (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译文
1974年 人间乐园 乔也斯·卡洛儿·奥茨原著(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
1980年 娃娃谷 积琦莲·苏珊原著(香港青岛出版社)
1982年 庄园 以撤·辛格原著(台湾远景出版公司)
④ 林正英电影是否都是配音
是的。林正英师傅的所有电影、电视剧都是配音,因为英叔猜凳做本人的原声比较萌软,不适合师傅的形象,因此他的所有电影和电视剧都是配音。
如果对英叔的原声比较感兴趣,网上目前有5个视频可以参考一下:
1,短片《小说家族之对倒》,刘以鬯的短篇小说改编,英叔原声没有配音,粤语原声,剧中除了英叔,还有Beyond全员参演;
2,短片《古都留影》,香港电台推广普通话的故事短片,英叔出演逍遥老人,也是原声,而且是普通话原声,这个超级推荐,值得一看;
3,综艺《连环泡》,是一个拜年节目,英叔普通话原声;
4,香港第二届金像奖的颁奖典礼,英叔获得最佳武术指导奖(指导影片《败家仔》),上台领奖的英叔当年28岁,粤语原声;
5,有个采访音频,全程40度分钟,3个人聊天的音频,英叔原声粤语粗毕,这个音频应该是1995年左右,基本是英叔在世的最后一个留存的采访穗衡音频了。
以上这些在b站都有,按照名字搜索即可。
⑤ 刘以鬯出生在哪里
刘以鬯(1918—),原名刘同绎,浙江镇海人,生于上海。1933年读初中时就参加作家叶紫发起和主持的“无名文学社”。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系。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新闻界服务。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创办“怀正文化社”,出版了姚雪垠、徐訏、徐迟、戴望舒等人的文学作品。1948年10月,首册单行本《失去的爱情》问世。
随后离沪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新闻界服务。1957年起定居香港,任《香港时报》文艺副刊《浅水湾》主编,译介当时西洋前卫文学和美术,提倡现代主义,使该副刊成为当时香港现代派文学的主要阵地之一。1963年10月,出版中国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酒徒》,轰动港岛,饮誉海外。他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酒徒》、《岛与半岛》,《陶瓷》、《对倒》,中篇小说《寺内》,中短篇小说集《春雨》、《一九九七》、《黑色里的白色白色里的黑色》,短篇小说集《天堂与地狱》,新文学研究论文和文坛回忆录《看树看林》,文学评论集《端木蕻良论》,《短绠集》,此外还有译作长篇小说《人间乐园》、《娃娃谷》和《庄园》等。刘以鬯是香港文坛的翘楚。他学识渊博,熟悉古今中外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的情况。他不仅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编辑,还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文学评论家。
⑥ 我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
我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时期的文学家。鲁迅称赞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是论语,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我国现代第一部开创一代新诗风,体现强烈的五四精神的新诗集是女神_,作者郭沫若_。
我国第一部以民族工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矛盾_写的子夜_。
⑦ 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是什么
作家刘以鬯的《酒徒》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意识流长篇小说,小说没有故事情节,只写“我”在外界压力下,心智失去平衡,借酒解愁。
酒醉时,意识朦胧,酒醒时,清醒而忧愁,就这样,生活一直在半梦半醒之间度过。作家善于捕捉人物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加以联想发挥,跳跃着展开五花八门的描述抒写,思想、情绪、回忆、梦境、幻觉等电影蒙太奇一样连缀在一起,时序交错,意象交叠,事件之间没有逻辑联系,人们的心理与思维活动也是无序的。其次,《酒徒》采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的艺术手法,如小说开篇第一段写道:“时间是永远不会疲惫的,长针追求短针于无望之中,幸福有如流浪者,徘徊于方程式的‘等号’后边。”这里象征隐喻着主人公浓厚的失望情绪,时间永不停息地流逝着,主人公的一切努力追求却是无望的,有如长针追求短针,永无幸福可言。又如第一章开头,“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作者把感情、思想寄寓在“落雨天”和抽烟的“烟圈里”进行表述,就显得耐人寻味。此外,哲理性的议论,散文化的抒情,排比句的运用,没有标点符号的长句等,都与酒徒形象和小说的内涵和谐地融化在一起,使小说充满艺术张力。
⑧ 刘以鬯的作品有哪些创新
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中,刘以鬯也有许多尝试和创新。
如果说在香港的小说家中有不少“平民作家”的话,那么,刘以鬯则可以称之为“文人作家”。这不仅因为他的创作有十分浓烈的文人气息,也不仅因为他的作品所涉及的生活范围更多地局限在文化人的小圈子里,而且因为他一贯地坚持小说创作的现代性的实验。固然,不能不看到他所受到的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影响,但从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试验的多样性来看,他并没有坚定地站在某一个西方现代派的立场上。勿宁说,他是以一种开放的创作心态,不断地探索着小说创作的各种可能性。
⑨ 求一本好书 现代的 不太出名 但书中有些对人生或爱情友情亲情较为深刻的见解
巜何以笙箫默 ) 经典句汇集 1.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 2.只要不去想,肤浅的快乐其实很容易。 3.“给我一个理由。”他看着前方说“告诉我,你爱我。” 4.从现在开始,就算我们一辈子相互折磨,我都不会放过你。 5.他们给我十年,我要默笙一辈子,我屈从于现实的温暖。 6.我却忽然觉得长长的时间好像只是我回头的一瞬。沧海桑田。 7.你转身的一瞬,我萧条的一生 8.我一直很清醒,清醒地看着自己的沉沦 9.那时侯的我还不明白,有一种平静,叫死水微澜。 10.他点头接过,神色平静,一如那年赵默笙刚刚走时。 我却在此刻恍然大悟了他这种表情的含义。 平静是因为已经有所决定。 决定了要等下去。 有些人的伤口是在时间中慢慢痊愈,如我。 有些人的伤口是在时间中慢慢溃烂,如他。 11.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12.你是我的sunshine,是我想拒绝也拒绝不了的阳光。 13.当他们之间已成往事,最难堪的便是一切清晰如昨。 14.原来他不过是在尽力维持着一个平静的现象,现在他醉了,再也支持不住,一切便暴露开来。原来这些年,他痊愈的只是外表,有一种伤,它深入骨髓,在人看不见的地方肆虐。 15.原来做梦也会心痛,痛到醒来。 16.如果那里天气晴朗,那你就留在那里;如果那里风雨凄凉,那你就赶快回来;把那里,把那个人完全地忘记。 17.以琛,我都数了好几个九百九十九了,你怎么还不来?;赵默笙,你可知这七年,我又数了多少个九百九十九? 18.不是没想过放弃,确是始终没办法数到一千。 19.有一天她回来,或者有一天他去寻找。 20.平静是因为有所决定,决定了要等下去。 21.等待与时间无关,它是一种习惯。它自由生长,而他无力抵抗。 22.我考虑过了,如果三年后你注定是我女朋友,我何不提早行使我的权利。 23.赵默笙,你跑这么慢,我当初是怎么让你追上的? 24.既然我找不到你,只好站在显眼的地方让你找到了。 25.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生老病死,而是生命的旅程虽短 却充斥着永恒的孤寂;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永恒的孤寂,而是明明看见温暖与生机 我却无能为力;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我无能为力,而是当一切都触手可及,我却不愿伸出手去 26.一人花开,一人花落,这些年从头到尾,无人问询。 27.结局已经如此,原因已经不再重要了。 28.有些人似乎注定总要相遇,而且从来原因一样。 29.等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 30.那潇洒凌厉得仿佛要破纸而出的字迹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是以琛的笔迹,用黑色钢笔写着——my sunshine! 31.一个好的摄影师能够摄取镜头下人的灵魂,而默笙捕捉不到萧筱的灵魂,也许是她功力不足,更也许是镜头下的人根本没有。 32.萧筱很空洞!一种让人无力绝望的空洞,也许正是这种空洞才使她红得发紫。 33.镜子里的人嘴角微微弯起,然而笑意还没到达眼底,已经收敛。 34.“你觉得以琛是个什么样的人?”向恒不答反问。“冷静、理智、客观。”老袁中肯的评价。“那么这个人就是他的不冷静、不理智、不客观。” 35.以琛曾经说她是sunshine,是他想拒绝也拒绝不了的阳光,可是现在她连自己心中的阳光都消失了,又拿什么去照耀别人呢? 36.“默笙,我很清醒。” 一直。很清醒地看着自己,沉沦。 37.我不是喝醉了,我是疯了。 38.赵默笙,我是疯了才会这样让你践踏。 39.“经过那么多年,我还是输给了你,一败涂地。” 40.如果他够冷静够理智,那他现在就不会站在这里,不会和她在一起。 41“其实以琛是很好追的。”她总结自己以前的经验,“关键是要厚着脸皮死缠烂打,一哭二闹三上吊,保证他举手投降。” 42.“那时候我眼光不好,喜欢了就喜欢了,没有办法。” 43.他和她,都不再是她记忆中那个单纯的少年少女,七年分离造成的裂痕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彼此的伤痛,也许只是细小的伤口,可是同样痛不欲生。 44.回到他身边,曾经想像过无数次的情景。在国外的时候,常常一个走神,就会开始幻想和以琛重逢,幻想两个人幸福地在一起。那是她漫长孤单的日子里唯一的慰籍,唯一的快乐,她所有的坚强和坚持都源于这种幸福的想象。然而,回国后,当以琛以一种理性而冰冷的态度要把她的幻想变成现实时,她却退缩了。 45.因为太在乎,所以受不起。 46.以琛,不如考试的时候你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吧,那样我肯定跑得恨快! 47.有些人似乎注定总要相遇,而且从来原因一样,比如说以玫和她。 48.心仿佛被一根无形的线缠住了,一步步地靠近他,那线一寸寸地收紧。 49.然后,在她还没意识到她在干什么之前,她的唇代替了她的手指。她的唇上还带着屋外的寒冷,他的却意外的温暖,然而这温暖却让她蓦地一阵心酸,眼泪不知怎么的就一滴一滴地落下来,再也止不住。 50.不是早就知道了吗,这天下之大,竟没有一个没有以琛的地方。 51.“以琛,我居然一点也不难过,我以为我说起这些会很难过的。” 以琛静静的说:“你有我了。” 52.她是他灰暗生命里唯一的一缕阳光,但这缕阳光却不唯一的照耀他。 53.默笙目瞪口呆,现在的律师都是这么草菅人命的吗? 54.默笙把自己的衣服挂在他的旁边,然后傻傻地看着,突然就想微笑。却又心痛。 55.她恰好一片笋在嘴里,却再也尝不出那股鲜甜,咽下去,像以琛说的,有股怪味道。 56.软软的身躯填满他空虚的怀抱,温暖的气息轻悄地呼吸在他冰冷的西装上。 57.你再安静也会打扰我! 58.也许选择逛街是错误的,这么热闹的环境,只会让落寞的人更加落寞而已。 59.笔画顺序错了,‘何’右边的‘可’应该先写里面的‘口’,最后才是竖勾……来,再写一遍。 60.直到写完了一个“何”才反应过来。“何以琛,我为什么要写你的名字!” 61.“你怎么知道我想做什么?”“一般推断。” 62.默笙垂下眸子,举起手指在他心口划字。一笔,两笔,三笔……她在写…… 63.默笙,把头发留长。因为,那样……你就更多了一点。 64.你给我快点,要是敢给我学乌龟慢慢吞吞,我就一脚踩烂,一锤锤死你,再把你的头盖骨卸下来当挂件…… 65.“非法同居?”“合法。就是男女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长期契约关系。” 66.因为他已经是如此的累。如此的,迫不及待想要幸福。 67.那时候的一切就像恶魔编织的一张网,挣扎不开,无限绝望。 68.他给赵默笙机会缠他,却不给别人机会。 69.这种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70可是以琛很悲哀地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份胸襟。很介意。介意她心灵上的走失。 71.理科生的天性使应晖固执地想找出他心动的逻辑,可是却第一次发现自己对证明这其间的因果关系无能为力。 72.好在他立刻从牛角尖里钻出来,务实的个性使他决定顺其自然。 73.默笙时不时的心不在焉叫何以琛。默笙嘴角莫名其妙的微笑叫何以琛。默笙忽而的落寞叫何以琛。 74.等你头发长整齐,不然真成了丑媳妇了。 75.在异国他乡,孤零零一个人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每一个异国人都这样,可是,如果回去了还是孤零零的,那会很可悲吧。 76.痛是午夜梦回时抓不住她轻颦浅笑的巨大空洞,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莫名其妙的失神,是每一次成功的喜悦后随之而来的更多的寂寥。 77.从来没想过有一天,站在熟悉的楼下,自己的心里竟满是物是人非的凄凉。 78.结局已经如此,原因已经不再重要了。 79.有那么一刹那,她竟觉得会这么永远下去,不敢靠近,又舍不得离开,于是宇宙洪荒,海枯石烂,她永远站在他的门外。 80.何以琛,这个一厢情愿的小丑你还要当到什么时候? 81.没有缓冲,跳掉了所有的过程,却跳不掉分离多年造成的生疏和难解的心结。 82.昔日的甜蜜已经遥不可及,现实的悲哀却寸步不离,什么时候他们才能重拾昔日的幸福?而这样反反复复的心绪,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83.于是在这个人群满满的偌大都市,我们以同样的心情固执的孤单着。 84.从此以后,任何一个终点,都不会再有以琛。 85.你为什么不回来?我都准备好背弃一切了,为什么你还不肯回来?” 86.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87.以琛,你知道吗。曾经站在异国街头,满眼异样的肤色,连一个像你的背影都看不到。现在终于可以告诉你,我很想你。 88.不是每个人都似何以琛能守得漫长寂寞。 89.只是我们都没料到时间竟然这么漫长。等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何时是个尽头。 90.那封信将安静地躺在网络某个角落,无人开启,却永不消失 91.世上美丽的情诗有很多很多,但是最幸福的一定是这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何以笙箫默》想表达的,就是这么一种幸福。 92.她以为找回以琛就是完整了,原来完整外,还能更完整。 93.下着小雪得夜晚,人来人往的闹市街头,第一次,觉得圣诞是个节日。
⑩ 田大娘是拜堂中的人物吗
是的。
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曾涌现了一批着力描写故乡农村和小城镇生活风貌的乡土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对故乡的山光水色民情风习的描画中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台静农是蜚声二十年代的乡土作家之一,他以其故乡安徽霍丘县叶集镇的生活为素材,写出了《天二哥》、《红灯》、《新坟》、《蚯蚓们》、《拜堂》等脍炙人口的乡土作品,被鲁迅誉为“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
由于乡土作家们对农村和乡镇生活的熟悉,他们笔底常常描绘民风民习,最富有民俗意味的是对婚俗的描绘,王鲁彦《菊英的出嫁》中的冥婚、许杰《赌徒吉顺》里的典妻婚、潘漠华《冷泉岩》中的童养婚、许钦文《步上老》里的招养婚等,都分别生动地再现了古老的乡土社会不同的婚俗形式。台静农的《拜堂》描写了转房婚的遗俗,转房婚又被称为逆缘婚,它可以看作是一种古老的财产继承转移的变异形式,表现为兄亡嫂嫁弟、姊亡妹嫁姐夫、嫡子承继父妾、弟亡弟妇转嫁兄等形态,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约束下,不同辈分的转房婚逐渐被淘汰。小说《拜堂》写的是兄亡嫂嫁弟的转房婚俗。哥哥汪大死后,弟弟汪二和嫂子有了关系,已有了四个月的身孕,他们决定拜堂成婚,小说以简洁沉郁的笔调描写了他们半夜子时草草拜堂成亲的场景,揭示了充满了封建色彩的古老乡镇下层人们的窘困悲苦的生存状态和压抑苦痛的内心世界。
《拜堂》中展现的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古镇,封建的剥削制度,封建的伦理道德不仅摧残着这病态社会中人们的肉体,而且禁锢着人们的灵魂。小说突出地从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中揭示古老乡镇社会浓重的封建气息。汪大嫂和汪二的自愿拜堂虽不是祥林嫂被迫与贺老六拜堂,但女子从一而终、“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封建礼教同样沉潜积淀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笼罩他们拜堂时头上的一片阴云。“既然丢了丑,总得图个吉利,将来日子长,要过活的。”“不如率性磕了头遮遮羞,反正人家是笑活了。”小说主人公的这两句话真切地揭示了他们拜堂的目的,“丢了丑”和“遮遮羞”、怕人笑话和图个吉利,成为这一对拜堂主人公内心深处难以摆脱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根植于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规范准则之上的。在这种矛盾中,为了既要遮羞又必须让别人知道,他们将拜堂特意安排在“人们都酣睡在梦乡里”的半夜子时,甚至连汪二的父亲都被瞒住了,只找了田大娘和赵二嫂牵亲,而拜堂时“给阴间的哥哥也磕一个”加剧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痛楚,使这幕拜堂“顿成了阴森惨淡”。小说结尾汪二的爹爹对他们拜堂的不满、责难,摆花生摊的小金“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挖苦、戏谑,进一步揭示烘托了这病态社会的沉闷和压抑,小说中两个牵亲人的热心牵亲爽直助人,给这阴沉冷漠的世界里增添了些许暖意。
台静农的小说创作师承鲁迅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小说没有繁复的线索,善从小人物的小事件中揭示没落社会的病态生活面,格调沉郁阴冷,手法圆熟质朴。《拜堂》以其谨严的叙事结构、生动的人物对话、悲凉的艺术氛围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了其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拜堂》以截取生活横切面顺时序的方法展开故事。先写黄昏时拜堂的准备: 汪二将蓝布小夹袄当了后买了拜堂用的香烛黄表,汪大嫂赶做拜堂穿的鞋子,这里既有拜堂物件的准备,也有拜堂者心理的准备。次写二更至深夜子时的拜堂:深夜汪大嫂叩开了田大娘、赵二嫂的门请她们去牵亲,子夜他们举行了俭朴而恭敬的拜堂礼仪。再写翌日清晨拜堂的反响:茶馆里推车的吴三的道喜、汪二的爹爹的愤然、齐二爷的庄重、小金的戏谑。作品通过谨严的叙事结构极简洁又有层次地描述了古镇里的悲欢故事。
《拜堂》突出地运用了富有个性的生动的人物对话展示人物心理,勾勒人物性格。汪二买香烛时与掌柜的对话,显露了汪二遮遮掩掩怕人取笑的心理; 汪二和汪大嫂的对话激旦可见汪二的懦怯敦厚、汪大嫂的泼辣有心计;请牵亲和拜堂时的对话,汪大嫂的能言善语、田大娘的热心爽直、赵二嫂的老练麻利,都在寥寥数语中跃然纸上,汪二的爹爹嗜酒如命的焦躁粗俗也在其话语中可见一斑。小说中没有去勾画人物的肖像,但在人物生动的对话中我们似可看见人物富有个性的眉目神情,人物的对话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拜堂》以沉郁阴冷的景色勾勒和凄冷哀婉的人物信搜心态的描绘,形成作品悲凉的艺术氛围。在汪二的爹爹看见那包香纸的责问中,“全室都沉默了,除了筷子捣碗声,汪二的滑铅历吸旱烟声,和汪大嫂的上鞋声”,这种沉闷的气氛既揭示了父子间的矛盾,也托出了人物压抑的内心。汪大嫂请了牵亲的回家路上,灯笼残烛的微光,“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沙沙地响,好像幽灵出现在黑夜中的一种阴森的可怕”,这种阴森怖人的景色渲染了沉闷压抑的气氛;拜堂时提及阴间的哥哥引起汪大嫂的伤感、汪二的木然,“全室中情调,顿成了阴森惨淡。双烛的光辉,竟暗了下去,大家都张皇失措了。”这种氛围的描写使拜堂充溢着凄楚悲婉。
《拜堂》以具有民俗色彩的拜堂风习的描写和带着地域风格的语言使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烧着香烛,燃起黄表,穿戴周周正正的汪二和汪大嫂,在牵亲人的指令下,在供桌天地牌前恭敬庄严的拜堂礼仪的描写,杂货店、茶馆店的景象的勾勒,都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台静农在小说集《地之子》后记里说:“其十篇中的九篇都是以我的故乡为题材的,还保留了乡土的语言。”《拜堂》中“下书子”、“牵头”、“夜黑头”、“堆着罢”等等具有地域色彩的乡土语言的运用,增加了作品的乡土气息。
香港作家刘以鬯在《台静农的短篇小说》中说: “二十年代,中国小说家能够将旧社会的病态这样深刻地描绘出来,鲁迅之外,台静农是最成功的一位。”台静农不仅以其冷隽沉郁的笔调剖露旧中国乡村社会的种种病态,而且以其小说浓郁的民俗色彩独具风格。《烛焰》中的冲喜婚、《蚯蚓们》中的买卖婚、《红灯》中的超度鬼魂等描写,都既揭示了乡间的死生,又洋溢着泥土的气息,小说《拜堂》则以其沉郁阴冷的格调描写转房婚的拜堂,再现了充满人间的酸辛与凄楚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