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短篇小说有
『壹』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是什么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是《我是猫》、《哥儿》、《虞美人草》。
我是猫,夏目漱石氏其实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很卖座,其中以小说类的我是猫最负盛名,用拟人化视角讽刺了人类的弱点是社会的时弊,具有很高的文学境地。
心,实际是夏目漱石大文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心》,夏目漱石讽刺了他那个时代的所有的利己主义者。先“象征着那个时代所有的利己主义者,夏目漱石通过先生展现出了利己主义者的罪恶。
虞美人草,夏目漱石以深厚汉学功底为基,字字精雕细琢,对日本社会流行的虚伪的自我解放痛施针砭,无情地揭开了知识分子灵魂的阴暗面。
夏目漱石的其他作品
《其后》,这部作品被翻译成很多名字,比如其后、那之后、从此以后。总之是什么之后,那到底是什么之后呢?
实际上是指在自己心爱的女人嫁给别人之后,自己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表达的爱慕之情之后所发生的事情,这部作品是与三四郎是姊妹篇,《其后》继续《三四郎》爱情悲剧的主题。
《哥儿》,一个杰出的作家,他的创作风格常常是多元的。哥儿的作者夏目漱石就是这样一个作家。他曾经用愤怒的笑、嘲骂的笑、调侃的笑。
对金钱万能的社会发出鄙夷的诅咒,为知识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愤愤不平;他也曾用明朗的笑、健康的笑,来表达他对正义压倒邪恶的愿望。
『贰』 夏目涑石
日本近代作家。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精确团键型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
【生平】
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1867年(庆历三年)2月9日,东京人。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
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从几部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如《少爷》、《三四郎》、《之后》、《道草》等等都可见其端倪。故事里的主人翁多半有着良好的家世,却不受父兄所重视,也因此他们往往是孤独地,很早就意识到要自力更生,但内心里则无不渴求亲情的温暖。有人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作家因自身的遭遇或基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意识到真实世界的不完满,呕心沥血发而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问世,但这份感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自于苦痛与不幸。重新回顾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虚。
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亮姿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
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相传孙楚年轻时想体验隐居生活,便对朋友王济说要去「漱石枕流」,王济对曰:“流不能枕,石不能漱。”孙楚于是辩称:“枕流是为了洗涤耳朵;漱石是为了砥砺齿牙。”这个故事显现了孙楚的不服输。金之助以「漱石」为笔名正符合他坚强的意志,但也有另一说法是金之助和孙楚均被视为怪人,故以“漱石”的典故以自喻。
从此明确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同时他察觉到学习英语成必然的趋势,唯有精通英语才得以跟上时代潮流、强化国家,跻身为社会菁英份子。
1890年,23岁夏目漱石的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并不时发表学术论文,因此1893年大学一毕业,他就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同时积极参与正冈子规的俳句革新运动。两年后他辞职到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次年转入熊本第五高等学校。此后便一直担任教职到33岁(1900)
1900年,夏目漱石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国留学两年。夏目漱石不以在英文的优异表现自满,相较于明治维新之后时人竞以西学为尚的举动,夏目漱石却以他原有的汉学及日文基础,积极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俳句。
苦读的生涯自然也影响身心健康。27岁罹患肺结核,为了养病,赴镰仓圆觉寺参禅,参禅的生活丰富了日后创作的题材,但他的病情并未十分好转,再加上神经衰弱,厌世的心情由是萌发。回到东京后没多久与中根镜子结婚并于同年升任教授,但镜子后来因歇斯底里而企图自杀,平静的家庭生活也染上了阴影。留学时期,夏目漱石体认到所谓的英国文学和他以前所认识的英文有着极大差异,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强国势,这使夏目漱石赖以生存的理想几乎幻灭,再加上留学经费不足,妻子又因怀孕而极少来信,他的神经衰弱因此更为加剧,一直到回国后他始终为神经衰弱所苦,但也刺激他更专注于写作。
1903年返回日本,任第一高等学校英语教授和东京大学英国文学讲师,并常给《杜鹃》杂志撰写俳句、杂文类稿子。塌猜
1905年,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接着中篇小说《哥儿》、《旅宿》和短篇小说集《漾虚集》等接踵而出,夏目漱石一跃而为日本文坛的知名作家。
1907年,他辞掉教职,从事专业创作,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探讨爱情与遗产问题的长篇小说《虞美人草》开始连载,接着又陆续发表了《三四郎》、《其后》、《门》三部曲。《门》付梓不久,赶上大逆事件冲击文化界,他的创作由批判客观现实转向披露主观世界。代表性作品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是自传体小说《道草》和未完成的《明暗》。
1911年曾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
夏目漱石死后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
【主要作品】
我是猫(吾辈は猫である)——1905年
哥儿(坊っちゃん)——1906年
虞美人草——1907年
三四郎——1908年
从此以后(それから)——1909年
门——1910年
过了春分时节——1912年
行人——1912年
心(こころ)——1914年
道草——1915年
明暗——1916年,遗作
作品集
漾虚集——1906年
梦十夜——短篇作品集
长篇小说
《我是猫》确立了夏目漱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采用幽默、讽刺、滑稽的手法,借助一只猫的视觉、听觉、感觉,以主人公中学教员珍野苦沙弥的日常起居为主线,穿插了邻居资本家金田企图嫁女不成、阴谋报复苦沙弥的矛盾冲突,嘲笑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空虚的精神生活,讥讽他们自命清高,却无所事事;不满现实,却无力反抗;平庸无聊,却贬斥世俗的矛盾性格,鞭挞金田等资产阶级人物及帮凶的势利、粗鄙、凶残的本性。小说构思奇巧 ,描写夸张,结构灵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哥儿》的素材,取自作家离京去外地任教的坎坷经历,叙述了一个憨厚、单纯,富于正义感的青年哥儿在一所乡村中学四处碰壁、饱受委屈的遭遇。小说语言机智幽默,描写手法夸张滑稽,人物个性鲜明突出。《旅宿》是作者浪漫主义手法的一次尝试。描写一个青年画家到大自然中寻找远离现实、超越社会的纯粹美的世界的故事。
《三四郎》写一位乡下青年小川三四郎来到东京,受到现代文明和现代女性的冲击,不知所措的窘态。《其后》继续《三四郎》爱情悲剧的主题。小说塑造了代助这个具有叛逆意识却又优柔寡断的知识分子形象,谴责了违背自然感情的所谓侠义、道德,流露出反抗世俗伦理的进步意识。《门》是三部曲爱情悲剧的终结。男主人公野中宗助和朋友的女友阿米相爱结合,招致社会唾弃。他们隐居在不见阳光的房子里,一方面品尝着真诚相契的甜蜜,一方面体味着负疚于人的苦涩,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窘境而不能自拔。这是一部自由真挚的爱情不为社会所容的人性悲剧,也是知识分子追求个人幸福又无法摆脱道德规范羁绊的心灵写照。
《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侧重刻画知识分子多疑、厌世的心理。集中体现作者后期创作思想的是《明暗》。小说以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津田和阿延夫妇之间的微妙关系,暴露人们自私自利、苦闷无望的心态,告诫人们去掉私心,顺应天意。
夏目漱石一生著有两部文论、大量俳句、几百首汉诗、若干随笔和书信,但在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以他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大批短篇小说竖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给后来的作家以深刻的启迪。
『叁』 夏目漱石的作品有哪些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 ,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2004年11月改为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
人物作品
中长篇小说
我是猫
1905年1月-1906年8月、‘杜鹃草’/1905年10月-1907年5月、大仓书店・服部书店
少爷/哥儿
1906年4月、‘杜鹃草’/1907年、春阳堂刊‘鹑笼’收録
草枕
1906年9月、‘新小说’/‘鹑笼’收録
野分
1907年1月、‘杜鹃草’/1908年、春阳堂刊‘草合’收録
虞美人草
1907年6月-10月、‘朝日新闻’/1908年1月、春阳堂
坑夫
1908年1月-4月、‘朝日新闻’/‘草合’收録
三四郎
1908年9-12月、‘朝日新闻’/1909年5月、春阳堂
从此以后(それから)
1909年6-10月、‘朝日新闻’/1910年1月、春阳堂
门
1910年3月-6月、‘朝日新闻’/1911年1月、春阳堂
彼岸过后
1912年1月-4月、‘朝日新闻’/1912年9月、春阳堂
行人
1912年12月-1913年11月、‘朝日新闻’/1914年1月、大仓书店
心(こころ)
1914年4月-8月、‘朝日新闻’/1914年9月、岩波书店
道草
1915年6月-9月、‘朝日新闻’/1915年10月、岩波书店
明暗
1916年5月-12月、‘朝日新闻’/1917年1月、岩波书店
短篇小说·小品
伦敦塔
1905年1月、‘帝国文学’/1906年、大仓书店・服部书店刊‘漾虚集’收録
幻影之盾
1905年4月、‘杜鹃草’/‘漾虚集’
琴的空音
1905年7月、‘七人’/‘漾虚集’收録
一夜
1905年9月、‘中央公论’/‘漾虚集’收録
薤露行
1905年9月、‘中央公论’/‘漾虚集’收録
趣味的遗传
1906年1月、‘帝国文学’/‘漾虚集’收録
二百十日
1906年10月、‘中央公论’/‘鹑笼’收録
文鸟
1908年6月、‘大阪朝日’/1910年、春阳堂刊‘四篇’收録
梦十夜
1908年7月-8月、‘朝日新闻’/‘四篇’收録
永日小品
1909年1月-3月、‘朝日新闻’/‘四篇’收録
评论
文学论(1907年5月、大仓书店・服部书店)
文学评论(1909年3月、春阳堂)
随笔
想起的事等(1910年-1911年、‘朝日新闻’/1911年8月、春阳堂刊‘切抜帖より’收録)
玻璃门之中(1915年1月-2月、‘朝日新闻’/1915年3月、岩波书店)
演讲
现代日本的开化(1911年、和歌山県会议事堂/1911年11月、朝日新闻合资会社刊‘朝日讲演集’收録)
我的个人主义(1914年)
游记
卡莱尔博物馆(1905年、‘学镫’/‘漾虚集’收録)
満韩各处(1909年10月-12月、‘朝日新闻’/‘四篇’收録)
诗集
漱石俳句集(1917年11月、岩波书店)
漱石诗集附印谱(1919年6月、岩波书店)
从军行(1904年5月、‘帝国文学’10卷5号)
作品集
漱石全集(1993-1999年、岩波书店、全28卷别卷1卷)
漱石文学全集(1982-1983年、集英社、全10卷)
写作特点
纵观漱石一生的创作,会发现他一直关心社会现实,认真思索人生,努力通过各种各样的典型形象反映生活,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作品风格朴实、幽默,结构巧妙,多样,描写生动、感人,语言朴素、细腻,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3]夏目漱石的创作倾向是复杂的,但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在他进行创作时,日本文坛上的浪漫主义高潮已经过去,自然主义派正处于隆盛阶段,大有垄断一切之势。此外还有唯美主义等等流派存在。但是,漱石的创作却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他不肯附和自然主义派,决心按照自己对于文学的理解,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针对自然主义者以为事实的再现即文学的观点,他主张文学不应该是实际生活的照片,而必须是有意识地虚构出来的“仿造品”,因为只有通过虚构才能产生超过“事实”的“真实”。因此,他的处女作《我是猫》一问世就受到自然主义派的攻击,被斥为庸俗无聊的作品,此后他的作品也不断受到自然主义派的指责。漱石虽然被一些人称为“余裕派”、“高蹈派”,可是这些称呼并不能正确表现他的创作的实质,最多只能表现他的创作的一个方面,并且不是主要方面。
夏目漱石是在日本自然主义勃兴时期步入文坛的。但是,他的文学观与自然主义截然相异,其主要表现为强烈的道德意识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他是正冈子规“写生文”的崇拜者,早期曾提倡“写生文”,将自然与人生作为一幅写生画来描绘,逐渐发展为“有余裕的文学”,又称“低徊趣味”小说,这是1908年夏目漱石为高滨虚子的小说集(鸡头)所作的序中的造语。他的创作正是从“低徊趣味”小说《我是猫》开始的。夏目漱石的早期创作受两种思想的支配,即同现实抗争和逃避这种抗争。当“这种抗争和冲突直接流露出来的时候,他就写成了《哥儿》、《疾风》等贯串着主观反抗的作品,当他要逃避这种抗争和冲突的时候,就产生了像《旅宿》、(伦敦塔)那样浪漫主义的小说。”当然,前者始终是夏目漱石创作的主流,而后者则仅仅是主流中的一个短暂的、细小的回游。
在第二时期的创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所谓“爱情三部曲”。这三部作品虽然写的是爱情故事,但其意义决不限于爱情范畴,作者所要表现的,实际上是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问题,描写他们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斗争的状况,其中不乏对明治社会的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
被称为“后爱情三部曲”的(春分之后)(1912)、(行人)(1913)、(心)(1914)都是以知识分子的恋爱为题材,其主题都是揭示由利已主义、个人主义酿出的悲剧。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思想内容方面,三部小说的主人公须永、一郎和“先生”都是由于在爱情上遭到挫折和失败而导致孤独和痛苦的人物,他们的悲剧正是人性深处的利已主义和妒忌心理诱发的必然结果,从而在客观上宣告了明治维新以来由西方文化催生的资产阶级道德的破产。在艺术形式上,三部作品的结构都是用几个短篇连缀起来的:《春分之后》为六个短篇.《行人》为四个短篇,《心》为三个短篇,并且都有一个讲故事的人登场。
夏目漱石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品,不难发现,他是一位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无一不触及到日本明治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庸俗、丑恶现象,以及日本“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作了尖锐的讽刺和深刻的批判,对利已主义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他的作品贴近现实,表现普通人的生活,描写他们在恋爱、婚姻、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及找不到出路的痛苦心情,既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更秉有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和道义个人主义精神。在艺术上,夏目漱石的作品继承了日本“徘谐”文学的传统,吸取了民间文学“落语”的有益成分,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在创作风格上,他是“余裕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旁观者的余裕心情来品味人生,从中产生回味绵长的趣味。他在一系列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中,将“余裕派”的低徊趣味与近代小说中的恋爱心理巧妙地裸合在一起,清晰地凸起了漱石文学独具一格的特色。夏目漱石是日本文学界公认的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精确,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常常把雅语、俗语、汉语、西语等混融于作品之中,成为叙述故事情节,刻划人物形象,描绘内心世界,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生哲理的有力手段。这一切都充分地体现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显示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这个黑暗现实(主要是国内形势)形成一种重压,使夏目漱石几乎喘不过气来。面临这种形势,他既感到无限愤慨,又觉得无能为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乃是漱石思想意识产生种种矛盾,创作过程产生种种曲折的根本原因,也是他的作品不断寻求解决办法,但总是找不到的根本原因。在作品中批判社会的内容大大减少了,力量也大大削弱了,而集中精力以精雕细刻的手法剖析人们的内心世界,批判人们的私心,尤其是在男女爱情矛盾方面表现出来的私心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孤独和绝望,则成为漱石后期作品的主要内容了。总之,如果说他的前期作品在社会批判的大胆和尖锐方面超出同时代一般作品水准的话,那么他的后期作品在剖析人物心理的细致方面和在批判人物私心的深入方面,也是同时代一般作品所不及的。
另外,夏目漱石毕生创作汉文诗两百首余,还用中文写作了《正成论》(1878)、《观菊花人偶记》(1885)和《木屑录》(1889)等汉文作品。毋庸置疑,早年对用汉语写作汉诗文的热衷和喜爱可视为之肇始,这在漱石很多的谈话录中可见端倪。1906年发表在《中央公论》上的《予之爱读书》,和发表在《文章世界》上的《吾文学获裨益之书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当时文坛趋之若鹜的赖山阳(1780~1832)的汉诗“因铺陈繁冗而感到厌恶”,独独倾倒于被人所不齿的荻生徂徕(1666~1728)的汉文,并在小说《草枕》中假借和尚与老人的对话表达了“徂徕比山阳的文章好很多”的取向。与力导汉诗日本化而流于粗率露骨的赖山阳相比,更偏爱倡导直接使用汉语训读诗文、抛弃朱子学带给汉诗其本身的束缚与桎梏的徂徕,足见夏目漱石对汉诗文的热爱之情。
『肆』 夏目漱石进入专业创作时期后有哪些代表作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907年夏目漱石开始专业创作时期,写有长篇小说《虞美人草》、《矿工》、《三四郎》、《其后》和《门》等,短篇小说集《行人》、《心》、《过了春分时节》等。这些作品都坚持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通过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揭露社会的疾患,评估东西方文化的优劣得失,全面展示了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进退维谷的悲剧心态。
『伍』 夏目漱石的主要作品集有哪些
1 作品:
《吾辈は猫である》(我是猫--1905年)
《坊っちゃん》(哥儿--1906年)
《漾虚集》(1906年)
《虞美人草》(虞美人草——1907年)
《梦十夜》(梦十夜——1908年)
《三四郎》(三四郎——1908年)
《それから》(其后——1909年)
《门》(门——1910年)
《彼岸过迄》(过了春分时节——1912年)
《行人》(行人——1912年)
《こころ》(心--1914年)
《道草》(道草——1915年)
《明暗》(明暗——1916年)
2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
3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2004年11月改为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
『陆』 夏目漱石《草枕》‖行旅在外,结草为枕,只为“非人情”的逍遥
行旅在外,结草为枕。是为“草枕”。带有一种令人向往的诗境。而头枕“草枕”之上,想必会有一场美妙脱俗的梦。
《草枕》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散文体小说,讲述的是一位青年画师因厌倦噪杂浮世,独自一人扛着画具箱和小折叠椅,走进山野,在迟暮的春色中,放慢脚步,享受自然之美以及“非人情”的逍遥。
这样的旅行,于现实生活中既奢侈又浪漫,是很多人心向往之,意欲为之,而不可得的。 毕竟,生活中有太多的身不由己。颤茄锋《草枕》的故事主人公就是如此,但即便有再多俗事缠身,故事中的“我”仍不想舍弃片刻安宁,这样的选择才最可取。
夏目漱石在《我的草枕》中说,他只想表达一种感觉,只要在读者心中留下一个美好的感觉就行了。
为此,《草枕》这本书情节简单,没有事件的发展过程,很多物事看上去无头无尾,但美好的感觉贯穿始终却是毋庸置疑的。
故事中的“我”将自己的旅行置于“非人情”的境界。
何为“非人情”?“非人情”是指超越世俗人情与道德的美的境界。 这是夏目漱石的艺术观,具体化的成果就是这本书。
在《草枕》中,夏目漱石将“非人情”的天地定格在温泉旅馆,需途径迂回曲折的七曲路,方能抵达。 期间,就算是步行都十分吃力,但沿途却有曼妙景致。油菜花、蒲公英、山樱花,还有不绝于耳的鸟纳陵鸣,烘托出一片物我两忘的“非人情”。
画家的前来是为了画画,可最终没能完成一幅画,只有顺着心思写下的几行诗,也不足为道。但他却认为不管有没有作画,到头来都是一样。
在难得的宁静中,他只把心思停留在思考和感受上。 何为艺术家应有的态度,如何拥有艺术家的人格,什么情况下可以将自己变作画中人、什么情况下不行,为何唯有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像读书、看戏那样,才算在站在了艺术的角度,等等,所有这些“非人情”的思考,是这本书的亮点。
这些文字,读了让人感觉心中通透敞亮。 因为,寻常中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困于自我的狭隘,不能把目光放开阔,也就走不出俗世的牢笼。
毕淑敏说,你必须得一个人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鬓厮磨,你才会顿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时间之贵。
就如书中的“我”一般,如此,方可在旅途中、旅途外走出自我,活成生活的艺术家。
《草枕》的精彩之处,并不只是“我”的“非人情”之旅,更有“我”的“非人情”之遇。
故事中,作者不仅安排画家去到一处“非人情”的天地,还将那方天地中出场的诸多人物都塑造成近乎“非人情”的形象。
如会茄晌吟出“秋日来时,吾亦如芒草上的露珠,缥缈消逝”如此典雅短歌的 茶店阿婆 ;如因她的特立独行在旁人眼中是“疯子”,自己却活得随性诗意的美丽女子 那美小姐 ;如认为画家也有博士学位,以为鸽子的眼睛能够夜视,将几乎不能称之为画的达摩图扬扬得意挂在墙上的 观海寺和尚 ;还有 理发馆的师傅 ,古井的 源兵卫 ,喜欢收藏古董、展示古董的 志保田老先生 ,赶去战场的 青年画家久一 ,等等。
在故事中出现为数不多的“我”的行旅之遇,几乎有一个算一个,都在成就完美的“我”之“非人情”之旅上尽了一份力量,添了一份色彩。
特别是那美小姐,她是画家旅途之遇的主要人物,也是这趟旅程最接近“非人情”的人物。书中他们的很多对话都很精彩——
比如,当画家问道“这里和京都,哪个比较好”时,那美小姐说:
“其实都一样。”
“这种安静的地方,反而轻松自在吧?”
“无所谓轻松不轻松,人生在世过得好坏全凭自己的一念之间。如果因为讨厌跳蚤国就搬去蚊子国,其实毫无帮助。”
比如,当画家提到境池时,问道:
“那是适合画画的地方吗?”
“是适合跳水自杀的地方。”
“我暂时还不打算自杀。”
“我说不定近日之内就会自杀。我投水自杀浮尸的样子——不是痛苦挣扎的样子——是安详死去浮尸水面的样子——请你画成美丽的图画。”
而,作为读者通过这些人物看到的是远离了的自然美。是的,远离。
就如夏目漱石本人,当时他也是受到夫妻问题、家庭问题、健康问题、经济问题等诸多问题的困扰,而我们无不和他一样,身处噪杂俗世,无时不受私情杂欲、是是非非的叨扰,当看到那些清新“自然人”的生活,心中是说不出的羡慕。
这也是读完《草枕》合上书页,留下来的触动和感悟。诗意的心境和生活,不受人情羁绊的自然主义,是我们始终向往、始终追随在路上的。
其实,说起探寻“非人情”的理想生活,我们不必走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很显然,夏目漱石的“非人情”是受我国陶渊明和王维的影响。这一点,在书中有直接说明。
不过,夏目漱石虽然创作了《草枕》这样一本书,一心想逃离现实,隐居山野,追求自然,但对于他本人而言,现实生活再痛苦难缠仍不可长久逃离,“非人情”的境界再怎么喜欢也不可能持续太久。
此话不假。 可见,当画家在“非人情”的天地徘徊、逍遥片刻之后,还是会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去的。书中“我”和那美小姐一行人乘船去车站,就是画家回归现实世界的表征。到此处,画家的“非人情”之旅也就结束了。
好在,画家在最后时刻自那美小姐身上见到了他的画作唯一缺少的“怜悯”表情。如此,他心中的画面得以完成,脚下的“非人情”之旅也得以完美。
『柒』 夏目漱石作品有哪些啊
1、《行人》
是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创作于1912年的长篇小说,和《过了春分时节》、《心》共同组成作者的后三部曲。
2、《之后》
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创作于1909年的同名长篇小说,又翻译为《其后》、《从此以后》、《后来的事,和《三四郎》、《门》共同组成作者的前三部曲。
3、《门》
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著中篇小说,明治四十三年(1910)三月到六月连载于《朝日新闻》。1911年1月由春阳堂出版单行本。
4、《旅宿》
描述了画家来到一个乡下温泉村,一直以一种超然物外的艺术家态度去观察周边的人和事的故事。本书情节简单却辞藻华丽,营造出一个幽雅静美的世外桃源空间。书中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夏目漱石非功利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引起了丰子恺的强烈共鸣。
5、《哥儿》
作品通过一个不谙世故、坦率正真的鲁莽哥儿踏入社会后同周围俗物展开的种种戏剧性冲突,辛辣而巧妙地讽刺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鞭挞了卑鄙、权术和虚伪,赞美了正义、直率和纯真。行文流畅,节奏明快,形象鲜明。
『捌』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有哪些拜托了各位 谢谢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作家。原名夏目金之助。生于江户城(现东京)一个多子女的街道小吏家庭。两岁时被送给姓盐原的街道小吏当养子。因养父母离婚,10岁时又回到生父身边。21岁恢复原姓。漱石成名后,养父的无理纠缠仍给他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构成他自传体小说《道草》(1915)的基本内容。漱石中小学时代学习汉语,熟诵唐宋诗词,擅长写汉诗。后又改学英文,在第一高等学校本科学习期间,与学友正冈子规常谈诗论文,1889年评论正冈子规《七草集》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笔名漱石。1890年进东京帝国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写有《英国诗人的天地山川观念》等文章。毕业后先后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爱媛县松山中学和熊本第五高等学校任职。1900年起在英国留学3年。回国后转到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东京大学任教,并开始业余创作,梁源相继发表《我是猫》(1905)、《哥儿》(1906)和《旅宿》(1906)等杰作。1907年辞去教职,进《朝日新闻》社当专业作家,在该报发表了《虞美人草》(1907)、《矿工》 (1909)、《三四郎》(1908)、《其后》(1909)、《门》(1910)、《到达彼岸之前》(1912)、《行人》(1912)、《小心》(1914)和《明暗》(1916)等长篇小说备渣桐以及《玻璃窗内》、《回忆种种》等散文仿坦、游记和评论。
『玖』 夏目漱石的所有作品
我是猫(吾辈は猫である)——1905年
哥儿(坊っちゃん)——1906年
虞美人草(ぐびじんそう)——1907年
三四郎(さんしろう)——1908年
从此以后(それから)——1909年
门(もん)——1910年
过了春分时节(彼岸过迄ひがんすぎまで)——1912年
行人(ゆきひと)——1912年
心(こころ)——1914年
道草(みちくさ)——1915年
明暗(めいあん)——1916年,遗作
作品集
漾虚集(ようきょしゅう)——1906年
梦十夜(ゆめじゅうや)——短篇作品集
『拾』 夏目漱石创作了哪些作品,揭露了什么社会现实
夏目漱石是日本作家。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曾到英国留学,见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后在高校任教,并为杂志创作俳句。1905年创作了长篇小说《我是猫》,获得成功,此后,发表了中篇小说《哥儿》、《夏目漱石头像旅宿》、《风暴》等。1907年开始专业创作时期,写有长篇小说《虞美人草》、《矿工》、《三四郎》、《其后》和《门》等,短篇小说集《行人》、《心》、《过了春分时节》等。这些作品都坚持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通过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揭露社会的疾患,评估东西方文化的优劣得失,全面展示了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进退维谷的悲剧心态,被公认为日本近代文坛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