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读短篇小说
⑴ 余华的短篇小说
这两天读了他十来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我大概把它们分为两类:
一类是相对靠近作者现实生活的故事:<<爱情故事>>/<<蹦蹦跳跳的游戏>>/<<空重爆炸>>/<< 死亡叙述 >>/<< 为什么没有音乐 >>/<< 在桥上 >>/<<两个人的历史>>/<<他们的儿子>>/<<炎热的夏天>>//<<女人的胜利>>
另外一类是荒诞小说类型: <<阑尾>>/<<命中注定>>/<<十八岁出门远行>>/<< 往事与刑罚 >><< 往事与刑罚 >>/<< 我为什么要结婚 >>/<<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 祖先 >>/<<朋友>>/<<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余华应该是更擅长于写先锋派类型的荒诞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他的成名作,我也感觉这篇小说是以上小说中最为优秀一篇,读起来有英国黑色喜剧电影的感觉,整个故事感觉没有具体的方向要指向哪里,要去往哪里;作者写作貌似是随意的,故事的主角也是随意的,而偶尔搭上的汽车的方向也是随意的,但是真的是随意吗?”我”找不到落脚处的焦虑, “我”看到大家疯抢苹果的焦虑,最后什么都被抢光了,自己缩在驾驶室里,却觉得那里是旅馆,是落脚之处了.我读着仿佛读着这个挣扎在80年代寻找自己和文学出路的彷徨青年的追逐之路.或许在那个时候,作者也觉得先锋派的写作风格是他所追寻的归宿了吧.而<<命中注定>>里最后描写的两个小孩子在大宅外面听到的那一声来自于未来的呼救声让人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大有西方恐怖片的风格.而<<我为什么要结婚>>里自己莫名其妙的预言和故事推进的神奇的吻合以至于主人公陷入了一个荒诞的结局,让人哭笑不得.而在<<朋友>>类似于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叙述方式,那持续的打斗却荒谬地使打斗的两人成为了朋友…这一切一切都是不符合常规的,凌乱的却又荒谬地组合在一起,我们似乎在看着一幕幕的荒诞剧,但是又感觉到这似乎也是可以真真切切发生并且存在的,它们在表达作者的一种挣扎思索还有无奈,以至于我能听得到余华在写这些的时候在放声大笑或者痛哭流涕.不过也许,他只是面无表情地写完,但是内心却经历了惊涛骇浪…
在第一类相对靠近描写现实生活的故事的小说里,手法相对传统易懂,但也脱离不了余华一贯地冷清和残酷, <<他们的儿子>>在描写挤公车回家的夫妇的争吵以及打出租车回家的儿子之间的落差的对比,不禁在怀疑新经济时代的教育是否得当.甚至在描写一些最温馨的亲情,结局也是悲哀的,有如<<蹦蹦跳跳的游戏>>.对于人性,余华并不会刻意去写,但是总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场景和对话,就可以把故事人物的丑陋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像<<炎热的夏天>>那两个似乎是闺蜜却各怀鬼胎的女子以及那个看起来愚笨却脚踏几船的文化局公务员.
余华的短篇对比起他的长篇是逊色的,甚至不及他的杂文,他某些杂文还是写得挺有见地的.虽然他写短篇而成名,却因为长篇而使他进阶到优秀作家的行列.下个星期来读他的中篇小说,并结束他相关书目的阅读.
/
⑵ 余华的短篇小说《命中注定》想表达什么
余华的短篇小说《命中注定》想表达的是:
不是爱情那就是友情,相遇是缘,相识是份,相知是感。诸多林林总总,总总林林,就是一种宿命,相信也好不相信也罢,一切命中注定。
《命中注定》是余华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他的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里。
故事剧情有些惊悚,看完后我的后背凉凉的,三十年前陈雷的救命声音和现在陈雷的死交相呼应,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如果你和我这样想,我觉得还不够深刻,毕竟这是一部先锋小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国文学掀起了一股先锋文学热,代表人物残雪、格非、余华、莫言等等,虽然我对先锋文学没有研究,但是我知道,这类型的作品都比较难懂,里面含有大量的隐喻手法和象征主义,比如这篇《命中注定》。
(2)余华读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短篇小说《命中注定》的观后感:
故事中很多的描写似乎都与主线无关,比如陈雷死后遍布镇上的布告、中间插叙刘冬生与陈雷的照面、大篇幅描写刘冬生与陈雷小时候被家人关在家里的故事。
何谓命中注定?中国人信命,我们认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所谓的一切万物,都有命数,你不管怎样,到了那个时间,你就应该做什么,或发生什么。
⑶ 余华首度谈新书《文城》,余华都有哪些经典著作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名优秀作家,他有不少经典著作,比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善于描写小人物的生活故事,在故事中回顾历史,感悟人生。
⑷ 余华 <<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系列 >>
我经常将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名字放在一起,并不是他们应该在一起,而是出于我个人的习惯。我难以忘记1980年冬天最初读到《伊豆的歌女》时的情景,当时我20岁,我是在浙江宁波靠近甬江的一间昏的公寓里与川端康成相遇。五年之后,也是在冬天,也是在水边,在浙江海盐一间临河的屋子里,我读到了卡夫卡。谢天谢地,我没有同时读到他们。当时我年轻无知,如果文学风格上的对抗过于激烈,会使我的阅读不知所措和难以承受。在我看来,川端康成是文学里无限柔软的象征,卡夫卡是文学里极端锋利的象征;川端康成叙述中的凝视缩短了心灵抵达事物的距离,卡夫卡叙述中的切割扩大了这样的距离;川端康成是肉体的迷宫,卡夫卡是内心的地狱;川端康成如同盛开的罂粟花使人昏昏欲睡,卡夫卡就像是流进血管的海洛因令人亢奋和痴呆。我们的文学接受了这样两份绝然不同的遗嘱,同时也暗示了文学的广阔有时候也存在于某些隐藏的一致性之中。
我曾经迷恋于川端康成的描述,那些用纤维连接起来的细部,我说的就是他描述细部的方式,他叙述的目光无微不至,几乎抵达了事物的每一条纹路,同时又像是没有抵达,我曾经认为这若即若离的描述是属于感受的方式。川端康成喜欢用目光和内心的波动去抚摸事物,他很少用手去抚摸,因此当他不断地展示细部的时候,他也在不断地隐藏着什么,被隐藏的总是更加令人着迷。它会使阅读走向不可接近的状态,因为后面有着一个神奇的空间,而且是一个没有疆界的空间,可以无限扩大,也可以随时缩小。为什么我们在阅读之后会掩卷沉思�这是因为我们需要走进那个神奇的空间,并且继续行走。这样的品质也在卡夫卡和马尔克斯,以及其他更多的作家那里出现,这也是我喜爱《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一个原因。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无可争议的大师,而且生前就已获此殊荣。《百年孤独》塑造了一个天马行空的作家的偶像,一个对想象力尽情挥霍的偶像,其实马尔克斯在叙述里隐藏着小心翼翼的克制,正是这两者间激烈的对抗,造就了伟大的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所展示的就是作家克制的才华,这是一个在任何时代都有可能出现的故事,因此也是任何时代的作家都有可能写下的故事。
为什么神甫都会在一个普通母亲面前不安�为什么枯萎的鲜花会令我们战栗�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十分清晰,疑问后面的答案也是同样的清晰,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
卡夫卡的作品,我选择了《在流放地》。这是一个使人震惊的故事,一个被遗弃的军官和一架被遗弃的杀人机器。两者间的关系有点象是变了质的爱情,或者说他们的历史是他们共同拥有的,少了任何一个都令两人同时失去。我之所以选择《在流放地》,是因为卡夫卡这部作品留在叙述上的刻度最为清晰,我所指的是一个作家叙述时产生力量的支点在什么地方�这位思维变幻莫测的作家,这位让读者惊恐不安和难以预测的作家究竟给了我们什么�他是如何用叙述之砖堆砌了荒诞的大厦�《在流放地》清晰地展示了卡夫卡叙述中伸展出去的枝叶,在对那架杀人机器入微的描写里,这位作家表达出了和巴尔扎克同样准确的现实感,这样的现实感也在故事的其它部分不断涌现,正是这些拥有了现实依据的描述,才构造了卡夫卡故事的地基。事实上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只是人们更容易被大厦的荒诞性所吸引,从而忽视了建筑材料的实用性。
布鲁诺·舒尔茨的《鸟》和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也是同样如此。《鸟》之外我还选择了舒尔茨另外两部短篇小说,《蟑螂》和《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我认为只有这样,在《鸟》中出现的父亲的形象才有可能完整起来。我们可将它们视为一部作品中的三个章节,况且它们的篇幅都是十分简短。舒尔茨赋予的这个“父亲”,差不多是我们文学中最为灵活的形象。他在拥有了人的形象之外,还拥有了鸟、蟑螂和幸福蟹的形象,而且他在不断地死去之后,还能够不断地回来。这是一个空旷的父亲,他既没有人的边界,也没有动物的边界,仿佛幽灵似的飘荡着,只要他依附其上,任何东西都会散发出生命的欲望。
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在《河的第三条岸》也塑造了一个父亲的形象,而且也同样是一个脱离了父亲概念的形象,不过他没有去和动物结合,他只是在自己的形象里越走越远,最后走出了人的疆域,有趣的是这时候他仍然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永不上岸的父亲,使罗萨的故事成为了一个永不结束的故事。这位巴西作家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没有丝毫离奇之处,似乎是一个和日常生活一样起初的故事,可是它完完全全不是一个日常生活的故事,它给予读者的震撼是因为它将读者引向了深不可测的心灵的夜空,或者说将读者引向了河的第三条岸。
在卡夫卡和舒尔茨之后,辛格是我选择的第三位来自犹太民族的作家。与前两位作家类似,辛格笔下的人物总是难以摆脱流浪的命运,这其实是一个民族的命运。不同的是,卡夫卡和舒尔茨笔下的人物是在内心的深渊里流浪,辛格的人物则是行走在现实之路上。这也是为什么辛格的人物充满了尘土飞扬的气息,而卡夫卡和舒尔茨的人物一尘不染,因为后者生活在想象的深处。然而,他们都是迷途的羔羊。《傻瓜吉姆佩尔》是一部震撼灵魂的杰作,吉姆佩尔的一生在短短的几千字的篇幅里得到了几乎是全部的展现,就像写下了浪尖就是写下整个大海一样,辛格的叙述虽然只是让吉姆佩尔人生的几个片段闪闪发亮,然而他全部的人生也因此被照亮了。这是一个比白纸还要洁白的灵魂,他的名字因为和傻瓜紧密相连,他的命运也就书写了一部受骗和被欺压的历史。
据我所知,鲁迅和博尔赫斯是我们文学里思维清晰和思维敏捷的象征,前者犹如山脉隆出地表,后者则像是河流陷入了进去,这两人都指出了思维的一目了然,同时也展示了思维存在的两个不同方式。一个是文学里令人战栗的白昼,另一个是文学里使人不安夜晚,前者是战士,后者是梦想家。这里选择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叙述上惜墨如金的典范,都是文学中精瘦如骨的形象。在《孔乙己》里,鲁迅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孔乙己的腿被打断后,鲁迅才开始写他是如何走来的。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当孔乙己双腿健全时,可以忽视他来到的方式,然而当他腿断了,就不能回避。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猛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先是声音传来,然后才见着人,这样的叙述已经不同凡响,当“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钱后,令人战栗的描述出现了,鲁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话,“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热爱鲁迅的理由,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与作为战士的鲁迅不同,作为梦想家的博尔赫斯似乎深陷于不可知的浪漫之中,他那简洁明快的叙述里,其实弥漫着理性的茫然,而且他时常热衷于这样的迷茫,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头脑清楚,可是命运模糊。
鲁迅的孔乙己仿佛是记忆凝聚之后来到了现实之中,而《南方》中的胡安·达尔曼则是一个努力返回记忆的人,叙述方向的不同命名使这两个人物获得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孔乙己是现实的和可触摸的,胡安·达尔曼则是神秘和难以把握的。前者从记忆出发,来到现实;后者却从现实出发,回到记忆之中。鲁迅和博尔赫斯似乎都怀疑岁月会抚平伤疼,因此他们笔下的人物只会在自己的厄运里越走越远,最后他们殊途同归,消失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命运。
拉克司奈斯的《青鱼》和克莱恩的《海上扁舟》是我最初阅读的记录,它们记录了我最初来到文学身旁时的忐忑不安,也记录了我当时的激动和失眠。这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了,如果没有拉克司奈斯和克莱恩的这两部作品,还有川端康成的《伊豆的歌女》,我想,我也许不会步入文学之门。就像很多年以后,我第一次看到伯格曼的《野草莓》后,才知道什么叫电影一样,《青鱼》和《海上扁舟》在二十年前就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文学。直到现在,我仍然热爱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曾使我情窦初开,而是它们让我知道了文学的持久和浩瀚。
这差不多是我二十年来阅读文学的经历,当然还有更多的作品这里没有提及。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余华
一九九九年四月三十日
这是我找到的地址:
《青鱼》-杜克司奈斯(这篇实在不见一点踪影~)
《在流放地》-卡夫卡 http://ke..com/view/1417008.htm
《伊豆的歌女》-川端康成 www.yifan.net/novels/foreign/wunu.html
《南方》-博尔赫斯(这篇也找不到)
《傻瓜吉姆佩尔》-辛格http://hi..com/immiee/blog/item/cedee7502afdf3878c543035.html
《孔乙己》-鲁迅http://luxun.chinaspirit.net.cn/nah/nah06.html
《礼拜二午睡时刻》-马尔克斯http://hi..com/%BC%AB%BE%A1%CE%DE%BC%AB/blog/item/a0729fe929398a3ab80e2dc4.html
《河的第三条岸》-罗萨http://hi..com/zealost/blog/item/71cdea39f5a1a6f03a87cea7.html
《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莱恩www.heilan.com/databank/usa/usa_0611010_6.htm
《鸟》-布鲁诺.舒尔茨http://meng8u8.blog.sohu.com/78523088.html
⑸ 余华的《活着》主要讲的是什么
这是一本书写生命意义的书。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用五分钟的时间带你读完《活着》,领略活着的意义。
1
在田间与老人相遇
年轻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去民间收集民谣的青年,在田间偶遇了一名叫福贵的老人。
我坐在田地边的一颗茂盛的树下,听这个老人讲述了关于他的一生的故事。
6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医生诊断出家珍得了软骨病,活不过一个月,为了给家珍办一个像样的后事,福贵借钱给家珍打了一口棺材。
福贵的女儿凤霞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经人介绍,相亲认识了城里的小伙二喜,二喜是个偏头,但是对凤霞和福贵家人特别上心,专门帮福贵家重新整修了房屋。
为了给凤霞一个气派的婚礼,二喜借钱给凤霞办了一个大场面的婚礼,让福贵和家珍很感动。
凤霞和二喜结婚后过得也很幸福,二喜还时常带凤霞回家看望。不久后,凤霞怀了二喜的孩子,全家人更加高兴了。
但是,凤霞生产的那天却是难产,而最终凤霞因为产后大出血,也在有庆去世的那家医院里去世了,留下了二喜和刚生下来的儿子。福贵给这个小外孙起名苦根。
家珍也在凤霞去世后不久便过世了,现在只剩下,福贵和二喜还有年幼的苦根。
二喜边带着苦根边干活,生活不胜凄苦。可苦根大点的时候,二喜在一次干活中不慎被水泥板夹到,也就这样随着凤霞而去。
福贵把年幼的苦根带回乡下抚养,苦根似乎弥补了凤霞不能说话的缺陷,小小的年纪,十分能说,还直呼自己的外公的名字福贵。
苦根跟着长到五岁的时候已经算是福贵的一个好帮手了。但是在七岁的时候,苦根生了一场病,福贵给苦根煮了很多的豆子,结果苦根却因为吃的太多的豆子撑死了。
福贵很自责,但是再多的自责也改变不了苦根已经离去的事实。这场生活,只剩下福贵独自地活着。
苦根走后的第二年,福贵攒够买牛的钱,看见一头即将被宰杀的老牛,看见老牛掉眼泪的样子,福贵不忍心就买下了老牛,并且取名福贵,准备余生就和这头老牛一起度过。
直到遇到我这个来乡下采集民谣的年轻人,和我平静地讲述关于他自己这一生的故事。
你的问题 这里有答案 微信公众号 【精读君】
⑹ 余华的书
余华是我觉得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当然不需要我说他也是最优秀的小说家,从他的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发行出来就可以看出。余华的书,本身有巨大的感染力之外,更重要的的是,他的书不仅仅是在叙述一个个故事,而是在不断的揭示社会在历史发展中的阵痛。他在讲述悲剧,这悲剧属于社会的也是属于社会中每一个人的。
1.《活着》
《活着(新版)》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2.《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3.《鲜血梅花》
《鲜血梅花(2012年版)》收入余华的五篇短篇小说:《鲜血梅花》、《古典爱情》、《往事与刑罚》、《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祖先》。
4.《兄弟》
《兄弟》讲述了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发生的故事,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结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5.《在细雨中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在细雨中呼喊 》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记忆中的时间的感受,叙述者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忆记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
6.《现实一种》
余华曾说,《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
7.《战栗》
余华的经验使他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其记忆,他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 《战栗》便是他其中一个小说集。《战栗》中收入了余华的三篇中篇小说,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品。《偶然事件》揭示的是命运的偶然性与重复性;《一个地主的死》展示的是走向不归途的命运;而《战栗》中,一个被命运捉弄的诗人,无奈地用痛苦的方式表达欢乐……这些关于命运的故事,既有现实的,也有内心的。
8.《第七天》
《第七天》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温暖与冷漠、良善与邪恶、真实与荒诞、实有与虚无,交织成一部时代的寓言,余华写尽了中国人的善良与悲哀。
9.《我胆小如鼠》
余华著的《我胆小如鼠/余华作品》精选其3篇中短篇小说:《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和《四月三日事件》。这些作品所记录下来的就是作者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这些小说反映了现代主义的多个侧面,它们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并把这种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回归到基本朴实的自然界。
10.《黄昏里的男孩》
收入了中国当代经典名著《活着》作者余华在1986-199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空中爆炸》《蹦蹦跳跳的游戏》《为什么没有音乐》《我为什么要结婚》《阑尾》《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炎热的夏天》《在桥上》《他们的儿子》《黄昏里的男孩》《女人的胜利》《朋友》共12篇。
11.《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 余华经典散文》
如果说余华的小说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品,那么散文则更加体现了他的艺术思想,最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余华。本书是余华的散文作品集。分为“一个记忆回来了”“文学·音乐·旅行”“活着,为了讲述”三大章节,包含对往事的追忆与深思,对文学和音乐的独到见解,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反省。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
12.《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本套随笔集包括《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三册。《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2012年版)》收入余华的《流行音乐》《可乐和酒》《恐惧与成长》《儿子和影子》《消费的儿子》《儿子的出生》《父子之战》《医院里的童年》《麦田里》《我为何写作》《网络与文学》《文学和民族》《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等随笔。
13.《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本套随笔集包括《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三册本书收入余华在《读书》杂志专栏连载的十多篇阅读随笔,以小说家、读者的双重身份对大师经典作品进行独特解读,精心研究它们的叙事、技巧、激情,既痴迷、激越,又保持冷静的思索。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让我独自一个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14.《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相似,它们都暗示了时间的衰老和时间的新生,暗示了空间的瞬息万变;它们都经历了段落的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音乐中的强弱和渐强渐弱,如同文学中的浓淡之分;音乐中的和声,就像文学中多层次的对话和描写;音乐中的华彩段,就像文学中富丽堂皇的排比句。一句话,它们的叙述之所以合理的存在,是因为它们在流动,就像道路的存在是为了行走。不同的是,文学的道路仿佛是在地上延续,
⑺ 余华的中短篇小说有什么
余华的短篇小说:星星 、十八岁出门远行、 鲜血梅花。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河边错误、现实一种。
⑻ 读书笔记:《空中爆炸》(余华短篇小说)
【时间】2022年6月5日
【类型】短篇小说
【国别】中国
【作者】余华
【故事梗概】
八月炎热的一个晚上,我和妻子正在草席上看电视,我的朋友唐早晨敲开了我的房门。原来,作为花花公子的唐早晨勾引了一个有夫之妇,人家丈夫找上门来,正坐在唐早晨家楼下。唐早晨不敢回家,特地跑来找我,想让我和他一起回家。我征求妻子的意见,妻子教育了唐早晨一通,然后同意我和唐早晨出去,并嘱咐我“早去早回”。
从我家里出来后,顺路我们又邀约了好朋友李树海、方宏、陈立达等三人,一起向唐早晨家走去。
在路过一家商店时,我们停了下来,喝起了冰镇饮料,然后一边商量怎样帮唐早晨对付那个男人。出乎意料的是,唐早晨却和一个正在和饮料的漂亮姑娘暗送秋波,等那姑娘走出商店,唐早晨也跟着那姑娘走了,对我们几个朋友不管不顾,气得我们几人说“以后打死再也不管唐早晨的烂事了”。
唐早晨走了,我们几个朋友想起我们自从各人结婚后,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聚会,于是,我们提议不忙回家,先到商店对面的小酒店。我们喝起了酒,回忆起了单身时候的事情,我们想起我们唱着歌在大街上没完没了地走;我们对着那些漂亮姑娘说着下流的话;我们将街上的路灯一个一个地消灭掉;我们在深更半夜去敲响一扇扇的门,等他们起床开门时,我们已经逃之夭夭;我们把自己关在门窗紧闭的屋子里,使劲地抽烟,让烟雾越来越浓,直到看不清对方的脸。我们还想起我们把一个空啤酒瓶扔到天空,然后又用另一个空啤酒抛起,让两个瓶子在空中相撞,碎玻璃四处飘散,我们管它叫“空中爆炸”。
【我的感悟】
这篇小说的主题其实是回忆年轻人之间单纯而又荒唐任性的友谊,这种友谊因为各自成家后不复存在。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段人生经历,不能给它贴“对与错”的标签,它就是经历。同样,结婚成家后的人生多了对家庭、对爱人、对孩子的责任,人生目标中心发生了转移,自然不能象未婚时那样随心所欲,所以也不能它贴“对与错”的标签,这也是人生一段经历。
【精彩片段】
1、可是我不满现实,我结婚以后就开始不满现实了,我嘴里骂骂咧咧,手指敲打着遥控器,将电视屏幕变成一道道的闪电,让自己年轻的眼睛去一阵阵地老眼昏花。我咒骂夏天的炎热,我咒骂电视里的节目,我咒骂嘎嘎作响的破电扇,我咒骂刚刚吃过的晚餐,我咒骂晾在阳台上的短裤……
2、我和她坐在一起,我说什么样的脏话,做什么样的坏事,她都能心安理得。要是我走出这间屋子,我离开了她,她就不会这样了,她会感到不安,她会不高兴,她会喊叫和指责我,然后就是伤心和流泪了。
3、我的朋友唐早晨敲响了我的屋门,他用手指,用拳头,用脚,可能还用上了膝盖,总之我的屋门响成了一片。这时候我像是听到了嘹亮军号和公鸡报晓一样,我从地上腾地站起,将门打开,看到了有一年多没见的唐早晨。
4、他把我们从家里叫出来,让我们走得汗流浃背,让我们保护他回家,他自己却忘记了这一切,把我们扔在一家商店的门前,不辞而别了。
5、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回忆着过去,回忆着那些没有女人来打扰的日子。那时候是多么美好,我们唱着歌在大街上没完没了地走;我们对着那些漂亮姑娘说着下流的话;我们将街上的路灯一个一个地消灭掉;我们在深更半夜去敲响一扇扇的门,等他们起床开门时,我们已经逃之夭夭;我们把自己关在门窗紧闭的屋子里,使劲地抽烟,让烟雾越来越浓,直到看不清对方的脸。
6、我们还把所有的钱都凑起来,全部买了啤酒,我们将一个喝空了的酒瓶扔向天空,然后又将另一个空酒瓶扔上去,让两个酒瓶在空中相撞,在空中破碎,让碎玻璃像冰雹一样掉下来。我们把这种游戏叫作空中爆炸。(202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