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后现代短篇小说
① 对于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学校》(the School),你有什么反思或读后感
学校这部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本来就没有固定的解释,在我看来可能是用荒诞的口吻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温情与敬意。
学校剧情简介:
在一所学校,教师埃德加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去种橘子树、照料小动物,可是他们种的树和照管的小动物很快都死掉了,甚至连后来收养照料的孤儿Kim也夭折了。
孩子们大为不解,便问老师它们为什么会死?教师也颇为困惑,于是随便找了各种原因搪塞学生。可是学生并不满意老师的答案,继续追问,问那些小动物死后去了哪里?
是不是死亡给了生活意义?对于孩子们的问题埃德加难以应对,只是说是生命赋予了生活意义,于是孩子们便和老师继续争论。
作者简介:
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1931年4月7日—1989年7月23日)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是《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 。
他一生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并曾从事新闻记者、杂志编辑等工作,并曾在纽约城市大学任教。1972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②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后现代主义色彩也在各种艺术包括小说中出现。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是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是游戏性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它无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划分,也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其对小说的影响是多种形态的。如先锋小说,这批作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场,虽不是文革的直接参与者,但深受其影响,表现最突出的是被遗弃的孤独感,与传统价值观念有所远离,与英雄人物有隔膜,对现实感到迷茫、困顿。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较矛盾,。代表作品有刘索拉的《混沌那个哩登愣》《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陈染《世纪病》刘毅然《摇滚青年》等。马原、格非、苏童、余华、孙甘露等的作品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很深,创作思想与评议风格一的后现代特色鲜明。
《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天风船》《虚构》《青黄》《访问梦境》《信使之函》《褪色鸟群》《雨季之瓮》《黑手高悬》等都是代表之作
此外,王朔的消费小说也体现了后现代反对理性、崇高,提倡世俗化欲望全面扩张的特点。《浮出海面》,《千万别把我当人》等塑造了一批从社会学意义上讲是真正独立但从社会体制角度看是零余人的一批形象,将传统的人的归属感解构,对传统价值体系的解构思想深处具有后现代的影子。
建议参考http://..com/question/29492476.html
③ 后现代派小说的国外作家
唐纳德·巴塞尔姆,美国后现代主义新一代之父,是战后最令人兴奋而杰出的创新作家之一。他一生出版过四部长篇小说,一百五十多篇短篇故事,以及几十篇文学评论。他是一位颇具奇妙创造力的作家,在小说中实验性尝试非线性的叙述和荒诞的写作手法。巴塞尔姆以及他同时代的作家对他们所见证的政治事件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詹森政府的混乱、尼克松政府的谎言、越南战争、水门事件、核武器的扩充等等所有的官方版本都遭到质疑。事实与虚构的混乱致使后现代主义以新的写作方式填平了由官方话语的分离而制造出的语言的鸿沟。巴塞尔姆的小说具有令人困惑的特点:片段叙述、陈词滥调的滥用和对社会和历史事件的宣告性模仿,让人觉得必须接受语言的局限性以及它的垃圾似的现状。在他的作品中时常以反讽的方式使用广告宣传语、街道俚语、流行歌曲歌词、插科打诨、工业以及军事行话和褪色的笑话,以此泄露他们秘密隐藏起来的意义。他那具有显著特征的小说似乎是拚贴而成的——把来自于美国文化中的冗长混乱的片段聚集在一起,粘贴起来。他曾说过,把互不相关的事物粘贴在一起,效果好的话,就能产生新的现实。
④ 后现代派小说的特点
1961年问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揭开了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序幕。40多年过去了,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的热潮已经消失,但后现代派小说仍不断涌现。这种小说与马克・吐温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福克纳的现代派小说不一样,它们抛弃和超越传统小说和现代派小说的模式和技巧,构建了一种不注重人物塑造、不讲究故 事的连续性、追求文本自我揭示、自我戏仿和玩文字游戏的元小说,并逐渐展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后现代派小说,则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文化和文学模式。随着影视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文化更加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日益消失。文学创作成了一种跨体裁的综合性艺术。文学与现实的界限,小说与诗歌和戏剧以及评论的传统界限,文学与音乐、美术和多媒体的界限被超越了,衍化了。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后现代派小说,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在题材内容方面,后现代派小说将触角伸向社会各个方面及阶层。有的用历史的经验表现反对侵略战争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有的用女权主义的视角,钻人的“名字”和“身份”的牛角尖,反映了社会变态中的身份危机感;有的选取医院注射室的一角,描写“没有静脉的人们”靠卖小便混日子,揭露吸毒造成的家破人亡;有的回顾越战士兵对战争的困惑和抱怨,带着爱的失落茫然地走向死亡,而幸存者回国后,一直无法摆脱噩梦的困扰,等等。尽管题材多样,但大多揭示了美国后现代社会的迷茫、无序和反复无常。
在人物塑造上,作家所描写的人物大都是“反英雄”,身世来历不明,甚至无名无姓。人物形象淡化,性格刻画消失。人物成了故事的陪衬,若隐若现,成了不可捉摸的“影子”或“代码”。在多克托罗的《皮男人》里,主人公皮男人像是个百年前神话中的人物,衣着像个骑士,来去匆匆如幽灵。他没啥文化,但心地善良,不伤害别人。这些流浪汉、厌世者和无家可归者,成了被美国现代社会抛弃的“皮男人”。作者在这里仿佛在暗示,迷人的“美国梦”今何在?
在艺术手法上,作家在创作小说时又对小说本身进行评述,表现了“并置”、“非连续性”和“随意性”的元小说特点。如威廉・加斯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将一个短篇小说分解为三十几个片断,然后加以“阐释”,有的片断仅一两句话。小说写了B镇的地理、天气、教育、政治、电线、凡人、商业和教堂,以及“我的房子、我的猫咪、我的伙伴”和“家常苹果”等,用虚构中的西部小镇B将这些碎片串连起来。“我”不断发表议论,“学着让我自己、我的房子、我的躯体焕然一新”,“我要让自己活过来,让生命塑造我吧!”苏克尼克在《赚钱》里也坦言自己是在“编故事”、“聊历史”,“把他故事批发来,再零售出去。”他们都企图用虚构的虚伪性来影射现实的虚伪性。此外,作家还将小说与绘画和多媒体相结合,造成对观众“视、听、说”融为一体的综合效应。女作家劳瑞・安德森的小说《战争是现代艺术的最高形式》里,文本与4幅图画构成了互文性。作者带着多媒体和电声设备,到美国各地和海湾各国,自己当众演奏和朗诵,配上多变的灯光,把小说搞得绘声绘色。另一位女作家厄秀拉・魁恩在《薛定谔的猫》里,则突破了小说的时空界限,把科幻与虚构及史实相结合,还在科幻中加进了中国的道教思想,令人耳目一新。
在叙事话语方面,后现代派作家喜欢采用拼贴手法,以断裂的句子构成段落和章节,甚至引入超文本的电脑语言;没有主语或没有谓语的句子是常见的现象;有的运用电影剧本式的话语,突出人物的动作,让关键词不断重复出现。有时作者直接“闯入”文本,说三道四,或自我揭示,或刻意自我反射;有时则故意在文本中留下空白,从一段到一整页,让读者自己参与解读,如女作家琼・狄迪恩的小说就是这样。
综上所述,从形式上来看,美国后现代派小说有点“四不像”或像“大杂烩”,有的甚至荒唐怪诞。不过,人们仍可透过其表面上的夸张或随意的描述,看出其积极的一面。小说字里行间的幽默、诙谐和戏仿,往往流露出对美国后现代社会的冷漠、混乱的讽刺和抨击。作品题材手法虽各异,但倾向性比较明显,这正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是美国当代文学的组成部分,它已经走进美国大学课堂,并在战后世界文坛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我国从80年代起介绍过“黑色幽默”,但对后现代派小说的其他作品还介绍得不很多。除在《外国文学》杂志上登过一些该流派的短篇小说外,在长篇小说方面,较早出版的有陶洁翻译的《雷格泰姆音乐》(即《拉格泰姆时代》),到90年代后期,才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丛书”,包括《冠军的早餐》、《第五号屠宰场》、《天秤星座》、《拉格泰姆时代》、《公众的怒火》、《比利・巴思格特》、《时间震》等。另外,笔者也在青岛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后现代派短篇小说选》及《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对于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这种创作理念与手法,并不要求人们都去模仿,但了解和研究它,无疑是必要的。
⑤ 给我列一些外国后现代短篇的题目以及早期余华苏童格非的先锋小说题目
西方后现代文学经典代表作,据我了解,长篇小说居多。
荒诞派戏剧:法国尤奈斯库的独幕话剧《秃头歌女》。新小说派:法国罗布—格里耶的《窥视者》《橡皮》。黑色幽默:美国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纳古特:代表作《第五号屠场》;品钦:《万有引力之虹》。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未来主义俄国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达达主义(具体作品没看过,先跳过。。)“垮掉的一代”: 金斯堡的《嚎叫》。
早期先锋派小说余华代表作有:《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 《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罂粟之家》《仪式的完成》、《妻妾成群》。格非:《迷舟》 《没有人看见草生长》《褐色鸟群》
⑥ 不容错过的短篇励志小说
小说在构思及写作的过程中能去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等,短篇小说是现在比较受欢迎的。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不容错过的短篇 励志小说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不容错过的短篇励志小说
一、《万火归一》
作者:[阿根廷]胡里奥·科塔萨尔
胡里奥·科塔萨尔(1914-1984)是拉丁美洲后先锋派(相当于欧美的后现代)作家,也是博尔赫斯(对,就是写《小径分叉的花园》的那个博尔赫斯)的精神之子、得意门生。
《万火归一》里面的八篇小说都布局精巧,想象奇特,虚实对照,明暗双行。《克拉小姐》里让人措手不及的视角转换;《给约翰豪威尔的指令》里戏剧与现实的相互寄生,令人如坠云雾而想逃离;《万火归一》里两场远隔百年的大火终于烧在了一起……
在现实中找寻一个失衡点,然后把读者带进幻想的世界,如过山车一般令人觉得惊骇又兴奋。
二、《拿破仑狂》
作者:[日]阿刀田高
阿刀田高是日本最高文学奖直木奖的评委常客,也是很多推理作家的“导师”、引路人,比如写过《异恋》的小池真理子。
《拿破仑狂》作为直木奖获奖作品,整体质量十分令人惊喜。
一个疯狂恋慕拿破仑的男子;一个总是回到原先雇主家的保姆;一个不断回到过去的夜晚;一辆可以说话的甲壳虫车……
要是让我只用一个词来形容阿刀田高的小说,那必然是“细思极恐”。日常生活中的诡异小 故事 ,前面还温情款款,下一秒的转折就让人脊背发凉,而且,仿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不禁要怀疑自己是否会遇到,想想也后怕。
其余的不剧透了,因为,阿刀田高的小说还有一个杀手锏:反转!
你猜不到的结局,却又十分顺其自然,功力深厚,令人叹服。想学反转的同学看过来哦~对了,莫言曾经跟阿刀田高对谈,大力赞赏他呢。
三、《zoo》
作者:[日]乙一
乙一是我的心头好,风格跟题材很多变,马甲也多变(经常换马甲,真是够了),驾驭能力极强。
风格方面,有黑乙一(《夏天烟火我的尸体》)、白乙一(《只有你听到》)以及灰乙一(《献给死者的音乐》)之分。至于题材,他可以写推理,爱情,奇幻,科幻等等,涉猎广,功力深,而且知名度高,估计很多同学都已经看过。
但无论风格色彩如何变换,内容题材如何迥异,他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脑洞大!
剧透一些《zoo》里面的小故事,看看大家是不是感兴趣呢:女友尸体的照片不断被发送到我的邮箱;双胞胎姐妹之间的杀戮;七个房间里关着的人,每天都有一个死去,什么时候轮到我跟姐姐;当一个机器人爱上了创造自己的主人;当我说出“上帝的咒语”,世界就开始毁灭……
另外,《zoo》里面,有五个被改编成电影《继续活下去的五个故事》,某段时间在微博被各种刷屏,但我没看过电影,看书的时候,《向阳之诗》差点把我弄哭。
四、《焚舟纪》
作者:[英]安吉拉·卡特
安吉拉·卡特是个古怪精灵的作家,笔下透着一股冷嘲劲儿,被人称为“文字女巫”。
《焚舟纪》作为她最重要的作品,由《烟火》《染血之室》等五个集子组成。
这些短篇多以童话、 民间故事 、文学经典为蓝本,卡特以奇绝 想象力 和非凡叙事技巧将之加以戏仿、混酿 、改装和重塑,并以通透戏谑的视角呈现出童话背后的冷僻真相,传奇之中的幽暗细节,为幻想世界打上现实投影,极具颠覆性却又不损奇幻之美,慑人之余又令人迷醉,形成融魔幻现实主义、女性主义、哥特风格和寓言色彩为一体的独特写作模式。
这个短篇集,最值得一提的是卡特的文笔,极美极有韵律,如诗歌一般。译者严韵本身也是诗人,翻译起来得其神髓,黑暗又华丽,让人爱不释手。
至今还记得书中一句:靠不住的南方,你以为这里没有冬天。但你忘了自己骨子里就带着冬天。
优秀的短篇小说
《隔壁女子》
作者:[日]向田邦子
都说向田邦子是“大和民族的张爱玲”,可能是因为她们对男女之间的爱欲纠葛都细察入微,对这人间世事都太洞明吧。但仔细说起来,向田邦子下笔还是要比张祖师温和多了,没那么刻薄犀利。
《隔壁女子》里面的五个故事关于爱情与家庭,在追寻与放弃中摆荡、思索幸福或不幸、游走于信任与背叛。
我惊讶于向田邦子选取细节的能力,截断得十分鲜活,而且充满奇异的口感,像把生活凝成一颗冰冷的樱花冻,闪着艳光。
向田邦子在日本是十分受欢迎的:她是日本收视率最高的剧本作家。
1981年8月22日,她乘飞机自台北松山机场至台北高雄国际机场时,因空难而丧生。 向田邦子是日本人的国民偶像,即使已逝世三十余年,其经典剧本仍一再重拍,大学为她设立研究所,出版社甚至为她设立电视剧本奖。
励志经典小说
《邮差总按两次铃》
《邮差总按两次铃》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说。
内容简介:
流浪青年弗兰克到公路旁的一家小餐馆去打工,看上了餐馆主人的年轻妻子,与其私通,两人策划车祸杀害店主,并通过种种办法几乎逃脱法律制裁,最后却在命运的阴差阳错中被推上了绞架。
作者简介:
詹姆斯·凯恩(1892~1977)美国冷硬派犯罪小说家。他受母亲影响,一生向往成为歌剧演唱家,在大学专攻戏剧专业,但始终未能如愿。 毕业 后进入报社工作,也短暂地在大学执教,并尝试写过舞台剧本;1931至1947年间进入好莱坞担任电影编剧,其间他开始写小说。1934年第一部小说《邮差总按两次铃》问世,立刻造成轰动与议论,与紧接着发表的《双重理赔》,为作者获得“赢得永不褪色桂冠”的佳评。此后一直到逝世为止,他创作不断,共写了十八本书及近十部剧本。
关于本书:
《邮差总按两次铃》(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是美国作家詹姆斯·凯恩创作于1934年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开头第一段是“约在中午时分,我被人从运干草的卡车上扔了下来。前一天夜里,我从边境处纵身攀上卡车……”经过了偷情、谋杀、诉讼等非同凡响的经历后,小说结尾的最后一段是:“他们来了。神父说祈祷会有用的。如果你已经读到这里,就为我和科拉(已遭车祸而死的女主角)祈祷吧,祈祷我们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永远在一起。”
本书写的不是爱情,而是赤裸裸的欲望。面世不久即引起轰动和争议。波士顿地 方法 院裁定它的内容有色情之嫌,予以查禁。许多学校与公共图书馆也拒绝让此书进入。
时至今日,已没有人会认为本书在描写上有什么过度之处,反而从它对性的态度,更清楚地看出它的里程碑的意义。第一次把性视为犯罪的动力,在犯罪小说中开启了讨论欲望与贪婪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1. 关于正能量的励志书籍20本
2. 2017励志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3. 2017年励志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4. 励志积极向上的书推荐
5. 经典励志短篇文章精选
⑦ 帮忙提供一些2000年以后的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的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收集多部《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雾都孤儿》《鲁滨孙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等。
⑧ 请问西方后现代著名作家有哪些谁的书值得一看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约瑟夫·海勒德《第二十二条军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布托尔的《时间表》,巴塞尔姆的《辛伯达》,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总体上看,到目前为止共有六个流派可以归入后现代主义范畴。这些流派之间彼此关联不大,但其“反文学”、“反理性”、“解构”的本质却是相似的。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流派,以对“荒诞”状态的描绘著称。二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并产生了一些世界级的文学大师。
代表人物: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西蒙娜·德·波伏娃、诺曼·梅勒等。此外法国作家雷蒙·盖夫、莫里斯·梅尔洛-蓬蒂和美国的索尔·贝娄、英国的戈尔丁等人的创作也具有存在主义 荒诞派戏剧特点。
荒诞派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产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西方各国,是存在主义文学在戏剧领域的变体,对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代表人物:欧仁·尤奈斯库、塞缪尔·贝克特、让·热奈、阿瑟·阿达莫夫、哈洛·品特、爱德华·阿尔比等。
新小说
50年代形成于法国,严格的说只是一个松散的俱乐部式的文学团体,主张打破传统小说模式,进行激进的语言实验,颠覆传统的小说架构。总体上影响力不大,基本局限于法国一国。
代表人物:娜塔丽·萨洛特、阿兰·罗伯-格里叶、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等。
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是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人,对社会公认的一切价值都抱有背道而驰的态度,往往以颓废、堕落、犯罪、纵欲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战后美国本土产生的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杰克·克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博罗斯、格雷戈里·柯尔索等。
黑色幽默文学
60-70年代产生并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受存在主义影响很大,主张用表面上轻松、调侃、玩世不恭的幽默态度来叙述沉郁甚至可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的喜剧效果,是以喜剧形式上演的荒诞的“悲剧”。
代表人物:约瑟夫·海勒、小库尔特·冯尼古特、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斯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30-40年代形成于拉丁美洲,60年代以后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诸多世界级文学大师。传统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将拉美土著民族的传统观念和现代化进程融合,特别注重在作品中引入神秘的荒诞的元素,却又不违背现实主义原则。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但一些欧洲作家的作品也被认为属于魔幻现实主义范畴。
代表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阿莱霍·卡彭特尔、胡安·鲁尔弗、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苏联的博加科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