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残雪的短篇小说
㈠ 求残雪的短篇小说雾的赏析
新的历史时期一团雾————读残雪《雾》母亲有一块表,依靠这块表,母亲管理着五口之家。母亲,父亲,两个哥哥,我。我们每天都在一处吃饭,看电视,我们是和睦的一家。这个家是什么呢?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这个家庭里,诗人死了,诗歌死了,我不读散文等等。另外的四个人扮演什么角色呢? 应该担任最重要角色的父亲:“"我对黄颜色酷爱得要命,它们使我食欲大增。"父亲的颈脖浮在半空中说起话来,那上头有一个巨大的喉结上下移动,喉结上长着一撮黑毛。听见他的髋关节"啪哒"一响,瘦屁股一扭一扭地消失在雾中。” 承担未来希望的两个哥哥:两个哥哥发了狂,他们翻箱倒柜,钻进床底,公开饲养起老鼠来。他们故作神秘,生怕别人知道他们的勾当,所以把我看成眼中钉,一齐向我怒吼,吓得我只好躲进衣柜。衣柜里面很闷热,樟脑丸的气味真难受,听见他们在外面狂呼乱叫,打碎了许多玻璃。我可怜这两兄弟,他们患有严重的软骨病,二十多岁了还不能走路。为了防止他们闯祸,父亲总用一根绳子将兄弟俩捆在一起,绳子的另一头拴在他的腰上,将他们在地上拖来拖去的。现在他们一反常态,变得如此嚣张,然而心底里仍是怕得不得了,他们打碎玻璃是为了使自己心里踏实。 依靠一块表管理着五口之家的母亲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但每况愈下,问题越来越多,更要命的是降雾了,中国文化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母亲对于外面发生的事情忧心不已,只好选择出走,但仍然担负着家庭的重任。在这种环境下,父亲开始有所动作,也选择了旅行,但是在哥哥的揭发“我”知道了实情。“他就住在离家不远的一个破庙里,靠捡烂纸为生。他很得意,整天用一根铜管吹出刺耳的声音,还对一些女人吹嘘,说他是个单身汉。太轻浮了。”在父亲的“熏陶”下,哥哥的一手来得更绝,将母亲管理家的表偷走了,而他偷走得目的并不是要把家接管过来,而是买酒喝。 “我”的第一步是从很早就意识到棉被里都是水,棉被是晚上没有阳光的时候得到温暖的有力武器,棉被根本不管用。于是“我”开始第二步寻找母亲。第三步“我”找到母亲却弄断了母亲的一根肋骨。“我”对家(中国文化)里的情况不满发展到了对母亲的消极不满,正是在这种不满的情况下“我”反而闯了大祸。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母亲已经睡着了。这时候只有“我”在母亲的身边守候,但是“当我猛烈地摇撼她的双肩,气势汹汹地问"你明白了吗?"的时候,她的蓝脸上爬满了黑虫子。” “我”通过寻找母亲发展到见证母亲死亡,“我”终于看见:一个灰白的半圆在门边飘荡,探头探脑,那是一团更浓的雾。 本文着眼于深层的精神世界,不断开拓和挖掘,在中国文学界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
㈡ 残雪作品 残雪的简介
1、残雪作品
(1)文集
《残雪文集》(四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残雪自选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
(2)长篇小说
《突围表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单身女人琐事记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
《最后的情人》,花城出版社,2005年
《边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
《吕芳诗小姐》,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五香街》,作家出版社,2011年(即《突围表演》)
《新世纪爱情故事》,作家出版社,2013年
《黑暗地母的礼物(上)》,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
《黑暗地母的礼物(下)》,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
《赤脚医生》,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
(3)中短篇小说
《天堂里的对话》,作家出版社,1988年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台湾远景出版社,1990年
《思想汇报》,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
《辉煌的日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奇异的木板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黄泥街》,台湾圆神出版社,2000年
《美丽南方之夏日》,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蚊子与山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1年
《长发的遭遇》,华文出版社,2001年
《松明老师》,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爱情魔方》,民族出版社,2004年
《从未描述过的梦境》,作家出版社,2004年
《双重的生活》,台湾木马文化,2005年
《传说中的宝藏》,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
《暗夜》,华文出版社,2006年
《末世爱情》,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
《侵蚀》,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
《情侣手记》,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
《垂直的阅读》,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
《紫晶月季花》,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
《神秘列车之旅》,漓江出版社,2016年
《一株柳树的自白》,中国工人出版社,2019年
《茶园》,山东文艺出版社,2020年
(4)散文及评论
《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解读博尔赫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残雪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地狱的独行者》,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艺术复仇》,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残雪访谈录》,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置身绝境的操练》,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
《温柔的编织工:残雪读卡尔维诺与波赫士》,台湾边城出版社,2005年
《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
《黑暗灵魂的舞蹈:残雪美文自选集》,文汇出版社,2009年
《于天上看见深渊》(与哲学家邓晓芒合作),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旋转与升腾》(与邓晓芒合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
《建构新型宇宙》,作家出版社,2019年
译作
《斯大林晚年离奇事件》(与邓晓芒合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
(5)外国译本
《天堂里的对话》,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
《苍老的浮云》,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9年
《布谷鸟叫的那一瞬间》,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90年
《残雪小说集》,意大利理论出版社,1991年
《绣花鞋》,美国霍特出版社,1997年
《天空里的蓝光》,美国新方向出版社,2006年
2、残雪(1953年5月30日-),本名邓小华,原名邓则梅,女,湖南耒阳人,生于长沙,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她也是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的妹妹。
她在201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上榜诺奖赔率榜第三位。2020年再度获得提名。残雪部分作品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出版后被译介到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她的部分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称她为“中国的卡夫卡”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残雪是是中国最好的作家。
㈢ 《侵蚀》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侵蚀》(残雪)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X0HMMtQp7e6p87OHszVirQ
书名:侵蚀
作者:残雪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9
页数:272
内容简介:
本书是残雪作品系列之一。该系列一共五种,是残雪2003—2013年间的短篇小说全集。本书共10篇,16万字。有《犬叔》《地图》《母鼠》《恩师》《女儿们》《星河》《侵蚀》《求索》《宠物》《神交》等篇目。这些作品是首次整体结集出版。残雪是以短篇小说打开与读者的沟通渠道的,这些奇思异想的篇什,短则几千字,长则一万多字。它们大多描写底层人们对生活充满独特性的体验。细细品味,可以感悟到残雪文字中浓郁的先锋意味和独特的文学情怀。
残雪是先锋派作家的权威代表
被海外评论家认为是中国最有创造力的作家
她是作品在海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
残雪2003—2013年间短篇小说全集首次整体亮相
我的短篇的功能是切入,像一把无柄的剑一样进入地层垂直向下运行。有时候我也想过,也许它们竟然是那种能够诱使人不断猜测下去,却始终到达不了谜底的谜语?那将是何等的糟糕,却又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残雪
编辑推荐
1.这是著名先锋派作家残雪2003—2013年间短篇小说全集首次整体出版。
2.本次系列推出五种,独特的开本和版式设计,令读者耳目一新,设计考究,简洁大方,色彩艳丽的封面绘画暗合了残雪的写作风格,编校质量优异,优质封面纸张和内文纸张的采用,力图让残雪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优于残雪作品的其他版本,是残雪最好的版本。
3.残雪的作品已经相当成熟,其在文学界评论界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但是她的影响力大,却很少读者读过她的作品,这个残雪系列作品的出版希望吸引残雪作品的真正读者,在读者层面上引起更大反响。
名家推荐
(残雪)创造了一种象征的、新鲜的语言。
——[美国]《纽约时报》
现在有叫作“世界音乐”的新动向,它学会了世界最新的表现形式后,再表现先进诸国衰落的感受力所抓不到的根源世界和人的力量。残雪的作品不就是新的“世界文学”的强有力的、先驱的作品吗?
——[日本]《读卖新闻》
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
——[美国]苏珊·桑塔格
残雪这位女性作家是中国的卡夫卡,甚至比卡夫卡更厉害,不断提出抗议,是位很特别的作家。
——[瑞典]马悦然
我把残雪的小说当诗来读。
——王蒙
作者简介: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1985年1月残雪首次发表小说,至今已有500万字作品,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残雪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㈣ 《山上的小屋》到底讲什么
文章描述了一个梦魇般的世界。在这里,人是孤独、无助、痛苦的,人与人之间互相戒备、猜疑、仇视。这部作品中的“我”,几乎时时刻刻耸立着每一根毫毛,警觉地感受着外部世界,而这个外部世界则是这座自己居住的屋子和家人们冰冷恶毒的眼光。
母亲总是窥视“我”的抽屉,“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父亲“让我感到熟悉的狼眼”,“妹妹的眼睛变成了绿色”,家里没有温暖,没有亲情,似乎这是一个荒凉的坟墓甚至是鬼的世界,嫉恨、猜忌成了家庭每天生活的主旋律。
(4)描写残雪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残雪先锋写作中叙述模式的嬗变:
在先锋作家残雪笔下,小说人物的存在虽然不乏孤独与痛苦,但有那么一些人却始终在死中求活,从未在可怕的现实面前停止追求永生的希望。这一叙述方向几乎贯穿了残雪所有的文学创作。随着残雪先锋写作的逐步深入,人物摆脱生存困境、追求永生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在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创作中,残雪往往通过对笔下人物生存境界的区分,建构出一种先知者引领沉沦者的叙述模式:那些沉沦于现实困境的人们,只能凭借先知者“站出来表演”的引领方式去反思自我的存在困境,并借此展开对命运的抗争。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残雪则通过一系列“文学笔记”的创作,将“先知者、沉沦者”的叙述模式内化为人物自我的精神层次,从而在对生命个体精神矛盾的书写中,再度重复了对永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