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侠的短篇小说乳汁救伤员
A. 乳汁救伤员是什么电影
《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它来源于抗战时期发生在沂南县的一个真实故事--明德英“乳汁救伤员”。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情节,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艺术作品在全国传唱。从此,“红嫂”就成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 。
在沂蒙山区,像明德英这样的红嫂还有很多,可以说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在共产党八路军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她们毫不犹豫地拆下自家的门板做担架,扒下房屋上的干草喂军马,找出珍爱的陪嫁布做军鞋,拿出仅有的粮食献给子弟兵,将最后一个亲人送到了前线,用自己的乳汁喂伤员,甚至,她们可以为保护党的孩子而献出自己的骨肉,可以为保存一封烈士的遗书而毁家无悔,可以为一句诺言而坚守终生……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把慷慨无私的崇高情怀展现到了极致!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多人。“红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革命精神的彰显。
为弘扬沂蒙红嫂的丰功伟绩, 2011年1月,我们在临沂市沂南县马牧乡常山庄村,利用仍然保留着抗战时期原始风貌的古村落创建了“沂蒙红嫂纪念馆”,就是让世人记住她们的事迹,记住她们生命中沉潜下来的民族精神。纪念馆经过不断改造、提升、扩建,2013年7月,重新修建后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参观学习人员。之所以选择在常山庄村建纪念馆,也是缘于长期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战斗工作过的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的一句话:“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
B. 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谁
问题一:《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谁?主要人物是谁? 一、《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刘知侠。
主要人物:刘洪、李正、王强、彭亮等。
二、人物介绍
原型
刘洪:铁道队大队长洪振海、刘金山
李正:铁道队历任政委杜季伟、张洪义等
王强:铁道队副大队长王志胜
彭亮:铁道队队员曹得清
鲁汉、林忠、小坡等:曹德全、李远生、徐广田等铁道队的英雄们
芳林嫂:时大嫂、刘桂清二嫂、尹大嫂三位妇女
三、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由刘知侠所著,是一部描写在抗日时期,鲁南地区确有这样一支游击队,开始在临(城)枣(庄)支线,以后发展到津浦干线上活动。在广大的革命根据地中由 *** 人领导的一支特殊的游击小分队以打击日伪军的交通线为目的而与日伪势力进行游击斗争的英雄故事。
四、内容梗概:
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矿区有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由于不堪日寇的屠杀和蹂躏,在 *** 的领导下,秘密地组织和武装起来。他们杀鬼子,夺取敌人的武器,发展成一支短小精悍的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临枣线上展开武装活动。以后他们又西去临城附近,以微山湖为依据,坚持津浦干线的对敌斗争。在斗争中,他们发挥了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和顽强的斗争意志。几年来他们在铁路线上破铁路、撞火车、夺物资,在火车上打歼灭战,创造出许多惊人的英雄事迹。敌人也曾疯狂地对他们反复进行“清剿”、“扫荡”,组织无数特务队对付他们,但都被他们一一粉碎。铁道游击队迎接了最残酷的考验,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最后迫使近千的鬼子铁甲列车部队,向他们投降。日本鬼子投降后,蒋敌伪合流,进攻解放区,他们又顽强地进行阻击战。小说到此结束。他们转入主力部队,以大规模的运动战来歼灭蒋军,解放全中国,是以后的事了。
五、作者简介:
刘知侠(1918年―1991年9月30日),河南省卫辉人,我国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该小说曾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电视荧屏和舞台,还有连环画等,并成为现在小学6年纪3单元的一个教材 。据统计,《铁道游击队》的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出版了300余万册,并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国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问题二:小说《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谁? 刘知侠(1918-1991),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还成为了现在小学6年纪3单元的其中一个教材
刘知侠原名刘兆麟,自幼家贫,跟随父亲在村边道清(滑县道口镇--博爱县清化镇)铁路打工、捡煤核,跟随母亲在外祖母家放猪。刘知侠11岁那年才开始上半工半读学校,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卫辉一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他随父亲和铁路员工撤到了黄河以南流落到武汉。1938年夏天,他从报纸上得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招生的消息,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奔赴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这年冬天,在行军路上,他参加了中国 *** 。
1939年5月,刘知侠抗大毕业后,又留校学习军事专业。学习结束后,刘知侠随分校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分配到抗大文工团工作。1943年抗大取消建制改编为教导团,刘知侠随文工团调到山东省文协。这年,滨海抗日根据地召开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刘知侠在会上结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们,被他们的战斗事迹所感动。决定把这些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他两次通过敌人封锁线去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为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收集了丰富的素材。
全国解放后,刘知侠担任了济南市文联主任。1950年山东省文联成立,他任编创部长、秘书长、党组委员。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铺弗》,深受广大读者喜爱.1952-1953年他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出版,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据统计,《铁道游击队》的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出版了300余万册,并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国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1953年,刘知侠调上海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他将建国后发表的短篇小说编成《铺草集》,同时创作了《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1959年,山东省文代会选刘知侠为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并担任《山东文学》杂志主编。同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6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和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等,后又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刘知侠任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期间,写了中篇小说《芳林嫂》。
1986年刘知侠定居青岛后,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与40万字的《知侠中短篇小说选》以及20万字的《战地日记》(即淮海战役见闻录)。为了著作,他到西镇一个老同志家里借得一间空房写作,每天步行四五里,中午二、三个包子,一壶开水。
刘知侠关心年轻作者,百忙中还经常抽空外出辅导。他还很好客。他给夫人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外地来青岛的老同志、老战友、老朋友一定要留他们吃饭。每年夏天他们家里住满了客人。有一间房子被誉为国际旅行社,那是为了给自费来旅游的客人住的。他用稿费资助过别人,用稿费缴过3万元党费,而他自己却克勤克俭,艰苦朴素。用过的火柴盒他总舍不得丢掉,去买些零散的火柴棒装进去继续用。
1991年9月30日上午,刘知侠因脑溢血猝发去世。但他的作品仍在鼓舞、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说生而有芳,死也留芳。
问题三: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谁? -《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刘知侠
问题四:铁道游击队是谁写的? 《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刘知侠(1918-1991),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
问题五:铁道游击队是谁写的??? 铁道游击队(1954年刘知侠出版小说)
作者车承友,笔名刘知侠。刘知侠是素材提供者之一。
刘知侠(1918――1991),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人,著名作家.
问题六:铁道游击队之歌词曲作者是谁 1937 年,贺绿汀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辗转南京,武汉到达山西临汾的八路军办事处。连队火热的战斗生活激发了贺绿汀的创作热情,经过长时间酝酿,《游击队歌》的词曲终于在煤油灯下跃然纸上。他将这首歌以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的名义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 1938 年初,在八路军总司令部召开的一次高级将领会议的晚会上首演。朱德司令等领导人一致赞扬说:战士需要这样的歌。以后这首清新激越的《游击队歌》迅速流传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激励了全国军民捍卫国土,痛击日寇的斗志,至今仍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铁道游击队插曲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芦芝 何彬词吕其明曲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
微山湖上静悄悄.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爬上飞快的火车,
像骑上奔驰的骏马.
车站和铁道线上,
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常
我们爬飞车那个搞机枪,
闯火车那个炸桥梁,
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
打得鬼子魂飞胆丧.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问题七:《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谁?主要人物是谁? 一、《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刘知侠。
主要人物:刘洪、李正、王强、彭亮等。
二、人物介绍
原型
刘洪:铁道队大队长洪振海、刘金山
李正:铁道队历任政委杜季伟、张洪义等
王强:铁道队副大队长王志胜
彭亮:铁道队队员曹得清
鲁汉、林忠、小坡等:曹德全、李远生、徐广田等铁道队的英雄们
芳林嫂:时大嫂、刘桂清二嫂、尹大嫂三位妇女
三、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由刘知侠所著,是一部描写在抗日时期,鲁南地区确有这样一支游击队,开始在临(城)枣(庄)支线,以后发展到津浦干线上活动。在广大的革命根据地中由 *** 人领导的一支特殊的游击小分队以打击日伪军的交通线为目的而与日伪势力进行游击斗争的英雄故事。
四、内容梗概:
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矿区有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由于不堪日寇的屠杀和蹂躏,在 *** 的领导下,秘密地组织和武装起来。他们杀鬼子,夺取敌人的武器,发展成一支短小精悍的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临枣线上展开武装活动。以后他们又西去临城附近,以微山湖为依据,坚持津浦干线的对敌斗争。在斗争中,他们发挥了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和顽强的斗争意志。几年来他们在铁路线上破铁路、撞火车、夺物资,在火车上打歼灭战,创造出许多惊人的英雄事迹。敌人也曾疯狂地对他们反复进行“清剿”、“扫荡”,组织无数特务队对付他们,但都被他们一一粉碎。铁道游击队迎接了最残酷的考验,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最后迫使近千的鬼子铁甲列车部队,向他们投降。日本鬼子投降后,蒋敌伪合流,进攻解放区,他们又顽强地进行阻击战。小说到此结束。他们转入主力部队,以大规模的运动战来歼灭蒋军,解放全中国,是以后的事了。
五、作者简介:
刘知侠(1918年―1991年9月30日),河南省卫辉人,我国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该小说曾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电视荧屏和舞台,还有连环画等,并成为现在小学6年纪3单元的一个教材 。据统计,《铁道游击队》的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出版了300余万册,并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国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问题八:小说《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谁? 刘知侠(1918-1991),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还成为了现在小学6年纪3单元的其中一个教材
刘知侠原名刘兆麟,自幼家贫,跟随父亲在村边道清(滑县道口镇--博爱县清化镇)铁路打工、捡煤核,跟随母亲在外祖母家放猪。刘知侠11岁那年才开始上半工半读学校,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卫辉一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他随父亲和铁路员工撤到了黄河以南流落到武汉。1938年夏天,他从报纸上得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招生的消息,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奔赴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这年冬天,在行军路上,他参加了中国 *** 。
1939年5月,刘知侠抗大毕业后,又留校学习军事专业。学习结束后,刘知侠随分校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分配到抗大文工团工作。1943年抗大取消建制改编为教导团,刘知侠随文工团调到山东省文协。这年,滨海抗日根据地召开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刘知侠在会上结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们,被他们的战斗事迹所感动。决定把这些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他两次通过敌人封锁线去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为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收集了丰富的素材。
全国解放后,刘知侠担任了济南市文联主任。1950年山东省文联成立,他任编创部长、秘书长、党组委员。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铺弗》,深受广大读者喜爱.1952-1953年他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出版,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据统计,《铁道游击队》的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出版了300余万册,并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国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1953年,刘知侠调上海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他将建国后发表的短篇小说编成《铺草集》,同时创作了《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1959年,山东省文代会选刘知侠为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并担任《山东文学》杂志主编。同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6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和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等,后又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刘知侠任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期间,写了中篇小说《芳林嫂》。
1986年刘知侠定居青岛后,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与40万字的《知侠中短篇小说选》以及20万字的《战地日记》(即淮海战役见闻录)。为了著作,他到西镇一个老同志家里借得一间空房写作,每天步行四五里,中午二、三个包子,一壶开水。
刘知侠关心年轻作者,百忙中还经常抽空外出辅导。他还很好客。他给夫人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外地来青岛的老同志、老战友、老朋友一定要留他们吃饭。每年夏天他们家里住满了客人。有一间房子被誉为国际旅行社,那是为了给自费来旅游的客人住的。他用稿费资助过别人,用稿费缴过3万元党费,而他自己却克勤克俭,艰苦朴素。用过的火柴盒他总舍不得丢掉,去买些零散的火柴棒装进去继续用。
1991年9月30日上午,刘知侠因脑溢血猝发去世。但他的作品仍在鼓舞、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说生而有芳,死也留芳。
问题九: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谁? -《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刘知侠
问题十:铁道游击队是谁写的? 《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刘知侠(1918-1991),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
C. 刘知侠的长篇小说什么即取材于此微湖大队
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即取材于此微湖大队。
《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出生于河南汲县一个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是铁路的护路工,每天负责清扫铁路的工作。
刘知侠见惯了火车在铁轨上的运行,从小就学会了扒车的技术,在十几岁时,他在火车站做过义务服务生,对铁路工作、行车制度都十分了解。随后他曾经跟随抗大深入敌后体验生活,这为他创作《铁道游击队》这一长篇小说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创作历程:
1953年,刘知侠调上海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他将建国后发表的短篇小说编成《铺草集》,同时创作了《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
1959年,山东省文代会选刘知侠为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并担任《山东文学》杂志主编。同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6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和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等,后又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刘知侠任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期间,写了中篇小说《芳林嫂》。
D. 追导红色足迹,引扬革命精神一游什么有感
沂蒙山为革命老区,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保留了大量革命遗址,成为今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七一来临,裴红副校长带领教研人员赴沂蒙革命老区开展以“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精神”为主题的体验式现场教学活动。老区一行,虽只有短短一天时间,但许多老师都表示,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荡涤,精神得到升华,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红色之旅、感动之旅、收获之旅。
一、纪念馆里再现惊心动魄的孟良崮战役
早上6点钟,我们的车踏上了奔赴革命老区的征程。昨夜的雨未下透,早上停歇了很短时间,又哗啦啦得下起来。与窗外雨声相伴的,则是车内热烈的交谈声,因为老师们前段时间忙于上课,已很长时间没有这样聚在一起了。
从地图看,潍沂两地比邻而居,然而真正丈量起来却有5个多小时的行程,近11点我们才到达了地处蒙阴县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该馆于2007年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新落成,整个外形是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两个战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顶山形,共二层,高度为19.47米,象征着孟良战役发生在1947年。走进纪念馆,才看到粗糙的红色外墙上,嵌满了成千上万颗子弹,这粒粒子弹,似乎在诉说着63年前那场战争的惨烈。
进入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组组雕塑,在解说员的动情解说下,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 1947年4月,蒋介石在对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对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我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十个纵队和大批的地方武装,以压倒一切的气慨,以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经过5月13至16日的浴血战斗,将国民党素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74师3万余人全歼于孟良崮山区,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也是后来小说《红日》的历史题材。此次战役扭转了当时的华东战局,拉开了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对推进解放战争的进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
雨仍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解说员把我们带到了纪念馆后面的山坡上,只见山坡上密密地排满了一座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银色五星的坟茔。解说员介绍到,在那场战役中有五千余名英烈长眠于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20岁!多么鲜活的生命!按常理,他们的生命似乎没来得及展开,但他们却用自己最短促的一生,用一腔热血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上绽放出朵朵耀眼的火花。
坟茔静静,细雨霏霏,诉说的是一段历史,感悟的是一种品质,传承的是一种精神。烈士们那种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品质,那种虽牺牲生命在所不惜的精神,不依然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的吗?
二、小山村里重温感人肺腑的军民鱼水情
午饭后,我们又驱车赶往沂南的“红嫂革命纪念馆”。窗外雨仍在飘飘洒洒,放眼望去,山岭连绵,梯田盘绕。雨后的秧苗正恣意绽放着自己的青翠,耳边不觉回响起“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浪,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的经典旋律。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红嫂革命纪念馆”所在地——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沂南县委党校现场教学老师向我们介绍说:马牧池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数十万军民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而纪念馆所在的常山庄村,不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尤其随着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剧《沂蒙》等多部影视剧的播出,让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偏僻小山村摇身变为沂蒙山的“好莱坞”。自2010年,沂南县又以整个常山村为展示场地,以沂蒙红嫂这一群体为展示主题,整合沂蒙红色资源,开辟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色革命基地,现已成为我省党员干部进行党性锻炼的重要现场教学基地之一。
细雨中我们在现场教学老师的带领下,顺着一条石板巷走进了这座曾经历过炮火纷飞,见证过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谱写过沂蒙军民鱼水情的小山村。沿着曲折小巷,两旁幢幢石头砌成、茅草披顶的老屋,诉说着百年古村的历史沧桑。
当我们走进一座农家小院,一尊年轻妇女一手搀着伤员,一手掀开衣角用乳汁救护的铜像,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来访者。这就是“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的在现。明德英一名普普通通的沂蒙女性,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名小战士在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当搜捕的敌军走后,小伤员因失血过多,已处于缺水休克状态,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随后,她和丈夫精心照料十数天,最终使其康复归队。
1961年山东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现代京剧《红嫂》搬上了首都舞台,此后“沂蒙红嫂”作为一个具有地理标志性特征的名称便闻名天下。明德英作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在探望她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进入茅草屋内,墙面展板上几位老大娘正盘腿坐在一老碾上,笑吟吟的看着来往的人群。老师向我们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沂蒙六姐妹,她们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涌现出的女性英雄群体。在那个战火纷飞岁月里,她们起早贪黑地为军队烙煎饼、逢军衣、做军鞋,颠着一双小脚,在崎岖的山路上抬担架、救伤员,推小车、送军粮。当时只有20岁上下的她们,面对国家民族的灾难,义无反顾,冲破世俗,勇敢担当。眼前的照片拍摄于她们的晚年,岁月在这些当年的大闺女小媳妇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我们仍能从老人们淡然的微笑中读出当年的那份从容、坚韧和刚毅。面对这样伟大女性,怎会不叫人肃然起敬?
现场教学老师带着我们走进另一家小院的茅屋内,一幅“火线桥”的油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油画的主人公是以李桂芳为首的32名妇女。1947年孟良崮战役打响后,有一支部队需要迅速渡过汶河,当时河上没有桥梁,青壮劳力又都上了战场,家里只有妇女。“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门板”,时任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组织村里的32名妇女拆掉自家门板,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当主力部队通过后,这些在河水中挺立近一个小时姐妹们累倒在河滩上。她们当中有的已经怀有了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终身残疾。讲至此,老师哽咽了,我们好多同志也两眼含泪。
曲折的石板小巷连着一个个农家小院,每一座茅屋内的块块展板、幅幅图片,都记录着那个年代的沂蒙女儿对党、对人民军队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爱:有用自己六岁女儿为战士们换口粮的大嫂,有为照顾公婆让未婚夫在前线安心作战而抱着大公鸡拜天地的新娘,一位永远的新娘,因为她从未把新郎盼进家门……一个动人的故事感染着、打动着所有的参观者,泪水和着雨水在人们的脸上肆意流淌。
最后,我们沐浴着细雨来到村中大戏台,伟大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老师,用极朴实的语言追忆着奶奶王换于和母亲张淑贞勇于抚养革命后代的英雄事迹。
于老师介绍说,奶奶王换于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里,因为是女孩子,直到出嫁也没有自己的名字。19岁嫁到马牧池乡东辛庄于家,两姓合在一起,被称为于王氏。
抗战爆发后,奶奶性格直爽、办事干练,思想也比较先进,逐步被当地党组织培养成了抗日积极分子。入党时,需要有名字才行,当时一位干部就说,既然你是余家用两斗谷子换来的,就叫王换于吧。年过半百的奶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有了自己的名字。不久,她被选举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
当时,面对日寇的疯狂扫荡,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首长徐向前到了东辛庄。由于战乱磨难,部队干部的孩子都很消瘦,奶奶就向徐向前建议说:“这样下去不行,得给孩子找奶娘。这样既能很好地照料孩子,打起仗来也好掩护。”
于是,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奶奶带着俺娘和俺婶子办起了战时部队机关托儿所。第一批转来了27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没多少天。那时候,大人们都吃不饱,也没有多少奶水喂孩子,许多孩子体质很差。奶奶和俺娘就挨村挨户地打听,谁家的孩子夭亡了,就动员她们不要把奶退回去,把需要哺乳的孩子送去抚养。当时,俺娘和俺婶子也正在哺乳期,在抚养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这些孩子,奶水已不够吃。奶奶对她们说:“这些孩子是革命的后代,咱的孩子吃粗的,把奶留给这些孩子喝吧。”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在奶奶及其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得到了健康成长,而奶奶则有4个孙子先后夭折了。其中俺大哥当时都7岁了,已成为大人一个小帮手了,一次为躲避敌人“扫荡”,淋了雨,又受了惊吓,开始发高烧,由于大人都忙,没人顾得上他,结果转成肺炎,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无私的爱换来诉不尽的情。建国后,一位位当年喝过沂蒙母亲奶的“孩子”,来到她的面前都是长跪不起,一声声母亲的呼唤,一行行相思的泪水,洒在了当年曾经养育过他们的故土上。
于老师的讲述质朴得如同漫山遍野的沂蒙山山石,但里面蕴含的那种无私大爱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自己要不是因为与同事在一起,定会失声痛哭。
这就是沂蒙红嫂,这就是沂蒙母亲。在这些平凡伟大的女性身上,彰显着沂蒙人民深厚的爱党爱军情怀和人性之大善大美!
三、返程途中谈见闻说体会话感悟
带着感动,披着雨丝,我们登上返程车。一天的参观学习虽然短暂,但心灵所受的震撼却让每一位同志感慨颇多,收获颇多,大家不无感叹地说:这次党性教育活动确实深受启发、备受教育,不虚此行。
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大地,这是一块壮怀激烈的热土。忆往昔,巍巍沂蒙山高耸起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说着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看今日,那段战火纷纷、艰难困苦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但千千万万沂蒙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出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却永驻人间。这种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人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
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牢记历史使命,增强党性修养,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加强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E. 《铁道游击队》的梗概
《铁道游击队》是一部反映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党领导下的一支游击队在临枣支线、津浦干线上,打击日伪军的交通线、与敌人进行游击斗争的英雄故事。
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矿区以刘洪、王强为首的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不堪日寇的烧杀掠夺和蹂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秘密地组成一支精悍的铁道游击队。
他们利用煤矿铁路的掩护,在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抢夺敌人的武器、物资,破坏敌人的运输交通。他们积极配合主力部队的战斗,机智灵活地与日寇捉迷藏,充分利用熟悉的环境和铁路作业、行车制度,让敌军火车相撞、脱轨,给当地的日寇和伪军以沉重的打击。
(5)刘知侠的短篇小说乳汁救伤员扩展阅读:
主要人物介绍
1、刘洪
刘洪从小生长在铁道边上,擅长扒车。他个头不高,眼睛发亮,为人豪爽义气,扒车救穷时,穷弟兄们都很服帖他。刘洪组建铁道游击队后在队里也有着极高的威信,不论是王强还是其他队员,有什么想法,都要先去找他。
作为一名强悍的游击队队长,他刚强果断,认准要做的事情,没有办不到的。小说多处表现了刘洪在战斗中的英勇,在山里,当排长的他用一挺机枪掩护了整连的撤退。铁道游击队不少出色的战斗,都是由他指挥的。
袭击洋行打票车,飞车搞机枪,刘洪都是冲在前面,几刀几枪就解决了敌人。但这个有着烈火般脾气的人,有时也因为莽撞的战斗行动,几乎使队伍覆灭。
2、芳林嫂
芳林嫂作为唯一的女性主人公形象, 作为铁道游击队这种男性队伍中的女性因素,对整个情节的发展起到一种调节作用,也使小说更有了看点。
小说通过她体现了老百姓与铁道游击队之间的关系。她把家作为秘密联络点,为游击队做饭、放哨、侦查、送信、贴传单、留治伤员,帮助游击队员们避开敌人的搜捕。实际上她后来也成为游击队的编外队员,会使枪,又熟悉游击队的活动方式。
3、李正
小说中李正这个政委的形象,一出场就是代表党来领导铁道游击队的。小说通过他给林忠送粮送钱、与鲁汉喝酒、和二秃谈话等情节,表现出他善于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很快地就取得了游击队信任,和队员们打成一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铁道游击队
F. 《红嫂》电影讲述了什么
《红嫂》该片讲述的是战争年代沂蒙山一个真实的故事,她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名革命战士。后来,人们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美丽的“红嫂”。
1947年夏天,我华东野战军某团警卫排实施战略转移时,在山东蒙阴县孟良崮地区遭遇国民党王牌军74师一个团。惨烈的战斗结束后,警卫排排长彭林幸存以外,其他人员全部阵亡。从阵亡的战友堆里苏醒过来,身负重伤的彭林已经是奄奄一息。拖着受伤的身子,彭林艰难地向一个村子爬去。
红嫂将彭林转移至一秘密山洞,从此瞒着胆小老实的男人给彭林养伤送饭。对红嫂的美貌,还乡团团长李贵早已是垂涎三尺。如今有国民党撑腰,李贵更是隔三差五地来骚扰红嫂。机智勇敢地红嫂巧妙地与李贵周旋,争取时间给彭林养伤。
红嫂的异常引起男人吴二的疑虑,也引起隔壁王婶的注意。男人吴二的疑虑打消后,早已经发现红嫂在暗中帮助解放军战士的王婶也秘密联络上武工队,准备择日将彭林转移。彭林的伤势渐好,转移的日子已定,李贵却又一次骚扰上门欲图不轨。李贵最终被吴二用锃头打死,王婶领着武工队接走彭林,吴二被红嫂送去参军。远处,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的炮声清晰可辨。
(6)刘知侠的短篇小说乳汁救伤员扩展阅读
《红嫂》本片根据山东著名作家刘知侠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继《铁道游击队》、《小小飞虎队》之后,已故作家刘知侠1961年根据沂南县聋哑妇女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真实事例,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此后,小说相继被改编成京剧《红嫂》、舞剧《沂蒙颂》,直到1997年电影《红嫂》的出现。
红嫂的扮演者金莉莉是中戏五朵金花之一,中戏85班是一个“神话”,因为那个班上有名噪一时的“五朵金花”——巩俐、史可、陈炜、伍宇娟和金莉莉。影片全部在沂蒙山区实地拍摄,影片中“红嫂”用乳汁救治解放军伤员的一幕,是伟大“红嫂”精神的艺术体现。
G. 老百姓帮助解放军的故事!!!!!!!!!!(不需要是抗战的,可以是提供物资等)
智取华山 1949年,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北的强大攻势下,胡宗南率部南逃,国民党部队旅长方子乔率残部逃上华山,在山口要道设下重兵,企图凭借天险负隅顽抗。解放军某团侦察参谋刘明基率领小分队潜入山区,打听到当地药农常生林曾从山后险径上北峰采药,急忙赶往常家。此时,一伙国民党士兵正在常家抢粮,常生林用斧头砍伤一士兵后逃走。恰巧小分队赶到,夺回粮食,救下常母性命。是夜忽起暴风雨,常家茅草房顶被狂风掀起。侦察员们冒着大雨,用自己的被子盖在屋顶上,又帮助常家修好房子。常母深受感动,遂找回常生林为小分队带路。常生林带领小分队从后山上山,一路上攀悬崖、登峭壁,飞渡天桥险境,趁夜色摸上北峰,突袭守敌。随即展开政治攻势,促使华山咽喉要道千尺幢上的守敌投降。尔后又控制了北峰与西峰之间的通道苍龙岭。方子乔急忙组织西峰部队反扑。侦察队员面对强敌,沉着应战,坚守阵地。正在危急时刻,回团部送信的常生林带大了部队赶到,与小分队合力攻上西峰,全歼守山之敌。 体现的是军民团结一致,战胜了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