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呐喊
A. 呐喊集有哪些篇目
鲁迅的《呐喊》中的小说作品有14篇,分别是:《药》、《明天》、《风波》、《故乡》、《阿Q正传》、《一件小事》、《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孔乙己》、《头发的故事》、《狂人日记》、《端午节》、《白光》等。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
B. 《呐喊》这部书,它是围绕怎样的一个故事来写的
在大家上初中的时候应该都读过《呐喊》这部书,因为在初中大家会被要求读各种各样的名著,那么鲁迅的这篇伟大的作品当然也不可例外,因为在考试中会考到相关的名著知识。《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在里面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小说,也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那就让小编带大家具体来看看这部书吧。
大家可以从《呐喊》这部书的名字看出鲁迅写作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意义何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腐蚀着人们的灵魂,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在牢笼中,国人的灵魂是呆滞的。为了改变这样一种状态,为了帮助国人清醒过来,鲁迅写作了这部书《呐喊》,希望帮助国人认识到自己的愚昧和无知,鲁迅在这部书中的言辞非常的具有讽刺性和批判性。
C. 《呐喊》里面收录了哪些短篇小说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始成于1921年,最早刊于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的《晨报副刊》上。1922年纳入《呐喊》中。《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里面收录作者自1918年~1922年所作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等15篇。
D. 求鲁迅小说《呐喊》,百度云
《呐喊》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UzTIPkJq7nuzPiYnnvntIQ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1]
E. 《呐喊》作者简介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鲁迅为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以笔名行。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入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转志于文学,图改变国民精神。
1907年起,撰文介绍西方进步思想学说,旋参加光复会。1909年(宣统元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民国后,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兼佥事,制定注音字母方案,开展通俗教育,参与筹创京师图书馆和历史博物馆。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
作品价值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
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F. 《呐喊》的主要内容
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
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主要人物:
1、狂人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最先觉醒的叛逆者,革新者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一方面的确有着生理和心理病态,是一个受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独醒的清醒者。
两种层次的艺术形象在“吃人”这一核心点上互相扭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形成艺术叠影,将“病狂”和“清醒”统一起来。
2、孔乙己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封建科举制的殉葬者形象。孔乙己是一个善良而诚恳的知识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他从科举的阶梯上跌落下来,又不屑于同劳动者为伍,成为不上不下的“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因穷而偷,由偷而被打断腿,最后悲惨地被黑暗社会所吞没。
3、阿Q
《阿Q正传》中的阿Q——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典型代表,他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鲁迅后来曾经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了劳动的很好的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
4、七斤
《风波》中的七斤——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
5、闰土
《故乡》中的闰土——为苦难的生活现实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碾碎了的农民的典型形象。作者借助于三个对比,透过肖像、衣着、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里闰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多灾多难、凄苦悲凉的不幸厄运。
6、华老栓
《药》中的华老栓——中国20世纪初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无知、落后的民众形象。他勤劳、善良、俭朴,生活十分艰辛,地位低下,盖的是“满幅补钉的夹被”,“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6)短篇小说呐喊扩展阅读:
一、《呐喊》艺术特色:
首先作者善于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来塑造典型形象。作者鲁迅说他笔下的人物全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而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些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完全发表自己的意思为止。
典型化的方法,既表现了人物的共性,即对一类人的思想性格的艺术概括,又重点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使之成为“熟悉的陌生人”。鲁迅正是以这种典型化的方法,创造了阿Q、孔乙己、闰土等一系列典型形象。
作者重视通过挖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来刻画人物,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感觉、幻觉、潜意识等,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灵魂。
典型的如《狂人日记》通篇都是近乎意识流的内心独自,在颠倒时序的同时却细腻深刻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其他如《药》中,华老栓捧着人血馒头时的心理描写,《白光》中的陈士成回到家时的心理描写,这些都很细腻、深刻,为人物的刻画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创作背景:
20世纪初,中国正遭受世界列强的侵略,国家动乱,人民生活艰苦。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渐渐确立了彻底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政治路线,青年鲁迅则正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思想启蒙纲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青年鲁迅也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并且以各自的语言、各自的表述方式响应革命,随后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政府迁到北京。
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各派军阀窃取了革命成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鲁迅本希望能为教育事业的革新贡献力量,但根本无事可做,内心无比的孤独和苦闷。
G. 呐喊这篇小说写于几年几月
呐喊是鲁迅写的短篇小说,是于1918年到1922年写作的,出于1932年8月3日。
H. 《呐喊》主要内容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呐喊》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8)短篇小说呐喊扩展阅读:
《呐喊》的创作背景:
在《呐喊》的自序中,鲁迅提到自己年少时曾因中国的医疗技术落后,而到日本学医,后来却发现落后的不单是医疗技术,国民的思想观念和国家的制度更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鲁迅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青年时的鲁迅充满壮志,希望中国能摆脱旧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但遭受的挫折却令他逐渐感到绝望和寂寞,更曾把自己关在一间没人来的屋子里。后来钱玄同邀请他在《新青年》做文章,《狂人日记》就是钱玄同催促他在《新青年》写出的第一篇小说,并且头一次用鲁迅作笔名。其后,鲁迅连续发表多篇短篇小说。一些小说结集出版,取名《呐喊》。
I. 《呐喊》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9)短篇小说呐喊扩展阅读
分篇介绍:
1、《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该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2、《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3、《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J. 求《呐喊》中的各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谢谢!
1、《狂人日记》
主要内容:
《狂人日记》是《呐喊》的第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
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
主要人物:
“狂人”是一个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形象,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主要表现在他的言行、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征。
2、《阿Q正传》
主要内容:
《阿Q正传》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惟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主要人物:
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典型。他是流浪雇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对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欺的不平。
他复杂又充满矛盾,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朦胧的革命要求,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影响。
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3、《孔乙己》
主要内容: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主要人物:
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迂腐不堪却不失善良本性的没落的读书人,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
4、《明天》
主要内容: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明天》写的是一个孩子死去、母亲失去希望的故事,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痛失独子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主要人物:
单四嫂子是一个寡妇,性格善良,愚笨,死守妇道,迷信权威,反应迟缓,对强大生活洪流无力抗挣、近乎绝望。
(10)短篇小说呐喊扩展阅读: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共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
鲁迅和他的作品深刻映照着几代人的精神和灵魂,在任何时代,鲁迅和他作品中深刻的忧患意识,直面现实的质疑精神、百折不屈的精神勇气,都是可贵的,既是人性和社会病症的手术刀,又是文化精神的营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