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短篇小说写作特点
1. 冯骥才简介
冯骥才先生是我特别尊敬的一个作家,最早接触到的作品就是上下两版的《俗世奇人》。只不过近些年来享誉中国文坛的他出现的身份并不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个文物的保护者。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他常年四处奔波,为抢救文化遗产进行实地田野调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常常焦灼地对种种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发出尖锐批评。
冯骥才并不是一个只知坐而论道的文化人,面对中国每天都在消失的古村落,2004年,他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民间文化基金会。十年来,他一个接着一个古村跑,一场接着一场“硬仗”打。
2. 老夫老妻这篇小说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使用了插叙。《老夫老妻》是作家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俗世奇人》中,讲述了年近七十岁的老夫老妻,相依为命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故事,这篇小说在结构安排上突出的特点是使用了插叙,使情节更紧凑,内容更丰富,有助于揭示主题。
3. 公德 冯骥才的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以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回味。
4. 《真人不露相》:鬼才冯骥才带你读懂天津卫
正是因为刷子李、泥人张、皮大嘴、好嘴杨八这些平凡小人物,在冯骥才手下栩栩如生,才使我们读懂了天津卫,同时看到了一副藏在市井烟火中的津门众生相。
一个作品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同感的首先是作者的语言。 --汪曾祺
古人常常是书画不分家,能写文章的,一定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还能画出美丽的画。现代,书画不分家的少了,而冯骥才就是这样一位书画不分家的大家。
冯骥才,出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获全国文学奖。他出版过大型画集,并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举办个人画展。他以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并且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这块土地就孕育了冯骥才这样一位语言俏皮活泼,灵动的作家。天津与北京,上海等不同,北京孕育的是政治文化精英,上海孕育的是商业奇才,而天津是市井城市,也就是俗世,俗世必少不了俗人,冯骥才就以描写小人物见长。
冯骥才的作品吸引我们的就是幽默风趣的语言。他以天津生活故事为背景,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挖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滋味,让我们在嬉笑怒骂中体味小市民生活百态。
《真人不露相》是冯骥才的中短篇小说精选,书中是一幅幅藏在市井烟火中的众生相。在冯骥才笔下,无论怀人还是记事,山水寄情或者谈文说艺……都显得情真辞美,意趣清雅,以内容哲理、知识、激情于一炉之魅力,撩人心情,读来总觉得味道隽永而意义深长。
这不仅是是文字语言艺术的高超提现,更是浸透于文字中的那些工匠精神的凸显。更何况,他的文字还是那么幽默呢。
冯骥才先生作品-雪夜
01冯骥才作品中津味十足,语言特色独特而耐人寻味
体验生活再创作是冯骥才的准则。
冯骥才的《真人不露相》和《怪事奇谈》系列津味小说中,很多作品的语言颇有特色,特别是在修辞方面匠心独运,结合天津方言特色多种修辞手段,大量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异彩纷呈。
作品中有浓郁的天津方言特色,语言具有朴实生动,看他的作品就像听一位说书人娓娓道来,人物语言真实,通过大量的方言词汇的运用,仿佛是普通天津人的平常生活就在其中。
譬如"嘛"的使用:
《刷子李》:屋里"任嘛甭放"
《黄金指》,黄金指"只要画得好,指头算嘛?"
"使嘛法嘛招,然后再想出诡秘的招数叫他们当众出丑"。
再如:《三寸金莲》,有一段
"人说,小脚里头,藏着一部中国历史,这话玄了!三寸大小脚丫子,比烟卷长点有限,成年论辈子的,给裹脚布裹的不透风,除去那股子味儿,里头还能有嘛?"
一个 "嘛" 字,津味顿生,一股强烈的津味气息扑面而来,充分体现了"津嘴子"的语言特色。天津方言中有许多与普通话不同,其中极富表现力的生动词汇,是冯骥才在津味小说中得心应手的运用,使他的作品更具有浓郁的天津风情和生动的口语韵味。
人物语言,正是现实生活的实录,带着生活的原汁原味,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真实的感觉。正是源于对生活的丰富体验以及细心观察与体验,才使得津味文化得以源远流长发展。
02.冯骥才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其中却饱含着对人文的大爱
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位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
冯骥才从小在天津长大,对天津人的机智幽默,俏皮,夸大的语言艺术十分了解,他凭借高超的语言文字功底,得心应手的运用多种语言技巧来表现幽默,
冯骥才的幽默感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精灵,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嬉戏着,在我们的脑海里跳跃着,只要一翻开他的作品,就会感到一股强烈的幽默感扑面而来。他的幽默感与个性素质,生活经历,艺术爱好和文学修养是分不开的,也是在长期的烟火中熏陶而成的。
《黄金指》中,白将军说到"天津人画画的也有奇人。"黄金指说" 我听说天津人画寿桃,是脱下裤子,用屁股蘸色坐的 ",这句话的出现就如相声中的 "抖包袱" ,一个包袱甩过来,让人忍俊不禁,很形象地有了画面感。
《泥人张》中,形容海张五那个横劲,泥人张捏出来就是" 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 ",是不是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海张五的横行霸道、对所有人不屑一顾。而我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在咀嚼人生的快乐。
其实,冯骥才的幽默感就如涓涓细流渗透在字里行间。这种幽默不是恶意调侃,也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而是饱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文的关爱。
03.冯骥才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灵活应用
都说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冯骥才先生的笔触就仿佛带领我们走入了艺术的殿堂,各种比喻、排比、叠词、夸张的手法运用娴熟。
比喻是形象化的手段之一,比喻的巧妙使用可以使作品出神入化,熠熠发光。
作家秦牧曾说" 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字" 。冯骥才笔下的比喻更是栩栩传神。
比喻,譬如:
《泥人张》中,形容泥人张手指飞快,就用"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刻画泥人张捏得形象"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
唐四爷画舌画,"鼻子里奇痒,赛一堆小虫子再爬"。
这些比喻生动有韵味,一扫文人的僵化,每每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古人说"壮辞可得寓其真"。语言的夸张是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冯骥才先生的夸张更有自己的特色。
夸张 , 譬如:
《三寸金莲》:勾引一些浪荡小子,伸头瞪眼,恨不得一头扎进洋片匣子中去。
这如漫画一般的笔法,把封建制度下禁锢的浪荡公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一头扎进洋片匣子,传神地描绘出了浪荡公子们的神情,及其巧妙地对这些人进行了讽刺和挖苦。
再如:
《阴阳八卦》:"扯脖子一叫,鼻子眼珠眉毛全变了位,声音像杀鸡"。
这是对所描写的人物性质及其夸大,渲染,突出事物的特点,突出了人物的装腔作势。
高明的作家深深的懂得,如何把艺术创造高于生活,在生活中体味五味时,更能寓感受与笔下,从百姓鲜活的语言中汲取养分,一方面突出了作品人物的风格,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这些词语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下几块小石子激起了阵阵涟漪,形成了层层波澜,从而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产生了形象风趣,生动简洁的艺术效果。
冯骥才即如是!
04.小人物刻画中所体现的工匠精神给我们带来的现实思考
冯骥才是一位有情怀的人文作者,他极具工匠精神。
刻章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哪一位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把工作,把技艺当成是爱好,就像稻盛和夫所说,要 “和工作谈恋爱”。
泥人张,台下听戏,右手端饮酒杯,左手在桌下摆弄泥巴,手指飞快,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才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刷子李,只要刷墙,必备一身黑衣黑裤,不仅活干得漂亮,黑衣黑裤丝毫不会沾上一点白浆。
每一个天津卫的平凡小人物都把工匠精神体现到了极致,他们的精髓就是用心或、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他们都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着无尽的乐趣,始终饱含着热情工作。
每一个小人物的一生也可以是精彩的一生,他们每一个人都像人人追逐的耀眼明星般活出了自己独特的精彩。
《论语》有句说得好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就非常明确地概括了工匠精神的重要因素:乐趣和热情。
说起工匠精神,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热爱工作,视人生如修炼,而工作是最好的修炼方式。在我们为了吃饭,把工作视为负担时,每天的工作都是为了盼望假期和突然的奖金,对工作却没有丝毫的热爱时常把工作视为了负担和压力。
但冯骥才的文字,却时刻有这种使命感,不断关怀人文,重视文化,着笔于小人物,却时时体现着人文关怀。这是极具工匠精神的。只因为他觉得,难得来这世上走一回,他要对这文字负责,对人文有使命感,才不枉此生的价值。
人生就是这样,总是被"贪嗔痴"三毒所控制。每个人都想减少这三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把工作作为兴趣,作为恋人,作为爱好,才有可能抑制自身的欲望,让自己喜欢上工作,因为工作可以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5. 应该怎么评价冯骥才,大家有哪些看法
无论怎么说,乡土文学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都是写家乡熟悉的人物。冯先生的《俗世奇人》描述了天津的 "地方特色",既有地域性又有超越性。这些人物形象生动,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衣着、神情、谈吐和行为都像活生生的一样。他们的性格鲜明,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声音认出他们。
一是他在精神上像个孩子。这是王蒙对大丰的评价,我认为非常恰当。怎么说呢?当沉浸在他的写作中时,一个大男孩的形象就出现了,真实、纯洁,有点随性。正如他在国外旅行时遇到的一位登山者所说,"一个人有多大年纪,就有多大本事"。一个不想长大的人最终会像一个孩子一样生活。冯骥才创作了多种题材和体裁的文学作品,如《撒花路》、《雕花管》和《珍珠鸟》。他还出版了各种大型画集。他的绘画技巧和深厚的文学意境,被评论家赞誉为 "现代文人画的代表"。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6. 绝盗讽刺了什么
讽刺了传统文化的弊端。
在《绝盗》中反思传统民族文化弊端对人性残害的同时,对“奇”字误导人性的内涵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冯骥才指出,是传统文化的弊端导致了他对中国的陋习感兴趣,并提起笔来进行创作的。
冯骥才主要批判了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文化的自我束缚力和文化的神秘性,比如,冯骥才在《绝盗》中批判了具有民族劣根性象征的辫子。
同时,作者还指出文化的自我束缚力,人们将畸形变态的美视为审美规范,当社会变革时,这种清规戒律的审美标准被打破了以后,人反而变得手足无措起来,从而陷入困惑迷茫当中。
冯骥才提出了“写人生”主张,主张描写人生的况味,表现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爱情的执着,是冯骥才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动力和源泉,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更是对被压抑、被歪曲着的人性挣扎、抗争,用淳朴、善良的人性之美来显示着人的正常本性。
创作背景:
《绝盗》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
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作者的写作特点:
冯骥才的作品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性的变化。作者的细节描写在作品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看似在漫不经心的甚至有些琐碎的描写,但其实都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安排,不能随便取代的。在冯骥才的市井小说中,就有大量的细节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冯骥才不仅刻画了生动形象的人物,挖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内在,而且还对人性变化做了深刻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