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短篇小说窗的主题思想

短篇小说窗的主题思想

发布时间: 2023-01-31 23:55:36

『壹』 《窗》课文赏析

1、小说以“窗”做标题,一是比喻人的心灵;二是以“窗”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

2、“墙”:自私、贪婪、冷酷等都是一堵墙,都是一种阻隔)。墙是障碍。是一种阻隔。
3、
(1)临窗叙述故事的病人
他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极为热爱生活的人,他描述的生活绚丽多彩,饶有兴趣。一个身患重病的人能如此生动地描述丰富多彩的世界,叙述动人的故事,这说明他是多么热爱生活,有着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临窗病人是一个能为他人着想、给人以快乐的人,他的行为是崇高而伟大的。
(2)另一位病人
日复一日地津津有味地听着别人为自己描述故事,享受着别人的纯属义务服务,却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一些不应该,不道德的想法,使得他病情加重,最终竟发展到见死不救的地步,对曾经给予他愉快、安慰的人的痛苦竟然熟视无睹,眼睁睁地看着他死去而无动于衷,却不失时机的提出占有那个窗口的要求,并如愿以偿。由此可见他是多么自私、冷酷。
4、一扇窗户照出了两个灵魂,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由此可见,短篇小说欲求得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它无需编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甚至可以不去追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画,只要善于从微观世界中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看似简单的一扇窗口,就可以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了望台。

『贰』 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窗》是作家钱钟书笔下的作品!那么,你可知道关于窗主要讲了什么吗?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窗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窗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小见大,见解独到,语言妙趣横生,启人心智.本文的议论语言读起来庄谐杂出,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或形同悖论,或正经话作荒.唐语,充满了理趣.如:在说"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时,举例为"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在说"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时"有如女人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读后让人忍俊不禁.这些荒.唐语作正经话,取决于作者心智的高卓.因为"矛盾是智慧的代价",智慧就在于从矛盾中发现为人们所忽视或所误会或存掩盖的内在统一。
窗的赏析
钱钟书学贯中西, 作文 一向是旁征博引,这篇 文章 中也有很多引用,这对说明中心有一定的作用.比如作者引 刘熙和凯罗的话要说明的意思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孟子"相人莫良于眸子"的话,说明的又是眼睛也可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这些 名人 名言 的引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哲理性,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

全文以独特的自我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借助常见的窗子,以小见大,铺陈譬喻,直指心灵,让我们明白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会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得出不一般的认识。

一个人呆在房子里,面对一牖窗户,太阳照进屋子,屋子洒满阳光.他静静地思考.浮想联翩.把这些联想整理出来.就是一篇优美的 散文 . 钱钟书的《窗》这篇文章.正是这样构思出来的.此篇之所以在同类题材中棋高一着.主要在于它不同凡响的联想,想象.以及作者深厚的生活, 文化 积淀.读罢此文,掩卷深思.我们感到作者所写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窗户.他完全是把窗户当作人的眼睛来写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他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就很自然地从窗写到眼睛.步步深入地揭示了文章的旨意.

全文以独特的自我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借助常见的窗子,以小见大,铺陈譬喻,直指心灵,让我们明白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会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得出不一般的认识。

《窗》这篇文章是作者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 议论性散文,兼有抒情。作者的见解非常的独到、深刻,表达含蓄、风趣。作者多用 打比方,用简单的例子讲述自己的观点看法,通俗易懂。

《窗》由“春天”入笔,写“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道出“窗”的作用,总领全文。接着在第二段对比了门和窗对于人的不同意义,自然引出“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着一中心论点。在第三段中进一步谈“窗”之于人的意义是人对自然的精神上的胜利。

最后 总结 全文,用一形象的比喻“窗可算是房屋的眼睛”,道出窗对于屋内与屋外人的意义。

最后一句“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镇 天镇夜不关的”完美地照应了开头。

作者爱窗,原因不止一个,对窗子的看法也是独到、深刻而多样;“窗子打通了人与大自然的隔膜”,“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窗子算得上奢侈品”,“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等等。这些都是 钱钟书先生对窗子的钟爱及其独到的个人见解。
窗的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1—1998.12.19),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

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 毕业 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33年-1935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外文系讲师。1935年赴英国 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文系,获副博士学位,后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法国文学。1938年回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湖南师范学院、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北京图书馆英文馆刊顾问,南京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纂。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古典文学组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选集》英文编译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毛选英文编译定稿小组成员。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一级研究员。““””中受冲击。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3年免)、文学所研究员。1993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 方法 ,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主张用比较文学、心理学、单位观念史学、风格学、哲理意义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角度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选本《宋诗选注》。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及《管锥篇》(五卷)等。《管锥篇》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钱钟书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看了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人还看:

1. 青山不老主要内容是什么

2. 楚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瑗珲条约主要内容是什么

『叁』 泰格特的这篇小说以“窗”为题,你认为它有哪些含义

答案:窗不仅是线索,还是整篇文章的中心,窗是一种透明的物质,突出了主人公的美好品质。

靠近窗户病人为同伴描写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答案:不是,为他描绘的一副美好的景象,告诉他世界是多么美好,让他坚强地活下去。表现了他善解人意,伟大无私的高尚品质。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根据人物性格用两三句话续写他的心里活动。
为什么,为什么窗外的只是一堵墙……

『肆』 泰格特《窗》的概括

一位身患重症的病人为了得到在窗口观看外面世界的权利,间接害死了他在窗口的好朋友,结果等到他移到窗口的床位时,才发现旁边只有一堵光秃秃的墙。

《窗》的主题如此深刻而篇幅却如此之短,其原因是它省去了一切可以省略的笔墨,如人物经历的介绍,人物的外貌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人物心理活动的细微流程等,而把笔墨泼洒于人物心态和环境的对比上,塑造出两个迥然相异的形象:道德品质上的崇高与卑下,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与污秽不堪,形成令人惊诧的强烈反差。

澳大利亚·泰格特《窗》原文: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

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

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妍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4)短篇小说窗的主题思想扩展阅读

内容简介:

两个重病人在这狭小的天地里当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斗争和错综复杂的纠葛,惟一的矛盾就是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病床。

正是透过微观世界中的这一矛盾,我们看到了善恶两个灵魂的猛烈撞击,那飞溅的点点星光中折射出了人生哲理、世态人情。

临窗的病人虽身患重病,但他热爱生命,凭残剩的精力、羸弱的病体和满腔的热情极力想像,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景,以此来激励自己同病魔作顽强的斗争;同时也用生机勃勃的人类活动去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活之动力。

在他的心目中,窗是他们两人共同的财富,窗外的“春天”理应两人共同享有。而不靠窗的那位病人,虽然每天下午津津有味地听病友描述扣人心弦的球赛,浪漫的情侣散步,……充分享受了这段美好时光,但他却不以此为满足,他还强烈地渴望占有那扇窗户。

这虽然也是热爱生活的愿望使然,但其核心却是自私的。私心极度膨胀,最终导致采取见死不救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取得靠窗的床位。然而,生活偏偏不肯饶恕他,他费尽心机得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一扇窗户照出了两个灵魂,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

不靠窗病人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想占有靠窗的床位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退一步说,人有点自私心也是正常合理的,况且他还曾为有过这种想法感到惭愧,也控制过,可是他的私欲膨胀到无法控制的地步,为了私欲,竟然在病友生死挣扎关头,见死不救,自私心泯灭了良心,行为卑劣无耻,不可原谅。

由此可见,短篇小说欲求得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它无需编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甚至可以不去追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画,只要善于从微观世界中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看似简单的一扇窗口,就可以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瞭望台。

《窗》的艺术构思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在靠窗的病人嘴里栩栩如生的景象,到了不靠窗的病人眼里变成了光秃秃的一堵墙。

『伍』 关于程翔老师《窗》“导读式”思辨教学的思考

     对这节课,在没有任何预设前提下,让陌生的华师大二附中高二(9)班学生面对来自北京101中学陌生的程翔老师临时布置的陌生阅读思考的任务,双方都很不容易。我认为,这节课,程老师采用“导读式”引发学生对内涵甚为模糊文本的思辨阅读,做出了成功的尝试。给我们在课堂实际操作层面上做出了清晰的示范。让我们懂得如何去牵引学生同时又必须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思考问题,从而合乎逻辑地朝着问题的解决方向运行,最终辨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导读”法,并不新颖,但对于“思辨课堂”是必须的也是新颖的适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里我想探讨的是程老师在课堂操作中,有两个方面的做法,本人认为值得探讨一下。

  一、对文本文体的思辨认知

       课堂中,程老师基于学生对小说“三要素”的判别,和“虚构”情节的辨析与梳理,甄别为文本“小说体裁”的判断,我认为有些牵强。

   首先,《窗》采用的是散文化的描述语言,叙述了两个病人各自的心里轨迹。近乎心里描写的静态心里叙述方式,成为贯穿整篇文章始终的运行手段,文章有着散文式的线性流淌,我说是篇叙事性散文,又何尝不可呢?程老师的结论是,“三要素”不够,还要加上“虚构”和“叙述者语言”方能成为“小说”的必备条件。何为“叙述者语言”?叙述者,指在影片中直接以语言为观众提供讯息或发表评论的人,这个人不一定会出现在画面上。例如一般的纪录片解说员,就是评论者。自然,其语言,就是“叙述者语言”了。可我觉得,有些叙事散文采用的也是这种语体啊。譬如早期的杨朔《荔枝蜜》,刘白羽《长江三日》等,也基本上都是“叙述者”角度的语言运用的,没人说这些都是小说啊。

 再者,探求《窗》是篇小说,也无可厚非。但本文最重要的思辨亮点是在作品主题上。可能时间关系,程老师提出的第三个任务:虚构目的在哪里?结果没让学生思辨就草草结束,甚为遗憾。而这恰恰是文本主题思辨的最佳时机,也是最为重要的任务。

     二、对文本主题的认识不够

    程翔认为,思辨教学注重阅读主体的存在,即读者的存在。强调学生主体的突出地位,这是极其重要的界定。他将阅读文本分成“自然文本”和“教学文本”两个梯度,很新颖,很有见地。学生对读本需要从“作者意”向“读者意”过度,这就细化了阅读的进程,也规范了阅读的方式和意图,使得操作具体化。

  “自然文本”,是作者和社会化的读本。老师举了个例子,时有高考的考试文本出现的试题,那来让原作者解答,结果十之八九,考试的答案与原作者的初衷离题甚远,程老师说,这不奇怪,选拔性考试的目的就在于立足于“教学文本”上,考生的个性化阅读正是高考的要求的效果。那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就需要“思辨意识”。听了程老师的解答,使得我们教了这么多年书的人,茅塞顿开啊。

    那么,对学生而言,如何实现由“作者意”向“读者意”过度,才是教学必须研究的课题,也是“思辨阅读教学”(有人叫做“批判性阅读”)面临的新任务。

   就程翔老师施教的这堂“思辨阅读教学课”。他的下节课,导读的任务就是,本文虚构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对文本主题的思辨探究。只是这样盛大的一场展示课,没能尽兴,终有余味未尽之憾。虽然,收课时程老师点拨了一下,毕竟没有目睹其风采。面对这世上最好的高二学生,没能让他们尽情发挥也是大憾事啊。(课堂中,我发现女生好像没人参与发言,这倒出乎意料。下节肖家芸老师的课女生可是平分秋色的哦)

       对于本文主题的思辨,本人结合网络里相关的一些材料,观点,试作一探,欢迎商榷指正。(下面三则思辨的内容均来自网络)

    《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译文在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发表后,很快选入中学教材。初读此文,觉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读之,则如橄榄在口,愈嚼愈有滋味。诚如译者刘根龙所言:“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对这篇小说,不同读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细细回味,也许可以悟出点人生哲理。”我们以为,这篇小说之所以产生出如此艺术效果,恐怕不仅仅是因为采用了“欧·亨利式笔法”,而且也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辩证艺术。

1.微与著

       文题为“窗”,线索为“窗”,文眼同样是“窗”。作者设置的环境十分简单:一个十分窄小的病房,一扇门,一扇窗,其他一概从略。人物只有两个: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连姓名也没有交代。两个重病人在这狭小的天地里当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斗争和错综复杂的纠葛,惟一的矛盾就是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病床。正是透过微观世界中的这一矛盾,我们看到了善恶两个灵魂的猛烈撞击,那飞溅的点点星光中折射出了人生哲理、世态人情。临窗的病人虽身患重病,但他热爱生命,凭残剩的精力、羸弱的病体和满腔的热情极力想像,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景,以此来激励自己同病魔作顽强的斗争;同时也用生机勃勃的人类活动去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活之动力。在他的心目中,窗是他们两人共同的财富,窗外的“春天”理应两人共同享有。而不靠窗的那位病人,虽然每天下午津津有味地听病友描述扣人心弦的球赛,浪漫的情侣散步,……充分享受了这段美好时光,但他却不以此为满足,他还强烈地渴望占有那扇窗户。这虽然也是热爱生活的愿望使然,但其核心却是自私的。私心极度膨胀,最终导致采取见死不救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取得靠窗的床位。然而,生活偏偏不肯饶恕他,他费尽心机得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一扇窗户照出了两个灵魂,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由此可见,短篇小说欲求得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它无需编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甚至可以不去追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画,只要善于从微观世界中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看似简单的一扇窗口,就可以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了望台。

 2.虚与实

      《窗》的艺术构思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在靠窗的病人嘴里栩栩如生的景象,到了不靠窗的病人眼里变成了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是对不靠窗的病人的丑恶灵魂的有力鞭挞。从艺术上讲,又是虚与实的巧妙结合。运用虚的手法,正如绘画中的空白艺术,又似音乐中的休止符号,常常能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窗内的环境单调,两位病人的病情又很重,当然只能凭藉近窗这一优势来感受生命的活力。可窗外实实在在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这样内外单调的环境在靠窗的那位病人眼里为何能幻化成五彩斑斓、生动活泼的景象?能化实为虚的动力来自他对生活的满腔热望,他为了给他人带来生命的欢乐和求生的力量,支撑着与另一位同样沉重的病体,编织出美好的梦幻: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舰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这虽是心造的幻影,但只有以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满腔的赤诚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这充满生机、安详和谐、沸腾热烈的生活之景。一个心中没有春天的人,他的眼中同样没有春天。这虚幻的景象中包蕴着一个伟岸的形象,一颗美好的心灵。真是虚笔一处胜实写无数。

      当不靠窗的病人用自己的卑鄙手段揭开了窗外之谜时,这“光秃秃的一堵墙”的实景又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文章虽到此结束了,而留给读者的想像却很多。人们不禁要问:原来窗外的美景缘何而来?得到靠窗位置的病人该会想些什么?他的命运又将如何?实写恰到好处,又引出虚笔无数。

3.正与反

     《窗》的篇幅虽短,却通篇巧用对比,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内涵。窗外虽然只有一堵光秃秃的墙,在靠窗的病人讲来却是那么富有生活情趣,那么娓娓动听,这对他本身来说是“自欺”,对同伴来说却是“为人”。可享受这美景的病人产生的想法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激,而是“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这种自私者的嫉妒,进而发展为怨愤。这正如培根所说的,“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他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嫉妒者“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为了排遣同伴的苦闷,靠窗的病人虽然没有看到什么公园,却尽自己的想像力在编造美景,用心可谓良苦,可当他生命垂危的时候,不靠窗的病人虽然醒着,却两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尽管只要举手之劳,同伴就可转危为安。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极端自私者的本性,他不惜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摆脱自己心灵的困扰。两个灵魂,一个那么崇高,一个却如此卑下。那位靠窗的病人,在为同伴讲述的时候是多么的幸福,在他离开人世的时候又多么的凄惨!

       再看那位不靠窗的病人,当同伴生动地描述所“见”到的一切时,他听得那么津津有味;当他心中最初涌出那可耻的想法的时候,他也为自己有这种想法感到惭愧,可他愈是克制,这种想法愈是强烈,最终由嫉妒而至怨愤,由怨愤而至残忍。同样都是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他却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同伴的死亡之上,这种“热爱”充其量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他心中的一星善良倏忽即逝,反衬出的是丑恶无比的灵魂。

      《窗》的主题如此深刻而篇幅却如此之短,其原因是它省去了一切可以省略的笔墨,如人物经历的介绍,人物的外貌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人物心理活动的细微流程等,而把笔墨泼洒于人物心态和环境的对比上,塑造出两个迥然相异的形象:道德品质上的崇高与卑下,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与污秽不堪,形成令人惊诧的强烈反差。

      以上三组艺术辩证法范畴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和转化功能。它以正与反的强烈对比作为全文的艺术结构框架,以虚与实的对立统一作为艺术描述的基本手段,并辅之以欲抑先扬、相反相成的艺术笔法,最终达到微与著的辩证转化:知微显著,小中见大,一扇小小的窗户中充溢着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结尾处,“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那戛然而止的收煞,是猛甩之豹尾,正反、虚实、微著等三对辩证法范畴全部聚焦于此。它出人意料之外,然而,因其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便又进入情理之中。这样,艺术辩证法就揭示出了思想辩证法,完成了全文思想和艺术之间的内在转化。(以上三点认识,均选自《名作欣赏》1994年第2期)

       可见,如何引导学生去读懂文本才是重中之重。当然,上述三点,都是从艺术欣赏角度来看的,对中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教师可以像程老师那样,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的思辨水平可能不高,一开始,我们不要过高要求,可以从文本思想主题入手加以探究,人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辨力的提升需要通过螺旋式生长才能完善的。不可急于求成,否则会适得其反,有意拔高,只能揠苗助长。

     我认为,小说的最后一句才是思辨主题的切入口。“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墙”。多好的讽刺啊。也是作者深味之处,不妨精心设置问题,细致导入。我们可以一试!

          2017年5月2日于无为严桥中学

『陆』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窗》,读到最后一句话,我被震撼了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妍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柒』 《窗》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窗》[泰格特小说]是一篇小小说,设计时主要抓住小说情节、人物与环境三方面,去探究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性格。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表现弃恶扬善的主题。当不靠窗的病人得到梦寐以求的床位后,小说给了读者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窗外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作品的主题凸现出来.同时留给读者宽敞的想象余地:这位病人此时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会怎样做?事情会怎样发展。

『捌』 泰格特写的窗的解析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虽然只有1 200余字,但内涵十分丰富。所以,当其译文在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发表后,不久即选入中学教材,如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十课。初读此文,觉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读之,则如橄榄在口,愈嚼愈有滋味。诚如译者刘根龙所言:“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对这篇小说,不同读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细细回味,也许可以悟出点人生哲理。”我们以为,这篇小说之所以产生出如此艺术效果,恐怕不仅仅是因为采用了“欧·亨利式笔法”,而且也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辩证艺术。 如果说欧亨利是小说写法的创始者,那么泰格特应该就是他的最佳拥护者和最好诠释了。

『玖』 the open window by Saki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急啊!!!!

the open window by Saki 即《敞开的窗户》,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一幅社会讽刺画。在一个典型的社交场合,在场的三个人说着客套话,却各自想着各自的心思。姑姑在焦急地等待丈夫归来,小姑娘在想着如何捉弄无聊的客人,客人在自顾自沉浸在对自己病体的自怨自艾中。

作者想要表达再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社会生活,反映了上层社会的种种陈腐庸俗与愚蠢浅陋,无情讽刺了现实的政治状况。

在《敞开的窗户》这篇小说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带有一定的异化隔膜的成分。姐姐不了解弟弟的真实需要,客人除了姓名和地址对主人的情况一无所知,甚至是在小姑娘和赛普顿太太之间也存在着不理解。维拉和她的姑姑关系是近是远,小说并没有做出朋确的介绍。

不过显然赛普顿太太并不了解侄女有如此高妙的编故事的能力。如果她能多了解一些维拉,当弗兰姆顿吓得从屋子里狂奔出去的时候,她就应该能够判断一定是小姑娘在背后捣鬼,用恶作剧把客人吓跑了。

(9)短篇小说窗的主题思想扩展阅读:

敞开着的窗户之解读

1、嘲讽之鬼故事

小说中的嘲讽首先体现在其对哥特式鬼故事的颠覆性戏仿。在萨基生活的时代,鬼故事是英国文学中非常受普通读者欢迎的类别。

作家通过对悬念的铺垫,对恐怖场景的精心刻画,对鬼魂、僵尸、坟墓等元素的引入,制造出了迷离奇幻的效果,深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体验到了恐怖、惊奇、诡异的多重心理感受。在小说中,维拉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些流行鬼故事的基本叙述手法。

2、嘲讽之二:繁文缛节

小说的嘲讽不仅体现在对鬼故事的调侃,更体现在对当时英国社会繁文缛节的讽刺。作者萨基本身出身英国上层社会,小的时候母亲早亡,父亲在大英帝国的东南亚殖民地任职,他便交由两位姑姑抚养。

两位姑母自诩出身高贵,重视礼仪,实则为人虚伪,缺乏爱心和同情心。对她们来说,活着是给别人看的。举止得体,礼貌周到,小孩子懂规矩,这比正直的灵魂、同情心、爱和宽容等更重要。萨基在她们的监护下,渡过了缺乏亲情呵护的枯燥呆板的童年。正因为这样的境遇,使萨基痛恨英国上层社会装腔作势的礼仪。

在作品中,萨基不遗余力地批判这些礼仪的空洞性,而这一点在《敞开的窗户》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拾』 关于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

《窗》的篇幅虽短,却通篇巧用对比,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内涵。窗外虽然只有一堵光秃秃的墙,在靠窗的病人讲来却是那么富有生活情趣,那么娓娓动听,这对他本身来说是“自欺”,对同伴来说却是“为人”。 可享受这美景的病人产生的想法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激,而是“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这种自私者的嫉妒,进而发展为怨愤。这正如培根所说的,“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他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嫉妒者“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热点内容
经典的中篇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15 01:19:17 浏览:596
辰东小说经典 发布:2025-07-15 01:18:26 浏览:5
重生古武小说 发布:2025-07-15 01:17:49 浏览:544
网络小说抬棺人 发布:2025-07-15 01:14:36 浏览:206
女主叫温宁的小说重生小说 发布:2025-07-15 01:03:39 浏览:573
神祗免费小说 发布:2025-07-15 01:02:56 浏览:112
免费小说悬疑盗墓 发布:2025-07-15 01:02:50 浏览:992
修真之重登巅峰免费全本小说 发布:2025-07-15 00:55:37 浏览:32
女主很强大网游小说 发布:2025-07-15 00:51:15 浏览:20
风瑶凤耀网游类小说 发布:2025-07-15 00:50:32 浏览: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