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姜贵中短篇小说集

姜贵中短篇小说集

发布时间: 2023-01-30 20:28:13

① 姜贵的台湾版本

本名王林渡,民国前四年十月生于今山东省诸城市,民国“六十九年”病逝,享年七十三岁。中日战起,投身军旅;退役后,经商失败,并照顾卧床八年的病妻及三个儿子,生活困顿。晚年,仍写作不辍,长篇创作源源发表。姜贵共完成二十余部作品,代表作《旋风》获中华文艺奖。他是第一届吴三连文艺奖得主。文史评家夏志清说他:「正视现实的丑恶面和悲剧面。兼顾『讽刺』和『同情』而不落入温情主义的俗套,可说是晚清、五四、三十年代小说传统的集大成者。」《旋风》被推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暨台湾文学经典三十。

② 姜贵写的的长篇小说念金什么传

今檮杌传
檮杌(táowù)

③ 七:港台文学(参考书单)

赖和:《斗闹热》、《一杆秤仔》、《觉悟下的牺牲》

杨云萍:《光临》、《黄昏的蔗园》、《桔子开花》、

张我军:《买彩票》、《无情的雨》、《乱都之恋》

吕赫若:《牛车》

张文环:《阉鸡》

龙瑛宗:《植有木瓜的小镇》

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

陈纪滢:《荻村传》

姜贵:《旋风》、《重阳》

王蓝:《蓝与黑》

钟理和:《笠山农场》

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的儿女们》

司马中原:《荒原》

张秀压:《三色堇》

林海音:《城南旧事》

谢冰莹:《爱晚亭》

余光中:《舟子的悲歌》

唐文标:《诗的没落》、《僵死的现代诗》

杨华:《小诗》

虚谷:《卖花》

陈若曦:《钦之舅舅》、《灰眼黑猫》、《尹县长》、《突围》、《远见》

欧阳子:《花瓶》、《墙》、《觉醒》、《魔女》

王文兴:《家变》

陈映真:《面摊》、《第一件差事》、《将军族》、《夜行货车》、

               《陈映真选集》、《山路》、《知识人的偏执》、《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

              《唐倩的喜剧》、《华盛顿大楼》

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我爱玛丽》、《锣》、《莎哟娜那*再见》、《小寡妇》

王拓:《金水婶》、《望君早归》

王帧和:《嫁妆一牛车》、《寂寞红》、《小林来台北》、《美人图》、《玫瑰玫瑰我爱你》

白先勇:《谪仙记》、《台北人》、《寂寞十七岁》、《孽子》、《蓦然回首》、

               《明星咖啡屋》、《第六只手指》、《游园惊梦二十年》、《玉卿嫂》、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青春的念想》、《姹紫嫣红》、《牡丹亭》

侣伦:《睡狮子》、《试》、《红茶》

刘以鬯:《酒徒》、《陶瓷》、《岛与半岛》、《对倒》、《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

             《天堂与地狱》、《寺内》、《一九九七》、《春雨》、《白色里的黑色,黑色里的白色》

琼瑶:《烟雨蒙蒙》、《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我是一片云》、《庭院深深》

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

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背影》、

           《梦里花落知多少》、《清泉故事》、《万水千山都走遍》

席慕容:《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成长的痕迹》、《有一首歌》

廖辉英:《油麻菜籽》、《不归路》、《盲点》、《窗口的女人》

张曼娟:《海水正蓝》

郎红浣:《古瑟哀弦》

卧龙生:《飞燕惊龙》

司马翎:《关洛风云录》

诸葛青云:《墨剑双英》

古龙:《苍穹神剑》

高阳:《慈禧全传》、《胡雪岩》

梁羽生:《龙虎斗京华》、《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

杰克(黄天石):《合欢草》、《奇缘》

金东方:《赛金花》、《逐鹿记》

卫斯理:《妖火》、《卫斯理科幻小说全集》

金庸:《兰花花》、《午夜琴声》、《书剑恩仇录》、《绝代佳人》、《越女剑》、

           《金庸作品集》、《碧血剑》、《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

          《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射雕英雄传》

④ 《旋_》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旋风》(姜贵)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JHnAD2E4e6QwS3l4ntM01g

提取码:ig91

书名:旋风

作者:姜贵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年07月10日

内容简介:

现代水浒传--《旋风》,以中国大陆民国初年人心思变为故事背景。主角方祥千欲在方镇建立共党势力,而与军阀、劣绅、地痞、土娼、缘林人物打成一片,期能完成社会革命。共产社会,真能在方镇开花结果?抑或像一阵旋风,消灭得无影无踪?夏志清评:「《旋风》卓然而立,把共产党在中国窜起之来龙去脉,有非常扣人心弦的交代。」这是一部旷世钜著,绝版近四十载,万千渴慕者缘悭一面,九歌破除万难,购得版权,重排精印,再现姜贵小说旋风。

作者简介:

姜贵,本名王林渡,民前四年生於山东诸城,六十九年去世,享年七十有三。姜贵共完成二十馀部作品,代表作《旋风》获中华文艺奖。他是第一届吴三连文艺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推崇为晚清、五四、三十年代小说传统的集大成者。《旋风》被推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暨台湾文学经典三十。

⑤ 台湾作家作品介绍

Ⅰ.散文类

《雅舍小品》 (梁实秋)

《剑河倒影》 (陈之藩)

《搜索者》 (杨牧)

《开放的人生》(王鼎钧)

《田园之秋》 (陈冠学)

《烟愁》 (琦君)

《女儿红》 (简媜)

Ⅱ.新诗类

《郑愁予诗集(一九五一~六八)》 (郑愁予)

《深渊》 (纪弦)

《与永恒拔河》(余光中)

《孤独国》 (周梦蝶)

《魔歌》 (洛夫)

《传说》 (杨牧)

《梦或者黎明》(商禽)

Ⅲ.戏剧类

《姚一苇戏剧六种》 (姚一苇)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赖声川)

《晓风戏剧集》 (张晓风)

Ⅳ.小说类

《台北人》 (白先勇)

《锣》 (黄春明)

《嫁妆一牛车》(王祯和)

《半生缘》 (张爱玲)

《将军族》 (陈映真)

《亚细亚的孤儿》(吴浊流)

《家变》 (王文兴)

《我爱黑眼珠》(七等生)

《杀夫》 (李昂)

《旋风》 (姜贵)

Ⅴ.评论类

《中国现代小说史》 (夏志清)

《台湾文学史纲》 (叶石涛)

《文艺美学》 (王梦鸥)

以上是非常不错的
你自己甄选吧

⑥ 姜贵的介绍

又名王意坚,其作品被称为台湾官方五六十年代文学正宗。《旋风》成书于1952年,当时的台湾文坛,“陆续提倡反共抗俄的文学,以及‘适合战斗时代与战斗任务’之‘战斗文艺’,因而浓厚的政治气氛充斥在五十年代的文坛之中。”现代文学史家夏志清评论姜贵是“正视现实的丑恶和悲剧面。兼顾‘讽刺’和‘同情’而不落入温情主义的俗套,可说是晚清、五四、三十年代小说传统的集大成者”。

⑦ 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的名单分析

百部世纪小说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中台湾小说占 1/4多,香港作家的作品占10部。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列前十名
上榜的前10部小说,大多数属于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也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顺序为鲁迅的《呐喊》、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骆驼祥子》、张爱玲的《传奇》、钱钟书的《围城》、茅盾的《子夜》、白先勇的《台北人》、巴金的《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刘鹗的《老残游记》。
10本小说中,历史最久远的,为清末作家刘鹗发表于1903年,反映晚清腐败社会的《老残游记》,较后期的则为旅美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台北人》。这本出版于60年代的短篇小说集,同时也是10本小说中,唯一以台湾作为创作背景的小说结集。
这10本小说不仅在特定时代发挥过一定的影响力,反映了某个时代的人文与精神面貌,也写出了人性的深层面与共同的价值观,即使在现在,这些作品仍感召着许许多多读者,未曾在浩浩书海中埋没。
“百强”之中,也有少部分作家有超过一部以上的作品入选,这几位作家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品曾发挥重要影响力或普及率、包括鲁迅(《呐喊》、《彷徨》)、张爱玲(《传奇》、《半生缘》)、巴金(《家》、《寒夜》)、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金庸(《射雕英雄传》、《鹿鼎记》)。
五十至七十年代台湾小说居多
若以小说发表的年份来看,“百强”基本上以三四十年代的小说名著占数最多,1949年至1976年入选的中国大陆小说,仅得浩然的《艳阳天》及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的入选作品以台湾及台湾旅美作家占大多数,包括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高阳的《胡雪岩》、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钟理和的《原乡人》、姜贵的《旋风》、司马中原的《狂风沙》、台静农的《地之子》、邓克保(柏杨)的《异域》、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朱西宁的《铁浆》、陈映真的《将军族》、王文兴的《家变》、黄春明的《儿子的大玩偶》、王祯和的《嫁妆——牛车》、於梨华的《又见棕搁,又见棕搁》、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陈若曦的《尹县长》、张系国的《棋王》等。
两岸不少中生代作家上榜在内容方面,取材及反省文革的伤痕小说也有数部入选,其中包括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戴厚英的《人啊,人!》、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贾平凹的《浮躁》、杨绛的《洗澡》等。入选的百部小说之中,除纯文学创作外,并不排斥武侠小说、科幻小说与言情小说,如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琼瑶的《窗外》、亦舒的《喜宝》、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倪匡的《蓝血人》等都榜上有名。
值得一提的是,入选小说也有不少为两岸目前当红的中生代作家作品,这些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目前年龄在50岁左右的中生代作家,由于生活背景与人生历练的不同,在小说中各自反映了中国、台湾的时空特点、生活风貌与文学创作的取向,入选小说包括莫言的《红高梁》(18)、阿城的《棋王》(20)、韩少功的《马桥词典》(22)、王安忆的《长恨歌》(39)、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54)、王小波的《黄金时代》(77)、黄凡的《赖索》(80)、苏童的《妻妾成群》(81)、李昂的《杀夫》(83)、苏伟贞的《沉默之岛》(86)、朱天心的《古都》(88)、张大春的《四喜忧国》(90)、余华的《活着》(96)等。这十余部中生代作家的小说,有些出版时还引起不同程度的关注或争议,如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李昂的《杀夫》都曾是备受注目的作品。
历经大半年时间完成评审工作的“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首先由《亚洲周刊》编辑部列出500余本小说作为参考名单,再由14位评选委员根据书单选出百强。14位评委由来自两岸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及美国的作家学者共同组成,分别为中国大陆的余秋雨、王蒙、王晓明、刘再复、谢冕,台湾的王杏庆(南方朔)、施叔青,美国的郑树森、王德威,香港的刘以鬯、黄继持、黄子平,马来西亚的潘雨桐,新加坡的黄孟文。 所选出的本世纪的百部华文小说,评选范围极广,从纯文学类到通俗文学类都有,个人认为有一点参考价值。

⑧ 王愿坚的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的制作。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中文名
王愿坚
别名
小坚子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
人物关系
王翔千
伯伯
王希坚
堂哥
王志坚
堂哥
姜贵
堂哥
快速
导航
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创作特色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
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等短篇小说。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小游击队员》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的一生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非常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1]
其中《三人行》是作者使用一个真实历史人物作为小说主人公的一篇小说。主人公王吉文就是一位老红军,牺牲时是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师长。
1991年1月25日,王愿坚因病于北京逝世,终年62岁。[1]
创作经历
王愿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1]
七根火柴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感慨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1]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此后又陆续写了《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贵的纪念品》和《党费》。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期间,写了《后代》、《亲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个短篇,后出版有短篇集《后代》和《亲人》。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选《普通劳动者》。1972年以后,曾多次去长征路上采访。[1]
普通劳动者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描写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的《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和捕捉典型的人物以及在其性格中闪光的优点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和电影家协会的理事,“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编剧。[2]
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虽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从195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党费》、《后代》、《亲人》、《珍贵的纪念品》等。建国十周年时,出版了选集:《普通劳动者》。
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东野战军一个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47年入党,1952年调《解放军文艺》任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到长征路上采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灯光》,被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七单元第3课(略读课文),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灯光,第11课(略读课文) ,第52页到54页。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9课,第86到88页。《三人行》被选入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八课(略读课文),第46页到51页。[1]
主要作品
《灯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劳动者》、《支队政委》、《后代》、《妈妈》、《赶队》、《珍贵的纪念品》、《小游击队员》、《草》、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等。
粮食的故事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选入上海两期课改新教材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第三单元:人贵有精神,第10课。
《七根火柴》还被选入上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课及
《草》,被选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本第一单元第4课。
《三人行》,被选入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8课。
《灯光》,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和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
参与影片
草地RUTHLESS MARSHLAND(1986)
四渡赤水(上下集)CROSSING THE CHISHUI RIVER FOUR TIMES(1983)
闪闪的红星(1974)
星火燎原(1961年7月)
创作特色
王愿坚的《草》是一篇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反映红军长征艰苦生活的小说。野草在平时生活中是非常常见、极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然而,东西虽小,意义重大。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因“草”而起,并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围绕它展开叙述,塑造人物形象。以下就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课文的艺术手法。
以小见大的手法,鲜明具体的线索
作者选取的题材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野草,写的是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草而中毒需要救治,而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并评说吃草的意义的故事。事情简单,场面微小,但表现的却是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以小见大”的创作思想。
事情因“草”而起,文章围绕“草”写了四件事:(一)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草而中毒,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二)杨光恳求医生前往救治因吃草而中毒的战士。(三)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草,提出处理意见。(四)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可见文章是以“草”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多种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展现
文中在具体展现人物形象时灵活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这里我们结合句子来分析。“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凝聚成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文中在叙述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草时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高度关注,对革命无比忠诚的品质。[3]
伟大领袖的风采,无产阶级的形象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身患重病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草而中毒的险情,他不顾个人安危,仔细辨识毒草,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并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故事情节浅显明了,但鲜明地体现了周副主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以上对课文的分析归纳起来就是要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上的特点。《草》这篇文章因吃“草”中毒而起,又在战士谈论吃草的意义、悟真理中结束全文。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可以达到发人生省的效果。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人物评价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与做一个战地记者。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期,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的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情节安排巧妙。该片成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最好的影片,伴随一代人成长。
作品评价
其另一部重要剧本《四渡赤水》创作于1983年,塑造了红军时代具有雄才大略,平易可亲的军事统帅毛泽东的动人形象,它把人物的活动安置在造就英雄性格的典型环境中,真实地表现了他挽救红军于危难之中的指挥艺术,通过剧情的起伏跌宕使人物个性更加深刻鲜明。该片为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特别奖。
王愿坚善于刻画处在历史大环境背景下,人物由个人的选择、信仰所走过的道路,以及这种选择在历史中所具有的价值。他的四个剧本(另两部是《映山红》、《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这一主题。

⑨ 姜贵的大陆版本

本名王林渡,笔名辛季子,现代作家,山东诸城人。1921年在济南读中学。国民革命军北伐时,赴广州。参加北伐,并加入中国国民党。1929年任国民党部中党部秘书处《中央党务月刊》编辑,撰写长篇小说《迷惘》。1931年赴北平读大学。1935年在徐州津浦铁路局任职。1937年参加国民党军队,后为汤恩伯总部成员。抗战胜利后,以上校退役,转业银行,旋又经商。1948年全家到台湾台南。1965年移居台北,先后任台湾电影公司编审委员、国际关系所兼职研究员。1975年因病移居台湾中部。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突围》、《苏不缠的世界》、《云汉悠悠》等,长篇小说《旋风》、《重阳》、《湖海扬尘录》等。
姜贵[台](1908.11.3—1980.12.17)
原名王林度,又名王意竖,山东诸城人。曾就读于济南省立一中,后转学表岛胶澳中学。1926年毕业,到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到北平铁道学院读书。1935年任职于徐州津浦铁路。1937年投军,抗战胜利时已是汤恩伯部下一名上校,参与了上海接收。不久在上海退役,服务于银行,后又经商。1948年底举家到台湾,住台南17年。起初经商,经商失败后逐渐以写稿谋生。
1928年在上海完成处女作长篇小说《迷网》,“是一个畸形恋爱的悲剧故事”,第二年由现代书局出版。在徐州时期,周围是麻将妓女,希望突破那个生活圈子,写了另一部长篇《突围》。到台湾续写了不少长篇小说。1952年完成他的代表作《旋风》,投寄各报刊出版社屡遭退稿,直到1957年才自费印出500本。因坊间有同名作品,当时改名《今檮杌传》。两年后才恢复由明华书局出版。1961年出版另一部长篇小说《重阳》。一生共写20多部作品,几乎全是长篇小说。自己认为只写了“两部半书”,除上述《旋风》、《重阳》外,“半部”指《碧海青天夜夜心》,全书50万字,内容拉杂,想好好删改而未果。 在其逝世前两年曾获第一届吴三连文艺奖。 迷网(长篇小说)1929,现代书局
突围(长篇小说)1940,世界
旋风(长篇小说)1957(自费印);1959,台湾明华书局
重阳(长篇小说)1961,台湾作品出版社
春城(长篇小说)1963,台湾东方图书公司
江南江北(长篇小说)1963,香港真理学会
碧海青天夜夜心(长篇小说)1964,台湾长城出版社
白金海岸(长篇小说)1966,台湾省新闻出处
小园花乱飞(长篇小说)1966,台湾中华日报社
卡绿娜公主(长篇小说)1967,台湾联合出版社
朱门风雨(长篇小说)1967,台湾联合出版社
炉花记(长篇小说)1967,台湾自由谈杂志社
湖海扬尘录(长篇小说)1968,台湾中国时报社
焚情记(长篇小说)1968,台湾联合图书公司
喜宴(长篇小说)1971,台湾华视出版社
烈妇峰(长篇小说)1971,台湾惊声文物供应社
桐柏山(长篇小说)1974,幼狮
白马篇(长篇小说)1974,幼狮
无违集(杂文集)1974,幼狮
花落莲成(长篇小说)1977,远景
苏不缠的世界(中篇小说集)1977,远景
云汉悠悠(中篇小说)1978,时报
白棺(长篇小说)1978,台湾联亚出版社
曲巷幽幽(长篇小说)1979,台湾天华出版社
姜贵自选集(即长篇小说《晓梦春心》1980,黎明
永远站着的人(短篇小说集)1982,九歌
姜贵的小说续编 应凤凰编,(出版年代不详)

⑩ 张爱玲和苏青的故事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各类报纸杂志多如牛毛,造就了一大批以写作为生的女作家,张爱玲和苏青属于其中的佼佼者。

当时的苏青离婚后拖着几个孩子,又办着一份杂志,忙得不可开交,而张爱玲正大红大紫。苏青便向张爱玲约稿,希望张“叨在同性”的分儿上给她的杂志赐稿。张爱玲看到苏青如此快人快语,当即给她寄了一篇小说《封锁》,没想到这篇小说让胡兰成大为赞叹,跑来找苏青要张爱玲的地址,结果一场倾城之恋轰动上海滩,也给后世留下说不尽的话题。

其实张爱玲与苏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女人。张爱玲是名门之后,一向遗世独立。苏青来自浙江宁波,虽然家境富有,但是丈夫李钦后死要面子,不想伸手向家里要钱。有一次家里揭不开锅,苏青伸手向李钦后要钱。李钦后当时失业在家,正窝了一肚子火,看到讨钱的苏青,抬手就是一巴掌:“你也是文化人,你为什么不自己挣钱?”这一巴掌打碎了这对金童玉女的婚姻,也把苏青打上了职业女性之路。她的职业就是卖文。

胡兰成与张爱玲经苏青介绍相识时间不长,两个人的倾城之恋就在上海滩人尽皆知,这让苏青极不开心。苏青早于张爱玲认识胡兰成,并且两人早就有了一段地下情。

对于胡兰成,苏青是才貌俱佳的美人。他曾经公开说过,苏青“鼻子是鼻子,嘴是嘴,无可批评的鹅蛋脸,俊眼修眉,有一种男孩的俊俏——在没有罩子的台灯的生冷的光里,侧面暗着一半,她的美得到一种新的圆熟与完成”。

苏青一向写不来虚构的小说,她的文字大都写实。在1949年秋天出版的《续结婚十年》中,她以“谈维明”来影射胡兰成。以苏青一向为人直爽、口无遮拦的个性来看,《结婚十年》乃至《续结婚十年》都是她的人生实录。这个谈维明“当过什么次长,也做过什么报馆的社长”,“他虽然长得不好看,又不肯修饰,然而却有一种令人崇拜的风度。他是一个好的宣传家,当时我被说得死心塌地地佩服他了,我说他是一个宣传家,那是五分钟以后才发觉的,唉,我竟不由自主地投入了他的怀抱”。

这个男人明白无误就是胡兰成。

而张爱玲不知道他们两人之间的隐秘之情,那时候她才20岁出头,不懂人情世故。当时胡兰成因文事坐牢,苏青认为张爱玲名气大,是当红作家,说话有影响力,便带着她来到汪伪政权行政院院长周佛海家,想通过周佛海说服汪精卫释放胡兰成。

苏青和周佛海的妻子杨淑慧是密友,张爱玲插不上嘴,就看周家的古董。周佛海凑上来说:“这是端砚,鱼脑冻和胭脂晕,是最好的两种,都出自大西洞。张小姐是大作家,想必对文房四宝是有研究的。”

张爱玲摇头发笑:“我们这一辈用的都是派克钢笔。”

周佛海点头说:“是啊是啊。”

杨淑慧和苏青从内室里出来,杨说:“你这木渣渣的脑袋,也好跟人家才女攀谈?”

周佛海说:“我看人家张小姐对砚台有兴趣。”

张爱玲夹在中间有点难堪,解嘲说:“中国真是,连砚台的名字都叫得这样好,鱼脑冻、胭脂晕。古人的好,今人是永远追不上的。”

苏青说:“所以你把老清装都穿上啦。”

周佛海说:“小姐们穿穿是新鲜,我们要是穿上,那可就是搞复辟啦。”

杨淑慧听到此把脸一沉:“三句话不离本行,我倒要问问你,胡兰成犯的'是什么罪,要把他关起来?没事就把人家给放了,你们这些人,老虎打不动,苍蝇倒拍得勤。”

周佛海坐着,低头喝茶,末了说:“也没什么大事,不过是汪先生要找他谈谈。”

周太太补了一句:“不可能一谈就谈了一个月吧?”

就这样,胡兰成被放了出来。

胡兰成出于对苏青“救命之恩”的感谢,有事没事总是撇开张爱玲来看苏青。后来他在《今生今世》中写道:“当初有一晚上,我去苏青家里,恰值爱玲也在。她喜欢在众人面前看着我,但是她又妒忌,会觉得她自己很委屈。”在女友家相逢老情人,张爱玲立刻泛出醋意,一时不及掩饰,被胡兰成看了出来,苏青也看了出来。不知道这件事最后如何收场。胡兰成像只夜猫子,总在黄昏天黑时分蓦然出现在苏青的家。苏青在小说中写道:

“然而不久,我终于遇到一个知道我的人,叫作谈维明。他的脸孔是瘦削的,脑袋生得特别大,皮肤呈古铜色,头发蓬乱如枯草,是不修边幅的才子典型。然而他却有着惊人的聪明,加以博学多能,于社会、经济、文学、美术等无所不晓,这可使我震慑于他的智慧,心甘情愿地悦服了。他天天到我家来,坐谈到午夜,浓浓的茶叶、强烈的香烟味,使两人兴奋而忘倦。”

“露水妃子”与“文艺姘头”

苏青的妹妹苏红在晚年对来采访的记者说:“我姐姐和张爱玲好得很,经常一同逛街,一同看电影,还互相换裤子穿。”两个女人好到换衣裳穿的程度,这是女人间不太多的友谊,民间形容两个人要好,就说“好到穿一条裤子”。

当时由于报纸杂志业繁荣,《中国女性文学史》作者谭正璧提议举办一次女作家聚谈会。

在聚谈会上,主持人问苏青哪一位女作家的作品最好,苏青当着众多女作家的面堂而皇之地说:“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看,只看张爱玲的文章。”

主持人随后又问张爱玲:“我们再听听张爱玲女士的意见。”张爱玲说:“古代的女作家中我最喜欢的是李清照。近代的最喜欢的只有苏青,苏青之前,冰心的清婉往往流于做作,丁玲的初期作品是好的,后来略有力不从心。踏实地把握住生活的情趣的,苏青是第一个,她的特点是‘伟大的单纯’。经过她那俊洁的表现方法,最普通的话成为最动人的,因为人类的共同性,她比谁都懂得。”

两个人如此露骨地惺惺相惜,引起在场一大批女作家的愤怒,散会后众人均不理她俩,可她们两个人照样谈笑风生。

这时候苏青尚未创办杂志,她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写作。但是她的笔不如张爱玲勤快,稿费时断时续,这便让她的生活有时十分难堪。

她的一篇《谈离婚》让上海市伪市长陈公博大为赞叹,认为她将离婚男女的心态写活了。得知苏青急切地想得到一份工作养家,陈公博便主动提笔给苏青写了一封信,请她做市府专员,帮着整理文件。苏青也没有犹豫,欣然接受了这一切。

过了一段时间,她突然收到一封密信,一位好心人提醒苏青,这样的生活对她来说太危险,须提防有人暗中下毒手。

苏青看了信后非常害怕,陈公博也看出她的苦恼,便暗中寄给她10万块现大洋,让她创办一份杂志。

当时印报纸杂志的白纸十分紧张,陈公博又为她弄到了两车皮白纸。苏青片刻不想等待,立马行动,注册了天地出版社和天地杂志社。

去运纸的那天,苏青起了个大早,跟着卡车司机亲自去押运。满满一卡车白纸,苏青就坐在纸堆上,车子开得飞快,大风将她的头发吹起来,纸堆有弹性,摇摇晃晃的,她招摇过市,得意扬扬。

这时候,上海的小报上关于苏青是陈公博的“露水妃子”、张爱玲是胡兰成的“文艺姘头”正在风传。

苏青将小报拿给张爱玲看,张爱玲推开说:“我从来不看这个。”苏青其实也不看,是朋友特地给她留着的,她一把火将一沓小报全烧了,却再也无法摆脱陈公博。

两年后的某一天,一个叫姜贵的人来看她,给她带来了一张报纸,上面正是陈公博被处决的照片。苏青吓得面无人色,将一张银行存折交给姜贵说:“全给你,你帮我处理吧。”上面的钱全是陈公博打给她的。

曾经的闺密不再提

陈公博被处决后,大街上什么说法都有,到处人心惶惶。苏青深居简出,她尽可能低调,不想再惹出任何麻烦。但是要想恢复到成名前的平静怕是不可能了,总有男人不请自来,这姜贵便是其中一位。

当时姜贵看到苏青的小说,心生向往,两个人来来往往,后来同居。陈公博被枪毙后,姜贵怕引火烧身,住到无锡不再回上海。偶尔,姜贵会赶晚上的车到上海,在斜桥弄苏青的公寓里住上半宿,只住半宿,天不亮就赶早班车回无锡。每次过来,他都打电话通知苏青,她就早早把孩子们安排在地板上睡觉。深更半夜,姜贵走进去,地板上横七竖八睡的都是孩子。姜贵左一脚右一脚跳跃着从地板上走过,小心又小心,生怕一脚踩到孩子。在昏暗的灯光下,苏青一个人寂寞地坐在藤椅上等着他。

后来姜贵和苏青渐行渐远。苏青后来把她与姜贵的交往全写进了小说《续结婚十年》中,这完全是一部纪实小说,所有与苏青有过交往的人物全部可以从其中找到对应,除了曾经的闺密张爱玲。多年以后,张爱玲的纪实小说《小团圆》出版,所有她结交过的人物也写了个遍,就是不提苏青。

一对歧途佳人

苏青的最后一部小说叫《歧途佳人》,其实她与张爱玲才是真正的歧途佳人。或出于某种目的,或因为少不更事,她们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结识了不靠谱的男人,分别在两条歧途上走了很远,最后殊途同归:都穷困潦倒,抑郁而故。不同的是,一个死在国内,一个死在他乡。

1949年以后,张爱玲冷静地观察了一段时间,还亲赴乡村参加土改。看到当时许多的口号和过激的做派,她无法忍受,认定自己在国内前景不容乐观。满大街统一的蓝或黑的人民装在她眼里是那么难看,她对弟弟张子静说:“这样的衣裳打死我也不能穿。”她后来借口去香港大学复读,从深圳罗湖出关到香港,最后又前往美国。

与张爱玲相比,苏青的适应能力要强得多,她在一夜之间就顺应时代潮流穿上一套女式“人民装”,混迹在人流中,根本看不出她曾经是老上海当红的女作家。她最后选择留在大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活下去,也相信不管什么人当政,柴米油盐的日子总是要让人过,无非就是找一个挣钱养家的职业。苏青后来做了编剧,“反右”时受“胡风事件”牵连被判刑入狱。出狱后工资停发,苏青生病时连两块钱的出诊费都掏不出,于1982年冬天含恨而故。

13年后的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遗体被人发现,在遗嘱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察看我的遗体,不要举行任何仪式,将骨灰随便抛弃在荒漠无人处……”


热点内容
世界游戏化的无女主小说 发布:2025-07-16 07:02:24 浏览:260
男穿女都市小说 发布:2025-07-16 06:58:40 浏览:253
战神狂婿免费小说下载 发布:2025-07-16 06:53:47 浏览:129
言情一女二夫小说夏现代 发布:2025-07-16 06:51:24 浏览:684
网络小说与动漫 发布:2025-07-16 06:48:03 浏览:79
网游之末世重生剑仙类似小说 发布:2025-07-16 06:46:41 浏览:611
重生小说观代 发布:2025-07-16 06:41:27 浏览:917
小说言情头像 发布:2025-07-16 06:40:53 浏览:801
网游小说主角id弑神 发布:2025-07-16 06:20:54 浏览:658
龙腾小说手机阅读最新 发布:2025-07-16 06:20:51 浏览: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