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的先河
『壹』 孙犁的著名短篇小说开启了中国什么的先河
他的著名短篇小说《荷花淀》、《风云初记》等,开启了中国“诗化小说”的先河
『贰』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包括哪些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包括《彷徨》、《呐喊》。
《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后编入《鲁迅全集》。《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该小说集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中,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叁』 冰心小传
冰心小传
冰心,中国现代文坛巨匠。原名谢婉莹,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祖籍福建长乐。随父母先后移居上海、烟台、北京。 1914年考取北京贝满女子中学, 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积极参加过“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的激荡下开始写作,最初的文章发表在《晨报》上。 1923年燕京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和金钥匙奖。 1923年获美国威尔斯利女子文理学院奖学金赴美深造, 192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抗战时期先到云南昆明、呈贡,后到重庆。 1946年赴日本,曾在东京大学(原帝国大学)任教。 1951年回国。 1954年以来曾被选为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被选为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同年被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 1985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顾问, 1987年被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名誉主席。
1921年后,文学研究会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1926年后,北新书局出版了诗集《春水》和散文集《寄小读者》,1932年北新书局出版《冰心全集》,分集出版的有《往事》、《冬儿姑娘》等。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到了云南昆明、四川重庆,曾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先由天地出版社,后由开明书店出版。
1946年,到了日本,曾在东京大学(原帝国大学)教“中国文学”课程。这时也有一些短文,登在日本的报刊和东京大学校刊上。
1951年回到祖国,写了《归来以后》等作品,创作又揭开了新的一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冰心小说散文选》、《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等。1958年又开始写《再寄小读者》。
粉碎“四人帮”后,开始写《三寄小读者》,在《儿童时代》上发表。1982年起上海文艺出版社刊行的《冰心文集》, 1993年出齐,共六卷。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冰心散文选》。1988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关于男人》。1991年4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冰心近作选》。1992年2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冰心散文选集》。1992年2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冰心美文精粹》。1992年8月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了《清澈人生》。1992年8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冰心选集》(六卷)。1993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关于女人和男人》。1994年12月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冰心全集》。她翻译出版过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园丁集》、《吉檀迦利》、《泰戈尔诗集》,印度作家安纳德的《印度童话》,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尼泊尔国王的《马亨德拉国王诗抄》,马尔他总统安东·布蒂格吉的《燃灯者》。1995年黎巴嫩政府为了表彰她为中黎两国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授于她国家级雪松骑士勋章。她的作品曾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空巢》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荣誉奖,“椿树奖”、“南车杯”、“百花奖”、“花地”佳作奖、“金盾奖”、“佳能杯”短篇小说奖。冰心是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开山祖,她的短篇小说开创了“问题小说”创作的先河;她的诗歌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的通讯影响广泛而深远;她的散文清新、优美,长期飘香于文坛。她的作品曾被译成日、英、德、法、意、捷、俄、黎、罗等文字出版。
晚年的冰心,创作甚丰,且作品大都直面人生,触及社会问题,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作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和爱国民主人士的冰心,她呕心沥血,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她的作品和人品,成了真、善、美的象征,博得读者的由衷爱戴和崇敬。
『肆』 十日谈贯穿了怎么样的人文主义(一)
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Boccaccio(意大利1313年-1375年)
《十日谈》是继但丁《神曲》之后的“人曲”,薄伽丘是替代欧洲中世纪道德秩序的新道德秩序的先驱;在《十日谈》中那些轻佻甚至放荡至极的篇章背后表现的是对精神世界的颂扬,以及对道德价值的肯定;《十日谈》有意表现人们与命运抗争并学会去征服命运,宣布了欧洲已经进入一个以人和现实生活为中心的崭新时代。——意大利19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德·桑克提斯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伟大的人文主义先驱——薄伽丘是其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人曾经说,没有薄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学巅峰便是不可理解的。薄伽丘开辟了文学世界的一条新路,这条道路一直延续到乔叟、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使欧洲文学成为更加完整意义上的文学。
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代表作。全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揭开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序幕。《十日谈》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是近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之作,在叙事文学的发展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十日谈》出版后,立即被译成西欧各国文字,对十六七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开辟了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后来的许多著名文学家如乔叟、莎士比亚、莫里哀、莱辛、济慈、丁尼生等都曾从《十日谈》中取得他们作品的题材。可见,《十日谈》的影响是超越国界的,是属于整个世界的杰作。
『伍』 赋的形成发展线索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陆』 狂人日记开了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先河
B 《朝花夕拾》不是小说集,而是散文集。
『柒』 乔万尼·薄伽丘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早年在那不勒斯经商,接触到宫廷和贵族骑士生活,熟读罗马古典文学作品。他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住在佛罗伦萨。在这一城邦的政治斗争中,他拥护共和政体,反对贵族和勾结贵族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但轻视下层群众。他和彼特拉克交往,热心研究古代典籍,是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
薄伽丘的早期作品是一些以爱情为主题的传奇和叙事诗。他的杰作是《十日谈》(1348~1353)。这部作品的开端叙述10个男女青年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这些故事,有的取材于中古行吟诗人的传说,有的取材于东方故事集(如《一千零一夜》和《七哲人书》),但反映的主要是当时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现实。故事多半以爱情和聪明机智为主题,也常常把二者结合起来。作者塑造了许多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他揭露讽刺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生活腐朽、道德败坏,称道商人、手工业者等聪明勇敢,赞美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
薄伽丘热爱现实生活,坚决反对禁欲主义,在思想上比彼特拉克更前进了一大步。他的创作表现出文艺复兴初期的民主倾向。他最进步的思想是对于封建社会中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的批判(如第4日第1个故事和第6日第7个故事)。但是《十日谈》里对于放纵的情欲描写过分,也有道德说教的地方。
《十日谈》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发展了中古的短篇故事,不仅叙述事件,并进而概括现实,塑造人物,刻画心理,描绘自然。作者有意识地注意结构上的技巧,例如使用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镶嵌在一起;在第1日第9个故事里把情节发展的转折点放在两个主题的交叉点上。
薄伽丘是一个自觉的文体家,《十日谈》的散文以古代罗马作家为典范,结构完整,文笔精炼,善用对比,语言丰富、鲜明、生动,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十日谈》出版后,立即被译成西欧各国文字,对16、17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开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此后一直到16世纪,意大利短篇小说风行一时,短篇小说家都继承薄伽丘的创作传统,写出当时资产阶级所喜爱的接近现实而又复杂曲折的新故事。
薄伽丘死后一直到15世纪中叶,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主要表现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上,没有出现重要作家。15世纪中叶以后,诗人、作家虽然众多,甚至象米开朗琪罗那样的大艺术家也写出了不少优秀的抒情诗,但他们的意义不能和文艺复兴早期的薄伽丘相比。
『捌』 文学三杰是指哪三个人
文学三杰是指乔万尼·薄伽丘,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但丁·阿利吉耶里。
乔万尼·薄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人文主义作家,诗人。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
薄伽丘人物影响
薄伽丘是一个自觉的文体家,《十日谈》的散文以古代罗马作家为典范,结构完整,文笔精练,善用对比,语言丰富、鲜明、生动,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
《十日谈》出版后,立即被译成西欧各国文字,对16、17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创了先河。此后,一直到16世纪,意大利短篇小说风行一时,短篇小说家都继承薄伽丘的创作传统,写出当时资产阶级所喜爱的接近现实而又复杂曲折的新故事。
『玖』 我国第一部小说是什么
郁达夫的《沉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达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1919年毕业后,郁达夫从名古屋前往东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读书四年的生活体验写下了此篇作品《沉沦》。
(9)短篇小说的先河扩展阅读:
《沉沦》定稿于1921年5月9日,是郁达夫的代表作。1921年7月,与郭沫若等创办创造社,开始文学生涯,同年10月出版短篇小说集《沉沦》(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郁达夫在《自序》中说:“《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 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这一段话既阐明了小说的主题,也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通篇着力描写与渲染的就是忧郁、苦闷、性……
但是,无论是在郁达夫的《<沉沦>自序》中,还是发表在《小说月报》(1922年2月10日第13卷第2期)的茅盾的通信里,都提到了《沉沦》这部小说在所谓的“灵肉冲突”方面是失败的,反倒是茅盾提出该小说在描写主人公的性格以及心理状态的发展方面,作者是成功的。
『拾』 冰心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冰心是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开山祖,她的短篇小说开创了“问题小说”创作的先河;她的诗歌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的通讯影响广泛而深远;她的散文清新、优美,长期飘香于文坛。她的作品曾被译成日、英、德、法、意、捷、俄、黎、罗等文字出版。晚年的冰心,创作甚丰,且作品大都直面人生,触及社会问题,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期。作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和爱国民主人士的冰心,她呕心沥血,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她的作品和人品,成了真、善、美的象征,博得读者的由衷爱戴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