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愚昧落后的短篇小说
⑴ 小说《变色龙》的梗概
《变色龙》
本文简介:《变色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沙皇专制时代,警官奥楚蔑洛夫接到举报,称被野狗咬伤。一开始奥楚蔑洛夫不知道这是谁家的狗,于是想把狗弄死。可是随后围观的人当中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奥楚蔑洛夫的态度立刻发生了转变。之后随着围绕着狗是否是将军家里的宠物,奥楚蔑洛夫借着穿上脱下外套的时间不断发生着“变色”。最终确定这是将军哥哥家里的狗,奥楚蔑洛夫不但没有惩罚狗,还把被咬的人威胁了一番。
作者简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hē)夫( Аnton chekhov.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福楼拜的弟子)、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参见网络:http://ke..com/link?url=Gxn_tU0q7R__nEhq-g07Kr0_-_Z7x9vVQ9AN70GCZyMzddAf8JT8-HJ-X74dRbV1k4eZ37qL2PaxZH-OCrfZr_
⑵ 《风波》一文揭示了一场什么样的“风波”文中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的
“风波”表面是指在农村发生的一场辫子风波,实际上是指由张勋复辟引起的一场社会风波,展现了辛亥革命后农村依然处于封建愚昧、落后的现状。
作品是以辫子为线索展开的,描述了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风波是由“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可七斤没有辫子引起的,最终“皇帝不坐龙庭了”“辫子不重要了”,农民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活。它展现了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农村在精神和经济上带来任何改变,揭示了革命成功的首要任务是唤醒民众。
⑶ 《风波》的主要内容
风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小说通过对在江南一个水乡发生的由辫子引起的风波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的农村以及农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状况,并由此说明了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彻底改变民众的观念,就难以成功。
风波,这篇小说围绕辫子的有无展开情节,事件的起伏、跌宕,人物的感情变化,在结构上完整的遵循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余波的程序渐进,场面不大,个个人物鲜灵生动,精警深刻,发言深思。
⑷ 风波 鲁迅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村里撑船的七斤,革命时进城,被人剪去了辫子。这天他在城里的咸亨酒店听说皇帝坐了龙庭,要辫子,这消息让他烦心,更让他妻子惶恐。跟七斤有过节的赵七爷特意来恐吓七斤一家,说没了辫子就是要杀头。十多天后,七斤夫妇看出了破绽,于是七斤渐渐在村里恢复了被尊重的地位,一家的生活也回到常态。
创作背景:
1917年7月1日,封建军阀张勋拥溥仪复辟,复辟时要求百姓留辫子。鲁迅在他的一篇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中说:“然而辫子还有一场小风波,那就是张勋的‘复辟’,一不小心,辫子是又可以种起来的,我曾见他的辫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对于没辫子的人们真是气焰万丈。幸而不几天就失败了……”“……我曾在《风波》里提到它……”这篇小说即取材于张勋复辟的历史事件。
这篇小说写于1920年8月(据《鲁迅日记》),最初发表于1920年9月《新青年》杂志第8卷第1号,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4)反映愚昧落后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作品评价:
《风波》充分体现了鲁迅清醒、严峻的现实主义精神。《风波》中所描绘的浙东农村生活场景,地方色彩鲜明,具有充分的民俗学价值,更重要的是给活动其闻的人物提供了地道的、真实的典型环境。《风波》中的人物描写简约精练,白描中寓有很浓的幽默讽刺色彩。——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沈振煜。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⑸ 60年代列斯科夫有什么作品
1861年,列斯科夫迁居彼得堡,全力从事文学活动。60年代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反映愚昧落后的社会状况。《一个村妇的生活》(1863,后易名为《穿树皮鞋的爱神》)描绘一个农村“女歌手”追求恋爱自由惨遭迫害的悲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1865)写女主人公因情欲而杀人的故事,再现了商人阶层中腐败而残酷的生活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