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寓意解读
⑴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三天大风》有什么寓意
我觉得这篇短篇小说,更多的意义是表达了,在一段感情中,男性的自私享乐心理,在这本书里,Nick对女性表现出海明威小说中常见的男人对待女人的自私冷漠态度,他热衷于钓鱼,滑雪,饮酒旅行之类的享受,但是在和女人关系中渴望绝对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在逃脱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⑵ 越野滑雪海明威高考解析是什么
《越野滑雪》海明威高考解析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因现身今年语文高考全国1卷而备受瞩目,试卷重点考查的正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越野滑雪》就这样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这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确实树立了一个典范。
相关简介:
1、在这个故事里,女性角色几乎没有什么名字,全程都是乔治和尼克对话,对于妻子也只是用她来代替。海明威的《越野滑雪》,寓意了女性的弱势,在当时的时代下,女性没有话语权。
2、海明威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他也是非常有名的作家,擅长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复杂的内容,让人看后感觉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也许就是文字艺术的最高境界吧。
3、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老人与海》,老汉用鱼叉与鲨鱼搏斗的场面,简单,朴实无华,没有任何修饰的成分,但读到此处给人一种看电影般的真实场面。
4、海明威笔下的男性角色通常都是硬汉,但是这不代表他不关心女性。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高超的文字表达技巧,让海明威成为美国精神丰碑,尤其《老人与海》更是展现出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信念,无穷无尽的力量,大刀阔斧的勇气。
5、事实上,海明威除了《老人与海》外,还有很多作品都值得欣赏,比如说《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就像海明威自己说的:只要不计较得失,人生便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
⑶ 老人与海解析
《老人与海》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狮子意象在《老人与海》中具有独特地位,它分占五处,尽管着墨不多,作者也未对其作更多的渲染,但作用不容小视:它犹如镶嵌在一串链子上的五颗珍珠,把老人心理流变过程串连起来;它勾连上下文,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它与情节紧密相连,和其它意象一样,烘托老人的心灵世界,这对塑造一位鲜明、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小说是在“老人正梦见狮子”中结束,足见狮子这一意象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与其它意象相比,狮子没有大海的温柔和激情,没有鲨鱼的贪婪和凶猛,也没有枪鱼的毅力和耐心,但狮子有自己独特的自信和威严,发自内心,不怒自威,令人敬畏,这一意象丰富了老人的精神世界。正像老人一次次出海为证明自己,迎接生命挑战一样,狮子这一意象也是为老人的再次出海作心理上、精神上的准备,此次梦狮与一梦狮子也就形成了有机的联系。
(3)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寓意解读扩展阅读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年的作品,凭借这部作品,他荣获1953年的普利策奖和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该书也被评为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48小时内卖出530万本,销量曾排名第一。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海明威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是海明威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结晶,是20世纪欧洲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对促进欧洲文学的发展有着长足的影响。
⑷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三天大风》有什么寓意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三天大风的寓意我认为是代表着烦恼无处不在,随时会来,也随时会消散,就看自己如何面对,如何选择。选择不同,所走的路就会不同。
两个男人尼克和比尔,在一起喝着兑水的威士忌闲聊。从棒球联赛聊到彼此看什么书,再聊到彼此爸爸的爱好。尼克的爸爸一辈子滴酒不沾,感觉错过了很多东西。比尔的爸爸喜欢钓鱼。开始的聊天还是轻松的,后来聊到尼克曾经爱过的女人,有些伤感。
《三天大风》让我们看到海明威轻松的写作风格,通篇都是两个男人的对话。要说有什么寓意,我认为是代表着烦恼无处不在,随时会来,也随时会消散,就看自己如何面对,如何选择。选择不同,所走的路就会不同。就像尼克对比尔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我没办法。就像现在,三天大风来了,把树上的叶子全都吹掉了。”文章的结尾似乎印证了《三天大风》的寓意:“现在,一切都不重要了。风把他脑子里的东西刮走了。星期六晚上他还是可以进城去。有选择总是好的。”
⑸ 海明威有一则极短小说,全文为“代售:童鞋,崭新”究竟是什么含义,完全没有看懂啊。
我认为是海明威想表述:童年匆匆成为过去,现在回想:童年就像一双从来没有穿过的童鞋一样,没有享受到天真烂漫幸福的童年生活,也寄托了作者现在的一种思绪:太多的无奈,时间静静的流淌,童年只能成为过去~
⑹ 海明威雨中的猫表达了什么意思
一、海明威雨中的猫表达了猫所被赋予的意义和猫的角色转换这两方面来突出空洞婚姻危机的起伏与波澜,将海明威所特有的"冰山原则"的写作风格展示给广大读者。
⑺ 如何理解《老人与海》的多重寓意
一、 结构
海明威是以简洁凝练而著称的作家,他的《老人与海》在结构艺术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剪裁、布局和节奏的处理上。
1、 纵式结构
海明威生活阅历很广,他晚年长期居住在古巴海滨,非常热爱海,热爱捕鱼,热爱那里的渔民,因而非常熟悉职业渔夫的生活。他为了让充分表达这份感情,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进行了精心的剪裁。他曾这样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部一千多页的巨著,可以将渔村的每一个人都写进去,把他们如何谋生、出生、受教育和养儿育女的过程全部都写进去。”① 但他没有这样写,他采取了纵式结构的方式,即在众多渔夫中老人作为他小说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选择了非常可爱的孩子曼诺林做老人的伙伴,选择了辽阔深远的大海作为老人捕鱼的典型环境,选择了一生中难得遇见的大马林鱼作为老人的对手,把这一系列情节的发展按自然的时空顺序安排在两天时间内进行,这样剪裁实际上有许多东西并没有被真正剪裁掉,而是让读者自己去完成,达到“一石多鸟”的艺术效果,寓意深厚。一方面集中体现了他作品的主题:“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他笔下“硬汉子”形象所反映的“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另一方面,很好的体现了他创作的冰山原则,让读者领会到八分之一的故事描绘所暗示的潜台词原来海明威所歌颂的桑提亚哥的精神是一种人类精神,人为之人,其意义就在于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勇于拚杀,蔑视痛苦和死亡。“人们处处都在为幸福,为值得人们追求的生活而斗争。他们不一定能够胜利,他们必须经历不幸和挫折,但是正象这个老人一样:一个有能力取得日常功绩和知道如何夺取胜利的人,在遭到最严重的挫折之后是不会失望的,他不悲观失望,而是继续斗争。”②
2、 轮辐式的布局
小说的全部时间非常紧凑,前后只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一老人从海上归来为引子,让周围的人物一个个出场,交代了他们与老人之间的关系:一个热爱他,跟他在一起学习钓鱼的孩子曼诺林;一对非常自私的父母;一群尊敬他,但永远不能理解他的打渔人;一个关心他的酒店老板。老人就生活在这样的人物群体中,相比之下,他与众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很乐观,心胸开阔,是个经验丰富、充满信心、勤劳勇敢、富于冒险、热爱生活的纯朴的古巴渔民。整个布局就是这样,围绕老人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生活图画――这里有陆地也有海洋、有蓝天也有白天、有老人也有小孩、有孤独也有欢聚、有斗争也有和平、有穷有富、有爱有恨。从这样的布局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老人的生活环境,而且充分把握了老人的性格特征。因为每次联系、交锋和冲突,都是性格特征的重要表现和充分展示,这就为塑造老人这一真实的、感人的、鲜活的形象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这种轮辐式结构还能产生线索清晰明了、中心集中突出、故事简洁明快的效果。
3、 缓急相间的节奏感
海明威在论述节奏时曾这样说:“书启动时比较慢,可是逐渐加快节奏,快得让人受不了,我总是让情绪高涨到让读者难以忍受,然后稳定下来,免得还要给他们准备氧气棚”③
这篇小说给人的节奏感就是这样,故事开始给我们交代老人与周围人的关系时,娓娓道来,速度比较缓慢,随着老人航海的进程,速度也逐渐加快着,当老人与马林鱼、鲨鱼正面交锋时,速度之快达到了极点。特别是鱼在不断的挣扎,起伏波动,鲨鱼在猛烈的进攻,老人很疲惫的情况下,读者情绪高涨,紧紧的替老人捏一把汗。等到鱼略有平静,老人就趁机喘几口气放松一下,搏斗再一开始,又紧张起来,直到鱼彻底被赶走,老人空舟而归时,一切才又慢慢恢复了平静。这种起伏式的节奏,突出了主人公的艰难境遇,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二、 艺术手法
海明威在评价他的《老人与海》时说:“……这不是一篇短篇小说,也不是一篇中篇小说。”④ 言下之意是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巨著,这就是说它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为了充分的表达作品的内容,海明威在做《老人与海》的艺术处理时,除了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外, 还特别讲求丰富,他用那繁丰的艺术手法建造了一座美丽的百花园,栽种着各种名花异葩,让我们尽情饱览这一切。
1、 完美的照应。《老人与海》非常讲究照应的完美。老人独自一人住在海边一座简陋的茅棚里,第85天的黎明他从这里扛着工具由孩子送他出海;两天后的黎明,他独自驾着小船又回到了海边。扛着工具又进了小茅屋,孩子第一个来看他,整个故事就是这样,在时间、地点、人物及道具方面形成了照应关系,有头有尾,产生一种完满的美感。这种首尾完全相呼应的照应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他引导人们去思考:一去一回都是黎明,地点依然是小茅棚,人物依旧是老人和孩子,用具还是那些捕鱼的工具,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惊奇的变化,但这里已经蕴藏了不同的内容:出海前老人精神抖擞,充满信心;孩子为老人担心、祈祷、祝福;老人的工具是完好的;小茅棚在老人的心目中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归来后,老人已经疲惫不堪,面临着精神和肉体上的全面崩溃;孩子为老人的受伤而哭泣,为老人的归来而欢乐,为将来能继续跟老人学习本领而庆幸;老人用作战斗武器的捕鱼工具已残缺不全;小茅屋此时成了老人衷心向往的处所。可见前后已发生了本质上的巨大变化。使用这样的照应头绪清晰,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全面集中的把握,整体感很强。
2、 引人的悬念。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一开始就设了两个悬念:老人一连84天一条鱼也没捉到,他准备第85天继续捕鱼,他很背运(孩子的父母这样看他),那么,他能否捕倒一条大鱼?老人在感到他的力气可能不支的情况下,认为自己有信心有诀窍,认为像他这样一个“古怪”的老头子会做好一切的,那么,他有什么样的信心和诀窍?他的“古怪”又表现在哪里呢?这是读者迫切想要知道的,这股巨大的吸引力牢牢牵着你去寻找你所想知道的一切,最后读完作品就会得到比较圆满的答案:老人第85天捕到了一条特大鱼,不过最后又失去了;他的信心就是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的诀窍就是对付鱼的一切有利办法;他的“古怪”表现在他那坚毅不可战胜的倔强性格上,悬念随着情节的发展消失了,我们对作品的总体精神也得以了解,这就使悬念设置的艺术效果。
3、 巧妙的暗示。在展现老人的形象时,作者就用了极为简练的白描手法,对老人的外形作了大致勾勒:“老头儿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两边脸上长着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晒成的肉瘤。疙瘩顺着脸的两边蔓延下去。因为老在用绳拉大鱼的缘故,两只手都留下了皱痕很深的伤疤,但是没有一块疤是新的, 那些疤痕年深日久,变得象没有鱼的沙漠里腐蚀的地方一样了。”“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这就是老人的青春之貌。书中虽然没有写出老件轻时的快乐生活,但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得出,这在描绘老人屋内陈设时已作暗示“……在用带有硬纤维质的‘海鸟类’的叶子按平了交叠着砌成的褐色的墙上,有一幅彩色的圣心节图,还有一幅柯布雷圣母图,这都是他老婆的遣物。过去墙上曾经悬挂一幅他老婆的彩色照像,他看见了就觉得凄凉,因此他把它拿下了,放在屋角架上他的一件干净衬衫下面。”这就暗示给我们老人过去的一切:他曾有一个有美丽漂亮的妻子,他的妻子信仰宗教,他们彼此相亲相爱,那样幸福和美满,也许生活还很浪漫。但不幸的是他的妻子过早地离开了他,什么原因呢?书中写到老人的日常用品时说:除了一张订,一张饭桌,一把椅子外,就剩一条旧军毯了。旧军毯是战争的产物,这就使人想到在那残酷的战争岁月,老人年轻时可能去打过仗,参加过战争,这也许是战争给他的纪念品,他的幸福生活也许是因为战争而被葬送了。尽管书中没有正面描写爱情、战争,但我们可以想到这些,这不有不说是暗示的作用。
4、 强烈的对比。老人的性格威力就是在不懈地出海――捕大马林鱼――斗鲨等一系列冲突中逐渐显示出来的。大马林鱼、凶鲨它们强壮有力,是海中的无敌将领,毫无畏惧,为所欲为;而老人年老体弱,孤单一人而临这样的强大的敌手,展开交锋和冲突是非常激烈的,老人能在最后打退一切进攻者,这种威力不能不让人赞叹。这种以弱对强的斗争,能够强化矛盾的冲突,更鲜明地突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层次(坚强)。
5、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海明威在作品中很少直接抒情,常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老人内心感受全部倾注在不断变化的景物描写上。从总体方面来看:太阳的每次升落都与老人情绪的变化相谐调,与老人捕鱼之进展相巧合。黎明,鱼蠢蠢欲动,老人充满信心等待着;正午,鱼开始剧烈挣扎,老人处于情绪十分紧张的状况;傍晚,鱼稍稍安静,老人也得以歇息。这种描绘不露痕迹,情随景自然变化。从具体的细节来看,触景生情。如,“风在不住地吹,稍微转到东北方去,他知道这就是说风不会减退了。老头儿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这是一段否定式的景物描写,看似无景,实则有景,老人多么想看到这一切啊,他太孤独了,可他什么也没有看到,因而情中生景。
6、绘画和摄影手法的运用。《老人与海》的色彩以暗淡为主,这与它那悲壮的主题是一致的。作者呈现给我们的这幅油画,以大海之色――黑魆魆、深黑、深蓝为底色,有深度的阴影之感,以突出聚光作用,使主要形象鲜明夺目,产生一种立体感;同时选择了对比强烈的白云、雪峰来与大海遥遥相对,色彩明亮,产生了醒目感;选择了富有生气的绿色海岸,淡青色的小山做大海的边线,产生了柔美之感;选择了色彩斑斓的光柱做大海的中心色彩,反光作用强烈,整个画面顿时明亮起来,深色转为中间色,产生了活泼明快之感;加上月亮的倒影、鸟儿的飞翔、老鹰的盘旋,构成了一幅脱俗的捕鱼图,也与老人捕鱼的艰难格调形成了和谐的统一,起到了渲染的作用,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显示出老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性格特征。
另外,《老人与海》产生的视觉形象,画面感很强,这与作者应用部分电影化手法是分不开的。作品一开始就使用了特写镜头,对帆和老人的面部做了展示。近景在老人下鱼食的细节上体现最为充分:“一个鱼食送下四十英寸的深处,第二个鱼食送下七十五英寸的深处,第三个和第四个鱼使分别送到了大海下面一百英寸和一百二十五英寸的地方去了”。一个一个放钓丝的动作那么仔细、真切。远景展示了整个画面,即一幅航海捕鱼图。《老人与海》中的内心独白代替了对话。由于老人一个人孤单出海,所以只有自言自语。正如电影中的画外音的效果。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在这里也得以恰当的运用,表现在老人非常疲倦时,为了使自己增加信心,回想起年轻时与一个力气最大的黑人码头脚夫在一家酒馆里比赛掰手腕胜利的情景。这种剪接自然妥贴,他有存在的前提:这就是他左手抽筋、右手受伤的情况下,他想起了比赛,很符合老人此时此刻的心理,所以产生了这样的联想是合情合理的。这就使的故事做到了连贯和统一,而且也加大了容量。
三、 蕴含深层内涵
1、 通过作品中展现的老人的精神与命运,赞美和讴歌了不服输的硬汉子精神。海明威巧妙的把这一主题镶嵌在故事情节中,使他想表达的主题升华到了更高的象征地位,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读者的审美感同时也得到了升华。
2、 解读《老人与海》,体会海明威人与自然的观念,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自然法则是人类力量不可抗拒的,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不能征服自然。
⑻ 海明威的《弗朗西斯·麦康博短暂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什么的思想,人物解读。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1936)是举世公认的海明威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一直以来都是评论界争论的焦点。基于她的放荡不羁和她将丈夫一枪打死这个事实,许多评论家将她界定为邪恶的"谋杀者"、"真正的恶棍"和"海明威小说中最无耻的女人"。因而海明威也被指控有"厌女症"。
⑼ 求海明威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的点评!最好另外附有作者的语言特色的!
像这篇《等待的一天》(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的《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六单元),讲的是一个九岁的男孩,由于不了解“华氏”(Fahrenheit)和“摄氏”(Celsius)换算方法,误以为自己快要发烧烧“死”了。小说形象、具体、细致地刻画了在“一天的等待死亡”过程中,小男孩所表现出来的不畏死神的勇气。
海明威曾经表明他的立场:“作家最困难的工作莫过于描写人物时要真实,要做到这一点,作家要十分熟悉自己所要描写的对象,其次必须懂得怎样写。光是这两点就够你学一辈子了。”事实上,这篇短篇小说也确实取材于他和他儿子的一次真实的乡村度假的经历。狩猎鹌鹑也是他驾轻就熟的事情。同时,读了“我”(爸爸)去狩猎鹌鹑的详细的描写后,我们从中可以体味到在严寒中,也就是逆境中一切生灵的顽强的生命力。
海明威力求生动而精确地表达印象深刻的重大尖锐时刻,表达那种“对事物真谛的顿悟”的经历。有读者认为,在这篇小说中,“父亲象征了知识和力量,儿子则象征了天真和无知”。可以说这是从一个视角来诠释该处的象征意义。但我以为海明威在这里的笔墨并不是着重于表现儿子的“天真和无知”,而是着重于他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勇气以及对父母的体谅。他具体形象地把一个九岁的小孩,压抑情感的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些对压抑的情绪的描写在本篇小说中随处可见。如“我”给儿子读故事时小说是这样描述的:
I sat at the foot of the bed and read to myself while I waited for it to be time to give another capsule. It would have been natural for him to go to sleep, but when I looked up he was looking at the foot of the bed, looking very strangely(以一种奇怪的眼神望着床角).
另外,当男孩拒绝他人进入自己的房间时,“我”散步回来后看到儿子还是“我出去时躺着的姿势,脸色煞白,由于发烧脸蛋绯红,像先前那样怔怔望着床角”(…….. staring still, as he had stared, at the foot of the bed.。所有这些表明, 这个男孩在拼命压抑自己的情绪,在那躺着静静地等待“死亡”。
我认为一个九岁的小孩,由于知识和阅历所限,在以为自己“快要死了”的情形下所表现出的“隐忍、坚强和勇气”,才是海明威所想展现给读者的。他并不是一个特别无知的孩子,他认为自己得了感冒,于是不想让自己的父母也被冻病,所以“He came into the room to shut the windows while we were still in bed……..”。他已经浑身发抖了,面色苍白,走路都困难了,(He was shivering , his face was white, and he walked slowly as though it ached to move.), 但他想到的还是父母,并且忍受着病痛不想让父母担心。请看父子的简短对话:
“You better go back to bed.”
“No. I’m all right.”
当“我”下楼后看到儿子确实病得不轻时,又说:
“You go up to bed, you are sick”.
但儿子仍然说:“I’m all right.”
另一地方就是当“我”散步回来后,家人告诉“我”儿子拒绝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他虽然内心很恐惧,真的以为自己快死了,但他还是为家人考虑,怕他们感染上他的病:
“You can’t come in. You mustn’t get what I have.”短短的一句话,一个九岁男孩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形象跃然纸上。
海明威的风格简约明快,形象富于动作性。他运用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感觉刻画形象,如小说中的许多地方对男孩的眼神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有很强的可见性。另外,《等待的一天》中,到处可见以对话和细节间接地暗示主题和意向,增强了作品的含蓄和隐晦。因为海明威曾经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强调其作品的内在的寓意:“露出水平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深藏水下。”下面的对话,经过细细品味,可以发现作者就是利用双关(Pun)的修辞方法来暗示主题和突出主人公个性的:
“Why don’t you try to sleep? I’ll wake you up for the medicine.”
“I’d rather stay awake”(儿子的言外之意是自己宁愿“醒”着,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没多久可活了)。
儿子还对“我”说:“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here with me, Papa, if it bothers you.”
“It doesn’t bother me.”
“No, I mean you don’t have to stay here if it’s going to bother you.”(寓意“儿子”的死肯定将会使“爸爸”难受、心烦的)。
由于对体温的华氏和摄氏的误解,男孩真的以为自己吃药也不会“起死回生”了,但他还是用平静的语气和安祥的眼神来宽慰“我”。下面这段儿子与父亲的对话,作者用反语法(Irony)和双关(Pun)来加强戏剧效果,更加深刻地刻画男孩的“视死如归”的复杂心理:
(眼睛直直地朝前看着)
从上面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九岁的男孩在“一天的等待”中(wait for death to come),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我们也更清楚地了解了海明威想展示给读者的主题——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一种精神,即敢于承受痛苦,蔑视死亡”。
读着这些精练、寓意深刻的对话,读者可以看出,海明威在一种貌似粗犷朴实的笔触下流动着极为深沉炽热的情感。在他的小说中没有为了渲染人物性格的华丽词藻;没有一些必不可少的说明和议论;更没有蹩脚的形容和华而不实的比喻。他破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修饰,以简洁冼练的文笔还文章以本来面目。正如英国作家欧.贝茨所说:“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
海明威虽然没有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却是一位开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但让我无法理解的是,被海明威所摒弃的,却被时下我们的许多文人当宝贝似地捡回,乐此不疲地制造着成堆的文字垃圾。我们的百岁老人海明威如果还活着的话,他会做何感想呢?
⑽ 海明威小说《印第安人营地》最后两段有什么象征意义
《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早期短篇中最重要的一个,技巧精湛,情节惊栗,而且触及了贯穿他日后一切作品的主题,这就是“死亡”。他曾在一部描写斗牛的专著《午后之死》中说过,“一切故事讲到相当长度,都是以死结束的。”在《印第安人营地》中,死亡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呈现的,这使死亡在恐惧之外,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个儿童的名字叫尼克?亚当斯。尼克的故事海明威共写了二十四个,从儿童一直写到他长成为一个青年。后来,等到海明威自己也长成了一个享有盛名的大作家时,他就把尼克抛开了。
尼克和海明威一样,都有一个当医生的父亲,都随时可能在夜晚去乡下出诊。海明威童年时就有过随父出诊的经历,而《印第安人营地》的故事,正是尼克随父出诊的一次见闻。有人据此认为,尼克的原型就是海明威本人。但更多人的似乎不以为然,因为尼克敏感、脆弱,而海明威叛逆、强悍,后来在巴黎,他曾设法告诉斯泰因小姐,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在男人堆里厮混,而且做好了杀人的准备。⑷但仅仅据此断定海明威和尼克的截然不同,却是十分轻率的。追溯海明威的童年、家庭以及父母的婚姻,我们会略微惊讶地发现,在他内心深处那个真正的自己,的确就是尼克:敏感、脆弱,缺乏安全保障,有着急于被证明的焦虑。海明威的母亲是一个能干的钢琴教师,她一个人的收入足以养活全家,也许她也因此自负而专断,出于某种奇怪的控制欲,她把海明威和他姐姐打扮成双胞胎,时而装扮成兄弟、时而装扮成姐妹,有两张照片显示,身着女装、坐在母亲怀里的海明威表情异常尴尬和惊恐。⑸母亲的强大让父亲感到很大的压力,也让所有人都压抑,海明威一生都同母亲关系不好,在他父亲于1928年吞枪自杀之后,海明威抱怨是他母亲逼死了父亲。海明威年岁稍长之后,立刻致力于摆脱母亲的影响,并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证明一件事情: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他对体力运动和暴力题材的偏嗜,似乎都是围绕着这种证明展开的。当有人怀疑他的胸毛是用胶水粘贴的时候,海明威回敬的方式就是照了一张泡在澡盆中的半裸照片发表在报刊上,展示他的胸毛是货真价实的。很多年前,我读到过一本外国作家关于母亲的访谈录,我很吃惊地发现,几乎所有人同母亲的关系都很疏远或者紧张,感受不到充沛的母爱。有一位老作家已经年过七十,但他说自己仍有一种孤儿的感觉。与此相反,此前我读过的中国作家写母亲的文章,都是饱含着深情和感恩的。我到现在也没想清楚,这种相反是因为文化的差异,还是由于外国作家更加坦率?不过,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所有艺术家都有过一个相同的摇篮,这就是童年的孤独。
在我读过的几种海明威传记中,也没有证据表明他和父亲的关系是亲密的。但父亲带给他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父亲帮助他走近了死亡。海明威在父亲的诊所和随父出诊的过程中,得以观察死亡,同时以他的敏感,他会发现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父亲和他截然不同。父亲是个医生,他对肉体的疼痛和消灭,感觉是麻木、迟钝的,也就是说,死亡这种异常的事件,对他而言也是日常和正常。但海明威还小,生与死都不啻是世上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就像稚嫩的舌头初次接触到辣椒,那种烧灼感是永远难忘的。他总是用神秘而严峻的态度来写到死亡。但是当他多次在战争和捕猎中出生入死后,他对死亡的态度似乎变得松弛了,最后他像父亲一样,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在这个时候,极端也正是平常,没有哪个作家像他一样,经历过那么多死亡、写到过那么死亡,当死亡到来的时候,不过是对触及死亡的又一次重复,从前用笔,这一次用枪。海明威夫人在回忆那两声打飞丈夫脑袋的枪声时说,就像两只抽屉同时被关上了。关上抽屉,这是多么日常的一个动作啊。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都写得精悍、结实,《印第安人营地》只写了尼克在一个晚上的见闻,内容压缩得更加紧密,翻译成中文,也就3300多字,以我个人的经验,这样做很容易,但要写得出色,则非常之困难。我有一个短篇小说《李将军》,也是写李广一个晚上的经历,但在一夜之间,同时展开了李广的个人记忆,结果写了他的一生,有一万六千多字,差不多是一个中篇了。中国眼下流行小小说,似乎是王安忆说过,小小说都是些刻意经营的“段子”,算不得真正的小说。我同意这个说法。我也认为像欧?亨利那样为了一个出其不意的结尾而写作的短篇,太匠气而经不起反复地阅读。而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每一次细微的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这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开始于漆黑的夜晚,事情的由来是一位印第安产妇难产,生了两天也没把孩子生下来。尼克为此跟随父亲去印第安人营地出诊,他们乘船经过有雾的湖水,踏过被露水浸湿的草坪,抵达了村庄。产妇躺在双层床的下铺,正发出一阵阵尖叫。海明威没有直接描写她的痛苦,只提到:“营里的老年妇女都来帮助她、照应她。男人们跑到了路上,直跑到再听不见她叫喊的地方,在黑暗中坐下来抽烟。”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你却可以体会这尖叫凄惨得多么让人发怵!而她的丈夫躺在上铺,他不能跑,因为他是丈夫,还因为三天前他的斧头把自己的腿砍伤了。海明威没有说明砍伤的原因,应该是心慌意乱吧。尼克的父亲用职业医生的眼光略一判断,就决定给她施行剖腹产手术。尼克不能忍受她的尖叫,请父亲给她吃点什么,让她镇静下来。但父亲这样回答,“不行,我没有带麻药。不过,让她叫去吧。我听不见,反正她叫不叫没关系。”这时候,那个始终一声不吭的丈夫在上铺转个身靠着墙,他想必是听到了尼克父亲的话。接着,尼克的父亲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开始了手术:用一把大折刀切开了产妇的肚子。瑞士作家迪伦马特有一篇叫《嫌疑》的小说,揭露一个纳粹军医在不注射麻醉剂的情况下就给俘虏作腹部手术,是禽兽所为。而侵华日军也曾拿活生生的中国人做实验,在无麻醉的情况下,开膛破肚。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或出于对人类的仇恨,或出于卑鄙的目的。但在《印第安人营地》中,尼克父亲则是在沿着他以为正常的逻辑,在尽到一个医生的职责,他不需要拷问自己的良心,因为他“听不见”产妇的惨叫。这和法西斯的兽行比较起来,显得更加荒谬和残忍。海明威没有渲染产妇的惨状,他冷静得仿佛尼克的父亲,但是他通过尼克的眼睛看到并说出这样的一句话:“乔治大叔和三个印第安男人按住了产妇,不让她动。她咬了乔治大叔的手臂……手术做了好长一段时间。”你可以设想,这是怎样的惨痛,才会迫使一个产妇不要命地挣扎,而且就在四个男人按住她的情况下,还咬伤了其中一个人!手术终于结束了,海明威像是漫不经心地补充道:还需要用九尺长的细肠线把伤口缝起来。婴儿生出来了,尼克的父亲很得意,就像一场足球比赛后球员在更衣室里的那种得意劲。他拍拍上铺的产妇的丈夫,揭开蒙着那印第安男人脑袋的毯子:他已经自杀了。这是整个小说的最高潮,可以说压抑的夜色、产妇的尖叫、无麻醉的手术,都是为了抵达这个高潮而作的铺垫,而当高潮到来的时候,海明威不仅一如既往的冷静,而且表现出新闻记者般的精确,其实这正是一切好作家都具有的严峻的克制:
只见那印第安人脸朝墙躺着。他把自己的喉管割断了,刀口子拉得好长,鲜血直冒,流成一大滩,他的尸体使床铺往下陷。他的头枕在左臂上。一把剃刀打开着,锋口朝上,掉在毯子上。
因为这篇小说采用的是尼克的视角,所以这个男人自杀的动机、过程、他在那个瞬间的念头,都被略去了。海明威借此交给读者的,不仅有疑问,更是那具死了但还冒着鲜血的尸体。每一个细心的读者,都不能不在情感和感官上遭受双重的刺激。他的文字看似无情,所以能让读者伤情,他的冷静近于冷酷,所以他那一刀就像割在我们身上。
我以为,好的小说要有精彩的故事、精致的语言和精妙的结构。还要有立场,立场就是价值观、生死观,这是小说的出发点。还要有心灵,心灵就是同情、悲悯。要让立场消失在叙述中,让心灵从字里行间溢出来。还要有感官,这就是“身体”。身体使小说饱满和丰盈。如果结构是脊梁,语言是质地,身体就是血与肉。血肉之躯才会让故事具有暧昧和神秘。海明威成功的短篇小说,都离不开死亡这个主题,而死亡从来不是抽象的,它是身体的消灭,是诉之于感官的刺激,是一刀致命,或者慢慢地腐烂,就像《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患了坏疽等死的男人。
海明威的生死观通过《印第安人营地》的结尾,有过难得的抒情般的流露:在返回的路上,尼克问父亲,“他干吗要自杀呀?”父亲说,“我说不出。他这个人受不了一点什么的,我猜想。”尼克又问,“死,难不难?”父亲说,“不,我想死是很容易的吧。尼克。要看情况。”最后,这个血腥的故事在牧歌般的情景中落幕:
他们上了船,坐了下来,尼克在船梢,他父亲划桨。太阳正从山那边升起来。一条鲈鱼跳出水面,河面上画出一个水圈。尼克把手伸进水里,跟船一起滑过去。清早,真是冷嗖嗖的,水里倒是很温暖。
清早,在湖面上,尼克坐在船梢,他父亲划着桨,他满有把握地相信他永远不会死。
海明威发表这篇小说的时候,大约25岁,对死亡已经抱有既神秘又坚定的态度。他尚不知自己将如何死去,但他一定深信自杀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尼克无可置疑地是内在的海明威,一语成谶,他后来的结局和那个一言不发的印第安男人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