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短篇小说
1.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中的《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
轮船悠悠地驶着,载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向哲尔赛岛进发。
简单地完成了午餐,父亲便起身到处走走。忽然发现前方餐桌上摆着丰富的菜肴。做梦都在想着哪一天阔绰了,首先就要好好地吃一顿。“于勒就快回来了,到时我们的境况就会不同了。我也该去知道,像如今这般有地位有钱的于勒吃的是怎样的吧。”父亲一边絮说着,,一边把步子挪了过去。但毕竟父亲不愿为这而失了身份,于是随便找了个什么借口,走得近了,就美美地看上一眼,然后径直走了过去。走回来时,依然不忘再望上一眼,却不慎流露出羡慕的目光。我想在发了财的于勒叔叔回来以前,这一定能令父亲回味好一阵子了。
可是,这一看,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但立刻不安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诧异,更是激动。他迅速小跑着奔回我们这儿,带着兴奋轻声对我母亲说:“真不可思议!那为先生怎么这么像于勒?”
母亲顿时有些莫名其妙,问:“哪个于勒?.…..”
“……就是我的弟弟啊!那个……”
“哦!于勒,你是说于勒!真是于勒?”母亲似乎不敢相信,却是立即显得异常地激动。
“是的!于勒,我的弟弟,我的亲弟弟于勒!我相信我能认出他!——虽然已经相隔十年。”父亲的坚定不移使母亲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我也带着好奇的眼光打量了那位高贵的先生。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透露着年轻绅士的风度。脑海中于勒叔叔的形象再次被刷新了。
母亲回来了,激动的神情怎么也掩盖不了了。母亲再也顾不了什么,叫上她两个女儿和我,还特地拉上了女婿,与父亲一齐来到了这位先生的餐桌前,母亲还不客气地坐了下来。
父亲和母亲对着于勒的脸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他们几乎同时欣喜地喊道:“真是惊喜啊!你终于回来了,于勒(老弟)!”他们那期待着只是用以稳定人心的肯定答复的眼神里,甚至能觉察到想要上前拥抱的冲动!
也几乎在同一时刻,这未看似更年轻的先生才发觉到有人影响了他的进餐。他带着惊讶和疑惑的目光,有些不满地抬起了头。
当他整张脸终于完整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我们家的每个人甚至母亲的女婿都震惊不已——他竟然……如此年轻!他……他不是于勒!他竟然不是!
这无疑是晴天霹雳,我们全家很是失望,不,简直就是绝望!它一下子打碎了我的父亲和母亲心中十年来的那一点奢望。
愤怒而沮丧的母亲心中纵然咒骂于勒千遍万遍,却也决没能破口而出。
父亲绝望极了,有气无力地说:“对……对不起,我们……”
还没等父亲把道歉的话吐出来,母亲早已想出了对策,赶忙插嘴道:“我们的大女儿今年二十八岁了,我们却一直挑不中适合的人选,直到今天见到了您。只有您才能让我们把女儿安心地托付。您应该知道吧,她的叔叔,也就是我丈夫的亲弟弟,便是现在美洲又有钱又有地位的于勒先生!“说到这儿,母亲的兴奋之情再次显现了出来。这位有着绅士风度的先生”“礼貌”地回答道:“是的,这位夫人。我想,令小姐一定会仍然陪伴着您直到三十岁,或者更久。因为还有许多比我更合适的人选,不是吗?很高兴有机会能与于勒先生聊聊!”说完,便又继续享受他那丰富的午餐。
母亲听了之后,很是高兴,刚才的尴尬已然忘却。她看了大姐一眼,得意地迈开了大步走了回去。
父亲却带着失望而回。口中又重复起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过了许久,船上终于还是恢复了先前的平静。
在我们的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谁也没有注意到——谁也不会注意到,——船舱外的甲板上,一位满脸愁容的年老水手看到了这一切。他终于还是默默地走开了……
正当两个女儿津津有味地吃着牡蛎时,父亲望见在甲板上站着一个穿着讲究,气派不凡的中年男子在欣赏大海的风景。不知是羡慕还是想奉承,父亲显然忘了自己的身份,竟走过去想他搭话。
就在父亲望见那人的脸的刹那间,几乎是惊呆了……父亲急切地上下端详着他上十遍,才吐出一句惊喜的话:“于勒弟弟,真的是……你……吗?”那人听到喊声,转过头来,看了父亲一眼,马出万分惊讶而又激动地说道:“是我,是我,哥哥!我真的是于勒啊!”站在远处生气的母亲,似乎也看到了这一幕,明白了这一切,飞也似地狂跑到于勒叔叔面前道:“于勒啊,你总算回来了。你知道吗,当初把你送走后,我们是感到多么自责、后悔啊!我们是多么希望你能平安回来与我们团聚在一块过日子啊……”“我知道,我也希望如此。但……”于勒叔叔闻言,十分欣喜,他神色迟疑了一下,脸色忽然悲伤起来:“我倒了大霉!”“什么事?”我的父母齐声而出。“我在南美做了笔大生意,结果全部落空,破产了,连这身衣服也是向船长讨的,他可是个好心人。所以……”“够了,”母亲像变了个人似的怒吼道,“我就知道你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现在在外破产了还想来吃我们,你把我们拖累得还不够吗?你走,永远不要再回来!我一刻也不想再见到你。”
一旁的父亲沮丧的脸上露出了沮丧的神情,说:“弟弟,你已经使我无法摆脱贫困,现在我们真养不起你了,你还是自己谋 求生路去吧!”
于勒叔叔站在那里,突然放声大笑,脸上露出鄙夷的神色:“虚伪,全是虚伪,什么团聚在一起,什么平安过日子,全部是虚伪。我可以告诉你们,我是发大财了,现有几千万财产。我本想这次旅游完后和你们快乐地过后半生,想不到你们这样对我!本来打算分一半家产给你们,现在看来这是不必要了。看!那是我的宝贝女儿,我的全部家产将由她继承了。”于勒叔叔勒边说边指着一个身着华丽的姑娘,“至于我欠你的,我马上给你!”于勒叔叔从怀中掏出一沓钱,塞在父亲手中,然后唤了他女儿到了另一个角落里去了。等到了哲尔塞,他们乘了一艘驶向美洲的豪华客船走了。
父亲只是痴痴地望着他所坐的客船,直至消失在天边。母亲靠在父亲的身边,垂头丧气……
2. 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原因
因为生活境遇拮据,急于谋求改变地位而不择手段。菲利普夫妇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衍生角色,根据该小说相关介绍可知,因为菲利普夫妇生活境遇拮据,急于谋求改变地位而不择手段,因此形成了自私、冷酷、庸俗和爱慕虚荣的特点。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3. 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作的文学手法有哪些
他从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过渡到现代主义再进入后现代主义作家之列, 尝试了各种前卫的写作技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他先后发表了28部小说,几乎每一部都有崭新的面目,艺术形式上的新颖独特和标新立异,令读者有目不暇接之感,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小说深邃的主题。这是罗斯拥有大量读者,引导大众想像力的主要原因,是他小说创作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个不同寻常、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当代美国作家中,菲利普·罗斯无疑是最引入注目的一位。这不仅因为他创作的数量大——— 自1959 年发表的处女作《再见吧, 哥仑布》 ( Goodbye, Colum bus and f ive short stories ) 到 2004 年出版的新作《反美阴谋》( The P lot A ga inst Am erica ) ,在长达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 总共发表了28部作品,赢得了大量的读者———也因为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寓意深刻,常常涉及当代美国社会特别是犹太移民中最敏感最尖锐的问题如同化、异化,身份的背叛与回归,两代移民间的隔阂,道德观、价值观的变异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大胆的揭示使他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再加上他作品中露骨的性描写,又给他带来了“色情作家”的非议。对他的小说赞赏有加的或嗤之以鼻的都大有人在,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罗斯的知名度与日俱增,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备受关注和热议,无论是文学评论家还是普通的读者都对他的创作充满了期待和热情,这种“雅俗共赏”的现象是当代文学中所少见的。一些文学批评家在评述罗斯的成功之道时, 都会注意到他的作品有常变常新的特征,其小说的内容涉猎广泛,颠覆性强,一开始就解构了美国犹太文学的一些传统主题,对第一代犹太作家如马拉默德、辛格等人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受苦而为他人的正面形象予以了反拨。在罗斯的笔下, 一个个面目各异,独具个性的美国犹太人突显在读者眼前,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人物在特定的当代美国社会环境中的活动,演绎了一场场多重复杂的人生大戏。罗斯的作品,不断地追踪着现实的流变,其视域所及既有时下的热点,也有前瞻性的预言和对历史的重新思考。把罗斯视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作家甚为确切,从他的小说中可以感受到时代的脉动。其作品内容上的变化,完整地呼应着社会的发展,可以说,菲利普·罗斯极具丰富而多变的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解码、放大研究的文化“信息库”。但是,罗斯创作中的另一个嬗变,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的。我认为,罗斯的作品之所以吸引人们,除了不断能给读者带来对现实关系之复杂、人性之深邃的探索以及对作者睿智感受外,其魅力还在于他创作手法的不断更新,在这方面他几乎成了一个魔术师,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文坛所涌现的文学新潮流中,他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罗斯在艺术手法上的尝试与探索,使他成了一个文学上的“百变金刚”,极为惹眼。他从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转场为现代主义作家,尔后又进入后现代作家行列。其在文学写作技巧方面的创新,堪称艺术上风口浪尖的弄潮儿,几十年不懈的努力与实验,创造了多层次、多色彩、多风格的小说架构,大大地打开了读者的眼界与心界,这也是他小说获奖无数,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福克纳小说奖、法国外国图书奖、捷克弗兰茨·卡夫卡奖等26项奖项并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近年来折桂呼声最高的候选人之一的原因。 一、罗斯的创作,从艺术手法流变的一侧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9 年到 1969年。这10年中主要的作品有《再见吧,哥仑布》、《放任》( L etting Go , 1962) 、《当她顺利的时候》( W hen S he w as Good , 1967)和《波特诺的主诉》① ( Portnoy’s Com pla in t , 1969) ,这段时间基本上处于艺术上的现实主义阶段;第二阶段为整个1980年代,这10年中的代表作品有《我们这一伙》( Ou r Gang , 1971) 、《乳房》( B reast , 1972) 、《我作为男人的一生》( M y L ife as a M an , 1974) 以及1977年出版的《情欲教授》( The P rofessor of Desire )等,这段时间罗斯的创作以模仿现代主义风格为主;最后的第三阶段即以《鬼作家》( The GhostW riter , 1979)为转折,走向了后现代主义实验写作的阶段,其风格更趋多样,甚至打破常规, 杂糅各派,自出机杼。罗斯创作手法的流变,诚如纽约大学莫里斯·狄克斯坦教授(Morris Dick2 stein)所指出的“罗斯想方设法在每个10年重新创造他自己”。 [ 1 ] ( P307)他做到了,而且还相当成功。罗斯以现实主义步入文坛。不少人在谈到罗斯早期的作品时,都会引用欧文·豪的说法,即 “起点较高”。他26 岁时发表的第一部小说集《再见吧,哥仑布》即一炮打响,其中一篇《犹太人的改宗》( The Conversion O f the J ew s ) 被评为 1959年全美最佳短篇小说,他为此还被誉为“神童作家”。这部小说集在1960年又获得了包括国家图书奖在内的多项奖励。著名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如索尔·贝娄、欧文·豪以及艾尔弗雷德· 卡静等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尽管也有不同的看法甚至遭到某些犹太团体猛烈的抨击,认为罗斯有意贬损犹太人形象,但菲利普·罗斯在美国文坛已崭露头角。《再见吧,哥仑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述了当代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的真实生活,其线性有序的叙事风格、冷峻客观的视角、精确细腻的环境与人物的刻画使人们看到了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豪威尔斯,特别是亨利·詹姆斯等人对作者的影响;后者是罗斯青年时代最崇拜的导师,他曾细细地拜读了詹姆斯的每一部经典之作并从中汲取营养。可以说,罗斯之所以不再走马拉默德和辛格那种寓言式的创作之路,也没有仿效贝娄独立思辨式的风格,就是因为他更愿意接受像亨利·詹姆斯这样的现实主义范式。这种现实主义比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更进一层,除了客观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之外,更强调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和刻画, 因此常常被称之为心理现实主义。除了青年时代的罗斯,美国文坛中得此衣钵的还有厄普代克和女作家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等人。而我认为, 欧文·豪称罗斯的作品“起点较高”正是他看到了这一点。《再见吧,哥仑布》描写了犹太青年尼尔·克鲁格曼与一位犹太女大学生布伦达之间一场短暂的“新式”恋爱。在小说中罗斯以略带讥讽调侃的口吻嘲笑了那些已进入中产阶级的犹太人如布伦达的父母等人的实利主义。整部小说脉络清晰,虽在主线之外还加入了另一条副线即尼尔对黑人孩子的关怀和同情,但这条线索并非可有可无的累赘,而是塑造尼尔这个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小说中大量内心独白的描写为读者理解人物的心理不无裨益。值得注意的是,罗斯在这部处女作中就尝试了对性的描写,这固然是受当时文化环境的影响。D ·H劳伦斯、亨利·米勒以及纳博科夫的作品相继解禁,赫伯特·马库斯《爱欲与文明》( E ros and C ivilza tion , 1955) 、诺曼·布朗的《反抗死生活》( L ife A ga inst D ea th , 1959)等著作的发表,迎来了新一轮的性解放运动,把性看成是个人欲望的满足而不是传宗接代的新观念不胫而走。菲利普·罗斯敏锐地看到这股浪潮对新一代犹太人的冲击和影响,以往犹太移民内心的恐惧与自卑心理正日益瓦解。“良心的复活”可以看成是新一代犹太人反抗宗教与传统束缚的有力武器。罗斯采用当时时髦的 “玛丽·麦卡锡式的性直白”(Mary Mc Carth’s sexual frankness) [ 1 ] ( P294)方式描写了尼尔与布伦达偷情的细节。这种赤裸裸的性描写,当然是主题表达的需要,但是却引起了那些“正统”犹太民众的愤怒,咒骂之声蜂拥而至,但罗斯似乎并不在意,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性”趣盎然成了他创作一贯的特色。和《再见吧,哥仑布》一样,这本集子中其他5 篇短篇故事也以现实主义风格写成。故事中的人物都是犹太人,同时又是美国人,他们的种族之根和美国主流文化的熏陶使自己成了双面人,与第一代犹太作家笔下的形象相去甚远。罗斯犀利的观察力和写实手法把这些处于社会剧变中前顾后瞻,难以自我把握又多少带有人性弱点或精神迷惘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4. 菲利普迪克的短篇科幻小说《殖民地》刊登在科幻世界哪一年的第几期上
《科幻世界》2006年第12期的
5. 我的叔叔于勒中假如菲利普夫妇遇见富翁于勒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续写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愿咸与恒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
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内容简介
年轻时于勒大肆挥霍,人财两空,被看成是流氓,落得扫地出门的地步。既至美洲,赚了小钱,两年后又发了大财,成为大家的“福星”。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钱的于勒归来.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兴,出国到哲尔赛岛的旅行,他们在船上却见到一个酷似于勒的穷苦的卖牡蛎的人,菲利普先生在船长那里得到了信息及验证.不但发财的梦想化为乌有,进入上流社会的美梦成为泡影,眼下二女儿的婚事也岌岌可危。最后全家不动声色地改乘圣玛洛船回来,以免再次碰上于勒回来见他们。最后再也没见过他。
6. 《菲利普·迪克作品集(全5册)》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菲利普·迪克作品集(全5册)》([美国] 菲利普·迪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菲利普·迪克作品集(全5册)
作者:[美国] 菲利普·迪克
译者:陈灼
豆瓣评分:9.3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0
页数:1204
内容简介:
《少数派报告》内容简介:
《少数派报告》结集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最具代表性的九个短篇:《第二代》、《冒名顶替》、《规划小组》、《少数派报告》、《战争游戏》、《啊,当个布洛贝尔人!》、《死者的话》、《全面回忆》和《电子蚂蚁》。菲利普迪克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光怪陆离的想象在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独树一帜。他的短篇小说情节跌宕,很多故事的架构都勘称一绝。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内容简介:
核战后,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物濒临灭绝,地球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鼓励残存的人口移民,政府承诺,只要移民到外星球,就可以为每个人自动配备一个仿生人帮助其生活。仿生人不满足于被人类奴役的现状,想方设法逃回地球。
主人公里克•德卡德是一名专门追捕逃亡仿生人的赏金猎人。在一次追捕行动中,里克遭遇了新型仿生人前所未有的挑战。九死之后,能否一生?在与仿生人的接触和较量中,里克发现自己对仿生人的看法和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究竟是福还是祸?
《尤比克》内容简介:
乔•奇普为格伦•朗西特的反超能咨询公司工作,保护人们免受通灵师和先知的心灵窥探。在一次前往月球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朗西特的行动组遭遇埋伏,朗西特身亡。行动组成员迅速将朗西特的遗体送往苏黎世的亡灵馆冰冻冷藏,并试图与他的大脑取得联系。然而,不仅没有成功联系上朗西特,行动组成员还发现,钱币、香烟等物品均在发生退转,时光似乎在倒流。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高城堡里的人》内容简介:
《高城堡里的人》以《易经》牵引情节,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的穿插描述,讲述了一个反转过来的“历史”——同盟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国被德国和日本分割霸占,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和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
《流吧!我的眼泪》内容简介:
10月11日,杰森•塔夫纳还是一个拥有三千万粉丝的大明星;10月12日,他却躺在一家破旅馆的房间里,还被抹去了所有个人资料。在一个缺乏身份证明就是犯罪的国度里,他不得不在混沌中摸索,全力追踪事实真相。
《流吧!我的眼泪》描述了一个国民警卫队和警察专制统治下的社会,内中交织着名人效应、基因改造、时空扭曲和泛滥毒品,探索了爱和人性的本质。于1975年获得坎贝尔奖,并获雨果奖和星云奖提名。
作者简介:
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美国科幻文学界的传奇人物,在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独树一帜。共出版44部长篇小说和121个短篇小说,曾获雨果奖和坎贝尔奖。作品集中探讨“何为真实”以及“个体身份建构”。盛名经久不衰,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包括《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等,一再催生票房新高。以其名字命名的菲利普•K.迪克奖是美国科幻界的主要奖项之一。
译者简介:
《流吧!我的眼泪》译者:陈灼
1983年生。2003—2004年任《电脑报》编辑、记者。曾出版作品《上帝掷骰子:欧美角色扮演游戏史》,译著《托尔金与世界大战》。现在上海,任2K China游戏设计师,参与开发了《席德梅尔的文明:变革》等产品。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译者:许东华
计算机科学博士,目前在纽约从事互联网技术工作。兴趣广泛,尤酷爱科幻,曾为网上中文读者介绍许多英文科幻名篇。后应邀翻译了阿西莫夫经典名著《基地》,以及《氢墙》、《金雕传说》、《嘎嘎语之谜》等科幻佳作。
《尤比克》译者:金明
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后留校任教于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翻译研究所,所授课程以英语专业的翻译课为主。工作后陆续翻译了一些作品,比如郭建中教授主持的科幻小说翻译,之后翻译了《麦克米伦网络全书》(部分)、《闪光摄影》、《简单的力量》、《沃尔玛帝国》等。
《高城堡里的人》译者:李广荣
任教于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曾翻译出版科幻小说《侏罗纪公园》、《消失的星期天》,帮助吕叔湘先生完成哲学名著《有效思维》的翻译工作,并参加《中国语言文化背景汉英双解词典》的英译工作。
《少数派报告》译者:周昭蓉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赴美华盛顿大学学习会计,现在美国会计事务所工作。资深科幻迷。
7. 菲利普夫妇的作者简介
---- 菲利普夫妇是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人物。他们生活境遇拮据,急于谋求改变地位而不择手段。因此,也就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特点,这就是自私、冷酷、庸俗和爱慕虚荣。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表现在他们“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全过程。一开始,厌恶于勒,认为于勒是“坏蛋”、“流氓”、“无赖”,这是因为于勒年轻时“糟蹋钱”,并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后来于勒来信说“赚了点钱”,“做了大买卖”,表示不但愿赔偿哥哥的损失,而且还要发财回来与兄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这时,就赞美于勒,于勒便一跃而成为“正直的”、“有良心的”、“好心的”、“有办法的”人。可是,在船上巧遇落魄归来成为穷光蛋的于勒时,于勒再次成为被咒骂的对象:“这个贼”、“讨饭的”。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勒的态度是随着于勒的钱财的变化而变化的。
《我的叔叔于勒》,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
居伊·德·莫泊桑(1850.8.5~1893.7.6),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去世时,爱弥尔·左拉致悼词,并预言莫泊桑的作品将永垂不朽,将是“未来的学生们作为无懈可击的完美典范口口相传”的作品。
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达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法国文坛。之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师居斯塔夫·福楼拜。10年间,他完成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俊友》(《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一个女雇工的故事》、《戴丽叶春楼》、《瞎子》、《真实的故事》、《小狗皮埃罗》、《一个诺曼底佬》、《在乡下》、《一次政变》、《绳子》、《老人》、《洗礼》、《穷鬼》、《小酒桶》、《归来》、《图瓦》、等。
8. 求《菲利普迪克科幻短篇小说集》电子书免费百度云网盘下载地址
菲利普迪克科幻短篇小说集(套装共5册)-菲利普•迪克-2019更新.mobi
链接:https://pan..com/s/1ValYOoWU293Gbeedef76ZA
9. 《少数派报告菲利普·迪克短篇小说精选》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少数派报告》([美国] 菲利普·迪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少数派报告
作者:[美国] 菲利普·迪克
译者:周昭蓉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9
页数:290
内容简介:本书结集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最具代表性的九个短篇:《第二代》《冒名顶替》《规划小组》《少数派报告》《战争游戏》《 啊,当个布洛贝尔人!》《死者的话》《全面回忆》和《电子蚂蚁》。
菲利普·迪克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光怪陆离的想象在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独树一帜。他的短篇小说情节跌宕,很多故事的架构都勘称一绝。
《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命运规划局》《异形终结》《冒名顶替》等好莱坞巨制的小说原著。
作者简介:Philip K. Dick:
粉丝昵称PKD。
美国科幻文学界的传奇人物,在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独树一帜。
共出版44部长篇小说和121个短篇小说,曾获雨果奖和坎贝尔奖。
作品集中探讨何为真实以及个体身份建构。赋予科幻以复杂的文学性、心理深度以及社会警示意义 ,是美国最早一批使科幻 严肃起来的作家之一。
盛名经久不衰,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包括《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等,一再催生票房新高。
以其名字命名的菲利普•K.迪克奖是美国科幻界的主要奖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