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短篇小说
A. 李渔作品的特点以及畅销的原因有哪些
这些通俗文学作品,虽然在当时被正统文人所看不起,但由于通俗易懂,贴近市民生活,寓教于乐,适合广大观众、读者的欣赏情趣,所以,他的作品一问世,便被抢购一空。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集,更是受到读者的欢迎,成为抢手货。当时,李渔的作品因为雅俗共赏,通俗易懂,遍行于坊间,不少作品甚至还被翻译传到日本及欧洲国家。
B. 李渔是一个咩人啊
李渔(1611—1680年),原名仙侣,号天征,后改名渔,字笠翁,一字笠鸿、谪凡。
李渔祖籍在浙江兰溪下李村,生于雉皋(即今江苏如皋)。李渔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戏曲 和小说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对茶事有多方面的表现。
《明珠记·煎茶》的剧情中,三十多名宫女去皇陵祭扫,途经长乐驿。这个驿站的驿官叫王仙客,听说他的未婚妻亦在其中,便侨装打扮,化妆成煎茶女子,打探消息。王仙客坐拥茶炉煎茶,待机而行,恰逢其未婚妻要吃茶,他便趁机而得到了会面。在其中,煎茶和吃茶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茶,成了促进王仙客和其未婚妻情感的重要媒介。
李渔小说《夺锦楼》第一回“生二女连吃四家茶,娶双妻反合孤鸾命”。说的是鱼行老板钱小江与妻子边氏有两个极为标致的女儿,可是夫妻两却像仇敌一般。钱小江要把女儿许人,专断独行,边氏要招女婿,又不与丈夫通气。两从各自瞒天过海,导致两个女儿吃了四家的“茶”。“吃茶”,就是指女子受了聘礼。明代开始,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吃了“茶”,就算是定了亲。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述了不少的品茶经验。其卷四“居室部”中有“茶具”一节,专讲茶具的选择和茶的贮藏。他认为泡茶器具中阳羡砂壶最妙,但对当时人们过于宝爱紫砂壶而使之脱离了茶饮,则大不以为然。他认为:“置物 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
他对茶壶的形制与实用的关系,作过仔细的研究:
“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幽便可忧,再幽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直则保无是患矣,即有时闭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
李渔论饮茶,讲求艺术与实用的统一,他的记载和论述,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
C. 李渔的作品有哪些
李渔作有传奇《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10种,合称《笠翁十种曲》。长篇小说《国文锦》,短篇小说集《十二楼》和《无声戏》。诗文集《一家言》,编辑《芥子园画谱初集》等。
D. 李渔写过哪些小说﹖
他写过的小说有白话短篇小说《无声戏》《十二楼》,还有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
李渔生于1611年,死于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隶雉皋。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
李渔自幼聪颖,少壮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擅长古文词,旁及杂艺,尤以小说、戏曲并擅。一生著述丰富,戏曲有《笠翁十种曲》,诗文杂著合编为《笠翁一家言全集》,其中《闲情偶寄》的《词曲》《演习》等是重要的戏曲论著。
他还批阅《三国志》,倡编《芥子园画谱》,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E. 李渔的作品有哪些
李渔,生于江苏如皋,祖籍浙江兰溪。李渔自幼聪颖,擅长古文词。41岁去杭州,后移家金陵,游历四方,广交名士。公元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复移家杭州,于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李渔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他重视戏曲文学,曾说:“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李渔在金陵时,别业称芥子园,设有芥子书肆。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等编《芥子园画谱》,流传甚广。公元1651年 我国文学家 李渔41岁第一部传奇《怜香伴》顺治八年撰成。
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1672、1673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说起李渔,一开始几乎是几个男人之间的谈资,稍稍有点隐私,关于如何挑选女人、关于《金瓶梅》的版本,诸如此类,以为都是秘不示人的。可是后来发现,喜欢李渔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男人喜欢,连女人也很欣赏。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喜欢李渔,几乎出于男人的本能。因为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并且生活得很艺术的人。而且他能够把生活的经验又很艺术地写成书,这也是他高出许多风流才子的地方。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时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
李渔的戏曲论著存《闲情偶寄》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闲情偶寄》除戏曲理论外,还有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李渔在给礼部尚书龚芝麓的信中说:“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托之空言,稍舒蓄积。”可见此书足能反映他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关于李渔的戏剧创作,据他本人和同时代人郭传芳说,有“前后八种”、“内外八种”共十六种,但现在可以肯定的却只有十种。李渔写作传奇是他生平最大的“癖嗜”,自称是“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他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联系观众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词坛上一举成名,“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李渔的作品因为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故遍行于坊间,不少作品还被翻译后流入日本及欧洲国家。从1651至1668年,李渔在流寓杭州、南京等地期间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等大量剧本。他把《风筝误》等十个剧本合称《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此书一经问世,便洛阳纸贵,抢购一空,并被当时的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清朝)第一”。
《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在李渔之前戏曲创作上重“曲”轻“剧”,重填词轻宾白的风气。为了加强舞台演出效果,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他主张“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十种曲》的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这是李渔传奇最突出的地方。他说:“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 李渔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李渔居金陵期间,结交了很多文友,他们中有雅慕李渔之才者,有自己喜爱舞文弄墨而与李渔相往来者,而当地官吏结交李渔者也不在少数,但绝大部分不过故作风雅,借李渔之名以饰门面的达官贵人为多。居金陵二十年,李渔以文会友,以戏会友,与整个社会有着广泛而频繁的接触,交游面极广。他曾经为时任江宁织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撰赠过对联,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成为忘年交;与《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互赠诗词(当时蒲31岁,李61岁);在苏州百花巷、金陵芥子园内,经常可以看到李渔与他的文友、戏友一起观剧切蹉技艺。清初的吴伟业、钱谦益、龚鼎孳等“江左三大家”, 王士祺、施闰章、宋荔裳、周亮工、严灏亭、尤侗、杜濬、余怀等“海内八大家”以及“燕台七子”、“西泠十子”中的多数都与他有过交往。
李渔交友有道,深明“君子朋而不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胶如漆”等古训。他在《交友箴》中写道:“饮酒须饮醇,结交须结真。饮醇代药石,交真类松筠。”还写道:“交道戒纷纭,交情忌稠密。神交千里通,面交九嶷隔。宁寡无滥觞,宁淡无胶漆。”当时有个潘一成,和他一样也是“府痒生”,明亡以后,也不再应试。此人恣情游览,到处题咏而不署名,李渔神交已久。一次,李渔在南昌东湖酒肆中,认出他的题句,经过访问,知他是湖南东安人。1668年,李渔游桂林,特地绕道去东安访潘一成。遍寻不着,一日偶泊林树下,见一蓬门草屋,门上有副对联,李渔笑道:“此有尘外之致,定是他的住处了。”进门相见,果然是他,两人意气相投,言谈融洽,留叙二日方才依依道别。
在与他交往的、有文字记载的800余人中,上至位高权重的宰相、尚书、大学士,下至三教九流、手工艺人,遍及十七个省,二百余州县,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文化人中交友最多、结交面最广的文人。众多的朋友,使李渔能自由往来于朝野文人之间,也使他增加了不少知识,懂得了许多人情世故,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文学素材。
李渔不仅是高产多能的作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出版家。早在居杭期间,他就编辑出版过自己创作的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寓居金陵后,为了防止别人私自翻刻他的著作,成立了芥子园书铺,他的编辑出版事业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他写的大部分书都是在这里印行的。书铺同时还印行、销售他自己精心设计的各种笺帖,以及其它文化用品。
作为出版商李渔,他那灵活的经营策略与经营理念,使他能牢牢把握住商机,左右开弓,把芥子园书铺经营得红红火火。他根据读者的心理和需要,除了出版自己创作的作品,还编辑出版了大量的通俗文学作品,如被他称之为“四大奇书”的《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等;编辑出版了诸如《古今史略》、《尺牍初征》、《资治新书》、《千古奇闻》等一大批读者想看而买不到的书;由他倡编并亲自作序、女婿沈因伯搜集整理、在中国美术界影响颇广、一直被誉为中国画临摹范本的《芥子园画传(谱)》也是在芥子园印行的。由于芥子园印行的出版物工精价廉,重信誉,加之广告意识强,多年来市场销路好,受到人们的欢迎。
后来李渔迁回杭州,芥子园屡换主人,但一直保持李渔优良的经营作风,成为清代著名的百年老店之一。书以人传,店以人名,随着岁月流逝,芥子园虽数易其主,但芥子园书铺仍然在不断营运,有资料表明,直至清咸丰七年(1857)年,芥子园还刊印过《情梦柝》等小说。可以说,芥子园书铺不仅是清代为数极少的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老店,也是中国出版史上为数不多的历史悠久的“百年书铺。李渔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错记》、《补大记》及《双瑞记》等19种。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一剧。此外,有小说《无声戏》、《连城壁全集》、《十二楼》、《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
《闲情偶寄》是他主要的对自己的生活所得所闻见的事物的总结性的书。包含有对戏曲的看法,批评。从舞台的实际出发,注重戏曲的结构、中心事件的选择安排等,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还涉及到生活中的如饮食、作卧等方面的审美感受。
《李渔全集》(德)马汉茂(Helmut Martin)辑,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觉世名言十二楼》(清)李渔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十二楼》(清)李渔著 中华书局,2004年版。
《无声戏》(清)李渔著,中华书局 2004年版。
李渔和他的《墨梅图》
李渔说,稻米煮饭的香气,真让人欢喜;木槿早上开花,晚上就凋谢了,生命如此短暂,也真够凄凉的了;相传一女子怀恋心中人,泪水洒落一地,长出了“断肠花”秋海棠;一生钟爱的人,可以当药。
李渔种的石榴花开遍了三亩芥子园,这个风流的文人,为买水仙花典当了家中首饰。他说,蔬菜中长得最为奇特的,是陕西的“头发菜”,山珍海味也不如它。据此,西北生态植被“发菜”在明末清初就已是盘中佳肴。
李渔(1611-约1679)被称为中华五千年第一风流文人,原籍浙江兰溪,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能为小说,尤精谱曲,世称李十郎。字笠鸿,号湖上笠翁。曾在南京组织以姬妾为主要演员的家庭剧团,北抵燕秦,南行浙闽,在达官贵府演出自编自导的戏曲,与戏曲家吴伟业、尤侗结交。
李渔的这幅《墨梅图》,为典型的文人画,用笔潦潦,图中大片留白,十分简洁。读罢《闲情偶记》,再看《墨梅图》,感叹古人有“文采风流”四字。《闲情偶寄图说》上下二册。(清)李渔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F. <十二楼>的故事梗概
卷一,合影楼。
元朝至正年间,广东曲江县有缙绅管提举、屠观察二人。二人本是僚婿,但性情迥然不同,管提举“古板执拗”,屠观察“跌荡豪华”,故二人将一宅分为两院,中筑高墙,甚至在池水之中也立起石柱,铺上石板,砌起一座墙垣。屠家
有子名珍生,管家有女名玉娟,二人都常在家中水榭嬉游,各从水面上窥见对方容貌,心生爱慕,因而互赠诗笺,以荷叶为舟载之相互传递,订下终生。半年后,珍生将唱和诗稿汇成《合影编》,心中郁闷,相思成疾,屠观察爱子情切,因使好友路公向管提举求亲,然而为管所拒。恰好路公有女锦云,才貌相佳,屠公因而与路公订下亲事。不料珍生得知此事,病势更重,要求父亲退婚,屠观察只好对路公实言;路公告诉女儿后,锦云亦怨恨而病,路公左右为难,遂心生一计,向管公伪称珍生是自己的儿子,请求玉娟为媳,又言己之女儿已许配于屠公之子,两对新人择日同时完婚。至婚礼之日,管提举方明白新郎实为珍生一人,亦恍然大悟,与屠观察尽释前嫌,和好如初,自此水面上的墙壁被推倒,将两个水阁作为洞房,题曰“合影楼”。
作者在此篇小说中虽未出才子佳人的窠臼,然而其情节曲折
卷二,夺锦楼
明代正德初年,武昌有一鱼行经纪钱小江,妻边氏生双胞胎二女,钱与其妻均丑陋,而二女却相貌美丽。又小江性情倔强,边氏生性泼悍,故二人不和。为女儿择婿时亦各自行事,不使对方得知,结果二女竟许得四家亲事,因此纠纷四
起,争执不下,讼至官府。本府刑尊代理此案,见四家子皆丑陋不堪,难以班配二女,遂怒斥小江、边氏视儿女终身为儿戏,判定四家均不许婚。此时恰逢山间百姓送来一对活鹿,刑尊遂下命以活鹿及二淑女为锦标,举考生童,已婚之人以鹿为标,未婚之人以女为标,又使边氏领二女暂住考场空楼之上,悬匾作“夺锦楼”。发榜后,得二女者为郎志远及袁士骏二人,后又知郎之文卷乃袁士骏代作,刑尊遂将二女皆许配于袁。
卷三,三与楼
明嘉靖年间,四川成都府成都县有富翁名唐玉川,为人悭吝之至,不营宫室,只置田产。其子却不肯安于俭朴,图谋人家楼房。唐玉川邻家有高士名虞灏,字素臣,平生不喜功名,唯好读书及园林,毕一生所蓄,营造园亭,乃至负债累累,不得不卖自己的房屋。唐玉川以近水楼台,贱价购得。然而素臣独不售自住高楼,此楼有三层,下层是会客之所,题为“与人为徒”,中层是读书临帖之所,题为“与古为徒”,上层是静修之所,题为“与天为徒”。总额题为“三与楼”。唐玉川仍图谋此楼,并逼迫素臣售楼,素臣不为所动。有好友欲为素臣代出赎园之费,素臣婉拒之,六十岁时,素臣得一子,宾客贺者盈门,素臣为置酒席,钱财
亏空,终于出售此楼,友人劝其莫遂唐家心愿,素臣以为自己已年老,不久人世,将来妻子孤单,唯免受唐家欺凌,不如早绝此患。友人遂设计埋二十锭元宝于楼下。素臣死后,其子嗣臣进京考中进士,升授掌科之职,荣归故里。而唐家被人告发窝藏盗金,县官从楼下挖出二十锭元宝,以此为赃证,遂断园亭还给虞家。而后方知埋金栽赃实为素臣友人之计。
卷四,夏宜楼
元朝至正年间,浙江金华县有乡绅詹笔峰,女娴娴,美貌端庄,居于夏宜楼上,教家人之女读书写字,从不轻易下楼。本地旧家子弟瞿佶有心寻觅绝色美女为妻,偶然购得西洋望远镜,遂于高山寺宝塔上登高远望,遍见郡中佳丽,然皆
不称己心。有一日,瞿佶望见詹家诸女仆入荷池洗澡,娴娴出而斥之,始得见娴娴芳容,遂心生爱慕,托人说媒,又拜在詹公门下。詹公不肯招白衣女婿,命其考取功名之后再提亲事。娴娴闻得此事后因愁成疾,又为瞿佶之千里镜所见,遣媒婆向小姐再三致意,问寒问暖,并自称有神眼,可见远近之事。后小姐作诗,四句未尽而搁笔,佶以望远镜见之后,乃续后文,寄示小姐,小姐惊而疑其为神人,瞿佶入京会试,中二甲而还,但同榜有三人皆来詹府求亲。娴娴伪托亡母入梦,言瞿姓者为佳婿,詹公将信将疑,于神位前祷祝求应,所写疏文又为瞿佶在望远镜中所见,乃转告于娴娴,娴娴又伪称亡母入梦,背出疏文,其父心意始动,遂使二人成婚。婚后瞿佶方以实情相告。
◇卷五 归正楼
明朝永乐年间,广东肇庆府高安县有一神奇大盗,名贝去戎,人称“搅世的魔王”。以各种方法骗人钱财,积蓄颇丰,但性情豪奢,挥霍大方。一日忽起善念,为妓女苏一娘赎身,并使其出家为尼,为买大宅,建起一庵,使其在内修行,法名莲净。宅中有楼,旧匾上题:“归止楼”,不料燕子衔泥,在“止”上添了一横,成为“归正楼”。盗疑为神明示意,乃改邪归正,出家为道,以“归正”为名,又思修殿堂,乃设诡计募得数千金,建起大殿,自此一尼一道共同修炼,终成正果。
◇卷六 萃雅楼
明代嘉靖年间,京师金仲雨、刘敏叔与少年朋友扬州人权汝修合开一家古董铺,名萃雅楼。权汝修美貌如同妇人,与金、刘二人私■,合为龙阳。严世蕃闻权汝修之名,欲召入府中,然为权所拒,严乃勾通太监沙玉成,设计引权至,阉
为宫人。沙太监死后,权乃为严所有,权汝修至严府后,出入其庭,将观察到的严氏恶行都记于经摺之上。后严世蕃被劾,权以所记进奏皇帝,世宗皇帝见后震怒,处世蕃极刑。权汝修至法场痛斥严世蕃,并取其头颅为溺器以报宿怨。
◇卷七 拂云楼
宋朝元�年间,有一青年秀才裴远,幸与韦氏有婚约,后因裴父贪图本郡富家封氏嫁妆,遂悔弃前约,与封氏定亲。然封氏丑陋不堪,还好为艳妆丽服,卖弄风骚,裴远甚不称意。一日裴远游于西湖,雨中巧遇韦氏及婢女能红,二人均
艳丽无比,心中懊恼万分。封氏亦同游湖上,遇大雨而露丑态,归家后郁闷而死。裴远乃又求亲于韦家,韦父以其反复无常,严辞拒绝。裴远又求女工俞阿妈转达韦小姐,韦小姐亦坚拒之。裴远乃退而求其次,欲娶能红,能红于拂云楼上见裴远丰神俊貌,亦心有所属,遂设计使韦家回心转意,同意了裴远与韦小姐之婚事,己亦为侧室。
◇卷八 十卺楼
明朝永乐年间,温州府永嘉县有郭酒痴能扶乩判吉凶。秀才姚戬新婚,起一楼,郭题其匾曰“十卺楼”,不解为何意。及新妇过门,方知其虽容貌甚美,却是石女。于是换娶其妹,貌极丑,且有夜遗之疾,又换娶其姊,貌虽佳,却已有
身孕,秀才怒而休之。此后不断继娶,共九次,非新婚即亡,就是因故退亲,秀才不胜寂寞,三年后,母舅为其又从杭城觅得一女,过门后方知便是第一次成婚之石女。数夕之后,妇因情急,下体生疮,人道竟为之而通,遂夫妻好合,自此方验“十卺”之谶。
◇卷九 鹤归楼
宋朝政和年间,徽宗皇帝下诏求贤,汴京城内有旧家子弟段玉初、郁子昌二人皆中金榜。官尚宝家有女围珠,侄女绕翠,本为徽宗选妃,因围事危急,无暇纳妃,乃使二女嫁与段、郁二人,郁得围珠,段得绕翠。徽宗知二女为此二人所
得,心中忿恨,乃借故命二人赴金交纳岁币。郁子昌风流多情,对妻子眷恋不舍;段玉初则冷言决绝,让妻子再嫁为好,并题所居之楼为“鹤归楼”,以示不能生还。至金国后,二人均被扣押,段玉初随遇而安,而郁子昌思念娇妻,须发尽白。八年后,二人被放还,至家后始知,郁妻已思夫成疾,憔悴而死,而段妻犹貌丰色丽,然怨气未消。段玉初始言其前,所以为绝情之故,并以八年中所寄书信中之诗为证,顺读之似为休绝之词,逆读之则是温存慰藉之语,妻乃恍然大悟,二人重拜华堂,和好如初。
◇卷十 奉先楼
明朝末年,南京池州府东流县有一舒秀才,七代单传,娶妻后直至三十岁方得一子。时兵荒马乱,舒秀才会族人于家祠奉先楼,劝娘子立意存孤,勿拘小节。半月后,乱兵至东流,秀才弃家逃亡,妻为兵所奸污,然忍辱偷生,抚养其子得成。鼎革后,妻子为一将军所有,秀才流亡至湖湘间,为兵所执,为纤夫。恰与其妻相逢。其妻以铁索系其颈,将军来后,见铁索,乃知无他,故以其子交付舒秀才,秀才去后,其妻自缢,为将军所救,为其节所感,乃命其一家团圆。
◇卷十一 生我楼
宋朝末年,湖广勋阳府竹山县有财主尹小楼,娶妻庞氏,因起楼时生子,故以楼生为子名。子独卵。幼时外出失踪。小楼欲立子嗣,又恐为人所骗,乃自书卖身文告于背后草标上,云有人以文事之者则属之。至松江府华亭县时后生姚继
如约买之,执子礼甚恭。时元兵南下,父子乃归家乡。行至汉口时,姚继往寻已聘之妻曹玉宇,不料女子皆为土贼所劫卖,姚继被迫买得一母,又得其指点,买得一佳人,恰为曹玉宇。及归,得遇小楼,方知所买老妪即其妻庞氏,而其后又得知姚继即小楼失落的儿子。
◇卷十二 闻过楼
明朝嘉靖年间,直隶常州府宜兴县段太史有中表曰顾呆叟,为人恬淡寡营,因场屋不利,绝意功名,与朋友相交时直言不讳,为太史及乡宦所重。呆叟为图清静,避居乡间。太史念之甚切,题己楼名“闻过”,以示向慕。新到县官礼贤
下士,乃与众人谋请呆叟出山,始以其为椽吏,呆叟以巨金得免,又遣人伪为盗贼,劫其家财,呆叟仍穷守其家,最后诬其与盗贼相通,拘其入城,呆叟方无奈进城,而段太史等人已在城边构新居一处,延请其入住,并言诡计“恶劝”始末,呆叟为众人盛情所感动,乃迁入新居,从此众人皆得闻过。
G. 李渔在杭州写了哪些作品
李渔以勤奋的创作能力,在数年之间,就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6部传奇,以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H. 清代李渔的《十二楼》为什么被禁
所涉及的有很多追求自由恋爱,女子思春,男女调情,越墙私奔,月下私会,独占花魁,骗财骗色,神妖鬼怪等内容,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思想观念有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秩序,冲击了封建传统伦理道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十二楼》,清代著名孤本白话短篇小说集,又名《觉世明言》《觉世名言十二楼》(清.李渔光绪聚德堂藏本),共十二卷,每卷写一故事,因为每个故事里都有一座楼阁,人物命运和情节展开往往与楼有关,故全书命名为“十二楼”,由此可看出李渔做小说之匠心。
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格调轻松快乐。他的作品往往不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境界,但每一篇都清新风趣,惹人喜爱。
十二个故事,绝大多数出身于李渔自己的构思,而不是引用别人素材。作品都主题鲜明,线索明晰,中心人物贯穿始终,在叙述过程中决不横生枝蔓。情节设计新颖奇特,尽量曲折出奇,悬念丛书,出人意表,但衔接上自然合理,不留破绽。而结局又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十二楼”其名源于《史记》。《史记·封掸书》:“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汉书·郊祀志下》:“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应邵注:“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常居。”比+喻仙境。十二楼分别为:合影楼,夺锦楼,三与楼,夏宜楼,归正楼,萃雅楼,拂云楼,十卺楼,鹤归楼,奉先楼,生我楼,闻过楼。
《觉世名言》包括《觉世名言连城璧》和《觉世名言十二楼》。《觉世名言连城璧》正集收入短篇白话小说12篇,每篇一集;外编收入短篇白话小说6篇,每篇一卷;共收入短篇白话小说18篇,每篇叙写一个故事。《觉世名言连城璧》之前有《无声戏》和《无声戏合集》,比较二者,内容与《边城璧》相同,只是回目有异。均有“觉世稗官编次,睡乡祭酒批评”字样。孙楷第先生认为《无声戏》易名为《连城璧》即是《无声戏合集》的后身。胡士莹先生在《话本小说概论》中也明确认为此种说法去事实不远。
I. 李渔的作品有哪些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肉pu团》、《觉世名言十二楼》、《连城壁》(三者合集《无声戏》)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李渔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错记》、《补大记》及《双瑞记》等19种。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一剧。此外,有小说《无声戏》、《连城壁全集》、《十二楼》、《合锦回文传》等。J. 明清时期的短篇小说的代表有
明清时期的短篇小说的代表有: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初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乐小舍拚生觅偶》、《玉堂春落难逢夫》等。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记载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