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言短篇小说戴逸
A.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八回中有描述,小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整个都是艺术加工,比如第一次先见到农夫,唱孔明写的歌,回来又见到崔州平.给孔明的出现加上了一层神秘感.第二次去又见到石广元和孟公威,表现孔明交友圈子的不俗,又碰到黄承彦.都是为了给大家一个概念,孔明决非凡人.并且表现出刘备的仁,礼贤下士.
三国志里只有一句:凡三往,乃见.
1、三顾茅庐是史实,见于诸葛亮《出师表》,但具体情节志书没有详细记载,小说当然要描写得生动活泼一些
2、“隆中对策”在三国演义中与三国志中的区别
一、三国志中比三国演义中多五句
第一句: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第二:则名微而众寡
第三:以弱为强者
第四:贤能为之用
第五:张鲁在北
二、志比演义少两句
即:“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三、演义中有10余处多字、少字,有的因错一字而意思相反,如“而其主不能守”错为“非其主不能守”。
参考资料:《诸葛亮大传》戴逸
B. 乾隆帝及其时代简明清史戴逸自选g代表作出于谁
戴逸。
《戴逸自选集》是2007年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戴逸。
《戴逸自选集》收录治史数十年,尤长于清史、近现代史的戴逸教授所选专题论文……等历史杂文、书评书。
C. 如何评价范文澜作为近代史学泰斗,你怎么看呢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过:对我影响很大的一部书不是文学作品,而是一部历史作品 ,这就是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在当今的学术界,钱穆的《国史大纲》颇受欢迎,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则被一些学者视为“战时史学”的代表而备受冷遇。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范文澜的史学在今天到底过时了没有?
钱穆代表的是精英史学观,范文澜代表的是人民史学观。
范文澜认为,自周秦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看作一部以农民为主角的历史,看作一部“农民反对地主斗争史”。
正好相反,钱穆则认为农民起义,不但没有推动中国历史前进,反而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汉末黄巾,乃至黄巢张献忠李自成,全是混乱破坏,只见倒退,无上进”,更不要说太平天国了。
范文澜与钱穆的史学观点成了两个极端的对立,范文澜以农民为历史动力,钱穆以士大夫为历史动力,各有偏颇。历史的主体不能说单纯是那一方面来创造的,钱穆是儒学史观,眼里只有精英;范文澜是人民史学,抛弃传统的帝王家史,对过去是一个批判。但是把农民提到一个过度的高度,过于美化拔高。
D. 戴逸的人物评价
戴逸教授现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当代少有的兼通清代前后期历史的清史大家,无论是以其个人学术成果开拓重要研究领域,还是以其声望与影响推动中国清代历史研究的发展,他都卓有建树。(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遴选委员会)
戴逸先生和张卓元先生心怀祖国,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不追风,不赶潮,独立思考,令人敬佩,令人感动;(国务院副总理 马 凯)
戴逸老师的学术成就得益于两个字,一曰精一曰通,精是说他有非常结实的文史底子,阐发见识有厚度,青年时代就得到诸位史学前辈的赏识不是偶然的。通是说他学识广博,不狭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前所长 罗明教授)
戴逸的独特之处在于两个方面的贯通,一是纵向的前后通,按史学界通行的划分,清史以1840年为界划归两端,之前为古代史,之后为近代史,以往是两批人分头搞,戴老师则前后都搞。二是从横向左右通,他编撰《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把清史放到世界背景下思考、讨论,学术视野开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前任总编辑 王俊义)
E. 历史学家戴逸的夫人是谁
范凤驰。戴逸,96岁,我国清史研究的领衔人物,在清史、中国近现代史方面成就卓著。 戴逸与夫人的名字都取自沧州 范凤驰介绍,原沧州财经学校党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