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阅读节奏
A. 短篇故事怎样写出一个精彩的结尾
一、语言方面
通常按照如上所述的情节而言,短篇小说的可以分为四种。
1.依顺前面情节的发展作适当的收束:
即前文的情节已经很详尽,最后则直接总结或者点明结局。这种写法就如童话中
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一般朴实。而对于短篇小说,则一定要要求简明而精炼。如果结尾篇幅过长,会使整篇小说读起来行文拖沓,减少其艺术感染力。
2.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效果:
就像我们都曾经在阅读题里分析省略号的作用一样,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意味深长的技巧融入在小说之中。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恰当的省略。但这并不代表着一定要用省略号,总体来说应该是达到故事情节无声的延续,即:开放式的结尾。将读者的想象力调动起来可以使读者对阅读的参与度最大化。但同时,这种写法会导致作者的文风文笔层次高下立现:这种结局展现的是作者对意境的营造能力,笔法节奏的凝实与掌握度,阅读的功底及审美能力。在此处长篇大论的赘述和无关描写反而是画蛇添足,会使结尾成为整篇小说的败笔。
3.结尾即是小说的高潮:
如欧亨利的小说一样,将事件的主要冲突放在结尾能使作者本人在前面有充分的空间埋下足够多的伏笔。动人心魄的情节来结尾也会加强人的震撼感,从而从另一层面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但这种方式对篇幅的限制也非常苛刻,要求作者将矛盾激化的点把握得精准而巧妙。哪怕仅仅占了1/3的篇幅,把高潮放在结尾也会使读者感觉此篇小说详略不均,难以达意。
4.故事的循环:
结束便是开始。这种写法分三种,一种如同星新一的《喂,出来》一样,是与本文的开头联系起来,回环往复;还有一种是联系另一故事的开头,简而言之就是续集;第三种就是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他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他讲的是:……
第一种写法是非常考验作者对全文的把控与大局观,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布局,从而使整篇故事环环相扣,因果相连。第二种则比较简单,无须多言。第三种则在许多段子里频繁出现,在此也不多说。总而言之,这种写法会给人一种故事是不会完的,这也是我最近在练习的一种写作方式。
我们现在再来从表达的 方式 来谈。
1.议论:
结尾处的议论有两种,一是作者视角的主观议论,一是人物视角的议论。作者口吻的议论在读者的思考与作者本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反而会打破文章的平衡,所以一般不推荐。而人物视角的议论所需要留意的是逻辑性:即此事发表议论的人物所说的话与他在小说中的形象是否匹配。假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最后议论人物的语气不相符,或者是人物在作品中所了解的真相与他所表达的真相不相符,会使整个作品失去真实性,让作品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2.抒情:
抒情重要的是抒发该抒发的情感,不要无病呻吟。关于抒情要靠作者自身的情感感知力和阅读量来把握抒情的程度,在此也不便赘述。短篇小说的抒情,更要一语中的!
3.描写:
从小学开始老师就一直在强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也一直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关于描写,最重要的是删去过分的描写。有时宕开一笔的环境描写是画龙点睛,有时过分却又偏离重点,影响阅读感受。所以对于度的把握也十分重要。再谈谈对话——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对对话拥有直观感受,然而在写作中却会由于种种原因改变了自己的写作方式。有时候在自己写出来的作品中会发现语言生硬,仔细想来大多都是对话的方式和语气与生活中有很大差异。所以作者本人必须能够有结合生活与文字的能力,尽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而小说结尾的描写,多以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为主,其他的在此也进行省略,不再长篇大论地发表看法。
------
文章的删减与改动是每个作者在写作完毕后必经的内容,所删减改动的不仅是错别字。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写的很好的地方可能反而会影响整个作品的节奏与风格,这个时候需要狠心将你很满意的这部分删掉,来保持全文的美感。对于删减,所有的作家都必须要有删掉全文重新写作的勇气,这才能够保证写出来的文章不会让人有拼凑感和突兀感。
---
二、情节方面
------
情节主要是个人构思无法改变,但是仍要铭记的是精炼性和删繁从简。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答主都提到了欧亨利,他的作品的确很有特色和借鉴意义。但近来世界文学趋势是写实,即:以平淡见真实。所以欧亨利式的写法固然好,但在自己的运用不成熟之前最好不要滥用,或刻意矫揉造作地模仿,直到下来多多练习到任用自如为止。不然反而会将好的故事写出了不三不四的段子意味,毁了情节和节奏。写作重要的是如何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就如同作者本人亲历这种结局时候,不要让结局与情感风格不统一——就像是一片小清新氛围中的悲情结尾,男主和女主突然脏话互掐,也会失了美感的。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1002092/answer/124477505
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B. 超短篇的小小说
文/呱呱鸟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人能够集中阅读的时间越来越短,进入了所谓的快餐文化时代。小小说以前也称之为微型小说,越来越得到了广大青年网友的欢迎,用时不多,等车,坐车,饭前,课后都可以浏览一下,在微信中转发也很方便。
长篇小说一般都在十万字以上,中篇小说三万字以上,短篇小说大概也得一万字。 这就是说,您如果不写个万八千的,怎么能说您是创作呢,是不能冠之以小说的名头的。写作江湖不以长短论英雄,君不见现在想写点长篇的大咖都得将文章剁碎了,以连载的形式发表。
小小说,也叫微型短篇小说,一般控制在3000字以内,几百字也行,平均在一到两千字之间。 关键是要把事情说清楚,同时给予读者启发,在这样的条件下就没有必要穿靴戴帽,起头可以单刀直入,叙述过程不必过多修饰,文学用词也无需繁花似锦,对于没有受过中文系专业训练的同学来说太好了,理工学生也可以做个写作梦。
《小小说是什么》一文中谈到, 小小说是应该具备小说的一般组成元素,其可以具备散文的成分,也可以具备更多诗的成分,或者说小小说是短篇小说和诗词杂交出来的一个新品种。它没有恢宏,抒情不充分,音乐性没有,用散文手法写出来的东西比叙事诗更空灵,比抒情诗更具情节性。
小小说的关键是在结尾, 前面用不多的文字,铺垫出来的背景和脉络发展过程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是普通文章的总结拔高,而是要在结尾部分进行情节反转和迅速升华,情理之中,情形之外。让吃快餐的朋友们可以回味一番,虽然文章短了一些,但是得到的启迪不比长篇的差,叫好,叫绝,意犹未尽,点到为止。
写小小说不容易,和摄影师一样,需要独特的视角,高超的技艺,从一个侧面、一个瞬间之中,捕捉到生活的真谛。 要做到写的短、说的清,巧妙新颖,切入的角度小,布局编辑能力强,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压缩,以说清楚为目的,出奇制胜地反转结尾,让人拍案叫绝。也可以借助童话、寓言、科幻等写作的手法,使用非现实的题材,或非现实的笔法,调侃出现实生活中的独特感觉,这样的文章清新脱俗,别有味道,好看。
几十个字的超级微型特别小的说说,不是一般人所能为,有点警句的味道了。 省略了嗯多文字,直接把骨髓抽出来了,白森森的触目惊心。看完之后,晚上是要做梦的,比如,弗里蒂克·布朗写的超微小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全篇只有25字,你得读好几遍,不停地琢磨内在的含义,还得帮他把时间、地点、人物、之前的故事情节给补上,这些都让读者充满各自的相象,有点惊悚,也可以是科幻展现。
制造矛盾,解开悬念,不刻意拉大篇幅,不搞无病呻吟的风花雪月,短小够用就是好。 这里涉及的人物少、故事情节也简单,只需截取具有特殊意义的片断进行切入,对某个场景进行横断面精准扫描,不玩艺术处理技巧,对情节不做精雕细刻。集中精力描绘人物、深化主题,节奏变化紧凑,构思结构精巧,达到小中见大的惊人效果。
如果分不清题材种类,也可以写模糊小说。 不要太在意文体的种类,把想表达的意思写出来,出来了就舒服了,然后爱怎么归类就怎么归,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写小不是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以微知著,以近知远,人物少并且情节简单,但艺术境界不一定低,一根针扎破天,还是要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地吸取各种艺术体裁的表现形式,模糊处理题材、种类等各种条条框框,创新成就写作的未来。
中国古代就有《山海经》、《世说新语》、《笑林》等大量短小精悍的小小说。 这是历史的文化瑰宝,但是可能是由于写的比较短,没有过足瘾,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大家更能记住的是长篇的名著,长篇幅的也可以编成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把小小说改编成一个电视连续剧就会比较累,这得新创作多少新的故事情节,这稿费怎么算呢。
小小说自带闪光灯,是非常有个性的文学作品。 大家喜闻乐读,其精髓的故事梗要也方便聊天、便于在饭桌上传播。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弘扬真善美,揭露假大空,阅读起来省时省力,但写起来可费劲了,呕心沥血地琢磨很长时间,语不惊人死不休,写不出来的时候,得用脑袋不停地撞墙,撞倒南墙才能豁然开朗,脑撞出洞来才能大开。
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 要从日常繁琐的乱七八糟事情中摆脱出来,用写字的方式平静自己的内心,如果时间不够用,写小小说就是方法之一,用巧妙的思路编造集合人世的百态图。跳出凡世间,就可以从上帝的视角观察这些曾经令你烦恼的乱事情。
平时没事的时候就构思,形成逻辑树图之后就可以动笔,写出多长就是它了,也许一不小心拉出来一个长篇呢,一切皆有可能。
C. 如何控制小说的节奏
节奏,主要是调整观众情绪和兴奋点,避免其过于情绪紧张或审美疲劳导致的厌烦
就像电影也有节奏,比如说情节过于密集观众会累,所以重大的叙事情节或剧情爆点之后,要舒缓一下看看风景,接下来下一波剧情,这样的安排就是节奏,目的是为舒缓观众紧张的心情和注意力
网文也是一样,主角固然去一路开挂,但也不能变成街机那样,一出场N多敌人上来打,打完算总分下一关,那样就称不上小说了,所以需要安排几个敌人来挑衅主角打脸反踩,平缓一段,再来几个敌人打脸反踩,平缓一段,再来个BOSS挑衅,诸如此类,目的也是为读者不要太累,情绪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以便读者可以较好地接受以后的剧情安排
至于如何把握网文节奏,作者和作者看法不同。
有些作者喜欢铺垫甚至描写一些心态来反衬场景,剧情爆点数量无形中就少了但描写更为详细。
也有些作者喜欢重点描绘突出爽点,铺垫和描写都非常简化,甚至打斗也简化但这样可以同样字数多写一些剧情的爆点和爽点,所以这个也是看个人风格。
读者口味也不一样,有些读者说喜欢看那些描写打斗和法术以及场景宏大的部分,也有读者说一看打斗根本不看过程直接看结果,看书只看爽点其他忽略的,这些都不一样所以也没有一致答案。
如何把握节奏,还是好好摸索,好好学习吧,节奏感是摸索出来的,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奏。
D. 小说叙事节奏舒缓急促的区别
1、急促处是高潮部分,比如惊悚、反转、恐怖、性爱、以及对谜题的解答。
2、叙述节奏一味的舒缓当然令人生厌,会失去很多读者和忠实粉丝。
E. 短篇小说之所以短:一本全方位的小说指导书
相信很多人看过《故事会》,里面的故事大多篇幅短,3000字左右,故事内容脑洞大,后劲强。在80年代,《故事会》成为出圈最早的国民杂志,一期能卖到700多万册。在2020年,很多纸刊消失了,《故事会》每期仍有几十万册发行量。
短篇小说和短故事有着相同的特点: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结构精巧。小说作者选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
而长篇小说容量最大,最广阔,篇幅也比较长,结构复杂,一般通过比较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来表现社会生活,如《红楼梦》。
相比动辄几十上百万字的长篇,显然短篇更受人欢迎,相信读过《故事会》的人一定比完整读过一本《红楼梦》的人多。
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往往自洽无隙、微妙隽永、无法增删,看完让人印象深刻,充满回味。这样的小说怎么写?怎么安排结构,在尽量短的篇幅内用语言打动读者?读完这本书《短篇小说之所以短: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的区别是什么?解决这个核心问题,你才能学会写作!》,或许能窥探短篇小说写作的全部秘密。
《短篇小说之所以短》是由英国作家凡妮莎.格比和伊丽莎白.贝恩斯共同编著的短篇小说写作指导书。她们两人也是英国有名的作家和写作导师,书中集合了英美当代26位新锐作家、创意写作教师的创作精髓,围绕短篇小说的标题、开头、结构形式、语言、情节等方面谈了各自的写作技巧和经验。从多元视角聚焦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为我们拆解短篇小说、微小说、短故事的所有文学元素和创作方法。
一、关于微小说写作的黄金法则
在《短篇小说之所以短》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微小说的写作。微小说通常不超过500字,有的甚至只有100字。这种超短小说语言精确、高效、经济,顺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大卫.克里特在书中用例子详细介绍了写微小说的黄金法则:
第一条:不要用太多的人物。
当小说很短时,通常没有时间去描述人物,一个没有什么特殊作用的名字当然更没必要出现。很多微小说会用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另外两个角色通常是他或她,或者代称,而不需要起名字。
第二条:从中间开始。
在微小说中没有时间设置场景塑造角色,通常开头一两句话就包含了很多信息,从故事中间开始,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
第三条:确保结局不是结尾。
文章结束了,故事还没有结束,读者还有想象的空间。书中写道:在微小说中,有一种危险是,在小说情节上着墨过多—当情节讲完,小说也结束了,读者停止了阅读,也停止了思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克里特把结局放在了小说的中间,让读者随着文本的铺开和书中人物一起思考当时状况,
微小说结尾常常戛然而止,而且常常伴随逆向反转,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
第四条:让标题发挥最大作用。
看多了微小说会发现它的标题都很短,像蒲松龄的《狼》、莫泊桑的《羊脂球》,标题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晴的作用。
第五条:小说的最后一行要像铃声一样响起来。结尾往往将读者带到一个新地方,读者可以继续思考小说中的想法,思考它们表达的主题。微小说要避免故事内容过于复杂丰富,向文中注入了太多的情感。
第六条:微小说不是一次写成的,可以往长写,往短缩。
二、那如何写微小说,怎么执行?
微小说惜字如金,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练。它所有的标点、空格、分段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且能将读者带入它的世界。
作家塔尼亚.赫什曼给出了两种写微小说的方法:
第一种,把一个长故事缩短。
当我们试着把一篇长文缩短,会发现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不必要的,有些字句去掉了文章还能保持原来的意思,而且引人回味想象。其实很多短故事,微小说中都会留白。
第二种,设立目标,直接写一篇短小说。
设定一个时间,比如半小时,一定完成一篇微小说。可以从别的短故事或书中找灵感,给自己一点提示。
三、这本书每一个主题后都有相应的训练方法。
《短篇小说之所以短》集合了二十多位畅销作家的创作经验谈,包括写作中遇到各种问题怎么办。每一个主题后都有相应的参考书目,相应的练习题。比如给一篇短文取标题,将一段文字精简到一半。但没有导师领着,这样的练习感觉难。
写在最后
写小说不是传道,而是要真实地反映生活,不论以哪种方式呈现,最终都是为了反映生活本质。比如莫泊桑,契诃夫,其小说都是以谐谑的话语讽刺资本主义的黑暗与腐朽,还有人们那些趋炎附势与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真实才是作品的生命力。
从这本书中,我看懂了在我眼里一直是个谜的微小说。对于爱看小说,想写小说的朋友们来说这都是本不错的案头书。
F. 小说课|毕飞宇读小说和写小说的20条技巧
学习写作说到底就是学习阅读。你读明白了,自然就写出来了。
——毕飞宇
毕飞宇的《小说课》有八章内容,每章以1~2篇经典短篇小说为例,讲解小说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语言浅显幽默,分析深入浅出,对于提高故事读写水平很有助益。
书中关于读小说和写小说的20条技巧,整理如下:
小说是公器:读小说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于激励想象、激励认知。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家的福。
好的读者:一只眼看全局,一只眼盯局部,既能看到小说内部的大,也能看到小说内部的小。
小说的基本面:无论阅读什么样的小说,都要找到小说的叙事时间和小说的叙事空间。
小说的节奏:该上扬的时候,你要有能力扬上去。到了往下摁的时候,你要有能力摁到底、摁得住。正所谓”犹如看苍山绵延,犹如听波涛汹涌“。例如《促织》的节奏:低谷——反弹——最高峰——冰窟窿——海狗——反弹。
小说的抒情:小说不像诗歌、散文,小说不抒情,有时反而控制感情,小说不宜”抒发“,只宜”传递“。正如张爱玲所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小说的逻辑:处处体现生活的必然性,合目的,合规律——这是审美的心理机制。林冲的落草之路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偶然的。
小说的反逻辑:不按照生活的逻辑发展小说,用“不写之写”给读者制造“飞白”——这是审美的心理距离。例如曹雪芹笔下,最起码有两个王熙凤,一个是面对着秦可卿的王熙凤,一个是背对着秦可卿的王熙凤。
小说的结构:非故事类小说更适合点面结构,运用“先整体后局部”的完形心理学原理,让读者自己补白言外之意。
小说的人物:碰到难写的人物,比如诗人,可以使用铺垫手法,也就是修楼梯,而且铺垫要非常简洁,防止小说臃肿。
小说的人物:塑造人物,一半在叙事层面,一半在辅助层面,即钩沉、前史。如杨二嫂年轻时的绰号是“豆腐西施”,后来是“圆规”,绰号的变化体现了性格发育。人物塑造的还有个前提是,你必须有能力写出与他(她)的身份向匹配的劳动。如苔丝的形象伴随着她的劳动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了。
小说的对话:描写和叙述是作家之权,而对话则是作家很难把控的,对话呈现的是人物的性格,而不是作家个人的语言风格。
海明威式对话:简洁,能省则省,一句顶万句。凹进去,不解释。有力量,有压迫感。只描写,不叙事。像电影语言。
李商隐之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李商隐之痛”,憋在心里头说不出口:我痛苦啊,到现在都当不上宰相。李商隐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
短篇小说的篇幅是合围而成的家庭小围墙,讲究“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出墙”,讲究“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内容大于形式叫悲壮,内容等于形式叫优美,形式大于内容叫喜剧。越亏空、越夸张,喜剧效果就越浓。
小说家喜欢两件事:一是理直而气不壮;二是理不直而气壮。这里头都是命运。
悲剧是无法回避,有必然性。别林斯基说:”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古希腊人称悲剧为”命运悲剧“,因为是”看不见的手“,而不是人类自身导致的悲剧。
审美的心理距离:西方讲“物——物”的距离,也就是“实——实”的距离。东方讲“物——意”的距离,即“实——虚”的距离。如国画中的飞白。文已尽而意有余。
好作家有一种天赋叫直觉,就是他知道该怎么写。毕飞宇说,我个人之所以如此热爱写作,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体验直觉。它是一种生理快感。
学习写作说到底就是学习阅读。你读明白了,自然就写出来了。
G. 阅读短篇小说的教学思路
阅读短篇小说是个主动的过程。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做到这一点。
提问,想象,预测,联想,思考
在上阅读指导课的时候,可以用到这些做参考。这些是主动阅读技巧,读小说,读其他任何文字的东西,可以跳开文字本身,和作者给圈定的意义背后,你是否有尝试去思考过?
预测,在现在的课文里也有提到,说明这种教读法可以尝试,到语文学习有不仅仅是掌握方法就是全部,这些是走向,我手写我心等语文实践能力,由此直接促进实践活动,还有是由语识(我的理解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等。
教方法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
还有一句话,王老师说的好,研习过去的课,目的是为了未来的课。
老师课堂上的让学生不知所措,其实也没关系,因为有所获,才是最后要达到的目的,一定要记住,不要要求完美,是对自我,学生以及课堂的最大尊重。
今天因为下雨,练习了四张毛笔字。不为了写得多好,拿得出手,只为用这样简单的方式,去让自己坚持做一件事情,不求目的,在意过程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