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世界短篇小说集王鲁彦

世界短篇小说集王鲁彦

发布时间: 2023-01-08 13:27:36

① 王鲁彦《雪》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王鲁彦赞美了上海的雪滋润美艳、绚丽有趣,富有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温馨的怀念,也表达了实现现实的美才是最宝贵的观点。

王鲁彦先写福建的雪令人索然,然后写上海的雪美丽,是作者三年来相思着而不能见到的雪花。作者使用对比的手法,从形、声、色、味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了上海雪花的美丽、轻灵,表达了作者对于上海雪花的欣喜之情,同时表达了突现现实的美才是最宝贵的观点。

鲁迅《雪》与王鲁彦《雪》的对比:

鲁迅笔下的雪雪特质之一是孤独,北方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了雨的精魂,凝聚有坚强内核的惊魂。王鲁彦笔下的的雪蕴蓄着生机,有作者的对故乡记忆和温馨的怀念,滋润美艳,绚丽有趣,富有生命力。

(1)世界短篇小说集王鲁彦扩展阅读:

王鲁彦(1901年—1944年),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乡土小说家。2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大受裨益,开始创作时遂用笔名“鲁彦”以表达对鲁迅的仰慕之情。

王鲁彦的小说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等,30年代写有长篇小说《野火》(《愤怒的乡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顶下》、《河边》、《伤兵旅馆》和《我们的喇叭》等。

② 王鲁彦《父亲的玳瑁》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王鲁彦《父亲的玳瑁》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鲁彦《父亲的玳瑁》读后感 篇1

在五年级下册的课外阅读当中,有一篇是度过了一个世纪的著名作家冰心写的文章叫:父亲的“野”孩子。读完后,让我感觉到了冰心是个会从童年的回忆当中去找到父亲对他的爱的人。

文章讲述了在她小时候,像个小男孩似的,不仅整天玩的黑乎乎的、骑着马去海边玩,还拿着一支鸟枪设计果子。可是她也承认了,自己的“野”是父亲“惯”出来的,为什么呢?原来,是她父亲不给她像小女孩一样,到了岁数能戴耳环,扎耳朵眼还假意说会扎破痣,并且不让她穿紧鞋。简直不像个女孩。

但冰心自己也能感受到,父亲纵容他的举动,其实是爱她。让她想玩就玩,给她自由的时间,放开地玩,不要总是呆在家里,不走出家门。我猜想,在冰心小时候就能受到这样的生活,才造就了她成为了著名作家,现在能写出这样一篇感恩父母的文章。

这是我所读过的最感人的,是我最喜欢的文章。人和动物之间的情感发展到了这个地步,那是何等的珍贵。这有一个悲剧性地结尾。作者被玳瑁感动了,最后的一句“我希望能在见到和父亲的灵魂永久同在着的玳瑁”结束了此文章,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冰心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寄小读者》、《往事》等等,总之我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能多多看书。

王鲁彦《父亲的玳瑁》读后感 篇2

“墙角跟刷然溜过的那黑猫的影,又触动了我对父亲的玳瑁的怀念。”一句很美、意味深长的话,开通了全篇文章。“净洁的白毛中间,夹杂着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按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本文讲述的是一个与作者的父亲的灵魂永久同在这的猫,因为身上的花纹像玳瑁的,所以得名“玳瑁”。

他只听从于父亲的话,他也像一个小孩子,完全像这个家庭中的`一员。父亲很爱它,这一人一兽仿佛各自知道对方的心情,动作,思维,完全像亲人。他们相处融洽,像是一对知心朋友。

玳瑁又好象父亲的追随者,连睡觉也不愿分开,只要父亲咳嗽一声,他就不知从什么地方溜出来,绕着父亲的脚,玳瑁还像父亲的听从者,两次玳瑁去邻家游走,忘了吃饭,大家叫都没有反应,父亲拿着他的碗,用筷子瞧着,只喊了两声,玳瑁就远远地走来了。自从父亲去世后,玳瑁便不再走进父亲有关的东西,连老鼠也不捕捉了。可以说是悲伤到了极点。即使这样,他也不离开这个家。正如母亲说得那样,它是以只有灵性的猫,他不走是因为它想陪伴父亲的灵魂。

在读这篇文章时,我嗅到了一个与父亲的灵魂铜在的玳瑁。

王鲁彦《父亲的玳瑁》读后感 篇3

今天我看了一本小说,叫《父亲的故事》,看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小说主要是讲了两个父亲的遭遇。第一个是说在一个中学的班级,经常有一个民工模样的男人趴在窗户上往里看,好多同学都感到很害怕,其实这个男人就在学校附近的工地上打工,而教室里面就坐着他的女儿。可女儿生怕别人耻笑她有个如此腌?的父亲,从没有当着人的面认过他。可这个男人抑制不住对女儿的思念,所以就经常趁空闲的时候来看看女儿,他也知道女儿嫌他,所以一看到有人注意他时,就跑开了。

这一天,工地上改善生活,每一个民工都发俩肉包子,这个做父亲的不舍得吃,他首先就想起来在附近上学的女儿。于是他又来到学校,当他怯生生地喊住正好放学的女儿时,谁知道女儿一把把那两个热腾腾的包子打落在地,还厉声地大喊:“谁是你的女儿?!”然后就跑开了,做父亲地恼怒地扬起了巴掌,谁都以为他要打女儿,可他却狠狠地扇在了自己的脸上,他蹲在地上,对天一声悲凉的长啸:“我生了一个什么呀的孩子啊!”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第二个故事是发生在某一高等大学开学的头一天,来送孩子的高级轿车在校门口排起了长龙。一个保安发现了一个拾荒者在人群里捡些饮料瓶子。保安冲过去,像拎小鸡一样一把把那个拾荒者拎了起来大声斥骂:“你也不看看今天什么时候?”这时候从人群里从出来一个来报到的女大学生,上去狠狠地推开保安,大声喊:“放开我的父亲!”刚才还畏畏缩缩的父亲高傲地扬起了头,挽着女儿的胳膊走开了。

原来他们父女生活在一个很贫穷的山村,筹够了学费,却没有来上学的路费,他们为了不迟到,提前一个月就从家里出发了,今天刚好来到学校,父亲拾些破烂就是想尽可能换点路费,因为他整整走了一个月,实在是太累了。

合上书本,我真正感到了什么是震撼,我为第一个父亲悲哀和不平,为第二个父亲感到骄傲。正像小说结尾说的那样,儿女对父亲的伤害是最沉重的,也最彻底,它可以让人们眼中一个大山般坚强的男人霎然倒地。同样的道理,儿女的爱和尊重,也能让一个被视为草芥的父亲像山一般挺立!

③ 王鲁彦的介绍

王鲁彦(1901年—1944年),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乡土小说家。2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大受裨益,开始创作时遂用笔名“鲁彦”以表达对鲁迅的仰慕之情。王鲁彦的小说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等,30年代写有长篇小说《野火》(《愤怒的乡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顶下》、《河边》、《伤兵旅馆》和《我们的喇叭》等。

④ 王鲁彦的家庭背景

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中,适逢资本商业的进入引起农业社会家庭结构变异的年代,其父已转向出外当店员、伙计打工谋生。他本人仅从私塾读到高小,15岁就去上海的商店当学徒。但他受到民主思想的启蒙,不甘心而求上进,走上了补习自学的“自学成才”道路。18岁就到北京参加了“工读互助团”,一边以在北大门口摆饭摊和洗衣等服务谋生,一边在北大旁听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和自学世界语。
20岁开始发表新诗和译文,21岁开始发表短篇小说《秋夜》。随后其著作和译著逐年增多并出版了不同时期的小说集,散文集和译文集等等。其终生除在中学、师范、大学教授语文、文学、世界语和担任报刊文学副刊编辑工作外,主要是从事著、译工作。王鲁彦有着浙东人的刚毅倔强,高小二年级时,因学生所尊敬的校长被校董方面无理辞退,他与许多同学一道愤而停学。后来辗转来到北京,加入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同时到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等课。
地灵人杰的东海之滨赋予聪慧和韧性,汹涌澎湃的“五四”新潮给予时代的洗礼,王鲁彦自学成才,20年代初步入文坛,成为文学研究会会员,在其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了11部短篇小说集,1部中篇小说,两部半长篇小说,4部散文集,还通过世界语翻译了11部外国文学作品。1944年8月20日,抗战胜利前夕最艰难的时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主席王鲁彦,终因贫病交加,在桂林与世长辞。由于战事频仍,当年桂林文艺界同人立下的墓碑竟然不知去向,就连墓地所在也难以寻觅。这位呕心沥血为人民的作家,并没有被后人所忘怀。他的家乡浙江宁波北仑区大碶镇为之开辟了鲁彦文学生涯展览室,他的作品集不断有新版本问世,《听潮的故事》等散文名篇为人们所喜爱,《黄金》等小说成为被文学史家所称道的经典作品,形象而生动地记叙着王鲁彦淳朴而深邃的游子之心。

⑤ 王鲁彦的主要作品

《柚子》(短篇小说集)1926,北
《黄金》(短篇小说集)1928,人间
《童年的悲哀》(短篇小说集)1931,亚东
《小小的心》(短篇小说集)1933,天马
《屋顶下》(短篇小说集)1934,现代《驴子和骡子》(散文集)1934,生活
《婴儿日记》(日记体小说)与夫人覃谷兰合著,1935,生活
《雀鼠集》(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
《乡土》(中篇小说)1936,上海文学出版社
《鲁彦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河边》(短篇小说集)1937,良友
《旅人的心》(散文集)1937,文生
《野火》(长篇小说)1937,良友;又名《愤怒的乡村》,1938,中兴出版社
《伤兵医院》(短篇小说集)1938,汉口大路书店
《随踪琐记》(散文集)1940,上海三通书局
《桥上》(短篇小说集)1940,上海三通书局
《惠泽公公》(短篇小说集)1941,上海三通书局
《我们的喇叭》(短篇小说集)1942,重庆烽火社
《鲁彦散文集》1947,开明
《鲁彦选集》1951,开明
《鲁彦散文选集》1982,百花
《鲁彦散文集》1984,上海文艺 《犹太小说集》1926,开明
《给海兰的童话》(童话集)俄国马明.西尔皮雅克著,1927,光华
《显克微支小说集》波兰显克微支著,1928,北新
《花束》(文艺论文集)法国查理斯.拉姆贝尔著,1928,光华
《世界短篇小说集》1928,亚东
《失了影子的人》(中篇小说)德国嘉米琐著,1929,光华
《苦海》(长篇小说)波兰先罗什伐斯基著,1929,亚东
《在世界的尽头》(短篇小说集)1930,神州
《忏悔》(长篇日记体小说)南斯拉夫米耳卡波嘉奇次女士著,1931,亚东

⑥ 王鲁彦的作品简介

短篇小说《柚子》以反讽的语言描绘了在长沙处决犯人时人们倾城出动、争相观赏的“盛况”,一方面讽刺了民众的看客丑态与嗜血心理,另一方面抨击了军阀政府草菅人命残酷统治。作者本拟以反讽的语言表现激愤,但由于激愤的情绪太强烈,“冷峻”在此变成了“冷话”,反而削弱了情绪的单纯。最体现鲁彦乡土小说特征的,是《菊英的出嫁》和《黄金》等。
《菊英的出嫁》描绘了浙东农村的“冥婚”(既为死人办婚事)的陋习。菊英七八岁时便死去,十年后她的母亲张罗为她寻找一个同在阴间的“丈夫”。先是请人说媒,合八字,然后大肆置办婚礼,极尽铺排。作者以略含嘲笑的笔调叙述菊英母亲为这场婚礼耗费的精神、体力与金钱,描绘人物对于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所倾注的饱满热情。充实的物质铺张、忙碌的人物行为,反衬出人物精神的空白与生命本质的无意义。
《黄金》叙述了发生在浙东一个叫陈四桥的小镇的世态炎凉。主人公如史伯伯本是家境殷实的人家,儿子在外工作并按月汇款到家,而陈四桥又似乎是个民风淳朴的世界,如史伯伯在这一带相当受人尊重,邻里之间关系融洽。某月儿子的汇款不知何故过期还未汇来,如史伯伯的处境因此发生戏剧性的改变:人们猜测他的儿子出了什么事,无钱寄回家了,于是,关于如史伯伯破产的流言迅速蔓延开来,人们对他家的态度立即改变。上门行乞的乞丐突然变的盛气凌人,满含鄙夷起来;债主们纷纷提前上门索款,并动手搜拿东西;如史伯伯的女儿在学校无端受到欺侮,连他家的狗也被人打伤。仅仅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臆猜,昔日倍受尊重的如史伯伯便如丧家之犬,世人以他们最得心应手的市侩手段,给予如史伯伯一家难以承担的羞辱。鲁彦以他对故乡人情世故的谙熟,通过一种戏剧性情景的设置,将浙东小镇人们的势力心态揭示殆尽。《听潮》是王鲁颜的一篇很好的作品。

热点内容
如何自己创网络小说书面图 发布:2025-07-20 20:43:34 浏览:404
谁主沉浮小说大结局是什么 发布:2025-07-20 20:37:31 浏览:36
最好看的小说言情宫廷公主出嫁 发布:2025-07-20 20:37:31 浏览:245
变身小说短篇甜文 发布:2025-07-20 20:35:52 浏览:180
网络小说文笔好点的 发布:2025-07-20 20:33:29 浏览:320
李自成有声小说免费下载 发布:2025-07-20 20:31:06 浏览:482
2017年度优秀国家网络小说 发布:2025-07-20 20:24:29 浏览:710
网王游戏王子恋爱中小说免费 发布:2025-07-20 20:21:56 浏览:993
古风剪短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20 20:20:39 浏览:152
跪求好看的虐心小说古代言情 发布:2025-07-20 20:06:37 浏览: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