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短篇小说赏析
⑴ 急求毛姆的珍珠项链的赏析
我觉得毛姆的珍珠项链的主人公并非劳拉所讲的故事里的鲁滨逊小姐,而是劳拉本人。毛姆的这篇小说在我看来是在讽刺劳拉。劳拉始终站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对周围人特别是鲁滨逊小姐大加鞭挞,她想以此显示出自己的高贵慈善,但她越是出言讽刺,越体现出她的嫉妒和狭隘。文中最后一段,她站在一个道德家的角度,告诉“我”鲁滨逊小姐的结局应该是这样:“嫁给一个在战争中受过伤的人”,“这个人只剩一条腿”,“他们一贫如洗”,“婚礼拖了好几年”。。。。。。我个人还觉得这篇小说主旨和近年有一个热门话题类似,那就是道德绑架。
莫泊桑的小说很好,但和毛姆相比更容易懂,或者说,对人物的解读更浅,毛姆的很多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细腻。
https://m.doc88.com/p-9723796174454.html
⑵ 求毛姆短篇小说精髓与特点
毛姆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的一员,他经历过社会底层的生活,结交过社会上层的圈子,他对社会每个阶层的心理都有准确的把握,在毛姆的小说中,他是大众的观察者,善于写自己眼中的生活,小说描写的故事透露出的“无我”却处处是“有我”的影子,应该说他既想超然于现实,又不能脱身于现实。。。
⑶ 怎样评价毛姆的作品
1、《刀锋》
这部作品让我爱上毛姆。读完这本书,会不自觉的思索“我要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一生?面对一生为追寻的又是什么?”。在本书中毛姆塑造了典型的极端理想主义、极端现实主义,平常人性选择、歧途少女,各种精彩各自悲惨,命途多舛又积极向荣,自我的坚持从不因他人的看法给动摇和改变。
他们无疑是最成功的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完一生,让人不由得羡慕又嫉妒,而他们一举一动又那么的真诚坦然,像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朋友,敬佩又欢喜。
在我看来,唯一的缺点就在于太过完美,一切都那么的恰如其分,连结局都给得刚刚好。
3、《人性的枷锁》
这是我刚刚读完的作品,是一部半自传体传统式成长小说。相较于其他作品对话不够出彩,而且废话多,如果能适当的删节部分片段,无疑是最棒的了。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到“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然而如何区分哪些是不可跨越的而哪些是不必要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本书便谈及了关于宗教、人生、爱情、道德等各方面的人性枷锁。看完之后不自觉反问“你的枷锁是什么?又是什么让你感到束缚和窒息?”。
除了这三本之外,《面纱》短篇小说合集等都没有太多的出彩表现。
⑷ 读毛姆的短篇小说《午餐》
《午餐》是由英国作者毛姆所写的一部带有讽刺意味的短篇小说。 故事叙述了一名旅居巴黎、尚未成名的青年作家因经不起恭维,为了面子打肿脸充胖子,请他的读者——一位已届不惑之年的女士吃午餐的故事。尽管这位女士反复强调自己的午餐基本上“什么也不吃”事实上她不但指定了最昂贵的饭店,且尽点最贵的菜,害得作家因此“破产”——一个月的衣食没有了着落。在故事结尾,这个作家说上帝是公平的,他得到自我安慰,并且发泄了私愤;这位午餐只吃一样东西的女士已经有二百多镑,是个十足的大胖子。小说人物丰富的对话以及快节奏的幽默叙事手法使这篇小说具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和耐人寻味的内涵。本篇小说以共进“午餐”为切入点,从绅士情结、话语权力、礼貌原则三个角度对《午餐》进行了深刻探讨。我认为毛姆的小说读起来真是相当有趣,毛姆真的是一位写作高手,通过简单的人物对话就能把作家紧张不安、拼命掩饰,仔细算计兜里所剩无几的钱,同时还要表现出足够大方得体的绅士风度超级窘态的心理;这个胖女人大言不惭的大快朵颐,嘴上不停说午餐只吃一样东西却在不停的点最贵的食物,占尽别人便宜的丑描绘的淋漓尽致。不懂得拒绝别人,死要面最终活受罪的还是自己;有些人你也不得不佩服,她们能有那么厚的脸皮做出这样的事情,口是心非,惺惺作态、贪图便宜。我认为对付这样人无需绅士风度,毕竟恶人自有恶人磨。
午 餐
英国 毛姆
我在看戏时不经意看见了她,由于她冲我打了招呼,我在幕间休息的时候便走过去,坐在她的旁边。离我上一次见到她,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要不是有人提及她的名字,我想我恐怕会认不出她来。她兴致勃勃地跟我说起话来。
“哎哟,自打我们第一次见面,你看多少年都过去了。真是光阴如梭!时间不饶人,我们谁都不比当年了。你还记得我第一次见你吗?你请我共进午餐的。”
我能不记得吗?
二十年前我住在巴黎。我在拉丁区有一间小小的寓所,楼前正好是一片墓地。我挣的钱仅仅能够维持生计。她读了一本我的书,给我写信谈论这本书。我回了信,表示感谢她,很快我便又收到了她的 ,说她要路过巴黎,如有可能想跟我聊聊;但是她的行程很紧,惟一有空的时间是在下星期四,她上午要逛卢森堡宫,问我她逛完卢森堡宫我能不能在福伊约请她吃顿午饭?福伊约饭馆是法国头头脑脑用餐的地方,可去那种地方是我望尘莫及的,想都没想过。但是她在抬举我,而我又阅历太浅,还没有学会如何拒绝一个女人。(我多说一句的是,很少有男人学会拒绝女人,等他们看懂女人说话的意图,也老得动弹不了了。)我还剩下八十法郎(金法郎)对付那个月的日子,一顿说得过去的午餐开销不会超过十五法郎。如果以后两周里我把喝咖啡的钱省下,我还是能把日子对付过去的。
我回话说我会与我的朋友见面——通过写信——星期四,十二点半福伊约餐馆,不见不散。她并不像我所期望的那么年轻,从相貌上看她端庄有余,妩媚不再了。事实上,她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一个丰韵犹存的年龄,但一眼看去不会让人为之一爽、激情难耐),而我看她似乎牙齿毕露,又大又白又整齐,如果只用于吃饭就可惜了。她非常健谈,不过她看样子要对我品头论足,我就准备好做一名用心的听众了。
递上来的菜单我一看,吓了一跳,因为上面的价格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但她的话让我吃了定心丸。
“午餐我从来不吃什么的。”她说。
“哦,这叫什么话!”我慷慨地说。
“我向来只吃一样东西。我觉得现在的人都吃得太多了。也许来一点鱼就行了,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鲑鱼。”
得,当时正值年初,鲑鱼还没有列到菜单上,不过我还是问了服务员他们有没有鲑鱼。当然有,刚刚进了一条美丽的鲑鱼,这是他们购进的第一条鲑鱼。我为我的客人要了它。服务员问她在做鲑鱼的时候要不要点别的什么。
“不用了,”她回复到,“我从来是只吃一样东西。不过你们要有鱼子酱就另说了,我一向见了鱼子酱就馋。”
我的心沉了一下。我明白自己负担不起鱼子酱,可我没勇气婉转地告诉她。我让服务员一定要送上鱼子酱。至于我自己,我点了菜单上最便宜的一道菜,羊排。
“我认为你吃肉不可取,”她说,“我可不想让自己的胃负担过重。”
接下来便是喝点什么的问题了。
“我在午餐时从来不喝东西,”她说。
“我也一样。”我马上附和道。
“除了白葡萄酒,”她只管说下去,好像我没说过什么话,“这些法国白葡萄酒很随和。它们非常有助于消化。”
“那你想来点什么呢?”我问,口气还带有点感情,但不像刚才那么感情难却。
她向我把那口大白牙龇了一下,又闪亮又和善的。
“我的医生只让我喝香槟,不让我喝别的。”
我觉得我的脸色有点苍白了。我点了半瓶酒。我顺便说我的医生坚决禁止我喝香槟酒。
“那你喝什么呢?”
“水。”
她吃鱼子酱,吃鲑鱼,嘴不停。她兴致勃勃地谈论美术、文学和音乐。可我只担心账单会是什么样子。我的羊排端上来时,她让我觉得我的饮食严重不当。
“我看你有吃油腻午餐的习惯。我认为这是个错误。你为什么不能像我一样,只吃一样东西呢?我肯定你只吃一样准会觉得再好不过。”
“我就想只吃一样。”我说,这时服务员又来了,还拿着菜单。
她打了手势把服务员招到了身边。
“不,不了,我向来午餐吃不了什么。只要吃上一点就行了,我从来不想再多吃,况且我吃这一口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只是为了便于交谈。我不可能再多吃任何东西了,除非你们有大芦笋。如果我来一趟巴黎而没有吃到这个,我会感到很遗憾的。”
我的心直往下沉。我在商店里见过它们,我清楚它们贵得不得了。我一见它们就馋得流口水。
“夫人想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大芦笋?”我问服务员。
我使尽手段只希望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他那宽阔的神父似的脸上露出了高兴的微笑,他向我保证他们有特别大、特别好、特别柔软的大芦笋,都是极佳的上品。
“我一点不饿,”我的客人叹了口气,“不过,你要是坚持上芦笋,我不会介意再用一些的。”
我点了它们。
“你不想吃一点吗?”
“不,我从来不吃芦笋。”
“我知道有些人不喜欢芦笋。事实是,你们的味觉全让你们所吃的肉毁掉了。”
我们等待着做芦笋。恐慌紧紧抓住了我。现在已经不是这个月还能剩多少钱的问题了,而是我是不是能够把账付上。要是发现自己缺少十法郎付账单,不得不向我的客人告借,那局面不堪收拾。我不能让自己张口向客人借钱。我很清楚自己带了多少钱,要是付不起账单,我已经想好,我就把手伸到口袋里,然后突然大叫大嚷一气,说我的钱包被偷了。当然,要是她也没有足够的钱去付账,就糟糕了。那我只能把我的表押下,说我会晚些时候再来付钱。
芦笋上来了。它们个头很大,汁汪汪的,让人馋得要死。我眼瞧着那个可恶的女人一大口一大口地把它们吞咽下她的喉咙,出于礼节我和她讲起巴尔干地区的戏剧情况,最后她吃完了。
“咖啡?”我说。
“当然,一份冰激凌一份咖啡。”她回答说。
我这时已经豁出去了,所以我为自己点了一杯咖啡,为她点了冰激凌和咖啡。
“你知道,我坚信一件事,”她一边吃冰激凌一边说,“一个人每顿饭只要吃八分饱就行了。”
“你还饿吗?”我无力地问。
“哦,不,我不饿;你知道的,我不吃中午饭。我就在早上喝一杯咖啡直到吃晚饭,但我午餐从来只吃一样。我是在和你交谈。”
“哦,我明白了!”
接着,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在我们等咖啡的时候,那个领头的服务员,在他那张虚假的脸上露出一丝讨好的微笑,正向我们走来,抬着一个装满大桃的篮子。那些桃子红扑扑的,像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的脸;它们透出意大利的风景画的那种蕴涵。但是一定还没到产桃的季节吧?天知道它们的价格。我也知道——过了一会,我的客人,一边说话,随手拿了一个桃子。
“你瞧,你的胃里已经塞满了肉。”——我那块小得可怜的羊排——“因为你再不能多吃什么了。但我只是吃了一点零食,我来吃一个桃子吧。”
账单送来我付过账单后,我就只有一份不足小费的钱了。她的眼神在我留给侍者的三个法郎上停留了一会,我想她准认为我出手小气了。我走出了饭馆,我面前的一整个月生活没有了着落,而且我的口袋里不名一文了。
“就学学我的样子,”她一边和我握手一边说,“千万别多吃,顶多吃一样东西。”
“我会比你做得更好呢,”我回话,“我今天晚餐干脆什么都不吃了。”
“幽默家!”她快活地大声说着,钻进了一辆马车,“你真是一个幽默家!”
但我最终还是发泄了心头的私愤。我不认为我是一个耿耿于怀的人,不过当永恒的上帝插手了这件事,幸灾乐祸地观看这件事的结果是不可原谅的。瞧,今天她的体重足有二百多磅了。
⑸ 如何评价毛姆的《患难之交》
在《患难之交》这篇短篇小说中,作家毛姆运用对比和反讽的修辞手法,在语篇布局上处处照应,时时伏笔,从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虚伪冷酷的绅士形象,阐释了不可以貌取人的哲理。
⑹ 毛姆《三个胖女人》:在欲望与自律的对抗中考验人性
《三个胖女人》是毛姆的短篇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三个胖女人之间的友谊,也通过欲望与克制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弱点。
故事的主角是三个胖女人:希克森小姐、里奇曼太太和萨克利夫太太,她们因为相同的年龄(都是四十岁左右)、相似的遭遇(感情不顺)、相同的爱好(喜欢桥牌)、共同的目标(努力减肥)而相聚在同一家酒店,接受减肥治疗。
她们彼此信任,互相鼓励,帮助对方克服食欲,节食减肥,并一起玩桥牌,一起游泳,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随着一个叫莉娜的女人的出现,三人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而她们的减肥计划也被彻底破坏。
莉娜是希克森小姐的表嫂,因为表哥的去世,希克森小姐邀请莉娜过来散心,顺便和她们几个朋友一同打桥牌。莉娜是一个苗条的女人,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她的胃口非常好。
更让人嫉妒的是,莉娜说:“ 我吃什么都不会变胖。我从来都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半点影响都没有。 ”
看着莉娜大快朵颐,而自己只能咽口水,这对三个胖女人简直是一种折磨。就这样,三个胖女人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她们开始指责对方,开始埋怨不应该把莉娜邀请过来,三人的友谊也开始出现裂痕。
终于,莉娜离开了,她们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同时也完全泄了气。她们向一直以来诱惑她们的美食投降了!
表面上看,这篇小说讽刺的是三个胖女人之间的“塑料闺蜜情”,其实,故事的背后更是深刻地揭示了面对欲望时人性的弱点。
一、自律,是克服低级欲望,实现高级欲望
欲望是人的本能,人是欲望的奴隶。简单的欲望,只需要放纵就可以实现;而高级的欲望,放纵是实现不了的,需要的是自律和克制。
口腹之欲是最简单、最低级的欲望,只要放纵便可以达到。而减肥,却需要管住嘴,迈开腿,需要持久的动力和行动,必须有严格的自律方可成功。
几年前,网上曾疯传一张减肥对比图。
这是一家人减肥前:
通过减肥,半年后他们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一家人的对比照,鲜明地印证了那句话:“ 每一个胖子,都是一个潜力股。 ”然而,在减肥成功的背后,是复杂而系统的锻炼,是极度的克制和艰辛的付出,更是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春已至,暑将来,身上的肉肉再也藏不住了。很多人也信誓旦旦地发誓减肥,甚至制定详细的瘦身计划。然而,坚持下来的又有几人?也许在你看到美食的时候,在你“葛优躺”的时候,早把瘦身计划抛至九霄云外了。或许你没忘,只是告诉自己: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先堕落一天,从明天开始,一定要开始减肥!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有一句话很有道理, “控制了体重才能掌控人生。” 这句话猛一听有些夸张,仔细想想何尝不是,一个人,如果连身材都无法掌控,又如何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
唯有坚持自律,克服吃喝玩乐等低级欲望,方能提升自己,实现更高级的欲望。
二、自律,是宽容他人,严苛自己
生活中我们最常说的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正如上述故事中的三个胖女人,不自觉地用自己的饮食标准来要求身材苗条的莉娜,这本身就是对他人的苛刻。
意思就是说,要求别人的原则是,要像对待没有过错的人一样来宽恕有过错的人,这样就能让犯错的人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自我反省;而要求自己的原则是,要像有了过失一样来追求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品德有所进步。
事实上,宽容别人跟对自己严苛一样困难。失败的人总严格要求别人,放任自己,如此往往招致别人怨恨;而成功的人总是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多宽容他人,才能换来真诚与友谊;常思己之过,才能不断进步。
三、自律,是立足当下,追求长远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大家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网上也过了一个段子:
刚开始听到这句话时,只觉得有趣,可后来想想,能快速“废掉”一个人的,确实是“舒适”二字。
疫情期间你是如何度过的?很多人会选择刷抖音、刷微博、睡大觉、打游戏、胡吃海喝等,因为可以放松心情,减轻压力。殊不知,这些看起来很简单、让人很舒服的事,会慢慢蚕食你的精力,让你变得堕落。而且,在我们放纵自己,享受生活的同时,却不知有一群自律的人,从未间断努力,默默提升自己。
有人说:“一切终将过去,但过去之后,有人依然停留在原地,有人已经迭代升级。”
真正的自律,从来都不是一时兴起的自我管控,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是自我安慰的“假充实”,而是立足当下、持续精进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持续以恒的毅力。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就是一个严格自律并持之以恒的人。他每天坚持着早晨4点起床,晚上9点休息。从33岁开始,他用每天坚持早晨工作结束后慢跑1小时,替代了原本每天60支烟的习惯。家里没有电视的村上春树,在写作之余,将时间放在阅读、绘画、音乐等兴趣爱好上。
村上春树从来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不会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喜欢的生活方式就这样顺其自然地坚持下来,每日这些日常的生活习惯为他带来了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精力和持续的灵感,也形成了他简单朴素、淡然恬静的人生。
村上春树用实际行动验证了:把自律融进生命里,时间会给你最好的馈赠。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只有全面的自律,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 持之以恒的自律才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愿你我都能坚持自律,做自己人生之舟的掌舵人!
⑺ 毛姆《蚂蚁和蚱蜢》:你可以过得好,但别过得比我好
《蚂蚁与蚱蜢》是毛姆的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篇名起源于一则寓言故事,小说也是从这篇寓言开始的。
蚂蚁一直在为储备冬天的食物而忙碌,而蚱蜢则悠然蹲在草叶上,对着太阳唱歌。冬天来临,蚂蚁食物充足,而蚱蜢饥肠辘辘,只好找蚂蚁来讨要食物。
而蚂蚁的回答就是那句经典的话:
“你夏天都干什么去了?”
“真是惭愧,那时我一整天都在歌唱。”
“你唱歌啊,那好,你再去跳舞吧!”
这个寓言给人的启示是:“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勤奋会有收获,游手好闲则会被惩罚。”而如果你认为毛姆的小说是为了揭示这个人尽皆知的道理,那就大错特错了,出其不意、不走寻常路才是毛姆的特色。
小说的主人公是兄弟俩,对应着蚂蚁与蚱蜢。哥哥乔治就像是蚂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而弟弟汤姆则像是蚱蜢,游手好闲,安图享乐。
本来,兄弟二人都生活得不错,汤姆做着买卖,人们以为他将来会成就一番事业。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就宣布他不喜欢工作,也不适合结婚,于是决定一个人逍遥自在。
汤姆带上所有积蓄去欧洲玩耍了两年,钱花光他开始借债。他用各种方式通过朋友亲人借钱,当然乔治作为哥哥,成为了汤姆借钱的主要目标。汤姆认为,“ 把钱花在柴米油盐醋上毫无意义,只有花在吃喝玩乐上才痛快。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二十年来,汤姆吃穿用度及其豪华,赛马、跳舞,与漂亮的姑娘约会。汤姆看起来很年轻,而乔治则显得苍老很多。他每天九点半上班,下午六点下班,诚实、勤奋、品行端正,脚踏实地。
乔治认为,虽然现在汤姆年轻帅气,但是到老了日子就不好过了,而他自己一直兢兢业业,已经为自己存了三万英镑的养老钱。
然而,后续狗血的剧情让乔治开始怀疑自己,甚至怀疑人生。汤姆和一个年龄大的可以做他妈妈的女人订婚了,那个女人离世,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汤姆,有五十万英镑,还有游艇、高级公寓及乡下的房产。往后余生,衣食无忧。
乔治给“我”讲述了汤姆的经历,然后气愤不已。
汤姆一生碌碌无为,挥霍享乐,在哥哥看来,汤姆的晚年应该非常凄惨,远远不如自己。如今,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汤姆变成了富翁,乔治却必须工作到退休,他的内心充满了不满与愤恨,尽管汤姆是他的弟弟。
《 教父》里有一句经典的话语:“我们都希望别人过得好,但是千万别过得比我好。” 不希望别人过得比自己好,这是人性的弱点。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里有以下观点:
“我们每天都会经历到许多不平等的对待,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而妒恨每一个比我们优越的人,这就是嫉妒的特别之处。
有些人的生活胜过我们千倍万倍,但我们能心安无事;而另一些人一丁点的成功,却能让我们耿耿于怀,寝食不安。
我们妒嫉的只是和我们处在同一层次的人,即我们的比照群体。世上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比我们成功。”
所以,如果你很成功,请保持低调,藏起锋芒,以谦逊的态度为人处世,因为,别人不愿意看到你过得好;
如果你过得不够好,也不必自卑,更不必嫉妒他人,脚踏实地,把握稳稳的幸福,才是人生成功的捷径。
⑻ 如何评价毛姆的作品《刀锋》与毛姆本人
我想大多数人接触毛姆,几乎都是从毛姆的那「三部曲」来接触的。不管是刘瑜曾经极力推荐的以高更为原型的《月亮》也好,自传体的《人生的枷锁》以及题目中的《刀锋》也罢。读罢,如果是喜欢上毛姆的风格,恐怕会不停下的去读完其他两本。如果是不喜欢,也许就是一本收。
这,恐怕就是毛姆最大的魅力之一,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单论语言风格,毛姆的作品应该是冷静的不能再冷静。讽刺的不能再讽刺。诙谐的不能再诙谐。那种典型的英国人式的讽刺加幽默,让你很容易对着毛姆的短篇集一篇又一篇的读下去不能停手。比如你看毛姆写自己碰到一位许久未曾见面的女士,两人吃饭。毛姆通篇写此女士如何虚伪的骗自己的钱去吃东西。如果读到这里,似乎只是毛姆全篇泄愤罢了。然而末了出,毛姆只写一句,此女之后多年未见,如今已是300磅了。这篇短篇小说,叫做《午餐》。
所以,毛姆其受众面之广,也难怪日本人在上世纪80年代曾做过一个榜单,评选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第一名是莎士比亚,第二名是,毛姆。
但是毛姆自己又说了,他自己最多最多也就是二十世纪二流的小说家里最一流的。或者说,他的桥牌水平和他的写作水平差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