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名家
1. 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是
法国 莫泊桑
俄国 契诃夫
美国 欧·亨利
美国 马克·吐温
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
纵观欧洲文学发展的过程,汇集品目繁多的吝啬鬼群像,其中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吝啬鬼》)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
这四大吝啬鬼形象,产生在三个国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涉及几个世纪的社会生存,从一个角度概括了欧洲四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进程。从创作的时间上说,泼溜希金出现最晚,果戈理的《死魂灵》写成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但从人物形象的阶级意识上说,泼留希金应列为最早,他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十六世纪,即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旧式的高利贷者。阿巴公算作老三,他是十七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成了老四,他是十九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这四代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简言之,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公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一般公认,世界文学领域有四大吝啬鬼:一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二是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三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四是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高中语文课本中选载其中三个供中学生阅读,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英国杰出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为了达到赚更多钱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象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共性。夏洛克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的还款,而坚持按约从商人安东尼奥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行业,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夏洛克作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是阴险凶残,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东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的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凶残地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这就是夏洛克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个性。中学生阅读欣赏时,一定要把握其这个个性。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他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高中语文教材选文时只选其《家庭的苦难》一章中的一部分,并且给选文定名为《守财奴》,"守财奴",即看守财产的奴隶,人本应是财产的主人,是财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却成了守财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金钱已经使他异化。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贪婪和吝啬是相辅相成的,吝啬鬼们聚敛财富时都是贪婪,在使用财富时都是吝啬。象其他吝啬鬼一样,葛朗台既贪婪成癖,又吝啬成鬼。
但巴尔扎克毕竟是大手笔,他笔下的葛朗台作为吝啬鬼的典型性是"执着狂",尤其是一个"狂"字,高度概括了葛朗台的个性特征。中学生欣赏这个人物形象时,只有抓住"狂"字这把钥匙,才能深刻领会其典型性。过了七十六岁的葛朗台老头在看到女儿把玩自己的定情之物金梳妆匣时,竟"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个"纵"和一个"扑"字将老葛朗台贪婪到发狂的形象活化到纸上。当独生女声明匣子是情人寄存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扑过去想抢回时,老头竟"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梳妆匣上镶嵌的金子异化了父女之情,使吝啬鬼发狂。但抢夺女儿的情物梳妆匣把太太气得晕死过去的现实使葛朗台从癫狂的漩涡中跳出,变得异常清醒,"孩子,咱们别为一个匣子生气啦,拿去吧",老箍桶匠马上把匣子扔到床上,并且到自己的密室拿一把金路易来也摔在床上,声称是送给欧也妮的。葛朗台的"大方",搞得太太和女儿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其中的隐秘只有吝啬鬼自己清楚。为一只梳妆匣气死了太太,女儿按律将继承家庭财产的一半,那等于要了葛朗台的命,狡诈的葛朗台知道以小失大划不来,便百般讨好自己的女儿,甚至常在她面前哆嗦,装模作样,以亲情为诱饵,骗女儿放弃对亡母财产的继承权,并且常利用女儿对情人的特有感情占便宜。这些都表现了吝啬鬼个性的另一个侧面——"狡诈"。但葛朗台毕竟是拜金狂。当他到弥留之际,生命力退守在眼睛里时,他能够睁开眼时,竟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金子,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为他做临终法事时,他竟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金十字架抓到手里,这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临终对女儿的遗言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一生疯狂地追求金钱,占有金钱,最后被金钱所累时仍竭力呼唤着金钱而走向坟墓,金钱已经使他异化成鬼,一个疯狂狡诈的吝啬鬼。
中学生欣赏这一典型形象时,只有抓住其性格特征——癫狂和狡诈,才能深刻理解其典型意义。
象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一样,俄国文学大师果戈理在他的名著《死魂灵》中也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泼留希金。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就定名为《泼留希金》。
作为吝啬鬼,夏洛克和葛朗台虽个性不同,但都有贪婪吝啬的共性,都是处心积虑地聚敛财富的资产阶级代表。而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则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虽然贪婪吝啬三者如一,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他实为富豪却形似乞丐,这个地主蓄有一千以上的死魂灵,要寻出第二个在他的仓库里有这么多的麦子麦粉和农产物,在堆房燥房和栈房里也充塞着尼绒和麻布、生熟羊皮、干鱼以及各种蔬菜和果子的人来就不大容易,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却极端寒伧。衣服很象一件妇人的家常衫子,且沾满了面粉,后背还有一个大窟窿。头上戴的帽子,正如村妇所戴的,颈子上也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腰带还是绷带?不能断定。但决不是围巾。他的住室,如果没有桌子上的一顶破旧睡帽作证,是谁也不相信这房子里住着活人的。他的屋子里放着"一个装些红色液体,内浮三个苍蝇,上盖一张信纸的酒杯......一把发黄的牙刷,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泼留希金虽家存万贯,但对自己尚且如此吝啬。对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女儿成婚,他只送一样礼物——诅咒;儿子从部队来信讨钱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除了送他一些诅咒外,从此与儿子不再相关,而且连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他的粮堆和草堆都变成了真正的粪堆,只差还没人在这上面种白菜;地窖里的面粉硬得象石头一样,只好用斧头壁下来......泼留希金已经不大明白自己有些什么了,然而他还没有够,每天每天聚敛财富,而且经他走过的路,就用不着打扫,甚至偷别人的东西。这就是泼留希金的所作所为。
欣赏这个人物,首先抓住他的腐朽没落的本质特征和他对自己吝啬之极的个性,才能充分认识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
总上所述,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三个吝啬鬼形象,其共性都是敛财时的贪婪和用财时的吝啬,但贪吝的特征却各不相同。夏洛克和葛朗台虽都属于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但前者是高利贷者,后者是资产阶级暴发户;前者贪吝得阴险凶残,后者贪吝得狡诈癫狂。而泼留希金则是俄国腐朽没落的地主阶级的典型,与前两个不同的是他竟对自己极端吝啬,以致形似乞丐而实为巨富。这三个人,金钱都将他们异化成鬼,成了金钱的奴隶。
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他的创作对一切不合理性的社会导恶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吝啬鬼》一剧的情节从古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金子》脱胎而来 。主人公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聚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活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莫里哀擅长塑造概括性很强的艺术形象。阿巴贡几乎成了吝啬的代名词。莫里哀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稍嫌单薄,近于批评家所说的"扁形人物"。莫里哀的喜剧大多遵循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原则,冲突集中,结构严谨。莫里哀常用"闹剧"手法来营造喜剧气氛,增强喜剧的讽刺效果。
高中生欣赏这些世界名著,要学会比较欣赏法,把他们放在一起阅读,既认识其贪吝的共性,又分辩其个性,从而完整深刻地领会名著的社会意义,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 请推荐几个短篇小说,最好是名作家的,谢谢!
鲁迅《阿Q正传》、《狂人日记》、《伤逝》、《在酒楼上》、《祝福》
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
冰心《超人》
郁达夫《沉沦》、《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庐隐《海滨故人》
王鲁彦《黄金》
台静农《拜堂》
废名《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
许地山《缀网劳蛛》、《落花生》、《春桃》
茅盾《春蚕》、《林家铺子》
巴金《灭亡》、《雾》、《雨》、《电》
老舍《骆驼祥子》、《断魂枪》、《月牙儿》
沈从文《边城》、《丈夫》、《八骏图》、《长河》、《萧萧》
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艾芜《山峡中》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施蛰存《梅雨之夕》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孙犁《荷花淀》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3. 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和杰克·伦敦有什么相同
整体相同之处:
都是世界级的短篇小说名家,以卓越的短篇小说闻名于世。其中莫泊桑与契诃夫是三大小说巨匠。他们都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情况。
作品风格相同之处:
好像几乎没有。莫泊桑与欧亨利善于反映底层人物的悲惨境遇,但是后者更倾向于黑色幽默与技巧(因而评价没有前者高),而杰克伦敦善于写“超人”,(就是意志极其坚强的人,包括海狼拉森,李维拉,马丁耶登等等)总体上说他们都是现实主义作家,但俄国的契诃夫和杰克·伦敦更倾向于自然主义。
4. 经典短篇小说 名家
我最近在看《丑陋的中国》 柏杨的 是柏杨的杂文集 他写的不错 你可以去看下
《读者》《格言》上的很多文章也都不错 短篇的 你可以去买本来看看
5. 求名家经典短篇小说
强烈推荐你看鲁迅的小说。说实话,除了鲁迅的《野草》,他的其他杂文我是素来不喜的,但是他的小说真的是写得非常好,内行可以看门道,外行可以看热闹,总之是老少咸宜。鲁迅先生本身写的小说不多,但是我觉得质量很高。后人多说鲁迅的杂文针贬时弊,因为他的杂文之故,后人多不说起他的小说了,但是实际上他的小说在文笔,思想上都是很高超的,也是可以跨越了历史的,他的杂文有许多内容你要是不知道时代背景便不可读,但是小说不同,都是些内心之词,穿越了时空。
《故乡》《社戏》《狂人日记》《祝福》《药》这都是初高中时学过的。
另外我本人最喜欢的是《伤逝》,很好看。
《呐喊》《彷徨》两个小说集,你却自己找来看看吧。
6. 巴金的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
1、《英雄的故事》,1953
2、《明珠和玉姬》,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3、《复仇》,1931,新中国书局
4、《光明》,1932,新中国书局
5、《电椅》,1933,新中国书局
6、《抹布》,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7、《将军》,1934,生活书局
8、《神·鬼·人》,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9、《沉落》(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10、《发的故事》,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11、《雷》,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12、《还魂草》,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13、《小人小事》,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14、《猪与鸡》,1959,作家出版社
15、《李大海》,1961,作家出版社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作品久被翻译成各国文字,1949年之后再无长篇小说面世。妻子萧珊,1944年5月结婚。1983年3月起,巴金连续五次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任职直到去世为止。
(6)短篇小说名家扩展阅读:
主题思想
一、真善思想
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
后期,《火》《第四病室》《憩园》《寒夜》,都体现了对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火》对抗战的直接描写,《第四病室》对社会底层黑暗的揭露,《憩园》对不平等社会的反思,《寒夜》对社会黑暗的控诉。
到了晚期的巴金对于“善”的思考则更加带有更明确的社会内涵,这个内涵,主要是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来体现,即反对文化专制、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粉饰现实、忏悔自己精神上的软弱,认为整个民族都应该忏悔和反思。于是他也响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馆 。
二、批判封建
巴金的封建批判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封建家庭的批判。在《家》中,巴金把封建家庭看作是黑暗专制的王国,又把高老太爷一类的家长视为“封建统治的君主”,很显然,他是明确地把“家”与“国”、“家长”和“国君“对应地联系在一起了,就是说,他己看清了中国封建社会里“国”与“家”的同质结构关系。
所谓君君巨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就是这一同质结构的最好说明。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国是扩大了的家,家是缩小了的国。不论在家还是在国,所实行的都是专制的家族统治,人处其中,受到同质结构关系的约制,使人性扭曲,个性不得张扬和发展。
所以,巴金“礼教的监牢”和“狭的笼”这些家的喻象也是指向封建国家的,他所创作的家庭小说是对整个家族制度进行批判的
7. 欧亨利简介,欧亨利短篇小说有哪些,名人故事
欧·亨利(O.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又译奥·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等。
1862年9月11日,欧·亨利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格林斯伯勒,曾当过银行职员、药剂师等。1896年2月,欧·亨利因受到盗用公款的指控入狱,后逃亡洪都拉斯。1898年再次入狱,期间开始发表作品。1902年,欧·亨利移居纽约,成为职业作家。1910年6月5日,欧·亨利因肝硬化在美国纽约去世。欧·亨利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国生活的网络全书”之誉。 [1-2]
中文名 欧·亨利(威廉·西德尼·波特)
外文名 O.Henry、William Sidney Porter(后用 William Sydney Porter)
国 籍 美国
出生地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格林斯伯勒
出生日期 1862年9月11日
逝世日期 1910年6月5日
职 业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主要成就 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哈格里弗斯的两面性》 短篇小说 1902
《改过自新》 短篇小说 1903
《警察与赞美诗》 短篇小说 1904
《白菜与国王》 小说集 1904
《麦琪的礼物》 短篇小说 1905
《四百万》 小说集 1906
《艺术良心》 短篇小说 1907
《城市之声》 短篇小说集 1908
《最后一片叶子》 短篇小说 1908
《命运之路》短篇小说集 1909
《红毛酋长的赎金》 短篇小说 1910
8. 世界文学史上四大短篇小说巨匠都是谁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有以下三人:
(1)莫泊桑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1880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羊脂球》,此后陆续写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小说,博得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赞誉。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1)莫泊桑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1880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羊脂球》,此后陆续写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小说,博得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赞誉。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风尚的丑恶,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说构思新颖,描写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布局谋篇别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又译做《漂亮的朋友》等。
(2)契可夫
十世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的早期合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3)欧.亨利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著名作家。曾被诬告罪入狱三年。后迁居纽约,专事写作,他几乎每周写一篇短篇小说,供报刊发表。他一生创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对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虚伪的道德给予揭露和讽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风尚的丑恶,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说构思新颖,描写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布局谋篇别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又译做《漂亮的朋友》等。
而能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只有莫泊桑。
4、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美国作家
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早期作品短篇小说《竟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 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 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 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 族歧视。
19世纪末,随着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 马克·吐温一些游记、杂文、政论,如《赤道环行记》(1897)、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1900)、《神秘来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义也逐渐减弱,而绝望神秘情绪则有所伸长。
9. 名人的著名短篇小说或代表作品
以下是我认为经典的中短篇小说,一般也是很著名的
俄国 屠格涅夫的《木木》《猎人笔记》
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契诃夫《变色龙》《套中人》《苦恼》《姚内奇》
左琴科的讽刺短篇
德国,奥地利,瑞士
霍夫曼《克雷斯佩尔顾问》
施笃姆《茵梦湖》《木偶戏子波勒》《迟开的蔷薇》
卡夫卡《变形记》《在流放地》《判决》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人类群星闪耀时》
迪伦马特《隧道》
英国 高尔斯华绥 《品质》
法国 梅里美《费德里哥》《马铁奥.法尔科内》《双重误》
都德《最后一课》《此房出售》《柏林之围》
莫泊桑《羊脂球》《小步舞》
美国 爱伦坡《厄舍老屋的倒塌》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百万英镑》
杰克.伦敦《一块牛排》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红毛酋长的赎金》《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华顿 《伊坦.弗洛美》
海明威 《乞力马扎罗的雪》《老人与海》
福克纳 《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
意大利 皮蓝德娄《西西里柠檬》
日本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橘子》
星新一的短篇选
印度 普列姆昌德 《打嘎儿》《地主的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