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轻小说复调

轻小说复调

发布时间: 2022-04-18 12:04:33

❶ 文学上,什么叫做复调性

复调(poly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❷ 复调小说名词解释是什么

复调小说名词解释如下:

复调小说是现代小说的一种。其理论由苏联文学批评家米·巴赫金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提出,并得到卢那察尔斯基的推许。“复调”,或称“多声部”,本是音乐术语,指由几个各自独立的音调或声部组成的音乐。巴赫金借用来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的主要特色,把他看作是复调小说的奠基人。

巴赫金认为传统的文学中的思想通常是“独白”型的,即人物的描写、性格的刻画、行为的显示都从作者的统一意识里出来,人物的思想、观念、行为都从属于作者。这种小说只有一个声音,表现为“同声齐唱”。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的思想则为各个人物所独有,作者和人物平等地进行对话。这是因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对位”,人们处于一种“对白关系”。以“对白关系”结构的小说即为“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的价值

这种小说主要是表现人的思想、人的意识,把作者的“我”限制在最小限度,客观地写出别一个“我”。

它注重描绘人的内心的最深之处,强调人物自身的主观性和人物的复杂意识,把“一个人身上的每个矛盾变为两个人”,展开全面的“内心独白”,使人物由从属于作者的被动地位一变而处于主动地位。这种小说并不是主观的小说,而是现实主义小说的一种。

❸ 《罪与罚》如何采用复调笔法

苏联批评家巴赫金认为,陀氏小说从某种意义上看,都是戏剧,充满了对话性,是多声部小说或“复调型”小说,而不是“独白型”小说。

“复调型”小说,作者的意识没有完全笼罩住主人公的意识,双方处在平等对话的立场上,展现出其背后各自代表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从而更丰富地反映了时代和生活的真实性。

《罪与罚》的复调结构主要表现为拉斯科尔尼科夫和索尼娅的对比,一个代表反抗、个人主义,一个代表顺从、集体主义,二人按各自的独立意识行动,作家不介入任何一方,不对任何一方的行为方式、道德标准表态。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地主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和掠夺者卢仁都各有其独立意识,按自己的观念行事,和小说其他人物思想并行发展,由此形成小说的复调结构。作品中人物即使在独白时,也是在跟自己对话。这种双声语十分贴近思想斗争激烈的人物真实心境。

❹ 复调小说的介绍

所谓复调(poly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❺ 复调小说的概述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用来区别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巴赫金先生认为,独白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在这类小说中,全部事件都是作为客体对象加以表现的,主人公也都是客体性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意识的客体。虽然这些主人公也在说话,也有自己的声音,但他们的声音都是经由作者意志的过滤之后得以放送的,只具有有限地普遍性地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而不能塑造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并不形成自己的独立声部,听起来就象是一个声部的合唱。主人公的意志实际上统一于作者的意识,丧失自己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针对托尔斯泰的“独白小说”。大意为:陀笔下的人,是破碎的完整体。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陀的世界,根本上是属于个人的世界。小说具有对话性。 巴赫金(Ъахтинг,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1895—1975)俄罗斯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对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都有巨大影响。生于奥勒尔城。肄业于圣彼得堡大学。先后在涅维尔和维帖布斯克工作。战后在莫尔多瓦共和国萨兰斯克大学主持俄国和外国文学教研室工作。语言是一种物质中介,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影响的手段。语言是一种社会的人的创造活动,它应引起听者注意并保持对话的兴趣。“话语是双方的动作,它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谁说的,二是对谁说的。”语言的现实和基本单位是对话和言谈,它们存在于对话交际本身的范围内。从这种观点出发,巴赫金将文学作品中的叙述语言分解为不同类型的对话,其中多数都包含两个或者更多声音之间的能动的相互作用。文学作品的语言必然要破坏稳定、权威和习惯它们的社会意义正是由此而来。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来考察作品及其所违反的文学言谈规范,有助于解释语言的社会意义。而文学就是一种语言的实践。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研究中新阶段的标志。该书曾得到卢纳察尔斯基的肯定。书中许多思想都已成为科学惯用语。作者在本书中应用“复调”理论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认为他的作品中有多种声音存在,而且这些声音都不受作者的权威性的控制。作品中人物的讲话处在与作者讲话的联系中,因此他们便从各自的对方那里并从他们的作者那里获得了自由。意识形态是由语言构成的,是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物质体现。凡意识形态都是一种符号,是现实的一个“物质部分”。这样一来,物质基础(物质)与上层建筑(意识)之间,就由统一的物质的链条联结起来了。其次,与俄国形式主义不同,巴赫金认为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同时又是其它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文学也反映现实,但它的反映是一种有间隔的、有两个级次的反映。
巴赫金的主要论著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初版1929年,再版1963年)、《小说中的词》(出版于1975年)、《文艺学的形式方法》(1928年,以帕·梅德未杰夫的名字出版)、《弗洛伊德主义》(1927)、《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哲学》(1929年,以上两书以瓦·沃洛希诺夫的名字出版)、《拉伯雷和他的世界》(1940),等等。 所谓复调(poly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巴赫金借用此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世界的完整统一,不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正如音乐中的复调也不可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一样”。如果在一首曲子中,有着两个以上的主旋律,而作品在整体上感觉是和谐的,那么,这两个主旋律就不是以各自的表述展开,而是以一种对话的方式展开的,否则就都是一种独白了。古典意义上的音乐,是典型的单一主旋律,音乐的美感来自和谐。但是,在现代的音乐美学中,这已不再是美学的最高追求,现代哲学打破了这种死板的框框,而认为,在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人的灵魂被撕裂开来,存在着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普遍分裂。人在自我意识和潜意识里,有着多重的构造。所以古典美学中的单一的旋律就无法表现现代人的心灵深度。于是就出现了无调性音乐,通过用迷乱的音响组合表现人的复杂的灵魂世界。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用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巴赫金指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叙述人,也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不可能把一切事情看得那么清,把一切线索都理得那么清,把一个个故事都讲述的那么完整,因为他自己的灵魂深处也有可能是割裂的,自相矛盾的,在他进行人物设计和情节讲述中,可能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在故事中流露出来,这样不仅不是什么坏事,因此也就可以把自己表露的更加深刻。复调小说,其实,就是指作者自己多个人格的对话。小说创作者树立这种复调式的小说创作理念,其作品必然更能反映人性在现实社会的真实的状态。

❻ 复调小说的特点

复调小说的特点: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妥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巴赫金认为,"独白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在这类小说中,全部事件都是作为客体对象加以表现的,主人公也都是客体性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意识的客体。虽然这些主人公也在说话,也有自己的声音,但他们的声音都是经由作者意志的"过滤"之后得以放送的,只具有有限地普遍性地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而不能塑造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并不形成自己的独立"声部",听起来就象是一个声部的合唱。主人公的意志实际上统一于作者的意识,丧失自己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托斯妥耶夫斯基"首创"的复调小说则不同。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件不发生融"。在这里,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这里,主人公自己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不必为作者的意志所限制,他完全可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巴赫金指出,托斯妥耶夫斯基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把个性看做是别人的个性、他人的个性,并能客观地艺术地发现它、表现它,不把它变成抒情性的,不把自己的声音同它融合到一起,同时又不把它降低为具体的心理现实",而让他的主人公们各自以自己独立且相互"等价"的声音参与"对话"。主人公的"声音"既不是服从刻画性格或展示情节的需要,也不是作者思想和立场的表现(即如我们通常在传统浪漫主义作家们那里看到的是代作者说话),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意识或"声音",并"能够同自己的创造者并肩而立,能够不同意创造者的意见,甚至能够反抗他的意见",换句话说,复调小说中,作者的声音也只是构成了复调的一个"声部"而已,作者或叙述人、作品主人公,都只是以自己独立的意识或"声音"参与对话,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的声音压倒别人的声音的问题。这样,小说叙事就在对话的关系上形成由多个独立声部组成的复调结构。
复调型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展开故事情节、性格命运,而在于展现那些拥有各自世界、有着同等价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的独立意识。复调型小说所追求的是把人和人(作者和人物)、意识和意识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展示世界是许多具有活生生的思想感情的人在观察或活动的舞台,是众多个性鲜明的独立自主的声音在交流和争鸣的舞台。在这种小说中,作者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是“严格实行和贯彻始终的对话性”关系。复调小说正是内在于若干各自独立但彼此对立的声音或意识之对话关系中互动共生的统一体。复调小说的艺术世界就是“多样性的精神之间以艺术手法加以组织的共存共在和交流互动”,复调世界就是多种声音平等对话的世界。 因而我们也能看出,“复调小说”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这种“复调思维”的矛盾性、对话性、开放性和未完成性,恰恰切合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世界的多元、暧昧和边界模糊的状态。复调小说描写出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和人性深处的矛盾,而不是灌输一种绝对的、前篇一律的思想,使得小说既具有辨证色彩,又包含开放的可能。当代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运用并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提出了“文本的复调”,并在他自己的小说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昆德拉在探讨小说的新发展以及可能性方面,提供了富于创见的思路和启发。
复调小说利用奇特化情节,就是要将叙事的均匀节奏打乱,将叙事的速度“耽搁”下来,“定格”在两点上(边沿、广场)。这种耽搁表明,如果目的不明或虚假,急于前行有何意义?“广场”是大众生活的地带。在那里有众多“失去了而不寻找、忘却了而不追忆”的人。他们在“广场”上演出种种闹剧(其实,这是“逛欢节”文化的一种变体)。而复调小说所描写的“广场”上的事件,往往造成一种“狂欢化”的效果。在这里,“奇特化情节”打破了人们惯于认同的日常生活结构,诸多笑的因素也消解了日常生活中权力的威严。 “复调”理论不仅是一种小说艺术的特征,更是一种独特的认知话语和思维方式,在深刻剖析现代人的生存面貌和精神状态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巴赫金作为一位文化哲人所具有的广阔视野与辩证思维。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言,“复调”理论从一种小说论、批评论而走向了美学,最终归返于哲学。

❼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作者思路、文章中心分别是什么

孩子,读这本书是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由此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表示了怀疑,而那是我们的前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又坚信不疑的。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关于“非如此不可”。末尾是问号还是叹号,预示着偶然性和必然性这样两种本质。作为托拉斯产生的动机,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到,在他轻飘飘的生活的根源处,存在着的是超级辨证的态度,即透过偶然性表现的必然性。问题是,托马斯的本质是什么?轻还是重?“非如此不可?”这是一道选择题,充满了偶然性,它摆在托马斯面前,而托马斯选定一个答案,结果就是“非如此不可!”我们来看看托马斯都做了什么。
1,很多情妇,不谈爱情,保持自由。(说是为了追求千万女人之千万分之一的不同之处 说白了是求鲜的本能 但这并不能让这一行为变得美好些)
2,却爱上了泰瑞莎(同情也好,同感也好,这完全是偶然,爱情只是一瞬间的冲动,从此就被这词束缚住)
3,娶了泰瑞莎(很难理解,大概跟上面那恼人的爱情有关 这也许也只是一瞬间的冲动 与他无害)
4,为泰瑞莎的痛苦而痛苦(他是善良的 她是无罪的 他痛苦是应该的 但却不能停止向别的女人求欢)
5,写了关于俄狄浦斯王的政治评论(这也许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他生命中不断交织纠缠的结点,人生是一次性的,因此是无奈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获得赦免)
6,拒绝在申明上签字。(“轻”的表现之一。不做某种姿态,也许是托马斯最关键的一个性格特质,但这种“不做”会不会有时候也成为一种“做”呢?这样说,他就媚俗了,萨宾那不会同意的。我姑且不要这么吹毛求疵)
7,去日内瓦。又回布拉格。(还是因为泰瑞莎,由此,能不能启发点什么。托马斯,果然够轻飘吗?他为泰瑞莎做的一切,难道都只是由于“同情”吗?只是因为可以体会到那种痛苦,故而无法忍受?难道没有看出来吗?他的生命之重,已经渐渐被泰瑞莎诱导出来了)
8,又一次拒绝签字,放弃医生职业。(一个沉重的决定,一个“轻”的证明,同时,也是对泰瑞莎的保护,这个,叫举轻若重)
9,放弃城市生活,放弃对女人的追寻。(最后的标志,他的生命由轻到重彻底完成,他妥协了,回归大地)
以上,?马斯的生命由正转负,或由负转正。
------------
他是在生活中,找到了真实的自我,还是在生活中,归于了某种变化?我更倾向于认为,他命运如此安排,是一种必然,回归大地。他只是个平凡的男人,一般人,只不过放大了些许特征。所以我开始怀疑,托马斯,其实只是一个工具,作者拿来衔接轻与重的桥梁。
轻,则是萨宾那。重,则是泰瑞莎。这是生活的两级。也是男人的两级。

非如此不可,居然只是一个华丽的过渡,呵呵。

泰瑞莎,令我心疼的人儿,我仿佛在她身上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很多其他的人,我们卑微而激烈的活着,也许就是为证明,重是生命之极,是生命的常态。这告诉我们,生活原本就是痛苦的,因为它如此沉重。
泰瑞莎的主旋律(我实在不甚理解动机一词)是灵魂的解脱,显示自己于独特……这是最一般人的心态了,同托马斯求鲜一样,她寻求的是存在感,也是弱者的体现。
萨宾那的主旋律是背叛。她是客观的,因此用背叛一词并不准确,因为她不属于任何人。她是个理想化的虚拟人物,活在表面上。这个表面,是生活,因此活在表面上的意思是,她活在生活之上。她也许是个怀疑主义者,呵呵。

❽ 复调小说是什么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世界的完整统一,不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正如音乐中的复调也不可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一样
详见:http://ke..com/view/160934.htm

❾ 请教: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复调特征

试析《尘埃落定》的悖论式复调与复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7f1ba2010095e2.html

热点内容
言情小说作者席绢资料 发布:2025-05-01 10:26:40 浏览:58
类似网游之道神的小说 发布:2025-05-01 10:25:40 浏览:13
书里很多穿越重生的人的小说 发布:2025-05-01 10:24:42 浏览:710
言情小说男师女徒 发布:2025-05-01 10:20:19 浏览:944
番茄小说里面游戏广告有哪些 发布:2025-05-01 10:16:37 浏览:21
都市之极品鬼医小说 发布:2025-05-01 09:31:25 浏览:643
短篇暖心文学小说 发布:2025-04-30 23:19:34 浏览:921
网游小说主角枭夜 发布:2025-04-30 22:57:12 浏览:130
网络小说知名 发布:2025-04-30 22:47:34 浏览:644
校园励志故事短篇小说 发布:2025-04-30 22:46:28 浏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