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短篇小说
❶ 中国现当代的著名作家及其作品有哪些
1、矛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浙江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1、《子夜》—矛盾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2、《背影》—朱自清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3、《繁星·春水》—冰心
《繁星·春水》的内容,是诗人冰心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她受到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启发,觉得自己那些三言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影子,这才整理起来,而成为两本小诗集。
4、《边城》—钱钟书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5、《围城》—沈从文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❷ 被称为短篇圣手的作家是
林斤澜。
林斤澜(1923-2009),作家、诗人、评论家。有“短篇圣手”之称,原名林庆澜,曾用名林杰、鲁林杰,浙江温州人。
他15岁起就离家独立生活,1937年在温州中学初中部毕业,因抗日战争爆发,离开学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曾参加全国第一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参加北京作协的筹建工作。“文革”后任北京作协驻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名誉全委等职。2007年获北京作协“终生成就奖”。
林斤澜一生经历丰富,创作颇丰,曾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璧”。2009年4月11日16时46分,被称为“短篇圣手”的著名作家林斤澜因心脏和肺衰竭在同仁医院告别人世,享年86岁。
(2)浙江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头像》、“矮凳桥风情系列”等当代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代表作的问世,林斤澜被文学界誉为“短篇小说圣手”。
他主张小说创作要“无事生非”“空穴来风”(强调小说的虚构性、想象力);“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现实中经常存在的就不要说了,因为有新闻等其他文体来说;如果别人常说,我就不说了,要创造);
“以小见大”“小说说小”(强调从小处着眼,强调小说的细节,切入点要小,强调小说艺术的特殊性)。
林斤澜的作品在结构上也非常有匠心。林斤澜在中国短篇小说创作上堪称结构方面的第一高手。
担任《北京文学》主编期间,林斤澜曾在一次创作会上说,短篇小说的结构就像我们吃豆腐丝,只截生活的一段,又把这一段用好刀工切得细细的,再加上各种作料那么一拌,端到桌上就是一道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林斤澜
❸ 茅盾的作品有哪些
作品:《茅盾文集》、《茅盾评论集》。长篇小说:《子夜》、《蚀》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
中长篇小说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 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 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 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 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 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 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 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 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 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❹ 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有哪些
沉沦》(短篇小说集)1921,泰东
《茑萝集》(小说、散文合集)1923,泰东
《小说论》(理论)1926,光华
《文艺论集》(理论)1929,光华
《戏剧论》(理论)1926,商务
《寒灰集》(《达夫全集》第1卷)1927,创造社
《文学概说》(理论)1927,商务
《日记九种》1927,北新
《鸡肋集》(《达夫全集》第2卷)1927,创造社
《过去集》(《达夫全集》第3卷)1927,开明
《孤独者的愁哀》(戏剧集)1927,创造社
《迷羊》(中篇小说)1928,北新
《奇零集》(《达夫全集》第4卷)1928,开明
《达夫代表作》(小说、散文合集)1928,上海春野书店;1930,现代
《敝帚集》(达夫全集》第5卷)1928,现代
《在寒风里》(小说、散文合集)1929,厦门世界文艺书社
《薇蕨集》(《达夫全集》第6卷)193O,北新
《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篇小说)1932,湖风
《仟余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天马
《达夫自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天马
《断残集》(《达夫全集》第7卷)1933,北新
《浙东景物纪略》(散文集)1933,浙江铁路局
《屐痕处处》(散文集)1934,现代
《达夫日记集》1935,北新
《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1935,北新
《达夫游记》(散文集)1939,创造社
《达夫散文集》1936,北新
《闲书》(散文集)1936,良友
《我的忏悔》(散文集)1936,良友
《藤十郎的恋》(剧本)1937,上海文化书局
《郁达夫文集》(小说、散文合集)1948,春明
《达夫诗词集》1948,广州宇宙风社
《郁达夫游记》(散文集)1948,上杂
《郁达夫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51,开明;1954,人文
《郁达夫南游记》(散文集)1956,香港世界书局
《郁达夫选集》(小说、散文、政论合集) 1959,人文
《郁达夫诗词钞》 1962,香港上海书局
《达夫文艺论文集》(1—3卷)1978,香港港青出版社
《郁达夫诗词抄》1981,浙江人民
《郁达夫文集》(1一12册)1982一1984,花城
《达夫书简》1982,天津人民
《郁达夫游记集》(散文集)1982,浙江人民
《郁达夫抗战诗文抄》 1982,福建人民
《郁达夫致王映霞书简》 l982,天津人民
《郁达夫小说集(上下册)1983,浙江文艺
《郁达夫日记集》1984,陕西人民
《郁达夫散文选集》1985,上海文艺
《郁达夫散文集》 1985,浙江文艺
《郁达夫文选集》 1985,浙江文艺
《郁达夫日记集》 1986,浙江文艺
《沉沦》(短篇小说集)1986,百花
《郁达夫书信集》 1987,浙江文艺
《沉沦.迷羊》(短篇小说集)1988,人文
❺ 如何评价余华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余华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评价:这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
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情节主要围绕傻子来发和狗展开;小说叙述了一个命运多舛的小人物形象,在生活中常常因为“名字”陷入思想困境或者魔咒。故事的最后大家都知道了来发的真名,但是来发却因此失去了陪伴自己多年的狗,最后暗自决定永远放弃了别人叫他名字的权利!
当知道的自己是自己的时候,却不能掌控别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与评价,这便是灾难和悲剧。小说来发总是被他人嘲笑和随意的使唤称呼,文章以“来发”为叙述视角展开叙述,在这个叙述视角下翘鼻子和许阿三还有他们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有药店的陈先生得到了尊称。
作者简介: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是医生,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
余华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叶兆言、苏童等人齐名。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❻ 《社戏》分为几个部分
2个部分。
小说的第一部分通过描写“我”在大都会看京戏的描写,展现了那里丑恶龌龊窒息的社会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际关系。城市剧场里喧闹嘈杂,拥挤不堪;名角摆架子,久盼不出,令人失望;胖绅士目中无人,俗不可耐,吁吁喘气,使“我”苦不堪言。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候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哩哩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
作者用这段话总结了第一部分描写的内容及内心的感受,最后进一步强调对于都市京剧舞台的告别:从此“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由此,小说描写的视角是“我”对都市戏园情景气氛及人际关系的厌恶和不满,重点落在“我”的心灵感受及审美评价上:此种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不适合于“我”的生存。
小说的第二部分所描写的则是另一种迥然相异的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这里有美的自然环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际关系,有美的人情意味。
乡下的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情趣,掘蚯蚓钓河虾,饱餐一顿,有迷人的月夜出航,小朋友合烧吃罗汉豆的活动,使“我”无比欢快,心旷神怡。
这里的写景叙事绘人,同样聚焦于“我”的心理感受和审美追求:向往热情友好、淳朴温厚的人际关系,懂憬正直无私、美好和谐的人情味和人性美。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作者抨击都市剧场,盛赞农村社戏,所潜心抒发的正是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厌。
(6)浙江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社戏》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第一部分写“我”在北京看京戏,那荆具般的长凳,胖绅士的白眼,“冬冬哩哩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使“我”感到“不适于生存”。看过戏之后,决心和它“告别”,在精神上也就“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在偏僻的小村庄和农民孩子一道看社戏,那“宛转、悠扬的横笛声,使“我”“自失起来”,那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看过戏之后,虽然是“远哉遥遥”了,然而却一直念念不忘。
因此,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北京看京戏和在农村看社戏,看戏时所接触的人物、环境、感受,就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
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包括看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地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略写又不是作笼统地交代。
❼ 鲁迅原名什么浙江哪人再举出两部作品!少年闺土选取他哪篇小说写出一句他的名言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
名言: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鲁迅
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 鲁迅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 鲁迅
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 鲁迅
教育植根于爱。 —— 鲁迅
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一种财富。 —— 鲁迅
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 —— 鲁迅
❽ 短篇经典文学著作
有:《项链》、《倾城之恋》、《受戒》、《社戏》、《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1、《项链》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于1884年的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
《项链》采用了以物写人的手法,将项链作为一条主线,从它与人物的多重关系出发,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使读者透过项链对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了然。
2、《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3、《受戒》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4、《社戏》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5、《春风沉醉的晚上》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现代作家郁达夫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首刊于1924年2月28日《创造季刊》第2卷第2期。
《春风沉醉的晚上》 小说叙述了“ 五四”以后一对贫苦沦落的男女青年,同住在上海的一幢贫民窟里,由素不相识到相互关怀、同情的故事,刻画了一位正直、善良、真诚、乐于助人、身处厄境不失坚韧意志和反抗精神的烟厂女工陈二妹的形象。
《春风沉醉的晚上》结构严谨精巧,语言质朴,情节自然,层层推进,心理描写细微,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价值。
❾ 茅盾短篇代表作
茅盾短篇代表作:
1、《林家铺子》
简介:
《林家铺子》是茅盾1932年7月创作的短篇小说,原名《倒闭》。载《申报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后收入短篇小说集《春蚕》。
讲述的是当时江南杭嘉湖地区一个小店铺的主人林老板,在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虽再三苦苦挣扎,但在黑暗势力的盘剥下终于破产的故事。
2、《野蔷薇》
简介:
《野蔷薇》,是茅盾先生最早的短篇小说集。1929年7月由上海大江书铺初版印行,内收茅盾写于1928年至1929年的五篇小说,分别为《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昙》,书前有《写在前面》序文。
3、《农村三部曲》
简介:
《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作者茅盾。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茅盾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故事。
4、《大鼻子的故事》
简介:
《大鼻子的故事》作者是茅盾。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孩子的角度描绘了民国时期贫苦人家孩子生活的困苦及生存的艰辛等有关内容。
5、《水藻行》
简介:
《水藻行》全文共六节,是茅盾(原名:沈德鸿)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唯一一部在国外发表的短篇小说。
❿ 《与大师约会莫言作品全编·短篇小说系列其三》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与大师约会》(莫言)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sBTLYcile7erqw776irb0A
书名:与大师约会
作者:莫言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11
页数:328
内容简介:
《与大师约会》本书收录了20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莫言创作的25篇短篇小说,包括《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冰雪美人》《月光斩》《麻风女的情人》《小说九段》等。他将奇谲的想象融于传统叙事艺术,对人性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chaoyue于故事人物扎根的乡土;以饱含神秘气息的传奇故事,酣畅淋漓地叙写美与恶,让被历史遮蔽的一切,以鬼魅之影重回人们的视野。
作者简介:
莫言,山东高密人,2012年因“将迷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相融合”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这项世界级大奖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