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克拉克短篇小说
A. 阿瑟.克拉克有哪些小说最经典最好看
《童年的终结》(1953) 《城市和星星》(1956) 《2001年:太空探险》(1968) 《与蛇发女怪相见》(1971) 《与拉玛相会》(1973) 《帝国的土地》(1975) 天堂的喷泉》(1979) 《乐园之泉》(1986) 《大浅滩的鬼》(1990) 《不只一个宇宙:克拉克小说集》(1991)
克拉克最为辉煌的成就当推《2001:太空探险》,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展现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
B. 求科幻类的短篇小说一篇,急!!!
《星》
作者:[英]阿瑟·克拉克
这里距离梵蒂冈三千光年。我曾肯定,信仰不会因空间转移而改变,正如我曾肯定壮丽的天穹,印证神的荣耀。当我看见壮丽天穹的这一面后,我的信仰开始受到考验。
第六型电脑的舱壁上,挂着一个十字架。有生以来,我第一次怀疑这十字架是否一个空泛的符号。
我还未将结果公开,但真相是不能隐瞒起来的。我们拍了数千帧照片,记录探测数据的磁带,加起来也有数十里长。我敢说任何一个科学家都能毫不费劲地释读这些资料。我虽属那稣会,却绝对不能容忍将事实篡改,以至会使我旧日声誉蒙污的行径。
船员们己极其沮丧,我真担心他们怎样应付这最后讽刺般的结局,他们当中只有少数人有宗教信仰。打从地球出发,他们便在与我“斗争”----一场不公开、无恶意,但却是非常认真的思想战。不过他们亦不忍用这项发现,作为对付我的最后武器。船员们只觉得,一艘星际探测船上的首席大体物理学家,竟然是那稣会教士,是非常滑稽的安排。他们认为,科学家和传教士这两个角色,是格格不入的。
我们船上有一个观景台,那里装了一个椭圆形的塑料窗,剔透无暇;加上观景台只有微弱的灯光,窗外繁星,明亮不减分毫。我常在观景台沉思。每逢遇上船医陈德勒,他都会趋前凝望椭圆窗外,久久面对太空船四周旋转的星空。最后,他会禁不住开口:“神父,外面是漫无止境的。或许冥冥中真有个造物者,但即使有,难道要他特别替顾我们微不足道的世界,微不足道的人类吗?真令人费解!”莫非医学界人士,一律都是死硬的无神论肯?
对船员,我常指出那三篇曾刊载于《天体物理学报》、五篇刊于《皇家天文学会每月通讯》的论文。我这样做是要提醒他们,虽然我会人数大不如前,但仍以科研工作成就卓著见称;尤其在天文学和地球科学方面,平均每人的成绩,更是超乎比例。可是我即将要撰写的有关凤凰星云的报告,会个会结束我会的千年历史呢?我只怕影响所及,远不止次……
“凤凰”,多差劲的名字。假如为这星云取名的人有预言之意,这预言也要千亿年后才可验证。就是“星云”一词也是错误的,这“星云”和那种弥漫本银河系里的恒星胚胎素村,有天渊之别。以宇宙的尺度而言,“凤凰”星云只是个细小而稀薄的气体外壳,包围着一颗恒星----说得准确点,应该是从前存在过的一颗恒星。
光谱计图表上,挂着彼德·保罗和鲁宾斯所作的罗若拉神父画像。神父啊!要是你我易境而处,你会怎样对待这堆数据呢?我的信仰不足以支持我挺身而起,面对这个挑战。你的呢?
神父啊!你凝望远方,但我所走的距离,远远超出你创立我会那时代所能理解和想像的世界。过去从未有过探测船,离开地球这么远。我们飞到远在宇宙边陲的地方。我们终于飞抵凤凰星云,并且带着重大的发现,踏上问地球老家的路。可是这发现对我是多沉重的负担,我只有跨越时间和空间,向你作无声的求援。
你手握的书,上面印着“主之荣耀至大至高”。但当你有机会目睹我们的发现,你还会相信这句话吗?
“凤凰”星云是什么呢?单在本银河系里,每年便有百多个恒星爆炸。它们突然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光亮骤增至平常的千万倍,然后声沉影寂。这些爆炸的星是“新星”——它们只不过是宇宙灾难中的家常便饭。我在月球天文台工作时,就曾记录过十多个新星的光谱和变光曲线。
每隔几百年,就会出现将新星比得微不足道的天界奇观。一颗星变成超新星时,要比银河系所有恒星加起来还要明亮,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就曾在1054年见过这样的情景。1512年,仙后座又出现一颗光亮得白昼也可见的超新星。随后的一千年间,还出现过三颗超新星。
我们的任务是视察灾难现场,寻求灾难的起因,要是可能的话,也许还会查知超新星的成因。我们的太空船,穿越了六千年前爆发开来的气体。气体是炽热的,仍在迸发出紫色的光辉,只是它非常稀薄,不足以伤害我们。层层如象牙球的气体,被爆炸的星体使劲抛出,至今仍在向外飞驰。恒星的引力,也无力将它们拉回去。气体包含的空间,容得了x千个太阳系,而盘踞中心的,是一个怪异的天体,一个只有地球般大小,却比地球重数百万倍的白矮星。
太空船周围气体的光辉,驱散了平常星际空间的黑暗。我们的目标,如同一个被引爆的太空炸弹,几千年过去了,其火热的碎片,还在四散飞开。爆炸规模之大,使星体的碎片散布于数十亿公里的空间,却没飞驰的动感,几个世代之后,肉眼或许可以察觉出混沌的气体和纠缠的旋涡,有些微移动。此刻星云的澎湃气势,已够慑人心魄了。
我们数小时前己关闭了主要动力,以余速飞向那凶险的小矮星。以往它和我们的太阳并无二样,可惜它却将能使它活命数百万年的能量,一口气在数小时内耗散掉了。我们所见的,只是个吝啬每一分能量的小星,像要补偿那白白虚耗了的光芒。
在这个景况下找到行星,几乎是妄想。即使过去曾有行星,也在爆炸时化为蒸汽和碎片与星云的气体混为一体了。不过,我们还是作了一趟自动搜索(这是飞越从来未探测过的恒星时必定要做的程序).竟然发现了一个孤单的行星。它的轨迹,离星云中心的矮星很远很远。它的处境,正像太阳系的冥王星。这个行星,徘徊在星际间永恒黑夜的边沿,从未尝过生机带来的温馨。但正是遥远的距离,使它幸免于像其同伴被气化的厄运。
行星经被烧炙过的表面,只有烧焦的岩石,曾经包裹着它的固态气圈也被烧掉了。我们登陆这行星,发现了石窟。
石窟的建造者,尽了一切努力,确保它会让后来者发现。石窟人口处的石标,只剩下一摊凝固的熔岩,但从远距离侦察图片中,我们己相当肯定它是智慧的标志。稍后我们又侦察到广泛分布在行星各处的放射性辐射,石窟外的石标可以毁掉,但辐射纹印是抹不掉的,还会不停向周围发出讯号。我们的太空船,像箭一般射向这个大标靶的红心。
石标原本应有一里高,现今却像一支正熔化的蜡烛。我们以天文学家的身份而来,现在却要兼任考古学家。不过我们都将原来的目标抛诸脑后,我们明白,他们选这个偏远的行星,建立这个庞大的标记,只有一个作用:一个文明的族类,自知难逃劫数,希望名垂千古。
我们得花上几个世代,才能完全消化石窟内的珍藏。他们的太阳,爆发前必定早有预兆,故此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可以将他们想留传后世的精华,都带到这个世界来藏好,期待日后给其他族类发掘出来,而不被遗忘。换了我们,会有这样的干劲吗?或者是被困在愁苦中,懒得理会那活不到也触摸不到的将来?
为什么不给他们多点时间啊!他们己能往返行星之间,却远未能跨越星际空间。一百光年之外,才有另一个人阳系。即使他们掌握了超空间推进器的秘密,顶多也只能营救百万条性命。也许,这样的结局,对大多数人来讲,更易于接受一些。
从他们留下的雕塑,可见他们与人类极其相似,但即使不是这样,我们仍会为他们的命运而悲哀。他们留下上千件视像纪录,连同放映的机器,还有细致的图解,我们毫不费力地就明白了他们的语言。我们仔细看过这些记录,这是首次有一个比我们更为进步的文明,重现在我们眼前。或许他们只将最好的一面留给我们看,但也难怪他们,反正他们优美的城市,绝不比地球逊色。我们看着他们工作、玩乐,听着他们悠扬的语言,特别有一个画面还历历在目:一群孩子在蓝沙的海滩上嬉戏,水边排着缕缕垂杨似的植物,一只只身躯庞大的动物在浅水处走动,人们也懒得理会。
夕阳西下,他们太阳的余晖,仍照暖大地。有谁知道,这太阳快将变成夺命判官,定这族类的死罪?
想必是我们久尝孤独,思乡心切,才会深受感动。我们当中,很多人到过其它星球,探索过其它文明的遗迹,却从未有像今天这般深的感触。一个族类的败亡,犹如地球上的兴衰。让一个盛放璀璨的文明,给一把大火烧掉……这怎能说成是上帝仁慈的表现呢?
我的队员曾这样问过,我也曾尽力答复。罗若拉神父,你或许更有把握,但神灵对我全无启示。他们不是一群邪恶的人,我也不知道他们崇拜怎样的神。我回望数十世纪前的他们,看着他们用最后的努力,将所珍爱的保存下来,也看着它们在现今坍缩了的太阳照耀下出土。他们配作我们的良师——为什么要毁灭他们啊!
这个问题,在回到地球后同僚们将会怎样回答,我早已料到。他们会这样说:宇宙万事万物没有目的,宇宙也不是什么宏图,既然银河系内每年都有上百颗恒星爆炸,此刻在太空深处,必有文明被毁灭。这个族类曾否作恶,与其面对的厄运毫不相干:宇宙没有神,没有天理,是故亦无天谴。
我们在凤凰星云所见的一切,都不能证明什么。坚持上述论据的人,只是感情用事,而不是据理立论。神不须向人交待他的行事方式,他能造宇宙;也能毁灭宇宙。如果神的行事得由我们管着,那只是人的高傲自大、目空一切,严重一点说,甚至是在亵读神。
对在凤凰星云所见的一切,对这整个星球的文明被大火化为灰烬的遭遇,我本来可以装作视而不见,只需要心肠再硬一点就行。但凡事都有极限,人的信仰亦然。我望着面前一堆计算结果,只觉我坚贞不移的信念,像遇上地震般不可抗拒地动摇了。
我们抵达星云前,无法知道那颗星的爆炸年份。现在我们掌握了天体物理探测的数据,和那硕果仅存的行星上岩石的化验结果,使我能准确计算出星球爆炸的时刻。我知道这个宇宙轰天雷的闪光到达地球的年份,我算出在载着我们飞奔回家的太空船后面迅速退却的超新星残核,当年在地球的天空中闪烁着多么耀眼的光芒。我仿佛见到那颗星,像个远方的灯塔般闪着光辉,在东方的拂晓中,引领旭日登场。
千古谜团终于解破,不容我们怀疑。但……神啊!宇宙间有亿万恒星,为什么你偏选上这颗?你用大火断送了整个世界的人,就只是为了照亮伯利恒的早晨?
C. 未来三部曲的2001太空漫游
【编码】XVID
【时长】2:28:52 (149分钟)
【屏幕】800×368 (2.35:1)
【帧率】23.98
【音频】AC3(英语)
上帝死了!于是人类的脚步勇往直前。于是美妙的景象诗意般的呈现。而事实上,人类永远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环。命运的方向,永远不容改变…
影片根据阿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说《哨兵》改编,被称为“神话记录片”。与苏联伟大导演塔尔科夫斯基在同一时期拍摄的《飞向太空》合称为科幻电影的“双瑰”。这部史诗般的巨作耗资1050万美金,用了整整三年半时间筹制,所有205场特效场景皆由库布里克设计、监制完成。影片在音乐和动作上结合完美,场景充满想象力及未来感,即使在电脑特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它的前瞻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也令人叹为观止,许多镜头和情节一直被好莱坞导演们抄袭至今。库布里克在片中并没有拍摄外星人入侵地球等烂俗故事,而是时而回顾人类的过去,时而展望人类的未来,并且成功地表现了人类与机器之间永恒的依赖和争斗。《2001太空漫游》反映了库布里克对科技文化危机的触觉,并引发对“生命价值”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
本片讲述的是,为了解开神秘的石柱突然屹立于地面并攻击人的秘密,原子动力太空船帝斯卡巴里号出发飞往距离八亿公里远的木星。此宇宙飞船的成员包括波曼船长、布鲁飞行员及三个在圆筒内冬眠的队员等五人。途中电脑HAL发生错乱,破坏了冬眠装置,布鲁被诱出船外,于黑暗的太空中被杀,波曼船长则被困在母船中,与之展开生死格斗,结果人类终于获胜。不久宇宙飞船在进入木星的轨道后,因船长发现某地有与月球上的石柱一模一样的东西,就驶向它,却发生意外。当他醒来时,看见自已正和宇宙飞船在路易十六的寝室中。超越时间与空间,所有的一切东西都消失于白光之中后,飘浮在太空上的绿色地球,由一胎儿看守着,此胎儿正是波曼转世而成的,正继续等待着自己出生的日子。这部内容以不远的未来为背景,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人类将面对不可思议之事。
本片曾获得5项奥斯卡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导演提名。但导演斯坦利·库伯力克的命运似乎总是如此,获得无数提名但永远也拿不到一个奥斯卡的大奖。该片在科幻片领域的重要性是其它任何一部影片都无法代替的,你看过该片后就明白为什么后来的科幻片里的飞船会是那样,为什么外星的表面总是砂石遍地。
该片绝对不是一部纯粹意义的科幻片,它带给我们的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深层次思考,告诉我们的是人类永恒的绝望,正因为有这样深邃的思想意义,也使得这部科幻片不像日后的《星球大战》那样广受欢迎。但是,它绝对是一个里程碑。
D. 推荐几部经典的科幻小说
链接:
《安德的影子》是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所著的科幻作品。
E. 阿瑟克拉克的难以入乡随俗中 为什么要以外星人的视角来写
阿瑟克拉克的难以入乡随俗
同其他的科幻大家相比,克拉克似乎更善用讽刺和黑色幽默,无论是“难以入乡随俗”中古怪可爱的外星人,还是“扭捏的兰花”中杀人未遂的赫拉克勒斯,亦或是“无限永恒时间”里自作聪明的盗贼,在克拉克的笔下,这些人物都变得滑稽可笑而又耐人寻味。
科幻作品中总会谈及探索太空,征服宇宙,穿越时空,世界末日,这本书也不例外,克拉克在荒诞诙谐的故事情节中,让人们以一个极为轻松的心情去思考一些实则沉重的话题,比如世界神创论,比如人类毁灭论。从这部短篇作品集看,克拉克对地球人与外星人建交是抱着比较积极的态度的,书中的外星人都很善良,甚至会提醒帮助命中注定即将被毁灭的地球人,这却让我想起,霍金曾说,(当然是通过他的智能轮椅说),我相信如此广阔的宇宙中一定有其他智慧生命存在,但我并不希望政府找到他们(事实上美国政府已经在持续向外星发信号寻找外星人好些年了),更不希望他们来我们地球。想想吧,我们花了多少年都找不到他们,如果他们真能坐着宇宙飞船降临地球,他们必定比我们智慧先进很多倍。一个极其先进的外来种族会对落后的本土居民采取什么态度,我们从当年白人登陆美洲大陆就能看出来了。征服是人类的本性,我们没有理由确信外星种族不具有这种特性。
科学家总是以有无水作为寻找外星生命的标准,这是我们地球生命生存的标准,可是如果有生命物种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呢?现在已经有科学家在美国发现在自然界产生的高浓度酸性环境中(其酸度堪比高浓度盐酸)仍能好好地存活,那么在像木星那样,终年飓风不断,硫酸大暴雨频仍的地方,也可能有外星生命存在,他们可能只是极其微小的微生物,我们的宇航探测器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已经遇见了他们,却在不经意间擦肩而过。
那么地球人在宇宙中 又算怎么样的生命形态呢?也许我们比大多数其他外星生命更智慧,因为他们都是微生物,而我们有一个还不算太笨的大脑;也许我们根本就是外星智慧生命眼中的微生物,如此脆弱如此落后,就像路边静悄悄开放的小野花,他们根本不屑一顾。
目前,天文学家已经断定,在很远的未来,地球是注定要灭亡的,而在那之前,人类早就已经销声匿迹了。一片死寂的冰冷地球会受太阳的引力作用,脱离轨道被吸入这个孕育了它的恒星,在一阵巨大的爆炸声中灰飞烟灭,回归到地球成型前的状态——一团粒子和星尘。
人类对于探索宇宙的欲望,或者说野心,是永无止境的,这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来自宇宙。其实那些星星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的生命来自地球的元素,地球元素来自各种粒子,这些粒子都来自宇宙,集结于地球成型的那一天,在很久以前和那些星星一样飘荡的宇宙中。
F. 阿瑟·克拉克有哪些小说
3001太空漫游(作者:阿瑟·克拉克)
2001太空漫游全本下载(作者:阿瑟·克拉克)
天堂的喷泉(作者:阿瑟.克拉克)
2001太空漫游(作者: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短篇作品(作者: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短篇作品(作者:阿瑟·克拉克)
2010太空漫游(作者:阿瑟·克拉克)
2061太空漫游(作者: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中短篇科幻小说(作者:阿瑟·克拉克)
拉玛飞船揭秘(作者:阿瑟·克拉克)
月球的第一次马拉松(作者:阿瑟·克拉克)
远方的朋友(作者:阿瑟·克拉克)
冷酷的方程式(作者:阿瑟·克拉克)
科学的失败(作者:阿瑟·克拉克)
考察地球(作者:阿瑟·克拉克)
技术故障(作者:阿瑟·克拉克)
孤独的机器人(作者:阿瑟·克拉克)
仇恨之火(作者: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作品集(作者:阿瑟·克拉克)
拉玛2号(作者:阿瑟·C·克拉克)
拉玛迷境(作者:阿瑟·C·克拉克)
拉玛真相(作者:阿瑟·C·克拉克)
亲 可以在 我爱读电子书 这里 输入名字选择作者不是书名就可以找到了 也可以在 绿色字体那下载 望采纳!
G. 求一名叫《星》的科幻小说
阿瑟·克拉克的《星》。
肯定是这篇,我也很喜欢这篇作品,诗意很浓,特意贴在了我的博客上。下面就是原文:
http://hi..com/mei/blog/item/16e3283808ab152cb9998feb.html
H. 阿瑟·克拉克的书
1956年移居斯里兰卡。出版《城市与星星》;短篇小说《星》(Star)获得雨果奖
1964年与库布里克共同构思《2001太空漫游》的小说和剧本。小说在一些情节上与电影略有差异。
1968年《2001太空漫游 (电影)》上映,小说也以同年出版。
1973年出版《拉玛任务》。
1974年《拉玛任务》获星云、雨果、约翰坎贝尔奖。
1986年荣获象征终身成就的星云科幻大师奖。成立阿瑟克拉克奖,颁给英国出版的最佳科幻小说。
1988年经诊断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此后多半靠轮椅行动。
1995年获NASA“杰出公共服务奖”。
2000年受封英国爵士,由于身体不便,英国王室派高级专员亲临斯里兰卡赠与爵位。
2001年探测火星矿物的宇宙飞船被命名为“2001火星奥德赛”。
知名著作
《太空前奏》(Prelude to Space,1951年)
《火星之沙》(The Sand of Mars,1951年)
《空中列岛》(Islands in the Sky,1952年)
《童年的终结》(Childhood's End,1953年)
《地球反照》(Earthlight,1955年)
《城市与群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 1956年)
《深海牧场》(The Deep Range, 1957年)
《月尘如月》(A fall of Moonst, 1961年)
《海豚岛》(Dolphin Island, 1962年)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年)
《二零零一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of 2001, 1972年)
《拉玛任务》(Rendezvous with Rama, 1973年, 雨果奖,星云奖)
《会见梅杜莎》(A Meeting with Mesa, 1973年, 星云奖)
《天堂的喷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1979年, 雨果奖,星云奖)
《2010太空漫游》(2010: Odyssey Two,1982年)
《2061太空漫游》(2061: Odyssey Three,1988年)
《拉玛再现》(Rama II,1989年)与简崔.李(Gentry Lee)合著
《拉玛迷境》(The Garden of Rama,1991年)与简崔.李(Gentry Lee)合著
《拉玛真相》(Rama Revealed: The Ultimate Encounter,1993年)与简崔.李(Gentry Lee)合著
《3001太空漫游》(3001: The Final Odyssey,1997年)
《时光之眼》(Time's Eye,2003年)与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太阳暴》(Sunstorm,2005年)与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第一次出生》(Firstborn,2007年)与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www.taobao.com
www.dangd ang.com
搜索书名。有卖。他的获奖著作《拉玛任务》比较好找,书店或者网店都有。建议网店买,实体书店难,毕竟出版时间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