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刘庆邦写短篇小说怎么样

刘庆邦写短篇小说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2-08-31 00:49:53

『壹』 刘庆邦的社会影响

在刘庆邦的写作中,一半是煤矿,一半是乡土。他的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歌谣》获得了《人民文学》颁发的一个奖,但没有引起评论界足够的重视。刘庆邦亲历过饥荒,河南饥荒很严重,死了很多人,饿得头大脖子粗,他本人就吃过柿树皮,说是很硬。至于写这个题材的契机,刘庆邦表示,要让民族保留历史记忆,不要这么早就遗忘这些惨痛教训,一个民族要是失去了记忆,那是非常悲哀的,作家有这个责任,如果不能承担起这个责任,则愧对作家这一称号。而历史记录毕竟是粗线条的,新闻报道也有可能虚假,只有文学作品的表现是准确的,是细节化的,也更可信。“我每年都要回家,那不叫深入生活,那是回家啊!如果硬要那么说的话,那叫深入到家了。一个作家如果是从农村出来的话,那么最好的深入生活的方式就是回家。”事实上,刘庆邦本人并不愿意承认《红煤》是煤矿题材小说,他说:“小说是虚构的艺术,想像力才是作家最基本的生产力,小说的故事是在没有故事的地方写故事,是在故事的尽头开始小说的故事。”
刘庆邦写过一个小说叫《玉字》,王安忆曾在讲课时,引来作为“什么是小说”的一个例证。小说的故事是他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就发生在临村:姑娘和奶奶一起去看电影,天黑,被两个人拉到高粱地强暴,姑娘回家后不吃不喝想死,结果就病了,后来就真的死了。“其实她知道施暴的人是谁,但就是不敢说,于是我的小说构思开始了,我设计姑娘当时闻到了那两个人身上的膻味,回想起以前有人给她介绍过一个杀羊的,她没答应。她于是开始向杀羊的复仇,她起来吃饭了,说不想死了,并主动嫁给了那个男人,随后采取了一系列复仇,向两个凶手复仇。王安忆说,本来一个受气包,现在变成了复仇女神。”这就是生活通过逻辑力量,变成了小说。刘庆邦“短篇王”的称呼并非白来,另外,青年导演李扬借他的《神木》拍了电影《盲井》,也曾为他赢得了更大的声誉。这电影震撼了不少人,但作为原著作者的刘庆邦却并不完全买账,他最不满意的,是电影的结局,“电影的结局毁了我的理想设计,我很看重那个高中生心底的纯洁,我跟导演交流过,但他也许不在乎我的意见。在小说里,那孩子其实找过一个小姐,但后来就没联系了,然而电影并非如此,电影中导演让小姐给孩子家中寄钱,会暴露出可以破案的线索,电影的逻辑不严谨。”
在所有发表过的作品中,刘庆邦个人偏爱的故事不是《神木》,而是《响器》(发表于《人民文学》)。所谓“响器”,就是唢呐那一套家伙,故事讲一个姑娘,看人家办丧事听到唢呐,生命深处受到民间音乐的感动,于是跟着人家想学唢呐,但家人反对,还把她关起来,但她宁可不吃饭,也坚持要学,最后她吹的唢呐异常惊心动魄。刘庆邦说,“这里面,故事可能不再重要,重要的反是味道,是音乐的自然性。看这个小说,好比你看到一棵树,你只看到满树繁花,而不在意枝干。我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响器,都渴望发出自己最‘惊心动魄’的声音,而我的作品就是我的响器。”
刘庆邦,中国作家中的“异数”,多年来坚持以“人与自然”为母题进行着现实主义写作。其作品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乡土和矿区两大题材,这是通向他记忆深处两条幽深的隧道,一条被他命名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条则沿着相反的方向延伸,被命名为“人与自然的抗争。”1978年,刘庆邦来到北京,开始了崭新的城市生活,如今已经过去28年,但他身上,依然保持着明显的农民生活习性——他喜欢在家里种豆芽,并为此感到自豪,“我经常回老家,每次都带回来刚收的新绿豆,这是我绿豆种得好的秘诀”。 刘庆邦是个“城里人”,却极其熟悉乡村和煤矿生活,原因在于他每年都要选择去矿山小住,除了西藏煤矿,全国大小煤矿如今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新长篇《红煤》一经问世,立刻得到众多读者的关注,甚至在我们采访时他还收到一个陌生读者的短信,对方说自己刚刚一口气读完了《红煤》。“一口气”,放下电话,刘庆邦笑笑,“我倒不觉得这是好事儿。”他对此的解释是,“我对作品的最高评价首先是自然,好作品要能让人走神儿,神思飘渺,最好走到天外去!都说好作品是抓人的,让人一口气读完,我倒觉得好作品应该是‘放人’的,让人看了有回味,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经历和往事。“
除了希望作品能够令人走神儿,刘庆邦还喜欢反复阅读自己的作品——写完要读,发表要读,出版后还会再读。“有时候我会被自己感动得哭,被眼泪辣得读不下去……重鲜血不重眼泪是不对的,真正悲伤的时候,眼泪也许根本流不出来。人们总希望看到那些浓烈的东西,其实那些浓烈之底隐藏的,依然是朴素。每个作家在生命深处都是悲凉的、悲痛的,生命就是个悲剧,作品都是表达作家脆弱的感情,真正好的作品,它应该是柔软的。”

『贰』 简书写作20万,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当一个游戏角色升级到一定级别时他(她)会解锁新的技能和装备,写作也一样,当写作者的写作量达到一定程度,写作者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会因此跃升一个台阶。在上周的某一天,我的写作总数跳过了20万,我并不是一个矫情的人,可是在这个时间节点,我觉得有必要为此写一篇文章,聊一聊我的感想,说一说我的体会,它们或许片面,或许不值一提,但它们终究是我的真实想法,我还是希望一吐为快。

20万字算多吗?其实并不多,在的圈子里写作总数超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大神一抓一大把,他们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字的世界里大放异彩,给读者们带来了超乎寻常的感受和体验,他们是我学习的楷模。我关注了很多写作上的前辈,他们的文章是我阅读的首选,从中我学到了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我也会带着问题向他们讨教,在这种互动中我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我坚信向成功者学习是通向成功最近的路。

里聚集了数量众多的写作者,大家在这个平台上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各显风流,我料想大家心里都应该怀有一个作家梦吧,只不过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懂得含蓄,这样的话轻易是不会说出口的,行动是最好的证明,我们都在努力着。

想要成为作家固然是好的,一些必要的条条框框总是要有的吧,有位作家曾经这样说过:一个写作者只有当他(她)的码字字数超过30万,阅读量超过300万时他(她)才有资格成为作家,王小波对此更是直言不讳:每一个成名的作家在成名前谁还没有写过几百万字的垃圾?由此看来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我喜欢散文,我常常深陷于其中不能自拔,散文中优美的语言令我神往,真挚的情感令我迷醉,从中我感受到了很多的人间真情,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有些作者名气不算大,但是他们的文章同样精彩。我读过喇叭哥的《这一生,那么快》,我感动到哭;我读过吴念真的《只想和你接近》,父子情深溢于言表;我读过刘继荣的《和你一起,我不怕老去》,我对育儿有了新的认识;我读过蔡崇达的《皮囊》,阿太的人生观令我敬佩……

我喜欢鲁迅、朱自清和沈从文,我也喜欢林清玄、蒋勋和刘亮程,在他们的作品里我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和文字的美。

我也偏爱小说,故事中人物命运的浮沉让人揪心,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从别人的经历中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百般滋味,体验到了人生的异彩纷呈。

在小说创作领域古今中外人才辈出,大师云集,优秀的作品浩如烟海,他们极大的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文学史上重要的财富。对于小说,我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虽然书单列得密密麻麻,电子书有近几百本之多,可是苦于没有时间,有时一个月只能读完一本,说来实在惭愧。

相比于大部头的著作,我更钟情于中短篇,在读过的作品中我对沈从文的《边城》、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余华的《活着》、贾平凹的《废都》、苏童的《妻妾成群》等等印象深刻,短篇小说中除了欧亨利,国内很多作家的作品,如刘庆邦、铁凝、乔叶、迟子建、王润滋等都值得一读,他们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创作出很多精彩的故事,阐述了一些道理,给读者以思考和启迪。

很多写作者的写作初衷大都类似,当我们书看的多了,事情经历的多了,难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这种欲望一点点发酵,在它的驱使下人逐渐变得焦躁不安,直到将心事诉诸笔端才会得以缓解,这和吃饱了撑的难受是一个道理。

我从去年开始动笔写作,到现在已经一年有余了,在此期间我没有老师领路,也没有参加付费学习,就这样磕磕绊绊一路走来,倒也走得有模有样。我相信写作这种事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多模仿,多研习,写的多了,写的久了,自然水到渠成。

或许是源于阅读喜好的缘故吧,我将写作重心定位在散文和小说的创作上,对此我不想偏废,虽然目前我的写作水平还显稚嫩,但我一直在努力,我希望能在这两方面都有所成。

文字是有灵魂的,写作者对待文字应该持有一颗虔诚的心,用心写出来的文字可以打动自己,也更有可能感染到别人。

我写作时有一个习惯,动笔前我要搭建起整篇文章的框架,写初稿时力争一气呵成,我用于修改文章的时间要比写初稿的时间多得多,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一句话: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修改出来的,我对此深信不疑。有时我会在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上花费很多时间,力争用最准确的词语表达我的想法,这样做是有好处的,我锤炼了自己的写作技能,读者们也获得了更好的阅读体验,这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

中国短篇小说之王刘庆邦创作了300多篇小说,他对作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一次一位编辑和他协商修稿的事情,他回复对方说他的作品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有用的,都不能改。他对待写作,对待文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经过了一年多的写作实践,我自身的变化显而易见,这种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它正在积极的影响着我。

我写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字数在2000字左右,那篇文章我用时一个多礼拜,现在我写一篇同类型的文章两个小时就能成型。当我重新回头审视那篇文章时,我能发现它千疮百孔,漏洞百出,这或许就是坚持写作给我带来的进步吧。

我的进步并不仅限于此。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七大主题征文”活动,我饶有兴致的写了几篇小说,其中有两篇入围决赛,虽然最终没有取得名次,但这足以令我兴奋,在参加此次活动的作者中高手如云,能有机会和他们学习切磋我很荣幸,从中我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力争在今后类似的比赛中能有更好的表现。

回首一年来的写作经历,我感受良多,相比于去年,我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如果我们每年都有一些积极的变化,那么生活还是有盼头的。

接下来我想对写作方法和技巧做些浅薄的分析,仅供大家参考,有不当之处还请海涵。

曾经有朋友评价我的文章行文流畅,说我文笔好,对此我不置可否,我把这当成一种褒奖,当类似的评价多了,我开始正视这个问题,这可能是源于我的一些个人习惯吧。

前文中我提到了我喜欢读散文,散文中有一些内在的韵律美,这种韵律美类似于宋词,它会如泉水般汩汩而出,绵延不绝,流淌在整篇文章中,读起来如同跳动的音符,富有变化,这样的文章读的多了,我自然而然的会产生所谓的“语感”,写文章时这种语感一直支配着我,因而会有很好的实际效果。

我经常遇到一个句子读起来很别扭,适当将它做些调整,把它拆成几个小句子,这样效果立竿见影,这就是很多写作教课书上提到的尽量多使用短句的方法。

举个例子,我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写时令美食: 在我们的食谱里有这样一类美食,它随时间而来,随时间而去,年年更新年年新,无论富贵贫贱,男女老少,人们趋之若鹜,那便是时令美食。它们是来自于山川湖泊的物产,是大自然的馈赠。

短句的好处是简洁明快,节奏感强,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很多散文大家在短句应用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比如朱自清的《春》,整篇文章中饱含着跳动的美感。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读这样的文章是一种美的享受,这也是短句运用的魅力。

其次,长短句搭配也会很出彩,以我的一篇文章为例: 王家后院常年铁将军把门,仅在每天傍晚时分开启。水井旁终年繁花似锦,芳草萋萋,水井里不时有阵阵薄雾飘出,仿若一道白色的幕帘环绕在水井周围,久久难以散去。

这样的搭配使得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多做一些类似的尝试,这会给文章增色不少。

下面我想谈一谈写作的语言。

语言是文章外在的表现形式,也是读者接触到的最直观的内容,语言的优劣决定着文章的可读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写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方法。

我在文章里喜欢打比方,比方打得好,读者会更容易理解你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好比是做衣服,情感是里子,语言是面子,好里子配上好面子,这才能算得上是一件上乘的衣服。

举个例子,男女分手,女方意外怀孕,写得太直白就失去了冲击力,换个说法效果会大不同: 他们在一起两个多月,男人像飞走了的蒲公英,却留下了一粒种子。 (看似诗情画意却有浓浓的哀愁。)

再比如,男人房事不力,女人颇有怨言,可以这样表述: 他每逢勉强举事,她免不了抱怨,就像地主婆数落交不起租子的佃户。 (地主婆和佃户的故事我们在电视里见得多了,这样表达是不是很容易产生画面感?)

女人小宇宙爆发可以这样说: 这些天她的委屈和愤怒像是微波炉里时间刚刚好的爆米花,嘭的一下炸开了。 (见过嘣爆米花的人都知道那是多大的威力。)

文章是靠语言来传情达意的,一个意思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表达模棱两可,读起来一头雾水,有的表达生动形象,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打比方便是一个为文章增加亮点的好方法。

善于利用语言好处多多,那么如何丰富和完善文章的语言呢?这没有捷径,只能靠平时的阅读和积累。

我阅读时有个习惯,遇到好的词句,我会顺手摘抄到本子或是手机上,它们是我的财富,也是我写作的思路源泉和点睛之笔。

我再举两个例子。

他见人说人话,见鬼开鬼价,招摇撞骗,唯利是图,苍蝇从他面前飞过,他都想伸手掰条腿下来。 (短短的几句话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我看见他侧过脸来朝奶奶投去了曲折而鬼祟的一瞥,那目光一截一截地爬在我奶奶脸上,再一寸一寸地原路收回来。 (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精准到位,我对这样的文字毫无抵抗力。)

别人的好词好句只是借鉴,更多的需要自己来创造,只要在平时多看多想,好句子往往会是不经意间的灵光一闪。

一个好句子放在文章开头会吸人眼球,放在文章里会推波助澜,放在文章结尾处会令文章回味无穷,如果一篇文章中拥有几个这样的好句子,那必定会为整篇文章增色不少。

积累和创造,在生活里多观察,多思考,同时借鉴和学习适合自己语言体系的名家的文章,多写多练,我们的写作语言会逐渐走向成熟。

是一张大网,它网罗了四面八方的写作爱好者,大家在这里写作,在这里交流,在这里成长,实现着一个又一个小目标。

我读过很多简友们的文章,从这些文章里不难看出,有些人刚起步,文章稍显稚嫩,表达方法欠火候,但是他们在持续的学习和写作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也有一些作者个性鲜明、风格独立,已经从众多的写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家膜拜和学习的榜样。大家以文会友,相互鼓励,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一年来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在与他们的交流和学习中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接下来我想聊聊我认识的这些人。

里有很多写作上的前辈,他们的文章总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前辈我遇到不少,我简单的列举一下。

古眼 老师擅长写杂文,他的小说同样精彩; 雁韧 老师见识广博,朋友遍天下,他的写作素材取之不竭; 驽马渡江 老师得写作功底深厚,对问题的见解独到; 虬田 老师在散文和杂文写作方面很有心得; 太秭帝 老师的小说和观点类的文章很有看点; 泥巴一一龙凤楼主 老师植根于生活,乡土类的文章写得很棒; Mr_稻香老农 老师才气过人,小说、散文、诗歌样样精通; 邱士舰 老师是一位作家,他的小说很有感染力; 泗四坊方 老师致力于游记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写作,这些前辈将其对生活的体验和领悟注入文章中,读来受益匪浅。

在散文写作方面有很多优秀的写作者,其中 徽韵蒹葭 、 稻草人_三木老妈 、 素心suxin 、 拾麦穗的路人 、 清欢陌上行 、 咖啡遇茶 、 泰山寒梅 、 任铁玲 、 沈不迟 、 虹颜霞雨 、 流失的青春 、 亦恬_ 、 遇见云妮 、 明媚的欢颜 、 云淡风轻之蓝 、 Anncy 、 林柯榕树下 、 秀坤宜 、 鱼儿在水一方 、 纪心dd 、 娟子说 、 欣然妈妈 、 lizihua李子 、 真话不全讲 、 半夏微凉歌弦音 、 木土地 、 村下又春树 、 欣然妈妈 、 小卜姑娘 、 独孤若曦 、 1806一21114春华秋实 、 熊宝儿 、 柳兮_ 、 暮晴雪儿 、 九九南风 、 笑笑丫头 、 逐梦水乡 、 年伢 、 艺味深藏 、 Summer_静待花开 、 寓见韩雨 、 月照琴台 、 蝈蝈2018 、 乔立7 、 八月的幸子 、 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 、 六月荷清香 、 素心浅吟 、 白洁小屋 、 觉海贝影 、 欣然_bd23 、 波之角落 等朋友在散文创作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

在小说创作方面里更是人才济济, 疯哥哥l 、 子鱼讲故事 、 云舒老师 、 晓风残梦 、 幽罗 、 静夜风 、 尊敬的王二 、 女钢铁侠 、 美女多多 、 高山上的山高 、 我是四海szw 、 璇筱兮 、 萧瑶夕 、 风铃草_ 、 巨零 、 冷剑风 、 一头叫叁思的小飞象 、 普通的星星 、 乌龟牛牛 等的故事和微小说写得很精彩。

连载小说的创作需要有很强的耐心和毅力,我对连载小说的写作者佩服的很,能在保持文字数量的基础上使小说精彩纷呈那更考验写作者的水平,在这方面 妖怪来也 、 青小鸟 、 未卿负未卿 、 近忆华 、 前一秒记忆 、 一尘未染 、 东方地秀 、 练心 、 唐小痴 、 那年夏天的流星雨 、 红尘久客 、 孤独膨胀成猪 、 心如静水12 、 筱筱青青 、 吻过地平线_8781 、 熏衣草的清香 、 一个人的宅 、 魔小桑 、 筱筱青青 、 马到成功程雨烟 、 彼鹿 、 人海中的沙子 、 阿蓬阿霞 、 三湖之春 、 三湘涟漪 、 大花猫猫 、 木琵琶 等朋友做得很棒。

老舍先生说过,写小说的人要多读诗歌,诗歌的韵律和精炼对于小说的写作很有必要,因而我也关注了一些诗歌的写作者,其中 冷冬年 、 金钗银环 、 六月天气 、 回眸一笑笑 、 丁_香 、 相由心生MM 、 陈知孺 、 墨上城 、 素年清时 、 五月的荷 、 山鬼姑娘 等的诗歌写得很好,我常常陶醉在他们营造的优美意境中不能自拔,这或许就是诗歌的魅力吧。

在观点类文章的写作者中我很青睐 狂妃 、 linwood 、 沙舟wang 、 风云叟 等,其中狂妃的文风我很欣赏,她的文章和她的为人一样个性张扬,我觉得如果她生在古代必定是一个侠女。

我对历史类文章关注的不多,其中 历史迷猴神通 和 锦瑟酉娴 的作品我很喜欢,几乎每一篇都要阅读一番。

当然,我认识的朋友还有很多,由于篇幅的原因在此不再一一罗列了。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和人生经历不同,因而大家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也会不同,写出来的文章或深沉,或激昂,或隽秀,或粗犷,各有各的味道,在这些差异中有很多可取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读别人的文章,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别人的优点,增加自己的见识,这对我们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对我们写作素材的积累也很有好处。

梁实秋先生在八十多岁时写下了《时间即生命》一文,文章中他提到了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事情,他原计划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可是他却用了三十年,他将原因归结于自己的懒惰,作品之所以能够完成,是因为他活得足够长,他对此十分庆幸,他感慨道:“假使年轻的时候鞭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或较多的表现。然而悔之晚矣。”

梁先生这样的感悟不能不让人动容,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富裕,在有生之年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才更有意义。

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往往不会因为做错什么事后悔,恰恰会因为没有做过什么事空留遗憾。有梦想就去追,想写作就拿起笔,时不我待,怕就怕时间流走,我们什么都没做,人还在原地打转。

写作没有捷径,只有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才有成功的希望,写作路上有人陪伴这样的感觉很好,就让我们一直这样走下去吧,不必去打听路好不好走,还要走多远,鲜花和掌声或许会在不经意间突然造访。

加油吧,朋友,我们都在路上。

『叁』 《妹妹不识字》刘庆邦读后感400字

妹妹是“我们”家唯一不识字、没有上过学的孩子。可作者仍然写妹妹,由此可见妹妹的灵魂的闪光。
文中除了写妹妹,还穿插了其他的一些人物。比如二姐,比如小弟,比如“我”。其实这些都是有用意的。写二姐,说明“我们”姐弟都很喜欢读书,而唯一没有读书的妹妹却没有任何怨言,更衬托出妹妹的懂事。写小弟不被我理睬,而妹妹却安慰他,陪他玩,衬托出妹妹的博爱之心。写“我”吃掉妹妹为弟弟做的鱼,衬托出妹妹的勤劳能干。穿插了那么多的人物,只为衬托出妹妹的优点。再结合下文妹妹学歌非常的快,能自然引出作者对妹妹没有上学的遗憾,也许还有一份愧疚。
是的,那应该是遗憾加上一份愧疚,从文末作者的心理活动可以明显清晰的感知到。
于是,作者每次为希望工程捐款都尽量多捐,这也是一种弥补那份遗憾和愧疚吧。
纵观全文,其中妹妹没有说一句话。这是因为她不识字,大概也说不了太多的话吧,所以人们就不会注意她,渐渐的淡忘她。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这世上还有多少像妹妹这样的人啊!她们为了帮助别人,放弃了许多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其实他们才是最值得敬仰的人。

『肆』 读《疯子与竹林》有感

近日,我得到一本2011年第五期的《十月》杂志。这期杂志刊登了中短篇小说9篇,其中短篇小说之王刘庆邦的小说三题最为引人注意。而这三题之中我最喜爱的是《风中的竹林》。
刘庆邦不愧为当下的短篇小说之王。为什么说是当下呢?我个人以为,新时期作家的发轫之作大多是从短篇开始的。那个时候,写短篇小说的作家的很多,写得不错的也为数不少。但进入新世纪后,基于各种原因,作家写短篇小说的已经很少了,特别是已经成名的作家。他们大多转向写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了。究其原因,不外有两点:一是文学的商业化日益严重;一是短篇小说是最难写的文体,它需要作家全神贯注,表现在作品中的是将浑身解数聚于一点,要有很强的爆发力。而刘庆邦和王祥夫却十分钟情于短篇创作,或者说他们是在坚守着短篇小说这个被许多人放弃的阵地。这就令人敬佩了。从《风中的竹林》这组短篇小说,我看到刘庆邦对短篇的执着,写作短篇的能力,表现短篇的从容。
许多时候,人们写作短篇必得有一个绝精的故事。刘庆邦的《风中的竹林》可不是这样。当然它也是有故事的,不过故事很简单:主人公方云中——一个患血栓病的花甲男人,因为需要四处走走,活动活动身体,离开了他门前的竹林,去到村中最热闹的小卖部。年轻人全部出去打工了,村子里只剩下年老的这些人。能去的地方无非是小卖部这样的地方,这里有打麻将的人,热闹。再就是村里威望很高、已经八十多岁的方长山那里。这个地方,每天都有几个老太太聚在一起聊天。方云中走近小卖部时,听到几个正在小卖部主人朱连升门前打麻将的人说,朱连升的儿子很孝顺,前些日子在城里给他爹找了三个小姐,让他爹享受。而且每个小姐的特征不一样,有小巧的,有丰满的,有高个子的。方云中对此十二分生气,说,人不要脸,还算什么人。朱连升进货回来,还进了男女性用器具。他不卖,只出租。这让方云中更生气,回家跟妻子说这事。妻子嫌他多管闲事。他觉得应该找村里最有威望的方长山说说。没想到方长山并没有支持他,方长山强调,现在出现这些问题,最主要是形势变了,形势变了,人也得随着变。方云中不服,他去找任村长的本家侄子。村长不仅不支持方云中的说法,还说朱连升的做法值得表扬——起码解决了村中留守男女的身体饥渴问题。况且村长也到村中找女人偷情,偷情不要紧。被偷这家媳妇的婆婆一点儿也不见怪。这让方云中心情更坏,病情加重。在一次出去散心时,路过朱连升的小卖部,朱连升羞辱了一番方云中。方云中回到家里,一病不起,就去世了。
小说写了世风日下的境况和人心不古。方云中是个正派人,他看不惯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特别是嫖宿“人家大闺女”的事情。更看不惯朱连升进来了男女性用器具,并租给村里的留守男女使用。方云中这个人物很具有代表性,正直正派与固执互相缠绕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他反对嫖宿“人家大闺女”的行为,无疑是对的。但他厌恶朱连升出租男女性用器具,又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现在的时代,是商品经济时代。一方面各种在计划经济时代不曾有的东西,现在都有了。我们不能说,所有的泊来品都是好东西,都可以“拿来主义”,但许多先进的东西,对社会的进步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不少污垢,并进入人们的生活。比如,禁忌了几十年的娼妓制度,或明或暗地大量存在着,成了污染社会的一块毒瘤。从这个角度上看,刘庆邦塑造方云中这个人物,表明了主人公或者作者自己对这个既繁荣又物欲的社会的一种无奈和抗争。
我从刘庆邦的小说《风中的竹林》,看到了作家深厚的写作功底。小说的叙述语言舒缓自如,对场景、对人物心理流程的描摹收放自如。在阅读时,你感觉不到作家刀耕笔耘的任何痕迹,读起来十分舒服。这就是好小说。老早就听文学圈内的朋友说,会不会写小说,或者说看小说写的怎么样,看几行就知道作者的水平。且不说作者立意的构思如何,思想性如何。就看语言表达,那些泛泛一般、没有个性的语言就知道他会不会写小说。看刘庆邦的小说是警醒,是在充分享受他的语言文字魅力下的警醒。
因此,我以后还有多读刘庆邦的小说。重点是享受阅读的快乐,并在阅读中让自己的心灵宁静起来。

『伍』 小说清汤面读后感

读了刘庆邦的短篇小说《清汤面》,感觉一股香喷喷的气息扑面而来。清汤面里放着浓浓的关爱,放着多多的友善,放着作家对矿工和家属深深的感情,所以它才有如此醇香的味道。

刘庆邦擅长讲故事,一件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在他的笔下可以变得灵动起来。拣矸女工向秀玉在班上吃饭很随意,但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喜莲的午饭不能凑合。她开始是做好了饭菜放在锅里,女儿回来热一下就可以吃了,有一次忘了为女儿准备午饭,向秀玉非常内疚,便给女儿三块钱,让她去杨姨的清汤面馆吃面。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故事的走向出现了意外。偏偏杨阿姨不收钱。第二天,向秀玉又给了女儿三块钱,让她把头天的面钱一起付了,可是女儿还是拿着钱回来了。向秀玉知道了原委,便自己去店里把钱交给杨旗。杨旗没办法,只好收下。喜莲再来吃面时,碗里就多了一个荷包蛋,她回家告诉了母亲,并且提出不再去杨姨店里吃面了。杨姨发现喜莲不来吃面后就赶到向秀玉家里,劝向秀玉让孩子还是去她店里吃面,再不去吃,说不定哪天她的面馆就不开了。

我们总是感叹世风日下,感叹世道变迁,感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我们对商人有成见,认为无商不奸,的确,有些生意人短斤少两,坑蒙拐骗,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但是《清汤面》的故事不是发生在都市,而是发生在矿区,发生在那些纯朴善良的矿工和家属中间,这就让小说的情节多了一份自然,多了一些合理,多了一些与众不同。开店的人千方百计希望顾客盈门,生意兴隆,赚得个盆丰钵满,可是,在《清汤面》中,我们看到,杨旗对待向秀玉的女儿喜莲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她不是出于赚钱的目的,正相反,她想尽量优待这位小顾客。主要原因是,在一起事故中,向秀玉和杨旗二人的丈夫都遇难了,事故发生后,向秀玉得到了许多好心人无私的帮助,有人送月饼,有人送衣服,还有不留名的人把一桶油放在门口。杨旗也是,光顾面馆的都是矿工,他们吃了一碗面撂下十块钱就走了。有人交了一百块钱说好了再来吃,却好长时间没有露面。这种相依相怜的情感相互感染,彼此传递,没有人说出来,大家心里都明白。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矿工以及他们的家属之间这种特有的依存关系,正是这篇小说的'情感力量,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也让这篇小说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和人性的魅力。

刘庆邦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与他在这一领域的突出贡献分不开。《清汤面》再次展现了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实力。这篇小说情节简单,三个人物,两个场景,故事是来自于生活的小事,整篇小说仅有五千多字,一般写手容易写得浅显,琐碎,更谈不上深度。但刘庆邦却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除了技巧方面,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作品中投入的情感。他有个观点,小说要有含心量(不是含金量),这就是说,作家在小说中的情感要饱满,有力。从这篇小说来看,刘庆邦把他的感情倾注在了他塑造的三个人物身上,而这种倾注又是不动声色的,甚至是一笔带过,却能读者感受到。比如向秀玉因为忘记给女儿准备午饭流着泪向女儿道歉,比如她去杨旗面馆前打扮自己,还戴上了丈夫给她买的项链,比如她教女儿给杨阿姨钱的时候要如何态度坚决,不能面,再比如女儿告诉她自己没有吃那个荷包蛋时她对女儿的一番夸奖,比如她到了杨旗的面馆后先是帮杨旗干活而没有马上提钱的事,等等,都体现了她的个性。杨旗虽是开面馆的,但她更在意的不是钱,而是矿工家属之间的彼此呵护。她不收喜莲的钱,给她加一个荷包蛋,当向秀玉把钱掏出来要给她的时候她的眼泪立马涌了出来,她对向秀玉说: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孩子吃碗面还要花钱,我还有点人心吗?这些话都肺腑之言。那个喜莲才上小学三年级就格外懂事,看着别人碗里没有荷包蛋,惟独自己有,她就不愿意再去吃面了。母亲给她五块钱去吃烩面,她却买馄饨,五块钱可以吃两次。孩子身上折射的是家庭的教育,父母的品质。

《清汤面》最让人“费解”的正是出现了一种异样:杨旗的面馆生意兴隆,她本来是可以不管不顾地开她的面馆赚她的钱,可是她却开不下去了,没有人不让她开,而是良心让她无法继续开下去了。她每天做再多都能卖完,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清汤面多么好吃,而是矿工兄弟们在抬她的生意。她说,这样下去,我得欠矿上咱那些兄弟多少情啊!这异样之处正是让人动容之处。

刘庆邦长年在煤矿生活,他对矿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用友爱和善意的眼光打量着矿工和家属,展现那些在底层生活重压之下的人们的心灵之美,人性之美。看似平常的清汤面却演绎了一场爱的情感剧,小说表面上是写清汤面,其实是写矿工的大爱和矿山女人的善良。有人这样评价《清汤面》:尊严生活,温暖相待,亲情如山,讲述普通中国人的动人故事,一碗清汤面中,有最朴素的人性。所以,《清汤面》才能散发出诱人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

『陆』 听说刘庆邦有200多篇短篇小说,请哪位网友帮我列一名单。今天我看了他的短篇小说《鞋》,很喜欢。

长篇小说 《断层》 《高高的河堤》 《落英》
中短篇小说 《在深处》 《家道》 《胡辣汤》
《屠妇老塘》 《鞋》
中短篇小说集 《走窑汉》 《心疼初恋》 《刘庆邦自选集》
《梅妞放羊》 《不定嫁给谁》
影视作品 《盲井》 《卧底》 《鞋》
获奖作品 《断层》 《在深入》 《东家》
《谁家的小姑忍受》 《神木》 《小小的船》
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被译成英、法、日等外国文字的作品10多篇。短篇小说《鞋》被制成了日本电视汉语教材。

『柒』 刘庆邦写的吹柳笛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他非常喜悦的一个心情,而且非常高兴,内心的一种比较兴奋的一个情感还是比较高兴的

『捌』 中国当代文学有哪些写的很好的作家和作品

乔治阿波里的《小窗寒夜》《青春就是开玩笑》

『玖』 红煤怎么样

这周读完了著名作家刘庆邦的长篇小说《红煤》。2008年11月中旬,我在现代文学馆的网站上看到文学馆请作家刘庆邦就文学创作中的“细节之美”的讲座。这是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本来不想去的,但一个学中文的朋友一听,一再地推荐,说这个人了不得,写得一手好的短篇小说,号称“短篇王”、“中国的契诃夫”。更有甚者,他是中国煤矿作家的旗帜,是中国当代少见的直面当下社会、当下现实的作家。 11月30日,我在文学馆见到了刘庆邦,刘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写作风格和创作心理。讲座完后,有很多观众拿着他的作品去签名,其中拿的最多的就是这本《红煤》。 有人说它是中国煤矿版的《红与黑》,也有点像路遥的《人生》。《红煤》看上去写得很平淡,平铺直叙,没有很多长篇小说精巧的结构布局,没有紧张的高潮、大结局。但就是在这些平常话中,把读者带入煤矿-这个几乎被中国人遗忘的角落。 作者其实更想写中国的矿难,但却从一个煤矿老板的成长历程讲起。农村人进城打工、创业,获得城市的认可,与城里姑娘恋爱,成功,最后由于其固有的自卑心理开始报复他的人生道路上歧视过、给他制造过障碍挫败的人,最终又堕落失败。这一题材的作品有很多,《人生》、《都市放牛》等。 《红煤》也用了这条线,像是落入了俗套。但是作者用这条线串起的,却是煤矿这个特殊的社会。于是,煤矿的暴利、井下的生活、发生矿难事故后的人的悲伤、小煤窑主的贪婪、官员的腐败和渎职、对矿难的隐瞒、对矿工生命的漠视、矿工弱势群体的悲惨遭遇、采矿对生态环境的毁灭性破坏、以金钱为标杆下人的异化,都在作者的笔下,像讲故事一样道出,作者并没有大声呼号,甚至用一些浅显逗笑的比喻来述说严酷的现实。然后我们来细细品味,品味之后之愈发深沉的悲伤和心痛。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今天,发生在我们共处的同一片蓝天下。 而我们的媒体、所谓的很多记者,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话筒、摄像机向天、向国外、向伊拉克、向阿凡达、向股市、向高官,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每天都是成功、胜利…。而却恰恰对我们的地面、我们的地下、对幽深的巷道、对广大的农村视而不见。 全世界每年重大矿难(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80%都发生在中国,是美国的70倍。下表是中国每年的矿难统计。 1990全年,伤亡人数10,315人; 1991全年,伤亡人数9,777人; 1992全年,伤亡人数9,683人; 1995全年,伤亡人数10,572人; 1996全年,伤亡人数9,974人; 1997全年,伤亡人数7,083人; 2003年,死亡6683人; 2004年,死亡6027人; 2005年,死亡5930人; 2006年中国发生大小矿难277宗,矿难中死亡人数6072人。 在网上搜了几个小时,也不到详尽的信息。而查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死亡人数倒是非常详尽。中国人查外国人倒是挺上心,自己同胞的生死倒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以前在国外的时候看过一次《文涛拍案》,剖析中国的矿难。我们看到一些死几个人,十几个人的交通事故消息时,会特别震惊,媒体会不停地滚动,好像多么重视。但如果说是矿难死亡,大家又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好像煤矿死人就是正常的。中国的矿难死亡真是死绝了,死得神奇了。管理煤矿成了中国最大的难题。矿难死的人抵得上数场战争的伤亡,可以开创宇宙纪录了。 心痛,也很悲伤。为什么今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对生命会如此冷漠,这样的民族前途在哪里。不敢去想,也不知道怎么想。 每读完一本书,心总是要停留在书中好几天,不想放下,不忍放下,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时,都像要告别书中所描述的世界似的。最近以老汤哥为榜样,开始对读过的每本书都写读后感或者书评,写完了,心里就畅快些,要不然老是憋着,像是有什么事没做完似的。我明白了,告别一本书的世界不易,每篇读后感就算是一个告别的记录吧。 Tomorrow is a new day, 对于中国的矿工们,明天还要下井,明天的巷道也肯定会继续漆黑。 早上下去了,晚上还能回来么? 保重,矿工兄弟们!愿你们一生平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1f19f0100g9dy.html

『拾』 刘庆邦短篇小说选怎么样

刘庆邦的短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看。既然“好看”,那就说明他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 刘庆邦的短篇可以说是呈现两种不同的面貌。一种如《走窑汉》《血劲》,写的是地下,煤窖的黑暗世界,风格冷冽干脆;一种如《鞋》《外衣》,写的是地上,乡土的人情世界,风格温润美丽。 《走窑汉》发表于1985年,可说是刘庆邦的成名作。我觉得,这个小说把短篇小说的能量发挥到了极大的限度。 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 马海州的妻子小蛾被矿工队长张清玷污了,马海州用刀子刺伤张清的胸膛,获罪入狱,在狱中救人立功,提前释放,回到矿场。 这是小说叙述过程中的回忆交代,是这个复仇故事的原因。小说的开始是,已经出狱后的马海州同张清一起下井。看他是怎样复仇的。 在下矿井劳作时,马海州时时跟着张清,也不说话,甩都甩不掉。他身上总是带着一把刀子,不时拿出来把玩。他的复仇,不动声色,却光明正大,用这种持久的威胁来摧垮张清。下了班也是,马海州和小蛾一起跟着张清。每天都在张清的楼下喊:“张书记。”他喊一句,她喊一句。在一次下矿井工作时,张清的场子塌了,他被活埋,在他附近的马海州却是奋力地把他救出来。张清以为有和解的希望,就拿酒到马海州家酬谢,马海州不让进门,又叫小蛾过来,小蛾把张清带过来的酒直接从门里扔到门外,酒瓶全碎。那天晚上,马海州和小蛾来到张清家,马海州拿一个薄铁片在张清脸前,张清就是趁马海州不在家用那种铁片开了他家门玷污了小蛾。 在这个,没有任何肢体冲突的复仇过程中,马海州施加在张清身上的都是精神的重压,张清终于在这个晚上,疯掉了,也可以说是,被逼疯了。几天后张清跳窖自杀。也是在同一天,小蛾跳楼自杀。 人物有丰厚的可解读性。 首先来看小蛾。她被张清玷污后,决意要自杀的,但是丈夫马海州刺伤张清被抓走时说:“田小蛾,不许你死!”然后,小蛾经受了诸多的羞辱,比如被人扔瓦块,门上被挂破鞋。她都忍下来。丈夫马海州在狱中时,她辛苦种地,收获比别人多的粮食。“这个女人身上的补丁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瘦了。”——清苦的生活。原来她都把钱积攒起来,马海州出狱,她给他一个砖头似的布包,里面是大大小小的票子。马海州并不稀罕这钱,冷冷地说:“我以为你早不在人世了呢。”从此,马海州对小蛾,是一种爱恨交加的态度。爱,就是最开始那种浓烈的爱情,挥不走的爱;恨,因她是被玷污之人,这是他心头抹不去的阴影。于是,小蛾就成了他,爱愈深恨愈浓的心结。而小蛾,就这样承受着,那炽热的爱,和浓烈的恨。这些扭曲了的爱和恨。他帮着丈夫马海州复仇。张清跳窖自杀,小蛾随即也跳楼自杀。——如此丰满的人物形象,她身上的人性能量,也只有小说可以字字珠玑地刻画,一旦用具体词汇来形容,就毫无分量了。 小说的结尾,也就是最后一段,马海州听到小蛾跳楼自杀的消息时,是这样的: “马海州呼地站起来……可是,他又坐下了。” ——无疑是经典有力的结尾。故事讲完,戛然而止,冷静干脆。人物性格心理得到照应和超越。 来看怎样的照应。小说里写了几笔马海州从前的状态:那些天,不到临下井的前一刻,马海州绝不离开妻子,匆匆离去,往往半道上又匆匆返回。那时候,“他们幸福得差不多每天都要落泪”。说明马海州从前是柔肠百转的一个汉子。妻子小蛾遭玷污,他入狱。出来之后,必定不再是从前的他。他一心想的,就是复仇。他的复仇,不是对敌人肉体上的伤害,而是精神上的折磨。他在这复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冷静、耐心、执着、果断都让人钦佩到感动。小说还写了一个细节,一个工友家里失火,什么都烧没了。马海州二话没说,一把甩给工友两百块钱。他的慷慨,仗义,又是让人钦佩的。于是,在这样一个可以称得上是侠骨柔肠的汉子身上,他要做的事情却是复仇,是把一个人逼死。他心里装着的,是再也无法找回的爱情,是满满的恨。这个人物,也让人心生同情和心疼了。 再来看结尾,小蛾死了,“马海州呼地站起来……可是,他又坐下了。”——再多的阐释,都不及这几个字的力量。 二零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走窑汉》,选自《刘庆邦短篇小说选》,作家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热点内容
下列哪些是沈从文的短篇小说 发布:2025-07-02 18:22:57 浏览:355
纯数据网游小说 发布:2025-07-02 18:21:18 浏览:569
好看经典的灵异修正小说 发布:2025-07-02 18:20:36 浏览:978
晋江甜文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02 18:18:14 浏览:427
炫舞小说纯游戏 发布:2025-07-02 18:18:12 浏览:267
言情特种兵小说排行榜完本 发布:2025-07-02 18:18:09 浏览:893
剑姬小说最新章节 发布:2025-07-02 18:16:40 浏览:940
桃花源生存游戏小说 发布:2025-07-02 18:14:35 浏览:166
特别的穿越重生小说 发布:2025-07-02 18:13:03 浏览:947
好看的言情短篇完结小说免费 发布:2025-07-02 18:12:54 浏览: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