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短篇小说称为
Ⅰ 明代流行的白话短篇小说被称为( )
拟话本
其代表为“三言”、“二拍”
Ⅱ 明清时期的短篇小说的代表有
明清时期的短篇小说的代表有: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初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乐小舍拚生觅偶》、《玉堂春落难逢夫》等。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记载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Ⅲ 明代小说成就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文学风格
明代小说,这类小说有两种发展倾向,形成两种形式。一种讲史小说的形式是历史演义.。以《三国志演义》为代表。所谓“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大体上能反映出这类小说的面貌。《三国志演义》原题《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著。从现存元刊讲史话本《三分事略》和《三国志平话》看,平话为《三国志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基础。罗贯中参酌正史,又广采民间传说,完成了这部宏篇巨制。小说描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始末,但它所概括的却是长时期封建社会生活特别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生活,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三国志演义》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面貌和反动本质。《三国志演义》以描写军事斗争为主,同时又穿插结合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它通过鲜明生动的生活场景所概括的斗争经验,可供后人借鉴。《三国志演义》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反映了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其中包括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封建正统思想,儒家“天下归仁”的思想,以及宋元以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族意识等。《三国志演义》善于在矛盾斗争中塑造人物,创造了像曹操、关羽、诸葛亮、张飞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三国志演义》又长于描写战争。既有宏伟壮阔的场面,又有人物活动的生动刻画。虚实配合,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明代的历史演义小说数量不少。差不多从远古传说的虞夏时代,到汉晋唐宋都有所作。较著者如《列国志传》、《全汉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但大多模仿《三国志演义》而思想艺术不高。
另一种讲史小说的形式是英雄传奇。这一形式也是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亦取材于史事,但与历史演义小说不同,不拘牵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以描写英雄人物为主,即鲁迅所称“叙一时故事而特置重于一人或数人者”,以《水浒传》为代表。《水浒传》或题施耐庵著,或题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宋江起义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但史载不详。《水浒传》在宋元讲史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饰敷演,虚构成分比《三国志演义》为多。水浒传》描写了一支农民起义队伍从发生、发展到受招安、溃灭的全过程,作者以极其鲜明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热烈地歌颂英雄的高贵品质和反抗精神,真实地揭示了“官逼民反”是农民起义发生的重要社会根源。但是小说在描写了梁山英雄大聚义以后,又写了受招安,征辽,征方腊,直至最后覆亡的悲剧结局,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思想矛盾。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忠君观念,对《水浒传》有明显的影响。它的批判矛头虽然触及到整个黑暗的封建统治网,但鞭挞的对象却主要是贪官和蒙蔽皇帝的奸贼。但悲剧的结局仍然体现出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奸险残酷罪恶本质的揭露和批判。
明代还产生了不少英雄传奇作品,思想艺术成就均高出于同期产生的历史演义小说。所写大多有一定的史实依据,但内容则主要采自民间传说,着重于英雄事迹的描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较有影响者为万历间熊大木著的《北宋志传》,内容演述宋初杨家将抵抗契丹的故事,塑造了众多的女性英雄形象,其中尤以英姿飒爽的穆桂英为人所喜爱。熊大木还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描写岳飞故事,郭勋的《皇明英烈传》(一题《云合奇踪》)演明代开国史事而着意于宣扬郭氏祖宗郭英之功业,袁于令的《隋史遗文》,写乱世英雄秦琼等,都在一个时期内对民间有一定的影响。
还有一类就是 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显然受到宗教的不同程度影响。尤其在明中叶以后,封建统治者一面穷奢极欲,一面求仙访道,信奉佛教,企求长生不老。》。《西游记》也是在宋元说话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人作家加工创作而成的。作者吴承恩从小爱好奇闻异事,创作时融进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认识。《西游记》充满大胆奇异的幻想,情节生动惊险,引人入胜;语言诙谐,机趣横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明中叶以后产生的神魔小说还有《封神演义》。
还有就是世俗小说,这类小说以社会现实为题材,多写家庭生活,且“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情,间于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以《金瓶梅》为代表。《金瓶梅》作者不详,万历四十五年(1617)东吴弄珠客序刊“词话”本署兰陵笑笑生著。小说以写实的手法,对明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作了真实细腻的刻画。人物众多,反映了当时城镇生活的广阔画面,不少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书中反映地主官僚阶级肉欲放纵的生活,颇多秽亵描写,不堪入目。《金瓶梅》开始摆脱历史故事对小说创作的束缚,转向现实题材,对平常生活作细致的描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金瓶梅》后,世情小说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世情描绘中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如传为与《金瓶梅》同出一手的《玉娇丽》(已佚)及成书于明末的西周生著的《醒世姻缘传》等。另一种则演化为才子佳人小说,郎才女貌,一见倾心,私订终身,然后经过一段曲折,以大团圆的喜剧结束。思想艺术大都极平庸低下。大约成书于明末清初的《玉娇梨》、《好逑传》、《平山冷燕》等属于这一类。
明末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兴起,这是明后期社会腐败、政治黑暗的产物。较著名的有李春芳著《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无名氏著《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及余象斗著《皇明诸司公案传》等,歌颂了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海瑞、况钟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阶级矛盾的尖锐。这类小说一般都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而人物形象则大多缺少个性,艺术上比较粗糙,且多夹杂神鬼迷信描写,并宣扬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明代还有比较著名的是白话短篇小说,如“三言二拍”,即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初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每集收话本40篇。包括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两部分。明末凌濛初仿“三言”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则基本上是凌氏创作的拟话本。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面。其中爱情婚姻题材占有重要地位,表现了对爱情婚姻自主要求的肯定和对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的批判,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乐小舍拚生觅偶》、《玉堂春落难逢夫》等。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等篇中,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爱情婚姻观念。谴责薄幸男子也是这类小说表现的重要内容。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政治的黑暗,是明代拟话本的一个重要主题。描写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生活与思想的作品,显示了明代拟话本新的思想特色,比如歌颂小商人的勤劳诚实、互相帮助的友情以及对发财致富的追求等。这是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和在社会上活跃的表现,是明中叶以后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但“三言”、“二拍”中的拟话本,美化统治阶级、宣扬封建礼教、张皇鬼神迷信等充满糟粕的作品,也占了相当数量。拟话本在艺术上大体保持了话本小说的特色,如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完整、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等。但也有不同之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都趋于丰富细腻,篇幅也明显增长;而在口语运用和生活气息上则明显地逊于话本小说。
除“三言”、“二拍”外,明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十多种,成就都不高。如鲁迅所指出的:“明人拟作末流,乃诰诫连篇,喧而夺主,且多艳称荣遇,回护士人,故形式仅存而精神与宋迥异矣。”(《中国小说史略》)但其中也有一些篇章,文笔生动,形象鲜明,于人情世态的描绘中,呈现出封建社会生活大量不合情理的事物。
文中有相关的背景,一般都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等等。。。
Ⅳ 明代是短篇小说的兴盛时期,著名的短篇小说“三言、二拍”的作者分别是
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冯梦龙编的“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7)。这些作品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在“三言”的影响下,凌蒙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刊于1628年)和《二刻拍案惊奇》(刊于1632年)各40卷,人称“二拍”。凌蒙蒙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今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后科场一直不利。55岁时,以优贡授上海县丞,后擢徐州通判并分署房村。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部进逼徐州,忧愤而死。他一生著述甚多,而以“二拍”最有名。“二拍”与“三言”不同,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二刻拍案惊奇小引》)。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卷帙浩繁,观览难周”(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Ⅳ 明代是短篇小说的兴盛时期,著名的短篇小说,三言,二拍的作者分别是
三言二拍》包括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和《警世通言》以及凌檬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每一部分都分上下册,每一册都有十万字之多,整个“三言二拍”就可谓洋洋上百万字.
《三言》原称“古今小说”,本意就是包括了宋、元、明三代的作品.下百二十篇小说里,有宋、元、明三代的“小说家”话要屯有明代人用话本体写的通俗小说;有说话人、书会才人的旧本,也有文人拟作的新篇.它包罗古今,融会场也间作品和文人的创作或再创作,前人统称之为通俗小说或话本小说.
Ⅵ 明清时代著名小说以及小说主要内容
明清小说概述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 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 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
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
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明清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叙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使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广和深入。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凸起,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社会理想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1、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
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是明清小说的突出特点。除了在民间流传蕴育多年而经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说外,小说作者的笔触更是切近了现实生活。直接描写社会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的出现,是小说题材开拓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 神魔小说 讽刺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
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摹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这是明清小说的突出贡献。
爱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场黑幕,社会丑态
科举礼教,人生百态 日常生活,世情风貌
3、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国古代小说素有理想探索的传统,在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中,往往通过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现理想。明清小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实地描摹世态,批判社会;一方面则探索社会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现理想境界。两者相辅相成,表现出对社会现实人生的热忱关注。
社会政治理想 爱情婚姻理想 人伦关系理想
三、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
到了明清小说,叙事艺术已趋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种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为繁富的鸿篇巨制,其间有宏大精致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丰富多彩的语言,无微不至的描绘。文学的表现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完备,《红楼梦》的问世,更是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走到了它的巅峰。
1、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
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作品,明清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的成就不同凡响。无论是章回体的长篇小说,还是精巧绵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优长。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结构宏伟,能在尺幅之间,舒展历史风云,饱览英雄人物,追寻历史进程。世情小说则脉络清晰,精巧细密,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展示生活样貌。
从事件结构到人物命运结构 从平铺直叙到立体交错
从单线纵深到全方位铺展 从主线突出到一线两描写
2、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
从历史传奇中人物刻画的类型化、平面化,到英雄传奇的个性凸现,直至世情小说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成就非凡。将情节事件发展与人物性格密切相连,细腻委曲地传递人物的情绪心声,在对比映衬中凸现性格,描绘出人物的心灵成长史……明清小说中风韵独具、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显示了叙事文学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飞猛进。
因人设事 曲尽人情 相依相存 发展变化
3、曲描细叙的艺术刻划
由叙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为主,明清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渐趋细腻逼真,无论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细节刻划,还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图描摹生活,笔参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见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艺术感染力。
丝丝入扣的心理描写 逼真细致的环境描写 丰富具体的细节描绘
明代和清代的小说。明清两代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明代小说 明代小说包括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又可分为文言短篇和白话短篇。长篇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是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类:①历史演义小说。它是由宋元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的。历史演义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吸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其特点。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最典型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它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大量出现,内容差不多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汉晋唐宋都有所作。较著名的有《列国志传》、《全汉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其中以冯梦龙改编的《新列国志》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 。②英雄传奇小说。它也是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与历史演义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理想化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主,虚构的成分较多。明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它的代表作品,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明中叶以后,产生了不少英雄传奇小说,较著名的是万历年间熊大木所著的《北宋志传》和无名氏所作的《杨家府演义》。此外,郭勋的《皇明英烈传》和袁于令的《隋史遗文》也是明后期影响较大的英雄传奇作品。③神魔小说。这类小说受到宗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西游记》也是在宋元说话艺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人作家加工创作而成的。此外,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影响较大的一部。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董说的《西游补》等也流传较广。④世情小说。它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 ,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开始摆脱了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对小说创作的束缚,转向现实题材,开始对日常生活作细致的描写,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瓶梅》之后,世情小说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世情描绘中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如成书于明末西周生所著的《醒世姻缘传》等。另一种则演化为才子佳人小说,如成书于明末清初的《玉娇梨》、《好逑传》等。⑤公案小说。明后期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兴起,是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反映。较著名的公案小说有李春芳的《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 》和无名氏的《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等。这类小说在歌颂清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公案小说一般都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忽视人物性格的着力刻画,艺术上显得粗糙。同时在思想内容上也往往夹杂着鬼神迷信和封建说教。明代的短篇小说主要是白话短篇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明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摹拟学习宋元话本的产物,故被称为“拟话本”。现存最早的明人辑印的话本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收集白话短篇作品较多而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明末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书都包括宋元话本和明人的拟话本两部分。其后,凌蒙初模仿“三言”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均为拟话本。“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 ,这类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进步的爱情 婚姻观念,批判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黑暗政治,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另有些拟话本描写了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和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拟话本承袭了宋元话本的传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生动曲折,感情色彩鲜明。它艺术手法更加成熟,特别是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更加趋于丰富细腻。比较优秀的作品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除“三言”、“二拍”之外,明代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明代的文言小说,是沿着唐宋传奇的线索发展而来的。较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瞻的《觅灯因话》等。明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写法上模仿唐宋传奇,缺乏创作新意,因而成就不高,其影响远不及白话短篇小说。
清代小说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给予小说深刻的影响。从清初到乾隆时期,是小说的全盛时期,代表民主倾向的、真实描写社会现实的作品是这个时期小说的主流,《红楼梦》是它的最高代表。乾隆时期以后到鸦片战争以前,即嘉庆、道光时期,脱离现实、宣扬名教和因果报应的作品大量出现,小说创作呈现萎顿、沉闷的景象。清初至乾隆末年(1644~1795),小说创作在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等方面,比前代均有较大发展。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在清初格外突出。重要的作品有《水浒后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等,写的是历史和历史人物,表现的是当时社会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反抗意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的优良传统,是中国文言小说的最高峰。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汲取了古代文学中讽刺艺术的营养,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卷 ,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经典作品。长篇小说《红楼梦》,描写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败,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个性自由的要求与封建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此外长篇小说《绿野仙踪》,话本小说《照世杯》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嘉庆至道光二十年(1796~1840),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有《说唐演义全传》、《万花楼杨包狄演义 》等,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及前期同类作品。续《红楼梦》成风,这类作品都是想改变《红楼梦》的悲剧精神,让贾林大团圆,反映了封建传统文艺思潮对《红楼梦》的反拨,是一种倒退。《荡寇志》以续《水浒传》为招牌,而立意与《水浒传》正相反,表现了作者痛恨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立场。这时期较好或有新意的作品,有《绿牡丹》、《雷峰塔传奇》、《粉妆楼全传》、《双凤奇缘》和《镜花缘》等。清代小说的面貌和明代小说有显著的不同。明代小说大都有一个从民间传说、戏剧、话本到文人编定的演化过程。清代小说则不同,作家依据自己的生活和经验选材、构思和描写,在作品中充分表现作者个人的意愿和理想。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都臻于成熟。一般的作品都有独创之处。《红楼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是这时期小说的最杰出的代表。
《三国英雄志传》书影(清嘉庆年间刊本)
清代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黄金时代 。不仅数量空前,风格流派多样,最重要的是它与现实生活十分接近,不再只是描写逝去的英雄时代和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目光转向世俗的社会和平常的人们。明代《金瓶梅》开辟的以现实社会及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着重写市井间世俗情态的新路,到了清代才真正得到发扬。《儒林外史》、《歧路灯》、《绿野仙踪》、《红楼梦》都是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充分显示出长篇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巨大能力和容量。在清代,小说在文学领域成为主流,其成就超过了传统诗文和其他文学样式。
明清时期的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就是这些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的杰出代表。这三位思想家都有类似的经历,早年都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都隐居著书立说。但由于治学方法和所学内容不同,他们在思想上、学术上又表现了各自的特点和风格。黄宗羲比较强烈地表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倾向,顾炎武强调学以致用的学风,王夫之把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到一个新水平。黄宗羲的思想,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顾炎武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有很大影响。王夫之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要求在学习这三位思想家的特点时,要把教材第214、215页的引文材料看懂,可帮助记忆。
(2) 在学习明、清三位杰出的思想家后,要回忆和联系我国古代四位唯物主义思想家:战国时的荀况(著有《荀子》一书)、东汉时的王充(著有《论衡》一书)、南朝齐、梁间的范缜(著有《神灭论》一书)、明末清初的王夫之。
(3) 科学巨匠和巨著请按教材第216页表格来记,并注意第217页插图及引文。特别要学习三位巨匠勤奋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以及他们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说明在科技领域,尽管此时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已有了许多新的突破,但传统的科学技术领域,我国依然走在前列。
(4) 在学习科举、学校、书院等内容时,要和以前学过的唐、宋时的教育联系起来,不要割裂历史单独记忆明清的教育内容。
(5) 优秀古典小说,教材第220页表格列有六部,除掌握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外,重点要认识其价值:《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短篇小说集。
(6) 中国的戏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元杂剧和明传奇,标志着中国戏曲已经达到
了成熟的阶段。
(7) 明代建立了皇家艺术机构——画院。明朝画坛山水、花鸟画占统治地位。特别要知道的是扬州“八怪”。
Ⅶ 三言两拍指的是明朝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都包括哪些作品
三言两拍指的是明朝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所谓三言指的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为冯梦龙所创作;所谓两拍指的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乃凌濛初的作品。这五本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占一席之地,后人评价颇高,例如:“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历程上由民间艺人的口头艺术转为文人作家的案头文学的第一座丰碑”等等。
二拍,每集40卷,共80卷,相对其它传奇短篇小说集,它最大的特色是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对爱情的期待,对自由的向往。其中,有《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乌将军一饭必酬》、《叠居奇程客得助》等多篇文章,主要进行商业描写,反映出社会对钱财的强烈追逐,在以往的小说中是非常罕见的。士农工商,商人商业在古代文人眼中,一直都是最低贱的,能不写就不写。
Ⅷ 明代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小说,具体是什么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纂辑的三个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是明代通俗小说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可以看成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另外也有作者的创作。
冯梦龙毕生所从事的通俗文学的整理与编辑工作,是与当时文艺环境分不开的,当时的主情思潮弥漫文坛,这一点对冯梦龙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但不难发现他的文艺思想及审美倾向由有着自己的特色。即是他在对通俗文艺的整理与编辑的创作中本着坚持发扬儒学的基本精神,并包容其它文化思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所提倡宣扬的儒学精神是先秦的儒学精神,这里也包含了一些释、道思想,而不是宋明之际提倡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
Ⅸ 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1、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政权以后,吸取了元统治者覆亡的历史教训,在明初采取了恢复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方针。历百年左右,出现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的局面。
中叶以后,工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要求在文学中得到反映,因而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小说,便受到他们的欢迎而得到发展的机会。
叶盛《水东日记》卷二十一说:“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事,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畜而人有之,痴文妇,尤所酷好。”反映了当时小说的读者群主要在市民阶层。
2、明代小说,是在宋元时期的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文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就是直接摹拟学习宋元话本的产物;
长篇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亦多由宋元说话中的讲史、说经演化发展而来。嘉靖以后,文人独立创作的反映现实的长篇小说如《金瓶梅》,亦取资于讲唱文学的写作经验。
3、明代印刷术的进步,刻书业的发展,也为小说创作的刊行流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小说创作的繁荣。
经典明代小说介绍:
1、《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以陈寿《三国志》为蓝本,经各家说话人熔裁敷演,由罗贯中于元末明初写定。初不分回,只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是清初毛宗岗改定的。此书生动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最后司马氏统一天下的复杂历史,结构宏伟、场面壮观、人物众多。
有些人物颇具特色,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但总的来说,《三国演义》重于叙述历史事件而薄于文学创造,人物有类型化的倾向,语言半文半白,显示出由历史向文学嬗变的痕迹。
2、《水浒传》
《水浒传》或题施耐庵著,或题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描述北宋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雄壮故事。
宋江事史载甚略,宋人话本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水浒故事已在民间流传,至《大宋宣和遗事》记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义梁山泊,已略具《水浒》雏形。水浒故事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由文人加工写定成书的。
《水浒传》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善于在叙事中刻画人物,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成为妇孺皆知的文学形象,但虚构成分多于《三国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在文学史和汉语史上都有很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