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蜡烛的短篇小说
A. 蜡烛的介绍
《蜡烛》,由当代作家墨白创作的短篇小说。原载《百花园》1991年7期。《微型小说选刊》1997年第12期转载。
B. 短篇鬼故事: 蜡烛 他跟她是青梅竹马,以为能携手看夕阳。 35岁上,她得了肺癌。拿着诊断书,哭了笑
没什么特别的意思 就是哭了笑,笑了哭。不抽烟,没有任何不良嗜好
C. 西蒙诺夫的《蜡烛》的体裁是什么,到底是通讯还是小说,说清楚原因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区别就在于及时准确和真实。
通讯,是记叙文的一种实用文体,其中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另外,通讯拥有时效性、故事性、生动性,也是一种具体的体裁。他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更加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更生动,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而“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小说与作文一样,也注重描写和选材。一部好的小说就总能让人身临其境,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
D. <蜡烛>的作者是谁
《蜡烛》的作者是西蒙诺夫吧,苏联作家。我以前学过这篇课文,也不知道你不说的是不是这篇。这里的主要人物是老妇人。
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对苏联红军的深情厚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伟大的牺牲精神,烛光的永不熄灭,意味着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之间的战斗友谊与世长存。
E. 西蒙诺夫的《蜡烛》
蜡烛 <俄>西蒙诺夫 茅盾译
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那个早晨,5个红军战士决定要偷袭这座桥。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5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那第5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也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几次间歇。
连长接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他说,因此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也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了桥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方场的另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头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居住着一个叫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4天。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5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5个红军战士,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5个红军战士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就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5个红军战士只有1个留在方场上。这个红军战士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弹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士兵,看了许多时候,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4天的那只猫也被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落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约有1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没有任何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需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往外舀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她总算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又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10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3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炮弹坑里。她已经筋疲力尽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
休息够了,老妇人跑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炮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地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以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一支大蜡烛。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些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天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也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这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了。红军的步兵紧跟着坦克过了桥,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也夫的尸体,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那几个士兵到处找也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看呀!”大家都朝他指的方向看。
在被毁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坟堆上的一支蜡烛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被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堆旁边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这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慢慢走来。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战士的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了,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但是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后,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接着,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了战斗。
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位苏联年轻士兵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F. 五年级课文半截蜡烛作者资料
作者是:高尔基
俄罗斯、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 诺夫哥罗 德市一个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
早期生活与创作 高尔基4岁丧父,11岁起独立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师。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游俄国各地,广泛了解民情;其间因参加秘密革命组织于1889年被捕,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 》,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他只上过2年学 ,完全 靠自学成才。
早期创作多为短篇体裁。其中,《马卡尔·楚德拉》和《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等作品以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歌颂向往光明及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献身的 英雄人物,具有 鲜明的浪漫 主义特色。《 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和《因为烦闷无聊》等小说,则着力真实具体描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表现他们对现实的愤怒情绪,艺术上属 于现实主义 。收入两卷 集的短篇 小说《读者》和评论文章《保尔·魏尔兰和颓废派》等,还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就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鲜明的反颓废派艺术立场。
在19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完成的《 福玛·高尔杰耶夫 》和《三人》两部中篇小说,通过较广阔的现实画面,着重揭示青年主人公人生探索的主题。
从1900年起,高尔基参加并主持知识出版社的工作,通过出版《知识》丛刊团结了当时俄国大批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1901年他在圣彼得堡写传单揭露沙皇政府镇压示威学生的暴行,号召推翻专制制度,同年发表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充满革命激情,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这一年他还受革命政党的委托建立秘密印刷所,为此第二次被捕、遭流放。
20世纪初高尔基接连写了几部剧本,其中的《小市民》揭露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者的矛盾,塑造了活生生的工人形象;《底层》深刻批判对幸福的消极等待思想,剧中的一个人物 宣布:“人这个字 听起来 多么自 豪”《避暑客》、《太阳的孩子》和《野蛮人》三剧则及时揭示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分化,鞭笞抛弃革命理想的人。1905年革命爆发初期,他曾以目击者的身分写了讨伐沙皇政府枪杀请愿群众的传单,号召人民奋起斗争,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工党的《新生活报》和《战斗报》的出版,多方努力为起义者筹划经费和武器。这期间他还发表大量政论,其中《谈谈小市民习气》一文深刻分析小市民习气的社会根源、心理特征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
中期生活与创作 1906年初,高尔基秘密离开俄罗斯到美国,在那里宣传革命,为党募集经费。同年在美国写成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前者通过一个工厂的工人群众同工厂主面对面的激烈冲突,成功地表现了工人阶级不怕牺牲的团结战斗精神;后者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沃工人五一游行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巴维尔及其在现实的教育下由逆来顺受转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两部作品都渗透着对历史进步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是公认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在美国期间,作家还写了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论《我的访问记》和特写《在美国》。
革命暂告失败后,高尔基于1906年秋从美国到意大利 ,定居卡普里岛。翌年5月,和列宁 一起参加了在 那里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此后几年里,他创作了《没用人的一生》、《夏天》和《奥古洛夫镇》等中篇小说,《最后一代》和《瓦萨·日烈兹诺娃》等剧本,以及《意大利童话》和《俄罗斯童话》等一批优秀作品,在此期间,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他同当时担任党中央委员的鲍格丹诺夫比较接近,参加了以后者为首的前进派活动,并受其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中篇小说《忏悔》宣扬明显的造神论思想 。当时他发表的一些论文以及专著《俄国文学史》等,也包含不同程度的“观念复合”、“经验组织”和造神论等错误观点。经列宁的批评帮助,他逐渐提高认识,脱离前进派集团。
后期生活与创作 1913年底,高尔基回到俄国,住在圣彼得堡。1914年编辑出版《无产阶级作家文集》,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著文谴责战争和沙文主义思潮。1915年创办《纪事》杂志,揭露帝国主义战争的掠夺本质,还建立了“帆”出版社,致力于介绍俄国各民族文化。
在1917年十月革命的准备和进行期间,高尔基认为当时俄国的无产阶级应首先与代表先进科学技术力量的知识分子结成联盟,用科技知识武装人民,为未来革命创造条件,由此出发,他反对二月革命后不久便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同布尔什维克党发 生了分歧 ,曾发表一 组题为《不合时 宜的思想》的政论文章,指责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本人。在后来发表的特写《列宁》及一系列文章中,他多次谈到自己的错误。1918~1921 年间 ,他积极投入各项文化活动 ,倡议并亲自主持创办多种杂志,组建新的文化队伍,成立世界文学出版社。
1921年夏天,因病复发出国就医 ,直到 1928 年基本上住在意大利索伦托。他一边治病休养,一边通过书信和会见来访者尽力抵制拉普等一些团体的极“左”和宗派主义错误,为培养青年作者及团结不同风格的作家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努力创作,发表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完成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走向革命道路,劳动者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历程。1924~192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在从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改革到十月革命的广阔历史背景上描写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变迁,从心理和道德角度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必然衰落。
1928年回国后,高尔基曾两次到全国各地旅行参观,写了长篇报告文学《苏联游记》。1931年起定居莫斯科。晚年的创作中,剧本《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和《陀斯契加耶夫等人》表现了资本主义的没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写了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40年的历史变迁,以一个个人主义知识分子为中心人物反映出革命力量的壮大。他还发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一系列论文,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4年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高尔基的作品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他的许多小说、剧本和论著都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还被编选成单卷、多卷的《高尔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G. 蜡烛这篇短文写的是什么的故事
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教书先生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看谁用不多的钱买一样东西,能把书房填满。学生人人动脑思考,还在放学后去集市采购。第二天,有的买来了稻草、树苗……可是谁的东西都未能把屋子装满。这时,韩愈取出一支蜡烛,点燃后立刻照亮了整个屋子。先生连声说:“好!好!韩愈真聪明!”
H. 半截蜡烛的主要内容
半截蜡烛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记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入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
第1、2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把情报巧妙地藏在半截蜡烛中。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的人物以及他们所进行的秘密工作,然后点明与故事密切相关的一个细节,即伯诺德夫人藏情报的方法。
第3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故事的开端是有一天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家,并且点燃了那半截蜡烛,眼看秘密有可能泄露,伯诺德夫人心生一计,以油灯换蜡烛,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第4、5自然段写德军重新点燃蜡烛,大儿子杰克以天气冷想去柴房搬柴生火为由,想拿走蜡烛,还是未能成功。
第6、7自然段写小女儿杰奎琳借上楼睡觉取走了蜡烛。故事的结局是杰奎琳以上楼睡觉为由,征得了德国军官的同意,顺利取走了蜡烛,终于保住了秘密。
(8)关于蜡烛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一、文章赏析
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
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赞扬了法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
二、相关人物
1、米德叔叔:男, 三十岁左右,地下抵抗组织成员
2、伯诺德夫人:女,四十五岁左右,法国家庭妇女
3、杰克:男, 十四岁左右,伯诺德夫人的儿子
4、杰奎琳:女, 十岁左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
5、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
I. 烛焰怎么样
清朝末年,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说过:马与牛,终岁勤苦,与鞭策相终始,可谓辛苦,但不知哭泣,这是缺少灵性。猿猴有灵性,古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刘鹗这样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哭声,此书留存了曹雪芹的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刘鹗的意思大概是说,人有感情,由于感情的缘故,人总要发出自己微弱的声音。任何时候,情感都不能麻木和消弭。 已去世的湖北省作协主席骆文,他在晚年写的一篇散文中设置了“文眼”,它是这样一句话:“‘行路人啊,为什么你总显得疲乏呢?’……精神一点不能萎靡啊。” 但是,行路人的精神常常是萎靡的。 近几年,我做过一些莫名其妙的梦,醒来时还能依稀记得一点,才确定做过了类似的梦。我和一个年轻的同事谈及梦境,她说那是浅层的睡眠。还有一次,梦到一个火车站,我登上一趟列车,上车后,发现车厢里挤了不少人,或坐,或立,有的人似曾相识。一路上,每个车站有人跳下车,又有人挤上来。后来,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站,我下车了,在月台上到处走,不知道去做什么。火车突然开动了,我目送它远去,喊着,嗓子却喑哑了,孤单地在站台上盘桓……这时我悚然从梦中惊醒。后来仔细想想,这可能是人生的某种暗喻。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个暗喻,那要看能否找出来。 我想记录这个梦,但只见过一部分乘客,就是那些在车上已见过的。那些在我上车之前已下车的乘客,那些在我下车之后上车的乘客,我都没见过。这里力图保存对温婉的、麻烦的人生摄取的一些图像,作为对一个时代几个断片的记录。 那些杰出的历史小说作家,如罗贯中、高阳,还有幻想小说作家,如凡尔钠,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能将过去的人物,想像中的人物,都写得活灵活现,真实可信。他们的生命有颜色有温度,在短暂的人生中,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点东西,没白来这个尘世上走一遭。 可以遥想,几百年后,在大学图书馆,一个研究人类史的年轻学者,在故纸堆里偶然翻到了这本书页已发黄变脆的旧书——不知那时中国的方块字是否进行了改良——他随意掀了几页,颇为不屑,忍不住生气地说:“啊,原来历史名词中的‘小市民’就是这个样子啊!那个时代的人,对待人生的态度,对待信仰的态度,怎么像那样游移和庸俗啊!没有流品……”对他来说,是二十世纪野史的一部分,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我在这里给他留下一个历史注脚:在二十世纪后期,二十一世纪前期,人生的冀望不同,很难挣脱掉许多羁绊,只能像那样活着。 我坚信,那个年轻的人类史学者徜徉于其中的社会结构,已是共产主义社会了,人类的理想终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学说取得了最高成功。那时,商品和货币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彻底失去了意义,社会财富急速增长,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和生活趣味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他们愉快地劳动,优雅地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中。没有了贪婪,没有了算计,没有了卑微,没有了冷酷,在宽大整洁的“社会餐桌”上,他们依照自己的合理需要,领取了自己的公平份额,安静地坐在一旁,用饭,饮茶,低语,微笑,所有的人都显得那么尊贵,那么文雅……唉,他们多么幸福呵!他们多么快乐呵! 对少年时期受过的短暂的“红色教育”,至今仍难以释怀,这种情感正像郭小川的一句诗说的那样:“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某日晚间突然停电,我点了一枝蜡烛,纤细的白蜡烛举着一团橙黄色的火苗,火苗在风中跳跃,像个精灵,我感受到某种意境。在中国古代,蜡烛常被布衣士子看作人生的意象。例如,晚唐诗人李商隐作过一句很有名的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在另外几首诗中,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翦蜡泪争流”,“银烛烧残焰不馨”等句子,他拿来当作人生和情感的象征。 1959年5月,康61费定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书记,不久后发表了三部曲之三《篝火》的第一部《进犯》,他在这本书的卷首引用了两句古老的俄罗斯格言: 风吹灭了蜡烛, 也吹旺了篝火。 我一直记得这句俄罗斯古谚。若是调整句子的语序,那就是:“风吹旺了篝火,也吹灭了蜡烛。”在清朝后期,人们喜欢在“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之间做文章,语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这里,风是一个意象,蜡烛和篝火也是意象,我试图赋予“风”和“蜡烛”新的内涵。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的理想信念销蚀了,心灵枯萎了,情感淡漠了,失却了灵魂。冷酷贪婪,把钱财看得比任何东西都贵重。更可恶的是一些坏人长于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攫取钱财,贪得无厌,戕害善良百姓,庄严的法律对他们往往束手无策,不能根除。这些,当然与建设温婉和谐的社会格格不入,水火不容。我烦恼了,觉得这是很可鄙的社会现象,它具有广泛的“传染性”,危害性更甚于人类的某些生理疾病。对此,许多人的态度往往又是视若无睹,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这就更可怕了。 萧萧的风,是一股无形而强大的力量。风车在风中旋转,旗帜在风中飘扬,帆船在风中疾行,麦穗在风中起伏,烛焰在风中摇曳……我无意中观察到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沉淀在记忆里,沉淀在这本书里。它扫描了尘俗社会中的一些生活细节,记录了在尘世中的一些见闻,以及几分萧然的情怀。 去年,我读了几本小说,作为叙事文体的训练,初步构思这本书,拟定章节。过了元旦开始写稿,薄积薄发,做起来难度颇大,我勉力为之,当作了平庸人生的一篇“作业”。这一年,我和书中的那些人物一起生活,和他们一起欢欣或烦闷。南门宁、宣家兴、彝月筝、滕晋真、巫水生、松希黎、卢春桃、阮建国、舒杏如、咸小安,他们在我的脑子里行走,我默默地注视他们,静听他们说话,在键盘上敲出来。 在结构上,以南门宁和宣家兴的成长为主线,他们周围人群的生活是环境因素,作为一条辅线,这些都折射了我们的“曾经的日子”。 一团火焰曾经在这些人物的心里跳跃着,时过境迁,有的渐渐暗淡,有的化为了焰烬。坚守与妥协,这个矛盾在南门宁的人生态度中显现出来,他是无奈的。宣家兴在这个物质时代如鱼得水,他的人生是个仓库,放进一些东西,就要扔掉一些东西,是他少年时代、青年时代那么热望的东西。 关于本书的书名,康61费定的小说用了“篝火”,这里应该用“烛焰”。台静农1926年写了短篇小说《烛焰》,批判封建陋俗对妇女的摧残。我采用了这个书名,试图展示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无孔不入的腐蚀作用。不同的是,台静农小说中的翠姑很痛苦,这本书中的宣家兴们十分“快乐”,终于走完了由“政治动物”向“经济动物”转变的历程,这是时代的一个隐痛。 在键盘上敲出了最后一个字,回头看看,有的地方不像小说的语言,但没法修改了,像蹩脚的木匠做了一件家具。当作系列散文也行,散文同样允许虚构。在中国历史上,散文的地位比小说崇高,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发明了文字,历史散文出现了萌芽,两千多年来,散文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后来,班固认为,小说不过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