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契诃短篇小说测试题

契诃短篇小说测试题

发布时间: 2022-08-09 01:19:16

❶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变色龙的梗概

1、故事梗概
《变色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沙皇专制时代,警官奥楚蔑洛夫接到举报,称被野狗咬伤。一开始奥楚蔑洛夫不知道这是谁家的狗,于是想把狗弄死。可是随后围观的人当中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奥楚蔑洛夫的态度立刻发生了转变。之后随着围绕着狗是否是将军家里的宠物,奥楚蔑洛夫借着穿上脱下外套的时间不断发生着“变色”。最终确定这是将军哥哥家里的狗,奥楚蔑洛夫不但没有惩罚狗,还把被咬的人威胁了一番。
2、作品简析
《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在这篇著名的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奥楚蔑洛夫的典型形象,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小说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行动物,能够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作者在这里是只取其“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会上的一种人。
3、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hē)夫( Аnton chekhov.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❷ 契诃夫简介

契诃夫(1860~1904)
Chekhov,Anton Pavlovich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 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
塔甘罗格市,1904年7月15日卒于德国巴登维勒 。祖辈是农
奴,祖父时一家赎身为自由民,父亲以开杂货铺为业,1876
年破产迁居莫斯科。

生平 契诃夫于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就读。1884
年毕业后开始行医,广泛接触社会,对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
有良好影响。
契诃夫从大学时代起为发表作品同各种不同倾向的报刊
编辑接触,称自己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直到80年
代后半期,仍承认“没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为此感到痛苦。
1890年4月,为探索人生和深入了解社会 ,不辞辛苦到政府
放 逐犯人的 库页岛 , 访问了近万名囚徒和移民,同年12月
回到莫斯科。这次8 个月的远东之行 ,丰富了他的生活知识,
中断了同 反 动报刊的合作 ,认识到一个作家 不应不问政治。
不久完成长篇报告文学《库页岛》,据实揭露俄国专制统治
的凶残 。1890~1900年间 ,曾出国到米兰 、威尼斯、维也
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1892年在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
购置了梅里霍沃庄园,在那里住到1898年,后因身染严重的
肺结核病迁居雅尔塔。在此期间,同托尔斯泰、高尔基、布
宁、库普林,以及画家列维坦、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交
往密切,结下深厚友谊。1900年获俄国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1901年与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员奥尔迦·克尼佩尔结婚。
受19世纪末俄国革命运动高涨的影响,契诃夫积极投身
于各种社会活动,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
的正义行为,1902年为伸张正义愤然放弃自己俄国科学院名
誉院士的称号,1903年曾出资帮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
的青年学生等等,表明他的坚定的民主主义立场。
1904年6月契诃夫病重后前往德国治疗,后去世 ,遗体
运回莫斯科安葬。
创作 契诃夫自19世纪80年代初步入文坛,一直坚持小
说创作。其发展大致可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80 ~1886年 ,用笔名“东沙·契洪特”
发表了大量短篇诙谐幽默故事。其中多数尚属肤浅之作,但
也有一些针砭了时弊,给人以较深的印象,如《一个官员之
死》和《英国女子》、《变色龙》、 《普里希别耶夫中士》
等。80年代中期发表的 《哀伤》 、《苦恼》和 《万卡》 等,
用冷峻的笔触描写 普通劳动者 和穷 人孩子难以 诉说的苦难,
表明作者的创作转向直面人生。
第二阶段 ,1886~1892年 ,1886年他首次署真名“安
东·契诃夫”发表《好人》和《在途中》。小说体裁兼有中
短篇,题材广泛,主题多含严肃的社会性,从各个角度提出
“这生活是怎样反常”的问题 。如 《 仇敌 》 、《渴睡》、
《草原》、《命名日》和《公爵夫人》、《哥萨克》和《灯
光》、《没有意思的故事》 、《在流放中》和《第六病房》
等,都是他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其中最后一篇,曾使列宁深
受感动。
第三阶段为1892年以后。作品大多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
美统一 , 主题触及重大而迫切的社会问题,思想丰富深刻,
艺术上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别具一格。代表作《带阁楼的
房子》和《我的一生》对当时流行的“小事论”渐进论和托
尔斯泰的“平民化”’了否定性描写,认为需要有“更强大、
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套中人》揭示了令人窒息
的社会环境中保守势力的猖獗和虚弱,反映出“不能再这样
生活下去”的新的社会情绪;《带狗的女人》以爱情为题材,
暴露庸俗、虚伪生活的无聊和可憎可恶;《醋栗》和《姚内
奇》批判了蜷伏在个人幸福小天地里的庸俗和无聊,指出生
活的意义在于争“更伟大更合理的东西”;《女人的王国》、
《农民》、《出诊》和《在峡谷里》等篇,生动地展示出资
本主义迅速发展条件下俄国社会两极分化、极端不公、农民
破产和富农的贪婪残酷等可怕景象;《未婚妻》的主人公
至提出要“把生活翻一个身”,表达出奔赴新生活的强烈愿
望。这个阶段的作品,虽仍限于中短篇,但正如作家自己所
说,他所写的是“对生活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成果”,是“重
要的或者典型的东西”,因此具有巨大的社会作用。高尔基
说过 ,契诃夫的小说是“ 内容比文字要 多得多的作品 ”以
“篇幅不大的作品在做着一件意义巨大的事情:唤起人们对
浑浑噩噩、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

契诃夫从 19世纪80 年代起同时进行戏剧创作 。最初写
的都是戏剧小品或独幕喜剧,内容接近早期幽默故事。较出
名的《伊凡诺夫》属正剧,批判一个缺乏坚定思想信念、因
经不起艰难生活考验而自杀的知识分子主人公。19世纪末和
20世纪初,接连完成4部多幕剧。第一部《海鸥》,通过3个
性格迥异的艺术知识分子的内心冲突及不同命运,表明只有
对艰难现实怀有信心的人才有前途和价值。第二部《万尼亚
舅舅》,写了中下层知识分子心灵上遭受的摧残和他们在现
实中的悲惨处境,作者同情主人公的善良勤恳,谴责其因缺
乏理想而变得消沉的人生态度。第三部《三姊妹 》所写3位
年轻知识分子女性都很善良 、真诚 , 渴望光明美好的未来,
却无奈只能生活在痛苦的期待中。借此成功地揭示了现实中
“ 美的毁灭 ”的主题 ;同时通过男主人公吐露的“巨大的、
健康的风雷已经临近”的预感,给剧本整个压抑哀愁的图景
增添了一丝乐观的亮光。最后一部《樱桃园》,展示俄国贵
族庄园无可挽回的没落及其为资本势力代替的客观历史过程;
同时借青年主人公的形象使告别过去的哀伤同向往美好未来
的乐观情绪交织在一起,砍伐樱桃园的刀斧声伴随着“新生
活万岁”的欢呼声,尽管这“新生活”并不明确 。这4部剧
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作家中后期的一些小说基本一致。
都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而是通过各色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
揭示社会的重要迫切问题。剧情的开展朴质自然,同时含有
丰富的潜台词,洋溢着浓郁的抒情,充满诗意。
影响 契诃夫的创作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
中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在戏剧方面的成就堪与易卜生媲
美。在中国,契诃夫的作品在他逝世后不久便开始译介过来,
现在几乎所有他的小说和剧本都有了中文译本。若干名剧曾
多次在中国剧院上演,拥有广大观众。

你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部分

❸ 契柯夫的什么短篇小说,刻画了沙俄警官的什么

契诃夫的《变色龙》刻画了沙俄警官的专横粗暴、厚颜无耻、见风使舵、奴性十足。

《变色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沙皇专制时代,警官奥楚蔑洛夫接到举报,称被野狗咬伤。一开始奥楚蔑洛夫不知道这是谁家的狗,于是想把狗弄死。可是随后围观的人当中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奥楚蔑洛夫的态度立刻发生了转变。之后随着围绕着狗是否是将军家里的宠物,奥楚蔑洛夫借着穿上脱下外套的时间不断发生着“变色”。最终确定这是将军哥哥家里的狗,奥楚蔑洛夫不但没有惩罚狗,还把被咬的人威胁了一番。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qì)诃(hē)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他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❹ 契诃夫在小说中是如何刻画知识分子形象的

1886年开始,契诃夫将其小说创作视野投向知识分子群,早前小说中轻松欢快的基调,逐渐被忧郁深沉的情绪取代,作品基本上摆脱了追求表面笑料的滑稽情趣,而注重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善于构思精巧的艺术细节来概括生活的普遍意义。

若想理解契诃夫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需要先了解契诃夫这种创作风格转变的背景及原因。

01 契诃夫描写知识分子的背景及原因

19世纪80年代初俄国第二次革命被镇压下去后,亚历山大三世为维持摇摇欲坠的政权,加强了残暴统治,这个时期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停滞时代”。

在这个因恐怖统治而令人窒息,又因时代闪现亮点而发人思考的社会中,各阶层人士都在急骤地分化。在解放运动中一直走在最前列并起过重大作用的俄国知识界,更是动荡不安,面临巨变。

他们在时代的潮流中,有的堕落变节,投入反动势力的怀抱;有的彷徨动摇,找不到前进的路标;有的苟且偷安,堕入小市民庸俗生活的泥潭。但是,也有的在苦苦地思考,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充分体现了俄国八十年代的时代特征。

别里科夫性格,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产物。整个专制制度就像一个大套子,把人们禁锢得喘不过气来。俄国专制社会的顽固、停滞、窒息,是产生别里科夫性格的土壤。

契诃夫揭示了这个人物的典型特征之后,也鼓励人们奋起自强,发出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的呼声,这正是当时俄国人民要求变革社会制度的心声。但是,应该怎样生活下去呢?作家仍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契诃夫的局限性正在于,他始终没能为知识分子指出一条光明自救的道路,提不出改变现实生活的具体方案。但是,契诃夫却帮助自己时代的知识分子认清其阶级本质,为接受革命思想作了准备。在这个意义上,别里科夫的形象具有积极的意义。

20世纪初,在俄国革命运动激昂情绪的鼓舞下,契诃夫看到社会中有一种新的力量在迅速成长,尤其是他看到在作家熟悉的知识分子中,有一部分人已经觉醒,走向了另一种生活道路。

契诃夫极其兴奋,他的同时代人回忆道:

“从前的契诃夫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宫于信仰的人。”

这就使他晚年的作品表现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对祖国前途充满了明朗乐观的情绪。他歌颂劳动,歌颂新思想,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作准备。这时期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也与前期作品中的人物迥然不同,表现了改变生活的愿望和勇气。

他在逝世前一年写的《新娘》(1903)就是这种作品。《新娘》通过主人公娜嘉摆脱庸俗生活的羁绊、奔向新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作家对美好未来的热情憧憬。

娜嘉受到大学生萨沙的影响,理解了生活,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离开古老沉滞的家乡和俗不可耐的未婚夫,放弃了个人渺小的“幸福”,到首都去寻找真正的生活。她坚信自由自在的生活“迟早是会到来的”,“到那时候,人就可以勇敢而直率地面对自己的命运。”

尽管娜嘉追求的新生活目标仍不明确,但在1905年革命风暴的前夕,娜嘉的追求能召唤人们弃旧图新。


总而言之,契诃夫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是对俄国的社会和时代特征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他所塑造的一系列大学生、教师、作家、诗人、医生、画家、建筑师等知识分子形象,都是从俄国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典型,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他从知识分子庸俗猥琐,写到他们的软弱动摇;从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写到他们的思想探索;从知识分子的精神觉醒,写到他们的新生。

这些主人公性格的变化,反映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向无产阶级革命过渡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思潮的变迁,是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具有深刻的意义。

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发人深省,警策于心,帮助同时代人认识自己,也启迪后人借鉴他们的思想教训。

回答完毕。

❺ 关于契珂夫的资料

契诃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Чехов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一个官员的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时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他从1886年起为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的《新时报》撰稿,虽经批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劝告,仍同它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

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这部中篇小说控诉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读它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象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列·托尔斯泰、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底奥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有明确的思想(剧本《海鸥》,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里接触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1897)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在峡谷里》(1900)并描绘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疯狂地掠夺财富和残忍本性。这些小说对美化农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驳。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也见于《女人的王国》(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诊》(1898)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剧本《万尼亚舅舅》(1897)描写没有真正理想和严肃目标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他们的正直无私的劳动终成无谓的牺牲。《带狗的女人》(1899)以爱情为题材,暴露庸俗和虚伪,唤起读者“对浑浑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带阁楼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会斗争的“小事”论,批判自由主义者的渐进论思想,认为需要一种“更强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动的狭隘圈子,去影响广大群众。他的创作中逐渐响起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动力量对社会的压制及他们的保守和虚弱,并鞭挞当时存在的套中人习气。在《醋栗》(1898)和《姚内奇》(1898)里他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个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灵空虚和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尽情发挥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1904年6月,契诃夫因病情恶化,前往德国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在那里逝世,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在舞台上得让一切事情像生活里那样复杂,同时又那样简单。人们吃饭,仅仅吃饭,可是在这时候他们的幸福形成了,或者他们的生活毁掉了。”

——契诃夫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下面是更详细的简介了:
契诃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一个官员的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时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他从1886年起为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的《新时报》撰稿,虽经批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劝告,仍同它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

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这部中篇小说控诉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读它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象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列·托尔斯泰、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底奥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有明确的思想(剧本《海鸥》,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里接触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1897)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在峡谷里》(1900)并描绘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疯狂地掠夺财富和残忍本性。这些小说对美化农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驳。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也见于《女人的王国》(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诊》(1898)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剧本《万尼亚舅舅》(1897)描写没有真正理想和严肃目标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他们的正直无私的劳动终成无谓的牺牲。《带狗的女人》(1899)以爱情为题材,暴露庸俗和虚伪,唤起读者“对浑浑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带阁楼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会斗争的“小事”论,批判自由主义者的渐进论思想,认为需要一种“更强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动的狭隘圈子,去影响广大群众。他的创作中逐渐响起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动力量对社会的压制及他们的保守和虚弱,并鞭挞当时存在的套中人习气。在《醋栗》(1898)和《姚内奇》(1898)里他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个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灵空虚和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尽情发挥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1904年6月,契诃夫因病情恶化,前往德国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在那里逝世,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契河夫,(l860~1904)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契河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契柯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契河夫,(l860~1904)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契河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

❻ 约内奇 契诃夫 内容概括

小说写了一个真实可信、生动感人、令人惋惜、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爱情故事。故事的情节很简单。约内奇(斯达尔采夫大夫)刚分配到省城郊外的嘉里日镇,就慕名去省城拜访“最有教养和才能的”屠尔金一家人。

他一见钟情,看上了年轻美丽的姑娘科季克。以后,姑娘的母亲、即屠尔金夫人常请约内奇医治她的偏头痛,再以后,即使不是为了治病,他也常去屠尔金家。

他终于向姑娘表达了爱慕之情,并向她正式求婚,但先是受到姑娘“孩子气”的戏弄,后又遭到姑娘的婉言拒绝,因为姑娘“热爱钢琴和音乐甚于生活中的一切”。

不久姑娘去莫斯科进了音乐学院。四年后,姑娘回心转意,向约内奇三番两次表白了爱情,姑娘表示爱慕他的医生职业和高尚人品。但这时的医生已经只对赚钱感兴趣了,他冷落地处理了姑娘的要求。他们的爱情就这样悲剧式地结束了。多少年以后,医生更加变了,他自己都承认“堕落”了,“贪婪支配了他”。

他真的发了财,乡下有了一所庄园,城里也正在买第三所房屋。但他一直单身一人,行医赚钱、业余玩乐、过着近乎醉生梦死的无聊生活。

而屠尔金一家,虽然先生照旧谈笑风生,夫人照旧朗诵小说,女儿照旧弹钢琴,仆人照旧“表演悲剧”,但时过景迁,境况寂寞凄凉。

(6)契诃短篇小说测试题扩展阅读: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家境殷实、心地善良的普通知识分子家庭。

其实,斯达尔采夫大夫(约内奇)也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形象。

甚至在他变坏或“堕落”以后,虽然他“贪婪成性”,喜欢赚钱,但始终是个有良心、有责任心、对婚姻负责的男人。他从前对姑娘的“求婚”和后来对姑娘的冷落,都是有良心和负责任的表现。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qì)诃(hē)夫 (Anton Pavlovich Chekhov,(1860年1月17日-1904年7月15日),俄罗斯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杰出的剧作家。

是俄罗斯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19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罗斯社会的状况。

他的作品的两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契诃夫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❼ 契诃夫 所写的《玩笑》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玩笑》实际上是以政治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路德维克及其友人的爱情经历和人生旅程,揭示出历史的荒谬,试图探寻什么是“玩笑”和“忘却”,这是“一首关于灵与肉分裂的伤感的二重奏”。

《玩笑》所包含的劫掠和毁灭远远超出了政治和观念的范畴。这是一种比专制远远广阔的毁灭,比人们所谓的现代“幻灭”要激进得多,因为他倒空了这些物质里的一切思想与存在,毁灭了所有的价值,扭曲了所有的标准,拆毁了所有的涵义,毁灭之后所留下的只有空白、幻影和混沌。

在毁灭的名义下,一切生存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历史永远只是英雄的剑鞘下卑微的尘灰,当滑稽的事实最终为世人所欣然接受,那将是世界给予人类的一个最大的“玩笑”。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地与人们开着玩笑,并且它不用为这个玩笑所带来的结果付任何责任。

昆德拉的小说力图展示的存在,就是用可能性去和一次性的生命相抗争的存在。不论人们做什么,不管多么的清晰和谨慎,存在、事物、包括自己的真实都无可挽回地与自己错过。当人们以为抓到它的时候,

它已经换了地点,换了面孔,走到了它的反面,只在自己手间留下了它变了形的外表,有时可怕、有时怪诞。这种存在形式不是现实的“具体存在”,而是一种尚未实现的可能性,因而显得更加虚无、可怕。

(7)契诃短篇小说测试题扩展阅读:

1、创作背景

昆德拉在三十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

2、作品影响

在昆德拉创作的众多经典小说作品中,1965年完稿的《玩笑》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该作是昆德拉小说创作的处女作,出版后随即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也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玩笑》出版后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玩笑

❽ 契科夫简介

契科夫简介

俄国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详细信息:


生平经历

早期

巅峰时期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


契诃(hē)夫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


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

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

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

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

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玛克西姆·玛克西姆·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底层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生谢幕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

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

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❾ 契科夫短篇小说的特点

1、短片小说特点
(一)朴素、自然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在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透视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琐事的描绘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使得其作品朴素得跟现实生活一样真实而自然。如《苦恼》中写一位马夫姚纳,在儿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几次想跟别人诉说一下内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怀心事的乘客的冷遇,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马倾诉自己的不幸与悲哀。作者借助这一平淡无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会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无告的悲惨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二)含蓄、冷峻
契诃夫从不轻易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和主观议论,而把这种主观倾向寓含于客观冷静的艺术描写之中,让生活本身来说话,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如《瞌睡》写13岁的小女孩瓦尔卡白天不停地为主人干活,晚上还得整夜地给主人的小孩摇摇篮。她困极了,可小孩总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无法入睡。最后她捏死了摇篮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着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瓦尔卡的命运究竟将会如何?对此作者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思考。
(三)简洁、凝练
契诃夫主张“简洁是才能的姊妹”、“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其小说大多是速写式的,既没有冗长的景物描写和背景交代,也很少大起大落、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急剧变化的紧张场面;而是情节简单、发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语言精练明快,善于运用白描式的个性化语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比如《变色龙》中仅仅写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断案一个场面,四个人物,故事情节发展极其简单,作者仅仅抓住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审案过程中的五次“变色”加以描绘、便收到极其强烈的讽刺效果。
2、人物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qì)诃(hē)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他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❿ 世界三大小说巨匠分别是谁

欧·亨利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1、欧·亨利: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等。

2、契诃夫: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于1860年1月29日出生,代表短篇小说《给博学的邻居的一封信》,《皮靴》、《马姓》、《凡卡》等。

3、莫泊桑:居伊·德·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等。

(10)契诃短篇小说测试题扩展阅读

写作手法:

1、欧·亨利: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

2、契诃夫: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3、莫泊桑:莫泊桑从描写司空见惯的平凡小事着手,把短篇小说的技艺运用到了尽善尽美的极致,形成了逼真、自然的写作风格。他的叙述笔调几近白描,生动而惜墨如金,寥寥数笔,人物的环境、气氛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网络-欧·亨利

网络-契诃夫

网络-莫泊桑

热点内容
文学与网络小说的差距 发布:2025-07-10 14:38:39 浏览:813
动漫轻小说在哪看 发布:2025-07-10 14:18:30 浏览:651
小说斗罗大陆3免费看 发布:2025-07-10 14:10:07 浏览:484
游戏动漫里的武器的小说 发布:2025-07-10 14:00:45 浏览:113
最强挂机系统网络小说 发布:2025-07-10 13:59:04 浏览:750
类似于最强神装在都市的小说 发布:2025-07-10 13:52:21 浏览:705
天殇鱼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0 13:51:29 浏览:446
都市小说老李炖肉 发布:2025-07-10 13:34:31 浏览:725
雁北堂小说免费下载 发布:2025-07-10 13:32:07 浏览:7
女主重生东北农村的小说全集 发布:2025-07-10 13:31:25 浏览: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