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短篇小说的成就
㈠ 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各阶段的主要文学成就和现象
1、总体特点:从萌芽到初步发展阶段
1、没有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2、从本质上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
(1)神话:
与西方神话相比,中国神话没有系统,散乱地保存在《山海经》等书中。
(2)诗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诗歌305篇,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开创诗歌创作的艺术传统。
(3)历史散文:
以记事记言为主,主要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4)诸子散文:
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庄子》的文学性最强。
(5)楚辞:
其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楚文化的独特风采,以六、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屈原运用楚辞体创作了《九歌》、《九章》,其代表作《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长篇抒情诗,与《诗经》并称“风骚”。 1、总体特点: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
(1)出现完全以文学的感染力为目标的文学样式:赋
“其始作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沂沂,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
(2)文学创作的兴盛
(3)出现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4)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史记》论及儒学及一般学术时,用“文学”一词
不指学术而带有词章意义时,用“文辞”或“文章”
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
(1)辞赋:
汉赋经过了骚体赋、大赋、小赋几个发展阶段。
(2)乐府诗:
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乐府本是建于西汉武帝时的官方采诗机构,其所采集的民歌即为乐府诗。乐府诗长于叙事,奠定了中国叙事诗的基础
(3)文人五言诗:
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与乐府诗长于叙事不同,五言诗长于抒情。
(4)《史记》:
代表两汉散文文学的最高成就的是《史记》。《史记》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纪传体这种新的史书体例。在史学、文学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总体特点: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对文学的重视,首先表现在社会上层包括帝王在内,普遍热心文学创作。
由于文学受到重视,文学作品日渐繁多,就开始了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视之为一种独立学科的意识,南朝宋文帝时,在国家学校中设立文学馆,反映了文学在这时已独立这一史实。
在上述背景下,文学理论呈现出空前繁荣,《文心雕龙》、《诗品》等文学批评著作出现。
(2)文学集团的活跃
和文学创作的兴盛互为因果,出现“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竞陵八友”等文学集团,更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的兴盛。
(3)追求美的创造
文学不再被看作是政教工具,而注重表现个人内心的感受,在题材、风格方面更加注重美,如在题材方面,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谢灵运、谢眺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追求华美的修辞,也是这一时期的普遍风气。
(4)文学与哲理的结合
由于作家自我意识加强、重视个体价值,再加上当时哲学思考蔚然成风,文学与哲理的融合成为引人注目的新现象。,
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
(1)诗歌:
陶渊明是本时期成就最高的作家。另外,南北朝民歌特色鲜明。
(2)散文:
形式更加多样,檄、碑、诔、序、记、书信等各体文章
(3)辞赋:
抒情小赋占主要地位,其发展趋势是逐渐律化。
(4)小说:
习惯上把这一时期的小说分成“志怪”和“志人”二类。志怪小说专记神异鬼怪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现存较完整的是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1、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1)诗人队伍的扩大和主导力量的改变
自初唐后半阶段,宫廷文学就逐渐失去了在诗坛上的主导地位,诗歌创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2)唐诗所反映的社会层面扩展
与前一条相联系,唐代诗人源于各个阶层,对社会各方面的了解比较深刻,再加上朝代的变化,诗人具有干涉社会政治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唐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就显著扩展了。
(3)艺术风格与流派的多样化
人们习惯上唐诗分成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自标一格的杰出诗人出现,他们共同汇聚成唐诗的盛大局面。
(4)诗歌艺术形式的完善
从根本意义上说,唐人比前人更加注意到诗歌是一种美的构造。
从语言形式上说,语言更加凝炼。
例: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2、其它文学形式及成就
(1)唐传奇
唐传奇脱离了志怪小说记录奇闻异事的性质,成为有意识的文学创作,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2)散文:
唐代散文最重要的是古文运动的兴起,“古文”主要是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称“时文”)而言,指先秦两汉时期的不讲究骈偶的散文。
(3)变文
唐代变文在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后世白话小说和民间讲唱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意义不可忽视。
(4)词:
词最初孕育于唐代繁华城市中的歌楼妓馆,是歌妓们演唱的小曲,所配合的是唐代新兴的燕乐。从总体上说,由于词是酒宴上的歌曲,内容以委婉抒情见长,很少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 1、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
(1)宋诗: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表现在唐诗的丰腴变成了宋诗的瘦劲,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唐诗的通脱变成了宋诗的曲折。
(2)宋词:
词在整个宋代沿着“婉约”、“豪放”两个路线发展。
(3)散文
2、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城市与商业的发达直接影响了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形式的嬗变与演进。 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
1、杂剧:
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元杂剧与散曲合称为“元曲”,与唐诗、宋词并举。
2、散曲:
格律形式:韵脚较密;韵部按北方口语划分;可以添加衬字。
语言风格:大量运用俗语和口语;句法完整。
例:宾也醉主也醉仆也醉,唱一会舞一会笑一会,管甚么三十岁五十岁八十岁。你也跪他也跪恁也跪,无甚繁弦急管催,吃到红轮日西坠,打的那盘也碎碟也碎碗也碎。 1、明前期文学(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衰微冷落
2、明中期文学(弘治到隆庆1488——1572):
复苏时期
(1)出现两个文学集团:“吴中四才子”、“前七子”
(2)俗文学的兴盛
3、明后期文学(万历到明末1573——1644)
进入高潮,又遭挫败
(1)理论上的自觉
(2)“公安派”诗歌
(3)晚明小品
(4)通俗文学:小说,戏剧 《红楼梦》:
一部具有历史深度和社会批判意义的爱情小说
1、宝黛爱情
2、由宝黛爱情看其历史深度和社会批判意义 1、中国近、现代历史:救亡图强
2、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梁启超
3、对鲁迅的误读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㈡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一直到现在,评论家们对于“中华”这位作者保持着奇妙的热情。它是文学界的一位老前辈、一位传奇、一枚奇葩(褒义),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谜。它的作品汗牛充栋,著作等身,荣获无数大奖。更惊人的是,它的创作时间跨度很长。和他同时出道的老作者们早已纷纷隐退,只有它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欲望,到现在仍旧笔耕不辍。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探讨“中华”的文学成就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它的作品太多了,每一部都展现出了足够显著的复杂性,与此同时,作品之间还保持着惊人的同调率。作者时而忠厚,时而狡黠,挥动笔墨为书评家和读者们构建了一个复杂的花园迷宫,任何一句不经过深思熟虑的评价,都有可能失之偏颇和武断,进而迷失其间。我们只能以他的作品年表作为一根救命索,紧紧握住,从头回顾一下“中华”的写作生涯,解析其不同时期作品的创作理念,希望能籍此稍微能接近一点所谓的元写作边界。
就和所有的文学新丁一样,“中华”一开始并没有使用这个笔名。它很早就流露出了对文学的兴趣,并尝试着进行创作。一旦来了兴致,就立刻挥笔写下来,很快就积累了大量的散碎片段,可惜大部分都没有保存下来,只有几个短篇流传至今:《山顶洞》、《元谋》、《蓝田》、《红山》、《仰韶》、《河姆渡》、《大地湾》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文笔稚嫩,结构散碎,主题和立意都很模糊,只能说是一些涂鸦练笔,很难称得上是作品。不过在这些早期创作中,我们已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方面的天分。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粗粝、蓬勃的生命力在强有力地跳动着,迫不及待想要宣泄出来——这对于作家来说,是最重要的天赋。作者通过这些看似没有目的的创作,在探索着一些基本的文学技法。比如在《仰韶》里,作者用大量篇幅练习了彩陶的静物描写;在《河姆渡》中,已能窥见后世种田文的雏形。《红山》中反复出现一头弯曲的猪龙意像,这被评论界视为“中华”作品的一个标示性符号,它在后续的几乎全部作品里都有登场。
随着短篇的积累,“中华”在不断进步。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它终于推出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三皇五帝》。作者大胆地采用了共时式结构,在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同时起笔,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同时作用于同一个故事,在故事演进时共时震荡。硬币的一面,作者用的笔法是翱翔于九天之上的魔幻奇想,神祇的诞生与堕落,天地之间的异动与轰鸣,从伏羲到女娲,从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到炎帝、黄帝、蚩尤,从唐尧到虞舜,每一位角色都带有强烈的神性;在硬币的另外一面,却是如青铜般沉重的现实主义素描。英雄们被拽回地面,以人类的身份面对艰局,氏族之间的残酷攻伐,没有超现实元素,只有血淋淋的抗争与融合。
当我们站在现实主义一侧,会认为诸神只是英雄们疲惫时的梦中幻象;当我们站在奇想一侧,会发现英雄们只是神祇在地面的投影。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作手法。亦飞亦重、虚实交映,让整个世界看起来充满了矛盾,令人眼花缭乱。这不是普通的双线式叙事,因为读者没办法把神话与现实彼此剥离,因为它们早已交熔一体,难以分开。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弃思考,跟着作者去经历、去感受这眼花缭乱的双面一体世界,看着它隆隆地从洪荒进化成上古。
当时的文学界被这种手法所彻底震惊,评论家们不吝惜自己的掌声,一颗新星冉冉地升起。那个时候,大概没有人预料到,这是“中华”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奇幻小说。
事实上,相比起同时代的其他作者,“中华”对于奇幻题材确实不那么热衷。它的世界观设定琐碎而散乱,由一个一个点组成,有时候还彼此矛盾,没有像它的一些同行——比如“希腊”、“印度”和“埃及”——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世界。当然,在接下来的一系列作品里,“中华” 也并非一味回避奇幻元素,但始终只是花边点缀般的存在,从不作为真正的创作内核。这份执著,成为它一直拒绝撰写宗教题材的心理渊源。
在评论界如潮的掌声中,“中华” 很快就推出了续作。这是一个叫做《三代》的三部曲:《夏》、《殷》、《周》。在这三部作品里,作者回归了传统叙事。诸神仍在,但已淡去幕后,更多的篇幅是在探讨人与鬼——或者说人与祖先之间的关系。
㈢ 简述小说发展的历程
小说发展的历程
1、先秦两汉萌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与史传文学等。
2、魏晋南北朝的雏形:志怪与志人,实录。干宝《搜神记》为志怪小说代表,“发明神道之不巫”;刘义庆《世说新语》为志人小说代表作,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名士风流轶事。均缺乏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短小,语言精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写。为后来的小说发展打下重要基础,但它们还不是成熟的小说作品,只是粗陈梗概的小说雏形,是从“丛残小语”到成熟小说的过渡。
3、唐代的成熟:轶事小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三类。
1)古典小说在唐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及由此而决定的小说新的审美特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也讲到唐人“始有意为小说”。
2)唐代传奇与六朝志怪之间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现实性大大增强,描写社会人事,关注现实人生,由神怪走向现实。题材扩大,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爱情婚姻:元稹《莺莺传》、白行简《李娃传》、李朝威《柳毅传》、蒋防《霍小玉传》、陈玄佑《离魂记》等;B、侠义英雄:杜光庭《虬髯客传》、袁郊《红线传》、裴铏《昆仑奴传》《聂隐娘》等;C、历史题材:陈鸿《长恨歌传》;D、梦幻题材: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等,实际上是借梦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
3)唐代传奇的创作艺术成就也远远高于六朝小说。A、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B、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各种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C、语言方面,文辞华艳,很有文采。人物对话生动传神。
4、宋元的开拓:话本小说。
1)话本小说来自民间的“说话”艺术,属于通俗白话小说,它萌芽于唐代,繁荣于宋元,从此以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就出现了文言与白话两条道路。
2)“说话”艺术的产生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化娱乐的需求。于是“说话”艺术便随之出现。当时的“说话”分为四家:A、小说(银字儿),特指短篇故事,内容多现实故事。B、说经,又分为“说参请”(讲宾主参禅悟道等事)和“说浑经”(多包含滑稽、诙谐内容)。C、讲史,指讲长篇历史故事,以说为主,有说有评,又称平话。D、合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大概是两人表演,对答指物咏题,没有什么故事,可能跟小说的发展关系不大。四家中,“小说”、“讲史”与小说发展密切相关。
3)话本小说特点:
A、小说创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文化娱乐的需要,这一目的决定其题材内容、形式体制、表现手法及艺术风格等多方面特点。这些特点往往由听众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审美趣味所决定,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群众的思想和审美趣味,在长期发展中,便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通俗小说的艺术传统。B、短篇小说的话本,在题材内容上几乎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其中人物形象就由志人、传奇的官僚、知识分子而变成主要是城市下层人民(包括手工业者、商人、妓女等),而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主要是市民阶层的。
C、表达的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白话,通俗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色。
D、故事性强,有头有尾,线索清楚,生动曲折,善于布置悬念,非常引人入胜。
E、注意写人,特别是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时,多从其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动发展过程中完成,很少静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写。
G、在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开头常有“入话”,中间或结尾处,常穿插或引入诗词韵语。
总之,宋元话本使得中国古典小说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明清小说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与代表作品:
小说话本的题材内容可分八种: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其中传奇讲爱情故事,灵怪、神仙、妖术讲神鬼精怪的故事,公案讲判案的故事,朴刀、杆棒将英雄好汉的故事,烟粉讲妇女的故事,切多与鬼魂有关。比较重要的是爱情故事、公案故事和英雄好汉故事。描写爱情的作品有《碾玉观音》、《快嘴李翠莲记》、《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志诚张主管》等;表现判案的作品有《错斩崔宁》、《简帖和尚》等,写英雄好汉故事的作品有《宋四公大套禁魂张》等。宋元话本以宋为主,大多已经亡佚。明代出现一些集本,如洪楩《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的《通俗小说四种》、冯梦龙的“三言”(又收入明代作品)。
今存讲史话本有:元代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三国志平话),另有《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大致而言,讲史话本比较粗糙,思想以上价值不高,但对后来的长篇章回小说的创作积累了经验。
5、明清的繁荣:
1)繁荣的标志有三:A、古典小说的各种形式体制都已经完备、成熟,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话本、拟话本、白话长篇小说、文言小说中的志怪体与传奇体。B、作家辈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等。C、现实主义艺术,在创作方法和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总的特色是丰富、细腻、深刻。
2)明清小说的发展,有四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和特点:A、从无名的广大群众与文人作家相结合的集体创作,发展为文人作家独立创作。B、在题材内容上,由写历史题材发展为写现实题材,特别是转到细致地描写日常家庭生活,通过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现象的描绘,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金瓶梅》的出现。C、在艺术表现上,从重情节发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在人物描写上,又主要是带有理想色彩的传奇式的夸张描写发展到写实,即通过真实、丰富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表现生活。人物和生活情状更贴近于现实。D、长篇小说从题材内容上划分,产生了几种最具特色的小说类型: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讽刺小说、公案侠义小说等。E、出现了两部带有总结性的作品:《红楼梦》是古代长篇小说的总结,《聊斋志异》是古典短篇小说的总结。
6、近代的转型:1840-1919 古代到现代的过渡与转型。
1)近代小说特点:A、数量多。B、小说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紧密,主流是反帝反封建。“四大谴责小说”。C、应政治斗争需要而作,故艺术上提炼不够,比较粗糙。D、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在小说的形式与叙事模式上都产生了新的特点,同时又保留了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
2)形成近代小说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A、社会与时代的变化。帝国的入侵、政府的腐败无能,引起了文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故通过小说形式来揭露和抨击社会政治。B、新的小说理论的兴起,对小说社会作用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C、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印刷业的发达,新闻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版发行,为小说的创作与发表提供了客观条件。D、翻译小说的大量出现,必然对小说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3)近代小说中影响最大的是“谴责小说”,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此外,还有侠义公案小说文康《儿女英雄传》、石玉昆《三侠五义》。及写倡优生活的狭邪小说:陈森《品花宝鉴》、魏子安《花月痕》、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革命小说:陈天华《狮子吼》、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等。
㈣ 与十七年文学相比,新时期历史小说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从1949年到1966年建国后期到文革前期的文学。
有句诗曾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句话放到这个时期也是比较合适的。这一时期的文学有很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文坛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较为纪实,真实反映革命斗争和生活。例如“干预生活”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尤其在贯彻落实“双百方针”的氛围里,政治和文化形式逐渐趋于宽松,这种创作潮流也被发扬了起来。这一时期的文章,塑造了较为真实和新鲜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真实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还有,例如革命历史小说,承担了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冯雪峰在评价《保卫延安》时说:“它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题材,它们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就会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然而,时代的特性总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让这些文学的创作都标上了时代的痕迹。所以,这个时期文学的局限性就体现在政治性有意无意地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有人说,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充当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模式化写作的痕迹较重,过多受政治的影响和束缚,导致较为缺乏艺术性,很难凸显崇高的艺术价值。同样例如“干预生活”小说,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存在着概念化、公式化和回避生活中重大矛盾的问题。由于作家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入一个更深刻、更丰富的层面。艺术形式较为单一和狭隘。也有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出现,超越了社会现实。在题材方面,也是畸形发展的,只有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较为繁荣,其它题材则较为萧条。并且在60年代,“左”倾思潮的急剧膨胀给文学的创作带来了严重的干扰,批判了一些不该批判的作家和作品。
事实上,无论怎样,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具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也要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和局限,让文学艺术茁壮发展。
㈤ 简述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取得的成绩
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成熟、繁荣的时期。原因:一、社会、历史的巨变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为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丰富的中外文学资源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借鉴方法;三、作家们的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成熟与繁荣的标志:一、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二、长篇小说的成熟;三、小说流派的涌现。 30年代,长篇小说的质和量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篇小说名家名作纷纷出现,如矛盾的《蚀》、《子夜》,巴金的《家》,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等。30年代的小说家们的长篇小说叙事博采古今、融汇中西,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小说流派有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新感觉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员,他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占据这重要地位,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成熟、繁荣的时期。原因:一、社会、历史的巨变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为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丰富的中外文学资源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借鉴方法;三、作家们的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成熟与繁荣的标志:一、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二、长篇小说的成熟;三、小说流派的涌现。 30年代,长篇小说的质和量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篇小说名家名作纷纷出现,如矛盾的《蚀》、《子夜》,巴金的《家》,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等。30年代的小说家们的长篇小说叙事博采古今、融汇中西,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小说憨筏封禾莩鼓凤态脯卡流派有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新感觉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员,他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占据这重要地位,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㈥ 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是什么回事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改革文学,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张一弓的《黑娃照像》、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蒋子龙的《机电局长的一天》等;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㈦ 梁晓声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梁晓声同志在新时期之初以知青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曾以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举成名,从那时至今,他一直勤奋创作,发表了上千万字的作品。他不仅有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纪实文学、散文和长篇小说。他的长篇小说《雪城》和《年轮》有着广泛的影响,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而他的数量多达60部的中篇小说,他的笔锋犀利的纪实文学作品,更使他赢得众多的读者,使他成为当今中国文坛最知名的作家之一。今天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等单位为晓声同志举办他的小说创作回顾研讨会,是完全应该的。这里,我首先向晓声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读者出版了五卷《梁晓声中篇小说自选集》的南海出版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曾被一个朋友拉去客串,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合作写部反映“五四”运动的电影剧本,晓声当时从复旦大学毕业不久,成了我们的责任编辑,一直辅导我们的作品在《电影创作》上发表为止。他的诚恳,思维清晰和意见中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我们虽不时在会议见面,却没有太多的来往。可谓君子之交淡于水。我甚至从来没有为他的作品写过评论。但我还是一直关注他的成长,为他不断取得的新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并且在我主编的《新中国文学史》和《中华文学通史》里都以一定的篇幅论述到他。因为,关于他的创作成就已有公论。
在知青这一代作家里,梁晓声不仅成就突出,而且深有自己的特色。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题材和体裁众多。当然,他主要成就在小说。他不仅写知青的生活遭遇,还写城乡普通的老百姓,写他们的亲情和爱情,写他们的奋斗和挫折,写他们的悲欢和离合。他一直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为它的进步感到欢欣,为它存在的各种问题感到忧虑乃至愤慨。他虽以知青题材成名,却能够很快超越知青的生活,不断开拓新的创作题材和主题,并为读者提出生活中的各种新的问题。从这方面来说,他是一个直面人生的作家。他的作品总以忠实于生活真实的笔触,把历史进程中的欢乐与苦难,鲜花和污秽都揭示给读者看。但他又是当今顽强地保持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念的作家。他从不悲观与感伤,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风雪》等作品中,他在揭示现实生活的严酷的同时,为一代青年的革命理想高唱赞歌。晓声曾说:“被卷入这场运动前后达十年之久的千百万知识青年……是极其热枕的一代,真诚的一代,富有牺牲精神、开创精神和责任感的一代。”这是一种正确的认识。因而他当时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扭转了当时知青文学一片感伤的氛围和方向;他在《学者之死》、《白发卡》、《盗靴》等作品中书写现实生活的冷峻如何毁灭有用的人才和刻骨铭心的亲情、爱情等美好的事物,把读者引向深深的沉思,而字里行间渗透的正是作家出于人文主义理想的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他的长篇小说《雪城》以上、下两卷的宏大篇幅写知青返城后各自的人生命运,人物众多,情节纷繁,但作家不独为笔下的人物叙史立传,还为他们的人生价值遇到不公正的对待而鸣不平。他的作品痛斥现实社会的拜金主义和人欲横流、分配不公、贪污腐败等等负面现象,正因为他内心始终燃烧着崇高理想的熊熊火焰。现在,有人极力解构文学的理想性,反对作家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理想。这个导向是完全错误的。理想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基于对进步的追求。文学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它所以能够成为鲁迅所说的“照亮国民前途的灯火,”就在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崇高的理想性。因而,文学才能优化人们的心灵,促进人类的进步。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学更应该如此。所以,我特别欣赏梁晓声不独直面人生,而且高扬理想。他是当今社会坚守自己美好精神家园的严肃的作家之一。我非常崇敬晓声的原因很主要也在这点。
在当今流派和写作风格多元的文坛上,梁晓声无疑是执着于现实主义的作家。他以自己对于社会生活的独特的观察和体验,不独重视环境的真实,也重视细节的真实,因而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总见出生动的细节、饱满的血肉,富于真情实感,并且总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像李晓燕、曹铁强、裴晓云等作为一代知青的典型正各有自己深刻的意义和思想的分量。而像吴谭那样的学者,像小晶那样残死的少女和她的“右派”姥爷,像芊子和她所爱的“戴小生”等等人物,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在那个时代也无不具有自己的相当代表性。从中,人们正是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悲剧或悲剧的时代。尽管文坛应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但现实主义无疑是我国文学发展中的主流。在新时期我国文学的发展中,有大批作家沿着现实主义的轨道不断开拓前进。梁晓声无疑是这一行列中取得突出创作成就的一员骁将。他在这方面的新的探索和成就同样应该得到人们的充分肯定。
我还没有能够拜读晓声的全部作品,因而我所谈的印象也许是不准确不全面的。好在是老朋友,讲得不对之处,我想晓声会包涵。权当是我听了在座许多评论家的精彩意见后,自己的一点浅薄的补充吧!
㈧ 新中国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文学成就: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明开发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形式之丰盈,都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大国的文学相媲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它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它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为无数的外国学人所称道。 在戏剧方面,远在十三世纪,就出现了元杂剧的辉煌。它的代表人物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了70部杂剧。那惊天地泣鬼神的《窦娥冤》,那轻松、明快、活泼、幽默的喜剧《救风尘》,那颂扬正义、鞭挞邪恶的公案戏《鲁斋郎》,那翻卷着时代风云的历史剧《单刀会》等风格多样、色彩纷呈的剧作,不仅展示了我国戏剧的丰富性、成熟性和厚重感,而且还把唐诗和宋词的优点熔为一炉,把诗词的功能由一般的吟诵扩展到配乐吟唱,将诗和歌密切地结合起来。 唐诗、宋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使语言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至。它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变化多样而又严整有序,而时代伟人毛泽东,不仅继承了它的优秀传统,而且还把这一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在小说方面,还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现了"标志市民文艺样式"的"宋话本"。元末明初又有两部长篇小说的伟大杰作问世,那就是施耐庵的《水浒传》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两部内容博大、气势恢宏、人物过百的长篇巨著,享有世界声誉。 在革命风暴中诞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我国现代文学(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学),以其更先进、更合理、更美好的崭新姿态,前进在今日世界进步文学的前列。《阿Q正传》、《子夜》、《家》、《春》、《秋》、《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风云初记》、《保卫延安》、《红旗谱》、《红岩》、《东方》、《李自成》、《黄河东流去》、《第二个太阳》、《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小说;《雷雨》、《日出》、《茶馆》、《蔡文姬》、《武则天》、《文成公主》等话剧;郭沫若、艾青、贺敬之、郭小川、李季等诗人的诗歌,都以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跨进世界文学的殿堂,为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编织出更为璀璨夺目的花环。 综观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全貌,可以看出它的发展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文学的任务和功能历来都受到重视。公元前的孔子(公元前551公元 /FONT>479)首先提出诗(文学)"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三国魏文帝曹丕,极重视文章的写作,认为文章可以"经国",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对写作诗歌的目的作了更直截了当的阐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对此,白居易说得更为明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代诗人、作家、文论家这些关于文学任务和功能的论述,对后来的创作实践和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批判地吸收历代有关文学功能的主张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明确、更为群众欢迎的响亮口号: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解放区的文学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新中国的文学特别是新时期的文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二、我国文学历来是勇于进取,在形式和体裁上不断创新或推陈出新的开放型文学。比如,诗歌的发展是由四言诗而五言诗、七言诗,由古体诗而近体诗、格律诗、自由诗。散文的发展是由先秦散文而汉赋、骈文而"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到了现代,散文的种类和形式,真可谓千姿百态、色彩纷呈。在体裁上,由唐诗、宋词、元曲而明清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总之,几千年的文学发展表明,我国文学在艺术形式和体裁上,总是处在不停的运动中,在不断地创新和革新。 需要指出一点,中华民族是一个理性化程度较高的民族,能够全面、辩证、成熟地对待文学形式和体裁上的创新和革命。某一新的艺术形式和体裁出现后,并不因此否定先前的艺术形式和体裁,而是允许各种艺术形式和体裁自由竞争。比如,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在诗歌领域里占据主要地位后,但五言诗和四言诗并没有就此消亡,甚至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再比如,今天我们提倡新诗,但旧体诗创作依然很兴旺,诗与词的比翼双飞、共存共荣也很令人深思。在宋代,词在诗歌领域里占了主要地位,但宋代的诗也很有特色。即使在今天,它们也是齐头并进的兄弟或姊妹。
㈨ 世界文坛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分别是哪三位呢
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分别是:莫泊桑、契诃夫和欧·亨利。
1、欧·亨利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其主要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等。
欧·亨利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国生活的网络全书”之誉。
莫泊桑的创作特点:
1、主题
莫泊桑一生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3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2、手法
对人物的描绘上,莫泊桑并不追求色彩浓重的形象、表情夸张的面目、夸张的生平与难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于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表现人物内心的真实与本性的自然,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在一定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动、举止,来揭示其内在心理与性格的真实。
在莫泊桑的短篇里,也曾出现过一些不平凡的、有英雄行为的人物,莫泊桑短篇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的现实主义艺术,总的来说,就是人物形象的自然化与英雄人物的平凡化,这两个特点使他不是与过去的小说艺术,而是与他之后的现代小说的写实艺术联系了起来。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欧·亨利、网络-莫泊桑、网络-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