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马尔克斯短篇小说古风文案

马尔克斯短篇小说古风文案

发布时间: 2022-08-08 16:56:13

A. 马尔克斯的《流光似水》想要表达什么

《流光似水》用童话的手法,来表现对于生活的梦想和激情。

主人公托托和乔尔是两个孩子,两个喜欢大海的孩子,他们想要属于自己的划艇和全套的潜水装备,但这愿望需要通过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才能达成。

“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不得不令人佩服。乔尔和托托经过了无数次的联系,最终请来了他们的同学。他们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了,光从窗口泻了出去,溢出阳台,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孩子们在光海中划行着,快乐地歌唱、嬉戏。可是,他们就这样化作了永恒。

故事的结尾是悲伤的,可依旧充满了童话色彩。他们同时打开了太多的灯,公寓泛滥成灾,孩子们都淹死在光海之中。

写作特点

“孤独”思想一直贯穿于马尔克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画了人类心灵中最深刻、最本质的“孤独”。马尔克斯不止一次地向人们指出“孤独”的症结:用他人的模式来解释我们的生活现实,只能使我们显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们越发感以孤独。

马尔克斯正是描写以死亡为背景的种种生活现象下的孤独。如:梦境中的孤独、困境中的孤独、面临他人死亡时的孤独、不通人道造成的孤独等。

B. 马尔克斯的流光似水,作品讲的是什么

《流光似水》的主要内容:
马德里没有海。但是父母说了给孩子买船,那就买;说了买潜水用品,那就买。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呢?因为“我”说:“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孩子们航行在水光之间,兴趣盎然。但结局却是如此骇人:两个班的学生全部淹死在了公寓里面——淹死在了那美好的流光里面。
附《流光似水》全文
流光似水
作者:[哥仑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宋碧云译
圣诞节男孩子们又要求一艘划艇。
他们的爸爸说,“没问题。我们回卡塔古娜再买。”
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远比父母想像中来得坚决。
他们齐声说,“不,我们现在就要。”
他们的母亲说,“首先,这儿只有淋浴间的水可以划船。”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反之,他们在马德里这边是挤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在小学得到全班第一名,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而他们办到了,所以到头来父母双方都无法推拒。于是做爸爸的把这些都买来,没跟太太说半句,太太是比他更不愿意还赌债的。那是一艘美丽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午餐的时候爸爸宣布,“小艇在车库。问题是,没有办法由电梯或者楼梯把它搬上来,车库也腾不出多余的空间了。”
可是下一个星期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来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现在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
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盏亮着的电灯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开始由破灯泡流洩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然后开了电灯,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荒诞的奇航是我参加一次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
“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星期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筒和压缩空气枪。
他们的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 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于是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探戈》的时候,他们把公寓注满了深远两寻(约十二尺)的金光,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颁杰出奖状。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个开宴会招待同班同学。
他们的爸爸和妻子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满面春风。
“这证明他们成熟了,”他说。
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老建筑流洩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注而下,呈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为应付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载浮载沉,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搧动。家用品诗意盎然,自己长了翅膀在厨房的天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光沼泽里惟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每个人的牙刷、爸爸的保险套和妈妈的面霜及备用假牙状都浮在浴室里;主卧室流出来的电视机则侧浮着,画面上还在播午夜电影的最后一段情节。
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街四十七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C. 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

1.长篇小说
《百年孤独》(1967)、
《家长的没落》(1975)、
《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
2.中篇小说
《枯枝败叶》(1955)、
《恶时辰》(1961)、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
《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
3.短篇小说集
《蓝宝石般的眼睛》(1955)、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
4.电影文学剧本
《绑架》(1984),
5.文学谈话录
《番石榴飘香》(1932)
6.报告文学集
《一个海上遇难者的故事》(1970)、
《米格尔·利廷历险记》(1986)等。

D. 马尔克斯极具意蕴的名句

我们最常见的美德之一就是对自己的不幸逆来顺受。 当一个女人决定和一个男人睡觉时,就没有她跃不过去的围墙,没有她推不倒的堡垒,也没有她抛不下的道德顾虑,事实上没有能管得住她的上帝。谨慎做这样的决定。 任何年龄段的女人都有她在那个年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无法复刻的美。 她因年龄而减损的,又因性格而弥补回来,更因勤劳赢得了更多。 人不是从娘胎里出来就一成不变的,相反,生活会逼迫他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 爱情,首先是一种本能,“要么生下来就会,要么永远都不会”。 爱情的问题都是床上解决的。 (浮梁客:我见过的原文大致应该是这样的:由爱情引发的狂热只能在床上熄灭) 易得的幸福无法持久,这点体会更多地是源自教训而非经验。 "世上的人分两种,会勾搭的和不会勾搭的。" 他不信任后面这种人:他们一旦越轨,便觉得这件事太不可思议,于是四处炫耀爱情,就好像那是他们刚刚发明出来的似的。而经常做这种事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这个。他们感觉良好,也守口如瓶,因为知道谨言慎行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他不承认自己和妻子的矛盾源于家中压抑的气氛,而是认为那源于婚姻本身的性质:一项荒谬的,只能靠上帝的无限仁慈才得以存在的发明。两个几乎完全互不了解的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性格不同,文化不同,甚至性别不同,却突然间不得不承诺生活在一起,睡在同一张床上,分享彼此也许注定有所分歧的命运,这一切本身就是完全违背科学的。“ 真正的爱情需要什么?需要两个人在一起是轻松快乐的,没有压力。 “我去旅行,是因为我决定了要去,并不是因为对风景的兴趣。” 诚实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按照自己身体的意愿行事,饿的时候才吃饭,爱的时候不必撒谎,睡觉的时候也不用为了逃避可耻的爱情程式而装睡,自己终于成了整张床的主人,它的全部都归自己独享。 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 用一块没有泪水的海绵将有关他的记忆彻底抹掉,让他在她记忆中所占据的那块空间里长出一片罂粟花。 人们彼此消遣,为的是不致互相杀戮。在这个轻浮的世俗天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她用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为它下了定义:“社交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恐惧,夫妻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厌恶。” 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 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请用一枝玫瑰纪念我。” ——《霍乱时期的爱情》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死亡跟他没有什么关系,而生命对他才有意义。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每一个生命都有灵魂,只是怎样唤醒他们。 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 一个幸福晚年的秘决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百年孤独》 如果上帝赏我一段生命,我会简单装束,伏在阳光下,袒露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我的魂灵。 ——《告别信》 “那这些天我们吃什么?”她一把揪住上校的汗衫领子,使劲摇晃着。 “你说,吃什么?” 上校活了七十五岁——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七十五岁——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他说: “吃屎。” 学会享受寂寞,那会让你学会思考自我。 新鞋你要是不穿,永远不会合脚 我不戴帽子,免得要在别人面前摘下来。 吃玫瑰花长大的猪,肉味一定香极了。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许多年里,我们无法谈论其他事情。受线性习惯支配的日常行为,如今却突然围绕着同一件令人忧心的事情运转起来。拂晓前的鸡鸣敦促我们去梳理构成这一荒诞事件的一连串巧合。诚然,我们这样做并不是由于渴望解开迷团,而是因为如果不能确知命运指派给我们怎样的角色和使命,我们就无法继续活下去。 我记得自己当时想,这样的悲痛只能是伪装,为了掩饰更大的耻辱。 她教给我们的比我们应该懂得的要多得多,最重要的是她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没有什么比一张空荡的床更让人悲伤。 她变得头脑清醒,自信笃定,不仅成了自己意志的主人,还重新变成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处女。除了自己,她不再承认任何权威,除了自己的痴念,她不再受任何他物驱遣。 一个以勤俭谦恭为美德的家庭,没有权利轻视命运的馈赠。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当代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曾有过这样的疑问:地球是否会成为其他星球的噩梦?也许,地球只是一座从造物主手中滑落、遗留在广袤宇宙的远郊、失去记忆的村落,它没那么伟大。 现实并非纸上之物,它就在我们身边,每天左右无数生死,同时也滋养着永不枯竭、充满了美好与不幸的创作源泉,我这个四处漂泊、思乡心切的哥伦比亚人只是蒙幸运女神的眷顾。现实是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论诗人或乞丐,战士或歹徒,都无需太多想象力,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之法使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朋友们,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 诗歌是平凡生活中的神秘力量,可以烹煮食物,点燃爱火,任人幻想。 无论帝国主义如何贪得无厌,政府压迫如何粗暴残忍,心底梦想如何难以启齿,我们都不会屈服。革命也是一种文化产物,是志向与创造力的宣泄,要求我们、同时也让我们有理由去相信未来。

E. 马尔克斯有哪些有趣的短篇小说

礼拜二午睡时刻


F. 马尔克斯的流光似水表达的什么

《流光似水》,一篇似乎是童话,又似乎是关乎家庭教育的文章。主人公托托和乔尔是两个孩子,两个喜欢大海的孩子,他们想要属于自己的划艇和全套的潜水装备,但这愿望需要通过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才能达成。用童话的手法,来表现对于生活的梦想和激情。

“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不得不令人佩服。乔尔和托托经过了无数次的联系,最终请来了他们的同学。他们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了,光从窗口泻了出去,溢出阳台,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孩子们在光海中划行着,快乐地歌唱、嬉戏。可是,他们就这样化作了永恒。

故事的结尾是悲伤的,可依旧充满了童话色彩。他们同时打开了太多的灯,公寓泛滥成灾,孩子们都淹死在光海之中。

也许作者有些残忍,扼杀了这群年幼的生命,剥夺了他们快乐的权利。但是退一步仔细想想,的确,托托、乔尔以及他们的同学并不属于这个夏天如火烧、冬天冷如冰、没有河流也没有海洋的城市,他们或许属于卡塔吉娜,属于大海,只有那里才有他们真正的无拘无束的时间和空间。

马尔克斯并不残忍,他让这群原本属于海洋的孩子,在金色的光海中,欢笑着回归了故乡。这将是一份只属于他们的,永久的快乐。

(6)马尔克斯短篇小说古风文案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马尔克斯18岁考入国立波哥大大学法学系,可是作家对法律毫无兴趣。后因时局动荡,马尔克斯中途辍学,随后进入《观察家报》任记者,并逐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马尔克斯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

其中有《枯枝败叶》(1955)、《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恶时辰》(1962)、《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1965年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小说出版后被誉为杰作,短时间内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饮誉全球,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

随后又创作了《家长的没落》(1975)和《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等小说。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后,马尔克斯潜心创作,不断有新作推出,《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和《迷宫中的将军》(1988)等都是影响比较大的作品。

看法一:

这是悲剧。

①小说以37个孩子(集体)意外溺亡在“光海”里为结局,凄惨悲怆。

②孩子们因追逐梦想(或“自由”,或“快乐”,或“诗意”)而不幸丧命,令人哀伤悲悯。

③没有现实土壤的梦想是令人悲叹的(或“人们生活在一个不会做梦的城市里,这是社会的悲哀”)。④将人生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警醒读者思考人生,这是悲剧的本质特征。

看法二:

这不是悲剧。

①结尾不是现实意义的死亡,而是一种心灵迷失。即习惯于旧体制的孩子们为美妙梦想所惑,迷失在天马行空的梦里。

②孩子们在金色的光海中获得了一份“永恒”的快乐(或“自由”,或“诗意”)。

③兄弟俩掌握了光海航行术,勇敢而执着追梦的孩子或许能成功找到灯塔与彼岸。

④孩子们探索了航行术,看到了海,比起永远禁锢在大陆上的其他人,未尝不是一种幸福的经历。

G. 马尔克斯短篇小说有哪些

《蓝宝石般的眼睛》(1955)、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

H. 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想表达什么

以“孤独”为主题,表现了拉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表达了对拉美人民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批判以及对现实精神世界的关注。

“巨翅老人”这一意象的形象是充满荒诞色彩的。老人“那对兀鹫一般巨大的翅膀脏兮兮的,毛也掉了不少,陷在烂泥中拔不出来”。

“他近看太像人类了:浑身散发着恶劣天气带来的臭味,翅膀背面沾着寄生的海藻,较大的羽毛被陆上的狂风吹折了不少,一副可怜相,看不出一丝一毫天使该有的不同凡响的庄严”,“他猛地被惊醒,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两眼含着泪花,他扇了两下翅膀,鸡粪和尘土开始旋转,刮起一阵世上少见的可怕狂风”。

长着翅膀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他在大雨后被狂风打落在陆地上更是一种荒诞的剧情,但荒诞还不仅表现在这里,还在巨翅老人坠入院子后,“一个人的眼睛瞎了,他没能恢复视力,却长出了三颗牙。

一个人瘫痪了,没能站起来走路,买彩票却差点儿赢了大奖;还有个麻风病患者的伤口居然长出了几株向日葵”。巨翅老人到来后带来的这些“奇迹”,都是不可思议的。

创作背景

《巨翅老人》创作于《百年孤独》完成后的次年,1968年,被收录在《纯真的爱伦蒂拉和她残忍的祖母——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的短篇小说集中。

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长着巨大翅膀的老人在一场大雨后堕入一户小镇人家的院子里,紧接着,小镇上的人闻风而来。

巨翅老人被关在鸡窝里受到人们的参观戏弄,而后又遭到嫌弃与遗忘。巨翅老人忍着巨大的痛苦几乎死在寒冷的冬天里最后又奇迹般地在来年的春天展开巨大的翅膀飞向大海。

I. 马尔克斯的著作,名言

其作品主要是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还有短篇小说《第三次无可奈何》《格兰德大妈的葬礼》等;中篇小说《伊莎白尔在马贡多的观雨独白》《枯枝败叶》《周末后的一天》《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长篇小说《恶时辰》《家长的没落》(1976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当年世界十大优秀作品之一)《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

马尔克斯在小说《百年孤独》中有一句名言:爱情的问题都是床上解决的。
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书中的名言是:“对于死亡,我感到的惟一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补充一个题外话:就是百年孤独中那个被用滥了的开头形式
许多年后,奥雷连偌上校站在行刑队前,还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热点内容
婚途陌路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1 00:48:30 浏览:996
沈在盛文言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1 00:35:24 浏览:824
网游腹黑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1 00:09:23 浏览:126
性官总裁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1 00:02:10 浏览:710
恶魔高校小说结局是什么 发布:2025-07-11 00:02:05 浏览:979
经典古装军事小说 发布:2025-07-10 23:59:06 浏览:908
主角靠游戏技能的小说 发布:2025-07-10 23:59:05 浏览:305
Yy小说吧都市 发布:2025-07-10 23:58:11 浏览:696
女人三十无求小说最新章节 发布:2025-07-10 23:49:26 浏览:27
般般入画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0 23:44:33 浏览: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