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短篇小说赏析
① 契诃夫 新娘 简介
《新娘》(1903)是契诃夫的最后一个短篇小说,女上人公已预感到新生活的逼近、她从家中走出,去迎接新生活的到来。这反映契诃夫在二十世纪初对新生活的渴望。契诃夫的作品题材多样、形象鲜明、文笔精练、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契河夫(l860~1904)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② 全面解析海子的作品 新娘
这首短诗是海子早期的诗作,看创作日期那时他才20岁,对爱情与婚姻肯定有自己的向往,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带有出身的烙印,海子的《新娘》里的爱情也是属于田园的,质朴清新而原始。
不管我们走多远,故乡是我们心里永远的牵挂,而故乡的小木屋里有了新娘,对故乡的牵记更加深刻,“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三个词勾勒出田园式的清贫朴素又温馨的生活场景,因为有了新娘,从此“许许多多日子/许许多多告别/被你照耀”,许许多多平淡的日子,为了谋生一次一次远离故乡告别的凄苦或者惆怅,因为被美丽新娘牵挂和相送而变得温暖光亮。诗里并没有说出来,但“照耀”一词,便会让我们产生温暖光亮的感觉。
幸福的时刻是不需要用语言表达的,用心去体会,用笑容与忐忑去展现,因为内心充盈着喜悦,无法用语言表达也不想用语言表达,就让别人、让每次渡我回家的船夫们去相传新娘的美丽与我新婚的幸福吧。夜的河上,那盏温暖的灯火照亮游子归家的航程,像河流“幽幽的眼睛”,而这种温暖与指引,这盏照亮生命的灯,从今夜起,便是我的新娘。
抛开日常的生活,暂时忘记外面的奔波,我们只关起门安享蜜月里的爱情与相伴,然后“打开门”再开始全新的生活,“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 / 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诗人用开花结果的两个美丽的意象,比喻心情是如此舒畅,爱情与婚姻是如此美好与充实。
这首诗里,通过新娘这个提取出来的诗意形象与“我”心情的描写,表达诗人心目中田园牧歌式的爱情,爱情与婚姻没有过多的负载,就是简单的在一起,过最朴素最平常的日子,相守,生儿育女,繁衍生息,这种人类对婚姻最原始也最基本的期待。
③ 契诃夫 新娘 简单书评
《新娘》(1903)是契诃夫的最后一个短篇小说,女上人公已预感到新生活的逼近、她从家中走出,去迎接新生活的到来。这反映契诃夫在二十世纪初对新生活的渴望。契诃夫的作品题材多样、形象鲜明、文笔精练、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④ 契科夫短篇小说新娘读后感大概在100到200字左右,速度 注意一定要是新娘这篇,同志们帮帮忙吧!!!!!
在《新娘》中,娜嘉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思想转折,她在道义上产生觉醒,她认识到昔日的生活是多么无聊,不劳而获,在萨沙的引导下,她同那种“不干净,不道德”的寄生生活一刀两断。契诃夫使每篇短篇小说都能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情绪,描写人物的觉醒和堕落,而且巧妙地流露出他对觉醒者的同情赞扬,对堕落者的厌恶否定,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以及对丑恶现象的抨击。他是人民的作家,而他优秀的艺术作品则是人民的事业,即使他离升人世将近百年,他的小说也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世界文学座中的瑰宝。契诃夫的作品,能够认识到人性美的正确方向,向着光明生活,洗涤心灵的混浊,日当别有一番体现和收获。
⑤ 新娘的作者简介
青山七惠,1983年生,日本崎玉县熊谷市人,毕业于筑波大学图书馆信息专业,毕业后就职于东京新宿一家旅游公司,兼职写作。
2005年,凭借处女作长篇小说《窗灯》获得第42届日本文艺奖。
2007年,以《一个人的好天气》获得被誉为“日本文学新人摇篮”的第136届芥川奖,从此在日本文学界名声鹊起。
2009年,凭借短篇小说《碎片》获得第35届川端康成文学奖,刷新了该奖项最年轻获奖者的记录。
青山七惠迄今在日本出版长短篇小说十余,其中《窗灯》、《一个人的好天气》、《温柔的叹息》、《碎片》和《魔术师俱乐部》等被译为中文,并广获中国读者喜爱。
⑥ 莫泊桑的《羊脂球》的赏析及欧亨利和契科夫的一篇代表作的赏析。
【人物提要】
羊脂球——小说主人公,妓女。
鸟先生——葡萄酒批发商。
卡雷拉玛东先生——省议会议员,大资本家。
布雷维尔伯爵——省议会议员,老绅士。
高尼岱——在野革命党人,政客。
【精彩片断】
(-)
迈第一步是很困难的。第一道关口一过,大家就毫不客气了。一篮子东西吃了个精光。
(二)
那一篮子东西是吃光了。十个人吃这一篮子东西毫不费力就把它打扫干净,大家视为遗憾的是篮子只有这么大而不更大一点。
(三)
羊脂球出去了。大家先不吃饭等着她。每人心里都有点懊丧,懊丧的是为什么偏偏请这位脾气暴,性子躁的姑娘上去而不请自己,都默默在准备一些老生常谈,以便轮着自己被请时好说。
(四)
羊脂球一听这话,脸色煞白,立着不动;接着突然满脸通红,气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她才一下子嚷了出来:“去对这个无赖,这个下流东西,这个普鲁士臭死尸说,我决不答应,你听清楚了,我决不,决不,决不答应!”
(五)
那餐午饭吃得闷闷不乐,大家对羊脂球好像有点冷冰冰了,因为夜晚常常引人深思,过了一夜,他们的看法改了样儿。他们现在几乎有点怨恨这个女人,为什么她不偷偷地跑去找那个普鲁士人?那样一来,她不就可以为她的旅伴们在第二天一觉醒来的时候,准备下一个意外的好消息吗?还有比这更简单的吗?并且又有谁知道?她的面子是可以顾住的,只要对
军官说她是看了旅伴们苦恼,感到可怜,才答应的。对她来说,那种事没有什么了不起。
(六)
羊脂球鼓足勇气对那棉纺厂厂主的太太打招呼,很谦恭地轻轻说了一声“太太,早安。”对方只是极其傲慢地点了点头,同时像一个贞洁的女人受到侮辱似地朝她望了一眼。人人都仿佛很忙碌,并且离她远远的,仿佛她的裙子里带来了什么疾病。后来大家都急忙朝车子奔过去,把她丢在最后,她独自一个人爬上车,一声不响地坐到前一段路程坐过的位子上。
【作品评析】
《羊脂球》是莫泊桑的成名作,也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德国占领鲁昂后,十个法国人共坐一辆马车逃离,途经某小镇时,驻扎该地的德军强令其中的一位妓女——羊脂球陪他过夜,否则不予放行,羊脂球坚决不肯向民族敌人卖身,可最后被其他九名上层人物逼迫而屈服。
这篇小说集中代表了莫泊桑小说的特点。
1.以小见大
故事虽小,却反映了当时最重大的题材:战争。莫泊桑这样一个小故事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大问题,在普法战争中,应该怎样对待侵略者的暴行?谁是民族的败类?谁是真正的爱国者?
这个故事总结了普法战争:统治阶级的自私和腐败是造成这场民族灾难的真正原因。
他的作品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但是他不写重大题材,而写人们并不重视的凡人小事,他有一种超凡的眼光和特殊的才能,就是在这些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出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撷取其中几个片断,便能表现出问题的本质。
2.鲜明的对比
小说中有三个大的方面运用了对比手法。首先是身份的对比:主人公羊脂球社会地位最低,身份最卑微,而其他九人有贵族,企业主,政客,修女,都属于上层社会;其次是食物的对比:被扣前羊脂球无私地把所带食物分给众人吃和被扣放行后其他九人只顾自己吃形成鲜明对比;最后是人物言行的对比:羊脂球面对民族敌人,坚决不肯低头,而其他人为一己之利,不惜把羊脂球往敌人火坑里推,并且还瞧不起她。
这样对比很能非常鲜明地揭示小说的主题:所谓的上层社会是何等的腐败、卖国、卑鄙、自私和无能! 契诃夫,(l860~1904)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契诃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契诃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主要再现“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揭露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创作后期转向戏剧,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这些作品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
⑦ 求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的赏析
一个进城打工的贫穷小姑娘从车窗口给前来送行的弟弟们扔下几个金色的桔子,这种人间亲情深深地打动了悲观厌世的“我”。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桔子》通过这样一件“偶然遇到的小事”,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然而,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却使芥川茫然不安,倍感失望.
<桔子》反映了小姑娘美丽高尚的心灵,以及纯真的感情。桔子是光明、纯洁的象征。这样的赏析分析小说正是80年代较为流行的评论欣赏的调子,总要为小说挂上一个光明的尾巴,这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文学欣赏评论还不能完全从政治的影响下解脱出来,所以这样必然就影响了欣赏者欣赏的深度.
芥川龙之介的《桔子》中我最为感动的也是小姑娘抛出桔子的细节。但是我认为这个桔子并不是象作者所分析那样的是光明和纯洁的象征,这许多处描写是作家精心刻画的一幅画。在这幅画中,充满整个画面的是大量的忧郁、阴暗、厌恶、凄凉的冷色调,令人昏昏欲睡的难闻的气味的冷色调,可是在这幅画的中心却是作家精心画上的亮点:小姑娘的红脸蛋;三个弟弟的红脸蛋;五六只黄灿灿的桔子。正是一红一黄的暖色调,这鲜艳的色彩才冲去了“我”心中的昏暗。景物中有色彩的强烈对比,人物描写有心情的前后变化。这里就是作家精心使用的色彩对比的技巧,一直到今天还能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对读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使我们了解到在那样一个年代,还曾经有过这样一部分对社会,对时代产生强烈失望感的人。他们即便是在强烈的厌恶和失望中,仍有对普遍人性人情的向往。他们也仍在渴望着人类最普遍最常见的感情,可是这种感情即便是在今天也是很难找到它最简单无私的一面的。
⑧ 茹志鹃《百合花》人物形象分析
小通迅员人物形象分析:幼稚不是离异,简单,诚实,害怕陌生女性打交道,有时痴迷有点任性,有时活泼而亲近。热爱生活,关心同志。
新媳妇人物形象分析:看起来非常好,高鼻梁,弯曲的眉毛和前额的前部。善良简单开朗,拥有着新娘的的矜持羞涩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到前沿包扎所,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8)新娘短篇小说赏析扩展阅读:
198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百合花》改编成同名电影,由钱学恪、张昕执导,葛建军、崔新琴、沈丹萍出演。
作者:茹志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1943年参加新四军,历任二分区文工团、一师服务团演员,苏中公学俱乐部戏剧干事,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团员、组长,中国作协上海分会《文艺月报》编辑、作品组长,专业作家。
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第四届人大代表。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四幕话剧《800机车出动了》(合作),小说集《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
话剧剧本《不带枪的战士》获南京军区文艺创作二等奖,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参考资料:网络-百合花 (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
⑨ 聊斋新郎翻译和有什么道理
小说以鬼要避难而让疑案不破而自破。这种以“不写处写之”的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这桩奇案更为离奇。翻译如下:
江南有个孝廉,名叫梅耦长,他说他同乡有个孙翁,在德州当官的时候,审问了一桩奇案。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有个村民为儿子娶媳妇。新媳妇过了门,庄里乡亲都来贺喜。喜酒喝到一更多天,新郎出房,看到新娘子穿着耀眼的衣服走向屋后。新郎好生怀疑,就跟在后面看是怎么回事。
宅子后面有一条长长的小河,上面有一小桥可以通过。他看见新娘子过了桥一直走去,越发怀疑,就在后面喊她。新娘也不答应,只是远远招手。新郎急忙赶过去,相距也就有尺多远,但手却一直捉不到她。
走了几里路,进了一个村子。新娘站住了,对女婿说:“你家寂寞,我住不惯,请郎君暂住我家几天,咱们再一起回家看望二老。”说罢,抽出簪子敲门,门吱呀一下就开了。有个女僮出来迎接。新娘先进去,新郎不得已也跟着进去。
一进门,岳父岳母都在堂上坐着,对女婿说:“我女儿从小娇惯,没有一时离开过我。一旦离开家,心里总是不痛快。今日与你一起回来,我们很放心,住几天就送你们回去。”于是就叫丫鬟扫屋子、铺被褥,两人就住下了。
新郎家中的客人,见新郎出去多时不回来,就到处找。新房里只有新娘子在等待,新郎却不知到哪里去了。大家就四处查询,一点消息也没有。公公、婆婆都哭得很伤心,说是必死无疑。过了半年,媳妇娘家怕女儿守寡,就与新郎家父母商量,打算给女儿另找婆家。新郎父母越发悲伤,说:“尸骨衣物,都还没有找到,怎么知道我儿一定死了呢?就算死了,过一年再另嫁也不晚,为什么这么急呢?”新娘父亲更加怨恨,于是告了官府。孙公受理了这个案子,他觉得十分奇怪,但又没有头绪,暂判女家等待三年再说。案卷存档,人们先各自回家。
再说新郎住在另一个新娘家,全家人都对他很好。他时常与媳妇商量回家,媳妇也满口答应,就是迟迟不动身。住了半年多,新郎心里就犯了嘀咕,整天焦虑不安。想自己单独回家,但媳妇坚决要他留下。
一天,她们全家惶惶不安,似乎有大难临头。新娘父母急匆匆地对女婿说:“本来打算三两日内叫你们夫妇一起回家,没想到行李用具还没有准备齐全,忽然碰到点麻烦事。不得已,就先送你一人回去吧。”说罢就把新郎送出门来,转身急忙回去了,虽周旋了几句话,也很匆忙草率。
新郎出了大门,刚想找路行走,回头一看房子、院子都没有了,只有—个高大的坟墓,心里非常害怕,急急忙忙找路回家。到了家里,从头到尾说了他的经过,并到官府与孙公说明情况。孙公传新娘的父亲到案,令他送女儿回婆家,于是才正式合婚。
赏析
《新郎》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新郎在新婚之日遇到的一件奇异的事。一个假的新娘将他带至一个陌生的所在,并共同居住了半年多。而此时家里已经乱了套,两家几乎都要打官司,后来假新娘因为要遭到天谴,这才放新郎回来,家里才算安定下来。
⑩ 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mm92712朋友,你好。以下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作品及其特点的相关资料: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下求的座右铭。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以下则是契诃夫生平的相关资料:
契诃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一个官员的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时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他从1886年起为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的《新时报》撰稿,虽经批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劝告,仍同它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
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这部中篇小说控诉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读它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象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列·托尔斯泰、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底奥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有明确的思想(剧本《海鸥》,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里接触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1897)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在峡谷里》(1900)并描绘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疯狂地掠夺财富和残忍本性。这些小说对美化农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驳。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也见于《女人的王国》(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诊》(1898)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剧本《万尼亚舅舅》(1897)描写没有真正理想和严肃目标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他们的正直无私的劳动终成无谓的牺牲。《带狗的女人》(1899)以爱情为题材,暴露庸俗和虚伪,唤起读者“对浑浑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带阁楼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会斗争的“小事”论,批判自由主义者的渐进论思想,认为需要一种“更强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动的狭隘圈子,去影响广大群众。他的创作中逐渐响起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动力量对社会的压制及他们的保守和虚弱,并鞭挞当时存在的套中人习气。在《醋栗》(1898)和《姚内奇》(1898)里他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个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灵空虚和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尽情发挥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1904年6月,契诃夫因病情恶化,前往德国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在那里逝世,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