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短篇小说二十年后中文版
1.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故事情节
故事概括起来大致是:
有两个情同手足的好朋友,在纽约一起长大。其中一个要去西部闯荡,于是在出发前晚,两人相聚一个小餐馆,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20年后,去西部的男子鲍勃回到了原地,却发现小餐馆已经变成了一个店铺,就在那里等候老朋友吉米·维尔斯。
此时,有个执勤的警察经过,发现了男子右眼角的一块白色的伤疤,两人聊起了20年前的那个约定,之后警察不露声色地走开了。
不久来了一个高个子男子,与鲍勃相认,但鲍勃很快识破此人不是吉米,高个子亮出了警察的身份,逮捕了鲍勃,原来鲍勃正是芝加哥警方通缉的罪犯。
在去警察局之前,便衣给了鲍勃一张纸条,原来刚才那名巡逻警察竟是吉米,他本是来赴约的,但发现鲍勃的特征与通缉犯相符,又不忍心亲手逮捕他,便想出了这个主意。
这个结局有两大出人意料,一是主人公鲍勃竟是个被通缉的罪犯,二是那个擦肩而过的警察竟是他翘首以盼的好朋友。
两个20年后重聚,原本可以一诉衷肠的好朋友却因为各自的境遇变迁导致了这一结局,不禁令人感叹。
(1)欧亨利短篇小说二十年后中文版扩展阅读:
《二十年以后》描写了鲍勃按二十年前约定好的时间、地点,去会见要好的朋友吉米的故事。二十年的沧桑岁月,他们经历了人生的辛酸,当他们见面时命运却让他们以警察与通缉犯的形式出现。
在文章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结果,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
《二十年以后》直到结尾我们才发现原来吉米早就如约前来。当他在昏暗的灯光下借着火柴的亮光认出自己的好友就是通缉犯时,在情与法的艰难抉择中,“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这样的结局让我们掩卷后又细细地回味。又如在《麦琪的礼物》中,描述一对贫苦夫妻的爱情,当结尾夫妻俩各持均已无用的礼物时,黯然神伤……在善良崇高的人性与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的强烈对比中,读者一定会感受颇多。
总之,欧·亨利的小说以新颖独特的构思、诙谐幽默的语言、表面轻松而内里沉重的格调。表现出对人性的强烈关注。对生活的深切反思。它歌颂着小人物在生存中美好善良、相濡以沫的淳朴品格,幽默却不无苍凉的苦笑。
2. 二十年后 欧亨利 阅读题目外加答案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 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 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 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 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答案】AC
【解析】A项不是“愉快”而是“紧张心情”,C项“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错,是为了体现他的“重情守信”
12. 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评分要点】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重视友情,信守诺言;2乐观开朗,心直口快;3企图逃避法律。
【评分要点】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答案】1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评分要点】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3. 欧亨利有一篇小说《二十年后》,谁能给我个中文版的。谢谢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那餐馆5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说。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20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们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
“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男子 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信,吉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球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五十七分了。”
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罗!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赠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 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幄,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我原来根本没有想到你会长这么高的个子。”
“哦,你走了以后,我是长高了一点儿。”
“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O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 说,“你被捕了,鲍勃。芝加哥的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的,于是他们通知我们说,他们想跟你‘聊聊’。好吧,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4. 二十年后的读后感
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阳光多明媚……”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曲时,就会望着那蓝蓝的天空,陷入深思:二十年后的我将…… 二十年后的我,也许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站在那三尺讲台上,为好些天真的孩子们讲课。望着那一双双渴望得到新知识的大眼时,我会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感到骄傲。
二十年后的我,也许成为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在手术台前、病房里,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尽职尽责。那时,我要发明一种新药,让残疾人重新长出新的肢体;我还要发明一种新型眼药水,让那些没有见过光明的人,重见光明,能看到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我还要建立一座电子科技医院,运用高科技医疗技术救死扶伤,使病人健康地出院,愉快地生活。
二十年后的我,也许成为一名知名的艺术家。走到街上就会有许多年轻人来找我签名,我会愉快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并告诉他们: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想到这儿,我忍不住“咯咯”地笑了。望 着那从眼前飞过的鸽子,我又陷入了深思……
二十年后的我,也许成为一名神勇的飞行员。驾驶着飞机,在那高高的蓝天上飞翔,保卫着祖国的领空,望着那在飞机下漂过的朵朵白云,我为自己能保卫祖国的安全而感到十分自豪。
二十年后的我,也许成为一名著名的科学家。我要在太空上建造一座房子,每当夜晚,星星、月亮都围着我欢快地跳舞、放声地歌唱……我还要在月球上建立一座座漂亮的学校,让地球上的同学们坐上通道快车到月球上去上学。
二十年后的我,也许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我要将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我要修建横跨云天的大桥,连接着世界各地,让各国的人们来中国看一看,亲眼目睹我们国家的风采,看一看傲然挺立在东方的雄鸡——伟大的中国。
我还要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建立一个透明的通道,让勤劳的人们能在劳作之余,能通过透明通道尽情地欣赏海底那神奇的世界。
二十年后的我,也许成为一名……
“叽叽喳喳”一阵清脆的鸟叫声把我从沉思中惊醒,我抬头看了看那可爱的小鸟,望了望那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觉得那小鸟更可爱,天更蓝、云更白。我坚信,二十年后的我……
5. 欧亨利的小说 二十年后 中心思想,和概括情节。及欧亨利写作的艺术特色 快快快快快快快!!!!!!!!!
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后》中心思想: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美国社会的深刻批判。
《二十年后》概括情节:
一对在纽约一起长大、情同兄弟的朋友鲍勃和吉米·威尔斯,他们在鲍勃即将启程去西部冒险的时候,约定20年后在同样的时间、地点再次见面。20年来,他们谁也不曾忘记过这个约定。鲍勃从西部不远万里来赴约,支撑他的是只要对方还记得这次约定,那无论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对于鲍勃来说,吉米永远都是最忠实、最令他信任的朋友。然而,20年后再见面时,等待他们的不是重逢的喜悦,命运却把他们分别放在了法律天平的两端,鲍勃是警方正在通缉的要犯,而吉米却是接到命令努力追捕"狡猾的鲍勃"的警察。
对于吉米来说,究竟是继续保持对挚友的忠诚,还是履行自己作为警察的职责,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欧亨利写作的艺术特色:
1、不凡开头与出奇结尾;
故事的不同寻常的开头可以一下抓住读者的眼和心。就比如"凡有钱的单身汉,总想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句开场白早已成为英语文学世界里经典的一句话了。欧·亨利小说的开头,都是干净利落的"截取",不枝不蔓,直截了当。
《二十年后》第一句话交代道:"一位执勤的警察沿着大街惹人注目地走着。"这种开头方式颇像戏剧角色的登台亮相。它往往以看似简单的几笔勾勒,或点名其身世遭遇,或暗示其性格行为,一开始就让小说打入读者的印象,"即可先入为主,又有悬念功能。"
2、简练的语言;
《二十年后》虽然篇幅很短,但并未因为短小的篇幅而削减对人物、场景的刻画的艺术效果。
无论是典型人物的肖像,对话,心理意识,表情神态,行为举止,还是典型环境的营造,都是惜墨如金的。集体体现了欧﹒亨利小说的语言美。这种刻画虽然简练,但更加突出了主要描写内容的主要特色。
3、人性的冲突。
小说虽然简短,情节也不是很复杂,然而仔细品读,有很多人性的冲突反映在小说里。这些冲突有真与伪的冲突,有善与恶的冲突,有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5)欧亨利短篇小说二十年后中文版扩展阅读:
《二十年后》创作背景:
美国南北战争以前的文学,由于受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理想所鼓舞,作家们多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创作;战后的文学,由于生活理想的破灭,作家们多以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生活。欧·亨利就是这些理想破灭了的作家中的一个,其人生之路崎岖、艰苦而又不幸。
欧·亨利当过牧童、药剂师、办事员、制图员、出纳员等。欧·亨利长期生活在下层,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使他对这些矛盾心感身受。在他优秀的作品中,对资本主义腐朽的制度、狰狞的法律、虚伪的道德、庸俗的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丑恶现象,都做了一定程度的揭露、讽刺和批判。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从百万富翁到警察、小偷、骗子无所不有。不过,欧·亨利笔下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生活地位卑微的小市民,作者对他们徒劳无益的自我牺牲,惨淡经营后的深刻绝望的凄凉生活状况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因此,欧·亨利在描写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时候,常常带着含泪的微笑,貌似幽默实则辛酸,通过表现社会生活中小人物凄凄惨惨的生活境地,使读者可以看到20世纪初期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真实面目。
《二十年后》作者简介:
欧·亨利(O.Henry)原名威廉·锡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1862年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15岁起就在叔父的药房当学徒,20岁到德克萨斯州一牧场放牛。
1884年后,他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另外,他还办过一份名为《滚石》(The Rolling Stone)的幽默周刊。1887年,欧·亨利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1899年,他第一次署名"欧·亨利"发表短篇小说。
1901年,在纽约专门从事写作。1907年,欧·亨利再婚。1910年6月5日在纽约病逝,年仅48岁。
6. 欧亨利《二十年后》 讲述了
今天相处在一起的人.二十年后将会怎样?不要说有二十年的分离.即使间中有机会见见面的亲戚或朋友.变化都会很大的.容貌的变化反而不大.但经历.处境.人生态度等等.差异会很大.年青的读者不妨与您的朋友玩玩这个二十年之约.这和玩时间囊有异曲同工之趣.作品中.韦尔斯从一个迟顿的老实人成为一个干练的巡警,而鲍勃则从一个不甘平凡的聪明人成为一个不法之徒.命运作弄了这一对昔日的好伙伴.二十年后成为势不两立的警察与匪徒.他们的人生路都是有迹可寻的.韦尔斯坚持了原则.也顾及了友谊.
7. 《二十年后》(欧亨利)全文
全文: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那餐馆5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说。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20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们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
“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男子 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信,吉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球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五十七分了。”
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罗!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赠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出处:出自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二十年后》。
(7)欧亨利短篇小说二十年后中文版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862年,美国林肯总统在《宅地法》中规定,任何公民只需交15美元的证件费,便可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相当于160英亩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连续耕作五年以上就可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这一措施民主地解决了独立战争期间的土地问题,同时激发了美国人勤劳创业、发财的热情。
这时的人们纯朴、勤劳、勇敢,充满活力和生气,他们彼此重义气、讲交情,尽管他们在对付满腔怒火的印第安人时也干尽了野蛮的掠夺、杀戮等强盗行径,正如在西部文学作品中所看到的那样。
但也许是远离城市,西部资产阶级内部尚未染上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恶习,或者说为对付险恶的自然环境他们尚未顾及内部的倾轧和吞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美国,处于资本主义飞速发展阶段,出现了资本集中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同时,中小资产阶级的破产及失业大军的不断扩大,使美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化和表面化。
美国南北战争以前的文学,由于受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理想所鼓舞,作家们多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创作;战后的文学,由于生活理想的破灭,作家们多以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生活。欧·亨利就是这些理想破灭了的作家中的一个,其人生之路崎岖、艰苦而又不幸。
欧·亨利当过牧童、药剂师、办事员、制图员、出纳员等。欧·亨利长期生活在下层,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使他对这些矛盾心感身受。在他优秀的作品中,对资本主义腐朽的制度、狰狞的法律、虚伪的道德、庸俗的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丑恶现象,都做了一定程度的揭露、讽刺和批判。
8. 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后想表达什么
两个曾经的好友20年后依约再相见,鲍勃虽在西部为非作歹,却严守诺言如期赴约,没想到却等来了已成为警察的好友杰米托人带来的逮捕通知,令人难以预料。作者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尽职尽责的警察形象,与后文的情节相照应,情节发展合乎情理却又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