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什么时候兴起的
Ⅰ 言情小说的由来.言情小说很好看 想知道它是怎么诞生的.
言情小说的沿革和发展是怎样的,各个阶段有什么样的特点?
言情小说在中国,最早的雏形实际上是发源于民国初年的“鸳鸯蝴蝶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编才子佳人梦。很多大作家,比如张恨水、周瘦鹃、《秋海棠》的作者秦瘦鸥、包括最近去世的台湾词人,《南屏晚钟》的词作者陈蝶衣等,都是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其实包括张爱玲,都受到鸳鸯蝴蝶派的强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鸳鸯蝴蝶派作家都去了台湾,因此形成了台湾式的言情小说,琼瑶(blog)就是他们的正宗传人。只是旧时代的才子佳人变成了富家公司和小家碧玉,更富有都市意味,更贴近年轻人的心灵。琼瑶将鸳鸯蝴蝶派的完全脱离社会现实,沉湎爱情,温柔、婉约、细腻做到了极致。形成了一个言情时代。风靡台湾,后来又和邓丽君的歌曲一起,席卷大陆,琼瑶的文艺腔,成为大陆80年代年轻人模仿的对象,也通过电视,影响了台湾和大陆年轻人的语言习惯。琼瑶之后,台湾又涌现了席绢、于晴、沈亚等一批新的言情作家,被称为台湾言情四小天后。但是这批作家受出版商牟利影响,写作越来越趋同,一本书的字数越写越少,没有一个能够超越琼瑶。台湾言情的式微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她们的作品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风靡大陆的盗版图书市场,普遍的特征就是开本特别小,六七万字一本,完全拼故事和人物,这种难度较低的写作吸引了大批中国大陆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开始模仿。中国大陆的言情小说就是从那时开始生长的。藤萍是那一批作者中最著名的一位,她早期的作品,深得台湾言情的精髓,以至于被很多大陆读者误以为是台湾的又一代天后诞生了。
一大批大陆言情作者开始不满意台湾言情的肤浅和单薄。她们的作品呈现出更多的风貌,也将更多的流行因素加入了近来,穿越小说的流行就是一个这种突破的产物。2007年,以穿越第一文《步步惊心》一举成名的桐华(blog)打造出历史宫廷言情的鸿篇巨制《云中歌》,受到影视圈人士的热捧;匪我思存(blog)的《冷月如霜》、《香寒》掀起悲情新高潮,让更多高端读者成为她的粉丝;藤萍封笔五年后开始推出新的系列大长篇《狐魅天下》;以《帝王业》一战成名的寐语者(blog)即将出版她的民国爱情大戏《衣香鬓影》,顾漫、李歆、明晓溪、辛夷坞、Vivibear笔耕不辍,深受读者喜爱,大陆言情小说风风火火,大陆新言情步向成熟,和对台湾式小言情的完全颠覆。
言情小说,进入了大陆时代。
在白话文发展的初始阶段,言情小说多半是一些文艺小说,以张爱铃为代表的作家他们描写了不少略带小资气息的文艺小说,这些小说多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一些情况,但是故事里的爱情却多半很夸张,很有想象力,而作家的文笔也都是相当的好,按照当时的评论家的傅雷的说法,“张爱铃小说文字的结构,节奏,色彩,在她的作品里有了最幸运的成就,但是其薄弱的生活经历,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性格,使得她的小说过于乖张,没有深刻的人生观。”
到了新时代,言情小说的风首先是从港台那边刮过的,以琼瑶,三毛,岑凯伦,亦舒(blog),这四个人基本席卷了中国所有的青年男女,基本上,你能从她们四个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风格的作家,她们的作品都有着自己的风格,也比较多产,基本涉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个阶段港台的经济生活水平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人们在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也显得更加包容,她们既可以在现代小资也可以在古代风花雪月,这些作品不再一味的追求写作上的技巧文艺上的手法,她们可以肆意的在作品中挥洒着青年男女们的激情,更加赤裸裸的对白,更加直入人心的场面,让每一个看她们作品的人都如同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琼瑶,作为开创言情小说一代文风的作家,以其数量颇丰、品质优秀的作品,陪伴着多少懵懂少女度过了情窦初开却又止于幻想的青涩岁月。琼瑶之所以构建这般爱情模式,跟她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祖籍湖南衡阳的琼瑶,生于四川成都,后因抗日战争迁至上海,又举家牵至台湾台北。遭受到动荡带给她的不安,因此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也给了她自由发展个性的空间,这又带给琼瑶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爱情观。总括而言,在琼瑶的爱情王国,女性离不开爱情,没有了爱情就会枯萎凋零.在这情况下,琼瑶的女性形象无可避免的显得被动和消极。对爱情的描述也纯由女性的立场出发,在感情的道德的召唤下,来唤起男性对女性奉献全心全意的爱。这亦是琼瑶式言情小说的精神所在。大师的创作周期已经过去,我们需要更年轻、写作手法更新、更懂当今女孩心事与审美的新作家的出现。
Ⅱ 有什么旧上海时期的言情小说,推荐下
鸳鸯蝴蝶派的小说
所谓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出现的一个的文学流派。这一流派曾广受大众读者欢迎,也曾广受新文学界的批判,其影响非常广远,甚至于到了今天,还有人在批评所谓“媚俗、低级文化”时仍将他拿出来作为代名词。
这一流派的作者群先后多达两百余人,分散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代,后来集中到上海、天津、北京几个大城市。开始没有固定的组织,后来成立了青社与星社。包天笑为这一派的主持者,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徐枕亚、张恨水、吴双热、吴若梅、程小青、孙玉声、李涵秋、许啸天、秦瘦欧、冯玉奇等。这些作家、写手所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阴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的才子佳人恋爱小说,铁马金戈的武侠小说,扑朔迷离的侦探小说,揭秘猎奇的社会小说……都是他们的拿手的题材。“鸳鸯蝴蝶”是以形象化的名称来指谓民初的才子佳人的言情小说派别,但是由于这一流派的作家不仅仅是写才子佳人的恋情小说,因此用鸳鸯蝴蝶派命名已无法概括众多题材的特色,于是,有人取该派最有代表性的刊物《礼拜六》名之,取其休娱、消闲功能而称为《礼拜六》派。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涌现过许多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是其中重要而且特殊的一个派别。说其重要,是因为在“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的时代大潮流中,他们是属于重继承和多保守的一个文学流派,屡遭新文学界的批判。在新文学营垒与该派的论争和交锋中,使新文学在文坛中扩大了自己的影响,日益茁壮成长。谈及新文学运动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该派别。说其特殊,是因为由于受到新文学各派的的指责,使其中的有些作者长期以来不原承认自己是隶属于该流派的成员,突出的例子是其代表作家之一的包天笑否认自己是鸳鸯蝴蝶派。他曾说:“近今有许多评论中国文学史实的书上,都视我为鸳鸯蝴蝶派……我所不了解者,不知哪几部我所写的小说是属鸳鸯蝴蝶派。”。该派有的作者只承认自己是《礼拜六》派,而否认自己是鸳鸯蝴蝶派,他们通常所持的一个理由是,鸳鸯蝴蝶派是仅限于徐枕亚,李定夷等少数几位作者,只有民初那些写四六骈俪体言情小说的才是名实相符合的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小说曾是新文化运动前文学界最走俏的通俗读物之一。代表作之一徐枕亚的《玉梨魂》,曾创下了再版三十二次,销量数十万的纪录。著名作家张恨水的《嘀笑因缘》也曾先后十数次再版,其五大作家“张恨水、包天笑、周瘦鹃、李涵秋,严独鹤”的作品在报纸连载时,曾出现市民排队等候报纸发行的场面。
但五四新文化运动、鲁迅先生领导下的左翼文联等新文化阵营,“在批判复古论调的同时,新文学阵营不断地同鸳鸯蝴蝶派展开斗争”。他们认为鸳鸯蝴蝶派“文学”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几年间,是在人民开始觉醒的道路上的麻醉药和迷惑汤。虽然有少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等等,但其总的倾向却不外乎“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正如鲁迅说的是“新的才子+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标榜趣味主义,大都内容庸俗,思想空虚,“言爱情不出才子佳人偷香窃玉的旧套,言政治言社会,不外慨叹人心日非世道沦夷的老调”。
然而,在阅读鸳鸯蝴蝶派作家的一些作品后,我们却可以感觉到,这一类作家的所谓靡靡之作,并非全都只是单纯的“以描写‘才子佳人’为主,主要表现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思想意识,表现了病态社会中小市民阶层的艺术趣味。”他们中不少,比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比如包天笑的《沧州道中》等,或多或少的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借才子佳人或凄婉或悲凉的恋爱故事,歌颂或赞扬了抗日青年,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贫富不均匀、等种种丑恶,在当时来说,与其同时代的一些极端宣扬封建复辟、迷信邪说的文学作品相比,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那么,为什么长时间以来,对于这一“流派”,存在这样那样众多的批判呢?
要想重新评价“鸳鸯蝴蝶派”并肯定其正确地位,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与鸳鸯蝴蝶派相关的一些历史背景。
1906年,当时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上海出版的报刊达到66家之多,此时全国出版的报刊总数达到239种。�这些报刊在发表政论新闻的同时,也发表诗歌和娱乐性质的文章,后来这些内容演变成了“副刊”,副刊的发展导致文学刊物的出现和单独出版。其中,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1902)、李嘉宝主编的《绣像小说》(1903)、吴沃尧、周桂笙编辑的《月月小说》(1906)、吴摩西编辑的《小说林》(1907)是此时四大文学刊物。这些依赖通商口岸、现代都市和印刷出版工业及大众传媒体制而出现的都市文学刊物,一方面因适应了都市市民大众的“消闲”、“娱乐”要求从而建立起市场和读者群,一方面又为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脱离了传统的“学优而仕”的人生事业格式的知识分子,从传统文人向现代职业作家的转变提供了物质条件,使依靠报刊杂志、读者市场和稿酬谋生的“作家”这一职业得到确立,一批职业作家由此在清末逐渐出现。《晚清小说史》中论及晚清小说的繁荣时指出:“第一,当然是由于印刷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辛亥革命以后报刊杂志大增,据统计,仅1911年,报刊杂志就达500种,从晚清到1917年文学革命之前,单是以小说命名的文学杂志就以近30种�这众多的报刊杂志以及相应的印刷出版体制的产生与形成,本身就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它们又共同构成了文化、文学的生产消费体制、公众传媒体制和“文化公共空间”。
在辛亥革命后出现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正是依赖这种体制化的报刊杂志(文化产业和文化公共空间)和满足都市市民文化消费需要而大行其道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炮制者也因此成为依赖报刊杂志、传媒体制和稿费谋生的专业化、职业化作家。(不过,尽管清末民初的这些文人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历史变迁中已转变为职业作家,但是他们自己还没有自觉意识到这种身份角色的现代性变化,也没有将文学职业化、作家职业化作为明确的目标公然提出和申明)。
鸳鸯蝴蝶派中较著名的作者张恨水、严独鹤、周瘦鹃、徐枕亚、包天笑、陈蝶仙等。他们大都是既编辑又创作,有的还兼翻译。最初的鸳鸯蝴蝶派文学主张是趣味第一,主要描写婚姻问题,有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鸳鸯蝴蝶派以文学的娱乐性、消遣性、趣味性为标志,曾一度轰动文坛。
对于某些批判鸳鸯蝴蝶派的结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三点:一、在思想倾向上,认为该派代表了封建阶级(或日垂死的地主阶级)和买办势力在文学上的要求,是遗老遗少的文学流派,或称是“一般逆流“;二、认定这是十里洋场的产物,是殖民地租界的畸形胎儿,三、这一流派属帮闲、消遣文学,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文学观念的派生物。以上的这些论点是有明显偏颇的,与大量作品对照,“定论”与客观存在的实际相去甚远。
而现实中,有些批判往往是对某种现成的论点的转辗传抄。传抄得多了,某些现成的论点就成为“众口一词”的定论。于是这一定论又为人们所“习相沿用”,如此循环往复,笃信弥坚。但是越对该流派了解深入,就会不可避免的对所持的过去的“批判定论”产生应有的、必要的疑窦。
其实,对于鸳鸯蝴蝶派的正确解释,应当是:清末民初大都会兴建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承袭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通俗文学流派。这一流派一直得不到新文学界各派别的承认,是有其很复杂的历史背景的:时代潮流的激荡,文学观念的演进,读者心态的变异等多方面的原因,再加上其本身的先天的缺陷,都决定了它必然要经历一段受压抑的历程。该派与“新派”文学之间的论争,说到本质上,也就是“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平民”文学和“革命”文学之间的矛盾的产物。
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包天笑曾谈及他的创作宗旨是:“提倡新政制,保守旧道德”。这十个字是极凝炼概括地代表了这一流派大多数作者群的思想实况。这与“五四”前后兴起的新文学运动中的极力提倡科学,反封建的宗旨是相违背的。在形式上,鸳鸯蝴蝶派则以长篇章回体小说为其特色,而短篇最可读的首推传奇故事,也即他们仍然承袭的古代白话小说的传统。而新文学在初创阶段就主动摒弃章口体,而重点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新上。这样、在“五四”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时,在新文学阵营眼里,他们还“拖着一条无形的旧民主主义的辫子”,而他们在作品中的某些传统意识,必然与新文学营垒形成一对矛盾。由于内容和形式上的分道扬镳,“五四”前后新文学界对该派的主动出击是无可避免的,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创新的必需。在历史发展的进程面前,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场批判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在五四时期对鸳鸯蝴蝶派的另一严重批评是抨击它的游戏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这是有关文学功能方面的原则分歧。学功能应该是多方面的。它应该有战斗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等等。
每当迎来历史变革的潮汐或革命大波袭来的前夜,文艺的战斗功能和教育功能总是会被强调到极端重要的地步。在近代文学中梁启超就是鼓吹这方面的功能的代表人物。他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粱启超将小说提高到“大道中的大道”的高度,小说就成了“大”说,成为救国救民的灵药。但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小说一直被视为“小道中的小说”。新文学作家朱自清是看到了这一点的:“在中国文学的传统里,小说和词曲(包括戏曲)更是小道中的小说,就因为是消遣的,不严肃。不严肃也就是不正经;小说通常称为“闲书”,不是正经书……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意在供人们茶余酒后消遣,倒是中国小说的正宗。中国小说一向以“志怪”、“传奇”为主,“怪”和“奇”都不是正经的东西。明朝人编的小说总集所谓“三言二拍”……“拍案惊奇》重在“奇“很显然。“三言”……虽然重在“劝俗”,但是还是先得使人们“惊奇”,才能收到“劝俗”的效果……《今古奇观》,还是归到“奇”上。这个“奇”正是供人们茶余酒后消遣的。”
鸳鸯蝴蝶派的成员是这一传统功能观的自觉世袭者。姚鹤雏在《小说学概论》中引经据典他说:“依刘向《七略》及《汉书·艺文志》,小说出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则其所载,当然多属‘闲谈奇事’;又观《七略》及《隋书·经籍志》所录,则‘凡各著艺术立说稍平常而范围略小巧者,皆可归于小说’。‘其所包举、无非小道’。”
这种文学的功能观与当时提倡血和泪的文学且具有历史使命感的革命作家就构成了冲突。由沈雁冰和周作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文学观及在这种文学观引导下产生的文学现象提出了批评。如果将这种批评进行“语境还原”的话,那种被视作游戏或消遣的文学,无疑指的是清末民初以来的所谓“黑幕文学”、“狭邪小说”,指的就是“鸳鸯蝴蝶派”等依赖报刊杂志和读者市场的大众通俗文学。沈雁冰和周作人,此前此后发表了很多批评“礼拜六派”、“鸳鸯蝴蝶派”等游戏消遣文学的言辞文章。而且不仅是文学研究会诸人,在“五四”历史文化语境中,新文化阵营中的几乎所有人都把鸳蝴派文学当作封建旧文学的余孽、当作建立新文学的障碍和对立物而痛加批判与否定。新文学作家认为鸳鸯蝴蝶派文学不仅是创建新文学的绊脚石,而且它们的消闲游戏观念和倾向更大有害于国民性的改造和重建、有害于人生社会的改良和更新、有害于中国从“边缘”重返“中心”的努力、有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实现,一句话,有害于中国现代化历史目标和“强国梦”的实现。因此,出于这种以民族国家为终极关怀的启蒙文学观的立场和追求,文学研究会以及新文学阵营对鸳鸯蝴蝶派等游戏消闲类的都市通俗文学发出了激烈的批判之声,而且,“五四”以后新文学对都市通俗文学的轻蔑和批判依然没有终结,对武侠影片《火烧红莲寺》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侦探言情小说以及所谓的“小市民文艺”,包括鲁迅和茅盾在内的新文学作家也都予以了痛击。新文学阵营对上述的都市通俗文学的批判,从其启蒙文学观和为新文学的创立与发展开辟道路、开拓空间的角度来看,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他们之对鸳蝴派等都市通俗文学的批判清理,是因为他们认为此类文学根本上不利于甚至是妨碍着中国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妨碍着中国走向进步,所以,必欲批判之铲除之,他们是为了这一根本的现代性使命而进行了对“旧世界”的批判和清理。在这些追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先驱者看来,那些以游戏消遣娱乐消费为目的的文学,尽管比新文学诞生得早或与新文学同时存在,但它们却不具有丝毫的现代性,而是历史和时代的垃圾。革命作家的使命在于用他们的小说启发和培养一代民族精英。因此,游戏与消遣功能在现代文学的历史阶段中常被视为玩物丧志的反面效应而一再加以否定。但“娱乐”既然是文学本身的功能之一,人们就只能在某一特定时期对它加以否定而去约束它,以便突出其他的功能,却无法彻底剥夺这种功能的本身。即使在特别需要发挥文学的战斗功能的岁月里,都市中的别一层次的读者,仍然停留在将小说看成“小道中的小道”的梯阶上,那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或称“俗众”也可以。首先在“俗众”看来,小说发挥游戏与消遣效应是他们调节生活的一种需要。随着新兴大都市的成型和工业机器齿轮的转速越来越快,都市通俗小说的需求量也激升。生活节奏频率的空前增速,人们觉得脑力和筋肉的弦绷得太紧,工余或夜晚需要松弛一下被机械绞得太紧的神经。这就需要娱休,而读小说就是娱乐和调节的方法之一。其次,当四周生活像万花筒般变异的环境里,特别是像上海这样新兴的大都市,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瞳勉担越,无奇不有。一般的“俗众”也希望通过都市通俗文学去了解四周的环境,以增强适应性,不致茫茫然地跌人生活陷饼。第三,这些“俗众”一般都缺乏新兴意识,但是他们也在通俗文学中接受某种教育,即在茶余酒后阅读通俗文学,在拍案惊奇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诲与惩戒。因此,在近现代文学革命中,这一流派不是面向民族精英,而是主要面向一般意义上的大众,因而可以称他是一种市民文艺,“平民”文学。但是它也并非与知识分子读者无缘,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比较明显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喜爱新文艺的读者,他们常为文学功能观的矛盾而排斥通俗文学:另一种平日对新旧两派的小说部涉猎例览,又往往为通俗文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所吸引,为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紧张惊险的悬念所牢牢控制,在富有兢力的优秀通俗文学作品面前,他们也手不释卷,废寝忘食。但问题是他们并不在公开场合中赞扬或介绍通俗文学,为其制造良性评价的舆论。似乎被通俗文学所吸引是有失身分的一种表现,因为部分知识分子一直视通俗文学是低级趣味的同义词。这就构成了一种表里不一的矛盾:“暗里读得津津有味,明里却不愿津津乐道”,“感情上被它打动过,理智上认定它低人一等”。这种微妙的心态是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理分裂症。不论是一般“俗众”或是部分知识分子,被通俗文学所吸引的磁力皆来自趣味性,而趣味性正是达到游戏、消遣目的的必备要素,也是娱乐功能的灵魂。趣味性还是通俗文学进行“劝俗”和“教化”的媒介和桥梁。但是趣味性一度被新文学家看成是“玩物丧志”、”醉生梦死”的麻醉剂,以致朱自清也发生这样的感啃:“但是正经作品若是一味讲究正经,只顾人民性,不管艺术性,死板板的长面孔教人亲近不得,读者恐怕更会躲向那些刊物里去。”鲁迅也曾说:“说到‘趣味’那是现在确已算一种罪名了,但无论人类底也罢,阶级底也罢,我还希望总有一日弛禁,讲文艺不必定要‘没趣味’。”同时鲁迅还说:“在实际上,悲愤者和劳作者,是时时需要休息和高兴的。”这正说明了趣味性和娱乐功能是无罪的。而通俗文学是着眼于可读性、情节性。讲究情节曲折,峰口路转,跌宕多姿,高潮迭起。在中国的现代通俗小说读者中出现过“《啼笑固缘》金粉世家》迷就是从有趣味而逐渐进入陶醉的境界,以致达到了消遣娱乐的效果。这与我们七十,八十年代的“武侠”小说迷,“金庸”迷;“古龙”迷。以及“言情”小说“琼瑶”迷等很是相似。这也说明通俗文学是有其存在的旺盛力的!
据说,在美国,过去许多学者对通俗文化也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们仅是庸俗文学和文学垃圾而已。但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学”兴起。学者对通俗文化开始从轻视转为重视,从主观转为客观,从片面转为全面。他们认识到,通俗文艺能历史地反映某一时间长链中读者心态和价值观的变化。“这些畅销书是一种有用的工具,我们能够透过它们,看到任何特定时间人们普遍关心的事情和某段时间内人们的思想变化。”日本的尾崎秀树在他的《大众文学的历史》一书中写道:“说起大众文学,一般是指能够大量生产、大量传播、大量消费的商业性文学。就内容而言,是为大众娱乐的文学,但不只是单纯的有趣,也起着通过具体化的方式给大众提供其所不知道的事物的作用……由于日报百万数的突破,新闻系统周刊的创刊……本来与小说无缘的阶层变成了接受者,这就期待适应不仅本来热衷文学、还有未经文学训练的读者要求的小说。……大众文学是与大众一起产生,而又是大众意识的反映。”这位研究日本通俗文学颇有建树的学者的一席话,对我们很有参考价值。
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可谓生不逢时,五四时期,在中国小说从传统型改道转轨为现代型的过程中,开始总要与民族旧形式呈决裂的态势,以期符合世界潮流的新形式。这就会有一番大革命、大剧变,对内容中的传统意识和形式中的传统框架,总要有一番大革新和大突破。这就必然会与仍然坚持承袭中国传统的文学流派产生大碰撞。新兴意识和革新形式总要在大搏战中争得自己的文坛领土,否则它难于有立锥之地。对传统的精神产品,总要有人来向它进行大胆的挑战,对世袭文坛的权威总要有人去撼动它的根基,然后才会有创新的极大的自由。文学研究会在宣言中宣告:“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这段话的指向当然是以鸳鸯蝴蝶派为否定目标的。所以鸳鸯蝴蝶派首当其冲,其实是作了革命文学的反面教材。
客观上说这个继承中国古典小说传统革新发展意识不强的都市通俗文学流派,在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上,虽有其局限性,却也作过一定的贡献。其中的很多文学作品是非常不错的,与新文学的某些同类题材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黑幕狭邪”鸳鸯蝴蝶派文学,在根本上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追求的产物,它们本身就是现代性事物。
其实,鸳鸯蝴蝶派当初问世之时,甚至标榜的是“新小说”,直接承继晚清“新小说”而来,接受了西方小说的影响,为中国小说的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第一本正面描写和尚恋爱的小说,是被周作人称为鸳鸯蝴蝶派的祖师苏曼殊写的《断鸿零雁记》。中国第一本歌颂寡妇恋爱的小说,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玉梨魂》。中国第一本长篇日记体小说,是《玉梨魂》作者徐枕亚写的《雪鸿泪史》。中国第一篇书信体小说,是鸳鸯蝴蝶派主将包天笑的《冥鸿》。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鸳鸯蝴蝶派都有所创新。在民初的文坛上,无论从大量运用文言创作还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来看,鸳鸯蝴蝶派都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学的水平。它同时创作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五四新文学的崛起,一种更新的纯文学问世,逼着鸳鸯蝴蝶派完全走向通俗文学。抗拒这一转化的徐枕亚、李定夷、吴双热等人先后离开了作家队伍,顺应这一转化的包天笑、周瘦鹃等则占据了通俗文坛。从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双栖,转化为完全的通俗文学,决定了通俗文学接受纯文学的影响,表现为纯文学对通俗文学的渗透。例如中国的通俗小说,本来是偏重于故事情节的,这时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情景描写,也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可以看到通俗小说从传统的“章回体”变为现代小说,其间充满了纯文学对通俗文学的渗透。发展到琼瑶、金庸的小说,只是在题材上沿袭了传统的“言情”、“武侠”,小说的思想情感,形式内容与传统通俗小说相比,已经完全现代化了。当代小说,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朗:一些被视为是纯文学的作品,按西方标准应当算通俗小说;一些从来被视为通俗小说的,如金庸的作品,被一些大学讲坛认为是纯文学。也许,这本身就可以证明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到何等地步。
虽然按照五四新文学的标准,这些创新还不够,作家不敢打倒封建礼教,不敢让恋爱的和尚、寡妇与恋人结婚,而且颇有媚俗的倾向,但是,文学史的评价,毕竟是根据它比前人多提供了什么。因此,新文学有理由批判鸳鸯蝴蝶派,如今的文学史家却不能否认鸳鸯蝴蝶派作出的贡献。对鸳鸯蝴蝶派,过去有若干不公允或误解性的评价以致定论,是偏颇的,是以“革命文学”的名义对其全面的否定,是一种不科学的学术氛围下的产物。我们今天对待这一流派,应当正确认识其历史与地位,肯定其历史意义。客观的去看待他,客观的去看待中国近代的文学史。
Ⅲ 言情小说的历史
言情小说释义 言:讲,说。例如:言说、言道、言欢。 情:指男女相爱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的事物或事情。例如:爱情、情人、情窦初开。 言情:讲述男女之间的爱情。 言情小说 :是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又称狭邪小说或才子佳人小说。以讲述男女之间相爱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爱情的心理、状态、事物等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经典语录】 ·有些记忆需要遗忘,有些记忆需要放下。 ·幸福来之不易,爱需要互相扶持。 ·爱,原来可以融化一切的障碍,只有相信爱的人,才是幸福的。 ·最痛心的不是背叛,而是永远失去,而那时候,彼此深爱着对方。 ·男人或女人的真心,总是糟蹋在年轻的时候,不懂爱的时候。 言情小说简单地说,一段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谁都有,谁都现在或过去经历,它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还存在是很大的变幻莫测的空间。爱情前的诱惑;爱情中的恐惧;爱情后的失落……。这期间,分辩不清方向,分辩不清滋味,分辩不清自己。所以说,言情小说创作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古人云:无用之用为大用。最容易创作的小说,其实也是最难创作的小说。让读者在言情小说里,流着自己的眼泪,这才是言情小说创作的成功标准。还有人这么经典地写道:“言情小说对于未恋爱的人来说是向往;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是经书;对于失恋的人来说是痛苦的回忆;对于幸福的人来说是消遣;对于作者来说它只是为了赚人眼泪。” 言情小说,第一它先应该满足小说的要求,那么小说就有最基本的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言情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爱情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言情小说主要是通过情海生波、风云突变的爱情故事框架,发展令人迷惑的情节,展现痴男怨女的人物性格,表现理智与情感、精神与肉欲不断挣扎的中心思想。 言情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如俊男美女风月无边的旖旎风光、哭哭啼啼催人泪下的秋叶飘零等等。 言情小说除以上与其他小说的共同特点外,还有它自己的不同的地方。 言情小说是一种最接近生活的文学体裁,它具有通俗性,小说的语言风格应该生活化、大众化、并不需要太多华丽词藻的修饰,但根据情节的需要感情上的读白或诗词歌赋也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大话西游》中“曾经有一分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我不知道珍惜,现在想起追悔莫及,如果上天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言情小说描写中难免有男女暧昧之事的描写,粗俗露骨、铺陈丑态淫声出现,显出鄙秽。主张在描摹男女情性时,其字面上不露一个淫字,令人目想神游,而意为之移,所谓大盗不操干矛也。把性爱的描写极度地升华,就象一篇散文诗,形散而神不散,要“入乎其中”而又“出乎其外”,读者看了触动心灵。也反对用“……”代替,其实每个人都有情,每个人又都好色。由情转入色,由色转入性,情、色、性也就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根基。失去了这个根基的创作,让小说离开这个真实的社会远了一点,让小说失去它本来应该有的色彩。 [编辑本段]言情小说的文学渊源和发展 言情小说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学渊源。浪漫爱情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的十五国风,吟诵至今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美丽诗句营造出爱情的原始画面,而后的《楚辞》将其浪漫主义的氛围杂糅其中。这些文字不登大雅,多以风花雪月和市井生活为故事背景,是随心之所欲的青年生活与梦想,因此浪漫言情小说带着这个“风”的深刻烙印,它来自于民间,是凡夫大众的思想、愿望和对生活的憧憬。 小说体裁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如《左传》、《史记》,学者大多认为小说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志怪小说《搜神记》和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为代表;直到唐代传奇继承六朝笔记小说的传统,开始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并开始反映社会现实,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如《李娃传》、《霍小玉传》等;以《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清平山堂话本》、《红楼梦》四大名著等为代表的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勾勒了小说清晰的发展脉络。 言情小说作为小说的分支,形成独立流派的发展较迟。以言情为主题小说为载体产生影响力的创作应是清末民初的新鸳鸯蝴蝶派,多以“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阴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的才子佳人恋爱小说为主,以徐枕亚的《玉梨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为其代表,第一次向社会大众展现了言情一派的受欢迎程度,并被继承进入下一个读者群广泛扩大的光芒时期。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言情小说以席卷之姿风靡了几代读者,其重要原因在于女性的地位的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和人数随着民主和科学的进步有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女性作者和女性读者,因此真正意义上言情小说的形成和广为人知也是在这一时期,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言情小说。随港台等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在西漫影响下言情小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八十年代琼瑶、亦舒、岑凯伦、姬小苔等作家为代表,并在大陆和华人地区迅速窜红,九十年代又以席绢、于晴为代表的众多台湾作者带来了言情小说的新高潮。花雨在这一黄金时期精选引进言情出版,扩展了市场的同时开始大力培育大陆原创。 可以说,言情小说的发展进程反映了女性自主独立、展现自我的过程。现在,国内的读者不再满足于台式的梦境幻想,期望着更能符合国内情况和需求的原创言情小说的出现,在台湾影响的基础上,国内原创言情的崛起,借助网络平台的影响,风格取材更为多样化,掀起青春文学的热浪,给言情小说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态势和契机。我们不难看到,在与网络时代和无线媒介提供的更人性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下,言情将进入一个读者想像空间更大的灿烂新时期。
Ⅳ 落伍了~落后于网络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网络小说听说红袖添香的言情小说很多
《淘气少王妃》 作者:戴金花
穿越到古代后,她发现俊朗不凡的王爷居然和她现代的小哥哥长得一模一样,原来这是上天安排的奇妙缘分——虽然她没想到一路上会有这么多的荆棘和波折。在误会冰释之后,在真相大白之后,在看清了自己内心的真正情感之后,她选择了留在古代,延续这份命中注定的前世情缘……
[言情] 凄雨红颜
[言情] 花仙情事
[言情] 穿越之红颜至尊
[言情] 雍正爱上我
[言情] 水玲珑
这几本小说红袖都有,你可以去看看
Ⅳ 【讨论】大家是什么时候看言情小说的
初三开始吧,开始都是看校园小说什么会有天使替我爱你之类的高中就开始穿越古代现代什么都看了
Ⅵ 你觉得网络言情小说以后会怎么发展
以后发展可能会越来越差,因为言情小说在过去十几年,已经讲很相似的情节,反反复复的在利用,如果不能创新,最后肯定会失败。
Ⅶ 言情小说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至今,一直是广大女性读者最喜爱的小说种类之一。
红袖添香。这个网站网页干净。在最近十年发展特别神速。而且里面写手多。对新人很是重视的。
Ⅷ 什么是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是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又称狭邪小说或才子佳人小说。以讲述男女之间相爱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爱情的心理、状态、事物等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言:讲,说;情:指男女相爱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的事物或事情;言情:讲述男女之间的爱情。
Ⅸ 小说的发展起源是什么时候
小说(novel) :是指在语言文学艺术序列中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创作体裁。是指以叙述事物为创作手法,营造典型性为审美特征的文学创作体裁。 小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文人的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雏形;唐代传奇的出现,尤其是三大爱情传奇,标志着古典小说的正式形成;宋元两代,随着商品经济和市井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话本小说,为小说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说领域内,没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发于此;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以来,舶来文化的冲击,中国小说发展出现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21世纪(2003年以后),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小说的发展更加多元,大批网络作品涌现,如玄幻文学(起点为代表)、新言情(晋江和红袖为代表)等等,也出现了大批网络作家,玄幻领域如萧鼎、我吃西红柿、唐家三少、血红、梦入神机等,言情领域如四小天后、六小公主、八小玲珑等。 东汉班固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在《汉书·艺文志》中写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也”,虽然认为小说仍然是小知、小道,但从另一角度触及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 中国的小说历经前秦的古代神话小说、汉晋六朝的志人志怪小说、隋唐的传奇小说、宋元的话本小说、明清的章回小说、现当代的白话小说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网络小说约三千多个春秋的洗礼。按照小说的历史时期,可划分两大阶段,即新文化运动以前,可称作古典小说阶段,新文化运动以后,可称作现代小说阶段。 (1)古典小说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雏形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 先秦两汉时期,当时社会出现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成为古典小说叙事的源头。神话传说已经具备人物和情节两个基本因素,散见于诸子百家书中的寓言典故提供了借鉴经验,历史著作有比较完整的结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严格意义上说这仍然算不上是小说,只能算是小说的雏形。《世说新语》也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里面收集了许多短小精悍的小故事。 唐朝时期,古代小说的发展趋于成熟,形成了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由此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唐代三大爱情传奇是此时期的标志性作品。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井文化的兴起,给小说创作带来深厚的土壤。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形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明清时期,小说开始走上了文人独立创作之路,这一时期,小说作家主体意识增强。《红楼梦》的出现,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推向了高峰,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明清这一段时间内涌现了无数的经典之作流传于世。如明代四大奇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三言二拍(《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的《红楼梦》《儒林外史》《老残游记》《聊斋志异》等。明 董其昌《袁伯应(袁可立子)诗集序》:“二十年来,破觚为圆,浸淫广肆,子史空玄,旁逮稗官小说,无一不为帖括用者。” 神魔小说《西游记》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以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社会各种思潮流行,舶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中国小说的发展出现多元化,各类小说题材涌现,其中现代言情小说的发端鸳鸯蝴蝶派就出现在此时。正统小说的代表性人物有巴金、茅盾、丁玲、冰心、老舍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90年代,中国小说形成大陆派和海派(包括港台),大陆小说沿袭正统脉络,港台小说向武侠和言情两个方向发展,分别产生金庸时代和琼瑶时代。 (2)现代小说的兴起于民国时期,繁荣于新世纪,尤其2003年网络小说的涌现,颠覆了传统的书写和传播模式。 随着网络普及。网络作家成为小说创作的生力军,产生了安妮宝贝、宁财神、邢育森等一批著名网络小说家,2000年以来,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书写和传播模式,出现了《悟空传》(作者今何在)、《五行山下》(作者狂狷)、《第一次亲密接触》(作者痞子蔡)等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网络小说使小说的发展更加多元化。2003年“四小天后”、“六小公主”和“八小玲珑”以及以起点为代表的武侠玄幻小说作者群的出现和形成,标志着网络小说已经成为主流文学之外的又一创作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