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言情小说
Ⅰ 张爱玲最著名的爱情作品
英文名:Eileen Chang
原名:张煐(父母取名)
曾用笔名:梁京
流派:海派作家
原籍:河北丰润
出生时间:1920年9月30日(一说为1921年)
出生地点: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临近苏州河,周边是鸿章纺织染厂)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住宅
逝世时间:1995年9月8日
逝世地点:美国洛杉矶寓所(恰逢中秋节,但当时她身边没有一个人。)
祖父:张佩纶(清末名臣)
祖母:李菊耦 (晚清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女儿)
父亲:张廷重(典型的遗少)
母亲:黄素琼(留过洋的新女性)
丈夫:胡兰成、赖雅(美国)
主要作品:散文集《流言》
散文小说合集《张看》
中短篇小说集《传奇》(内中有中篇小说《倾城之恋》)
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小团圆》
诗歌《雨》
学术著作《红楼梦魇》
Ⅱ 张爱玲《第一炉香》赏析是什么
《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处女作,此作一发表,张爱玲便名声大噪。这部小说发表在《紫罗兰》杂志,这是鸳鸯蝴蝶派办的文学刊物,鸳鸯蝴蝶派是通俗文学的一个流派,是专写言情小说的。
从《第一炉香》这部小说的情节看,它就是一部言情小说,写了一一个女大学生和一一个花花公子的爱情故事。就是这个原因,这个流派的带头大哥周瘦鹃看了这部小说拍案叫绝。这说明张爱玲写小说一开始就是走言情路线的。
然而张爱玲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她的言情小说中根本没有真诚的爱情,有的只是男人对女人的利用和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她的言情小说由于加进了她的人生苦痛,揭示了女性依附性存在的悲剧,因此使得她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意义,小说中剩下的只有对爱情的悲凉,对人生的悲凉。
《第一炉香》简介:
上海女学生葛薇龙求学香港,投靠姑母梁太太,被梁太太利用,当做诱饵来吸引男人,葛薇龙渐渐沉迷在纸醉金迷中。
后来被花花公子乔琪乔吸引,为了继续过声色犬马的上流社会生活,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费尽心机嫁给了乔琪乔,最终沦为姑母梁太太和乔琪乔敛财的工具。结局不言而喻,当薇龙失去利用价值时就会被乔琪乔无情地抛弃。
Ⅲ 张爱玲的小说哪一本最好看
个人认为最好看的是《半生缘》。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张爱玲集大成的一部小说,她的所有才华都在这部小说里得到了最好的展示。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特别之外,那就是它文笔非常的流畅,读起来非常的舒服,无论怎么去读,那种流畅感都不会断,这也正是一个作家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如果没有这样的功底,那么也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来。
张爱玲的其他值得看的小说
1、《倾城之恋》
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在里面张爱玲探讨了这个人世间的爱情、婚姻以及人生,而且还有着对于战前和战后的反思,可以说是一部非常饱满的小说。
2、《金锁记》
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亲手毁掉自己儿女的幸福。
Ⅳ 张爱玲的什么小说最好看
个人认为最好看的是《半生缘》。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张爱玲集大成的一部小说,她的所有才华都在这部小说里得到了最好的展示。
《半生缘》又名《十八春》,《十八春》原本的结尾是符合大众想象的喜剧,后来,晚年的张爱玲不满意自己的这部作品,将其删减并改名《半生缘》。《半生缘》的结局是现实主义的悲剧,爱情的弥足珍贵和现实的无可奈何在这部作品中都有体现。
《半生缘》中的人都没有错,他们真诚的爱过,也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及时止损,但在光阴的最后,相爱的人们都没能在一起,这也是自古以来爱情的通病。年轻男女表露心迹,相互许诺,然后在爱情里感受甜蜜、享受快乐,为了爱情他们不惜代价,然而最后却走散在了爱河。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特别之外,那就是它文笔非常的流畅,读起来非常的舒服,无论怎么去读,那种流畅感都不会断,这也正是一个作家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如果没有这样的功底,那么也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来。
张爱玲的其他值得看的小说
1、《倾城之恋》
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在里面张爱玲探讨了这个人世间的爱情、婚姻以及人生,而且还有着对于战前和战后的反思,可以说是一部非常饱满的小说。
2、《金锁记》
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亲手毁掉自己儿女的幸福。
Ⅳ 张爱玲爱情小说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青了。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九、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象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一个原本漂亮单纯的女生,最终变成了旧上海一个歌舞厅里的三流女郎;一个原本已经和一位正直善良的男人订婚的女人,最后却嫁给了一个流氓无赖,经常出入歌舞厅的嫖客。一个和自己的亲妹妹情同手足的女人,最后却设下陷阱,陷害妹妹,最终被妹妹抛弃的女人。这是一个怎样堕落的女人?这是一个经历了怎样命运坎坷的女人?这又是一个怎样复杂悲惨的女人……
这是一个让人感觉分外寒冷的故事,它的残忍仅仅来自于它的真实。这样的故事,在过去的旧社会,有可能发生在每个穷苦女孩的身上。因为真实,所以感动,因为真实,所以凄凉,因为真实,所以愤怒,因为真实,所以沉默……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旧上海的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一家七口人,过着平常的再不能平常的日子。但是这家的男主人死的早,于是家里只剩下母亲,年迈的奶奶,和四个孩子。可奶奶年纪大了不可能出去赚钱,而且还需要母亲的照顾,而母亲不仅要照顾老人,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们,其他的三个孩子还小,所以家里赚钱的重担自然就落到了长女顾曼璐的身上。但是曼璐当时的年纪也才十六岁,不可能做很多繁重的工作,可是做的工作少,赚的钱就根本不可能养活着一大家子,于是被迫当了舞女,变成了旧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际花。后来她年纪大了,想金盆洗手,老老实实找个男人把自己嫁了,可是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稍正派点的男人都嫌弃她,鄙视她,最后她只好嫁给了一个叫祝鸿财的穷无赖。自从她嫁过去后,他们的生活似乎开始往好的方面转变,祝鸿财也开始财运好转,后来竟搬进了豪华别墅,还买了部车子。于是祝鸿财夸她有帮夫运,母亲看见自己的女儿最后总算有个归宿,算放心了。
可是时间长了,祝鸿财对她厌倦了,开始到处在外面找别的女人,这让曼璐感觉很伤心,最要命的是,曼璐生病了,医生说她不能生育了,这更像把锋利的尖刀,深深扎进了曼璐的心。女人不能生育是很可怕的,况且又是在那个旧社会。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其实就代表着自己成了废物,人生从此结束了。
为了拴住自己的丈夫,曼璐想起母亲对自己曾说的“借腹生子”一事,或许这样就能把祝鸿财给牢牢套在手里了吧。于是她开始想办法,她观察出自己的丈夫对妹妹曼贞是有真感情的,每次祝鸿财看见她,都激动兴奋不已。又因为是曼贞是自己的妹妹而不是外边别的女人,容易控制些。最后她终于和丈夫合伙,拆散了妹妹和她男朋友世钧的婚事,把罪恶的手伸向了自己善良的亲妹妹!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曼璐和曼贞的亲情从此决裂,曼贞逃跑隐居都了一个她找不到的地方,而曼璐因痨病最后在自责和孤单绝望中死去……
读完这个故事,很多人都会憎恨曼璐,斥责她的恶毒与残忍,为善良的曼贞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但有没有人想过,是什么让一个原本和自己的妹妹同样善良的女孩最终变成了这样一个凶狠的女人?罪魁祸首是这个不公平的社会!在那个年代里,人就像没有思想和灵魂的木偶,任凭社会给自己分配角色,把人变的势力,残忍,懦弱,麻木……有时候爱,如亲情,在这个残忍冷漠的社会里力量是弱小的,是不堪一击的,爱很容易消失。
作者对曼璐这一复杂人物的刻画可谓是费尽心机,刻画的入木三分。文章一开始,曼璐第一次出场,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她穿着一件苹果绿软缎长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际只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那是跳舞的时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衣裳上突然出现这样一只淡黑手印,看上去有点恐怖的意味。头发乱蓬蓬的还没有梳过,脸上却已经是全部的舞台化妆,红的鲜红,黑的墨黑,眼圈上抹着蓝色的油膏,远看固然美丽,近看便觉得面目狰狞。”而她的声音也让人觉得恐怖:“‘——放屁!我要他陪我!’她笑了起来,她是最近才采用这种笑声的,笑的哈哈的,然而很奇异的,那笑声并不怎样富有挑拨性;相反的倒有些苍老的意味。而作者还用衬托手法,从侧面写道:“曼贞在楼梯上和姐姐擦身而过,简直有点恍恍惚惚的,再也不能相信这是她的姐姐。”“曼贞真怕听到那声音。”然而曼璐心里的那份纯真还是有的,当她见到她的初恋情人慕谨时,她又穿上了那件浅紫色的旗袍,只因为慕谨曾对她说:“你穿这件紫色的旗袍时最好看。”他比她小,所以以前经常叫他紫衣姐姐。可是后来当慕谨再看见她穿这件衣服时,什么表示也没有。他把从前的一切都否定了,她所珍惜的一切回忆他已羞于承认了,于是她愤怒了,顿时觉得芒刺在背,浑身就像火烧似的,恨不得把那件衣服撕成破布条子。她突然觉得恐惧害怕,她知道一切都已回不到从前了。
对于曼璐借妹妹的肚子生孩子的事情,她也不是一开始就想这样做的,当她刚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她突然想到自己是不是疯了,他竭力把自己那种荒唐的思想赶走,足以见得开始曼璐还是有良知的,她并不想这样做,只是这个冷漠的吃人的社会逼迫她变疯了,失去了理智,那恐怖的想法就像一个黑影,一只野兽的黑影,它来过一次就认得路了。又找到她这里来了。当妹妹怀了自己丈夫的孩子时她把曼贞囚禁起来,逼迫妹妹把这孩子生下来,还跪在妹妹脚下苦苦哀求,只因想留住自己的丈夫。这是一个多么微弱的需求,却让一个女人如此大费周折,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足以见得女人在过去的社会地位是多么的卑下。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实!令人无语的事实!
《半生缘》这部长篇小说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顾曼璐这一形象的刻画,让我们得以窥见了在上个世纪的旧社会,女人们是怎样的在社会上挣扎和生存的残酷一面,曼璐由纯真走向堕落这个过程,具有格外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给文章笼罩了一层格外凄凉的色彩。我们可以从顾曼璐身上听见女性急迫解放自身的强烈呼喊。而只有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防止此类悲剧的发生。
Ⅵ 张爱玲的小说,你最喜欢哪几部
张爱玲年少成名,一代才女,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我最喜欢的小说有《倾城之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
你看过张爱玲的哪些小说,又最喜欢哪一部呢?
Ⅶ 张爱玲的代表作
有:《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烬余录》等。
1、《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2、《金锁记》
《金锁记》是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944年上海《天地》上,后收入小说集《传奇》中。
《金锁记》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亲手毁掉自己儿女的幸福。
张爱玲另辟蹊径,讲述了一个母亲对自己亲生儿女迫害摧残的传奇故事,从而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生活环境怎样把一个原本有着温情性格的正常女人变成一个阴鸷狠毒的“吃人者”。
3、《半生缘》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半生缘》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他们曾经都是有缘人,最后却各奔东西。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讲述了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
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4、《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隐秘的心理与情结, 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汇时人们的情感、婚姻生活, 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
1944年2月初, 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了。处在热恋中的张爱玲, 心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刚涉足爱河的她, 渴望一个如父如兄般男人的呵护和疼惜。在她看来, 遇到胡兰成, 生命在荒凉的世界里出现了亮色。
即使胡兰成当时是有妇之夫, 但张爱玲毫不在意, 一心一意地爱着他。不久胡兰成离婚, 与张爱玲签了婚约。但好景不长, 胡兰成很快喜新厌旧, 又有范秀美、小周等情人。因此张爱玲不再与胡兰成联系,初恋就此结束。《红玫瑰与白玫瑰》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
5、《烬余录》
张爱玲1944年写下的篇幅较长的散文,写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记录的则是两年前香港空战时期的人与事。其中有一句文字常被忽略,却很有趣。张写“究竟防空员的责任是什么,我还没来得及弄明白,仗已经打完了。”
事实上,直到张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战争仍在继续。但由这样写下便可看出:在张的心目中原本装不下什么国仇家难的大战争。
打仗,就是自己生活的地方太平不太平,而这也恰是最平凡的普通人的真实观念。张是平凡的人,也写平凡的人,只是带一点讽刺的口气,这讽刺不引人厌嫌,因为是自嘲的。
Ⅷ 张爱玲:《倾城之恋》详细介绍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可谓有九曲回肠之缠绕和复杂,他们并非那种献身革命的英雄人物,但他们之间的情感经历富有张力,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显得那么“动听”和富有魅力。
对此,张爱玲曾说:“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替他们创造出力来。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8)张爱玲言情小说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本人最熟悉的场景。“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跟她的父母婚姻阴影有关。幼年的父母离异、家族的败落都给她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
她从父母亲族身上,看到了更多旧式婚姻的苍凉。作品中的女性几乎很少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强者,他们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也极少拥有过纯真浪漫的爱情。她们的爱情婚姻纯粹是谋生手段,是求生的筹码。
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是男人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尽力利用男人的需求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婚姻是双方权衡利益下的交易,在这场交易中,经济利益当然是主角,爱情婚姻成了女性谋生的工具。
为了谋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种交易,这构成了女性苍凉的人生。她极力描写这种“废墟之爱”——无爱的婚姻。这种婚姻不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是女性对生活做出的无奈抉择。
因此可以说,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虽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浓重。
Ⅸ 张爱玲《倾城之恋》简介
《倾城之恋》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她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9)张爱玲言情小说扩展阅读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可以浓缩为“婚姻”、“爱情”两方面,而在对爱情的书写中,她一走上文坛,就带着对爱情幻想的不屑嘲弄,与同时代作家相比,张爱玲有着完全相反的爱情表达。在她的笔下是现实的,更是悲凉的。她揭示了爱情只是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关系,看到了没有经济地位的平等,爱情也将是虚空的神话。
《倾城之恋》是一部比较集中表现张爱玲爱情观的作品。书中的白流苏是旧式大户人家的女子,出嫁应该是门当户对,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但婚后受尽夫家的毒打和欺凌,奋而离婚,可见旧式婚姻是无爱情可言,它只是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流苏只得回到娘家,但在资财被势力穷酸的兄嫂哄尽之后,失去了经济的保障,无一寸立足之地。
这时候范柳原的出现,给了她一次下赌注的机会……在张爱玲眼里,爱情就是女性求得经济保障的一种手段,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依附的关系,在世俗的婚恋中是没有爱情可言。
张爱玲正是想通过自己的小说告诉人们:旧式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女性只有经济上自立、自强,才能自主地去追求爱情、寻找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