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故事长篇言情小说
⑴ 文学作品的内容包括哪些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包括:
1、小说
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短篇和中篇。
按照内容的不同,小说可分为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谴责小说、心理小说等。按照体例格式,则可分为书信体小说、日记小说、章回体小说、系列小说等。
2、散文
有叙事、记人、状物、写景、散文之分根据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抒情、议论三类。
3、戏剧
从戏剧的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一般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和戏曲答案补充
4、诗歌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二、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作家始终进行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
(1)刻舟求剑故事长篇言情小说扩展阅读:
1、文学和历史是最为邻近、最为亲密的,中国自古以来有“文史一家”之说,表明了原本存在着血缘相通的关系。文学与历史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一系列边缘性文体作品,如历史小说、历史剧、史诗、历史故事、历史散文(包括回忆录和传记)等。
2、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别,在于它不以传递特定的具体知识为目的,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可能获得科学技术专门知识或具体的科学实验、生产与工作方法; 如果某种著作的主旨为传达特定的具体知识,那么尽管它具有优美的文学价值,如司马迁的《史记》,也不属于文学范畴。
3、文学作品的一些表现形式, 也常被人们用来作为启蒙教育的工具。如《三字经》一类的启蒙读物, 就是运用文字的声韵,编成许多适合儿童朗诵、默想的书。它们虽有点诗歌的一些语言特点,如:押韵、有节奏、语调和谐等,但这类读物不是文学作品。它的内容在于传递某种信息,而不在表达思想感情。
⑵ 岳阳楼记的体裁
岳阳楼记的体裁:散文。
一、赏析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
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二、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2)刻舟求剑故事长篇言情小说扩展阅读
文章体裁分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1、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2、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2、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4、应用文
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处理各种事物时,经常使用的具有明道、交际、信守和约定成俗的惯用格式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
5、诗歌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6、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7、小说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8、戏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⑶ 关于一些古代文体
建议看看《文心雕龙》,是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论,其中的文体论部分对以上几种文体都有分析评论。
⑷ 什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剧小说、寓言、通讯等。
赋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论
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序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赠序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杂记
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像,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选入教材的童话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民间故事
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经过很多人不断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学形式。民间故事的特点: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像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内容上它来自民间,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有的民间故事常有神话式的幻想情节,充满神奇色彩。例如:《渔夫的故事》、《牛郎织女》等。
寓言
是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传说
长期在民间流传而形成的,带有某种传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自然物貌的故事。如英雄人物传说,西湖的传说,黄鹤楼的传说。有的是以特定历史事实为基础,有的则纯属幻想虚构。人物和事件的传说,大都是颂扬、赞美的,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自然景物的传说,则近于优美的叙事散文,例如浅尝辄逝的《浮生萦云》。
传奇
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浮生萦云》《南柯太守传》等。又因为“传奇”多为后代的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元人杂剧,明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如明戏曲作家汤显祖的《还魂记》(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
诗歌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剧小说
剧小说,又称小说剧,融和剧本与小说的元素,使其像剧本、又像小说,正体现了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的文学体裁,是21世纪当之无愧的五大文学体裁之一,诞生这一文学样式的是剧小说《灵仙》。
剧本
剧本,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剧作等等。它是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剧本是舞台表演或拍戏的必要工具之一,是剧中人物进行对话的参考语言。
剧本,是一门为舞台表演服务的艺术样式,区别于戏剧和其他文学样式。
小说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散文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灵活的文学体裁。
而“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时期。
《辞海》认为[1]: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2]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随着时间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⑸ 文学的所有体裁
文学体裁大体就是四大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一般考试明确性很强。不会考其他难得问题。小说与散文在现代文阅读里最常见,诗歌一般另外设题。戏剧类一般不予中学生掌握。其他文体也是的。你们老师也应该讲了吧
具体的就是:
一、散文
1.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概念,记叙、说明、说理、奏疏、序跋、书信等的文字都属于散文的范畴。
2.现代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那些以写真实事物为基础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3.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兼有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情感为主)和议论散文(以说理为主)。
4.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联想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主要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刘锡庆《中国现当代散文赏析》
一文指出:散文的主要特点是:(1)以“我”为主,(2)因“实”出“虚”,(3)即小见大,(4)“情致”与“文”。
5.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法有:寓情于景,即景抒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寓情于事,因事见情(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如巴金的《灯》)。
二、小说
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3.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4.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或用以烘托气氛,或表现人物感情,或推动人物情节发展等。
5.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6.按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小小说)。
7.按内容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
8.按写作体制分为章回小说、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等。
9.按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10.我国古代小说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但这时的小说,因为是“志”,即搜集记录下来的,还不算创作,所以人们常把它们同历史归于一类。唐代以后,产生了依照传说创作而成的传奇小说,如《柳毅传书》等。宋代兴起的是话本,即说书人所用的底本。明代也有人写作话本,被称作拟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警世通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其中长篇小说基本上都是章回小说。这以后再发展,便有了文人独立的创作,明代的《金瓶梅》便是这样的作品。清代的《红楼梦》发扬了这个传统,使中国古代小说达到辉煌的顶点。
11.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是:(1)寓言(先秦两汉),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2)笔记小说(魏晋南北朝),如干宝的《搜神记》(又称志怪、志人小说)。(3)传奇(唐代),如李朝威的《柳毅传》。(4)话本(宋代),如《快嘴李翠莲》。(5)拟话本(明代),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6)章回小说(明、清),如《红楼梦》。
三、戏剧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课文中的戏剧实际上就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2.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
3.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分为不同种类:(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3)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窦娥冤》)。(5)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4.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元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已进入成熟阶段。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元杂剧在结构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参看下面11),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卜儿。
5.明代是继元代之后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传奇是明代的主要戏曲样式,并持续到清代,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6.中国现当代戏剧主要指话剧,它是五四以后在外国戏剧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高潮,出现了像《雷雨》这样的杰出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后,戏剧创作进一步繁荣、发展,又有《茶馆》等作品问世。
7.外国戏剧源远流长,最早兴起的是古希腊戏剧,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十九世纪,欧洲戏剧创作先后出现高潮,产生了许多世界闻名的剧作家,如莎士比亚、易卜生等。
四、诗歌
1.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要求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2.诗歌的特点:
(1)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以意象作为客观社会生活和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
(2)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3)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3.诗歌的分类:
(1)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旧体诗)和现代诗歌两大部分。
(2)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古诗、古风)、近体诗(今体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倚声”“填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3)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常常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
(4)近体诗就是古典格律诗,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一般又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形式的绝句和七言律诗、五言律诗、排律等多种形式的律诗。
(5)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成为排律。
(6)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多指唐代以前的诗歌,近体诗是指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等。
(7)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9)按字的多少,词一般又有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10)曲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11)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一首词或词的一段叫“一阕”,“阕”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12)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13)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只有“天净沙”一曲。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它含有属于“般涉调”这一宫调的八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又是全套曲的曲牌。
(14)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如《长亭送别》中的《滚绣球》《叨叨令》《快活三》《四边静》《朝天子》《满庭芳》《五煞》等都是曲牌。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须属于一种宫调;一种宫调下有的有若干个曲牌;宫调是音乐术语,表示声音的高低等,如《长亭送别》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15)现代诗歌按形式又可分为新诗和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用白话写的自由体诗,如《再别康桥》《我爱这土地》等都是新诗。用文言写的格律诗称为旧体诗,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陈毅的《梅岭三章》。他们都是现代诗歌。
(16)新诗按来源分为群众创作的民歌(歌谣)和文人诗作。
(17)信天游又称“顺天游”,陕北民歌形式,其特点是:形式自由灵活;两句一节,可以换韵,也可一韵到底;多用比兴手法;句子以七言为主,灵活多变。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五、古代其他文学体裁
1�赋。它是一种讲求文采、韵律,并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的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此时的赋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这是的赋叫“骈赋”;唐代又有骈体转入律体的叫“律赋”;唐后到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的赋,称为“文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等。
2�骈文。它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它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又叫“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唐代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3�辩。辩即辨是非,别真伪。其特点是通过批驳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4�原。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进行考察、探讨,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如黄宗羲的《原君》。
5�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上说:“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太史公曰……’。二曰正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6�说。它也是古代议论说明的一类文体,与论差不多。《文章辩体序说》上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如《师说》《捕蛇者说》。这类文章有的侧重于议论,有的侧重于记叙,叙事显理。有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一般不采用“论”,如《爱莲说》;有些议论性强的文章用“说”,用“论”也可。
7�奏议。它是古代臣子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如李密的《陈情表》;“对策”是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8�序跋。序也作“叙”或“引”,是书序,性质如同今天的“引言”“前言”。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一般叫“序”,列于书后的一般叫“跋”或“后序”。这类文章,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如我们学过的《兰亭集序》《愚溪诗序》《滕王阁序》《伶官传序》等。
9�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后来,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未附于诗帙的也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10�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11�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1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为特点的一类文章。其内容丰富,或历史掌故,或轶文轶事,或文艺随笔,或人物评论,或科学小品,或文字考证,或读书杂记等。如《世说新语》。
13�寓言。它是带有劝谕或讽谏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它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如《郑人买履》等。
14�传奇。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是指唐、宋使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等。后因“传奇”多为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元人杂剧,明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如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15�对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上联最后一字,一般为仄声,即现代汉语的三四声,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即阴平、阳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仄起平落。
六、史书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如《左传》
2�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如《国语》《战国策》。
3�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如《史记》。
4�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几个朝代的历史事件的,如《史记》。
6�断代史: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的,如《汉书》。 注:一部史书,往往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史记》属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七、文学团体及文学运动
1.初唐四杰
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人在初唐文坛较有成就,扭转了当时过于靡丽的文学风气。
2.唐代古文运动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古文。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欧阳修。
3.唐宋八大家
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八人在散文创作上皆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4.新乐府运动
以白居易为代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5.三苏
北宋文学家苏洵和其儿子苏轼、苏辙的合称。父子三人以文著名于世,人称“三苏”。
6.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家的合称。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7.复社
明末文学社团,主要领导人为张溥、张采,本为切磋学问,砥砺品行而设,但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8.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因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提倡简明达意、条理清晰的文风,力求清真雅正。
9.“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新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主要代表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这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学革命冲破了旧文学与文言文的桎梏,宣告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
10.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这是1921年出现的两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主张“为人生”而创作,主要以《小说月报》为阵地反映人生、探讨人生、指导人生。代表人物有沈雁冰、冰心、许地山、叶圣陶等。创造社强调文学的自我表现,代表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
11.“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在上海成立,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夏衍)、蒋光慈、田汉等出席了成立大会,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都参加了“左联”。“左联”把参加实际革命运动放在首位,在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的讨论,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
1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的问题,在观念形态上总结和规定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展的经验和原则,开始成为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方针和指导思想。
13.“伤痕文学”等
1978年,“伤痕文学”引起轰动,文坛相继出现了“改革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创作潮流,使八十年代成为一个激动人心的文学时代。
⑹ 谁知道关于蝴蝶的神话故事
我靠,我第一印象梁祝。
在浩如烟海的民间故事宝库里,有关蝴蝶的传说很多,但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梁祝”、“庄周梦蝶”、“霞郎雯姑的故事”(云南大理蝴蝶泉的传说)。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在江浙一带可谓家喻户晓,更随着越剧和小提琴的乐声走向全国、飞向世界。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是一对同窗共读、两情相悦的情侣,但是在封建社会被迫女扮男装出门求学的祝英台,要想和自己的同窗梁山伯实现自由恋爱,是不被允许的。因而,在故事的最后,为了反抗包办婚姻、追求幸福生活,祝英台在封建势力的威逼下,和自己的同窗情侣梁山伯双方殉情,死后化为一对美丽的大蝴蝶,形影不离,实现了理想中的爱情。故事的主题,着重表达了“梁祝”对封建势力压迫下的自由与幸福的抗争。 庄周梦蝶的故事,稍微读过中国古典文学的,多少会知道。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庄周,曾经梦见自己变为一只“栩栩然”活生生的蝴蝶,一觉醒来并不见蝴蝶,还是自己,他很奇怪,分不清究竟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还是自己变成了蝴蝶……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借此向世人浅显地说明一个道理,代表着古代大思想家庄周的理论精髓,庄周认为:世间万物的差别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事物的真、伪、是、非没有客观标准。这故事表面看只是和蝴蝶有关,但实际上民间还有一个版本:庄周本身就是一只蝴蝶,最终他又幻化成蝴蝶永远留在了人世间。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真正的思想家是永生的,历经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永恒的。 霞郎雯姑的故事在云南大理广为流传,实际上就是蝴蝶泉由来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美丽的白族姑娘雯姑,同一个年青的樵夫霞郎相爱。有一天,统治苍山、洱海的俞王碰上雯姑,并想霸占她。在俞王的淫威下,姑娘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和心爱的樵夫拥抱着跳进了位于云南大理苍山云弄峰麓神摩山下的无底潭,潭底突然裂开了一个水洞,从洞里飞出一对美丽的蝴蝶,它们在潭边互相追逐,形影不离。于是,各种蝴蝶从四面八方向这对蝴蝶飞来,群蝶相聚,翩翩起舞。这个无底潭就是现在的蝴蝶泉。由于雯姑霞郎殉情之日是农历四月十五,人们把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蝴蝶会。蝴蝶会期间,附近白族青年男女纷纷集聚泉边,唱山歌,弹三弦,观彩蝶。这个故事和“梁祝”一样,表达的是同一主题思想。 以上三则有关蝴蝶的传说,除了庄周梦蝶的故事外,“梁祝”和“霞郎雯姑的故事”都是爱情悲剧,但是口头文学的创作者们把希望留给了人间,让他们双双化做蝴蝶,在和熙的阳光下飞舞,享受爱情的愉悦,并且子孙繁衍,流传千古。 最后,也许有的读者在看过这三个有关蝴蝶的传说后,心中会留下疑问:他们为什么要“化”为蝴蝶,而不是别的飞禽走兽或宠物?他们都化成了哪一种蝴蝶?这些问题,后来已有人做了考证,但由于以上三则故事都是民间文学创作,因而他们化成了哪一种蝴蝶也是人为的认定,没有什么科学根据,所以请大家只当作是茶余消闲、趣闻而已。 故事的主人公最后之所以都化成了蝴蝶,是因为:蝴蝶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它是和平、自由、坚贞爱情、幸福生活的象征,这在许多出土文物和古代画卷中都得到了证明,世人喜爱美丽的蝴蝶。世人喜爱蝴蝶, 和平的环境是第一位的,在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环境中,谁又有心情去欣赏美丽的蝴蝶呢?连性命都朝不保夕,自由、爱情和幸福又从何谈起呢?民间文学创作者们希望他们永远生活在和平环境中,获得自由和新生,享受爱情和幸福。 至于他们都化为哪一种蝴蝶,对此认定一般有三个依据:一、体型较大、色彩美丽;二、雌雄异形、一目了然;三、盛产于他们的故乡。 庄周所化的蝴蝶,在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三言”中已有说法,传说中的庄周蝶是一只采百花之精、夺日月之秀,得了气候、长生不死、翅如车轮的白蝴蝶,但自然界中纯白的蝴蝶可以说并不存在,因而有人把他认定为鹤顶粉蝶,该种是我国产粉蝶最大型者,蝶翅白色、围住顶角的三角形有橙红色斑块。 梁祝所化的蝴蝶,经前辈昆虫学家认定,他们所化的蝴蝶是玉带凤蝶。玉带凤蝶属凤蝶科,有尾突,飘然起舞,十分美丽;雄蝶翅呈黑色,后翅中部有一条黄色的横带,“玉带围腰”是古代为官的象征,此蝶乃梁山伯也;雌蝶前翅也呈黑色,但后翅有大片玫红色斑纹,可谓“彩裙艳丽”,是祝英台。玉带凤蝶分布于浙江和南方各省的的柑桔产区,幼虫以桔叶为食。 霞郎雯姑所化之蝶,是多型凤蝶,又称美凤蝶,这也是一种雌雄异型的凤蝶,雄蝶正面是纯黑色的,反面翅基部有红色斑;雌蝶的后翅色彩鲜艳,花纹多变,多数无尾突,少数有尾突,“多型”蝶之名,由此而得,盛产云南.另外一个是这样说的: 在很久以前,据说这世上是没有蝴蝶的…… 在阴暗的角落里,活着一群飞蛾。他们善良、团结、相互关爱,他们的生活虽然平淡,却对生命充满着热爱和信心。但他们始终生存在阴暗的环境中,无法进入光明的世界。因为在别人的眼中,他们丑陋、臃肿,甚至连他们身上的那种灰色都被认为是一种厄运的象征,只要他们一出现在阳光中,必然会招至人类的咒骂、追打。他们已经安心藏身于阴暗,他们甚至已经相信,这,就是命运。 终于有一天,一只年轻的母蛾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宿命。她是美丽的,但这种美丽也仅限于蛾群中。她渴望见到外面的世界,渴望得到人类的喜爱和承认,更渴望能和自己的爱人自由地遨游在光明的天地中。但蛾群的长老们却坚决反对她这样做,他们是在保护她的安全,却摧残了她的思想。 于是,母蛾明亮的眼神逐渐黯淡,欢快的笑容也逐渐变得忧郁。她整日陷入沉思,话也少了许多,泪水却多了不少。年轻的公蛾——她的新婚丈夫看着她含泪的眼神,心都要碎了。他曾经发誓要给她幸福,让她快乐,而现在,他只能在一边着急,一筹莫展。 日子在一天一天地过去,母蛾越来越憔悴,公蛾也渐渐陷入狂乱。他们彼此间的深爱好似变成了一种折磨,一种痛苦。最年长的长老看在眼里,终于于心不忍,偷偷告诉年轻的公蛾一个自古流传的秘密。 “在人类祭祀的时候,投入他们围绕着的那一堆跳动的光明,那么在最后时刻的愿望就会实现,但这样也有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公蛾默默地听着,他的目光是坚定的。与他那种深挚的爱相比,生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只要能达成爱人的愿望,他愿意付出一切的代价。这本来就已是一个不需要决定的决定。 祭祀的前一天晚上,公蛾靠在母蛾的身边,长时间地凝注着熟睡中的母蛾。他的眼神是那么的深,也是那么的亮!他从没有想过要与她离别,因为他知道,他的心和他的爱永远都会伴随着她。 但是,他的一滴泪水还是悄悄地流在了她的手上…… 第二天一大早,公蛾就出发了。祭祀的地方并不远,但他一路上还要躲避人类无情的追打。等他到达时,已是晚上。在围拢的人群中,他看到了“跳动的光明”。 于是,他再也没有犹豫,用尽最大的力气向“光明”中冲去,在光亮的照射下,人们也发现了他,于是又是无休止的诅咒,拍打。而他的精神似乎已被一种意念充满,在漫天的夺命器具中,居然能够躲避自如,一直冲到了“光明”的面前。 正当他暗自欣喜愿望终于可以实现的时候,一股焦灼的空气忽然吞没了他。这哪里是“跳动的光明”?分明是一团炙热的火焰! 刹那间,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楚侵袭了他的全身,令他根本无从躲避。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但他的神情还是那么的安详,他的目中甚至还带着笑意。只因他深信即使承受极大的痛苦,即使被化为灰烬,他的爱也会伴随着他的愿望一起传递到爱人的身边。 然而就在这时,光亮中又出现了一个身影,朦胧中,这个身影又是这么的熟悉!她的一个翅膀已被打得不成模样,身上也满是鲜血,但她的神情也同样的安详,目中也同样带着深深的情意。她——细心的新娘,也跟着来了。 公蛾呆呆地望着妻子,他本想拼命去阻拦她,他本是宁死也不愿让她失去生命,然而当她轻轻地却又坚定地握住他的手时,他终于放弃了。 在这一瞬间,他明白了好多,也茫然了好多…… 火焰仍在熊熊燃烧,他们的翅膀烧化了,但他们的手还紧紧握在一起;他们的手烧伤了,但他们凝视的目光却还那么深情,在他们之间,好似再也看不到痛苦的存在,他们的目光中,只有不离不弃的甜蜜。 在他们有意识的最后一刻,他们记挂着的还是对方深挚的爱! 公蛾的愿望实现了,于是这个世界上出现了蝴蝶,他们带着令人羡慕的美丽,在阳光中嬉戏;母蛾的愿望也实现了,于是每一对经历了苦难磨练的恋人都能够相亲相爱,厮守一生!
⑺ 古诗文是什么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如《诗经》、《史记》就是其中流传的比较优秀的作品。就中国文化而言,唐朝时流行写诗,如绝句(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律诗(如杜甫的《客至》);宋朝流行词,有很多的词牌名(如菩萨蛮).元朝时著名的是曲(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有很多的曲牌名和曲调名。
⑻ 求杜拉斯《情人》的理解
一直以为,杜拉斯的小说无论是它的主题还是叙事,都并不是能轻易被读者接受或是被广泛阅读的。但是追捧的人依然不减当年的热情。
不断阅读这本书,不断缩小与这本书的距离,但到现在才发现,一直都和这本书保持着对等的距离。如隔岸相望,早已彼此熟悉了解,但仍无法触碰。
但或许,这亦是阅读杜拉斯最好的距离。
不客气的说,杜拉斯绝对是一个自恋的作家。因为小说中到处都留着她的影子,重重叠叠,支离破碎。“小说有时比生活还真实。”她说。她醉心于回忆和叙述,对文字和词语产生迷恋。这迷恋,使得她的小说充满了破碎的片段。
极其简单的情节,在杜拉斯的笔下被分割成碎片,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述着简单的事实,被拆散、被打破,被割裂;而承载着某种不定的情境、状态的长句终于走到尽头时却遭遇到猝不及防的质疑和否定。散文诗式的段落让回忆、愿望、想象蔓延于文字的空隙之中,重新编织的画面,有了立体延伸的深度。从而她的创作呈现一种“无疆界”的状态。她霸气十足,从不以读者为上帝,充满对文字占有的暴力。破碎的语言,冷枯而尖锐。她宁愿牺牲意义,也要保持文本的距离。“写出艰涩的,但是催人泪下的小说”。她只与灵魂的契合者沟通。
曾看到一个很精彩的比喻:杜拉斯就像成语故事里的刻舟求剑者,在横渡湄公河时,一不小心迷失了爱情,她永不疲倦的打捞着记忆。她将爱人的形象刻在被太平洋的潮水不断冲刷的堤坝上。她已经在这里沉沦。
对一段关于爱情的历史的反复索绕,想来这是人们能更普遍接受《情人》的重要原因:从晦涩的文字中找到了最浅显的主题——爱情。许多人看到的是爱到尽头的孤独感,看到绝望无助的性爱,或者看到无言悲怆的别离。人们迷恋沉醉于杜拉斯的文字所描写的那段激烈但又无助的异国之恋。
杜拉斯从未写过一场恋爱,她只写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爱情。 “他”和“她”不代表某个人,他们只是两点,而杜拉斯将他们放置在世上相距最远的地方,无论怎样相遇、靠近、相爱甚至交付彼此,每个人都无法逾越自身,他们永远走不出出发的位置。她说:“或许就是因为爱情的遥不可及才显得弥足珍贵。” 杜拉斯笔下的爱情便是如此:欲望的灼热、绝望的冰凉,碰撞的喧嚣、归复的沉寂。永远无法接近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