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在水一方
A. 蒹葭知识考点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苍苍: 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宛然,好像。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水中高地。
坻(chí):水中的沙滩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赏析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隐时现。这首诗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苍苍”、“萋萋”、“采采”近义;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总之,这首诗的重章整齐、浅显,读起来节奏明快、动听。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B. 在水一方的作者简介
琼瑶,本名陈喆,台湾最著名女作家、影视制作人。著有60多部言情小说,本本畅销,拍成影视,部部卖座,赚尽海内外华人的爱与泪,人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琼瑶”。琼瑶作品感人至深、可读性强,让三代人流尽热泪,成功囊括在世的几乎所有年龄层读者,成为“钻石级”纯爱代言人。其各时期不同风格代表作品均为其拥趸们竞相收藏。
她生逢战乱,1949年随家迁台湾,就读于台北师范附小及台北一女中。高中毕业后未能考取大学。16岁在台湾《晨光》杂志发表短篇小说《云影》。读高中时,先后发表200余篇文章。1963年自传式长篇小说《窗外》出版,一举成名。1963~2008年,共创作长篇小说《幸运草》、《烟雨濛濛》、《几度夕阳红》、《彩云飞》、《心有千千结》、《在水一方》、《月朦胧鸟朦胧》、《雁儿在林梢》、《碧云天》、《冰儿》等42部。琼瑶也是作家金庸的远亲,金庸的堂妹为琼瑶的舅母。琼瑶的儿媳妇何琇琼是电视剧《又见一帘幽梦》艺术指导。 她的名著,大多数都被改编成电视剧。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庭院深深》、《六个梦》系列、《梅花三弄》系列、以及《还珠格格》系列。当中《还珠格格》第一、二部更在东亚享誉盛名,不仅仅在大陆、香港、台湾等地赢得收视率榜首,在泰国也很受影迷们的欢迎。其各个时期不同风格代表作品均为其拥趸们竞相收藏。1970年代末,琼瑶、平鑫涛与盛竹如等人合资成立巨星影业公司,专门把琼瑶的小说作品翻拍成电影。当时琼瑶每年固定只拍两部电影,档期则是农历春节期间与青年节(3月29日),电影歌曲几乎交由凤飞飞包办演唱,电影歌曲作曲者则是左宏元。
C. 小说 在水一方 主要是讲些什么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
1、主要内容:
小说 《在水一方》主要是讲美丽坚强的孤女杜小双,遵从父亲的遗嘱投靠台北的伯父朱自谦,并认识了其子朱诗尧。诗尧对小双渐生爱意,但又苦于无法表白,只能默默地爱她照顾她。后来,小双认识了青年作家卢友文,并嫁与他为妻。
婚后,卢友文为了寻找创作题材迷上赌博,置小双与幼女不顾,家中一贫如洗。渐渐绝望的小双终于决绝地离开了卢友文。离婚后,小双在诗尧的帮助下走上作曲创作的道路。几年过去了,小双找到了贫病交加的卢友文,并陪他渡过了生命最后的美好时光。
而深爱着小双的诗尧依然独身,他在水的一方默默地等待着小双……
2、思想感情:
这部小说超越了一般言情小说的意义,琼瑶的小说不像现在所谓的“美女作家”那么追求露骨,她的文笔很含蓄,欲言又止,优美而细腻,揉合了中国传统的对爱情忠不渝的思想和世俗观念对爱情的冲撞。
情节充满戏剧化,人物的矛盾冲突尤为激烈,让读者在咫尺之间感受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的爱情经典故事,有时禁不住感同身受。这也是琼瑶小说的最大杀伤力。 这部小说揭示了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面,也反映了主人公的宿命论观念。也让人反思婚姻生活与爱情的深层关系。
(3)言情小说在水一方扩展阅读:
琼瑶,出生于1938年4月20日。本名陈喆,生于四川成都,中国当代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祖籍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毕业于台北市立中山女中。笔名除琼瑶外,还曾用过凤凰、心如。
琼瑶创作小说主要代表作有《窗外》、《潮声》、《水云间》、《一帘幽梦》、《心有千千结》、《梅花烙》、《海鸥飞处彩云飞》和《彩霞满天》等。1949年,琼瑶随父陈致平由大陆到台湾生活。其后步入职业作家行列,并相继进入电影、电视剧制作行业。
琼瑶16岁时以心如为笔名发表小说《云影》,25岁时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窗外》。琼瑶创作的小说作品大多已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其中较为闻名的包括《庭院深深》、《梅花三弄》系列、《还珠格格》系列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琼瑶
D. 露水在烟雾中迷茫了,而我在水中漫步留恋是什么书或者歌
你问的是《在水一方》吧?琼瑶有部言情小说《在水一方》,创作于1975年,同年由导演张美君改编为同名电影,因受到广泛欢迎,又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作品,并由歌手邓丽君演唱了同名歌曲。歌曲《在水一方》歌词如下:
《在水一方》
歌手:邓丽君
词:琼瑶
曲:林家庆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此词根据《诗经*秦风*蒹葭》改编。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E. 在水一方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在水一方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天入五更,到处仍是一片苍茫的暗灰色,而鸡鸣声已是响彻整个沐府。
位于沐府西侧的一排青石房随着鸡鸣声顿时变得煕攘,各种声音此起彼落,宣告着新一天的开始。
晓月在一片喧哗中睁开迷蒙的双眼,瞪视着头顶上古朴的木制横梁,第一零一次在心中哀叹,到底是谁说当丫环是一件简单轻松又好玩甚至浪漫的亊?
想起那些被自己奉为经典的言情小说,晓月再一次扼腕,自己真的是懵懂无知青春可欺,才会傻乎乎的相信那些只存在于传说和想象中的故事。
还有还有,最愚蠢的错误就是误交朱若若那个损友,更笨笨的听信她一大堆白痴梦话。什么当丫环只要叫主子起床,什么当丫环只要跟着主子什么亊都不用干,什么当丫环在主子不在时可以光明正大地偷懒,骗人,骗人,全是骗人的!
朱若若那个骗死人不偿命的恶女,真是害惨了她,若让她逮到了她,哼哼,绝对要剥下她一层皮!
不过说归说,能不能再见到朱若若还是一个充满巨大疑问的难题,而等找到若若时,以她梁晓月那样仁慈博……
F. 在水一方 谁创作的啊
蒹 葭 (出自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依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依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依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G. 《诗经》里面有“在水一方”的~ 帮俺找找 谢了~
先秦佚名《国风·秦风·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7)言情小说在水一方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诗词赏析
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
“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
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秦风·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H. 在水一方啥意思
《在水一方》是台湾言情小说家琼瑶的一部作品,于1975年1月15日黄昏初稿完稿,1975年1月29日凌晨再稿完稿,1975年2月6日深夜三度修订,1976年3月13日黄昏四度改定,曾被改编成多部电影、电视剧。
I.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什么意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四句非常经典的诗歌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四、影响
《蒹葭》一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这开头的四句诗,情景交融,创造了一个萧瑟冷落的意境,成为千古名句。“秋水伊人”成为中国诗人作家常用的意象。“蒹葭之思”“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念远方之人的套语。1937年拍摄的影片《古塔奇案》中插曲就叫《秋水伊人》,由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作词作曲,其中就化用了《蒹葭》中的意境,请看其中的句子:“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更残漏尽,孤雁两三声,往日的温情,只换得眼前的凄清,梦魂无所寄,空有泪满襟。几时归来呀伊人哟,几时你会穿过那边的丛林?”此外,台湾作家琼瑶也将自己写的一部言情小说定名为《在水一方》。
J. 蒹葭是不是在水一方
《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
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应当把“在水一方”看作是一个象征性的意境。
无论它原本是招贤诗、访友诗还是爱情诗,
“在水一方”都具有无限的象征空间,
都可以连累生发,升华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范型。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
,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
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
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